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囊底寄
關燈
小
中
大
命之。
叟因執其手曰:“方今流賊四劫,誠危急存亡之秋,而公雄傑,所部皆堪戰力士,賊氣驕,翦此何有?公當此時,誠能率其子弟擊賊,賊必潰,則裡中莫不歡公,公得以長豪裡中無懼矣。
”其人遂掀髯而起曰:“公無言,我當為公擊賊。
”于是勒其子弟最強者百人,人持挺急馳之,而叟騎一驢,從二蒼頭往贊。
一遇賊,辄奮鬥,日已至未,凡數戰,殺數十人,猾者稍倦矣。
辄命左右取水,而叟心計賊既已殺數十人,無可慮賊矣。
獨念此猾暴裡中無已時也,不若因其機滅之,遂從旁大呼,我兵且退;賊遂乘勝迫之,悉殺猾之父子兄弟。
(《湧幢小品》) 朱潮遠鎮章泉時,軍民不辨官話,每堂審役,有譯鄉語者。
一日老人告其子情殊迫切,詢其父有妻乎?子乃其所生乎?曰:“非妻則繼母也。
”又詢其母與父年當乎?曰:“少艾。
”朱曰:“此必父匿其妻,妻淩其子。
”而中證乃其姑丈,叩首稱善。
于是命父立其上,用小闆連衣輕撲之,與父叩頭陪禮,示其父曰:“爾晚年靠子,何不念前妻之情?”戒其子曰:“親年無幾,家庭小隙,乃至此耶?”遂父子抱頭大哭,軍校無不堕淚也。
今孝廉公車來,尚稱之。
(《座右編》) 崇祯三年春,奢安間成都,百計攻城。
正月,賊數千,自林中大噪而出,視之有物如舟,高丈許,長五百尺,樓數重,箪{弗}左右,闆如平地。
一人披發仗劍,上載羽旗,中數百人,各挾機弩毒矢,牛數百頭運石毂行,旁翼兩雲樓如左右□,俯視城中老幼婦女皆哭。
朱燮元曰:“此呂公車也,破之非炮石不可。
”炮石者,巨木為柱,柱置軸間,轉索運杵,千鈞之石,飛擊如彈丸,賊車不得近。
燮元複募敢死士,以大炮擊牛,中其當轭者;牛子反走,乘勢縱擊敗之。
(《紀事本末》) 旗人王某,逃至山東,匿妻子于前妻父張某家,他往無蹤,捕者獲其妻。
适裡中有投井者,面目不可辨,其妻誣張某死其夫王。
谳成抵罪,上之秋曹。
杜相國立德時為大司寇,清理刑獄,撿王案反覆披閱,見單填有須長三寸語,王移牌察無須,公曰:“計王自張出逃,與捕獲其妻,才數日耳,須安能暴長?宜矜疑。
”衆不可。
無何,其主旋獲王到部,同事愕然。
(《碧園新草》) 浙西大置屠阿醜聯宗數十,出入湖泖間,與海寇劉香合謀叵測,汛兵不能制。
撫按題請南浙兩省,會兵合剿;時蔡忠襄懋德備兵嘉禾,曰:“此可計擒也,何用興師?”乃力行鄉約保甲,盡得賊勾引窩贓處,密召其人謂之曰:“汝罪應死,吾姑赀汝;凡吾遺人,汝第飲食之,毋洩。
”乃分遣兵卒,假做星蔔貨賣乞丐等流,各之其所,伺賊所在,半夜發标兵掩襲之。
賊出不意,惶遽登岸,四面伏發,斬其勇将沈千金,阿醜就擒,餘黨悉降。
(《菊泉集》) 甯武總兵王中,領兵拔豫,病不能督戰,兵無饷。
一日潰散,渡河歸,吳恐沿途搶掠,遺患地方,乃遣官招撫之曰:“邊備急,本院原疏請撤兵歸營,爾等各照隊令,領兵官押回原伍,經過地方,量給糧犒,毋得擾掠取罪。
”各兵初謀入山為盜,見差官至,始安。
将至省,複差官犒以羊酒,令領兵官入見,責之曰:“主帥即病,爾等非領兵頭目乎?誰倡逃者?”領兵官直陳某隊某某,原系降丁,不過十餘人,且謀入山為盜;各官調停,谕以本院德意乃止。
今各隊皆怨此數人入骨,手書檄付之曰:“爾可擒解此數人,餘俱不問,仍歸伍可也。
”領兵官果擒解獲院,疏請倡逃者已獲,宜正法,餘令歸伍,上從之。
(《憶記》) 崇祯九年正月,闖王闖塌天八大将,搖天動七賊,連營數十萬,攻滁州急。
太仆寺卿李覺斯同知州率士民固守,賊百計攻之不克,賊掠村落山谷婦女數百人,裸而沓淫之已,盡斷其首,環向堞埴其跗而倒埋之,露其下秋,血□淋漓,以厭諸炮,守城兵多掩面不忍視。
賊噪呼向城,城上燃炮,炮皆進裂,或喑不鳴,城中惶懼。
覺斯立命取民間□腧,亦數百枚,如其數,懸堞外向,以厭勝之;燃炮皆發,賊大創。
未幾,援兵至,遂遁。
(《續知冠子》) 儀真南門橋五日觀競渡,龍舟在橋東,衆皆趨觀于東。
左重右輕,橋欹而陷,觀者百餘人,一時漂溺,河流湍激,倉卒不能施救。
橋側有一茶軒,遂将棹橙亂投于河,人得扳緣而起者十之三,其急智亦足取也。
(《讠刃庵偶筆》) 溧陽裴令表善斷獄,無錫有叔與侄贖屋者,侄年長,叔庶出,齒甚少。
侄欺之,賺叔白金三百,屋不肯還。
訟之無錫令,不能直,反與叔以杖。
叔負屈控于裴,裴置之獄中。
月餘,忽以劫江窩家牒無錫,拘其侄。
侄辨非窩,裴曰:“盜某時劫銀三百兩,藏于汝家,非窩乎?”侄曰:“此乃叔贖屋者,是叔窩也。
”裴既令供明,遂杖侄四十,罰百金與叔,百金赈溧陽饑,餘百金,牒無錫令而斷還叔屋。
(《懷秋集》) 餘令交城,以廉能為達撫軍爾布薦,方在署,一日沁州知州汪竹岩宗魯迂道來谒,餘訝其無故遠辱。
竹岩曰:“弟心大有所不服,特此來請。
”餘谒其由,竹岩曰:“餘兢兢業業為令十三載,得升知州。
又兢業五載,甫得達撫軍薦剡。
兄作合甫二暮,薦與餘,同兄審理大案,有如神之稱,何采聽之妙耶?”予曰:“無妨。
”竹岩曰:“欺我哉?予每事細訪,尚有差訛,安能無訪而得?”予曰:“不敢欺,訪即弊生矣。
訪及原告之人,必袒原告,訪及被告亦然,訪及原被證見俱然。
大足亂吾是非之真。
庭證原有情真,但愁問官不聽耳。
吾虛心勘審,原被與證見,必無不盡之詞;然後勘酌其中,自無遁形,有兩造所不能知者,止問官獨知。
”竹岩曰:“誠然,若朱恃訪,即吾子所好,皆可疑也,從今心服矣。
”大笑而去。
有失鴨數十者,控于休甯廖令騰奎。
廖曰:“近有來求鬻而未遂者乎?”曰:“有金姓人曾來。
”蹤迹之,鴨具在;金強辨不服。
廖悉取兩家鴨,雜于堂,命各呼之。
金呼不應;失鴨者以竹竿呼,果成群而走,且曰:“吾鴨有火絡。
”叩左掌驗之,果然。
其中一鴨不應呼,且無掌甲,金執以狡辨。
廖曰:“爾積竊也,懼人覺,故買一他鴨雜其中耳。
”金赧服,責而還之。
(《海陽紀略》) ◎警敏 君子一言以為智,仲氏子片言折獄,言可忽乎哉?即不易博采奇聞廣言語之科,孰謂是編不可小試? 明初郊祝文,有予我字,上怒,将罪作者。
桂彥良進曰:“湯祀天曰:‘予小子履。
’武祭天曰:‘我将我飨。
’儒生泥古不通,煩上譴呵。
”衆得釋。
(《玉堂叢語》) 霍尚書韬嘗欲營寺基為宅,冫免縣令逐僧,僧去,書于壁雲:“學士家移和尚寺,會元妻卧老僧房。
”霍愧而止。
(《笑林》) 焦芳入閣,仍欲兼部事,劉瑾屢遣人來與李閣老議。
李雲:“無此例。
”瑾雲:“曾聞李賢兼管。
”李雲:“李賢是吏部侍郎,入閣後升尚書,時李翺掌部事。
”又問前有之乎?答曰:“蹇義為吏部尚書,與戶部尚書夏元吉五日一赴東閣,與大學士三楊議事,未嘗兼學士也。
”次日吏請印信,内批令焦芳兼管部事,芳以問李,李曰:“某已言之,此二事實難兼攝,内閣佐天子出令,吏部所拟升調官,問有可否。
今自拟之而自可否之耶?又每日通政司奏事,奉旨吏部知道者,即當廷跪。
承旨内閣班,侍立聽令,亦将出跪而更起立耶?又部事差缪,或章奏錯誤,小則回話認罪,大則罰俸,脫有之,亦将随同認罪乎?”芳乃辭部事。
(《玉堂叢語》) 尚書劉南垣公請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飲食上,苛求屬吏,郡縣患之。
公曰:“此吾門生,當開谕之,俟其來款之。
”曰:“老夫欲設席,恐妨公務,留此一飯,但老妻他往,無人治具,家常飯對食能乎?”直指以師命不敢辭,自朝至午,飯尚未出,直指饑甚。
比飯至,惟脫粟飯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覺過飽。
少頃,佳肴美р,羅列于前,不能下筋。
公強之,對曰:“已飽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見飲馔原無精粗,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
”直指喻其訓,後不敢盤餮責人。
(《座右編》) 餘官山右,初谒達公,口喻鄧知府貪庸應參。
予曰:“鄧知府所處甚難。
”達公變色曰:“本院與屬吏,水米無交,貴縣言作郡有難說乎?”予曰:“有說,秦守天下之至清者也,周守天下之至有才者也;鄧守無周之才而又不及秦之清,所以為難。
”達公笑曰:“此平情之論,姑免以待其改。
”秦守宗堯号明宇,遼東義州人,貢生,康熙七年九月任。
周守令樹号計伯,河南延津人,壬辰進士,康熙八年八月任。
鄧守會号嘯庵,福建閩縣人,貢生,康熙九年三月任。
俱告病歸。
時謂餘一言能解鄧守于巡撫。
某布政請按台酒,坐間,布政以多子為憂;按君止一子,又憂其寡。
吏在傍雲:“子好不須多。
”布政聞之,因謂曰:“我多子,汝又何雲?”答曰:“子好不愁多。
”二公大稱賞,共汲引之。
(《客中閑集》) 王文恪公鏊修《蘇州志》,衆欲請楊君謙;文恪以君謙謠啄,不欲與同局。
《姑蘇志》成,文恪遣使送之。
君謙方栉沐,不暇抽看,但顧簽票雲:“不通不通。
”使者還述其語,文恪以為狂,愠甚。
一日晤楊,問前語,君謙曰:“然今府志修于本朝,當以蘇州名志,姑蘇吳王台名也,以此名志可乎?”文恪始大服楊之精識。
(《臣鑒錄》) 都指揮使王佐使後指揮陸陋陷其子,欲殺之,而盡取其産。
子甚窘;子之母名亦在。
既捕入對,炳方與同僚列坐,多張刑具脅之。
其子方抗,母乃膝行而前,道其子罪極詳。
子呼曰:“兒死已在頃刻,母忍助虐耶?”母叱曰:“死即死耳,尚複何說?”因指炳坐而顧子曰:“爾父坐此非一日矣,作此等事,應亦非一,緻生汝不肖,乃天道也,夫複奚言?”僚佐皆驚歎,炳頰不覺發赤汗下,僞為旁視,辄遣之出,其事遂寝。
(《遣愁集》) 鄱陽何梅谷英妻,垂老好事佛,自晨至夕,必口念“觀音菩薩”千遍。
梅谷以儒學聞于時,止之則弗從,弗止恐贻笑士論。
一日呼妻至,再且三,随應随呼,弗辍。
妻怒曰:“何舌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呼僅二三,汝即我怒,觀音一日被你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妻頓悟,遂止。
(《中州野錄》) ◎技巧 與巧也,毋甯拙。
君子何取焉,獨怪兩大一巧之區也。
巧之日新如泉,斯湧靈變不窮;如花斯發,紅紫萬狀,豈以小而忽諸? 明太祖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
有人于囊中,取幹豬脬十餘,納氣其中,環系腰間,浮水而南,徑奪舟以濟北軍。
(《稗史》) 吳嶽碑自首至座七,察碑之興功不可得。
一田父進曰:“當時積土而立。
”明季有巨碑,不能安于負重之上,一巧者曰:“碑不見龜,龜不見碑,則堅矣。
”衆悟,與填土負重平,碑遂立。
(《嘯虹筆記》) 《鴻書》雲:“金中都被圍,完顔承晖遣人以礬寫奏告急。
”今人用礬及膠,以鐵釘共煮,用其水,寫白紙上,視之無迹;以墨塗紙背,則其字畢現矣。
古人兵書中傳密信,三發一知,頗為費力,何如此之省事?(同上) 開濟館某尚書家,上郊祀,索白染圍爐三百,尚書窘迫莫應。
濟教截矮桌腳,鑿圓孔,白紙糊之,取鐵鍋為爐,如數進。
上喜,诘之,舉濟。
是時索燎火萬炬于上元縣令陳煥,煥命各坊長督大小戶,具門簾香燈迎駕,遂命卷簾為燎,得如數進,上伏其才。
(《王文祿集》) 董□陽與嚴嵩同朝,每過嵩,辄用赤金镂姓名縫紅绫作柬,嵩以為尊敬之也。
阍人利具金,每一傳執,即取金去;後嵩敗,董獨免交通律。
(《嘯虹筆記》) 私鑄者,匿于湖中,人猶聞其鋸锉之聲;乃以甕為甕,累而牆之,其口向外,則外過者不聞其聲何也?聲為甕所收也。
或曰:“廣孝曾用此法造器械,又空燒瓦枕,就地枕之,可聞數十裡軍馬聲。
”(《物理小識》) 猿,山家謂之鞠侯,皮陸具有詩,見《山川志》。
猿好踐園蔬,所過狼藉,山間豆麥胡麻萊茯蔬果竹萌之類,多被踐。
天衣寺僧法聰令捕一老猿,被以衣巾,多為細縫,使不得脫,縱之使去。
老猴喜得脫逃,跳趨其群,群望而畏之,皆舍去。
老猴趨之愈急。
相逐日行數十百裡,其害稍息。
(《湧幢小品》) 熊公廷弼督學南畿,每試辄以紙三條,封諸生頭巾,不令交頭耳語。
一生誤斷其紙,懼其責也;忽大聲擊案,通場皆舉首驚顧,紙盡斷。
生遂得免。
(《懷秋集》) 明時有内監懸一珠燈于長竹竿之頂,令于市曰:“能不梯升,不倒竿者,任其取去。
”數日無有應者。
忽一人舉其竿直走,至有井處,以竿插井中,取燈去,内監大笑。
(《嘯虹筆記》) 尹見心為縣令,縣之河中生一大樹,屢壞人舟。
見心曰:“何不去之?”民曰:“根在水中,不得去。
”見心曰:“易易耳。
”乃遣能識水性者一人往,量其長短,作一衫木桶,空其兩頭,從樹稍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盡涸其水,入而鋸之,木遂斷。
(《臣鑒錄》) 金山環缺處為波阻,不能達,有石橋一洞接焉。
相傳有僧廣募市金,雲:“揚子江心造石橋。
”人争布之,費不多而得募金無數。
又有一僧行腳餒甚,無人與齋供,遂号于路雲:“二十個饅頭兩口吞。
”有好事者诘其不能,則雲:“出家人不作狂語。
”遂買巨餅二十與之,欲觀其吞法;僧張二袖口,各納十餅而去。
(《菊泉集》) 金山郭墓下江心泉,為天下第一,然有龍窩,洄流甚急。
相傳泉為龍所禁,不敢汲。
康熙己巳六月,餘避暑山之七峰閣,命寺僧拿四舟相連若井,抵洄流,用繩沈錫桶,桶上開五眼線,系木屑塞之,無令濁水入,下沈十數丈到底,方拔線提起木屑,則真泉入矣。
三沉其桶,江波大作。
予急回岸烹泉,與僧共飲,清香透骨,非複人間味;試以松蘿較惠泉,色更不變。
僧曰:“衲等老死此山,未獲嘗江心真泉。
”再取山中井水較之,味迥别。
越數日,複拿舟郭墓畔,意欲取水,風濤掀翻,棹不可泊。
如此者三,竟如海上三山,舟至辄引去,謂之龍禁,誠然。
艾司寇方宴客寄園中,盛夏新鑿一池,客贊曰:“待來年好種荷也。
”艾曰:“何待來年?”客以為戲。
比半酣,起行池上,則綠雲千朵,清香搖曳,六郎面灼灼迎人矣。
客怪問之,艾曰:“為佳賓姑借催花檄也。
”蓋園中盆荷甚多,艾密令人帶盆沈水,博一笑耳。
(《周阝古新語》) 近時邑無賴子,邀百人作百子會,人出銀二兩,搖骰子,點多者先收,每月一應,八九年乃畢。
冀其不能終局,先收會者得圖賴之耳。
然猶未為巧。
江西有一僧創千佛會,人出銀一錢投木櫃,搖點多者得百金歸,不必複應。
往來行人,圖僥幸,二三日即聚千人,僧則利其每一會得抽分數金耳。
後令聞之,懼惑衆,村僧乃止。
(《明升集》)
叟因執其手曰:“方今流賊四劫,誠危急存亡之秋,而公雄傑,所部皆堪戰力士,賊氣驕,翦此何有?公當此時,誠能率其子弟擊賊,賊必潰,則裡中莫不歡公,公得以長豪裡中無懼矣。
”其人遂掀髯而起曰:“公無言,我當為公擊賊。
”于是勒其子弟最強者百人,人持挺急馳之,而叟騎一驢,從二蒼頭往贊。
一遇賊,辄奮鬥,日已至未,凡數戰,殺數十人,猾者稍倦矣。
辄命左右取水,而叟心計賊既已殺數十人,無可慮賊矣。
獨念此猾暴裡中無已時也,不若因其機滅之,遂從旁大呼,我兵且退;賊遂乘勝迫之,悉殺猾之父子兄弟。
(《湧幢小品》) 朱潮遠鎮章泉時,軍民不辨官話,每堂審役,有譯鄉語者。
一日老人告其子情殊迫切,詢其父有妻乎?子乃其所生乎?曰:“非妻則繼母也。
”又詢其母與父年當乎?曰:“少艾。
”朱曰:“此必父匿其妻,妻淩其子。
”而中證乃其姑丈,叩首稱善。
于是命父立其上,用小闆連衣輕撲之,與父叩頭陪禮,示其父曰:“爾晚年靠子,何不念前妻之情?”戒其子曰:“親年無幾,家庭小隙,乃至此耶?”遂父子抱頭大哭,軍校無不堕淚也。
今孝廉公車來,尚稱之。
(《座右編》) 崇祯三年春,奢安間成都,百計攻城。
正月,賊數千,自林中大噪而出,視之有物如舟,高丈許,長五百尺,樓數重,箪{弗}左右,闆如平地。
一人披發仗劍,上載羽旗,中數百人,各挾機弩毒矢,牛數百頭運石毂行,旁翼兩雲樓如左右□,俯視城中老幼婦女皆哭。
朱燮元曰:“此呂公車也,破之非炮石不可。
”炮石者,巨木為柱,柱置軸間,轉索運杵,千鈞之石,飛擊如彈丸,賊車不得近。
燮元複募敢死士,以大炮擊牛,中其當轭者;牛子反走,乘勢縱擊敗之。
(《紀事本末》) 旗人王某,逃至山東,匿妻子于前妻父張某家,他往無蹤,捕者獲其妻。
适裡中有投井者,面目不可辨,其妻誣張某死其夫王。
谳成抵罪,上之秋曹。
杜相國立德時為大司寇,清理刑獄,撿王案反覆披閱,見單填有須長三寸語,王移牌察無須,公曰:“計王自張出逃,與捕獲其妻,才數日耳,須安能暴長?宜矜疑。
”衆不可。
無何,其主旋獲王到部,同事愕然。
(《碧園新草》) 浙西大置屠阿醜聯宗數十,出入湖泖間,與海寇劉香合謀叵測,汛兵不能制。
撫按題請南浙兩省,會兵合剿;時蔡忠襄懋德備兵嘉禾,曰:“此可計擒也,何用興師?”乃力行鄉約保甲,盡得賊勾引窩贓處,密召其人謂之曰:“汝罪應死,吾姑赀汝;凡吾遺人,汝第飲食之,毋洩。
”乃分遣兵卒,假做星蔔貨賣乞丐等流,各之其所,伺賊所在,半夜發标兵掩襲之。
賊出不意,惶遽登岸,四面伏發,斬其勇将沈千金,阿醜就擒,餘黨悉降。
(《菊泉集》) 甯武總兵王中,領兵拔豫,病不能督戰,兵無饷。
一日潰散,渡河歸,吳恐沿途搶掠,遺患地方,乃遣官招撫之曰:“邊備急,本院原疏請撤兵歸營,爾等各照隊令,領兵官押回原伍,經過地方,量給糧犒,毋得擾掠取罪。
”各兵初謀入山為盜,見差官至,始安。
将至省,複差官犒以羊酒,令領兵官入見,責之曰:“主帥即病,爾等非領兵頭目乎?誰倡逃者?”領兵官直陳某隊某某,原系降丁,不過十餘人,且謀入山為盜;各官調停,谕以本院德意乃止。
今各隊皆怨此數人入骨,手書檄付之曰:“爾可擒解此數人,餘俱不問,仍歸伍可也。
”領兵官果擒解獲院,疏請倡逃者已獲,宜正法,餘令歸伍,上從之。
(《憶記》) 崇祯九年正月,闖王闖塌天八大将,搖天動七賊,連營數十萬,攻滁州急。
太仆寺卿李覺斯同知州率士民固守,賊百計攻之不克,賊掠村落山谷婦女數百人,裸而沓淫之已,盡斷其首,環向堞埴其跗而倒埋之,露其下秋,血□淋漓,以厭諸炮,守城兵多掩面不忍視。
賊噪呼向城,城上燃炮,炮皆進裂,或喑不鳴,城中惶懼。
覺斯立命取民間□腧,亦數百枚,如其數,懸堞外向,以厭勝之;燃炮皆發,賊大創。
未幾,援兵至,遂遁。
(《續知冠子》) 儀真南門橋五日觀競渡,龍舟在橋東,衆皆趨觀于東。
左重右輕,橋欹而陷,觀者百餘人,一時漂溺,河流湍激,倉卒不能施救。
橋側有一茶軒,遂将棹橙亂投于河,人得扳緣而起者十之三,其急智亦足取也。
(《讠刃庵偶筆》) 溧陽裴令表善斷獄,無錫有叔與侄贖屋者,侄年長,叔庶出,齒甚少。
侄欺之,賺叔白金三百,屋不肯還。
訟之無錫令,不能直,反與叔以杖。
叔負屈控于裴,裴置之獄中。
月餘,忽以劫江窩家牒無錫,拘其侄。
侄辨非窩,裴曰:“盜某時劫銀三百兩,藏于汝家,非窩乎?”侄曰:“此乃叔贖屋者,是叔窩也。
”裴既令供明,遂杖侄四十,罰百金與叔,百金赈溧陽饑,餘百金,牒無錫令而斷還叔屋。
(《懷秋集》) 餘令交城,以廉能為達撫軍爾布薦,方在署,一日沁州知州汪竹岩宗魯迂道來谒,餘訝其無故遠辱。
竹岩曰:“弟心大有所不服,特此來請。
”餘谒其由,竹岩曰:“餘兢兢業業為令十三載,得升知州。
又兢業五載,甫得達撫軍薦剡。
兄作合甫二暮,薦與餘,同兄審理大案,有如神之稱,何采聽之妙耶?”予曰:“無妨。
”竹岩曰:“欺我哉?予每事細訪,尚有差訛,安能無訪而得?”予曰:“不敢欺,訪即弊生矣。
訪及原告之人,必袒原告,訪及被告亦然,訪及原被證見俱然。
大足亂吾是非之真。
庭證原有情真,但愁問官不聽耳。
吾虛心勘審,原被與證見,必無不盡之詞;然後勘酌其中,自無遁形,有兩造所不能知者,止問官獨知。
”竹岩曰:“誠然,若朱恃訪,即吾子所好,皆可疑也,從今心服矣。
”大笑而去。
有失鴨數十者,控于休甯廖令騰奎。
廖曰:“近有來求鬻而未遂者乎?”曰:“有金姓人曾來。
”蹤迹之,鴨具在;金強辨不服。
廖悉取兩家鴨,雜于堂,命各呼之。
金呼不應;失鴨者以竹竿呼,果成群而走,且曰:“吾鴨有火絡。
”叩左掌驗之,果然。
其中一鴨不應呼,且無掌甲,金執以狡辨。
廖曰:“爾積竊也,懼人覺,故買一他鴨雜其中耳。
”金赧服,責而還之。
(《海陽紀略》) ◎警敏 君子一言以為智,仲氏子片言折獄,言可忽乎哉?即不易博采奇聞廣言語之科,孰謂是編不可小試? 明初郊祝文,有予我字,上怒,将罪作者。
桂彥良進曰:“湯祀天曰:‘予小子履。
’武祭天曰:‘我将我飨。
’儒生泥古不通,煩上譴呵。
”衆得釋。
(《玉堂叢語》) 霍尚書韬嘗欲營寺基為宅,冫免縣令逐僧,僧去,書于壁雲:“學士家移和尚寺,會元妻卧老僧房。
”霍愧而止。
(《笑林》) 焦芳入閣,仍欲兼部事,劉瑾屢遣人來與李閣老議。
李雲:“無此例。
”瑾雲:“曾聞李賢兼管。
”李雲:“李賢是吏部侍郎,入閣後升尚書,時李翺掌部事。
”又問前有之乎?答曰:“蹇義為吏部尚書,與戶部尚書夏元吉五日一赴東閣,與大學士三楊議事,未嘗兼學士也。
”次日吏請印信,内批令焦芳兼管部事,芳以問李,李曰:“某已言之,此二事實難兼攝,内閣佐天子出令,吏部所拟升調官,問有可否。
今自拟之而自可否之耶?又每日通政司奏事,奉旨吏部知道者,即當廷跪。
承旨内閣班,侍立聽令,亦将出跪而更起立耶?又部事差缪,或章奏錯誤,小則回話認罪,大則罰俸,脫有之,亦将随同認罪乎?”芳乃辭部事。
(《玉堂叢語》) 尚書劉南垣公請老家居,有直指使者以飲食上,苛求屬吏,郡縣患之。
公曰:“此吾門生,當開谕之,俟其來款之。
”曰:“老夫欲設席,恐妨公務,留此一飯,但老妻他往,無人治具,家常飯對食能乎?”直指以師命不敢辭,自朝至午,飯尚未出,直指饑甚。
比飯至,惟脫粟飯豆腐一器而已,各食三碗,直指覺過飽。
少頃,佳肴美р,羅列于前,不能下筋。
公強之,對曰:“已飽甚,不能也。
”公笑曰:“可見飲馔原無精粗,饑時易為食,飽時難為味,時使然耳。
”直指喻其訓,後不敢盤餮責人。
(《座右編》) 餘官山右,初谒達公,口喻鄧知府貪庸應參。
予曰:“鄧知府所處甚難。
”達公變色曰:“本院與屬吏,水米無交,貴縣言作郡有難說乎?”予曰:“有說,秦守天下之至清者也,周守天下之至有才者也;鄧守無周之才而又不及秦之清,所以為難。
”達公笑曰:“此平情之論,姑免以待其改。
”秦守宗堯号明宇,遼東義州人,貢生,康熙七年九月任。
周守令樹号計伯,河南延津人,壬辰進士,康熙八年八月任。
鄧守會号嘯庵,福建閩縣人,貢生,康熙九年三月任。
俱告病歸。
時謂餘一言能解鄧守于巡撫。
某布政請按台酒,坐間,布政以多子為憂;按君止一子,又憂其寡。
吏在傍雲:“子好不須多。
”布政聞之,因謂曰:“我多子,汝又何雲?”答曰:“子好不愁多。
”二公大稱賞,共汲引之。
(《客中閑集》) 王文恪公鏊修《蘇州志》,衆欲請楊君謙;文恪以君謙謠啄,不欲與同局。
《姑蘇志》成,文恪遣使送之。
君謙方栉沐,不暇抽看,但顧簽票雲:“不通不通。
”使者還述其語,文恪以為狂,愠甚。
一日晤楊,問前語,君謙曰:“然今府志修于本朝,當以蘇州名志,姑蘇吳王台名也,以此名志可乎?”文恪始大服楊之精識。
(《臣鑒錄》) 都指揮使王佐使後指揮陸陋陷其子,欲殺之,而盡取其産。
子甚窘;子之母名亦在。
既捕入對,炳方與同僚列坐,多張刑具脅之。
其子方抗,母乃膝行而前,道其子罪極詳。
子呼曰:“兒死已在頃刻,母忍助虐耶?”母叱曰:“死即死耳,尚複何說?”因指炳坐而顧子曰:“爾父坐此非一日矣,作此等事,應亦非一,緻生汝不肖,乃天道也,夫複奚言?”僚佐皆驚歎,炳頰不覺發赤汗下,僞為旁視,辄遣之出,其事遂寝。
(《遣愁集》) 鄱陽何梅谷英妻,垂老好事佛,自晨至夕,必口念“觀音菩薩”千遍。
梅谷以儒學聞于時,止之則弗從,弗止恐贻笑士論。
一日呼妻至,再且三,随應随呼,弗辍。
妻怒曰:“何舌噪若是耶?”梅谷徐答曰:“呼僅二三,汝即我怒,觀音一日被你呼千遍,安得不汝怒耶?”妻頓悟,遂止。
(《中州野錄》) ◎技巧 與巧也,毋甯拙。
君子何取焉,獨怪兩大一巧之區也。
巧之日新如泉,斯湧靈變不窮;如花斯發,紅紫萬狀,豈以小而忽諸? 明太祖以北兵渡淮,時無一葦之楫。
有人于囊中,取幹豬脬十餘,納氣其中,環系腰間,浮水而南,徑奪舟以濟北軍。
(《稗史》) 吳嶽碑自首至座七,察碑之興功不可得。
一田父進曰:“當時積土而立。
”明季有巨碑,不能安于負重之上,一巧者曰:“碑不見龜,龜不見碑,則堅矣。
”衆悟,與填土負重平,碑遂立。
(《嘯虹筆記》) 《鴻書》雲:“金中都被圍,完顔承晖遣人以礬寫奏告急。
”今人用礬及膠,以鐵釘共煮,用其水,寫白紙上,視之無迹;以墨塗紙背,則其字畢現矣。
古人兵書中傳密信,三發一知,頗為費力,何如此之省事?(同上) 開濟館某尚書家,上郊祀,索白染圍爐三百,尚書窘迫莫應。
濟教截矮桌腳,鑿圓孔,白紙糊之,取鐵鍋為爐,如數進。
上喜,诘之,舉濟。
是時索燎火萬炬于上元縣令陳煥,煥命各坊長督大小戶,具門簾香燈迎駕,遂命卷簾為燎,得如數進,上伏其才。
(《王文祿集》) 董□陽與嚴嵩同朝,每過嵩,辄用赤金镂姓名縫紅绫作柬,嵩以為尊敬之也。
阍人利具金,每一傳執,即取金去;後嵩敗,董獨免交通律。
(《嘯虹筆記》) 私鑄者,匿于湖中,人猶聞其鋸锉之聲;乃以甕為甕,累而牆之,其口向外,則外過者不聞其聲何也?聲為甕所收也。
或曰:“廣孝曾用此法造器械,又空燒瓦枕,就地枕之,可聞數十裡軍馬聲。
”(《物理小識》) 猿,山家謂之鞠侯,皮陸具有詩,見《山川志》。
猿好踐園蔬,所過狼藉,山間豆麥胡麻萊茯蔬果竹萌之類,多被踐。
天衣寺僧法聰令捕一老猿,被以衣巾,多為細縫,使不得脫,縱之使去。
老猴喜得脫逃,跳趨其群,群望而畏之,皆舍去。
老猴趨之愈急。
相逐日行數十百裡,其害稍息。
(《湧幢小品》) 熊公廷弼督學南畿,每試辄以紙三條,封諸生頭巾,不令交頭耳語。
一生誤斷其紙,懼其責也;忽大聲擊案,通場皆舉首驚顧,紙盡斷。
生遂得免。
(《懷秋集》) 明時有内監懸一珠燈于長竹竿之頂,令于市曰:“能不梯升,不倒竿者,任其取去。
”數日無有應者。
忽一人舉其竿直走,至有井處,以竿插井中,取燈去,内監大笑。
(《嘯虹筆記》) 尹見心為縣令,縣之河中生一大樹,屢壞人舟。
見心曰:“何不去之?”民曰:“根在水中,不得去。
”見心曰:“易易耳。
”乃遣能識水性者一人往,量其長短,作一衫木桶,空其兩頭,從樹稍穿下,打入水中,因以巨瓢盡涸其水,入而鋸之,木遂斷。
(《臣鑒錄》) 金山環缺處為波阻,不能達,有石橋一洞接焉。
相傳有僧廣募市金,雲:“揚子江心造石橋。
”人争布之,費不多而得募金無數。
又有一僧行腳餒甚,無人與齋供,遂号于路雲:“二十個饅頭兩口吞。
”有好事者诘其不能,則雲:“出家人不作狂語。
”遂買巨餅二十與之,欲觀其吞法;僧張二袖口,各納十餅而去。
(《菊泉集》) 金山郭墓下江心泉,為天下第一,然有龍窩,洄流甚急。
相傳泉為龍所禁,不敢汲。
康熙己巳六月,餘避暑山之七峰閣,命寺僧拿四舟相連若井,抵洄流,用繩沈錫桶,桶上開五眼線,系木屑塞之,無令濁水入,下沈十數丈到底,方拔線提起木屑,則真泉入矣。
三沉其桶,江波大作。
予急回岸烹泉,與僧共飲,清香透骨,非複人間味;試以松蘿較惠泉,色更不變。
僧曰:“衲等老死此山,未獲嘗江心真泉。
”再取山中井水較之,味迥别。
越數日,複拿舟郭墓畔,意欲取水,風濤掀翻,棹不可泊。
如此者三,竟如海上三山,舟至辄引去,謂之龍禁,誠然。
艾司寇方宴客寄園中,盛夏新鑿一池,客贊曰:“待來年好種荷也。
”艾曰:“何待來年?”客以為戲。
比半酣,起行池上,則綠雲千朵,清香搖曳,六郎面灼灼迎人矣。
客怪問之,艾曰:“為佳賓姑借催花檄也。
”蓋園中盆荷甚多,艾密令人帶盆沈水,博一笑耳。
(《周阝古新語》) 近時邑無賴子,邀百人作百子會,人出銀二兩,搖骰子,點多者先收,每月一應,八九年乃畢。
冀其不能終局,先收會者得圖賴之耳。
然猶未為巧。
江西有一僧創千佛會,人出銀一錢投木櫃,搖點多者得百金歸,不必複應。
往來行人,圖僥幸,二三日即聚千人,僧則利其每一會得抽分數金耳。
後令聞之,懼惑衆,村僧乃止。
(《明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