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囊底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古人三不朽,德與言猶有假而托之者,赫赫天壤,措諸事業,亘千秋而莫之泯滅,厥惟功哉?名臣匡濟,固自天成,亦須借資學問,大疑大務,遇智士而立決,豈無本而然欤?餘吏隐寄園,上自朝廟,下暨街巷瑣屑,凡足征才幹者,輯而存之,以征吾情所首寄,安知不有補于倉卒?若謂扣囊底智,足以集事,則非餘意矣。
” ◎經濟 五車萬卷,何一非經濟哉?顧熟之紙上而窘于臨機,如君國何成?牍不勝記,抑髫齡得之祖父所傳者,力或回天,智或除憝,舉數則以該馀。
正德允秦藩請,欲益以陝之邊境。
兵部科道交奏不可,上不聽。
楊廷和将去冕引疾不草制,梁儲曰:“皆引疾,孰與事君?”上震怒,内臣督促,儲承命草曰:“昔太祖著令曰:‘此土不畀封藩,非吝也,念此土廣且饒,藩封得之,多畜士馬,饒富而驕,奸人誘為不軌,不利宗社。
’今王請祈懇笃,朕念親親,異地于王。
王得地宜益謹,毋收聚奸人,毋多養士馬,毋聽狂人勸為不軌,震及邊方,危我社稷。
是時雖欲保全親親,不可得已,王慎之毋忽。
”上覽制駭曰:“若是其可虞,其勿與。
”事遂寝。
(《通記》) 此真不谏之谏,猶兵機也。
先曾祖光祿公每言高祖弱冠,同梁公周旋,常與諸孫道其事。
餘閱《明史》,恍如高曾面命也。
識之。
郎中李夢陽勸尚書韓文劾劉瑾。
文令夢陽具草,既成,讀而芟之曰:“是不可太文,文弗省也,不可多,多覽弗竟也。
”疏具,遂合九卿諸大臣上之。
(《貞勝編》) 嚴世蕃既敗,複為禦史林潤所劾,捕世蕃、羅龍文。
谕法司訊狀。
世蕃猶抵掌曰:“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
”已而聚其黨竊議,自謂納賄自不可掩,然上所深惡聚衆通倭之說,得諷言官使削去,而故填楊繼盛沈練下獄為詞,則上必激而怒,上怒乃可脫也。
謀既定,乃令其黨揚言之。
三法司果依其言,具稿詣徐相國階議之,階固已預知,姑問稿安在?吏出懷中以進,閱畢曰:“法家斷案良佳。
”延入内庭,屏左右語曰:“諸君子謂嚴公子當死乎?生乎?”曰:“死不足贖。
”“然則比案将殺之乎?生之乎?”曰:“用楊沈正欲抵死。
”階徐曰:“别自有說,楊沈事誠犯天下公惡,然楊以計中上所諱,取特旨,沈暗入招中,取泛旨。
上英明,豈肯自引為過?一入寬疑,法司偕嚴氏歸過于上。
必震怒,在事者皆不免,嚴公子騎款段出都門矣。
”衆愕然,請更議,曰:“稍遲事且洩,從中敗事者多,事且變。
今當以原疏為主,而闡發通倭本謀,以試上意,然須大司寇執筆。
”謝不敢當,群以讓階,階手出一幅于袖中曰:“拟議久矣,諸公以為何如?”皆唯唯,因曰:“前囑攜印及寫本吏同至,甯忘之乎?”皆曰:“已至。
”即呼入扃戶,令疾書,用印封識,而世蕃不知也,竊自喜于形,謂龍文曰:“諸人欲以爾我賞楊沈命奈何?”龍文不應,執其手耳語曰:“且暢飲,不十日釋绁歸矣,誰謂阿侬智者?”龍文喜問故,曰:“第俟之。
”已而階改疏上,但言其通賄僭侈,及龍文通倭狀。
上覽疏曰:“此逆情非常,其會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鞠訊,具實以聞。
”命下,階袖之出長安門,法司官俱集,階略問數語,速具疏以聞,世蕃雖善探,亦莫得知也。
疏中極言事已勘實,其交通倭寇,僭謀叛逆,俱有顯證,請亟正典刑,以洩神人憤。
上從之,命斬世蕃、龍文于市,二人聞,相抱哭。
都人聞之大快,各相約持酒至西市看行刑。
有譽階能翦大憝者,蹙額曰:“彼殺桂洲,我又殺其子,人必有不亮者,知我其天平?”(《快心錄》) 是類皆世所共悉,華亭亦勢逼騎虎,然稍一放手,三思五玉,遺憾千古矣!何以舒公忿?餘令交城時,交山賊謀攻城,撫院舍人田福久橫三晉,與賊通,家僮田自友以次應守堞城。
總啟煥促之,不應,反恨煥,福佯為好語,召入扃戶,捶之幾死,且曰:“城破在日内,何守為?”予捕福下獄,詳申各憲。
有韓魚祯者,康熙元年,為福歐死,遺言妻子無釘棺,此冤終得白。
迄九年,啟其棺,面如生,複詳撫院批訊,重責數次。
福自知罪大,自缳獄中;家屬領屍出獄,乃不期而與魚祯同日出城葬,自是賊亡内諜,攻城之謀漸寝。
周延儒票拟機敏通達,能得上意,應對亦從容有體。
上嘗怒科道楊枝起、馬嘉植、王士钅榮,又以士钅榮指楊嗣昌、溫體仁、薛國觀、謝升為四兇,大嫌之。
延儒雲:“堯有四兇。
”上色乃解。
又奉命拟敕,極口诋斥言官,末雲除已往不究,故三人遂以得免。
壬午七月,上問:“輔臣以張溥、張采何如人?”延儒曰:“讀書好秀士。
”上曰:“亦不免偏。
”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微偏,隻因為讀書,所以人人惜之耳!”蔣德曰:“道周永戍,家貧子幼,望天恩赦回,或量移附近。
”上微笑,吳輩複言之。
延儒曰:“皇上無我之心,有同天地,既道周有望,便可徑用,何言移戍?”上不答微笑。
既退,請以公揭薦。
延儒曰:“不可。
”已而上密劄:黃道周清操博學,作何赦罪酌用,先生每密議來奏,上禦筆也。
道周參楊嗣昌,上所最恨者,得延儒之言而起用。
(《三垣筆記》) 黃論德道周以直谏下獄,思宗怒莫能回。
後上偶言及嶽飛事,歎曰:“安得将如嶽飛者用之?”周延儒曰:“嶽飛自是名将,然其破金人事,史或多溢辭,即如黃道周之為人,傳之史問不免曰:‘其不用也,天下惜之!’”上默然,甫還宮,即傳旨複官。
(《通志》) 左都禦史劉宗周以救姜采熊開元革職,刑部拟罪,諸輔臣懇請數四,不許。
閣學蔣德面奏曰:“前唐太宗惡魏征直谏,幾欲殺他,入宮尚說會須殺此田舍翁。
皇後具服賀曰:‘君仁則臣直。
’”語未畢,上遽曰:“唐太宗才朕所不如,若論閉門德行,朕亦不學他。
”公奏曰:“皇上是堯舜,安肯學唐太宗?隻是唐太宗巧于取名。
”上曰:“如何巧于取名?”公對:“人臣敢言的用之,則名在人主;罪之,則名在臣下。
太宗本不喜魏征,故意優容他,以自成其名。
”意遂回。
(《崇祯雜錄》) 劉公應遇令永甯,會靈寶民苦鄉貴焦衍豐淩铄,憤憤不平,遂圍城斬木。
上台命公治之,公單騎夜馳,止攜仆役五六人,抵城下,解其門兵,邀邑中士大夫飲南樓,從容觞飲,人莫能測。
以書示衆曰:“爾等聚衆立寨,報仇耶?叛耶?叛則吾當提大兵剿之,若仇則衍豐一村夫耳,為爾請命上官,一宰斃之有餘,何得自取滅亡?”衆羅拜陳衍豐罪,皆泣下解散去,後十日赴永甯降。
已而公請當事削衍豐籍,拟鬼薪,遠近快之!(《劉巡撫傳》) 梅公之煥将勤王入都,援兵有噪而潰者,殺一參将、兩把總,西奔甘鎮,将據城勾敵。
公先斷其歸路,徐檄谕之,立誅首惡數人,餘衆悉定,仍整旅而前。
(《祺稹野乘》) 沈文學自徵磊落自負,崇祯三年,遵化水平破;兵使者張椿聞公知兵事,聘君幕府。
公為計複遵永,事定後封管鑰,長揖策蹇,去之京師。
時督師袁崇煥握重兵,璧城平,疑其有外心,大司馬募士能入袁營探實者,予上賞。
公慨然應募,司馬欲與騎三百,公曰:“不可,崇煥無反心,某往必不敢加害;苟欲害某,三百騎亦不能救,徒滋疑耳。
如崇煥敢殺某,則反狀明白,公即知所備矣,某又何惜一死報君父?”司馬乃授以令箭,夜缒城出,至袁營厲聲呼曰:“大司馬有語緻督師。
”諸軍注弓執矢欲射,視之一人耳,乃不疑,令入。
公說曰:“天子新踐祚,即不次擢公,可謂公知己,固知公必不忍負朝廷。
但公列營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從識公忠誠哉?台省含沙,明主投杼,公族無噍類矣。
且公往殺毛文龍,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名自贖,稍不盡節,天下且争脔公,可不畏欤?”崇煥改容謝,請即日入朝。
公曰:“誤矣!城中人情洶洶,苟驟然入朝,此盧杞所以阻懷光也。
俟某入城,具以情告而後進,則群疑盡釋矣。
”煥唯唯惟命,公具道所以于大司馬。
于是天子始召見煥,賜貂裘玉帶慰安之。
繼召見,遂下煥獄。
(《沈文學傳》) 奸徒李琏言利之疏入,欲盡江南缙紳富民,報名輸官,行首實籍沒之法。
閣學錢公士升怵然曰:“此亂本也。
”拟刑部提問,思宗意益不惬,命改票。
公具疏痛駁之,謂:“巨室乃國家元氣所關,故《周禮·荒政》有保富之法。
今天下秦晉楚豫,無一甯宇,惟江南數郡未動耳。
若此法行,驅天下皆為盜賊矣!”言最切直,大拂上意,遂請告歸。
(《錢閣學傳》) 安光初,東陽許都亂,亂首雖就擒,而餘黨猶時出劫掠。
大司馬張國維邑人也,知盛公玉瓒宰蘭溪有善政,故請用公東陽,以撫綏之。
公至,金華兩邑人士,争來迎接,維時亂民叛黨,林立道左,或恐不測,謂宜陳兵備變。
公曰:“是不過欲識新官,無他虞也。
”去蓋示之面,皆拱揖而去。
公至署,首視囚簿,凡以都中事株連者,悉慰遣之,餘黨感公恩,皆散去。
(《盛東陽傳》) 文震孟以疏論時事忤,欲杖之。
葉公向高力争,語忠賢曰:“此上首科狀元,苟遭摧折,不祥孰甚?且固文丞相孫也,奈何獲罪神明?”忠賢意乃解。
蓋燕俗敬事信國,性畏鬼神,因以獲濟。
(《啟貞野乘》) 崇祯末年,闖賊勢亟,總憲李公邦華密疏請堅守,以衛九廟;仿先朝故事,命太子監國南京,分封二王江浙,以壯藩翰。
思廟袖其疏,太息累日。
是時巡撫馮公,方移疾候代,事急遺其子恺章飛章入奏雲:“京師單虛,職守一無所備;臣謹具海船二百艘,率勁千人,知抵通郊,候駕旦夕南幸。
”三月七日,恺章匍匐入都,閣部諸公,鈴柝沈沈,閣門晝扃;恺章榜徨七日,欲泣出關,四日而京城陷。
福清葉公向高當國時,鄭貴妃專寵,群臣鹹慮福王奪宗,公時加調護,請福王之國甚力。
一日鄭貴妃遣人來言曰:“先生全力為東朝,願分少許,惠顧福王。
”公正色曰:“此正是全力為王處,人稱萬歲千歲,及吾輩雲百歲者,徒虛話耳。
皇上壽登五十,不為不高;趁此寵眷時啟行,資贈倍厚,宮中如山之積,惟意所欲。
若時移勢改,常額外絲毫難得,況積年言語可畏,王一之國,百口冰解,更得賢聲,老臣為王,何所不至耶?”貴妃心動,乃如期行。
先是禮部定儀制,王之國别皇太子四拜,坐受無他語,公密啟皇太子必當加意。
太子深然之,欲下座答拜,福王同辭,乃立受,答其二,握手泣别,送至宮門。
福王過望,帝與貴妃皆大喜。
(《初續表忠記》) 泰昌不豫,南昌劉文端公一景預顧命,駕崩日,君臣哭臨,舉哀畢,公即問王長子安在?太監王安曰:“李選侍匿禁暖閣中,要封皇貴妃。
”公大言:“誰敢匿新天子者?”安趨而入,軟語選侍,皇長子不出,諸大臣不肯退,第一出見,群臣即還。
選侍初颔之,既而悔,攬上裙不釋手。
安直前擁抱皇太子,趨而出,英國公張維賢捧右手,公捧左手,升寶座呼萬歲,事乃定。
選侍猶趨呼皇長子還閣,公不可,請暫居慈甯。
上喜顧語安曰:“伴伴,今日安往?得髯閣下伴我,乃無恐。
”公髯修故雲。
(同上) 神宗晏駕,劉朝矯東宮旨,索世廟,戚畹絕莊。
左忠毅公光鬥還封不啟曰:“尺地皆殿下有,今日禦史受命巡田,安敢私自進奉乎?”(同上) 光廟賓天,年号未定。
皖城左光鬥曰:“今日以天啟存泰昌,非以泰昌更萬曆也,當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為泰昌元年。
”議始定。
(同上) 常熟顧恪愍公夫章為部郎日,兵尚張鶴鳴行邊,奏獲杜茂系奸細,與知縣某,同謀遣管家三人,交通叛族事甚具。
王尚書紀問諸司,皆唯唯,公獨曰:“謀叛大事也,兩人同謀三月,共相與親密,必非尋常可比,豈有管家姓名,尚不知者?杜茂已審過五六次,夾過十餘次,姓名終不能供;況往返數千裡,三人朝夕相聚,而不問姓名,尤不可解。
”王大笑,蓋杜茂實陶登撫朗先标員,領饷募兵,饷費而兵不集,懼罪,走匿山寺中,為番役所誣也。
審畢,王問坐當何罪?諸司不能對。
公曰:“某雖非奸細,然與叛者同族,按律拟流三千裡可也。
”後王蒙譴,侍郎楊東明署事,欲定谳結案曰:“叛者既以謀反論,則于某乃反族,論當斬。
”公直前曰:“反族不同謀,不同居者,止期親論斬。
”楊作色曰:“謀反夷三族,何論期親?”公曰:“某所執乃《大明律》,老先生所迷乃《漢律》也。
”谳乃定。
(同上) 蔺賊奢崇明之據重慶也,貴州布政司參議胡平表方以忠州判官,在圍城中缒城,徒跣走石主司秦良玉乞兵,林成都目把粉嚣不肯應。
平表慷慨号泣,不飲食者五日,良玉感動乃起兵。
平表百方激勸措處以饷秦兵,一戰而複銜都,再戰而成都之圍解。
四川撫按授之監軍,兼副總兵職銜,平表得以統束易置諸将。
白市驿之戰,俘斬千餘,馬廟之戰,俘斬萬餘。
占拒兩嶺,酣戰一日夜,斬首千餘,奪據二郎關,擒黑蓬頭迫降樊龍,複重慶。
奢寅糾士府水西,複集十萬,我五路應之,四路皆敗,總兵楊愈茂死之。
平表以六千兵,人囊米五升,援苗殲賊,無不一當百,十萬衆潰敗如掃。
生擒僞元帥巨賊四十餘人,獲其僞印敕,僞号錦冊,及各縣印五顆,救出被擄生靈數萬。
(《崇祯長編》) 兵部尚書呂維棋,當崇祯初年為南戶部侍郎,督糧儲。
上以南糧逋欠日多,特加專敕,有侵欺者,五品以下,就便提問。
公念上簡任重,而南糧窟穴最深,州縣催征,大抵急北而緩南。
又南糧多派之宦戶豪猾包攬,積逋至五六年,無從鈞剔。
檄行州縣提解,率以空文具覆;甚有卧批不掣,遷擱至十餘年者。
或有已解府司,而又挪移别款,不複補額者。
官軍先己呼噪,侮及司官矣。
公乃悉心振制,又請開爐鑄錢,以佐軍需,而嚴杜夾鑄私鑄之弊。
舊例糧米交倉,必三飾三曬,耗折滋多。
若交場給軍者免,謂之水兌。
公燭其弊,乃改倉為場,聽運軍就便交納,即以支給兵丁,兩皆稱便。
又錢糧支解,自置一簿而自銷之,吏胥無從上下其手,積弊頓清。
(《續表忠記》) 康熙甲子裁浙閩縣督為閩督,督标在衢州,兵三千亦裁。
兵乏食,嘩奪民物,罷市,衢民潛逃。
時家玉峰兄士麟公撫浙,集司道議曰:“彼嘩,且佯回不知,急借藩庫銀三千,照常給之,饷至必安,然後于衢設一副将,兵八百。
查各營兵缺,撥補可六七百名,所裁止半耳,仍令照舊克伍。
”佥曰:“善。
”獨藩司借饷有難色,公實貧,給之曰:“吾家素豐,倍萬金止矣,何惑乎?”藩司唯唯,即令中軍官星夜解饷至衢,谕雲:“公疏請饷給汝等,不過半年,即盡補營缺矣。
”兵叩首,市肆如常,疏入如請,兵民歡呼。
嗣後武昌夏逢龍之變,因兵裁而激亂,始服公之先見。
杭城苦火災,蓋人居稠密,衢卷聯絡,檐舍鱗次栉比,鮮磚石垣牆;每一延燒,辄以千百間計,男号女啼,塞巷填街
” ◎經濟 五車萬卷,何一非經濟哉?顧熟之紙上而窘于臨機,如君國何成?牍不勝記,抑髫齡得之祖父所傳者,力或回天,智或除憝,舉數則以該馀。
正德允秦藩請,欲益以陝之邊境。
兵部科道交奏不可,上不聽。
楊廷和将去冕引疾不草制,梁儲曰:“皆引疾,孰與事君?”上震怒,内臣督促,儲承命草曰:“昔太祖著令曰:‘此土不畀封藩,非吝也,念此土廣且饒,藩封得之,多畜士馬,饒富而驕,奸人誘為不軌,不利宗社。
’今王請祈懇笃,朕念親親,異地于王。
王得地宜益謹,毋收聚奸人,毋多養士馬,毋聽狂人勸為不軌,震及邊方,危我社稷。
是時雖欲保全親親,不可得已,王慎之毋忽。
”上覽制駭曰:“若是其可虞,其勿與。
”事遂寝。
(《通記》) 此真不谏之谏,猶兵機也。
先曾祖光祿公每言高祖弱冠,同梁公周旋,常與諸孫道其事。
餘閱《明史》,恍如高曾面命也。
識之。
郎中李夢陽勸尚書韓文劾劉瑾。
文令夢陽具草,既成,讀而芟之曰:“是不可太文,文弗省也,不可多,多覽弗竟也。
”疏具,遂合九卿諸大臣上之。
(《貞勝編》) 嚴世蕃既敗,複為禦史林潤所劾,捕世蕃、羅龍文。
谕法司訊狀。
世蕃猶抵掌曰:“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
”已而聚其黨竊議,自謂納賄自不可掩,然上所深惡聚衆通倭之說,得諷言官使削去,而故填楊繼盛沈練下獄為詞,則上必激而怒,上怒乃可脫也。
謀既定,乃令其黨揚言之。
三法司果依其言,具稿詣徐相國階議之,階固已預知,姑問稿安在?吏出懷中以進,閱畢曰:“法家斷案良佳。
”延入内庭,屏左右語曰:“諸君子謂嚴公子當死乎?生乎?”曰:“死不足贖。
”“然則比案将殺之乎?生之乎?”曰:“用楊沈正欲抵死。
”階徐曰:“别自有說,楊沈事誠犯天下公惡,然楊以計中上所諱,取特旨,沈暗入招中,取泛旨。
上英明,豈肯自引為過?一入寬疑,法司偕嚴氏歸過于上。
必震怒,在事者皆不免,嚴公子騎款段出都門矣。
”衆愕然,請更議,曰:“稍遲事且洩,從中敗事者多,事且變。
今當以原疏為主,而闡發通倭本謀,以試上意,然須大司寇執筆。
”謝不敢當,群以讓階,階手出一幅于袖中曰:“拟議久矣,諸公以為何如?”皆唯唯,因曰:“前囑攜印及寫本吏同至,甯忘之乎?”皆曰:“已至。
”即呼入扃戶,令疾書,用印封識,而世蕃不知也,竊自喜于形,謂龍文曰:“諸人欲以爾我賞楊沈命奈何?”龍文不應,執其手耳語曰:“且暢飲,不十日釋绁歸矣,誰謂阿侬智者?”龍文喜問故,曰:“第俟之。
”已而階改疏上,但言其通賄僭侈,及龍文通倭狀。
上覽疏曰:“此逆情非常,其會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鞠訊,具實以聞。
”命下,階袖之出長安門,法司官俱集,階略問數語,速具疏以聞,世蕃雖善探,亦莫得知也。
疏中極言事已勘實,其交通倭寇,僭謀叛逆,俱有顯證,請亟正典刑,以洩神人憤。
上從之,命斬世蕃、龍文于市,二人聞,相抱哭。
都人聞之大快,各相約持酒至西市看行刑。
有譽階能翦大憝者,蹙額曰:“彼殺桂洲,我又殺其子,人必有不亮者,知我其天平?”(《快心錄》) 是類皆世所共悉,華亭亦勢逼騎虎,然稍一放手,三思五玉,遺憾千古矣!何以舒公忿?餘令交城時,交山賊謀攻城,撫院舍人田福久橫三晉,與賊通,家僮田自友以次應守堞城。
總啟煥促之,不應,反恨煥,福佯為好語,召入扃戶,捶之幾死,且曰:“城破在日内,何守為?”予捕福下獄,詳申各憲。
有韓魚祯者,康熙元年,為福歐死,遺言妻子無釘棺,此冤終得白。
迄九年,啟其棺,面如生,複詳撫院批訊,重責數次。
福自知罪大,自缳獄中;家屬領屍出獄,乃不期而與魚祯同日出城葬,自是賊亡内諜,攻城之謀漸寝。
周延儒票拟機敏通達,能得上意,應對亦從容有體。
上嘗怒科道楊枝起、馬嘉植、王士钅榮,又以士钅榮指楊嗣昌、溫體仁、薛國觀、謝升為四兇,大嫌之。
延儒雲:“堯有四兇。
”上色乃解。
又奉命拟敕,極口诋斥言官,末雲除已往不究,故三人遂以得免。
壬午七月,上問:“輔臣以張溥、張采何如人?”延儒曰:“讀書好秀士。
”上曰:“亦不免偏。
”延儒曰:“張溥、黃道周皆微偏,隻因為讀書,所以人人惜之耳!”蔣德曰:“道周永戍,家貧子幼,望天恩赦回,或量移附近。
”上微笑,吳輩複言之。
延儒曰:“皇上無我之心,有同天地,既道周有望,便可徑用,何言移戍?”上不答微笑。
既退,請以公揭薦。
延儒曰:“不可。
”已而上密劄:黃道周清操博學,作何赦罪酌用,先生每密議來奏,上禦筆也。
道周參楊嗣昌,上所最恨者,得延儒之言而起用。
(《三垣筆記》) 黃論德道周以直谏下獄,思宗怒莫能回。
後上偶言及嶽飛事,歎曰:“安得将如嶽飛者用之?”周延儒曰:“嶽飛自是名将,然其破金人事,史或多溢辭,即如黃道周之為人,傳之史問不免曰:‘其不用也,天下惜之!’”上默然,甫還宮,即傳旨複官。
(《通志》) 左都禦史劉宗周以救姜采熊開元革職,刑部拟罪,諸輔臣懇請數四,不許。
閣學蔣德面奏曰:“前唐太宗惡魏征直谏,幾欲殺他,入宮尚說會須殺此田舍翁。
皇後具服賀曰:‘君仁則臣直。
’”語未畢,上遽曰:“唐太宗才朕所不如,若論閉門德行,朕亦不學他。
”公奏曰:“皇上是堯舜,安肯學唐太宗?隻是唐太宗巧于取名。
”上曰:“如何巧于取名?”公對:“人臣敢言的用之,則名在人主;罪之,則名在臣下。
太宗本不喜魏征,故意優容他,以自成其名。
”意遂回。
(《崇祯雜錄》) 劉公應遇令永甯,會靈寶民苦鄉貴焦衍豐淩铄,憤憤不平,遂圍城斬木。
上台命公治之,公單騎夜馳,止攜仆役五六人,抵城下,解其門兵,邀邑中士大夫飲南樓,從容觞飲,人莫能測。
以書示衆曰:“爾等聚衆立寨,報仇耶?叛耶?叛則吾當提大兵剿之,若仇則衍豐一村夫耳,為爾請命上官,一宰斃之有餘,何得自取滅亡?”衆羅拜陳衍豐罪,皆泣下解散去,後十日赴永甯降。
已而公請當事削衍豐籍,拟鬼薪,遠近快之!(《劉巡撫傳》) 梅公之煥将勤王入都,援兵有噪而潰者,殺一參将、兩把總,西奔甘鎮,将據城勾敵。
公先斷其歸路,徐檄谕之,立誅首惡數人,餘衆悉定,仍整旅而前。
(《祺稹野乘》) 沈文學自徵磊落自負,崇祯三年,遵化水平破;兵使者張椿聞公知兵事,聘君幕府。
公為計複遵永,事定後封管鑰,長揖策蹇,去之京師。
時督師袁崇煥握重兵,璧城平,疑其有外心,大司馬募士能入袁營探實者,予上賞。
公慨然應募,司馬欲與騎三百,公曰:“不可,崇煥無反心,某往必不敢加害;苟欲害某,三百騎亦不能救,徒滋疑耳。
如崇煥敢殺某,則反狀明白,公即知所備矣,某又何惜一死報君父?”司馬乃授以令箭,夜缒城出,至袁營厲聲呼曰:“大司馬有語緻督師。
”諸軍注弓執矢欲射,視之一人耳,乃不疑,令入。
公說曰:“天子新踐祚,即不次擢公,可謂公知己,固知公必不忍負朝廷。
但公列營城外,而不入朝,天下何從識公忠誠哉?台省含沙,明主投杼,公族無噍類矣。
且公往殺毛文龍,人已疑公,方冀公立功名自贖,稍不盡節,天下且争脔公,可不畏欤?”崇煥改容謝,請即日入朝。
公曰:“誤矣!城中人情洶洶,苟驟然入朝,此盧杞所以阻懷光也。
俟某入城,具以情告而後進,則群疑盡釋矣。
”煥唯唯惟命,公具道所以于大司馬。
于是天子始召見煥,賜貂裘玉帶慰安之。
繼召見,遂下煥獄。
(《沈文學傳》) 奸徒李琏言利之疏入,欲盡江南缙紳富民,報名輸官,行首實籍沒之法。
閣學錢公士升怵然曰:“此亂本也。
”拟刑部提問,思宗意益不惬,命改票。
公具疏痛駁之,謂:“巨室乃國家元氣所關,故《周禮·荒政》有保富之法。
今天下秦晉楚豫,無一甯宇,惟江南數郡未動耳。
若此法行,驅天下皆為盜賊矣!”言最切直,大拂上意,遂請告歸。
(《錢閣學傳》) 安光初,東陽許都亂,亂首雖就擒,而餘黨猶時出劫掠。
大司馬張國維邑人也,知盛公玉瓒宰蘭溪有善政,故請用公東陽,以撫綏之。
公至,金華兩邑人士,争來迎接,維時亂民叛黨,林立道左,或恐不測,謂宜陳兵備變。
公曰:“是不過欲識新官,無他虞也。
”去蓋示之面,皆拱揖而去。
公至署,首視囚簿,凡以都中事株連者,悉慰遣之,餘黨感公恩,皆散去。
(《盛東陽傳》) 文震孟以疏論時事忤,欲杖之。
葉公向高力争,語忠賢曰:“此上首科狀元,苟遭摧折,不祥孰甚?且固文丞相孫也,奈何獲罪神明?”忠賢意乃解。
蓋燕俗敬事信國,性畏鬼神,因以獲濟。
(《啟貞野乘》) 崇祯末年,闖賊勢亟,總憲李公邦華密疏請堅守,以衛九廟;仿先朝故事,命太子監國南京,分封二王江浙,以壯藩翰。
思廟袖其疏,太息累日。
是時巡撫馮公,方移疾候代,事急遺其子恺章飛章入奏雲:“京師單虛,職守一無所備;臣謹具海船二百艘,率勁千人,知抵通郊,候駕旦夕南幸。
”三月七日,恺章匍匐入都,閣部諸公,鈴柝沈沈,閣門晝扃;恺章榜徨七日,欲泣出關,四日而京城陷。
福清葉公向高當國時,鄭貴妃專寵,群臣鹹慮福王奪宗,公時加調護,請福王之國甚力。
一日鄭貴妃遣人來言曰:“先生全力為東朝,願分少許,惠顧福王。
”公正色曰:“此正是全力為王處,人稱萬歲千歲,及吾輩雲百歲者,徒虛話耳。
皇上壽登五十,不為不高;趁此寵眷時啟行,資贈倍厚,宮中如山之積,惟意所欲。
若時移勢改,常額外絲毫難得,況積年言語可畏,王一之國,百口冰解,更得賢聲,老臣為王,何所不至耶?”貴妃心動,乃如期行。
先是禮部定儀制,王之國别皇太子四拜,坐受無他語,公密啟皇太子必當加意。
太子深然之,欲下座答拜,福王同辭,乃立受,答其二,握手泣别,送至宮門。
福王過望,帝與貴妃皆大喜。
(《初續表忠記》) 泰昌不豫,南昌劉文端公一景預顧命,駕崩日,君臣哭臨,舉哀畢,公即問王長子安在?太監王安曰:“李選侍匿禁暖閣中,要封皇貴妃。
”公大言:“誰敢匿新天子者?”安趨而入,軟語選侍,皇長子不出,諸大臣不肯退,第一出見,群臣即還。
選侍初颔之,既而悔,攬上裙不釋手。
安直前擁抱皇太子,趨而出,英國公張維賢捧右手,公捧左手,升寶座呼萬歲,事乃定。
選侍猶趨呼皇長子還閣,公不可,請暫居慈甯。
上喜顧語安曰:“伴伴,今日安往?得髯閣下伴我,乃無恐。
”公髯修故雲。
(同上) 神宗晏駕,劉朝矯東宮旨,索世廟,戚畹絕莊。
左忠毅公光鬥還封不啟曰:“尺地皆殿下有,今日禦史受命巡田,安敢私自進奉乎?”(同上) 光廟賓天,年号未定。
皖城左光鬥曰:“今日以天啟存泰昌,非以泰昌更萬曆也,當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為泰昌元年。
”議始定。
(同上) 常熟顧恪愍公夫章為部郎日,兵尚張鶴鳴行邊,奏獲杜茂系奸細,與知縣某,同謀遣管家三人,交通叛族事甚具。
王尚書紀問諸司,皆唯唯,公獨曰:“謀叛大事也,兩人同謀三月,共相與親密,必非尋常可比,豈有管家姓名,尚不知者?杜茂已審過五六次,夾過十餘次,姓名終不能供;況往返數千裡,三人朝夕相聚,而不問姓名,尤不可解。
”王大笑,蓋杜茂實陶登撫朗先标員,領饷募兵,饷費而兵不集,懼罪,走匿山寺中,為番役所誣也。
審畢,王問坐當何罪?諸司不能對。
公曰:“某雖非奸細,然與叛者同族,按律拟流三千裡可也。
”後王蒙譴,侍郎楊東明署事,欲定谳結案曰:“叛者既以謀反論,則于某乃反族,論當斬。
”公直前曰:“反族不同謀,不同居者,止期親論斬。
”楊作色曰:“謀反夷三族,何論期親?”公曰:“某所執乃《大明律》,老先生所迷乃《漢律》也。
”谳乃定。
(同上) 蔺賊奢崇明之據重慶也,貴州布政司參議胡平表方以忠州判官,在圍城中缒城,徒跣走石主司秦良玉乞兵,林成都目把粉嚣不肯應。
平表慷慨号泣,不飲食者五日,良玉感動乃起兵。
平表百方激勸措處以饷秦兵,一戰而複銜都,再戰而成都之圍解。
四川撫按授之監軍,兼副總兵職銜,平表得以統束易置諸将。
白市驿之戰,俘斬千餘,馬廟之戰,俘斬萬餘。
占拒兩嶺,酣戰一日夜,斬首千餘,奪據二郎關,擒黑蓬頭迫降樊龍,複重慶。
奢寅糾士府水西,複集十萬,我五路應之,四路皆敗,總兵楊愈茂死之。
平表以六千兵,人囊米五升,援苗殲賊,無不一當百,十萬衆潰敗如掃。
生擒僞元帥巨賊四十餘人,獲其僞印敕,僞号錦冊,及各縣印五顆,救出被擄生靈數萬。
(《崇祯長編》) 兵部尚書呂維棋,當崇祯初年為南戶部侍郎,督糧儲。
上以南糧逋欠日多,特加專敕,有侵欺者,五品以下,就便提問。
公念上簡任重,而南糧窟穴最深,州縣催征,大抵急北而緩南。
又南糧多派之宦戶豪猾包攬,積逋至五六年,無從鈞剔。
檄行州縣提解,率以空文具覆;甚有卧批不掣,遷擱至十餘年者。
或有已解府司,而又挪移别款,不複補額者。
官軍先己呼噪,侮及司官矣。
公乃悉心振制,又請開爐鑄錢,以佐軍需,而嚴杜夾鑄私鑄之弊。
舊例糧米交倉,必三飾三曬,耗折滋多。
若交場給軍者免,謂之水兌。
公燭其弊,乃改倉為場,聽運軍就便交納,即以支給兵丁,兩皆稱便。
又錢糧支解,自置一簿而自銷之,吏胥無從上下其手,積弊頓清。
(《續表忠記》) 康熙甲子裁浙閩縣督為閩督,督标在衢州,兵三千亦裁。
兵乏食,嘩奪民物,罷市,衢民潛逃。
時家玉峰兄士麟公撫浙,集司道議曰:“彼嘩,且佯回不知,急借藩庫銀三千,照常給之,饷至必安,然後于衢設一副将,兵八百。
查各營兵缺,撥補可六七百名,所裁止半耳,仍令照舊克伍。
”佥曰:“善。
”獨藩司借饷有難色,公實貧,給之曰:“吾家素豐,倍萬金止矣,何惑乎?”藩司唯唯,即令中軍官星夜解饷至衢,谕雲:“公疏請饷給汝等,不過半年,即盡補營缺矣。
”兵叩首,市肆如常,疏入如請,兵民歡呼。
嗣後武昌夏逢龍之變,因兵裁而激亂,始服公之先見。
杭城苦火災,蓋人居稠密,衢卷聯絡,檐舍鱗次栉比,鮮磚石垣牆;每一延燒,辄以千百間計,男号女啼,塞巷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