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獺祭寄
關燈
小
中
大
可謂之禽,《後漢書》華佗語吳譜曰:“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猿。
”此虎鹿熊猿概謂之禽,亦百獸之例也。
(《辨訛編》) 舊說兔無雄,故望月而孕,吐而生子,《博物志》嘗言之。
王充《論衡》兔舐雄豪而孕,及其生子,從口中出。
《古樂府》:雄兔腳樸搠,雌兔眼迷離,二獸下地走,安能知我是雄雌?然則兔自有雌雄,特雌雄難辯耳。
《詩》曰:“讵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是烏之雌雄亦難辯者。
古者日烏月兔,相傳已久,傳曰:“日無光則烏不現,烏不現則飛烏隐竄。
”漢元帝永光元年,日中無光,其日長安無烏。
而今世蔔兔之多少者,以八月之望,月明則兔多,月暗則兔少。
說者說天下之兔皆雌,而顧兔為雄,然無謂天下之烏皆雌,而三足為雄者。
(《珊瑚網》) 猿啼之地,蕨乃多有,每一聲遽生萬莖。
(《窮幽記》) 陶九成雲:“瀛莫二州之境,塘樂之上,有禽二種:其一類鹄,色正蒼而喙長,凝立水際,不動,魚顧其下,則取之,終日無魚,亦不易地,名曰信天緣。
其一類鹜,奔走水間,腐草泥沙,唼唼然盡索乃已,無一息少休,名曰漫書。
信天緣若無能者,乃與漫書均度一日,無饑色而反加壯大,二禽禀性不同如此。
按信天緣一名信天翁,明朝蘭廷瑞有詩:“荷錢荇帶綠江空,唼鯉含鲨淺草中。
波上魚鷹貪未飽,何曾餓死信天翁?”此說可以諷世。
(《群談采餘》) 諺雲:“鹭鹫忙忙,何曾餓殺壯?”與此同。
五月五日,蝦蟆必伏水草不鳴,七月七日烏鵲則集林木不飛。
丙日嘉魚出穴,甲子庚申,玳瑁閉口不食。
野雉知雷起處,虔知沖破,燕知避戊己,鵲巢知背太歲,于此有以驗曆法與方位。
(《餘冬序錄》) 胡桃之券,令雞夜鳴;甑瓦之契,投枭自止。
以胡桃東南枝劈之,書券字記,置之于雞栖下,則夜鳴不止也。
故甑瓦書契字置于牆上,如聞枭鳴,取以投之,即不敢更鳴也。
(《感應類從志》) 飛者栖木食木,鷹之毛猶木也;走者栖草食草,虎豹之毛猶草也。
飛之類喜風而敏于飛上,走之類喜土而利于走下。
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走之類,上睫接下;飛之類,下睫接上。
牛順物,乘順風而行則順;馬健物,溯逆風而行則健。
魚逆水而上,鳥向風而立。
虱陰物,行必北首;蟹海族,行必東首。
又燒毛入水中,沉者是雄,浮者是雌。
非獨物也,男生而伏,女偃其軀。
陽氣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必伏;陰氣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必仰。
(《漢隽格物》) 九竅者胎化,八竅者卵生。
(《物理小識》)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堕梢,下作巢。
子長羽毛複,益愛之,又更下巢,而天遂得而取之矣。
《水經注》猩猩知往而不知來,封溪山谷間常有數千為群,裡人以酒并糟設于路側,織草為履,更相連結。
猩猩見酒及屐,知裡人設張,則知張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雲:“奴欲張我。
”舍爾而去,複自再三相謂曰:“試其嘗酒。
”及飲其味,逮乎醉,因取履而着之,乃為人所擒,皆獲,辄無遺者。
(《雞林小錄》) 周丞相與客閑步園中,玩群鶴,問曰:“此牝鶴耶?牡鶴耶?”客從旁曰:“獸稱牝牡,禽為雌雄。
”丞相曰:“雄狐綏綏,狐非獸乎?牝雞司晨,雞非禽乎?”客不能對。
雖然,牝牡二字從牛,雌雄二字從隹,乃禽獸之别也。
自雄狐牝雞之外,經史中亦不多見。
(《博物志》) 歙有許客在徐州經紀,倉收小麥,養一黃犬,每日至經紀家食,臨晚往倉房守麥不離。
客歸,至次年遇事,恐麥為蟲蛀,寄鑰與經紀代曬。
經紀帶鑰至其倉所,其犬跑号,銜經紀衣,有禁拒之象。
及見多人開倉挑麥,其犬将頭觸倉,衆腳趕打犬,竟跳入河死。
客至設祭哭之。
甯藩叛,逆兵抵安慶城外,居民奔走無蹤,房屋灰燼,屍積遍野。
有一姓姜者,舉家避走鄉間,惟失其祖,及兵退回家,竟莫尋其蹤迹。
一日往南莊跟尋,忽見本家犬,坐在一屍旁。
見人至,跳躍掉尾伏地,方知守者乃其祖骸雲。
(《先曾祖日記》) 有人病膈,每食辄吐;一貓在其前,吐出之食,貓遂食之。
後卒,貓于棺前哀鳴七日,不食死。
(《讠刃庵偶筆》) 歙方無違挈家居維揚,常畜一馬,齒老矣。
無違卒,其子賣馬于鎮江營中。
一日馬忽浮水渡江,至瓜州徑奔揚城,闖入無違舊居,見停棺在堂,悲鳴踯躅,舉家駭視,渾身猶濕。
營兵亦蹤迹至其家,乃退還原價,而養此馬于天甯禅寺。
(同上) 歙方禹成賈于宣城,常畜一犬,徽獵師嘉其駿快,買以四金,攜之獵,獲果倍他犬。
兩月之後,犬忽不見,獵人疑其逃回,尋訪至禹成家,犬果在焉。
見獵人至,急走内室,伏床下,呼之不出。
禹成恻然,乃給還原價,此犬仍畜于家。
自徽至宣三百餘裡,能憶其故道,益信黃犬傳書事。
(同上) 蜉蝣三日,蠶二十七日,蟬三十日。
蟪蛄不知春秋,鼠壽三百,猿猴八百,狐鹿各千年,鶴二千,龜三千六百。
燕千年生胡髯,龜千年解人語,虎千年脫牙而角生,蟾蜍千年頭上有角,颔下有丹書八字。
千年樹精為青羊,萬年樹精為青牛,百歲狐精為美女,百歲蝙蝠為仙鼠。
行寅屬,仄行蟹屬,連行魚屬,纾行蛇屬。
鴻行有序,進有漸,鴿飛則鳴,行則搖。
象行先以鼻柱地,鹦鹉行先以口啄地。
(《客中閑集》) 世間萬物,無不生蟲,木水土之中,生蟲至多,固其常也。
至于火中生蟲,則火鼠也,極南方有之,其毛則為火浣布。
陰山以北,積雪曆世不消,其中生蛆,其大如瓠,北人謂之雪蛆,味極甘美。
張子和醫者,著《儒門事親書》,言見民家一鐵鍋底上,起一鐵泡,捶破有一紅蟲,其走如飛,其嘴至硬,是金鐵中亦有蟲也。
(《錄異篇》) 礬石蠶食之則肥,鼠食之則死;巴豆人食之則死,鼠食之則肥。
《周禮》蝈氏掌去蛙黾,焚牡羽,以灰灑之,則死,以其煙被之,則凡水蟲無聲。
黾,耿黾也,尤怒鳴。
北鞠,鞠不花者,以其煙被之者,假令風從東方來,則于水東面為煙,令煙西行被之水上,則凡水蟲無聲。
人家近水者,此聲煩舌,最為可惱,此法未之試也。
然物類相制,有自然之理,如琥珀拾芥,磁石引鐵,戎鹽累卵,獺膽分杯,釀漆以蟹,浣錦以魚散血以藕皮,毀金以羊角。
至于蟹煙集鼠,人肌粉犀,諸如此類,不可殚紀。
(《竹窗小品》) 穎濱釋《莊子》曰:“魚不畏網罟而畏鹕,畏其天也。
”物之畏其天,誠有可怪者。
餘裡中一村童,嘗見大蛙十數,聚于污池叢棘之下,欲前捕之。
熟視,乃一巨蛇蟠棘下,以次啖群蛙,群蛙凝立待啖,不敢動。
又村叟見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漸近,蛇不複動,張口以待,蜈蚣竟入其腹,逾時而出,蛇已斃矣。
村叟棄蛇于深山中,逾旬往視之,小蜈蚣無數,飲其腐肉,蓋蜈蚣産卵于蛇腹中也。
餘又嘗見一蜘蛛逐蜈蚣甚急。
蜈蚣逃入籬竹中,蜘蛛不入,但以足跨竹上,搖腹數次而去。
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視之,蜈蚣已節爛斷如鲎醬矣。
蓋蜘蛛搖腹之時,乃灑溺以殺之也。
物之畏其天,有如此者。
夫蛇之恣啖群蛙,自以為莫己敵矣,而不知蜈蚣之能涉其腹也。
蜈蚣之斃蛇育子,自以為莫吾禦矣,而不知蜘蛛之能醢其軀也。
世之人昂昂然以兇毒自多者,可以觀矣。
且蛙之不能敵蛇固也,蜈蚣小于蛇矣,而能制蛇,蜘蛛小于蜈蚣矣,而能制蜈蚣,物豈專以小大為強弱哉?(《鶴林玉露》) 山東無虎,浙江無狼,廣東無兔,西蜀無鴿。
(同上) 嶺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茆蟬,草螽曰茅蝦,鼠曰家鹿,蝦蟆曰瓜蛤,皆嘗所食者。
海魚之異者,黃魚化為鹦鹉;泡(去聲)魚大者如鬥,身有刺,化為毫豬;沙魚之斑者,化為鹿。
(同上) 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不可見兔,令兒唇缺。
又不可啖生姜,令兒多指。
(《方解》) 文登呂亢多識草木蟲魚,守官台州臨海,命工作蟹圖,凡有十二種:一曰蝤蛑,乃蟹之巨者,兩螯大而有細毛如苔,八足亦有微毛。
二曰撥掉子,狀如蝤蛑,螯足無毛,後兩小足薄微闊。
為人之所食者亦頗異,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八月間盛出,人采之,與人鬥,其螫甚巨,往往能害人。
三曰擁劍,狀如蟹而色黃,其一螯偏長三寸餘,有光。
四曰{彭蟲}骨,螯微毛,足無毛,以鹽藏而貨于市。
《爾雅》曰:“{彭蟲}小者勞,雲小蟹者勞,吳人呼為{彭蟲}越。
”《搜神記》言此物嘗通人夢,自稱長卿,今臨海人多以長卿呼之。
五曰竭樸,大于蟛骨,殼黑斑有文章,螯正赤,常以大螯障日、小螯取食。
六曰沙徇,似{彭蟲}骨,壤沙為穴,見人則走,屈折易道,不可得。
七曰望潮,殼白色,居則背坎向外,潮欲來皆出坎,舉螯如望,不失常期。
八曰倚望,亦大如{彭蟲}骨,居常東西顧睨,行不四五步,又舉兩螯,以足起望,惟入穴乃止。
九曰石困,大于常蟹,八足殼通赤,狀如鵝卵。
十曰蜂江,如蟹兩螯,足極小,堅如石,不可食。
十一曰蘆虎,似{彭蟲}蜞,正赤不可食。
十二曰{彭蟲}蜞,大于骨,小于常蟹。
呂君雲:“此皆常所見者,北人罕見,故繪以為圖。
又海商言海中{局黾}{辟黾}島之東一島,多蟹,種類甚異。
有虎頭者,有翅能飛者,有能捕魚者,有殼大兼尺者,以非親見,故不畫。
”李履中得其一本,為作記。
予家楚,官遊江浙閩廣,所識蟹屬多矣。
亦不悉與前說同,而所謂黃甲白蟹尋截諸種,呂圖不載,豈名謂或殊乎?故紀其詳,以示博雅者。
(《客中閑集》) 凡食斷腸草者死,虎食之而百日不饞。
凡食砒霜者死,龍食之而肥。
物性之異,有如此者。
(《客退紀談》) 凡草本,經牛啖之必茂,經羊啖之多枯,故諺曰:“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何相反如是?靜思牛土畜,土能養物也,故牛色蒼而龐厚,有春生之象焉。
聞死而觳觫,亦好生之意也。
羊金畜,金主殺伐,故羊色白而氣腥膻,有秋殺之象焉。
見死而無懼,亦喜殺性也。
二物禀生既異,必其口中涎沫,亦具是性,故草之茂枯者,生殺之氣緻然耳(同上)。
狼多藉草,草穢亂曰狼藉。
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鳴則後竅皆沸。
狼畏圓,人解帶作圈,狼辄去。
淮南曰:“狼皮在戶,竿不敢出。
”羅願曰:“狗是豺之舅,見狗則跪,亦各有所制也。
”(《物理小識》) 山谷有一帖雲:“胡居士嘗言鹿性清烈,多别糧草,恒食九物,餘則不嘗。
九草者,一曰葛葉,及花鹿蔥,{艹鹿}藥,白蒿,水芹,甘草,齊頭蒿,山耳,荠{艹尼}也。
享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淨故也。
凡餌藥者,勿食鹿肉,必不得力,以鹿常啖解毒之草,能散諸藥性也。
”此可補《本草》及《齊民要術》之遺。
(《續金石錄》) 江陵松滋枝江村,射鹿者率以淘河鳥胫骨為管,以鹿心上脂膜作簧,吹作鹿聲,有大号小号呦呦之異。
或作鹿鹿聲則{鹿殷}鹿畢集,蓋為牝聲所誘,入得殼矢而注之。
南中多鹿,每一牡,管牝百頭,至春羸瘦,蓋遊牝多也。
及夏,則唯食菖蒲一味,自肥。
當角解之時,其茸甚痛,獵人逢之,其鹿不敢逸。
走伏而不動,獵者以繩系其茸,截而取之,先以其血來啖,然後殺鹿。
(《日知錄》) 康熙丁巳,休甯西鄉,一獵戶偕其徒往深谷,伏叢莽間,捕巨鹿。
其徒忽見鹿奔出,急以鳥铳打中之,喜甚,往取焉,則死者其師也。
邑令畢拘其妻與鄰鞫之,素無隙,徒鬻其女葬之,以誤殺得免抵。
(《嘯虹筆記》) 畜二小獸,名曰吼,形類兔,兩耳尖長。
獅作威時,即牽吼視之,獅畏服不敢動。
蓋吼作溺着其體,肉即腐爛。
吼又畏雄鴻,鴻引吭高鳴,吼即畏服。
又如象見獅子,則奔,見鼠畏。
飛蟲之畏蜘蛛,蜘蛛之畏蜂,物各有所制,有所畏。
(《竹窗小品》) 通天犀角,有一白理如纟延者,以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辄驚卻,故南人名為駭雞犀。
得真角一尺,刻以為魚,銜入水中,水常為開。
方三尺,可得息氣水中。
以其角為钗者,将煮毒藥為湯,以此钗攪之,皆生白沫,無複毒矣。
(《漢隽格物》) 象鼻端有爪可拾針,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
陶貞白言夏月合藥,宜置牙于藥旁。
南人言象尤惡犬聲,獵者裹糧登高樹,構熊巢伺之。
有群象過,則為犬聲,悉舉鼻吼叫,循守不複去。
經或五六日困倒,則下潛刺殺之,耳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斃。
胸前小橫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沒。
食其肉,令人體重。
古訓言象孕五歲始生。
(《酉陽雜俎》) 竹雞善鬥,取者激媒使鳴而緻之。
鹧鸪好潔,取者掃地布谷而獲之。
麂行必循一迳,設缳者迹行處擒之。
海魚吐黑水以蔽其身,漁者見黑水網之。
他如銜蘆者自衛,共穴者備鋒,結陣者禦暴,捷稱韓氏盧,狡稱東郭<兔>,甯智不足周身,總無奈人巧取何?(《說儲》) 秣馬之法,必視其齒曆勞逸而調息之。
馬四年而兩齒,五年而四齒,六年而六齒成矣。
七年而右齒,八年而上下兩邊各一齒,九年而上下盡。
十年而下兩齒,十一年而下四齒,十二年盡。
十三年下二齒平,十四年下四齒平,十五年下盡平。
十六年上兩齒,十七年上四齒,十八年上盡。
十九年上兩齒平,二十年上四齒平。
年之長少,惟馬齒最準,故人自謙曰:“犬馬之齒長矣。
”(《相馬經》) 驢馬駒子,行人先後,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行在母脅,下旬生者行在母後。
(《侯鲭集》) 山獺出宣州溪洞中,俗為補助要藥。
洞人雲:“獺性淫毒,山中有此物,凡牝獸悉避去。
獺無偶,抱木而枯,洞獠尤貴重雲。
”能解藥箭毒,中箭者研其骨少許,傅之立消,一枚值金一兩。
(《草注》) 狐之相媚也,必先呂(以口相接),猿之相蠱也(蠱群也),必先啼,物之情也。
(《玄池子說林》) 商汝山中多麝,絕愛其臍。
每為人所逐,勢且急,即自投高岩,舉爪裂破其香,就絷而死,猶拱四足,以保其臍。
李商隐詩曰:“投岩麝退香。
”許渾詩雲:“尋麝采生香。
”是也。
狨類鼠而大,尾長金色,川峽深山中人,以藥箭射之,取其皮為卧褥被坐毯之用。
甚愛其尾,既中毒,即齧斷尾以擲之,惡為身患。
杜甫詩雲:“狨擲寒條馬見驚。
”蓋輕捷喜緣木,︵猱之類也。
牦牛出西域,尾長,中國取以為纓,人或射之,亦自斷其尾,左氏所謂雄雞自斷其尾。
(《漢隽格物》)。
不燼木火中有鼠重十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恒居火中,時時出外而毛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
其毛織以為布,作服,若有垢,浣以火燒之則淨。
(《神異記》) 鼠子生依月數,如五月五子,六月六子之類。
陳守陽雲:“兔産亦然,嘗十二月得牝兔剖之,得十二子。
又兔将吐子,口中先吐涎沫,數合乃産。
”(《物原》) 欲知鳥之雌雄者,以翼辨之,翼右掩左雄,翼左掩右雌。
(《說儲》) 石鼠專食山豆根,賓州人以其膽幹之,治咽喉疾如神,謂之石鼠膽。
(《方解》) 山民雲:“熊于山中行數千裡,悉有ㄣ伏之所,必在石岩枯木中,山民謂之熊館。
惟虎出百裡外,則迷失道路。
”(《懷秋集》) 《博物志》敦煌西渡流沙,往外國千餘裡中無水,時有伏流處,人不能知。
橐駝知水性,過其處,辄停不行,以足踏地掘之,辄得水。
又《格物論》謂駝有靈性,能知水脈,識泉源,風将發,則引頸而鳴。
負重緻遠,力可千斤,日行三百裡。
(《珊瑚網》) 山東有一道,通高麗,中有二十日無人迹處,即祭山神,求一豺狗相送,饣卞熟先以飼之,遇虎躍升其背而溺,虎即潰肉。
每夕人露宿樹下,豺溺而圍之,百獸斂避。
其地海旁有居民處,無{艹豆}之屬,油不可緻。
有一等鳥如鴨,自呼其名壓油壓油,土人捕得,以力壓出油,投之海中。
又活四五日,仍飛繞其村,人又壓之出油為供,乃知天之不乏人用如此。
(《志異錄》) 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峰,居大山中,其形若甑,故名。
山盤亘銅仁、思州、石阡,數百裡内無人居,入亦多不能到,所産草木多異狀。
有獸曰宗彜,類猕猴,巢于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
老者不多出,子孫居下者,出得果,即傳遞至上。
上者食,然後傳遞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
先儒謂先王用以繪于衮者,取其孝也。
(《侯鲭錄》) 獸中最大者,龍頭馬尾虎爪,長四十丈,善走,以人為食。
遇有道之君,即隐藏,否即出食人。
(《博物志》) 海鳅乃水族之極大,而變異不測者,梧川山界有海灣,上下五百裡,橫截海面,且極其深。
當二月之交,海鳅來此生育,隐隐輕雲覆其上,人鹹知其有在也。
俟風日晴暖,則有小海鳅浮水面,眼未啟,身赤色,随波蕩漾而來。
土人用舴艋裝載藤絲綜為臂,大者每三人守一莖,其杪分贅逆須槍頭二三支于其上,溯流而往,遇則并舉槍中其身,縱纟索任其去向。
稍定時,複以前法施射,一二人畢,則棹船并岸,創置沙灘,徐徐收纟素。
此物初生眼合,無所見,且忍槍疼,輕漾随波而至,漸登淺處,潮落閣置沙灘,不能動。
舉家分脔其肉,作煎油用,亦大矣哉!(《海槎餘錄》) 山魈者,嶺南所在有之,獨足反踵,手足三歧。
其牝好傳脂粉,于大樹空中作窠,有木屏風帳幔,食物甚備。
南人山行者,多持黃脂鉛粉及錢等以自随。
雄者謂之山公,必求金錢;遇雌者謂之山姑,必求脂粉,與者能相護。
唐天寶中,北客有嶺南山行者,多夜懼虎,欲上樹宿,忽遇雌山魈。
其人素有輕赍,因下樹再拜,呼山姑。
樹中遙問有何貨物,人以脂粉與之,甚喜,謂其人曰:“安卧無慮也。
”人宿樹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
”二虎遂去。
明日辭别,謝客甚謹。
其難曉者,每歲中與人營田,人出田及種耕地,種植并是山魈,谷熟則來喚人平分。
性質直,與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
(《廣異記》) 交州有果然獸,其名自呼,身如猿,犬面,尾長,腹圓斑文,皮可為褥,麗好溫暖。
(《南州異物志》) 西域有獸如犬,含水巽馬目,則馬瞑眩欲死,故凡馬皆畏之,名曰馬見愁。
宣宗時國人獻其皮,帝賜群臣,編為馬鞭,一揚即走,謂之不須鞭。
(《采蘭雜志》) 狗纓國獻一獸,名貌,吳大帝時尚有見者。
其獸善遁,入人室中窺食,已大叫,人覓之,即不見矣。
故至今吳俗以空拳戲小兒曰“吾啖汝”,已而開拳曰“貌”。
(《異物彙編》) 懶婦如山豬而小,喜入禾苗,人以機軸織之器挂田所,則不複近。
安平七源等州皆有。
(同上) 雞惡其類,鴛鴦玄鳥憂其類。
惡其類者,相值則相搏。
狀類鵲,長尾丹嘴。
鴛鴦匹鳥也,與燕二鳥,朝奇而暮偶,愛其類也。
(同上) 幹以水言,自北而南,斥以山言,自南而北。
幹音雁,随陽鳥也。
冬适南方,集于江幹之上,故字從幹。
斥亦音雁,中春寒盡,雁始北向,燕代尚寒,猶集于山谷岩罅之間,故字從斥。
(同上) 凫{毆鳥}之雜,鹇鹭之潔,凫{毆鳥}鴨屬,色不純正,故曰雜。
鹇白類山雞,行止閑暇。
鳴而草衰,澤雉啼而麥齊,澤雉如商,季春之月始鳴,麥已平隴也。
,《爾雅》謂之貝,即伯勞也,狀類害,而《左傳》謂之伯趙。
《方言》曰:“孤雞鳴則草衰,風翔則風,雨舞則雨,霜蜚則霜,露翥則露。
”風禽鸢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
一足鳥名曰商羊,天将雨則飛鳴,孔子辨之于齊庭。
東方朔曰:“商羊聞鐘則鳴,聞鼓則舞。
”,鳥名,其羽可為裘,以避極寒,飛則隕霜。
露禽,鶴也。
《古今注》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年變黑,所謂玄鶴也。
子野鼓琴,玄鶴來舞,露下則鳴也。
鶴之馴養于家庭者,飲露則飛去。
林鳥朝嘲,水鳥夜掖,山鳥岩栖,原鳥地處。
林鳥朝之将翔也,聚而噍啁,山岩之鳥多不巢,原鳥阿藍之類是也。
靈鵲兆喜,怪塞耳,鵲噪則喜。
一名鸺留,《廣雅》曰:“江東人呼為怪鳥,聞之多禍,人人惡之掩耳。
”β鹑野則義,豢則抟,水鹜澤則群,擾則逐。
《月令》曰:“田鼠化為β。
”關東謂之鹑,蜀隴謂之盾。
在田得食鳴相呼,夜則群飛,晝則伏于草中,馴養之久而見食,則相搏鬥也。
鹜,野鴨也,飛止大澤之中,群處既豢擾之,惡其族類而相逼逐也。
(《格物論》) 鹦鹉摩背而喑,鸲鹆剔舌而語。
鹦鹉出隴西,能言鳥也,人以手撫拭其背,則喑痖。
鸲鹆今人育其雛,以竹刀剔舌本,教之言語,又能作鸲鹆舞。
扶老強力,友悌。
《古今注》雲:“扶老秃也,狀如鶴,大者高七八尺,善與人鬥,好舀蛇脯,炙食之,益人氣力,行走如奔馬。
”雀屬,《爾雅》曰:“渠。
”《毛詩》曰:“水鳥也,大于雀,高尺,尾尖,長喙,黑頸,青灰色,腹白,飛則鳴,行則搖。
”又曰:“在原,兄弟急難。
”共母者,飛鳴不相離,詩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也。
き寮,鴻儀鹭序,鵲啁啁,下齊衆庑。
(同上) ,籬也,雀屬,衆人之象,言多也。
鹩鹑雄高牝庳,鸠雌前雄後,鹩雀也。
鹩鹑二鳥,雄者足高,雌者足短。
鸠,鳴鸠也,大如鴿,生關西為鳥。
憨急二鳥,雌飛則随,雌止則止,雄飛常在後也。
っ将生,子呼母應,雛既生,母呼子應。
鳥伏卵将成,子鳴于っ母應之,鳥既雛,母呼子應之。
(《升庵外集》) 班鸠辨雛,枭鸱害母,班次第也。
凡哺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他鳥皆否。
枭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喙母食之,自飛去也。
(《測微錄》) 物食長喙,谷食短味,抟則利嘴,鳴則引吭,毛協四時,色合五方。
食物之生者長喙,水鳥之屬也。
鳥食五谷者喙皆短,鳥善抟鬥者利嘴,善啼鳴者頸長也。
春則毛弱,夏則稀少而改易,秋則刷理,冬則更生細毛自溫。
倉莺之屬,以象東方木行。
朱鳥之屬,以象南方火行。
黃鳥之屬,應中央土行,以象季夏。
白鹭之屬,以象西方金行。
玄鳥以象北方水行。
羽物變化,轉于時令,乾道始終,以成物性。
仲春之節,鷹化為鸠。
季春之節,田鼠化為β。
仲秋之節,鸠複化為鷹。
季秋之節,雀入大水為蛤。
孟冬之節,雉入水為蜃。
《淮南子》曰:“鹜化為鹞,鹞化為,化為布谷,布谷複為鹞雞。
順節令以變化也。
生物者乾之始,成物者坤之終,随日變化,成就萬物之性也。
”(《續五色線》) 《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
唐孔穎達注疏曰:“一鳥一鼠,共為雌雄同穴而處,山因得名。
有人過莊浪親見之,鳥形似雀而少大,頂出毛角,飛即崖穴。
穴口有鼠,狀如人家常鼠,但唇缺似兔,蓬尾似鼯,與鳥皆入,彼此狎昵,有類雌雄者,問之土人,皆能說。
”(《升庵外集》) ,毅鳥也,毅不知死。
鷗,信鳥也,信不知用。
狀類雞,首有冠,性敢于鬥,死猶不知置,是不知死也。
《左傳》雲:“冠武士戴之,象其勇也。
”鷗,水鳥也,如鴿而小,随潮而翔。
迎浪蔽日曰信鷗,鷗之别類,群鳴喈喈優優,潮至則翔,水響以為信,反為鸷鳥所抟,是能知信而不知所以自用也。
鹬有文而貪,鸢不擊而貪。
鹬狀類燕,绀色雜出,有文采,水際伺蚌出,啄而食之,反為蚌所含,緊閉其嘴,滞死水中,不知所食,反以為害,《左傳》雲“聚鹬為冠”是也。
鸢鸱也,不善搏擊,貪于攫肉。
(《稗史》) 能敕水,故水宿而物莫能害。
鸩能巫步禁蛇,故食蛇。
啄木遇蠹穴,能以嘴畫字成符,蠹蟲自出。
鵲有隐巢木,故鸷鳥莫能見。
燕銜泥常避戊巳日,故巢固而不能傾。
鹳有長水石,故于巢中養魚而水不涸。
燕惡艾,雀奪其巢,即銜艾置其巢中,燕遂避去,皆鳥之有智也。
(同上) 丹陽練湖有人打雁為業,先養一雁,系腳置幾上食,飛者見食而下,則以網覆之。
其年有一孤雁,自空飛下,與雁盤桓半晝,上下引飛,者因系腳不能同去,二雁竟以頸相纏而死。
守者至,驗二雁,者雄也,飛來者雌也,不覺心動,竟廢其業。
(《先曾祖日記》) 風骨黑,雌雄旦夕鳴各異,雄鳴節節,雌鳴足足,行鳴曰歸嬉,止鳴曰提抉。
(《懷秋集》) 鳳九苞:一曰口包含,不妄鳴也;二曰心合度,進退精也;三曰耳聽達,居高明也;四曰舌诎伸,能變聲也;五曰彩色光,文彩呈也;六曰冠距先,南方行也;七曰距銳鈎,武可稱也;八曰音激揚,聲遠聞也;九曰複文戶,不妄納也。
(《論語铎》) 鳥鳳如喜鵲,色绀碧,頸毛類雄雞鬃。
頭有冠,尾垂二弱骨各長一尺四五寸,其杪始有尾毛一簇。
冠尾纟魚異,大略如鳳,鳴聲清越,如笙箫,能度曲,妙合宮商。
又能為百蟲之音,生左右溪洞中,極難得,然書傳未之記,蓋由人罕識雲。
(《漢隽格物》) 羅州山中多孔雀群飛,每數十為偶。
雌者尾短無金翠,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
始春而生,三月四月後複凋,與花萼相榮衰。
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擇有置尾之地,然後止焉。
南人生捕者,候甚雨,往擒之。
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雖至,自愛其尾,恐人所傷,不複骞翔也。
雖馴養頗久,見美婦人,好衣裳,與童子絲服者,必逐而啄之。
芳時媚景,聞管弦笙歌,必舒張翅尾,盼睇而舞,若有意焉。
山谷夷民烹而食之,味如鵝,解百毒。
人食其肉,飲藥不能愈病,其血與其首,解大毒。
南人得其卵,使雞伏之,即成,其腳稍屈,其鳴若曰都護。
土人取其尾者,持刀于叢篁可隐之處自蔽,伺過,急斷其尾。
若不即斷,回首一顧,金翠無複光彩。
(《紀聞》) 雀目至夕而不見物,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雀盲是也。
鸺留夜察毫末,晝瞑目不見丘山,物殊性也。
(同上) 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動計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圍而警察。
南人有捕者,俟其天色陰暗,或無月時,于瓦罐中裝燭,持棒者數人,屏氣潛行。
将欲及之,則略舉燭,便裝之,雁奴驚叫,大者亦驚。
頃之複定,又欲前舉燭,雁奴又驚。
如是數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燭者徐徐逼之,更舉燭,則雁奴懼啄,不複動矣。
乃高舉其燭,持棒者齊入群中,亂擊之,所獲甚多。
(《玉堂閑話》)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
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
”(《杜詩注》) 山鳥首有彩毛,曰山雞山雉,長尾九,珍護之。
林木森茂則不入,蓋惜尾,常恐觸傷羽毛。
雨則避于山岩之下,恐濡濕也。
久雨亦不出而求食,忍死無怨,與衆不同。
又雲:“人但欲取其尾,須大寒冰凍之時,遠窺雌雄并宿于他所,漸漸放活水溜去,浸其尾而冰凍膠,并不能飛翔時,三四人齊聲大喊,此鳥即飛,其尾冰凍,拔折而去。
”後人取得,以貨豪門。
頸有彩囊,曰避株雉,屬出華嶽山中。
晴明天氣,頸出彩色,天氣陰雨,毛卷而無彩也。
亦避樹林,故曰避株,任曰:“名為吐绶鳥。
”(《稗史》) 鹧鸪飛數逐月,如正月一飛而止于巢中,不複起矣。
十二月十二起。
最難捕,南人設網取之。
(《政陽雜》) 河州有禽名骨托,吠如雕,高三尺許,以名自呼,能食鐵石。
郡守每置酒,辄出以樂坐客。
或疑鐵石至堅,非可食之物,及取三寸白石,系以絲繩,投其前,即啄而吞之。
良久牽出,視石已爛如泥矣。
(《博物志》) 顧渚山中有鳥如鸲鹆而小,蒼黃色,每至正月二月,作聲雲春起也;至三月四月,作聲雲春去也。
采茶人呼為報春鳥。
(《顧渚山記》) 布谷鳥又名各家插禾,又名春去也,以其音之相似也。
南方俱有,或雲即子規鳥,不獨顧渚有之。
南海諸郡,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間采魚子着草上,懸于竈煙上。
至二月春雷發時,卻收草浸于池塘間,旬日内乃如蝦蟆子狀,悉成細魚,其大如發。
土人乃編織藤竹籠子,塗以禹餘糧,或遍灑蛎灰,收水以貯魚兒,鬻于市者,号為魚種。
于池塘間一年内,可供口腹。
又拂林國有羔羊生于土中,然其臍與地連,割之則死,惟人着甲走馬擊鼓駭之,其羔驚鳴而臍絕,使逐水草。
又《博物志》雲:“取鼈М如棋,搗赤苋汁和合厚,以茅包之,六月中投于池澤内,經旬變成鼈。
”(《集異》) 烏賊魚暴幹,俗呼螟脯,其魚腹中之墨,可以書紙,經年而自脫迹。
奸詐之徒,或以書券欺人。
又龜尿磨墨寫字于木闆,可進寸許,雖水洗斧削,亦不磨滅。
(同上) 古者一國嫁女,同姓二國媵之。
《儀禮》有媵爵,謂先飲一爵,後二爵從之也。
《楚詞》“魚鱗鱗兮媵予”,江海間有魚遊必三,如媵随妻,先一後二,俗稱為婢妾魚。
唐詩“江魚群從稱妻妾,塞雁聯行号弟兄。
”(《升庵外集》) 蛇化鼈,蔚千戶常親見之沙上。
初蛇盤為一束,反複自擲者數十次,若一面餅,少焉四足出矣,久之蹒跚入沙而去。
故鼈未入水,腹下尚有蛇紋者,食之殺人。
(《稗史》) 黟富民兄弟争财,訟于府。
一日赴審,兄先往,道經休甯,遇大蛇沖道,停輿觀之。
蛇蟠田中,化為巨鼈,驚詫去。
其弟後至,适見此鼈,命輿夫取之,攜至寓,沽酒炮鼈,延其兄共食。
兄問鼈所從來,弟告以某處所獲。
兄曰:“此蛇所化,不可食也。
”弟不信,強兄再三,兄苦止之。
弟疑兄言僞,怒曰:“汝堅不食,我自食之。
”才舉箸,兄已持其手曰:“必不信,可先食犬,然後自食未晚也。
”乃以飼犬,犬立斃,弟大感泣,持兄手曰:“早知兄心若此,豈有争事乎?”遂息訟,和好倍于初。
某家叔祖見瀾公讠燕客,适一客至甚遲,衆皆環坐俟之。
膳夫進炮鼈,恐其冷,以碗覆之。
少焉其碗漸高,铿然倏墜于棹,衆皆驚視,疑其有異,以與犬,犬斃。
賴此客後至,衆賓得全。
(《讠刃庵偶筆》) 南方人畜金蠶,蠶金色,食以蜀錦,取其遺糞,置飲食中以毒人,人死。
蠶善能緻他财,使人暴富,而遣之極難,水火刀兵,所不能害。
必多以金銀,置蠶其中,投之路隅,人或收之,蠶随以往,謂之嫁金蠶。
(《風俗通》) 青蚨似蟬而狀稍大,其味辛可食,每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
人将子歸,其母亦飛來,不以遠近,其母必知處。
然後各置于市,埋東行陰牆下,三日開之,即以其血分塗錢上。
每市物先用子,即子歸母,用母者,即母歸子,如此輪還,不知休息。
若買金銀珍寶,即錢不還。
青蚨者一名魚伯。
(《窮神秘苑》) 昔有母子離别,母每見蕭蛸垂絲着衣,則曰子必至矣。
已而果然,故名曰喜子。
子思其母亦然,故号曰喜母,均之一也。
(《采蘭雜志》) 袁《秋日詩》曰:“芳草不複綠,王孫今又歸。
”人都不解。
施陰見之曰:“王孫,蟋蟀也。
”(《謝氏詩源》) 呂晉伯雲:“除虱法吸北方之氣,呵筆端,書斂深淵默漆五字,置床帳間,即除,此理不可曉。
”(《存餘堂詩話》) 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泥然,故曰醉如泥。
(《杜詩注》) 似蟹而小,世傳漢醢彭越,以賜諸侯,九江王英布獵得不忍視,盡以覆江中,化為此,故名彭越。
(《博物志》) 《東方朔傳》守宮,蟲名也,以器餐之,食以丹砂,滿七斤,搗治萬杵,以點女子體,終身不滅。
若有房屋之事,則滅矣,言可以防閑淫逸也。
《爾雅》雲:“此蟲即蜒,似蜥蜴,灰褐色,在人家屋壁間,狀雖似龍,人所玩習者也。
”《淮南萬畢術》雲:“取守宮新合陰陽,以牝牡各藏之甕之中,陰幹百日,以點女臂,則生文,男子合,辄滅去。
”(《感應經》) 蚺蛇其肉無毒,土人食之。
其脂與涎沫,着男陰即消縮不舉。
嘗聞有軍士若幹,涉一水皆病陰痿,蓋此水乃蚺蛇出沒處,有涎沫其中故也。
鹿脂亦然。
(《南州異物志》) 一人為蛇傷,痛苦欲死,見一小兒來曰:“可用兩刀,在水内相磨,取水飲之效。
”言畢,化為綠螈,走入壁孔中。
其人如方治之,即愈,因号綠螈為蛇{巫},即守宮也。
(《二酉餘談》) 聞朱崖人,每晴明見海中遠山羅列,皆如翠屏,而東西不定,悉蜈蚣也。
蝦須長四五十尺,此物不足怪也。
(《嶺表異物志》) 魚跳躍,則蜥蜴于草中稍相依,便共浮水上相合。
事竟,魚遊水底,蜥蜴還草中。
(《異物志》) 負
”此虎鹿熊猿概謂之禽,亦百獸之例也。
(《辨訛編》) 舊說兔無雄,故望月而孕,吐而生子,《博物志》嘗言之。
王充《論衡》兔舐雄豪而孕,及其生子,從口中出。
《古樂府》:雄兔腳樸搠,雌兔眼迷離,二獸下地走,安能知我是雄雌?然則兔自有雌雄,特雌雄難辯耳。
《詩》曰:“讵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是烏之雌雄亦難辯者。
古者日烏月兔,相傳已久,傳曰:“日無光則烏不現,烏不現則飛烏隐竄。
”漢元帝永光元年,日中無光,其日長安無烏。
而今世蔔兔之多少者,以八月之望,月明則兔多,月暗則兔少。
說者說天下之兔皆雌,而顧兔為雄,然無謂天下之烏皆雌,而三足為雄者。
(《珊瑚網》) 猿啼之地,蕨乃多有,每一聲遽生萬莖。
(《窮幽記》) 陶九成雲:“瀛莫二州之境,塘樂之上,有禽二種:其一類鹄,色正蒼而喙長,凝立水際,不動,魚顧其下,則取之,終日無魚,亦不易地,名曰信天緣。
其一類鹜,奔走水間,腐草泥沙,唼唼然盡索乃已,無一息少休,名曰漫書。
信天緣若無能者,乃與漫書均度一日,無饑色而反加壯大,二禽禀性不同如此。
按信天緣一名信天翁,明朝蘭廷瑞有詩:“荷錢荇帶綠江空,唼鯉含鲨淺草中。
波上魚鷹貪未飽,何曾餓死信天翁?”此說可以諷世。
(《群談采餘》) 諺雲:“鹭鹫忙忙,何曾餓殺壯?”與此同。
五月五日,蝦蟆必伏水草不鳴,七月七日烏鵲則集林木不飛。
丙日嘉魚出穴,甲子庚申,玳瑁閉口不食。
野雉知雷起處,虔知沖破,燕知避戊己,鵲巢知背太歲,于此有以驗曆法與方位。
(《餘冬序錄》) 胡桃之券,令雞夜鳴;甑瓦之契,投枭自止。
以胡桃東南枝劈之,書券字記,置之于雞栖下,則夜鳴不止也。
故甑瓦書契字置于牆上,如聞枭鳴,取以投之,即不敢更鳴也。
(《感應類從志》) 飛者栖木食木,鷹之毛猶木也;走者栖草食草,虎豹之毛猶草也。
飛之類喜風而敏于飛上,走之類喜土而利于走下。
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走之類,上睫接下;飛之類,下睫接上。
牛順物,乘順風而行則順;馬健物,溯逆風而行則健。
魚逆水而上,鳥向風而立。
虱陰物,行必北首;蟹海族,行必東首。
又燒毛入水中,沉者是雄,浮者是雌。
非獨物也,男生而伏,女偃其軀。
陽氣聚面,故男子面重,溺死必伏;陰氣聚背,故女子背重,溺死必仰。
(《漢隽格物》) 九竅者胎化,八竅者卵生。
(《物理小識》) 翠鳥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愛之,恐堕梢,下作巢。
子長羽毛複,益愛之,又更下巢,而天遂得而取之矣。
《水經注》猩猩知往而不知來,封溪山谷間常有數千為群,裡人以酒并糟設于路側,織草為履,更相連結。
猩猩見酒及屐,知裡人設張,則知張者祖先姓字,乃呼名雲:“奴欲張我。
”舍爾而去,複自再三相謂曰:“試其嘗酒。
”及飲其味,逮乎醉,因取履而着之,乃為人所擒,皆獲,辄無遺者。
(《雞林小錄》) 周丞相與客閑步園中,玩群鶴,問曰:“此牝鶴耶?牡鶴耶?”客從旁曰:“獸稱牝牡,禽為雌雄。
”丞相曰:“雄狐綏綏,狐非獸乎?牝雞司晨,雞非禽乎?”客不能對。
雖然,牝牡二字從牛,雌雄二字從隹,乃禽獸之别也。
自雄狐牝雞之外,經史中亦不多見。
(《博物志》) 歙有許客在徐州經紀,倉收小麥,養一黃犬,每日至經紀家食,臨晚往倉房守麥不離。
客歸,至次年遇事,恐麥為蟲蛀,寄鑰與經紀代曬。
經紀帶鑰至其倉所,其犬跑号,銜經紀衣,有禁拒之象。
及見多人開倉挑麥,其犬将頭觸倉,衆腳趕打犬,竟跳入河死。
客至設祭哭之。
甯藩叛,逆兵抵安慶城外,居民奔走無蹤,房屋灰燼,屍積遍野。
有一姓姜者,舉家避走鄉間,惟失其祖,及兵退回家,竟莫尋其蹤迹。
一日往南莊跟尋,忽見本家犬,坐在一屍旁。
見人至,跳躍掉尾伏地,方知守者乃其祖骸雲。
(《先曾祖日記》) 有人病膈,每食辄吐;一貓在其前,吐出之食,貓遂食之。
後卒,貓于棺前哀鳴七日,不食死。
(《讠刃庵偶筆》) 歙方無違挈家居維揚,常畜一馬,齒老矣。
無違卒,其子賣馬于鎮江營中。
一日馬忽浮水渡江,至瓜州徑奔揚城,闖入無違舊居,見停棺在堂,悲鳴踯躅,舉家駭視,渾身猶濕。
營兵亦蹤迹至其家,乃退還原價,而養此馬于天甯禅寺。
(同上) 歙方禹成賈于宣城,常畜一犬,徽獵師嘉其駿快,買以四金,攜之獵,獲果倍他犬。
兩月之後,犬忽不見,獵人疑其逃回,尋訪至禹成家,犬果在焉。
見獵人至,急走内室,伏床下,呼之不出。
禹成恻然,乃給還原價,此犬仍畜于家。
自徽至宣三百餘裡,能憶其故道,益信黃犬傳書事。
(同上) 蜉蝣三日,蠶二十七日,蟬三十日。
蟪蛄不知春秋,鼠壽三百,猿猴八百,狐鹿各千年,鶴二千,龜三千六百。
燕千年生胡髯,龜千年解人語,虎千年脫牙而角生,蟾蜍千年頭上有角,颔下有丹書八字。
千年樹精為青羊,萬年樹精為青牛,百歲狐精為美女,百歲蝙蝠為仙鼠。
行寅屬,仄行蟹屬,連行魚屬,纾行蛇屬。
鴻行有序,進有漸,鴿飛則鳴,行則搖。
象行先以鼻柱地,鹦鹉行先以口啄地。
(《客中閑集》) 世間萬物,無不生蟲,木水土之中,生蟲至多,固其常也。
至于火中生蟲,則火鼠也,極南方有之,其毛則為火浣布。
陰山以北,積雪曆世不消,其中生蛆,其大如瓠,北人謂之雪蛆,味極甘美。
張子和醫者,著《儒門事親書》,言見民家一鐵鍋底上,起一鐵泡,捶破有一紅蟲,其走如飛,其嘴至硬,是金鐵中亦有蟲也。
(《錄異篇》) 礬石蠶食之則肥,鼠食之則死;巴豆人食之則死,鼠食之則肥。
《周禮》蝈氏掌去蛙黾,焚牡羽,以灰灑之,則死,以其煙被之,則凡水蟲無聲。
黾,耿黾也,尤怒鳴。
北鞠,鞠不花者,以其煙被之者,假令風從東方來,則于水東面為煙,令煙西行被之水上,則凡水蟲無聲。
人家近水者,此聲煩舌,最為可惱,此法未之試也。
然物類相制,有自然之理,如琥珀拾芥,磁石引鐵,戎鹽累卵,獺膽分杯,釀漆以蟹,浣錦以魚散血以藕皮,毀金以羊角。
至于蟹煙集鼠,人肌粉犀,諸如此類,不可殚紀。
(《竹窗小品》) 穎濱釋《莊子》曰:“魚不畏網罟而畏鹕,畏其天也。
”物之畏其天,誠有可怪者。
餘裡中一村童,嘗見大蛙十數,聚于污池叢棘之下,欲前捕之。
熟視,乃一巨蛇蟠棘下,以次啖群蛙,群蛙凝立待啖,不敢動。
又村叟見蜈蚣逐一蛇,行甚急,蜈蚣漸近,蛇不複動,張口以待,蜈蚣竟入其腹,逾時而出,蛇已斃矣。
村叟棄蛇于深山中,逾旬往視之,小蜈蚣無數,飲其腐肉,蓋蜈蚣産卵于蛇腹中也。
餘又嘗見一蜘蛛逐蜈蚣甚急。
蜈蚣逃入籬竹中,蜘蛛不入,但以足跨竹上,搖腹數次而去。
伺蜈蚣久不出,剖竹視之,蜈蚣已節爛斷如鲎醬矣。
蓋蜘蛛搖腹之時,乃灑溺以殺之也。
物之畏其天,有如此者。
夫蛇之恣啖群蛙,自以為莫己敵矣,而不知蜈蚣之能涉其腹也。
蜈蚣之斃蛇育子,自以為莫吾禦矣,而不知蜘蛛之能醢其軀也。
世之人昂昂然以兇毒自多者,可以觀矣。
且蛙之不能敵蛇固也,蜈蚣小于蛇矣,而能制蛇,蜘蛛小于蜈蚣矣,而能制蜈蚣,物豈專以小大為強弱哉?(《鶴林玉露》) 山東無虎,浙江無狼,廣東無兔,西蜀無鴿。
(同上) 嶺南人好啖蛇,易其名曰茆蟬,草螽曰茅蝦,鼠曰家鹿,蝦蟆曰瓜蛤,皆嘗所食者。
海魚之異者,黃魚化為鹦鹉;泡(去聲)魚大者如鬥,身有刺,化為毫豬;沙魚之斑者,化為鹿。
(同上) 妊娠者不可啖兔肉,不可見兔,令兒唇缺。
又不可啖生姜,令兒多指。
(《方解》) 文登呂亢多識草木蟲魚,守官台州臨海,命工作蟹圖,凡有十二種:一曰蝤蛑,乃蟹之巨者,兩螯大而有細毛如苔,八足亦有微毛。
二曰撥掉子,狀如蝤蛑,螯足無毛,後兩小足薄微闊。
為人之所食者亦頗異,其大如升,南人皆呼為蟹,八月間盛出,人采之,與人鬥,其螫甚巨,往往能害人。
三曰擁劍,狀如蟹而色黃,其一螯偏長三寸餘,有光。
四曰{彭蟲}骨,螯微毛,足無毛,以鹽藏而貨于市。
《爾雅》曰:“{彭蟲}小者勞,雲小蟹者勞,吳人呼為{彭蟲}越。
”《搜神記》言此物嘗通人夢,自稱長卿,今臨海人多以長卿呼之。
五曰竭樸,大于蟛骨,殼黑斑有文章,螯正赤,常以大螯障日、小螯取食。
六曰沙徇,似{彭蟲}骨,壤沙為穴,見人則走,屈折易道,不可得。
七曰望潮,殼白色,居則背坎向外,潮欲來皆出坎,舉螯如望,不失常期。
八曰倚望,亦大如{彭蟲}骨,居常東西顧睨,行不四五步,又舉兩螯,以足起望,惟入穴乃止。
九曰石困,大于常蟹,八足殼通赤,狀如鵝卵。
十曰蜂江,如蟹兩螯,足極小,堅如石,不可食。
十一曰蘆虎,似{彭蟲}蜞,正赤不可食。
十二曰{彭蟲}蜞,大于骨,小于常蟹。
呂君雲:“此皆常所見者,北人罕見,故繪以為圖。
又海商言海中{局黾}{辟黾}島之東一島,多蟹,種類甚異。
有虎頭者,有翅能飛者,有能捕魚者,有殼大兼尺者,以非親見,故不畫。
”李履中得其一本,為作記。
予家楚,官遊江浙閩廣,所識蟹屬多矣。
亦不悉與前說同,而所謂黃甲白蟹尋截諸種,呂圖不載,豈名謂或殊乎?故紀其詳,以示博雅者。
(《客中閑集》) 凡食斷腸草者死,虎食之而百日不饞。
凡食砒霜者死,龍食之而肥。
物性之異,有如此者。
(《客退紀談》) 凡草本,經牛啖之必茂,經羊啖之多枯,故諺曰:“牛食如澆,羊食如燒。
”何相反如是?靜思牛土畜,土能養物也,故牛色蒼而龐厚,有春生之象焉。
聞死而觳觫,亦好生之意也。
羊金畜,金主殺伐,故羊色白而氣腥膻,有秋殺之象焉。
見死而無懼,亦喜殺性也。
二物禀生既異,必其口中涎沫,亦具是性,故草之茂枯者,生殺之氣緻然耳(同上)。
狼多藉草,草穢亂曰狼藉。
狼腸直,故邊塞以狼矢為煙,鳴則後竅皆沸。
狼畏圓,人解帶作圈,狼辄去。
淮南曰:“狼皮在戶,竿不敢出。
”羅願曰:“狗是豺之舅,見狗則跪,亦各有所制也。
”(《物理小識》) 山谷有一帖雲:“胡居士嘗言鹿性清烈,多别糧草,恒食九物,餘則不嘗。
九草者,一曰葛葉,及花鹿蔥,{艹鹿}藥,白蒿,水芹,甘草,齊頭蒿,山耳,荠{艹尼}也。
享神用其肉者,以其性烈清淨故也。
凡餌藥者,勿食鹿肉,必不得力,以鹿常啖解毒之草,能散諸藥性也。
”此可補《本草》及《齊民要術》之遺。
(《續金石錄》) 江陵松滋枝江村,射鹿者率以淘河鳥胫骨為管,以鹿心上脂膜作簧,吹作鹿聲,有大号小号呦呦之異。
或作鹿鹿聲則{鹿殷}鹿畢集,蓋為牝聲所誘,入得殼矢而注之。
南中多鹿,每一牡,管牝百頭,至春羸瘦,蓋遊牝多也。
及夏,則唯食菖蒲一味,自肥。
當角解之時,其茸甚痛,獵人逢之,其鹿不敢逸。
走伏而不動,獵者以繩系其茸,截而取之,先以其血來啖,然後殺鹿。
(《日知錄》) 康熙丁巳,休甯西鄉,一獵戶偕其徒往深谷,伏叢莽間,捕巨鹿。
其徒忽見鹿奔出,急以鳥铳打中之,喜甚,往取焉,則死者其師也。
邑令畢拘其妻與鄰鞫之,素無隙,徒鬻其女葬之,以誤殺得免抵。
(《嘯虹筆記》) 畜二小獸,名曰吼,形類兔,兩耳尖長。
獅作威時,即牽吼視之,獅畏服不敢動。
蓋吼作溺着其體,肉即腐爛。
吼又畏雄鴻,鴻引吭高鳴,吼即畏服。
又如象見獅子,則奔,見鼠畏。
飛蟲之畏蜘蛛,蜘蛛之畏蜂,物各有所制,有所畏。
(《竹窗小品》) 通天犀角,有一白理如纟延者,以盛米置群雞中,雞欲往啄米,至辄驚卻,故南人名為駭雞犀。
得真角一尺,刻以為魚,銜入水中,水常為開。
方三尺,可得息氣水中。
以其角為钗者,将煮毒藥為湯,以此钗攪之,皆生白沫,無複毒矣。
(《漢隽格物》) 象鼻端有爪可拾針,肉有十二般,唯鼻是其本肉。
陶貞白言夏月合藥,宜置牙于藥旁。
南人言象尤惡犬聲,獵者裹糧登高樹,構熊巢伺之。
有群象過,則為犬聲,悉舉鼻吼叫,循守不複去。
經或五六日困倒,則下潛刺殺之,耳穴薄如鼓皮,一刺而斃。
胸前小橫骨,灰之酒服,令人能浮水出沒。
食其肉,令人體重。
古訓言象孕五歲始生。
(《酉陽雜俎》) 竹雞善鬥,取者激媒使鳴而緻之。
鹧鸪好潔,取者掃地布谷而獲之。
麂行必循一迳,設缳者迹行處擒之。
海魚吐黑水以蔽其身,漁者見黑水網之。
他如銜蘆者自衛,共穴者備鋒,結陣者禦暴,捷稱韓氏盧,狡稱東郭<兔>,甯智不足周身,總無奈人巧取何?(《說儲》) 秣馬之法,必視其齒曆勞逸而調息之。
馬四年而兩齒,五年而四齒,六年而六齒成矣。
七年而右齒,八年而上下兩邊各一齒,九年而上下盡。
十年而下兩齒,十一年而下四齒,十二年盡。
十三年下二齒平,十四年下四齒平,十五年下盡平。
十六年上兩齒,十七年上四齒,十八年上盡。
十九年上兩齒平,二十年上四齒平。
年之長少,惟馬齒最準,故人自謙曰:“犬馬之齒長矣。
”(《相馬經》) 驢馬駒子,行人先後,上旬生者行在母前,中旬生者行在母脅,下旬生者行在母後。
(《侯鲭集》) 山獺出宣州溪洞中,俗為補助要藥。
洞人雲:“獺性淫毒,山中有此物,凡牝獸悉避去。
獺無偶,抱木而枯,洞獠尤貴重雲。
”能解藥箭毒,中箭者研其骨少許,傅之立消,一枚值金一兩。
(《草注》) 狐之相媚也,必先呂(以口相接),猿之相蠱也(蠱群也),必先啼,物之情也。
(《玄池子說林》) 商汝山中多麝,絕愛其臍。
每為人所逐,勢且急,即自投高岩,舉爪裂破其香,就絷而死,猶拱四足,以保其臍。
李商隐詩曰:“投岩麝退香。
”許渾詩雲:“尋麝采生香。
”是也。
狨類鼠而大,尾長金色,川峽深山中人,以藥箭射之,取其皮為卧褥被坐毯之用。
甚愛其尾,既中毒,即齧斷尾以擲之,惡為身患。
杜甫詩雲:“狨擲寒條馬見驚。
”蓋輕捷喜緣木,︵猱之類也。
牦牛出西域,尾長,中國取以為纓,人或射之,亦自斷其尾,左氏所謂雄雞自斷其尾。
(《漢隽格物》)。
不燼木火中有鼠重十斤,毛長二尺餘,細如絲,恒居火中,時時出外而毛色白,以水逐而沃之即死。
其毛織以為布,作服,若有垢,浣以火燒之則淨。
(《神異記》) 鼠子生依月數,如五月五子,六月六子之類。
陳守陽雲:“兔産亦然,嘗十二月得牝兔剖之,得十二子。
又兔将吐子,口中先吐涎沫,數合乃産。
”(《物原》) 欲知鳥之雌雄者,以翼辨之,翼右掩左雄,翼左掩右雌。
(《說儲》) 石鼠專食山豆根,賓州人以其膽幹之,治咽喉疾如神,謂之石鼠膽。
(《方解》) 山民雲:“熊于山中行數千裡,悉有ㄣ伏之所,必在石岩枯木中,山民謂之熊館。
惟虎出百裡外,則迷失道路。
”(《懷秋集》) 《博物志》敦煌西渡流沙,往外國千餘裡中無水,時有伏流處,人不能知。
橐駝知水性,過其處,辄停不行,以足踏地掘之,辄得水。
又《格物論》謂駝有靈性,能知水脈,識泉源,風将發,則引頸而鳴。
負重緻遠,力可千斤,日行三百裡。
(《珊瑚網》) 山東有一道,通高麗,中有二十日無人迹處,即祭山神,求一豺狗相送,饣卞熟先以飼之,遇虎躍升其背而溺,虎即潰肉。
每夕人露宿樹下,豺溺而圍之,百獸斂避。
其地海旁有居民處,無{艹豆}之屬,油不可緻。
有一等鳥如鴨,自呼其名壓油壓油,土人捕得,以力壓出油,投之海中。
又活四五日,仍飛繞其村,人又壓之出油為供,乃知天之不乏人用如此。
(《志異錄》) 貴州思南有山曰甑峰,居大山中,其形若甑,故名。
山盤亘銅仁、思州、石阡,數百裡内無人居,入亦多不能到,所産草木多異狀。
有獸曰宗彜,類猕猴,巢于樹,老者直居上,子孫以次居下。
老者不多出,子孫居下者,出得果,即傳遞至上。
上者食,然後傳遞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
先儒謂先王用以繪于衮者,取其孝也。
(《侯鲭錄》) 獸中最大者,龍頭馬尾虎爪,長四十丈,善走,以人為食。
遇有道之君,即隐藏,否即出食人。
(《博物志》) 海鳅乃水族之極大,而變異不測者,梧川山界有海灣,上下五百裡,橫截海面,且極其深。
當二月之交,海鳅來此生育,隐隐輕雲覆其上,人鹹知其有在也。
俟風日晴暖,則有小海鳅浮水面,眼未啟,身赤色,随波蕩漾而來。
土人用舴艋裝載藤絲綜為臂,大者每三人守一莖,其杪分贅逆須槍頭二三支于其上,溯流而往,遇則并舉槍中其身,縱纟索任其去向。
稍定時,複以前法施射,一二人畢,則棹船并岸,創置沙灘,徐徐收纟素。
此物初生眼合,無所見,且忍槍疼,輕漾随波而至,漸登淺處,潮落閣置沙灘,不能動。
舉家分脔其肉,作煎油用,亦大矣哉!(《海槎餘錄》) 山魈者,嶺南所在有之,獨足反踵,手足三歧。
其牝好傳脂粉,于大樹空中作窠,有木屏風帳幔,食物甚備。
南人山行者,多持黃脂鉛粉及錢等以自随。
雄者謂之山公,必求金錢;遇雌者謂之山姑,必求脂粉,與者能相護。
唐天寶中,北客有嶺南山行者,多夜懼虎,欲上樹宿,忽遇雌山魈。
其人素有輕赍,因下樹再拜,呼山姑。
樹中遙問有何貨物,人以脂粉與之,甚喜,謂其人曰:“安卧無慮也。
”人宿樹下,中夜有二虎欲至其所,山魈下樹,以手撫虎頭曰:“斑子,我客在,宜速去也。
”二虎遂去。
明日辭别,謝客甚謹。
其難曉者,每歲中與人營田,人出田及種耕地,種植并是山魈,谷熟則來喚人平分。
性質直,與人分,不取其多,人亦不敢取多,取多者遇天疫病。
(《廣異記》) 交州有果然獸,其名自呼,身如猿,犬面,尾長,腹圓斑文,皮可為褥,麗好溫暖。
(《南州異物志》) 西域有獸如犬,含水巽馬目,則馬瞑眩欲死,故凡馬皆畏之,名曰馬見愁。
宣宗時國人獻其皮,帝賜群臣,編為馬鞭,一揚即走,謂之不須鞭。
(《采蘭雜志》) 狗纓國獻一獸,名貌,吳大帝時尚有見者。
其獸善遁,入人室中窺食,已大叫,人覓之,即不見矣。
故至今吳俗以空拳戲小兒曰“吾啖汝”,已而開拳曰“貌”。
(《異物彙編》) 懶婦如山豬而小,喜入禾苗,人以機軸織之器挂田所,則不複近。
安平七源等州皆有。
(同上) 雞惡其類,鴛鴦玄鳥憂其類。
惡其類者,相值則相搏。
狀類鵲,長尾丹嘴。
鴛鴦匹鳥也,與燕二鳥,朝奇而暮偶,愛其類也。
(同上) 幹以水言,自北而南,斥以山言,自南而北。
幹音雁,随陽鳥也。
冬适南方,集于江幹之上,故字從幹。
斥亦音雁,中春寒盡,雁始北向,燕代尚寒,猶集于山谷岩罅之間,故字從斥。
(同上) 凫{毆鳥}之雜,鹇鹭之潔,凫{毆鳥}鴨屬,色不純正,故曰雜。
鹇白類山雞,行止閑暇。
鳴而草衰,澤雉啼而麥齊,澤雉如商,季春之月始鳴,麥已平隴也。
,《爾雅》謂之貝,即伯勞也,狀類害,而《左傳》謂之伯趙。
《方言》曰:“孤雞鳴則草衰,風翔則風,雨舞則雨,霜蜚則霜,露翥則露。
”風禽鸢類,越人謂之風伯,飛翔則天大風。
一足鳥名曰商羊,天将雨則飛鳴,孔子辨之于齊庭。
東方朔曰:“商羊聞鐘則鳴,聞鼓則舞。
”,鳥名,其羽可為裘,以避極寒,飛則隕霜。
露禽,鶴也。
《古今注》鶴千年則變蒼,又二千年變黑,所謂玄鶴也。
子野鼓琴,玄鶴來舞,露下則鳴也。
鶴之馴養于家庭者,飲露則飛去。
林鳥朝嘲,水鳥夜掖,山鳥岩栖,原鳥地處。
林鳥朝之将翔也,聚而噍啁,山岩之鳥多不巢,原鳥阿藍之類是也。
靈鵲兆喜,怪塞耳,鵲噪則喜。
一名鸺留,《廣雅》曰:“江東人呼為怪鳥,聞之多禍,人人惡之掩耳。
”β鹑野則義,豢則抟,水鹜澤則群,擾則逐。
《月令》曰:“田鼠化為β。
”關東謂之鹑,蜀隴謂之盾。
在田得食鳴相呼,夜則群飛,晝則伏于草中,馴養之久而見食,則相搏鬥也。
鹜,野鴨也,飛止大澤之中,群處既豢擾之,惡其族類而相逼逐也。
(《格物論》) 鹦鹉摩背而喑,鸲鹆剔舌而語。
鹦鹉出隴西,能言鳥也,人以手撫拭其背,則喑痖。
鸲鹆今人育其雛,以竹刀剔舌本,教之言語,又能作鸲鹆舞。
扶老強力,友悌。
《古今注》雲:“扶老秃也,狀如鶴,大者高七八尺,善與人鬥,好舀蛇脯,炙食之,益人氣力,行走如奔馬。
”雀屬,《爾雅》曰:“渠。
”《毛詩》曰:“水鳥也,大于雀,高尺,尾尖,長喙,黑頸,青灰色,腹白,飛則鳴,行則搖。
”又曰:“在原,兄弟急難。
”共母者,飛鳴不相離,詩人取以喻兄弟相友之道也。
き寮,鴻儀鹭序,鵲啁啁,下齊衆庑。
(同上) ,籬也,雀屬,衆人之象,言多也。
鹩鹑雄高牝庳,鸠雌前雄後,鹩雀也。
鹩鹑二鳥,雄者足高,雌者足短。
鸠,鳴鸠也,大如鴿,生關西為鳥。
憨急二鳥,雌飛則随,雌止則止,雄飛常在後也。
っ将生,子呼母應,雛既生,母呼子應。
鳥伏卵将成,子鳴于っ母應之,鳥既雛,母呼子應之。
(《升庵外集》) 班鸠辨雛,枭鸱害母,班次第也。
凡哺子朝從上下,暮從下上,他鳥皆否。
枭在巢,母哺之,羽翼成,喙母食之,自飛去也。
(《測微錄》) 物食長喙,谷食短味,抟則利嘴,鳴則引吭,毛協四時,色合五方。
食物之生者長喙,水鳥之屬也。
鳥食五谷者喙皆短,鳥善抟鬥者利嘴,善啼鳴者頸長也。
春則毛弱,夏則稀少而改易,秋則刷理,冬則更生細毛自溫。
倉莺之屬,以象東方木行。
朱鳥之屬,以象南方火行。
黃鳥之屬,應中央土行,以象季夏。
白鹭之屬,以象西方金行。
玄鳥以象北方水行。
羽物變化,轉于時令,乾道始終,以成物性。
仲春之節,鷹化為鸠。
季春之節,田鼠化為β。
仲秋之節,鸠複化為鷹。
季秋之節,雀入大水為蛤。
孟冬之節,雉入水為蜃。
《淮南子》曰:“鹜化為鹞,鹞化為,化為布谷,布谷複為鹞雞。
順節令以變化也。
生物者乾之始,成物者坤之終,随日變化,成就萬物之性也。
”(《續五色線》) 《禹貢》導渭自鳥鼠同穴。
唐孔穎達注疏曰:“一鳥一鼠,共為雌雄同穴而處,山因得名。
有人過莊浪親見之,鳥形似雀而少大,頂出毛角,飛即崖穴。
穴口有鼠,狀如人家常鼠,但唇缺似兔,蓬尾似鼯,與鳥皆入,彼此狎昵,有類雌雄者,問之土人,皆能說。
”(《升庵外集》) ,毅鳥也,毅不知死。
鷗,信鳥也,信不知用。
狀類雞,首有冠,性敢于鬥,死猶不知置,是不知死也。
《左傳》雲:“冠武士戴之,象其勇也。
”鷗,水鳥也,如鴿而小,随潮而翔。
迎浪蔽日曰信鷗,鷗之别類,群鳴喈喈優優,潮至則翔,水響以為信,反為鸷鳥所抟,是能知信而不知所以自用也。
鹬有文而貪,鸢不擊而貪。
鹬狀類燕,绀色雜出,有文采,水際伺蚌出,啄而食之,反為蚌所含,緊閉其嘴,滞死水中,不知所食,反以為害,《左傳》雲“聚鹬為冠”是也。
鸢鸱也,不善搏擊,貪于攫肉。
(《稗史》) 能敕水,故水宿而物莫能害。
鸩能巫步禁蛇,故食蛇。
啄木遇蠹穴,能以嘴畫字成符,蠹蟲自出。
鵲有隐巢木,故鸷鳥莫能見。
燕銜泥常避戊巳日,故巢固而不能傾。
鹳有長水石,故于巢中養魚而水不涸。
燕惡艾,雀奪其巢,即銜艾置其巢中,燕遂避去,皆鳥之有智也。
(同上) 丹陽練湖有人打雁為業,先養一雁,系腳置幾上食,飛者見食而下,則以網覆之。
其年有一孤雁,自空飛下,與雁盤桓半晝,上下引飛,者因系腳不能同去,二雁竟以頸相纏而死。
守者至,驗二雁,者雄也,飛來者雌也,不覺心動,竟廢其業。
(《先曾祖日記》) 風骨黑,雌雄旦夕鳴各異,雄鳴節節,雌鳴足足,行鳴曰歸嬉,止鳴曰提抉。
(《懷秋集》) 鳳九苞:一曰口包含,不妄鳴也;二曰心合度,進退精也;三曰耳聽達,居高明也;四曰舌诎伸,能變聲也;五曰彩色光,文彩呈也;六曰冠距先,南方行也;七曰距銳鈎,武可稱也;八曰音激揚,聲遠聞也;九曰複文戶,不妄納也。
(《論語铎》) 鳥鳳如喜鵲,色绀碧,頸毛類雄雞鬃。
頭有冠,尾垂二弱骨各長一尺四五寸,其杪始有尾毛一簇。
冠尾纟魚異,大略如鳳,鳴聲清越,如笙箫,能度曲,妙合宮商。
又能為百蟲之音,生左右溪洞中,極難得,然書傳未之記,蓋由人罕識雲。
(《漢隽格物》) 羅州山中多孔雀群飛,每數十為偶。
雌者尾短無金翠,雄者生三年有小尾,五年成大尾。
始春而生,三月四月後複凋,與花萼相榮衰。
然自喜其尾而甚妒,凡欲山栖,必先擇有置尾之地,然後止焉。
南人生捕者,候甚雨,往擒之。
尾沾而重,不能高翔,人雖至,自愛其尾,恐人所傷,不複骞翔也。
雖馴養頗久,見美婦人,好衣裳,與童子絲服者,必逐而啄之。
芳時媚景,聞管弦笙歌,必舒張翅尾,盼睇而舞,若有意焉。
山谷夷民烹而食之,味如鵝,解百毒。
人食其肉,飲藥不能愈病,其血與其首,解大毒。
南人得其卵,使雞伏之,即成,其腳稍屈,其鳴若曰都護。
土人取其尾者,持刀于叢篁可隐之處自蔽,伺過,急斷其尾。
若不即斷,回首一顧,金翠無複光彩。
(《紀聞》) 雀目至夕而不見物,人有至夕昏不見物者,謂雀盲是也。
鸺留夜察毫末,晝瞑目不見丘山,物殊性也。
(同上) 雁宿于江湖之岸,沙渚之中,動計千百,大者居其中,令雁奴圍而警察。
南人有捕者,俟其天色陰暗,或無月時,于瓦罐中裝燭,持棒者數人,屏氣潛行。
将欲及之,則略舉燭,便裝之,雁奴驚叫,大者亦驚。
頃之複定,又欲前舉燭,雁奴又驚。
如是數四,大者怒啄雁奴,秉燭者徐徐逼之,更舉燭,則雁奴懼啄,不複動矣。
乃高舉其燭,持棒者齊入群中,亂擊之,所獲甚多。
(《玉堂閑話》)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則來。
白雁至則霜降,河北人謂之霜信。
杜甫詩雲:“故國霜前白雁來。
”(《杜詩注》) 山鳥首有彩毛,曰山雞山雉,長尾九,珍護之。
林木森茂則不入,蓋惜尾,常恐觸傷羽毛。
雨則避于山岩之下,恐濡濕也。
久雨亦不出而求食,忍死無怨,與衆不同。
又雲:“人但欲取其尾,須大寒冰凍之時,遠窺雌雄并宿于他所,漸漸放活水溜去,浸其尾而冰凍膠,并不能飛翔時,三四人齊聲大喊,此鳥即飛,其尾冰凍,拔折而去。
”後人取得,以貨豪門。
頸有彩囊,曰避株雉,屬出華嶽山中。
晴明天氣,頸出彩色,天氣陰雨,毛卷而無彩也。
亦避樹林,故曰避株,任曰:“名為吐绶鳥。
”(《稗史》) 鹧鸪飛數逐月,如正月一飛而止于巢中,不複起矣。
十二月十二起。
最難捕,南人設網取之。
(《政陽雜》) 河州有禽名骨托,吠如雕,高三尺許,以名自呼,能食鐵石。
郡守每置酒,辄出以樂坐客。
或疑鐵石至堅,非可食之物,及取三寸白石,系以絲繩,投其前,即啄而吞之。
良久牽出,視石已爛如泥矣。
(《博物志》) 顧渚山中有鳥如鸲鹆而小,蒼黃色,每至正月二月,作聲雲春起也;至三月四月,作聲雲春去也。
采茶人呼為報春鳥。
(《顧渚山記》) 布谷鳥又名各家插禾,又名春去也,以其音之相似也。
南方俱有,或雲即子規鳥,不獨顧渚有之。
南海諸郡,郡人至八九月,于池塘間采魚子着草上,懸于竈煙上。
至二月春雷發時,卻收草浸于池塘間,旬日内乃如蝦蟆子狀,悉成細魚,其大如發。
土人乃編織藤竹籠子,塗以禹餘糧,或遍灑蛎灰,收水以貯魚兒,鬻于市者,号為魚種。
于池塘間一年内,可供口腹。
又拂林國有羔羊生于土中,然其臍與地連,割之則死,惟人着甲走馬擊鼓駭之,其羔驚鳴而臍絕,使逐水草。
又《博物志》雲:“取鼈М如棋,搗赤苋汁和合厚,以茅包之,六月中投于池澤内,經旬變成鼈。
”(《集異》) 烏賊魚暴幹,俗呼螟脯,其魚腹中之墨,可以書紙,經年而自脫迹。
奸詐之徒,或以書券欺人。
又龜尿磨墨寫字于木闆,可進寸許,雖水洗斧削,亦不磨滅。
(同上) 古者一國嫁女,同姓二國媵之。
《儀禮》有媵爵,謂先飲一爵,後二爵從之也。
《楚詞》“魚鱗鱗兮媵予”,江海間有魚遊必三,如媵随妻,先一後二,俗稱為婢妾魚。
唐詩“江魚群從稱妻妾,塞雁聯行号弟兄。
”(《升庵外集》) 蛇化鼈,蔚千戶常親見之沙上。
初蛇盤為一束,反複自擲者數十次,若一面餅,少焉四足出矣,久之蹒跚入沙而去。
故鼈未入水,腹下尚有蛇紋者,食之殺人。
(《稗史》) 黟富民兄弟争财,訟于府。
一日赴審,兄先往,道經休甯,遇大蛇沖道,停輿觀之。
蛇蟠田中,化為巨鼈,驚詫去。
其弟後至,适見此鼈,命輿夫取之,攜至寓,沽酒炮鼈,延其兄共食。
兄問鼈所從來,弟告以某處所獲。
兄曰:“此蛇所化,不可食也。
”弟不信,強兄再三,兄苦止之。
弟疑兄言僞,怒曰:“汝堅不食,我自食之。
”才舉箸,兄已持其手曰:“必不信,可先食犬,然後自食未晚也。
”乃以飼犬,犬立斃,弟大感泣,持兄手曰:“早知兄心若此,豈有争事乎?”遂息訟,和好倍于初。
某家叔祖見瀾公讠燕客,适一客至甚遲,衆皆環坐俟之。
膳夫進炮鼈,恐其冷,以碗覆之。
少焉其碗漸高,铿然倏墜于棹,衆皆驚視,疑其有異,以與犬,犬斃。
賴此客後至,衆賓得全。
(《讠刃庵偶筆》) 南方人畜金蠶,蠶金色,食以蜀錦,取其遺糞,置飲食中以毒人,人死。
蠶善能緻他财,使人暴富,而遣之極難,水火刀兵,所不能害。
必多以金銀,置蠶其中,投之路隅,人或收之,蠶随以往,謂之嫁金蠶。
(《風俗通》) 青蚨似蟬而狀稍大,其味辛可食,每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
人将子歸,其母亦飛來,不以遠近,其母必知處。
然後各置于市,埋東行陰牆下,三日開之,即以其血分塗錢上。
每市物先用子,即子歸母,用母者,即母歸子,如此輪還,不知休息。
若買金銀珍寶,即錢不還。
青蚨者一名魚伯。
(《窮神秘苑》) 昔有母子離别,母每見蕭蛸垂絲着衣,則曰子必至矣。
已而果然,故名曰喜子。
子思其母亦然,故号曰喜母,均之一也。
(《采蘭雜志》) 袁《秋日詩》曰:“芳草不複綠,王孫今又歸。
”人都不解。
施陰見之曰:“王孫,蟋蟀也。
”(《謝氏詩源》) 呂晉伯雲:“除虱法吸北方之氣,呵筆端,書斂深淵默漆五字,置床帳間,即除,此理不可曉。
”(《存餘堂詩話》) 南海有蟲無骨,名曰泥,在水中則活,失水則醉如一泥然,故曰醉如泥。
(《杜詩注》) 似蟹而小,世傳漢醢彭越,以賜諸侯,九江王英布獵得不忍視,盡以覆江中,化為此,故名彭越。
(《博物志》) 《東方朔傳》守宮,蟲名也,以器餐之,食以丹砂,滿七斤,搗治萬杵,以點女子體,終身不滅。
若有房屋之事,則滅矣,言可以防閑淫逸也。
《爾雅》雲:“此蟲即蜒,似蜥蜴,灰褐色,在人家屋壁間,狀雖似龍,人所玩習者也。
”《淮南萬畢術》雲:“取守宮新合陰陽,以牝牡各藏之甕之中,陰幹百日,以點女臂,則生文,男子合,辄滅去。
”(《感應經》) 蚺蛇其肉無毒,土人食之。
其脂與涎沫,着男陰即消縮不舉。
嘗聞有軍士若幹,涉一水皆病陰痿,蓋此水乃蚺蛇出沒處,有涎沫其中故也。
鹿脂亦然。
(《南州異物志》) 一人為蛇傷,痛苦欲死,見一小兒來曰:“可用兩刀,在水内相磨,取水飲之效。
”言畢,化為綠螈,走入壁孔中。
其人如方治之,即愈,因号綠螈為蛇{巫},即守宮也。
(《二酉餘談》) 聞朱崖人,每晴明見海中遠山羅列,皆如翠屏,而東西不定,悉蜈蚣也。
蝦須長四五十尺,此物不足怪也。
(《嶺表異物志》) 魚跳躍,則蜥蜴于草中稍相依,便共浮水上相合。
事竟,魚遊水底,蜥蜴還草中。
(《異物志》) 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