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關燈
小
中
大
人類的精神決定命運。
&mdash&mdash希羅多德 自以為是或過多的理論假設無助于我們獲得對人性的科學理解。
與此相反,我們需要以一種謙遜的态度去實踐和理解人性。
自古以來,探索人性就是一項繁雜艱巨的科學任務,解決人性的問題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标。
因此,這門科學的目标應是讓每一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或他人,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臨時培養一批所謂的學科領域專家。
對于研究者來說,不應将他們的研究成果視為研究團隊的專屬财産,而應共享這一點是比較難于接受的。
與以往傳統的大家庭和注重鄰裡交流的生活方式不同,當今社會,人們處于相對孤立或隔離的生活狀态之中,使得幾乎所有人都對人性了解不多。
從童年早期開始,我們就很少有機會接觸人性。
我們所有的生活方式都限制自己與親人之間發展必要的、親密的人際關系,與家庭成員處于隔離的狀态。
然而,家庭成員中親密關系的建立對于個體從科學和人文角度發展出對人性的理解至關重要。
由于與親人沒有足夠的接觸機會,對他們不夠了解,我們不能準确判斷他們的言行和意圖,常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反應,成為他們的&ldquo敵人&rdquo。
因此,&ldquo在社會或是家庭的生活圈子中,人們都将他人視為陌生人,盡管一起生活、談話,但卻不能真正地交流,是熟悉的陌生人&rdquo就成了至理名言。
在家庭成員間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父母總說理解不了孩子,孩子總說被父母誤解。
究其原因,對他人整體态度的形成有賴于對他人的了解,這種了解必須建立在彼此間有社交聯系的基礎之上。
當家庭成員彼此隔離,無法深入了解對方時,上述現象就會出現。
在社會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更透徹地理解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更容易,令人困擾的人際關系問題會大大減少。
我們就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僅僅是由彼此不夠了解,互相掩飾,使得對方形成一些錯誤判斷所造成的。
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理解人性這門科學的前提、所需解決的科學問題,以及預期結果,并嘗試從醫學的角度來解釋并奠定人性研究的科學基礎。
首先,我們已經熟知精神病學是一門需要很多人性知識的學科。
精神病學家必須擁有快速并準确洞察神經症患者精神世界的能力。
在這一特殊的醫學領域,隻有準确掌握患者當前或即将出現的精神活動狀态,醫師才可以進行有效的判斷、治療和下醫囑。
醫師被患者的表象所欺騙,沒有做出準确判斷,會給診治過程帶來嚴重後果。
相反,醫師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表現,會産生非常積極的治療效果。
換而言之,治療是否成功是精神科醫師對人性知識了解與否的有效檢驗指标。
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需求的錯誤判斷可能并不會立即産生這樣明顯的後果。
因此,那些在誤解他人和産生的不良後果之間經曆較長時間的個體,并不能清楚地看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至于常常會對誤解他人在幾十年後才産生災難性的後果這一點感到震驚。
由此可見,學習科學的人性知識對于每個人都非常必要,也應成為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神經系統檢查結果顯示,神經症患者常表現出精神異常、複雜的認知行為症狀和錯誤行為,但在症狀構成、誘發因素和行為表現方式上與正常個體沒有本質差異。
唯一的區别在于患者的精神症狀和行為表現更為明顯,更易被識别。
利用這一發現,我們可以從病例中學習,以便更敏銳地觀察和掌握與正常的精神活動相關的外在行為表現或特征。
除此以外,在任何專業領域中,系統的訓練、對學科的熱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弗洛伊德理論的第一個重大貢獻是提出個體童年早期的經曆是其成年後的人格和精神活動的重要決定因素。
他的許多學生在不同時期圍繞這一觀點進行大膽探索,獲得了相似的研究結果:個體能将最早被自己回憶和肯定的童年經曆、印象和态度整合到成年後的精神活動中;個體的童年經曆和成年後的精神活動處于一個明确的、持續的動态模式之中。
因此,我們能将童年早期的經曆和态度與成年後的經曆和态度做比較。
從二者的聯系中,可以發現,個體當前精神活動的單一表現對于
&mdash&mdash希羅多德 自以為是或過多的理論假設無助于我們獲得對人性的科學理解。
與此相反,我們需要以一種謙遜的态度去實踐和理解人性。
自古以來,探索人性就是一項繁雜艱巨的科學任務,解決人性的問題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标。
因此,這門科學的目标應是讓每一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或他人,而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臨時培養一批所謂的學科領域專家。
對于研究者來說,不應将他們的研究成果視為研究團隊的專屬财産,而應共享這一點是比較難于接受的。
與以往傳統的大家庭和注重鄰裡交流的生活方式不同,當今社會,人們處于相對孤立或隔離的生活狀态之中,使得幾乎所有人都對人性了解不多。
從童年早期開始,我們就很少有機會接觸人性。
我們所有的生活方式都限制自己與親人之間發展必要的、親密的人際關系,與家庭成員處于隔離的狀态。
然而,家庭成員中親密關系的建立對于個體從科學和人文角度發展出對人性的理解至關重要。
由于與親人沒有足夠的接觸機會,對他們不夠了解,我們不能準确判斷他們的言行和意圖,常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反應,成為他們的&ldquo敵人&rdquo。
因此,&ldquo在社會或是家庭的生活圈子中,人們都将他人視為陌生人,盡管一起生活、談話,但卻不能真正地交流,是熟悉的陌生人&rdquo就成了至理名言。
在家庭成員間我們最常聽到的抱怨就是:父母總說理解不了孩子,孩子總說被父母誤解。
究其原因,對他人整體态度的形成有賴于對他人的了解,這種了解必須建立在彼此間有社交聯系的基礎之上。
當家庭成員彼此隔離,無法深入了解對方時,上述現象就會出現。
在社會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能更透徹地理解人性,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會更容易,令人困擾的人際關系問題會大大減少。
我們就會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誤解僅僅是由彼此不夠了解,互相掩飾,使得對方形成一些錯誤判斷所造成的。
因此,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理解人性這門科學的前提、所需解決的科學問題,以及預期結果,并嘗試從醫學的角度來解釋并奠定人性研究的科學基礎。
首先,我們已經熟知精神病學是一門需要很多人性知識的學科。
精神病學家必須擁有快速并準确洞察神經症患者精神世界的能力。
在這一特殊的醫學領域,隻有準确掌握患者當前或即将出現的精神活動狀态,醫師才可以進行有效的判斷、治療和下醫囑。
醫師被患者的表象所欺騙,沒有做出準确判斷,會給診治過程帶來嚴重後果。
相反,醫師能夠充分了解患者的疾病表現,會産生非常積極的治療效果。
換而言之,治療是否成功是精神科醫師對人性知識了解與否的有效檢驗指标。
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需求的錯誤判斷可能并不會立即産生這樣明顯的後果。
因此,那些在誤解他人和産生的不良後果之間經曆較長時間的個體,并不能清楚地看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以至于常常會對誤解他人在幾十年後才産生災難性的後果這一點感到震驚。
由此可見,學習科學的人性知識對于每個人都非常必要,也應成為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神經系統檢查結果顯示,神經症患者常表現出精神異常、複雜的認知行為症狀和錯誤行為,但在症狀構成、誘發因素和行為表現方式上與正常個體沒有本質差異。
唯一的區别在于患者的精神症狀和行為表現更為明顯,更易被識别。
利用這一發現,我們可以從病例中學習,以便更敏銳地觀察和掌握與正常的精神活動相關的外在行為表現或特征。
除此以外,在任何專業領域中,系統的訓練、對學科的熱情和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
弗洛伊德理論的第一個重大貢獻是提出個體童年早期的經曆是其成年後的人格和精神活動的重要決定因素。
他的許多學生在不同時期圍繞這一觀點進行大膽探索,獲得了相似的研究結果:個體能将最早被自己回憶和肯定的童年經曆、印象和态度整合到成年後的精神活動中;個體的童年經曆和成年後的精神活動處于一個明确的、持續的動态模式之中。
因此,我們能将童年早期的經曆和态度與成年後的經曆和态度做比較。
從二者的聯系中,可以發現,個體當前精神活動的單一表現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