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撚須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天地非塊然者也,雷激風号,木喧谷響,凡物皆然。
況人有靈象,且口與舌,豈能默默哉?卿雲複旦,始于中古而後,踵事增華,日趨月盛,勢自使之然也。
溯其原根,亦可以概詩之大凡矣。
唐人以後詩話頗多,而近今缺如,輯而補之,自不可少。
乩詩雖涉怪誕,當其揮灑錯落,頗有出人意表者,并錄其尤。
可信不可信,一聽之人,餘無容心焉。
” ◎詩原 山林廊廟,莫不有抒發性情之具。
詩也者,天地自然之音也,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孰非天地之詩哉。
顧吾獨不解夫世之師心目诩者,遂謂短笛無腔,不妨信口,是何可不溯夫根源。
五言詩始于李陵蘇武河梁之吟,而五律之祖,又推沈約詠詩雲:“登台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詩話叢談》) 七言詩肇于柏梁,盛于建安,然《三百篇》中七字句甚多,楚狂《接輿歌》,甯戚《扣牛歌》,項籍《垓下歌》,漢高《大風歌》,皆七字濫觞。
楊升庵千裡面談引梁簡文帝《春情》一首,陳後主《聽筝》一首,溫子升《搗衣》一首,隋王《北山》一首,為七律濫觞。
然八句中皆雜五言二句,每首隻五十二字耳。
(附詩《春情》)“蝶黃花紫燕相追,楊低柳合路塵飛。
已見垂鈎挂綠樹,誠知淇水沾羅衣。
兩童夾車問不已,五馬城南猶未歸。
莺啼春欲駛,無為空掩扉。
”(《聽筝》)“文窗毒瑁影婵娟,香帏翡翠出神仙。
促柱點唇莺欲語,調弦繁爪雁相連。
秦聲本白楊家解,吳俞那知謝傅憐。
隻愁芳夜促,蘭膏無奈煎。
”(《搗衣》)“長安城中望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遠近,傳聲遞向何凄涼?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翳翁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北山》)舊知山裡絕氛埃,登高日莫心悠哉!子平一去何時返?仲叔長遊遂不來。
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淩雲濁酒杯。
槁項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幽草軒集》) 任雲:“六言詩始于谷永。
”然《文選》注引董仲舒琴歌二句,亦六言,不始于谷永明矣。
《樂府滿歌行尾》一解,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亦六言也。
(《升庵外集》) 六朝沈君攸有《桂楫泛中河》詩雄渾工緻,是七言排律,仍先于七言律也。
若初唐則有蔡孚《打球篇》雲:“德陽官北苑東陬,雲作高台月作樓。
金錘玉鑿千金地,寶杖周紋七寶球。
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頻封萬戶侯。
容色從來荷恩顧,意氣平生事俠遊。
共道用兵如斷蔗,俱能走馬入長楸。
紅鬣錦鬟風驟骥,黃駱青絲電紫骝。
奔星亂下花場裡,初月飛來畫杖頭。
自有長鳴須決勝,能馳迅足滿先籌。
曹王漫說彈棋妙,劇孟休矜六博投。
薄莫漢宮愉樂罷,還歸堯室曉垂旒。
”(同上) 絕句者,一句一絕,起于“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晖,冬嶺秀孤松”也。
或以為淵明詩,非也。
杜詩“兩個黃鹂鳴翠柳”,實祖之。
王維詩:“柳條拂地不忍折,松柏稍雲從更長。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宋六一翁亦有一首雲:“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散不知人換世,煙闌無奈客思家。
”皆此體也。
《樂府》有《打起黃莺兒》一首,意連句圓,未嘗間斷,當此意,便有神聖工巧。
(同上) 《黃帝·彈歌》,斷竹,戚木,飛土,逐肉二言之始也。
《詩·頌》“振振鹭,鹭于飛,歌咽咽,醉言歸”,三言之始也。
“郁陶乎予心,顔厚有忸怩,”五言之始也。
《詩·雅》,“我不敢效我友白逸”,李長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八言之始也。
杜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九言也。
李太白“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也。
東坡詩“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也。
(同上) 元天目山釋明木中峰有九言《梅花詩》雲:“昨夜東風吹折中林稍,渡口小艇滾入沙灘幻。
野樹古梅獨卧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半枯半活幾個ㄓ蓓蕾,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
縱使畫工奇妙也縮手,我愛清香故把新詩嘲。
”後楊慎作雲:“玄冬小春十月微陽回,綠萼梅蕊蚤傍南枝開。
折贈未寄陸凱隴頭去,相思忽到盧仝窗下來。
歌殘水調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淩風台。
錯認高樓三弄叫雲笛,無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盧贊元《瞻梅花詩》雲:“天将花王國豔殿春色,瞻梅洗妝素頰相追陪。
絕勝濃英綴枝不韻李,堪友橫斜照水攙先梅。
瑤池董雙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頹。
風流何事不入錦囊句,清和天氣直挽青陽回。
”九字律也。
(《珊瑚編》) 作九言詩貴在渾成勁健,亦備一體,餘曾有《詠竹》句。
題于齊雲山嶽半雲:“隻覺清于孤山處士梅,胡然澹若彭澤先生柳。
” 古有三句之詩,意足詞贍,盤屈于二十一字中,最為難工。
岑之敬《當墟曲》雲:“明月二八照花新,當垆十五晚留賓,回眸百萬橫自陳。
”《唐傳奇》無名氏《春詞》雲:“楊柳袅袅随風急,西樓美人春夢中,繡簾斜卷千條入。
”宋謝臯羽《寄鄧牧心》雲:“杜鵑花開桑葉齊,戴勝芋生藥苗肥,九錢山人歸未歸?”洪武中詹天瞿《寄山中友人》雲:“桂樹蒼蒼月如霧,山中故人讀書處,白露濕衣不可去。
”又《古步虛詞》雲:“三十六天高太清,元君夫人蹋雲語,吟風飒飒吹玉笙。
”南提學彭綱《詠刺桐花》雲:“樹頭樹底花楚楚,風吹綠葉翠翩翩,露出幾枝紅鹦鹉。
”(《升庵外集》) 《漁隐叢話白雪浪齋日記》雲:“退之聯句,古無此法,自退之新心開辟。
予觀謝宣城有聯句七篇,陶靖節有聯句一篇,杜工部有聯句一篇,則諸公已先為之,退之亦是沿襲。
今考之漁隐所言,亦未為得聯句實起于漢柏梁台,非始于靖節諸人也。
又何遜李白顔真卿皆有是作,亦不特宣城工部而已。
(《東齋記事》) 歐陽文忠守颍日,因小雪會飲聚星堂,賦詩約不得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等字。
歐公一篇雲:“脫遺前言笑塵雜,搜索高家窺冥漠。
”自後四十餘年,莫有繼者。
元六年,東坡在颍,因禱雪于張龍公獲應,遂複舉前體,其末雲:“汝南先賢有故事,醉翁詩話誰能說?當時号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
”(《漫婁詩話》) 藥名詩,世雲起自陳業,非也,東漢已有離合體,至唐始著藥名之号。
如張籍《答鄱陽客》“江臯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詩向松桂,心中萬事喜君知。
”是也。
(《金玉詩話》) 集句是國初有之,未盛也。
至石曼卿人物開敏,以文為戲,然後大著。
嘗見手書下第偶成:“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雲未有因。
聖主不勞千裡召,妲娥可惜一枝春。
鳳凰诏下雖沾命,豹虎叢中也立身。
啼得血流無用處,着朱騎馬定何人?”又雲:“年去年來來去忙,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東風舞一場。
”至元豐間,王文公益工于此,人言此起自公,非也。
杜少陵雲:“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
”此說詩家秘密藏也。
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一人徒見淩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
祢衡《撾漁陽摻》悲壯,《漢武故事》星辰影動搖,方朔為民勞之應,則善用故事者,如擊風捕影,豈有迹耶?此理殆不容聲,予乃顯言之,已落第二義矣。
(同上) 梁武帝《江南美》雲:“種花雜色滿上林,野芳耀彩垂輕陰,連手蹭蹀舞春心。
舞春心,臨歲腴,中人望,獨踟蹰。
”此辭絕妙。
填悶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濫觞矣。
其餘若《美人聯》、《錦江南》、《稚女》渚篇,皆是《樂府》具載,不盡錄也。
(《升庵辭品》) 古詩皆詠之,然後以聲依之,詠以成曲,謂之協律,詩外有和聞,所謂曲也。
唐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複用和聲。
此格雖雲自王涯始,然正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有在涯前者。
又小曲有“鹹陽沽酒寶钗空”之句,雲李白作,《花間集》乃雲張秘所為莫知孰是。
楊繪《本事曲子》雲:“近世謂小詞起于溫飛卿,然王建有宮中三台宮中凋笑,樂天有謝秋娘一去望江南。
”又曰:“近傳一阕雲李白制,即今《菩薩蠻》,其詞非白不能及此,信其自白始也。
劉府《青瑣集》隋《海山記》中,有《望江南》調,即炀帝世,已有其事矣。
”(《筆談》) 家語:舜作南風之詩,此則禦制之始。
(《稗史》) 王昌齡《灞池》詩,“開門望長川,薄莫見漁者。
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二韻俱助語,殊有緻。
孟襄陽詩,“所居最幽絕,所住皆靜者。
依止此山門,誰能效丘也?”亦潇灑可喜。
(《焦氏筆乘》) “漢宮一百四十五,多下珠簾閉瑣窗。
何處營巢夏将半,茅檐煙樹語雙雙。
”此杜牧《燕子》詩也。
一百四十五,見《文選》注。
大抵牧之詩好用數目堆積,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橋明月夜”,“故鄉七十五長亭”是也。
(《含煙閣詩話》) 聯句自唐有之,若與坐客聯句,則互送為煩。
據成式《廬陵官下記》截取斑竹,以遞送聯句,謂之句枝。
或角押惡韻,或煎碗茶,為八韻詩,皆謂之集聯。
若志于不朽,則太苦。
客揀穩韻無所得,辄已謂之苦聯。
句句共押平聲好韻不僻者,書于竹筒,謂之韻牒。
(同上) 《稗史》雲:“詩有一句疊三字者,如吳融《秋樹》詩雲:‘一聲南雁已先紅,扌戚扌戚凄凄葉葉同’是也。
有一句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稍啼曉莺,夜夜夜深聞子規。
’是也。
有二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玉聲。
’是也。
有雙聯疊字者,如《古詩》雲:‘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是也。
有七聯疊寫者,昌黎《南山》詩雲:‘延延離又屬,叛歸遘,喁喁魚闖萍,落落月徑宿。
闵闵樹牆垣,架庫廄,參參削劍戟,奂奂銜瑩秀。
敷敷花坡萼,屋摧ニ,悠悠舒而安,兀兀狂明狃。
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是也。
然宋人《詠四溪》雲:‘灣灣灣處複灣灣,’更疊更切愈出愈奇矣。
”(《萬青閣偶談》) 予《春遊賦懷》詩,有“看山山上山經看,留客客中客易留”,亦殊不厭其疊也。
閩僧懷有詩二絕雲:“家住閩山東複來,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家在閩山西複西,其中歲歲有莺啼,而今再到莺啼處,莺在舊時隔處啼。
”人多誦之。
(《客中開集》) 王荊公詩,有“老景春可惜,無花可留得,莫嫌柳渾青,終恨李太白”之句,以古人姓名藏句,中蓋以文為戲,或者以前無此體,自公始見之。
嘗讀《權德輿集》其一篇雲:“藩宣秉戎寄,衡石崇位勢。
年紀信不留,弛張良自愧。
樵蘇則為惬,瓜李斯可畏。
不顧榮官尊,每陳農畝利。
居家類嚴,負郭射斂積。
忌滿寵生嫌,養蒙恬勝智。
疏鐘皓月曉,晚景丹霞異。
澗谷永不谖,山梁冀無累。
餘符生肇學,得展禽尚志。
從此直不疑,支離疏世事。
”則德輿嘗為此體。
(《稗史》) 稗史論古樂府,“古人師手匠心,而又情真景切,其詞自佳。
今人就題拟作,如畫者寫真,雖形色相肖,而生人之神氣,安可得哉?杜少陵不拟題而自作,如前後《出塞》、《新婚别》、《無家别》、《新安吏》、《玉華宮》參之《樂府》,何啻伯仲?蓋平日造詣有淵然自得之趣,故臨文神情自别。
”明李西崖詠古諸作,近日尤展成《明史一百首》,俱是異觀。
(《嘯虹筆記》) 《古今樂錄》雲:“伧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
”王僧虔啟曰:“古曰章,今曰解。
”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
詩叙事,聲成文,必使志盡于詩,音盡于曲。
是以作詩有豐約,制解有多少。
又諸曲調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豔有趨有亂。
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
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
升庵謂豔在曲之前,與吳聲之和,若今之引子。
趨與亂在曲之後,與吳聲之送,若今之尾聲。
羊吾夷伊那何皆辭之餘音弱弱,有聲無字,雖借字作譜而無義,若今之哩羅連牛也,知此可以讀《古樂府》矣。
(《升庵外集》) 陳後山詩,“吳詠未至慢,楚語不假些。
”任淵注雲:“慢謂南朝慢休,如徐庾之作。
”餘謂此解是也,但未原其始。
《樂記》雲:“宮商角徵羽,五者皆亂疊相陵,謂之慢。
”又曰:“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談慢矣。
”宋詞有《聲聲慢》、《石州慢》、《惜餘春慢》、《木蘭花慢》、《拜星月慢》、《潇湘逢故人慢》,皆雜比成調,古謂之啧曲。
啧與赜同,雜亂也。
琴曲有名散,元曲有名犯,又曲中入破,義亦如此。
(同上) 王彪之《竹賦》雲:“上承霄而防露,下漏月而來風。
庇清彈于幕下,影棹歌于帷中。
”蓋楚人男女相悅之曲,有《防露》,有《雞鳴》,如今之《竹枝》。
《東坡志林》亦雲然,則《竹枝》之來亦古矣。
《詩》野有蔓草,推之防露之意可知。
(《稗史》) 《陽柳枝》,即古折楊柳枝義也,木歌亡隋之曲,故陳子昂有詩雲:“萬裡長江一帶開,岸邊楊柳幾千栽,錦帆未落幹戈起,惆怅龍舟去不回。
”後白居易有愛姬樊素善歌,小蠻善舞,故當時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年既高邁,小蠻方豐豔,乃作《楊柳枝》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石軟于詩,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及宣宗朝國樂唱是詞,帝問誰制,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
時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枝,柳條極茂,因命使取二株植禁中。
居易感上知名,且奇尚風雅,又作一章雲:“一樹飄殘委泥土,雙株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星。
”故後盧貞劉禹錫等和其題,自是為白氏《楊柳枝》,今人渾為一題,莫知其故,而六朝《樂府》收之,亦不辨也。
又古有折楊柳行,可謂甚古,謝靈運嘗一作之,餘不多見也。
複有月節折楊柳,雖是古詞,則似近于唐人意矣。
(同上) 古之《樂府》詩章,皆被之于樂,今《樂府》數句後,則曰一解,又數句曰二解,如此言者,蓋即古人之一段義終,則于瑟上解一柱馬也。
(同上) 梁武帝宴華光殿聯句,曹景宗後至,詩韻已盡,沈約與以所餘競病二字。
景宗操筆而成,所謂“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是也。
初讀此了,未曉賦韻韻盡為何等格法?偶閱《陳後主集》,見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鈎賦詠,逐韻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扌陸瑜孔範等三人,後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擲斥折字,其詩用韻,與所得韻次,前後正同,曾不攙亂一字。
”乃知其說是先詩韻為鈎,座客探鈎,各據所得,循序賦之,正後世次韻格也。
唐之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二公,自号元和體,古未有也。
抑不知梁陳間已嘗出此,但其所次之韻,以探鈎所得,而非酬和先唱者,是小異耳。
又楊之《洛陽伽藍記》載王肅入魏,舍江南故妻謝氏,而娶魏元帝女,其故妻贈之詩曰:“本為筐下蠶,今為機上絲,得路遂騰去,頗憶纏綿時。
”其繼室代答以謝,止次用絲時二韻,則亦以倡和為次矣。
(同上) 少陵《飲中八仙歌》,分八篇,人人各異,本非重韻。
(《金玉詩話》) 《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
五言起蘇李,或雲起枚乘。
七言起于漢武柏梁。
四言起于漢楚王、傳韋孟。
六言起于漢司農谷永。
三言起于晉夏侯湛。
九言起于高貴鄉公。
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漢末年号曹予建父子邺中七才子之詩),黃初體(魏年号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号稽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号左思潘嶽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元嘉體(宋年号顔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号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禮(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本朝體,(通前後而言之)元禮(蘇黃陳),江西宗派體(山谷為之宗)。
以人而谕:則有蘇李體(李陵蘇武),曹劉體(子建公幹),陶體(淵明),謝體(靈運),徐庾體(徐陵庾信),沈宋體(期之問),陳拾遺體(陳于昂),王楊盧駱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張曲江體(始興文獻公九齡),少陵體,太白體,高達夫體(高常侍适),孟浩然體,岑嘉州體(岑參),王右丞體(王維),韋蘇州體(韋應物),韓昌黎體,柳子厚體,韋柳體(蘇州與儀曹合言之),李長吉體,李商隐體(即西昆體),盧仝體,白樂天體,元白體(微之樂天其體一也),杜牧之體,張籍王建體(謂樂府體仝也),賈浪仙體,孟東野體,杜荀鶴體,東坡體,山谷體,後山體(後山本學杜其語似之者但數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則本其自體耳),王荊公體(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邵康節體,陳簡齋體(陳去非與義也亦江西之派而小異),楊誠齋體(其初學半山後山最後亦學絕句于唐人已而盡棄諸家之體而别出機杼蓋其自序如此)。
又有所謂選體(選詩時代不同,體制随異,今人例為五言古詩為選體,非也),柏梁體(漢武帝與群臣共賦七言,每句用韻。
後人謂此體為柏梁體),玉台體(《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漢魏六朝之詩皆有之,或者但謂纖豔者為玉台體,其實則不然),西昆體(韓握之體皆裙裾脂粉之語,有《香奁集》),香奁體(梁簡文傷于輕靡,時号宮體。
其他體制不一,大概不出此),宮體(梁簡文傷于輕靡,時号宮體其他體制不一,大概不出此),有近體(即律詩也)。
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其自耀雲:“曹公謂劉玄德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予于微之亦雲。
”豈詩人豪氣,例愛矜誇耶?安知後世士有異論?(《珊瑚鈎詩話》) 晉傅鹹作集經詩,其《毛詩》一篇,略曰:“聿修厥德,令終有亻叔,勉爾遁思,我言維服。
盜言孔甘,其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面目。
”此乃集旬詩之始。
(《稗史》) 《七哀詩》,始于曹子建,其後王仲宣張孟陽皆相繼為之,人多不解七哀之義。
或謂病而哀,痛而哀,悲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雖一事而七者具也。
(《南濠詩話》) 古詩有離合體,近人多不解此體,始于孔北海,餘讀《類文》,得北海四言一篇雲:“漁父屈節,水潛匿方。
與時進止,出寺弛張。
呂公饑釣,阖口渭傍,九域有聖,無土不王。
好是正直,安固子臧,海外有截,隼逝鷹揚。
六翮不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蟄,此也可忘。
緻璇隐耀,美五韬光,無名無譽,且言深藏。
按辔安行,誰謂路長?”此篇離合魯國孔融文舉六字。
徐考之,詩二十二句,每章四句,離合一字,如首章雲:“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弛張。
”第一句漁字,第二句水字,漁犯水字而去水則存者為魚字。
第三句有時字,第四句有寺字時犯寺字而去寺,則存者為日字,離魚與日而合之,則為魯字。
下四章仿此,殆古人好奇之過,欲以文字示其巧也。
(《石林詩話》) 楊億劉筠作詩,務積故實,而語意輕淺,一時慕之,号西昆體,識者病之。
(《臨漢詩話》) 古者字未有反切,故訓釋者但曰讀如某字而已。
至魏孫炎始作反切,其實出于西域梵學也。
自從聲韻日盛,宋周始作《四聲切韻》,行于時。
梁沈約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歲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
繼是若夏侯該《四聲韻略》之類,紛然各自名家矣。
至唐孫忄面始集為《唐韻》,諸書遂為之廢。
本朝真宗時陳彭年與晁迥戚綸條貢舉事,取《字林》、《韻集》、《韻略》、《字統》及《三蒼》、《爾雅》為《禮部韻》,凡科場儀範,悉著為格。
又景四年,诏國子監,以翰林學士丁度之《禮部韻略》頒行。
初崇政殿說書賈昌朝言舊《韻略》多無訓解,又疑單聲與重疊字,不谙義理,緻舉人詩賦或誤用之。
遂诏度等以唐諸家韻本,刊定其韻,窄者凡三十處,許令附近通用,疑單聲及疊出字,皆于字下注解之,此蓋今所行脅《禮部韻》也。
吳曾《漫錄》嘗論景修《韻略》事,既不得其始,徒拘于張希文鄭天休修書先後之辨爾。
予因歎近時小學,幾至于廢絕,遂摭聲韻之本末備論于此庶覽者得以考雲。
(《東齊記事》) 唐詩,赓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有用韻(用彼韻不必次)。
吏部和皇甫陸渾山火是也。
今人多不曉。
劉長卿題于旅舍雲:“搖落暮天迥,丹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征衣?”張籍《宿江上館》雲:“楚驿南渡口,夜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歐飛。
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征衣。
”兩詩偶似次韻,皆奇作也。
(《貢父詩話》) 劉伯溫《思美人》三字詩曰:“雨欲來,風潇潇,披桂枝,拂陵苕。
繁英隕,鮮葉飄,揚煙埃,靡招搖。
激房帷,發绮绡,中發膚,よ寂寥。
思美人,隔青霄,水渺茫,山。
雲中鳥,何?欲寄書,天路遙。
東逝川,不可邀,芳蘭花,日夜凋。
掩瑤瑟,間玉蕭,魂,心搖搖。
望明月,歌且謠,聊逍遙,永今宵。
”(《客中閑集》) 蕭參将出鎮雅黎,其妻流寓楚雄,聞本朝兵至,泣将七歲子托于家丁,手刃幼女,取壁間舊句“驿梅驚别意,堤柳暗離愁”十字,離合成詩。
“馬革何人能裹屍?四維不振笑男兒,幸聞碩果存幽閣,驿使無由到雅黎。
木偶同朝止素餐,人情說到死真難,母牽幼女齊含笑,梅骨棱棱傲雪寒。
苟合如何決意休?文姬回漢總堪羞,馬嘶芳草香魂斷,驚醒人間節婦流。
口中節義是誰無?力挽江河總是虛,刀鋸不移巾帼志,别無沾滞是吾徒。
立也悲傷坐也傷,日沉誰與起殘陽?心憐夫婿兒還幼,意慘蠅污女伴娘。
土兵劫去又官兵,日望征人不欲生,匹練有緣紅粉斷,堤邊一撮是佳城。
木架原知冠蓋凋,夕陽古道冷蕭蕭,耳邊似聽貞魂泣,柳絮因風若為招。
日前送别囑陽關,立意當如張别山,音信須憑隴外寄,暗傳夫信已投環。
兇莫兇兮國喪亡,内庭無救各奔忙,佳人命薄成何用?離卻塵□骨也香。
禾黍離離最可憐!火焚誰與救眉燃?心灰猶念舊夫子,愁殺妻孥盼杜鵑。
”題畢自缢死,時維己亥之春。
(《續人鏡陽秋》) 自杜工部《秋興》詩,一時興會,恰成八律,後人漫不論章法,每詩八首,辄謂慕杜
況人有靈象,且口與舌,豈能默默哉?卿雲複旦,始于中古而後,踵事增華,日趨月盛,勢自使之然也。
溯其原根,亦可以概詩之大凡矣。
唐人以後詩話頗多,而近今缺如,輯而補之,自不可少。
乩詩雖涉怪誕,當其揮灑錯落,頗有出人意表者,并錄其尤。
可信不可信,一聽之人,餘無容心焉。
” ◎詩原 山林廊廟,莫不有抒發性情之具。
詩也者,天地自然之音也,風雨雷電日月星辰,孰非天地之詩哉。
顧吾獨不解夫世之師心目诩者,遂謂短笛無腔,不妨信口,是何可不溯夫根源。
五言詩始于李陵蘇武河梁之吟,而五律之祖,又推沈約詠詩雲:“登台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秋至愍衰草,寒來悲落桐。
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詩話叢談》) 七言詩肇于柏梁,盛于建安,然《三百篇》中七字句甚多,楚狂《接輿歌》,甯戚《扣牛歌》,項籍《垓下歌》,漢高《大風歌》,皆七字濫觞。
楊升庵千裡面談引梁簡文帝《春情》一首,陳後主《聽筝》一首,溫子升《搗衣》一首,隋王《北山》一首,為七律濫觞。
然八句中皆雜五言二句,每首隻五十二字耳。
(附詩《春情》)“蝶黃花紫燕相追,楊低柳合路塵飛。
已見垂鈎挂綠樹,誠知淇水沾羅衣。
兩童夾車問不已,五馬城南猶未歸。
莺啼春欲駛,無為空掩扉。
”(《聽筝》)“文窗毒瑁影婵娟,香帏翡翠出神仙。
促柱點唇莺欲語,調弦繁爪雁相連。
秦聲本白楊家解,吳俞那知謝傅憐。
隻愁芳夜促,蘭膏無奈煎。
”(《搗衣》)“長安城中望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遠近,傳聲遞向何凄涼?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翳翁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北山》)舊知山裡絕氛埃,登高日莫心悠哉!子平一去何時返?仲叔長遊遂不來。
幽蘭獨夜清琴曲,桂樹淩雲濁酒杯。
槁項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幽草軒集》) 任雲:“六言詩始于谷永。
”然《文選》注引董仲舒琴歌二句,亦六言,不始于谷永明矣。
《樂府滿歌行尾》一解,命如鑿石見火,居世竟能幾時?亦六言也。
(《升庵外集》) 六朝沈君攸有《桂楫泛中河》詩雄渾工緻,是七言排律,仍先于七言律也。
若初唐則有蔡孚《打球篇》雲:“德陽官北苑東陬,雲作高台月作樓。
金錘玉鑿千金地,寶杖周紋七寶球。
窦融一家三尚主,梁冀頻封萬戶侯。
容色從來荷恩顧,意氣平生事俠遊。
共道用兵如斷蔗,俱能走馬入長楸。
紅鬣錦鬟風驟骥,黃駱青絲電紫骝。
奔星亂下花場裡,初月飛來畫杖頭。
自有長鳴須決勝,能馳迅足滿先籌。
曹王漫說彈棋妙,劇孟休矜六博投。
薄莫漢宮愉樂罷,還歸堯室曉垂旒。
”(同上) 絕句者,一句一絕,起于“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秋月揚明晖,冬嶺秀孤松”也。
或以為淵明詩,非也。
杜詩“兩個黃鹂鳴翠柳”,實祖之。
王維詩:“柳條拂地不忍折,松柏稍雲從更長。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葉初齊養麝香。
”宋六一翁亦有一首雲:“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
棋散不知人換世,煙闌無奈客思家。
”皆此體也。
《樂府》有《打起黃莺兒》一首,意連句圓,未嘗間斷,當此意,便有神聖工巧。
(同上) 《黃帝·彈歌》,斷竹,戚木,飛土,逐肉二言之始也。
《詩·頌》“振振鹭,鹭于飛,歌咽咽,醉言歸”,三言之始也。
“郁陶乎予心,顔厚有忸怩,”五言之始也。
《詩·雅》,“我不敢效我友白逸”,李長吉“酒不到劉伶墳上土”,八言之始也。
杜詩“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九言也。
李太白“黃帝鑄鼎于荊山煉丹砂,丹砂成騎龍飛上太清家”,十言也。
東坡詩“山中故人應有招我歸來篇”,十一言也。
(同上) 元天目山釋明木中峰有九言《梅花詩》雲:“昨夜東風吹折中林稍,渡口小艇滾入沙灘幻。
野樹古梅獨卧寒屋角,疏影橫斜暗上書窗敲。
半枯半活幾個ㄓ蓓蕾,欲開未開數點含香苞。
縱使畫工奇妙也縮手,我愛清香故把新詩嘲。
”後楊慎作雲:“玄冬小春十月微陽回,綠萼梅蕊蚤傍南枝開。
折贈未寄陸凱隴頭去,相思忽到盧仝窗下來。
歌殘水調沉珠明月浦,舞破山香碎玉淩風台。
錯認高樓三弄叫雲笛,無奈二十四番花信催。
”盧贊元《瞻梅花詩》雲:“天将花王國豔殿春色,瞻梅洗妝素頰相追陪。
絕勝濃英綴枝不韻李,堪友橫斜照水攙先梅。
瑤池董雙成浴香肌露,竹林嵇叔夜醉玉山頹。
風流何事不入錦囊句,清和天氣直挽青陽回。
”九字律也。
(《珊瑚編》) 作九言詩貴在渾成勁健,亦備一體,餘曾有《詠竹》句。
題于齊雲山嶽半雲:“隻覺清于孤山處士梅,胡然澹若彭澤先生柳。
” 古有三句之詩,意足詞贍,盤屈于二十一字中,最為難工。
岑之敬《當墟曲》雲:“明月二八照花新,當垆十五晚留賓,回眸百萬橫自陳。
”《唐傳奇》無名氏《春詞》雲:“楊柳袅袅随風急,西樓美人春夢中,繡簾斜卷千條入。
”宋謝臯羽《寄鄧牧心》雲:“杜鵑花開桑葉齊,戴勝芋生藥苗肥,九錢山人歸未歸?”洪武中詹天瞿《寄山中友人》雲:“桂樹蒼蒼月如霧,山中故人讀書處,白露濕衣不可去。
”又《古步虛詞》雲:“三十六天高太清,元君夫人蹋雲語,吟風飒飒吹玉笙。
”南提學彭綱《詠刺桐花》雲:“樹頭樹底花楚楚,風吹綠葉翠翩翩,露出幾枝紅鹦鹉。
”(《升庵外集》) 《漁隐叢話白雪浪齋日記》雲:“退之聯句,古無此法,自退之新心開辟。
予觀謝宣城有聯句七篇,陶靖節有聯句一篇,杜工部有聯句一篇,則諸公已先為之,退之亦是沿襲。
今考之漁隐所言,亦未為得聯句實起于漢柏梁台,非始于靖節諸人也。
又何遜李白顔真卿皆有是作,亦不特宣城工部而已。
(《東齋記事》) 歐陽文忠守颍日,因小雪會飲聚星堂,賦詩約不得用玉月梨梅練絮白舞鵝鶴等字。
歐公一篇雲:“脫遺前言笑塵雜,搜索高家窺冥漠。
”自後四十餘年,莫有繼者。
元六年,東坡在颍,因禱雪于張龍公獲應,遂複舉前體,其末雲:“汝南先賢有故事,醉翁詩話誰能說?當時号令君聽取,白戰不許持寸鐵。
”(《漫婁詩話》) 藥名詩,世雲起自陳業,非也,東漢已有離合體,至唐始著藥名之号。
如張籍《答鄱陽客》“江臯歲暮相逢地,黃葉霜前半夏枝,子夜吟詩向松桂,心中萬事喜君知。
”是也。
(《金玉詩話》) 集句是國初有之,未盛也。
至石曼卿人物開敏,以文為戲,然後大著。
嘗見手書下第偶成:“一生不得文章力,欲上青雲未有因。
聖主不勞千裡召,妲娥可惜一枝春。
鳳凰诏下雖沾命,豹虎叢中也立身。
啼得血流無用處,着朱騎馬定何人?”又雲:“年去年來來去忙,為他人作嫁衣裳。
仰天大笑出門去,獨對東風舞一場。
”至元豐間,王文公益工于此,人言此起自公,非也。
杜少陵雲:“作詩用事,要如釋語,水中着鹽,飲水乃知鹽味。
”此說詩家秘密藏也。
如“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一人徒見淩轹造化之工,不知乃用事也。
祢衡《撾漁陽摻》悲壯,《漢武故事》星辰影動搖,方朔為民勞之應,則善用故事者,如擊風捕影,豈有迹耶?此理殆不容聲,予乃顯言之,已落第二義矣。
(同上) 梁武帝《江南美》雲:“種花雜色滿上林,野芳耀彩垂輕陰,連手蹭蹀舞春心。
舞春心,臨歲腴,中人望,獨踟蹰。
”此辭絕妙。
填悶起于唐人,而六朝已濫觞矣。
其餘若《美人聯》、《錦江南》、《稚女》渚篇,皆是《樂府》具載,不盡錄也。
(《升庵辭品》) 古詩皆詠之,然後以聲依之,詠以成曲,謂之協律,詩外有和聞,所謂曲也。
唐人乃以詞填入曲中,不複用和聲。
此格雖雲自王涯始,然正元元和之間,為之者已多,有在涯前者。
又小曲有“鹹陽沽酒寶钗空”之句,雲李白作,《花間集》乃雲張秘所為莫知孰是。
楊繪《本事曲子》雲:“近世謂小詞起于溫飛卿,然王建有宮中三台宮中凋笑,樂天有謝秋娘一去望江南。
”又曰:“近傳一阕雲李白制,即今《菩薩蠻》,其詞非白不能及此,信其自白始也。
劉府《青瑣集》隋《海山記》中,有《望江南》調,即炀帝世,已有其事矣。
”(《筆談》) 家語:舜作南風之詩,此則禦制之始。
(《稗史》) 王昌齡《灞池》詩,“開門望長川,薄莫見漁者。
借問白頭翁,垂綸幾年也?”二韻俱助語,殊有緻。
孟襄陽詩,“所居最幽絕,所住皆靜者。
依止此山門,誰能效丘也?”亦潇灑可喜。
(《焦氏筆乘》) “漢宮一百四十五,多下珠簾閉瑣窗。
何處營巢夏将半,茅檐煙樹語雙雙。
”此杜牧《燕子》詩也。
一百四十五,見《文選》注。
大抵牧之詩好用數目堆積,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橋明月夜”,“故鄉七十五長亭”是也。
(《含煙閣詩話》) 聯句自唐有之,若與坐客聯句,則互送為煩。
據成式《廬陵官下記》截取斑竹,以遞送聯句,謂之句枝。
或角押惡韻,或煎碗茶,為八韻詩,皆謂之集聯。
若志于不朽,則太苦。
客揀穩韻無所得,辄已謂之苦聯。
句句共押平聲好韻不僻者,書于竹筒,謂之韻牒。
(同上) 《稗史》雲:“詩有一句疊三字者,如吳融《秋樹》詩雲:‘一聲南雁已先紅,扌戚扌戚凄凄葉葉同’是也。
有一句連三字者,如劉駕雲:‘樹樹樹稍啼曉莺,夜夜夜深聞子規。
’是也。
有二句連三字者,如白樂天雲:‘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玉聲。
’是也。
有雙聯疊字者,如《古詩》雲:‘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是也。
有七聯疊寫者,昌黎《南山》詩雲:‘延延離又屬,叛歸遘,喁喁魚闖萍,落落月徑宿。
闵闵樹牆垣,架庫廄,參參削劍戟,奂奂銜瑩秀。
敷敷花坡萼,屋摧ニ,悠悠舒而安,兀兀狂明狃。
超超出猶奔,蠢蠢駭不懋。
’是也。
然宋人《詠四溪》雲:‘灣灣灣處複灣灣,’更疊更切愈出愈奇矣。
”(《萬青閣偶談》) 予《春遊賦懷》詩,有“看山山上山經看,留客客中客易留”,亦殊不厭其疊也。
閩僧懷有詩二絕雲:“家住閩山東複來,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家在閩山西複西,其中歲歲有莺啼,而今再到莺啼處,莺在舊時隔處啼。
”人多誦之。
(《客中開集》) 王荊公詩,有“老景春可惜,無花可留得,莫嫌柳渾青,終恨李太白”之句,以古人姓名藏句,中蓋以文為戲,或者以前無此體,自公始見之。
嘗讀《權德輿集》其一篇雲:“藩宣秉戎寄,衡石崇位勢。
年紀信不留,弛張良自愧。
樵蘇則為惬,瓜李斯可畏。
不顧榮官尊,每陳農畝利。
居家類嚴,負郭射斂積。
忌滿寵生嫌,養蒙恬勝智。
疏鐘皓月曉,晚景丹霞異。
澗谷永不谖,山梁冀無累。
餘符生肇學,得展禽尚志。
從此直不疑,支離疏世事。
”則德輿嘗為此體。
(《稗史》) 稗史論古樂府,“古人師手匠心,而又情真景切,其詞自佳。
今人就題拟作,如畫者寫真,雖形色相肖,而生人之神氣,安可得哉?杜少陵不拟題而自作,如前後《出塞》、《新婚别》、《無家别》、《新安吏》、《玉華宮》參之《樂府》,何啻伯仲?蓋平日造詣有淵然自得之趣,故臨文神情自别。
”明李西崖詠古諸作,近日尤展成《明史一百首》,俱是異觀。
(《嘯虹筆記》) 《古今樂錄》雲:“伧歌以一句為一解,中國以一章為一解。
”王僧虔啟曰:“古曰章,今曰解。
”解有多少,當是先詩而後聲。
詩叙事,聲成文,必使志盡于詩,音盡于曲。
是以作詩有豐約,制解有多少。
又諸曲調皆有辭有聲,而大曲又有豔有趨有亂。
辭者其歌詩也,聲者若羊吾夷伊那何之類也。
豔在曲之前,趨與亂在曲之後,亦猶吳聲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
升庵謂豔在曲之前,與吳聲之和,若今之引子。
趨與亂在曲之後,與吳聲之送,若今之尾聲。
羊吾夷伊那何皆辭之餘音弱弱,有聲無字,雖借字作譜而無義,若今之哩羅連牛也,知此可以讀《古樂府》矣。
(《升庵外集》) 陳後山詩,“吳詠未至慢,楚語不假些。
”任淵注雲:“慢謂南朝慢休,如徐庾之作。
”餘謂此解是也,但未原其始。
《樂記》雲:“宮商角徵羽,五者皆亂疊相陵,謂之慢。
”又曰:“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談慢矣。
”宋詞有《聲聲慢》、《石州慢》、《惜餘春慢》、《木蘭花慢》、《拜星月慢》、《潇湘逢故人慢》,皆雜比成調,古謂之啧曲。
啧與赜同,雜亂也。
琴曲有名散,元曲有名犯,又曲中入破,義亦如此。
(同上) 王彪之《竹賦》雲:“上承霄而防露,下漏月而來風。
庇清彈于幕下,影棹歌于帷中。
”蓋楚人男女相悅之曲,有《防露》,有《雞鳴》,如今之《竹枝》。
《東坡志林》亦雲然,則《竹枝》之來亦古矣。
《詩》野有蔓草,推之防露之意可知。
(《稗史》) 《陽柳枝》,即古折楊柳枝義也,木歌亡隋之曲,故陳子昂有詩雲:“萬裡長江一帶開,岸邊楊柳幾千栽,錦帆未落幹戈起,惆怅龍舟去不回。
”後白居易有愛姬樊素善歌,小蠻善舞,故當時詩曰:“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年既高邁,小蠻方豐豔,乃作《楊柳枝》詞以托意,曰:“一樹春風萬萬枝,嫩于金石軟于詩,永豐西角荒園裡,盡日無人屬阿誰?”及宣宗朝國樂唱是詞,帝問誰制,永豐在何處?左右具以對。
時永豐坊西南角園中,有垂柳一枝,柳條極茂,因命使取二株植禁中。
居易感上知名,且奇尚風雅,又作一章雲:“一樹飄殘委泥土,雙株榮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後,柳宿光中添兩星。
”故後盧貞劉禹錫等和其題,自是為白氏《楊柳枝》,今人渾為一題,莫知其故,而六朝《樂府》收之,亦不辨也。
又古有折楊柳行,可謂甚古,謝靈運嘗一作之,餘不多見也。
複有月節折楊柳,雖是古詞,則似近于唐人意矣。
(同上) 古之《樂府》詩章,皆被之于樂,今《樂府》數句後,則曰一解,又數句曰二解,如此言者,蓋即古人之一段義終,則于瑟上解一柱馬也。
(同上) 梁武帝宴華光殿聯句,曹景宗後至,詩韻已盡,沈約與以所餘競病二字。
景宗操筆而成,所謂“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是也。
初讀此了,未曉賦韻韻盡為何等格法?偶閱《陳後主集》,見其序《宣猷堂宴集》五言曰:“披鈎賦詠,逐韻多少次第而用,座有江扌陸瑜孔範等三人,後主诏得迮格,白易夕擲斥折字,其詩用韻,與所得韻次,前後正同,曾不攙亂一字。
”乃知其說是先詩韻為鈎,座客探鈎,各據所得,循序賦之,正後世次韻格也。
唐之次韻,起元微之白樂天二公,自号元和體,古未有也。
抑不知梁陳間已嘗出此,但其所次之韻,以探鈎所得,而非酬和先唱者,是小異耳。
又楊之《洛陽伽藍記》載王肅入魏,舍江南故妻謝氏,而娶魏元帝女,其故妻贈之詩曰:“本為筐下蠶,今為機上絲,得路遂騰去,頗憶纏綿時。
”其繼室代答以謝,止次用絲時二韻,則亦以倡和為次矣。
(同上) 少陵《飲中八仙歌》,分八篇,人人各異,本非重韻。
(《金玉詩話》) 《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
五言起蘇李,或雲起枚乘。
七言起于漢武柏梁。
四言起于漢楚王、傳韋孟。
六言起于漢司農谷永。
三言起于晉夏侯湛。
九言起于高貴鄉公。
以時而論,則有建安體(漢末年号曹予建父子邺中七才子之詩),黃初體(魏年号與建安相接其體一也),正始體(魏年号稽阮諸公之詩),太康體(晉年号左思潘嶽二張二陸諸公之詩),元嘉體(宋年号顔鮑謝諸公之詩),永明體(齊年号齊諸公之詩),齊梁體(通兩朝而言之),南北朝禮(通魏周而言之與齊梁體一也),唐初體(唐初猶襲陳隋之體),盛唐體(景雲以後開元天寶諸公之詩),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元和體(元白諸公),晚唐體,本朝體,(通前後而言之)元禮(蘇黃陳),江西宗派體(山谷為之宗)。
以人而谕:則有蘇李體(李陵蘇武),曹劉體(子建公幹),陶體(淵明),謝體(靈運),徐庾體(徐陵庾信),沈宋體(期之問),陳拾遺體(陳于昂),王楊盧駱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張曲江體(始興文獻公九齡),少陵體,太白體,高達夫體(高常侍适),孟浩然體,岑嘉州體(岑參),王右丞體(王維),韋蘇州體(韋應物),韓昌黎體,柳子厚體,韋柳體(蘇州與儀曹合言之),李長吉體,李商隐體(即西昆體),盧仝體,白樂天體,元白體(微之樂天其體一也),杜牧之體,張籍王建體(謂樂府體仝也),賈浪仙體,孟東野體,杜荀鶴體,東坡體,山谷體,後山體(後山本學杜其語似之者但數篇他或似而不全又其他則本其自體耳),王荊公體(公絕句最高其得意處高出蘇黃陳之上而與唐人尚隔一關),邵康節體,陳簡齋體(陳去非與義也亦江西之派而小異),楊誠齋體(其初學半山後山最後亦學絕句于唐人已而盡棄諸家之體而别出機杼蓋其自序如此)。
又有所謂選體(選詩時代不同,體制随異,今人例為五言古詩為選體,非也),柏梁體(漢武帝與群臣共賦七言,每句用韻。
後人謂此體為柏梁體),玉台體(《玉台集》乃徐陵所序漢魏六朝之詩皆有之,或者但謂纖豔者為玉台體,其實則不然),西昆體(韓握之體皆裙裾脂粉之語,有《香奁集》),香奁體(梁簡文傷于輕靡,時号宮體。
其他體制不一,大概不出此),宮體(梁簡文傷于輕靡,時号宮體其他體制不一,大概不出此),有近體(即律詩也)。
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其自耀雲:“曹公謂劉玄德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予于微之亦雲。
”豈詩人豪氣,例愛矜誇耶?安知後世士有異論?(《珊瑚鈎詩話》) 晉傅鹹作集經詩,其《毛詩》一篇,略曰:“聿修厥德,令終有亻叔,勉爾遁思,我言維服。
盜言孔甘,其何能淑?讒人罔極,有面目。
”此乃集旬詩之始。
(《稗史》) 《七哀詩》,始于曹子建,其後王仲宣張孟陽皆相繼為之,人多不解七哀之義。
或謂病而哀,痛而哀,悲而哀,耳目聞見而哀,口歎而哀,雖一事而七者具也。
(《南濠詩話》) 古詩有離合體,近人多不解此體,始于孔北海,餘讀《類文》,得北海四言一篇雲:“漁父屈節,水潛匿方。
與時進止,出寺弛張。
呂公饑釣,阖口渭傍,九域有聖,無土不王。
好是正直,安固子臧,海外有截,隼逝鷹揚。
六翮不奮,羽儀未彰,龍蛇之蟄,此也可忘。
緻璇隐耀,美五韬光,無名無譽,且言深藏。
按辔安行,誰謂路長?”此篇離合魯國孔融文舉六字。
徐考之,詩二十二句,每章四句,離合一字,如首章雲:“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寺弛張。
”第一句漁字,第二句水字,漁犯水字而去水則存者為魚字。
第三句有時字,第四句有寺字時犯寺字而去寺,則存者為日字,離魚與日而合之,則為魯字。
下四章仿此,殆古人好奇之過,欲以文字示其巧也。
(《石林詩話》) 楊億劉筠作詩,務積故實,而語意輕淺,一時慕之,号西昆體,識者病之。
(《臨漢詩話》) 古者字未有反切,故訓釋者但曰讀如某字而已。
至魏孫炎始作反切,其實出于西域梵學也。
自從聲韻日盛,宋周始作《四聲切韻》,行于時。
梁沈約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詞人,累千歲而不悟,而獨得胸襟,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
繼是若夏侯該《四聲韻略》之類,紛然各自名家矣。
至唐孫忄面始集為《唐韻》,諸書遂為之廢。
本朝真宗時陳彭年與晁迥戚綸條貢舉事,取《字林》、《韻集》、《韻略》、《字統》及《三蒼》、《爾雅》為《禮部韻》,凡科場儀範,悉著為格。
又景四年,诏國子監,以翰林學士丁度之《禮部韻略》頒行。
初崇政殿說書賈昌朝言舊《韻略》多無訓解,又疑單聲與重疊字,不谙義理,緻舉人詩賦或誤用之。
遂诏度等以唐諸家韻本,刊定其韻,窄者凡三十處,許令附近通用,疑單聲及疊出字,皆于字下注解之,此蓋今所行脅《禮部韻》也。
吳曾《漫錄》嘗論景修《韻略》事,既不得其始,徒拘于張希文鄭天休修書先後之辨爾。
予因歎近時小學,幾至于廢絕,遂摭聲韻之本末備論于此庶覽者得以考雲。
(《東齊記事》) 唐詩,赓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有用韻(用彼韻不必次)。
吏部和皇甫陸渾山火是也。
今人多不曉。
劉長卿題于旅舍雲:“搖落暮天迥,丹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飛。
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征衣?”張籍《宿江上館》雲:“楚驿南渡口,夜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歐飛。
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征衣。
”兩詩偶似次韻,皆奇作也。
(《貢父詩話》) 劉伯溫《思美人》三字詩曰:“雨欲來,風潇潇,披桂枝,拂陵苕。
繁英隕,鮮葉飄,揚煙埃,靡招搖。
激房帷,發绮绡,中發膚,よ寂寥。
思美人,隔青霄,水渺茫,山。
雲中鳥,何?欲寄書,天路遙。
東逝川,不可邀,芳蘭花,日夜凋。
掩瑤瑟,間玉蕭,魂,心搖搖。
望明月,歌且謠,聊逍遙,永今宵。
”(《客中閑集》) 蕭參将出鎮雅黎,其妻流寓楚雄,聞本朝兵至,泣将七歲子托于家丁,手刃幼女,取壁間舊句“驿梅驚别意,堤柳暗離愁”十字,離合成詩。
“馬革何人能裹屍?四維不振笑男兒,幸聞碩果存幽閣,驿使無由到雅黎。
木偶同朝止素餐,人情說到死真難,母牽幼女齊含笑,梅骨棱棱傲雪寒。
苟合如何決意休?文姬回漢總堪羞,馬嘶芳草香魂斷,驚醒人間節婦流。
口中節義是誰無?力挽江河總是虛,刀鋸不移巾帼志,别無沾滞是吾徒。
立也悲傷坐也傷,日沉誰與起殘陽?心憐夫婿兒還幼,意慘蠅污女伴娘。
土兵劫去又官兵,日望征人不欲生,匹練有緣紅粉斷,堤邊一撮是佳城。
木架原知冠蓋凋,夕陽古道冷蕭蕭,耳邊似聽貞魂泣,柳絮因風若為招。
日前送别囑陽關,立意當如張别山,音信須憑隴外寄,暗傳夫信已投環。
兇莫兇兮國喪亡,内庭無救各奔忙,佳人命薄成何用?離卻塵□骨也香。
禾黍離離最可憐!火焚誰與救眉燃?心灰猶念舊夫子,愁殺妻孥盼杜鵑。
”題畢自缢死,時維己亥之春。
(《續人鏡陽秋》) 自杜工部《秋興》詩,一時興會,恰成八律,後人漫不論章法,每詩八首,辄謂慕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