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性别

關燈
兩性差異和勞動分工 如前所述,社會情感和對權力的追求,影響個體的活動、安全感尋求和人生三大挑戰&mdash&mdash愛情、工作和社會中的自我實現。

    了解個體的心理活動,我們就要習慣于分析社會情感與權力尋求之間量和質的關系。

    兩個因素的相互關系制約了個體對群體生活邏輯的理解程度,進而影響了個體對由群體生活需要而産生的勞動分工的服從程度。

     社會分工是維持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每個人在社會中應該各司其職。

    個體如果不司其職,否定群體生活的價值,就會成為反社會的人,放棄自己在人類社會中的同伴關系。

    利己主義、惡作劇、自我中心和惹人生厭的人均屬此類。

    此外,有怪癖的人、流浪漢以及罪犯也屬于這一範疇。

    對這些負性特征的公共譴責,源于對它們起源的一種評估、一種對于與社會規範相叛離的直覺。

    因此,任何人的價值是由他對同輩的态度以及他參與的社會分工所決定的。

    個體對于群體生活的認同,凸顯了他在群體中的重要性,使他在群體生活中慢慢建立起社交關系。

    個體的能力決定了他在社會分工中的地位。

    衆多紛繁複雜的因素掩蓋了一個簡單的真理:個體會為争權奪利的目的将虛假的個體價值引入正常的社會分工中。

    這種做法幹擾和阻撓了社會總産出,并為人類價值觀的判斷提供了虛假的基礎。

     個體通過拒絕他們必須要填補的崗位來影響勞動的分工。

    此外,個體對于野心和權力的錯誤欲望,堵塞了他兼顧群體生活和自己私利的途徑。

    同樣,各種關于權力的紛争也造成了階層差異。

    個人權力和經濟利益影響着社會分工,好的崗位都留給了有錢有權的上層階級,而下層階級則被排除在外。

    人們對社會階層的默認使得社會分工不能順利和公平地進行。

    持續幹擾社會分工的力量為一類人創造了特權,為另一類人創造了奴役。

     性别是促成社會分工的另一個因素。

    由于生理優勢的差異,一些工作适合于女性,另一些工作适合于男性。

    這種社會分工應該建立在一個完全公正的基礎上,并與所有婦女解放運動的觀點在邏輯上不存在沖突。

    社會分工既不是對女性的剝削,也不是用來打破男女間的平衡關系。

    每個人都有獲得最合适工作的機會。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基于性别的社會分工,讓男性和女性各司其職,積極地為社會服務。

    隻要權力不被濫用,這種分工就有着重要的意義,就不會對個體的身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當今社會文化中的男權 在崇尚個人權力的意識形态下,通過特權個體和階層的努力,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分工已經帶有濃厚的文明色彩,極具特色。

    在當代文明中,男性在社會中的重要性被重點強調。

    作為勞動分工的特權階層,男性擁有各種優勢,在與女性的互動中處于主導地位。

    除了那些明顯隻适合女性的工作,男性在所有工作中永遠有着舒适便捷的通道。

     現今,關于男性為支配女性,與女性不滿于男性支配的沖突愈演愈烈。

    兩性之間的關系變得如此狹隘,這種持續的沖突會帶來兩性的心理失調、隔閡和傷害,導緻兩性最終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

     無論是社會制度、傳統觀點、法律還是道德規範和習俗都是由特權男性為維護男性統治地位而設立的。

    這些社會制度被植入兒童的培養過程,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産生巨大的影響。

    盡管兒童并不清楚制度與男權的關系,但是他們的思維已經受此影響。

    例如,當我們要求一個男孩穿女孩的衣服時,他就會非常生氣。

    一旦一個男孩擁有足夠的力量,實力達到一定程度,你将會看到他表現出對男性特權的偏好以及各方面的優越感。

    事實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不會讓我們高估權力的作用。

    反之,父親作為家中權力的象征隻會加強對男性特權的認同。

    比起母親,父親的出現與離開更能引起這個兒童的興趣。

    他很快就知道父親扮演的角色,并注意到父親如何設定步驟,進行安排和指揮。

    他會看到父親如何讓别人遵照命令,也會看到母親向父親尋求建議與幫助。

    從各方面來說,父親都是強大和權威的。

    對于兒童來說,父親是一個标準與榜樣,父親使他們相信所有的事都是神聖的,他們會按父親所說行事。

    即使有時候父親在家庭中的影響并不明顯,兒童也會感到父親的主導作用,因為家庭的重擔在父親的肩上。

    盡管這隻是因為社會分工不同使得父親在發揮力量上更具優勢。

     在讨論男性主導的曆史起源後,我們必須注意到男權現象并不是自然發生的,而是得到了衆多法律條文和執法力量的保障,從而使得男性在那些男權并沒有明确的年代中,其主導地位被确立下來。

    曆史證明,母系氏族也曾經存在。

    在母系氏族中,母親或女性扮演着主導的角色。

    在那個時代,男性一出生就被教育要尊重母親。

    母系氏族的文化傳統也貫穿于遠古制度之中。

    從女性主導到男性主導的社會過渡時期必然存在着一場殘酷的、持續的鬥争。

    認為男性主導地位是與生俱來的人,肯定忽略了那段女性主導的曆史。

    男性在男權文化與女權文化的鬥争中,最終征服女性,其優勢地位得到法律制度的保障。

     男性主導地位是原始人類族群之間持續鬥争的結果。

    在這個鬥争過程中,男性扮演了更為突出的角色,并最終用其赢得的新優勢來維持自己的領導地位。

    與之伴随的是産權和繼承權通常隻能由男性擁有與轉讓,這些也成為男性統治的基礎。

     盡管一個成長中的兒童對于上述現象的來龍去脈一無所知,也不需要閱讀上述内容,但他已經能夠察覺男性的優勢地位,甚至在父母盡力避免出現男權主義現象的家庭中也會如此。

    向兒童描述并表達母親和父親在家庭中一樣重要這一點非常困難。

    因為年幼的兒童在很早時就已經感受到家庭中男性的特權,在男孩出生那一刻,他就已經感覺到自己相對于女孩具有某些優勢。

    在生育中,人們更傾向于生男孩而非生女孩就是&ldquo男性主導&rdquo很好的體現。

    男孩在成長中的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自己的特權,并覺得自己比女孩更具有價值。

    成年人關于&ldquo因為你是男孩,所以你怎樣&rdquo的用語直接将兒童的注意力轉移到男性角色的重要性上來。

     男性主導的觀念還在兒童觀察家中女傭的卑微工作中得到進一步加強。

    男孩認為女性在他的環境中,不具有和他等同的價值與尊嚴。

    所有女性在婚前常問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