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育中,除了母子關系外,還有多種重要因素影響着兒童的心理發展。

    快樂的幼兒園經曆能夠使兒童更容易融入群體或環境當中。

    童年經曆對兒童十分重要,在這段時間他們要克服很多困難,學會适應環境,尋找快樂或是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童年期是兒童在世界生存和發展道路上的裡程碑階段。

    許多兒童有先天缺陷或身患疾病,生活被痛苦和悲傷籠罩,他們沒有經曆過幸福的幼兒園生活。

    這些兒童成年後無法融入社會和享受生活,也缺乏在真正的群體生活中發展出的社會情感。

    此外,錯誤的家庭教育還會引起嚴重的惡果。

    例如,嚴厲的權威型教育可能會完全扼殺兒童童年期的所有快樂。

    溺愛型教育希望為兒童清除成長道路上的所有障礙,讓他們像溫室的花朵一樣成長,這些兒童在成年後,會無法适應除了溫暖的家庭之外的任何環境。

     因此,在人類社會文明中,現有的家庭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培養有價值的、合作性的、為社會所需的個體,而是過于注重和培養個體的虛榮、野心以及對權力的欲望。

     如何補償兒童的發展錯誤并改善其成長環境?答案是學校教育。

    但是,系統研究表明,當前的學校教育模式不能實現上述目标。

    現在,教師幾乎都不願意承認兒童身上出現的發展錯誤,也對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修正這些錯誤力不從心。

    教師認為自己的任務是傳授一門課程的知識,而不是關心兒童性格和心理發展的問題。

    大多數教師在了解和糾正兒童心理發展偏差上知之甚少。

    其結果是,在當前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很多孩子,在背離教師教育目标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既然學校教育也無能為力,生活教育是否可以彌補家庭教育的缺陷?同樣,生活教育也存在局限性。

    盡管有時個體的行為模式貌似受到生活的影響,但生活本身并不能改變人類的性格本質,尤其是人類的虛榮心和野心完全不受生活的影響。

    不管一個人犯了多少錯誤,他總是會責怪他人或是所處的環境。

    當然,很少有人會和生活硬碰硬,當他犯錯誤時,會傾向于回避考慮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分析過的個體誤用某些情緒的情況,就是個體避免與生活中的問題直接面對,而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以實現最終目标的最好例證。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生活對個體的性格不能産生本質的影響這一點是成立的。

    在人類将追求權力作為終極目标的前提下,生活需要應對的隻是由這一目标衍生的一系列問題。

    因此,生活是最糟糕的老師,它沒有思考能力,也不會警示和教育人們。

    人們面臨的生活困境,就是生活對人們簡單粗暴的拒絕方式,它讓人們自生自滅。

     綜上所述,唯一能彌補家庭教育缺陷的就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模式隻要沒有誤入歧途,就可能會起到這一作用。

    迄今為止,大多數人仍是将學校作為滿足自己虛榮與野心的場所,不少人還鼓吹要恢複專制型學校教育模式。

    事實上,既然專制型家庭教育弊端明顯,專制型學校教育也就沒有價值,不會産生任何有益的結果。

    相比于專制的家庭教育,專制的學校教育的唯一優勢也許是不會引起學生的廣泛性對抗。

    但是,任何不依靠自身能力,而必須借助外力強加的認可,都不是真正的權威。

    很多兒童來到學校接受教育,并沒有感到教師自身的權威性,隻是覺得教師僅僅是一個雇員而已。

    教師想依靠專制型教育體制在兒童身上樹立權威形象,勢必會給兒童帶來心理發展上的不良後果。

    真正的權威絕不能依賴強制力,而是必須建立在社會情感的基礎之上。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學校教育是兒童的必經之路。

    真正的好學校、好的學校教育必須能滿足兒童心理發展的要求,具有幫助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

    這樣的學校,才是為個體适應社會和社會生活而服務的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