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情感與情緒

關燈
現出與原來環境的分離,以及對優越感的明顯渴望。

    換而言之,焦慮個體逃到另一種保護性環境中,并采用分離的方式養精蓄銳,直至自己有足夠信心面對并戰勝遇到的危險,獲得優越感。

     處于焦慮時,我們需要處理所有生物體共有的原始恐懼反應。

    由于人天生有軟弱和不安全感,恐懼就成為人類的固有屬性。

    生活是如此艱難,成人尚缺乏足夠的了解,兒童就更難應對。

    成年人必須傳授給兒童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應對技巧。

    兒童出生時就意識到生活的艱辛,同時受到環境的影響。

    兒童在代償自己不安全感的過程中,總是存在失敗的危險,其結果是他們會發展出悲觀的人生哲學。

    基于此,渴望他人的照顧和幫助成為他們主要的性格特質。

    兒童越是找不到解決生活問題的方式,就會變得越小心謹慎。

    如果有人逼迫這些兒童繼續前行,他們就會表現出退縮的意圖和行為。

    當他們總是準備退縮時,焦慮就自然而然成為他們最常見、最明顯的性格特征了。

     個體在表達焦慮時,也可能出現焦慮的對立表現如裝模作樣,但這種對立表現既不會侵襲性地發展,也不會直線發展。

    當焦慮發展為病态時,它的社會功能就會消失。

    這時,具有焦慮障礙的個體會主動求治,希望自己能恢複正常。

     具有焦慮特質的個體需要獲得他人支持以及他人的随時關注,就像主仆關系一樣,需要别人随時随地為自己提供服務。

    進一步研究表明,許多焦慮個體一生都在追求得到特殊的認可。

    因為與社會生活接觸不足或是方式不當,他們的獨立性逐漸喪失,因此需要憑借極端的力量獲得額外的特權。

    他們不管能夠獲得多少來自他人的陪伴,都不會發展出社會情感。

    他們覺得隻有通過焦慮和恐懼,自己才能夠重新獲得特權地位。

    焦慮幫助他們逃避生活的責任、支配周圍所有的人。

    最終,這種情緒反應會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他們重要的支配他人的工具。

     聯結性情感 愉悅 愉悅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不會帶來社會隔離。

    個體愉悅的表現是希望與他人一起玩耍、融入集體并分享快樂,正如幸福的個體願意尋求友誼和擁抱一樣。

    愉悅是一種聯結性情感,就像個體向同伴伸出手,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它具備聯結性情感的所有要素。

    當然,對于那些想要戰勝孤獨感或無力感,獲得優越感的個體,愉悅可能是他克服困難的最佳表達方式。

    愉悅的個體總是歡笑,歡笑能釋放巨大的能量,讓人掙脫束縛,與幸福攜手同行。

    愉悅還能讓個體跨越性格的邊界,對他人的苦難感同身受。

     然而,有些個體也會誤用這種情緒來達到某種目的。

    例如,害怕面對自己無價值感的人,在聽到大地震導緻死傷慘重的報道時心中竊喜。

    因為如果他體驗到悲傷,無力感就會如影随形。

    他回避所有與悲傷相近的情感,并企圖接近與之相對的情感&mdash&mdash愉悅。

    還有一種愉悅的誤用表現是幸災樂禍,即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表現出喜悅之情,這種表現會否定和摧毀社會情感,對個體的人際關系帶來破壞性影響。

    這時,這種誤用的愉悅就成為分離性情感,是個體用于征服他人的工具。

     同情 同情是個體的社會情感最純粹的表達方式。

    如果個體表現出同情,說明他的社會情感發展成熟,因為同情是幫助我們判斷個體衡量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強弱能力的重要标準。

     有些個體常會表現出習慣化的同情心泛濫。

    對于總想彰顯自己存在感的個體,他們自大的行為中就包含對同情心的誤用。

    例如,為了讓自己出現在報紙或新聞中,有些人會着急着跑去災難現場,以此來沽名釣譽。

    還有些人喜歡關注别人的不幸,把自己作為同情者和布施者。

    相比于所幫助對象中悲慘的、貧窮的人,他們會體驗到明顯的優越感。

    人類的偉大智者,拉羅什福科曾說:&ldquo人們總是在朋友的不幸中獲得自我滿足。

    &rdquo 以上觀點并不适用于解釋人們對悲劇的喜愛。

    有人曾說觀衆在觀看悲劇時會覺得自己比台上的角色更神聖,但大多數觀衆并非如此。

    人們對悲劇的興趣多源于自我認識與自我指導的想法,人們實際上能分出戲劇和現實的區别,隻是想通過獲得相關知識來對現實生活中的悲劇防患于未然。

     謙虛 謙虛是兼具聯結和分離兩種屬性的情感。

    謙虛也是人們社會情感的組成部分,與個體的心理活動和發展密不可分。

    沒有謙虛,就沒有人類社會,就這一點而言,謙虛是聯結性情感。

    當自我價值感下降,或是不能進行有意識的自我評價時,個體就會表現出謙虛。

    謙虛有明顯的生理反應,表現為外周毛細血管的擴張。

    謙虛的人一般會臉紅,這是皮膚毛細血管充盈的表現,但也有人會全身泛紅。

     然而,謙虛個體的行為可以表現為退縮,體現出它的分離屬性。

    這種退縮通常伴有輕微的抑郁,使個體趨向社會隔離,為逃離威脅情境做準備。

    謙虛個體表現出眼睛俯視和害羞,意味着他想要逃跑。

     謙虛也可能被誤用。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人很容易臉紅,給同伴關系帶來嚴重影響。

    這時,謙虛的分離屬性就表現得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