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為生活而準備
關燈
小
中
大
父母原諒,并要說出被打的原因。
父親說:&ldquo你應該知道為什麼被打。
&rdquo有一次他被錯怪,事後說不出被打的原因,結果又被暴打一頓,直到他找了個被打的理由為止。
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常與父母沖突。
他極度自卑,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學校和家裡的生活大同小異,也幾乎是各種失敗。
他的印象中哪怕連微小的勝利也沒有過。
18歲前他在學校一直是同學嘲笑的對象。
有一次,老師也取笑他,在課堂上大聲朗讀了他的一篇作文,語帶譏諷。
這些事情讓他逐漸變得孤立,之後開始出現社會退縮。
在與父母的抗争中,他偶然發現了一種非常有效但代價很大的攻擊方法,就是拒絕說話。
因此,他放棄了和外部世界的聯系紐帶,幹脆不和任何人講話,變得完全孤立。
就算被所有人誤解,他也懶得解釋,特别是不與父母說話。
最後,沒有人再和他交流。
每一次嘗試重回人際圈子,以及建立愛和友誼都以失敗告終,他變得非常傷心。
在28年的生命曆程中,極度的自卑情結滋生野心,出人頭地的強烈渴望不斷地扭曲着他對人類關系的感受。
他說得越少,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就越多,他日夜都做着各種各樣有關成功和勝利的美夢。
因此,從他描述的夢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他的心理活動軌迹和發展模式。
最後,讓我們來分析西塞羅曾經提到的一個夢,這是文學領域中最著名的預言夢之一。
有一次,詩人西蒙尼德斯在街上發現一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出于好心給予厚葬。
之後,當他準備參加一次航海旅行時,這具屍體顯靈警告他,這次旅行會給他帶來死亡。
于是,西蒙尼德斯放棄出遊,而其他去參加航海旅行的人全都遇難。
[1] 據說,這次沉船報告中關于詩人的夢境描述,給人們留下持續幾百年的深刻印象。
如果想解釋詩人的夢境,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那個時期,船隻出事頻繁發生,所以很多人在出海前都會夢到船出事。
而詩人的這個夢恰好和現實存在特殊巧合,因此才引人注目,流傳于後世。
傾向于從夢中搜尋與現實神秘關系的人,往往對這種故事沒有抵禦能力,十分相信。
然而,我們卻傾向于這樣解釋詩人的夢:詩人可能參加這次旅行的願望并不強烈,他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能承受這次旅行。
在出發前夕,他仍然難以決定,這個夢既為他猶豫不決的态度提供了一個合适的理由,又在必要的時候宣揚了他做的好事(厚葬陌生人),還讓他成為一名預言家。
别人就能夠理解他為什麼不出海。
可以想到,如果船沒有失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夢和這個故事。
通常,夢的内容是讓大腦感到焦慮的事情,因此,有很多我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智慧,隐藏在宇宙萬物之中。
隻有理解個體的夢和現實生活中一緻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夢的本質。
此外,還需闡明的是:夢并不容易理解。
事實上,隻有很少一部分夢可以被解釋。
除非我們精通釋夢,否則當夢剛剛留下一點特殊的印記時,我們就把它遺忘了,并且根本不明白夢所隐藏的真實寓意。
夢隻是個體活動和行為模式的象征和隐喻。
夢的明喻或許為個體提供了一個入口,使之進入找尋自我的焦慮情境中。
如果個體專注于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個體的人格特征指向某一特定的解決方向,那麼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具有強大的推力,将自己推入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夢就是這種推力。
事實上,盡管做夢的人并不明白這些聯系,但這也不會改變夢的本質。
夢會給做夢的人提供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證據,正如給我們表達做夢者的行為模式一樣。
夢就像濃煙一樣,提示某個地方起火。
有經驗的伐木工人隻要觀察一下煙,就知道着火點的确切位置。
同樣,精神科醫生通過釋夢,也可以得出關于個體性格特征的結論。
綜上所述,夢不僅僅表現出做夢者正專注于解決的生活問題,也可以表現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
個體的社會情感和對權力的追求這兩個因素時刻影響着做夢者與客觀環境建立的聯系,并使之在夢中表現出來。
天賦 在能夠判斷個體性格特征的心理現象中,不涉及智力因素,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個體的語言和思維對判斷他的性格幾乎沒有價值。
人們相信每個人都會行差踏錯,覺得有必要通過一些自私自利、道貌岸然以及其他的小把戲,來調整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然而,從專業的角度,我們卻可以從個體特定的思維過程和言語表達中得出關于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些結論,哪怕隻是有限的結論。
因此,如果想準确地判斷個體的性格特征,就絕對不能忽視思維和言語的作用。
我們樂于談論天賦&mdash&mdash一種決策判斷的特殊能力。
天賦一直以來是心理學家使用觀察法、分析法和心理測驗評估的對象,心理測驗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兒童和成人智力測驗。
然而,這些測量天賦的心理測驗,迄今為止并不理想。
一方面,對大量學生進行測查後發現,老師不用測驗也能輕易得出同樣的結論。
盡管實驗心理學家們知道智力測驗從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多餘的,但測驗最初被開發時,他們也引以為傲。
另一方面,兒童的思維、決策過程和能力的發展是不規則的,很多測驗成績不好的兒童,幾年後突然表現出優異的發展和天賦。
此外,大城市兒童和生活環境優越的兒童,視野開闊,接觸面廣,在測驗中得分更高,但這其實并不真實。
相反,智力測驗把沒有這些優越環境條件的兒童劃入&ldquo無天賦&rdquo或&ldquo天賦不佳&rdquo的行列。
衆所周知,富裕家庭的8到10歲兒童,比起貧窮家庭的兒童要顯得更機智靈活,但并不意味着富裕家庭的兒童天賦更高,這是由于先天生活環境不同造成的差異。
迄今為止,關于天賦的心理測驗還沒有取得實質的進展。
一項以柏林和漢堡的兒童為對象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心理測驗中被評估為天賦極佳的兒童,很大一部分在後期教育過程中表現不佳。
這表明我們不能以兒童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臆測他們未來的發展。
與心理測驗不同,個體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能得到很好的驗證。
一方面,個體心理學并不要求直接測量衡量兒童發展程度的特質,而是去挖掘和理解潛藏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
這些積極因素在必要時可成為促進兒童調整和改善的适當工具。
另一方面,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是從不孤立地分析兒童的思維和判斷能力,而是和其他心理過程聯系起來整體對待。
*** 注釋: [1]Cf.EnneNielson,&ldquoTheUnexplained,InItsCourseThroughTheCenturies.&rdquoPublishedbytheLangewiesche-Brandt.EbenhausennearMunich.
父親說:&ldquo你應該知道為什麼被打。
&rdquo有一次他被錯怪,事後說不出被打的原因,結果又被暴打一頓,直到他找了個被打的理由為止。
在很小的時候,他就常與父母沖突。
他極度自卑,從未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學校和家裡的生活大同小異,也幾乎是各種失敗。
他的印象中哪怕連微小的勝利也沒有過。
18歲前他在學校一直是同學嘲笑的對象。
有一次,老師也取笑他,在課堂上大聲朗讀了他的一篇作文,語帶譏諷。
這些事情讓他逐漸變得孤立,之後開始出現社會退縮。
在與父母的抗争中,他偶然發現了一種非常有效但代價很大的攻擊方法,就是拒絕說話。
因此,他放棄了和外部世界的聯系紐帶,幹脆不和任何人講話,變得完全孤立。
就算被所有人誤解,他也懶得解釋,特别是不與父母說話。
最後,沒有人再和他交流。
每一次嘗試重回人際圈子,以及建立愛和友誼都以失敗告終,他變得非常傷心。
在28年的生命曆程中,極度的自卑情結滋生野心,出人頭地的強烈渴望不斷地扭曲着他對人類關系的感受。
他說得越少,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就越多,他日夜都做着各種各樣有關成功和勝利的美夢。
因此,從他描述的夢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他的心理活動軌迹和發展模式。
最後,讓我們來分析西塞羅曾經提到的一個夢,這是文學領域中最著名的預言夢之一。
有一次,詩人西蒙尼德斯在街上發現一具無人認領的屍體,出于好心給予厚葬。
之後,當他準備參加一次航海旅行時,這具屍體顯靈警告他,這次旅行會給他帶來死亡。
于是,西蒙尼德斯放棄出遊,而其他去參加航海旅行的人全都遇難。
[1] 據說,這次沉船報告中關于詩人的夢境描述,給人們留下持續幾百年的深刻印象。
如果想解釋詩人的夢境,就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那個時期,船隻出事頻繁發生,所以很多人在出海前都會夢到船出事。
而詩人的這個夢恰好和現實存在特殊巧合,因此才引人注目,流傳于後世。
傾向于從夢中搜尋與現實神秘關系的人,往往對這種故事沒有抵禦能力,十分相信。
然而,我們卻傾向于這樣解釋詩人的夢:詩人可能參加這次旅行的願望并不強烈,他擔心自己的身體是否能承受這次旅行。
在出發前夕,他仍然難以決定,這個夢既為他猶豫不決的态度提供了一個合适的理由,又在必要的時候宣揚了他做的好事(厚葬陌生人),還讓他成為一名預言家。
别人就能夠理解他為什麼不出海。
可以想到,如果船沒有失事,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這個夢和這個故事。
通常,夢的内容是讓大腦感到焦慮的事情,因此,有很多我們做夢都想不到的智慧,隐藏在宇宙萬物之中。
隻有理解個體的夢和現實生活中一緻的生活态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夢的本質。
此外,還需闡明的是:夢并不容易理解。
事實上,隻有很少一部分夢可以被解釋。
除非我們精通釋夢,否則當夢剛剛留下一點特殊的印記時,我們就把它遺忘了,并且根本不明白夢所隐藏的真實寓意。
夢隻是個體活動和行為模式的象征和隐喻。
夢的明喻或許為個體提供了一個入口,使之進入找尋自我的焦慮情境中。
如果個體專注于解決某個問題,或者個體的人格特征指向某一特定的解決方向,那麼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具有強大的推力,将自己推入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夢就是這種推力。
事實上,盡管做夢的人并不明白這些聯系,但這也不會改變夢的本質。
夢會給做夢的人提供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證據,正如給我們表達做夢者的行為模式一樣。
夢就像濃煙一樣,提示某個地方起火。
有經驗的伐木工人隻要觀察一下煙,就知道着火點的确切位置。
同樣,精神科醫生通過釋夢,也可以得出關于個體性格特征的結論。
綜上所述,夢不僅僅表現出做夢者正專注于解決的生活問題,也可以表現出他解決問題的方式。
個體的社會情感和對權力的追求這兩個因素時刻影響着做夢者與客觀環境建立的聯系,并使之在夢中表現出來。
天賦 在能夠判斷個體性格特征的心理現象中,不涉及智力因素,因為人們通常認為個體的語言和思維對判斷他的性格幾乎沒有價值。
人們相信每個人都會行差踏錯,覺得有必要通過一些自私自利、道貌岸然以及其他的小把戲,來調整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
然而,從專業的角度,我們卻可以從個體特定的思維過程和言語表達中得出關于他的性格特征的某些結論,哪怕隻是有限的結論。
因此,如果想準确地判斷個體的性格特征,就絕對不能忽視思維和言語的作用。
我們樂于談論天賦&mdash&mdash一種決策判斷的特殊能力。
天賦一直以來是心理學家使用觀察法、分析法和心理測驗評估的對象,心理測驗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兒童和成人智力測驗。
然而,這些測量天賦的心理測驗,迄今為止并不理想。
一方面,對大量學生進行測查後發現,老師不用測驗也能輕易得出同樣的結論。
盡管實驗心理學家們知道智力測驗從某種程度上可能是多餘的,但測驗最初被開發時,他們也引以為傲。
另一方面,兒童的思維、決策過程和能力的發展是不規則的,很多測驗成績不好的兒童,幾年後突然表現出優異的發展和天賦。
此外,大城市兒童和生活環境優越的兒童,視野開闊,接觸面廣,在測驗中得分更高,但這其實并不真實。
相反,智力測驗把沒有這些優越環境條件的兒童劃入&ldquo無天賦&rdquo或&ldquo天賦不佳&rdquo的行列。
衆所周知,富裕家庭的8到10歲兒童,比起貧窮家庭的兒童要顯得更機智靈活,但并不意味着富裕家庭的兒童天賦更高,這是由于先天生活環境不同造成的差異。
迄今為止,關于天賦的心理測驗還沒有取得實質的進展。
一項以柏林和漢堡的兒童為對象的研究結果發現,在心理測驗中被評估為天賦極佳的兒童,很大一部分在後期教育過程中表現不佳。
這表明我們不能以兒童智力測驗的結果來臆測他們未來的發展。
與心理測驗不同,個體心理學理論在實踐中能得到很好的驗證。
一方面,個體心理學并不要求直接測量衡量兒童發展程度的特質,而是去挖掘和理解潛藏在個體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
這些積極因素在必要時可成為促進兒童調整和改善的适當工具。
另一方面,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則是從不孤立地分析兒童的思維和判斷能力,而是和其他心理過程聯系起來整體對待。
*** 注釋: [1]Cf.EnneNielson,&ldquoTheUnexplained,InItsCourseThroughTheCenturies.&rdquoPublishedbytheLangewiesche-Brandt.EbenhausennearMun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