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沒有無關緊要、毫無意義的記憶,它們會向個體清楚地傳達激勵或警告。
個體隻有在确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時,才能對自己回憶的信息進行客觀的評價,探索記憶信息與生活目标之間的聯系。
我們不需要了解個體為什麼要記住或忘記某些事情。
我們之所以記得某些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對于我們某些重要的行動具有潛在的指導意義。
我們也會忘記那些妨礙我們實現目标或計劃的事情。
因此,記憶也是為個體的适應性服務的,每一個記憶信息由個體的生活目标所支配。
為了實現個體所期望的目标,即使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錯誤的記憶也可能被轉移出意識的領域,然後作為一種态度或一種情感基調,甚至作為一種世界觀呈現。
想象 個體的幻想和想象比其他心理産物更能表達個體的獨特性。
想象是指個體對不在眼前的知覺對象進行的再創造。
換而言之,想象是再現的知覺體驗,是心理創造能力的證據之一。
想象的産物不僅僅是對知覺對象的複制,而是一個建立在知覺體驗的基礎上全新的、獨特的創造産物,正如建立在個體生理感覺基礎上的知覺體驗一樣。
幻想則遠遠超過個體對某一焦點清晰的習慣化想象。
幻想的價值在于它不是想象的産物,但卻能夠像真實存在的客觀刺激一樣影響個體的行為。
&ldquo幻覺&rdquo這一術語是指當客觀刺激并不存在時,個體感受到的虛幻知覺。
個體産生幻覺的條件與白日夢類似。
每一個幻覺都是個體心靈的藝術創造,根據個體的特定目标而産生。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進行清晰的說明。
一個聰穎的年輕女孩違背父母意願嫁人,父母非常生氣,與她斷絕關系。
時過境遷,雙方都固執己見,不肯讓步,多次嘗試和解但最終失敗。
這時,女孩開始堅信父母故意苛待她,使得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她,現在卻陷入家徒四壁的境況。
然而,外人卻看不出她對婚姻生活的任何抱怨和生活窘境。
她給外人的印象就是她已經很好地适應了當前的生活,生活平靜,波瀾不驚。
這個女孩曾經最受父親寵愛,父女關系十分親密。
然而,由于她的婚姻,父親對她置之不理,父女關系出現深深的裂痕。
即使她的孩子出生後,父母也不去探望。
婚姻前後她産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父母在她懷孕和生産後的冷酷态度進一步深深地傷害了她,她變得非常敏感。
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女孩當前的心境完全受到她的傲氣和野心所支配。
正因她高傲的性格特征,與父母關系破裂才會對她産生深遠的影響。
從她的家庭環境來看,她的母親嚴厲、正直、人品高貴,對女兒比較苛責。
從表面上看,她的母親知道如何表現出順從丈夫但又不委曲求全。
因為在名門望族中,妻子順從丈夫是一種自豪和榮耀。
女孩也學會了母親的這種行為模式,在現在的家庭生活中,她盡管順從丈夫,但她所生的兒子被視為家族的血脈,母憑子貴進一步激發了她的傲氣和野心。
她在父母庇護下長大,卻在婚姻中經曆着艱難困苦,這種落差使得她不斷反思,對父母愈發不滿。
一天晚上她将要入睡時,忽然看到房門打開,聖母瑪利亞走到她的床邊說:&ldquo我很愛你,但我必須告訴你,你将在12月中旬死去,你要有所準備。
&rdquo 女孩并沒被幻覺吓到,她叫醒丈夫并告訴他一切。
第二天,她去就診,醫生判斷這是幻覺。
但女孩堅持認為她的所見所聞都清晰、真實。
乍一看,女孩的個性特征、經曆和幻覺之間毫無聯系。
但實際情況是:一個有野心和極強控制欲的女人因為婚姻與父母斷絕關系,使自己陷入貧窮。
她為了努力克服當前困境,必須接觸上帝并與之交談。
如果聖母瑪利亞的出現隻停留在她禱告時,這種幻覺并不會引起别人注意。
因此,這個年輕女人需要更強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說辭。
當我們明白她的心理過程後,對這個幻覺現象的解釋呼之欲出,它隻是靈魂開的一個玩笑。
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夢,不同之處在于:女孩是在清醒時做夢。
而且,她的抑郁狀态使得她覺得自己的野心無法實現。
因此,在她的幻覺體驗中,有另外一個&ldquo母親&rdquo來看望她,這個&ldquo母親&rdquo是為大衆所熟知的&ldquo聖母&rdquo。
這兩個母親形成鮮明的對比:上帝的母親前來探望,她生母卻沒有來。
這種幻覺是對母親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愛與關懷的指責。
女孩還試圖在幻覺體驗中找到指責父母的依據。
12月中旬,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重要的時間,人們走親訪友、互贈禮物等,商量着與親人團聚的安排。
這個時間段,對于有矛盾的家庭成員,是和解的良好契機。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她的幻覺所出現的時間與自己所處的困境密切相關。
在幻覺中唯一難以解釋的是:聖母提供的和解方法竟然是女孩即将死亡的悲傷消息。
如果結合女孩将這個幻覺輕松愉快地告知丈夫這一情況,這個幻覺中不合理之處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為,這個預言迅速在女孩的家族中傳播開來,第二天她的家庭醫生都得知此事了。
結局在預料之中,她的母親去看望了她。
幾天後,女孩描述聖母瑪利亞第二次出現,并對她說了同樣的話。
當醫生詢問她上次與母親見面的情況時,她說母親并沒有承認錯誤。
于是,重複出現的幻覺體驗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她控制母親的願望還沒有實現。
此時,女孩的父母開始嘗試了解女兒當前的生活困境,通過溝通,父女之間的關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兩個人都真情流露。
但女孩并不滿意,她抱怨父親的行為有些誇張,而且父親讓她等得太久了!即使父女關系取得突破性改善,她仍不能擺脫自己的控制欲:想要證明其他人都錯了,隻有自己是對的。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知,幻覺通常出現在個體心理最緊張的那
個體隻有在确定自己所追求的生活目标時,才能對自己回憶的信息進行客觀的評價,探索記憶信息與生活目标之間的聯系。
我們不需要了解個體為什麼要記住或忘記某些事情。
我們之所以記得某些事情,是因為這些事情對于我們某些重要的行動具有潛在的指導意義。
我們也會忘記那些妨礙我們實現目标或計劃的事情。
因此,記憶也是為個體的适應性服務的,每一個記憶信息由個體的生活目标所支配。
為了實現個體所期望的目标,即使是在童年早期形成的、錯誤的記憶也可能被轉移出意識的領域,然後作為一種态度或一種情感基調,甚至作為一種世界觀呈現。
想象 個體的幻想和想象比其他心理産物更能表達個體的獨特性。
想象是指個體對不在眼前的知覺對象進行的再創造。
換而言之,想象是再現的知覺體驗,是心理創造能力的證據之一。
想象的産物不僅僅是對知覺對象的複制,而是一個建立在知覺體驗的基礎上全新的、獨特的創造産物,正如建立在個體生理感覺基礎上的知覺體驗一樣。
幻想則遠遠超過個體對某一焦點清晰的習慣化想象。
幻想的價值在于它不是想象的産物,但卻能夠像真實存在的客觀刺激一樣影響個體的行為。
&ldquo幻覺&rdquo這一術語是指當客觀刺激并不存在時,個體感受到的虛幻知覺。
個體産生幻覺的條件與白日夢類似。
每一個幻覺都是個體心靈的藝術創造,根據個體的特定目标而産生。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進行清晰的說明。
一個聰穎的年輕女孩違背父母意願嫁人,父母非常生氣,與她斷絕關系。
時過境遷,雙方都固執己見,不肯讓步,多次嘗試和解但最終失敗。
這時,女孩開始堅信父母故意苛待她,使得出身于名門望族的她,現在卻陷入家徒四壁的境況。
然而,外人卻看不出她對婚姻生活的任何抱怨和生活窘境。
她給外人的印象就是她已經很好地适應了當前的生活,生活平靜,波瀾不驚。
這個女孩曾經最受父親寵愛,父女關系十分親密。
然而,由于她的婚姻,父親對她置之不理,父女關系出現深深的裂痕。
即使她的孩子出生後,父母也不去探望。
婚姻前後她産生巨大的心理落差,父母在她懷孕和生産後的冷酷态度進一步深深地傷害了她,她變得非常敏感。
通過分析我們了解到,女孩當前的心境完全受到她的傲氣和野心所支配。
正因她高傲的性格特征,與父母關系破裂才會對她産生深遠的影響。
從她的家庭環境來看,她的母親嚴厲、正直、人品高貴,對女兒比較苛責。
從表面上看,她的母親知道如何表現出順從丈夫但又不委曲求全。
因為在名門望族中,妻子順從丈夫是一種自豪和榮耀。
女孩也學會了母親的這種行為模式,在現在的家庭生活中,她盡管順從丈夫,但她所生的兒子被視為家族的血脈,母憑子貴進一步激發了她的傲氣和野心。
她在父母庇護下長大,卻在婚姻中經曆着艱難困苦,這種落差使得她不斷反思,對父母愈發不滿。
一天晚上她将要入睡時,忽然看到房門打開,聖母瑪利亞走到她的床邊說:&ldquo我很愛你,但我必須告訴你,你将在12月中旬死去,你要有所準備。
&rdquo 女孩并沒被幻覺吓到,她叫醒丈夫并告訴他一切。
第二天,她去就診,醫生判斷這是幻覺。
但女孩堅持認為她的所見所聞都清晰、真實。
乍一看,女孩的個性特征、經曆和幻覺之間毫無聯系。
但實際情況是:一個有野心和極強控制欲的女人因為婚姻與父母斷絕關系,使自己陷入貧窮。
她為了努力克服當前困境,必須接觸上帝并與之交談。
如果聖母瑪利亞的出現隻停留在她禱告時,這種幻覺并不會引起别人注意。
因此,這個年輕女人需要更強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說辭。
當我們明白她的心理過程後,對這個幻覺現象的解釋呼之欲出,它隻是靈魂開的一個玩笑。
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夢,不同之處在于:女孩是在清醒時做夢。
而且,她的抑郁狀态使得她覺得自己的野心無法實現。
因此,在她的幻覺體驗中,有另外一個&ldquo母親&rdquo來看望她,這個&ldquo母親&rdquo是為大衆所熟知的&ldquo聖母&rdquo。
這兩個母親形成鮮明的對比:上帝的母親前來探望,她生母卻沒有來。
這種幻覺是對母親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愛與關懷的指責。
女孩還試圖在幻覺體驗中找到指責父母的依據。
12月中旬,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重要的時間,人們走親訪友、互贈禮物等,商量着與親人團聚的安排。
這個時間段,對于有矛盾的家庭成員,是和解的良好契機。
所以,可以理解的是,她的幻覺所出現的時間與自己所處的困境密切相關。
在幻覺中唯一難以解釋的是:聖母提供的和解方法竟然是女孩即将死亡的悲傷消息。
如果結合女孩将這個幻覺輕松愉快地告知丈夫這一情況,這個幻覺中不合理之處也就可以理解了。
因為,這個預言迅速在女孩的家族中傳播開來,第二天她的家庭醫生都得知此事了。
結局在預料之中,她的母親去看望了她。
幾天後,女孩描述聖母瑪利亞第二次出現,并對她說了同樣的話。
當醫生詢問她上次與母親見面的情況時,她說母親并沒有承認錯誤。
于是,重複出現的幻覺體驗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她控制母親的願望還沒有實現。
此時,女孩的父母開始嘗試了解女兒當前的生活困境,通過溝通,父女之間的關系得到很大的改善,兩個人都真情流露。
但女孩并不滿意,她抱怨父親的行為有些誇張,而且父親讓她等得太久了!即使父女關系取得突破性改善,她仍不能擺脫自己的控制欲:想要證明其他人都錯了,隻有自己是對的。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得知,幻覺通常出現在個體心理最緊張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