第五章 自卑感與尋求認同
關燈
小
中
大
的關聯。
這位妻子非常聰明,沒有對丈夫提過分的要求,表面上看起來她很迷人,性格完美,實際上她的話頗具深意。
這是妻子對丈夫下的最後通牒。
雖然現在她&ldquo允許&rdquo丈夫晚歸,但言下之意是如果丈夫自己不願意回家,她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她的話以退為進。
于是,通過這種方式她成了婚姻關系中主導的一方。
她的丈夫盡管去出席社交場合,但還是服從于妻子的願望和意志,盡早回家。
因此,患者對關心和照顧的渴望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隻有當其具有主導地位時,她才能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情。
在她的一生中,她想掌握主導權,不甘屈于人後,也絕對不允許任何指責來撼動她的地位,她是自己小世界的中心。
我們還發現她在多種情境下都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例如,當她要找新傭人時,她會非常焦慮,因為她急于知道自己能否支配新傭人。
當出去散步時,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安全環境,到了一個新地方,感覺到大街上突然沒有任何東西處于她的控制之下,包括她不得不躲避每一輛汽車,這時她會表現得非常順從。
結合她在家中的&ldquo專橫跋扈&rdquo,我們不難理解她在陌生情境下表現出緊張的原因和意義。
這些性格特征有時會讓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比較愉快,很難想到她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
正如有些人害怕坐有軌電車,因為有軌電車不受他們意志的控制,這種影響會非常大,最終導緻他們不願出門。
這個案例中我們還能看到童年期印象對成年後的生活産生影響的印記。
事實上,從這位女患者本人的立場出發,用她的這些方式來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并無不妥。
如果個體始終在高強度的壓力下生活,她的生活目标卻是追求溫暖、尊重、榮譽,經常表現出自己負擔很重,那麼感到精疲力竭确實是達到目标的好方法:既可以避開批評指責,又可以迫使家人對她态度溫柔。
追溯患者的童年早期經曆,在學校時她就出現了類似的行為表現。
每當她不能完成家庭作業時,她就表現得焦躁不安,使她的老師不忍心對她苛責。
她是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家人偏愛弟弟,她與弟弟經常産生沖突。
令她更氣憤的是,盡管剛入學時她的成績優異,但家人更關心弟弟的學業成績,對她的成績卻漠不關心。
最後,她忍無可忍,不停地抱怨家人對她的不公。
因此,患者一直在追求平等是源于她的童年早期經曆。
她很早就感到自卑,并一直在努力嘗試克服。
在學校,她的自卑感沒有獲得合适的補償,她就變成了一個壞學生,試圖通過和弟弟比誰在學校表現得更糟糕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這些都是有意識的行為表現,因為她曾公開對父母宣稱她想做一名壞學生! 有意思的是,她的父母并沒有因為她在學校的糟糕表現而煩惱。
因為小妹妹的問題,她突然在學習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主要的原因是,小妹妹在學校的表現也很糟糕,但是媽媽對妹妹和弟弟一樣關注。
原因在于患者僅僅隻是學習成績差,而她的妹妹不僅成績不好,還有品行問題,所以媽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
相比學習成績差,父母更關注兒童的品行問題。
患者争取平等地位的戰鬥暫時失敗,生活貌似恢複平靜,但她不能忍受這種平靜如水的生活。
這時,促使她性格特征形成的新的驅力和行為模式不斷出現。
她會小題大做,她常常表現急躁,以及渴望表現出自己承受很大的壓力。
她想通過這些行為模式獲得父母的關注,同時表現出對父母不能一視同仁的責備。
患者童年期形成的這種基本态度影響持續至今。
追溯患者童年更早期的經曆,她提到一件記憶特别深刻的事情。
在3歲時,她用木頭佯裝打剛出生的弟弟,希望母親關注她,阻止她對弟弟做出更大的傷害。
在那時患者已經發現她被忽略,僅僅因為自己是一個女孩。
她清楚地記得,她曾無數次期盼自己是一個男孩。
弟弟的到來不僅迫使她離開溫暖的家庭小窩,還讓她感覺蒙受了巨大的羞辱。
作為一個男孩,弟弟得到的照料遠遠超過她。
在她努力對自卑感進行補償的過程中,她偶然發現了一種方法,就是表現出自己工作繁忙。
我們還可以通過釋夢來發現患者的這種行為模式在靈魂中留下的印記。
患者曾夢見在家中和丈夫聊天,但是丈夫看起來像一個女人。
這個細節象征了她慣用的行為模式,意味着她和丈夫地位平等。
丈夫不再像弟弟那樣是一個擁有主導權的男性,卻像女性一樣。
她和丈夫之間沒有身份、身高的差異。
通過這個夢,她實現了自己曾經在童年時所期盼的願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勾畫出患者心理活動發展的軌迹,發現她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形成關于她的整體印象。
患者的性格特征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試圖以溫柔的方式來獲得主導地位。
這位妻子非常聰明,沒有對丈夫提過分的要求,表面上看起來她很迷人,性格完美,實際上她的話頗具深意。
這是妻子對丈夫下的最後通牒。
雖然現在她&ldquo允許&rdquo丈夫晚歸,但言下之意是如果丈夫自己不願意回家,她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她的話以退為進。
于是,通過這種方式她成了婚姻關系中主導的一方。
她的丈夫盡管去出席社交場合,但還是服從于妻子的願望和意志,盡早回家。
因此,患者對關心和照顧的渴望有了新的表現形式,隻有當其具有主導地位時,她才能處理當下發生的事情。
在她的一生中,她想掌握主導權,不甘屈于人後,也絕對不允許任何指責來撼動她的地位,她是自己小世界的中心。
我們還發現她在多種情境下都表現出類似的行為。
例如,當她要找新傭人時,她會非常焦慮,因為她急于知道自己能否支配新傭人。
當出去散步時,她離開了自己熟悉的安全環境,到了一個新地方,感覺到大街上突然沒有任何東西處于她的控制之下,包括她不得不躲避每一輛汽車,這時她會表現得非常順從。
結合她在家中的&ldquo專橫跋扈&rdquo,我們不難理解她在陌生情境下表現出緊張的原因和意義。
這些性格特征有時會讓患者表面上看起來比較愉快,很難想到她正在遭受巨大的痛苦。
正如有些人害怕坐有軌電車,因為有軌電車不受他們意志的控制,這種影響會非常大,最終導緻他們不願出門。
這個案例中我們還能看到童年期印象對成年後的生活産生影響的印記。
事實上,從這位女患者本人的立場出發,用她的這些方式來處理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并無不妥。
如果個體始終在高強度的壓力下生活,她的生活目标卻是追求溫暖、尊重、榮譽,經常表現出自己負擔很重,那麼感到精疲力竭确實是達到目标的好方法:既可以避開批評指責,又可以迫使家人對她态度溫柔。
追溯患者的童年早期經曆,在學校時她就出現了類似的行為表現。
每當她不能完成家庭作業時,她就表現得焦躁不安,使她的老師不忍心對她苛責。
她是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家人偏愛弟弟,她與弟弟經常産生沖突。
令她更氣憤的是,盡管剛入學時她的成績優異,但家人更關心弟弟的學業成績,對她的成績卻漠不關心。
最後,她忍無可忍,不停地抱怨家人對她的不公。
因此,患者一直在追求平等是源于她的童年早期經曆。
她很早就感到自卑,并一直在努力嘗試克服。
在學校,她的自卑感沒有獲得合适的補償,她就變成了一個壞學生,試圖通過和弟弟比誰在學校表現得更糟糕來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這些都是有意識的行為表現,因為她曾公開對父母宣稱她想做一名壞學生! 有意思的是,她的父母并沒有因為她在學校的糟糕表現而煩惱。
因為小妹妹的問題,她突然在學習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主要的原因是,小妹妹在學校的表現也很糟糕,但是媽媽對妹妹和弟弟一樣關注。
原因在于患者僅僅隻是學習成績差,而她的妹妹不僅成績不好,還有品行問題,所以媽媽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妹妹身上。
相比學習成績差,父母更關注兒童的品行問題。
患者争取平等地位的戰鬥暫時失敗,生活貌似恢複平靜,但她不能忍受這種平靜如水的生活。
這時,促使她性格特征形成的新的驅力和行為模式不斷出現。
她會小題大做,她常常表現急躁,以及渴望表現出自己承受很大的壓力。
她想通過這些行為模式獲得父母的關注,同時表現出對父母不能一視同仁的責備。
患者童年期形成的這種基本态度影響持續至今。
追溯患者童年更早期的經曆,她提到一件記憶特别深刻的事情。
在3歲時,她用木頭佯裝打剛出生的弟弟,希望母親關注她,阻止她對弟弟做出更大的傷害。
在那時患者已經發現她被忽略,僅僅因為自己是一個女孩。
她清楚地記得,她曾無數次期盼自己是一個男孩。
弟弟的到來不僅迫使她離開溫暖的家庭小窩,還讓她感覺蒙受了巨大的羞辱。
作為一個男孩,弟弟得到的照料遠遠超過她。
在她努力對自卑感進行補償的過程中,她偶然發現了一種方法,就是表現出自己工作繁忙。
我們還可以通過釋夢來發現患者的這種行為模式在靈魂中留下的印記。
患者曾夢見在家中和丈夫聊天,但是丈夫看起來像一個女人。
這個細節象征了她慣用的行為模式,意味着她和丈夫地位平等。
丈夫不再像弟弟那樣是一個擁有主導權的男性,卻像女性一樣。
她和丈夫之間沒有身份、身高的差異。
通過這個夢,她實現了自己曾經在童年時所期盼的願望。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勾畫出患者心理活動發展的軌迹,發現她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形成關于她的整體印象。
患者的性格特征可以歸納為一句話:試圖以溫柔的方式來獲得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