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滅燭寄
關燈
小
中
大
寄園主人曰:“天地間理之所無,事之所有,可勝道哉?神禹鑄鼎象物,使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立意何遠也?抵掌閑談,似乎極不這已矣。
而倉卒相遭,用能預為之地。
即或不然,甯滅吾燭,羞與魑魅争光,庶不緻為中散所哂。
” ◎鬼 長日喜聽鄉人說鬼,坡仙逸緻耳,未能事人,徒搜冥漠不可憑之事,吾未見有當也。
然必曰當,續千裡無鬼論不亦執欤? 金大節者,海鹽人,洪武初,為鄉老人,例随計吏入觐。
侵曉出門,欲登廁,有鬼白廁中出,指大節曰:“此人好個金肚皮!”忽不見。
時功令甚嚴,大節怖曰:“此行必腰斬矣!”既入朝,應對稱旨,擢知府,果腰金。
(《碧裡雜存》) 《志怪錄》雲:“正統間,徐武功治水張秋,有一鐵匠役罷歸,過嶽王廟側,遇一故鐵匠,悟其已死,唾罵之。
鬼大怒,與相撲,忽公前驅至,鬼挽之同匿河濱,牢不可脫,曰:‘吾何敢見徐相公?但可見三司官耳。
’已而三司官至,匠大呼,鬼随出,匠兩手作虛抱勢曰:‘鬼在此!’鬼作聲曰:‘此人負我錢三百六十文,今必還我。
’問匠,果有之,乃謂之曰:‘鐵匠既負汝錢,吾追還汝,可放之。
’鬼即應聲而滅,匠焚镪以酬,已而平安。
”《涉異志》雲:“正德戊寅,禦史沈子公視屯田于江,未至全椒五裡,縣人迎訴者甚衆。
沈默數而目識之,既而失其一。
至縣坐行台,訴者入,末人一蓬頭跣足,敝衣,乃道中失去者,沈問何處人?答曰:‘全椒人,名小羊。
’曰:‘訴何事?’曰:‘有冤。
’曰:‘有詞乎?’曰:‘無有。
’沈叱使出,忽不見,急索之不得。
沈大駭流汗,嘔痢交作,縣官問疾,沈語之故,對曰:‘往年有顧景祥者,為弟所殺,并及其子,景字下為小,祥字旁為羊,殆為是耶?’沈執其弟,一訊即服,乃知小羊即景祥乳名也。
”(《彙書初編》) 于肅愍公為諸生時,忽窗外有巨人持一扇乞詩,公醉中即揮筆曰:“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時。
”公若自志其生平者,鬼悲躍而去,所遺扇,則蕉葉一片耳。
(《堯山堂外紀》) 某者,海甯衛前所軍士。
景泰初,鄧茂七反于台州,從征戰敗,匿積屍下。
夜半見燈火焚煌,诃道而至,乃一神官也。
據部點名,驗屍至曰:“此人乃闆閘數内,不應死此。
”遂去。
天明逃回,後十餘年,運糧至淮安闆閘,堕水死。
(《董谷雜錄》) 海鹽翁學訓嚴之,壽昌人,官貧齋冷,苜蓿自甘,未嘗與寒生計束修。
一日獨坐,忽怪風起牖下,出步庭外,則階草不動,入室複然。
心怪之,疑牖下有異。
是夜夢一婦人,自稱前訓樊某妾,為悍妻所殺,葬此,今已訟之冥司,冤白矣,乞為我改葬。
明日命僮仆向風所起牖下,持鋤镬穿砌土三尺許,得兩缸合一婦人屍,顔色如生。
因詢齋役,皆說果有殺妾事,當捶撲時,号楚聲達外,人盡聞,第未知埋處爾。
翁遂具棺殓葬之郊外。
夜複夢此婦來謝。
未幾聞樊死,其子某新舉孝廉亦死,而悍妻窮老無所倚,亦死。
(《見隻編》) 弘治癸未春,錫山民蔣容往惠山焚香還,半途會大風雨晦黑,咫尺莫辨;容度不能前,拊荒墓寄宿焉。
忽夜半聞林外一人呼吳照,雲:“前村施斛,可偕往乎?”林間一人應曰:“有善人假宿于此,不得行矣。
”翌早容拜冢而去。
質諸左右,是冢即吳照所瘗也。
(《野記》) 胡敬齋嘗夜行山曲,聞後有鬼呼先生數聲,公若不聞。
鬼複曰:“我有一對,請先生對。
風急有舟人莫渡。
”公不答,鬼複笑曰:“我替先生對。
月明無伴路休行。
”公不顧,鬼亦不見。
(《堯山堂外紀》) 湯胤績為參軍守邊,戰死。
後數月口外某驿天色将暝,忽有兵官至,驺從甚衆,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筆硯燈燭,閉戶而寝。
明早驿卒候其起,開戶寂然無人,但見壁間留詩,未有“血污遊魂歸不得,當年空築望鄉台”之句,始知為胤績雲。
(《堯山堂外紀》) 朝邑嚴禦史天祥令绛縣時,道經傅說祠,嘗入瞻拜。
一日複過,屬有急不得入,憩其廁短亭中坐,見二青衣持檄伏堂下白雲:“傅丞相邀公。
”嚴謝不往,顧左右賜使者食。
左右實無所見,然不敢诘,漫應曰:“食使者矣。
”嚴乃語二青衣,還報傅公,俟我異日為禦史,乃往,言訖而寐。
頃之寤,驚告左右以為夢。
左右雲:“自未寝時有之,非夢也。
”嚴默然,嘉靖己酉,征拜禦史,病卒。
(《陝西通志》) 嘉靖間,費文憲公嘗構别業,其基乃宋柴侍郎故居也。
公頗勤勞建造,一日卓午,有绛袍冠帶者,題棟柱曰:“我昔猶君昔,君今勝我今,盛衰皆有數,何用苦勞心?”公驚視之,俄不見。
(《涉異志》) 遼王晚抱異疾不能親女色,後宮中往往有抑郁緻死者。
今沙橋門外宮人斜,即群姬埋香處,每陰寒晦黑,過者聞紅愁綠慘之聲。
近有少年子乘醉踏月,迷入空宮,經素香亭下,睹一美人,霓裳練裙倚闌而歌曰:“明月滿空階,梧桐落如雨,涼ざ襲人衣,不知秋幾許?”歌竟杳然不見。
(《哀黍離編》) 順治七年,蘭州反亂,浮橋被焚,總督孟喬芳剿之,敗死于河者無算。
橋尋修成,夜有群鬼從河中出,援纜鎖上橋,守兵射之不能退。
鎖轟然中斷,橋乘流而下,鎖有飛十餘裡者。
追二十裡,止于中灘。
旋拽還故處,鬼争如前,芳以河燈五千盞祭之,乃止。
(《陝西通志》) 有人泊舟富春間,月色澹然,見一人沙際吟曰:“堕江三十年,浪打形骸朽,家人都不知,何處奠杯酒?”舟人曰:“君是誰?可示姓名。
”又吟曰:“莫問我姓名,向君言亦空,潮生沙骨冷,魂魄悲秋風。
”舟人上岸,遂失所在。
(《志怪錄》) 陸侍禦隴其罷官後,授徒于洞庭席氏。
一日方午假寝,傳椒山公來拜,賓主禮畢,言一事煩至敝衙門對理,覺而訝之。
次早吏又來促,侍禦随之往,殿宇嵬峨,扈從森列。
立侍禦于堂曰:“馬某告公得贓十二金有乎?”侍禦曰:“有之,若系缧绁,因憫世交子,為之保出囹圄,若甘酬謝。
” ◎怪 怪,聖人所不語也。
何錄焉?然而石言于晉,有聲如牛,左氏不雲乎?魑魅魍魉,鑄之于鼎,獨何意欤?剪燭傾觞,請以眼見耳聞為君說。
天順七年九月十六日,姑蘇劉昌自嵩縣赴汝州,見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長數丈,尾微曲。
少傾不見,忽又垂出,閃閃若動,細如數百丈線,人言此龍也。
十月二日,自南陽赴鄧,将至白馬寺。
時微雨且晴,忽見西南有黑物,在薄雲間,蜿蜓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顯然若草書雲字之狀。
忽又有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許;久之始滅,人皆言龍鬥雲。
(《懸笥鎖援》) 天順複辟前一夕,肅愍獨坐,忽聞有聲如雨灑然,視屏上皆血點,心惡之,拜祝祠前,神主俱倒,明發入朝遇害。
肅愍總角時,随諸生告考,巡按令隸逐之去,衆奔散,或蹂踐幾死,肅愍獨不去;巡按問曰:“汝何不去?”肅愍曰:“若皆去了,天下大事誰當?”巡按奇之,收入試,後發解時,嘗聽響蔔,有人曰:“中舉中進士,做到尚書也要殺。
”又有術士曰:“于謙望刀眼。
”後皆驗。
(《四本堂座右編》) 成化間,漕河築堤,一石中有二人作男女交媾狀,長僅寸餘,手足肢體皆分明,若雕刻而成者。
高郵衙某指揮得之,以獻平江伯陳公銳,銳珍藏焉。
(《菽園雜記》) 成化間,武清縣民家石臼,與鄰家碌碡,皆相滾至麥地上,跳躍相鬥。
鄉人聚觀,以木隔之,木皆損折,鬥不可解,至晚方息。
鄉人以臼沈于污池中,以碌碡墜深坎,相去各百餘步。
其夜碌碡與臼複鬥于池邊,池上麥苗俱壞,鬥猶不辍;乍前乍卻,或磕或觸,然有聲,火星炸落,三日乃止。
(《馬氏日錄》) 總兵石亨嘗西征振旅還京,舟次綏德河中,天瞑間一女子氵斥流啼哭呼救。
軍士拯之,容貌妖麗,詢姓名,桂芳華也,已受同裡尹氏聘,以尹家衰替,父母逼改醮不從,赴水。
亨曰:“欲歸甯乎?欲為吾副室乎?”女曰:“歸甯非所願也。
”亨納之,裁剪補綴,烹饪燔幂,無不妙絕。
亨甚嬖幸,凡相親愛者,辄令出見,芳華亦無難色。
一日兵部尚書于公謙至其第,亨欲誇寵于公,令芳華出見之,芳華不欲出。
亨命侍婢督行,芳華竟不出,于公辭歸,亨怒拔劍斬之。
芳華走入壁中,語雲:“邪不勝正,理固然也。
妾本非世人,實古桂竊日月精華,得成人類耳。
于公棟梁材,社稷之器,安敢輕詣?獨不聞武三思愛妾不見狄梁公之事乎?妾于此永别矣!”言罷杳然。
(《野記》) 景泰間,南京夾岡門外,一家娶婦,及門,肅婦入,空轎也。
婿家疑為所賺,訴于法司,拘舁夫及從者鞫之,衆證雲:“婦已登轎矣。
”法司不能決,乃令遍求之;得之荒冢中。
問之,婦雲:“中途歇轎,二人掖入間時,吾已昏懵,且有蔽面,不知其詳。
至天明,始驚在林墓中耳。
”古人有《胭脂靈怪記》一卷,觀此事知其不妄。
(《菽園雜記》) 自神禹導淮,鎖水神巫支祈,迄今不知幾千年。
弘治間,壽春荊塗峽有水怪作孽,阻拒峽口,淮水不得洩,則壅而旁溢春、六、濠、颍間,田廬多浸。
商舶至湖時,遇怪風浪,多颠覆,往來棹渡小艇,或至中流,或近岸。
若旋風起,即大浪掀逐而來,人艇俱沒;以是士人名其怪曰趕浪,相諱不敢犯。
又或夜靜月明,梢人見有物若巨木,偃卧沙際,方報告驚視,則倏然入水,風浪遽作,于是又名之曰神木,如是者蓋四五年。
正德以後,患息,人複見于渦河中。
迨己已歲渡渦水,則乾涸通騎矣。
相傳又徒于颍水,今颍水複涸,或又傳入黃河中,度此物或即巫支祈也。
(《墨談》) 馮漢居阊門石牌巷口,一小齋庭前雜植花木,潇灑可愛。
夏月薄晚浴罷,坐齋中榻上,忽睹一女子綠衣翠裳,映窗而立,漢叱問之,女子斂袂拜曰:“兒焦氏也。
”言畢,忽然入戶。
熟視之,肌體纖妍,舉止輕逸,真絕色也。
漢驚疑其非人,起挽衣相狎之,女忙迫,截衣而去。
僅執得一裙角,以置所卧席下。
明視之,乃蕉葉耳。
先是漢嘗讀書鄰僧庵中,移一本植于庭,其葉所斷裂處,取所藏者合之,不差尺寸,遂伐之,斷其根有血。
後問僧雲:“蕉嘗為怪,惑死數僧矣。
”(《庚巳編》) 嘉靖丁酉瓊州諸生應試,見海神立水面,高丈餘,朱發長髯,冠劍偉異。
衆驚異下拜,神掠舟而過。
次日有三舟複見,諸生大噪拒之,神忽不見,三舟俱溺。
(《博學彙編》) 嘉靖四十二年,海鹽縣有海馬萬數,其一大如樓;沿石塘群行二十餘裡,複入海,響震非常。
(《海鹽縣圖經》) 萬曆丁亥秀水思賢鄉有異鳥集于樹,人頭鳥身,颔下有白須,竟日而去。
其年水災,次年戊子米貴,死者滿道。
(《湧幢小品》) 江西南豐縣一佛閣有鬼,人不敢登。
徐生素不檢,朋輩與約日,先置一物于閣,翌旦持以為信,則衆設酒飲之,否則罰。
及暮生醉而登,一更後果有數鬼入牖,方上梁,生大呼擊之,鬼出牖去。
生觇其所往,則皆入牆下水穴中,私識之而卧。
翌旦日高未起,衆疑其死矣,乃從容持信物而下,衆醵飲之。
明日率家僮掘其處,得白金一窖,六十餘斤,佛閣無鬼矣。
(《楮記室》) 萬曆六十年平湖旱,饑死無算。
秋有白龍騰海上,紅光半天,空中遙見龍首下垂,鱗甲奮張,晃晃若磨銀。
兩角間有金冠紫衣,仗劍立者,其神長尺許,雲水騰沸,咫尺晦冥。
龍忽戲吐颔下珠,光芒團圓大如鬥,粲粲一似中秋月。
頃之遂收,約在╊院前水中央,東湖水盡涸,儒學前樓屋石坊俱壞。
空中拽人舟而騰,有不知去向者。
(《平湖縣志》) 溧水縣土名曰龍塘,萬曆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有龍在塘中吸水,全身皆現。
傍有瓦屋一所,本日被風揭去無蹤。
又有一小舟,從空而墜,傷死二命。
(《先曾祖日記》) 萬曆十六年九月中旬,天初明時,西南忽見有紅白氣如龍,亦如犬,長竟天。
其光下掃地,及拂人面,皆驚倒,良久方滅。
考《天官書》以為天狗星見,掃民間地。
次年果赤旱數千裡,民至采榆皮,買麻餅充食,人多餓死。
又繼之以大疫,死者益無算,甚至有滅門者,大市長街,鎮日鮮有人迹,鄉村灌莽極目,劉臬司有詩雲:“文武衣冠凋喪盡,鄉村第宅空閑多;行人強半皆衰,驿路頻看長薜蘿。
”讀之傷心隕淚。
崇祯庚辰正月十四日下雪七晝夜,深二尺餘,是年徽郡大饑,婺山忽産石屑軟而黃,土人掘以為餐,名曰觀音粉,食而斃者十之二三,然賴以存活甚衆。
秋成後,石屑亦化烏有。
(《稗史》) 萬曆戊戌,副将鄧子龍南昌人,骁勇善戰,領兵征倭。
渡鴨綠江,有物觸舟,取視之,乃沈香一段,把玩良久,宛似人頭,愛護之;每入夢,則香木與首或對或協而為一。
後死于倭,載屍歸,失其首,取香木雕為首,酷肖子龍。
(《四本堂座右編》) 占曰:“鼠無故皆夜去,則邑有兵。
”唐武德元年,李密王世充隔洛相拒,密營中鼠一夕渡水。
嘉靖時有群鼠銜渡。
萬曆戊午己未,江北有方鼠千萬,禦尾渡江南,蘆麥盡為所咋,其鼠頭方尾長。
天啟時田鼠糾結,如桴蔽江,入蘆葦根苗立盡。
張養默言短尾方喙,小于鼠而足方長。
崇祯壬午鼠渡江。
(《物理小識》) 天啟六年五月朔,人見都城隍廟唱名,後宰門火神廟紅球滾出;前門城樓角有數千螢火,忽并合如車輪。
至初六日巳時,王恭廠災。
震初作,乾清官禦案皆碎,建極殿飛瓦殺人。
禦史何廷樞、潘雲翌被震死,全家覆入土中;自順城門街北至刑部街,盡為齑粉。
有女人衣飾盡而身存,有同伴頭去,此肩無恙;有空墜人頭,及須發耳鼻。
大木遠落,密雲石獅擲出城外,衣服挂于西山數杪,銀錢器皿,飄至昌平閱武場中。
(《綏史》) 天啟六年,欽天監周司曆奏五月初六日巳時,地鳴如雷,從東北艮位上行,至西南有雲氣障天。
占曰:“地鳴,天下兵起相攻,婦寺大亂,地中洶洶有聲,亡邑之兇象也。
”魏忠賢聞知,以為妖言惑衆,傳旨杖一百,立刻打死。
初六日後宰門火神廟天未明,聞殿内吹打粗細樂三疊畢,火球從殿中出,騰空而上。
又海岱門火神廟,廟祝見火神飒飒行動,若将下殿。
忙拈香跪告,火神竟走,廟祝抱住,不覺失手,火神走去。
此時已巳牌,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遠遠從東北,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宕。
忽大震一聲,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物平沈,僵屍層疊,穢氣薰天。
顧必大開學,師徒三十餘人,一響後,蹤迹俱無。
顧閣老小夫人單走出街心,顧從閣裡出,親自扶回。
宣府楊總兵行至玄宏寺街,随從一共七人,連人和馬,俱陷入地,迹影俱無。
承恩寺街有女轎八乘經過,震後轎俱打壞,女子轎夫都不見。
有州吏目弟在街,與相識六人,拜揖未完,頭忽飛去,其六人竟無恙。
時天啟在乾清宮進膳,殿震,奔交泰殿,内官死者死,走者走,隻一近侍扶行,為建極殿飛瓦打得腦漿進出,缙紳傷者甚多,壓死家眷不記其數。
(《客中閑集》) 鳳陵未災前,有遙見陵中二人,一衣朱,一衣青,毆擊甚苦。
尋聞号泣聲,乃集數十人持杖入,惟二犬踉跄走。
無何,寇至。
崇祯九年,曲阜縣孔子廟聖像,兩目流淚如汗,三日夜。
十四年嘉興城聲振如裂,時稱城愁。
十五年十一月,黃梅孔隴鎮地藏目出淚一縷,循鼻而下,拭而複出,十二月二十三日城陷。
鳳陽祖陵悲号震動,三年不止,十六年癸未黃州城南門哭五日止,十七年南京孝陵夜哭。
(《綏史》) 崇祯十六年春,京營巡捕軍夜宿棋盤街,一更初定,一老人囑曰:“夜半子分,有婦人缟素涕泣,自西至東,勿令過,過者厄不淺,雞鳴則免,以吾土地,故以告也。
”夜半婦果至,軍如所戒,不聽五鼓前偶熟睡,婦折而東,旋返蹴邏者醒之,曰:“我喪門神也,上帝命我行罰此方者,何聽老人言阻我?災及汝首。
”言畢不見。
邏者懼,奔歸,告家人言未終,仆地死。
大疫作。
(同上) 壬午,閱邸報,奉先殿鸱吻忽落地,作披發鬼哭出宮,群臣共見。
又周後宮中忽傳雲:“接駕。
”因具袍笏伺之,見鹵簿嚴肅,及近前,乃一老年女子。
舊閹雲:“此乃太後也,為神宗生母。
”良久寂然。
(《座右編》) 元史于燕都建宮殿時掘地見赤頭蟲無萬數,術者曰:“将來代國家者此物也。
”崇祯壬午年,皇極鸱吻出煙,近察之,乃細赤蠓,如是飛者三日。
癸未孟冬享太廟衛士夜驚,有黑物如牛高數丈,自午門奔端門出,此是黑眚,而赤蟲,則從古未有也。
(《物理小識》) 崇祯戊辰夏,陽城縣西隅民家,見一龍頭面如羊,俯其庭壅中飲水,飲訖乘霧上升,形漸長大,将近屋脊,偶鄰居一婦登樓眺之。
時婦新産,龍見其婦蜿蜒不能去,垂首檐際者數刻。
忽大雷一聲,火光耀熠,始入雲際。
語雲:“龍忌産婦。
”信然。
(《蘇譚》) 江夏悟真寺僧元仁秋夕月朗,閑步山門,聞誦《華嚴經》聲不絕;元仁聽之,未得所在,怅然歸。
次日令諸徒複詣聲處,聞經聲出自土中,即以曳杖畫記。
翌旦啟壤,乃一骷髅,皮肉悉腐,獨唇舌鮮潤。
元仁持歸,以石匣韫之,外護藁穰,置于庑廊,至夜經聲如故,觀之者以億計。
未旬月,為客僧竊之去。
(《西樵野記》) 康熙辛酉,江南造船,取木,園林丘垅,皆不能保。
蘇松道方國棟伐陽羨善卷洞前木,一夕道人夢七男子,寄語方公,倘緩至某月緣盡當徒。
方公不肯,促工人斫之,血出,直射木工死,根杪鳴有聲。
已伐六株,而撫軍檄至,戒勿伐善卷樹,已晚矣。
方君驚悸,病作數日卒。
又順治初浙閩新設總督,遼陽陳公錦赴任,拟駐衢州府,無署,有司改舊署為之,旁有廟樹,并毀以拓其基。
既而總督莅任,方小操觀射而廳倒,幸不壓死。
又明年有崇,忽然而撤其堂柱,抽其梁,移其石磉,俄而又如故。
有女年十五,祟曰:“吾褫其魂。
”女果亡,總督驚怖,遂移署,後提師入閩,為部卒所刺,敕賜贈兵部尚書,建祠于京東門外。
(《梅窗小史》) 汝陽有異物據鐵垆,村民家二少婦始來,欲淫其長婦,長婦不從,即缢婦死,故二少婦懼,從焉。
凡二少婦所欲,咄嗟可辦。
其家以聞其令樂公。
公遣卒往捕,而異物亦為賓主禮,延款贈金,群卒急起持之加縛,忽躍入壁内。
公又為之密走人天師府,屬以除滌,至半道,文失焉。
往者返而文返在婦家,竟無如之何。
其物巾服如儒者,輕财樂施,談辨皆捷,有乞貸者,屢給不厭,故貧士多以遊為具,招之皆至。
常曰:“天下之怪多矣,諸君皆怪也,而怪名我乎?”第手腕以上,不令人見,豈以腕有毛,為猿精乎?(《耳談》) 麻城民李承周女,許劉氏子矣,為狐所據,其家莫能制,凡數載,劉氏為期迎女,狐語其家曰:“君家女是男子,何嫁為?”視之形體皆變男矣,遂着巾服,有名字,遊行市裡反與婦淫,裡人疑之,與偕谒太和山,冀有神譴,往返無異。
萬曆壬辰,武生毛目龍者,以聞于明府文公,逮至時觀者集。
男子與二三人來,不知為誰,尚從容談笑,入儀門始曰:“田二哥今日不祥。
”及庭見公,令人視其私,遂不能變,仍是女子,公怒置獄中,狐猶于獄中庇女,無形而嬲諸累囚,及司圜扉者,無賴竟得釋出。
女後改适山中民,狐複斃其所适夫,女歸狐,始不來。
(同上) 宣德中,安福華嚴寺僧,忽于月夜見兩矮男子行吐,其一雲:“幾度人間結善緣,百花叢裡鬧喧天;鸾鳳一去無消息,獨坐空階五百年。
”其一雲:“梵語無多語,空門即善門,夜深風露冷,有口不能言。
”後頃之,沒入地,循迹掘之,得無舌銅鈴一,銅缽一雲。
(《湧幢小品》) 京師某春元偶有老狐盛衣冠,如六七十歲人來谒,求假其後庭三間。
春元始不從,與之争。
聞東嶽甚靈,乃侵晨具香楮往,禱拜未起,已若抛縛于階者;回頭視之,狐亦拜禱在後,大笑,汝禱吾亦禱,東嶽神安能制我?遂不得已任其居處。
間托其家辦酒延客,是日見客老者少者十餘人,畢集歡呼,痛飲抵暮,送至門外而散。
同年有為侍禦者不信,欲以其威彈壓之,因往拜,談及此,忽從空墜大硯石一片于地,冠額幾碎,乃避去。
(《耳談》) 房山縣上方山有寺分上下院,相去不遠,上院封鍵多年,有二惡少強僧開視之,一無異也。
僧曰:“是上代相傳,豈無故欤?”惡少曰:“不過托以惑人耳,餘兩人今夕當醉眠其間。
”是夜果攜酒,歌呼房中,方就寐,忽房外敲門有聲,兩人以為僧也,不之理。
少頃其聲剝啄及窗戶,窗戶碎,有黑手大如傘,自外入;兩人奮劍砍之,哀啼聲如山岩崩裂。
兩人懼,急奔下院,藏僧深房。
僧曰:“誤我矣!”達天曙,上院雷震,槍刀聲甫息,登山視之,上院片瓦不存(《宿海手抄》)。
宜興沈生耕且讀,于所居三裡外,傍山起灰窯為射利計。
一夕乘月色,攜橫笛往窯邊閱衆工,既至曰:“汝侪良苦盍少歸謀醉,餘在此吹笛候也。
”衆工欣然去。
沈吹數弄,笛音清亮,林鳥齊鳴。
忽一怪長數丈自山下驟至窯前,沈陡驚,笛墜地,怪從地拾笛與之。
沈稍定,知其欲聞笛也,加意吹新曲媚之。
怪如人坐。
至音節轉換韻,亦數點頭,作按拍狀。
沈且吹且忖,終防其啖己也,睨窯火正熾以足撥鐵鉗向火中,故數墜笛于地,怪數為拾之。
乘其懈,急以火中鐵刺其足,怪聲震岩谷而去。
沈奔歸,将及舍則遇衆工來矣。
沈述其故,堅阻衆勿往。
次日至其地,蕩流丘墟,廬舍樹木無一存者(同上)。
◎異 異有别于怪欤?曰然。
草木蟲魚凡反乎常者,皆異也,豈必猙獰兇惡為民害哉?然既反乎常矣,即謂之無别于怪也亦宜。
自孔子過泰山,聞有母哭其子被虎食者,以後千餘年,未聞有虎。
至順治十一年,州東轉山有虎,嗣後恒有虎迹,出入無常。
(《泰文州志》) 婺源古田村汪氏仆三十五,正耘田,忽僵仆,舁歸舍,尚有微息,不敢殓。
凡八日,複蘇,雲:“初在田中,望見十人,遙自西來,皆道服,赉箱箧大扇;方注視,便為摔着地上,加毆擊,驅令負擔行。
至縣五侯廟,一人具冠帶出,結束若今導引官,傳旨問來何所需?答曰:‘行瘟。
’冠帶者入,複出曰:‘侯不許。
’趣令亟去,其人猶遷延;俄聞廟中怒呼聲,遂去。
入嶽廟,複遭逐。
乃從浙嶺過休甯縣,谒城隍及英濟王廟,複遭叱,逐出徽州。
遍走三廟皆不許,十人皆慘沮不樂,迤逦至宣州,入一大祠。
才及門,數人出迎,大喜許諾;仍敕急足遍報所屬土地,以一鬼為導,自北門孟郎家始。
既至,以所赉物藏竈下,運大木立樂棚于外,若今營壘然。
逮旦,各執其物,巡行堂中,二子先出,椎其胸,即仆地。
次遇婢仆輩,或擊或扇,無不應手仆。
凡留兩日,其徒一人入報西南火起,恐救兵至,亟相率登陴,望火所來,纩弩射之,即滅。
又二日,複報營外火光屬天,既登陴,則火巳熾,焚其棚立盡,各遂潰散。
獨我在,悟身已死,尋故道以歸,乃活。
”裡人汪赓新調廣德軍佥判,訪其事,孟氏乃醫者,七月間,合門人疫,自二子始,婢妾二人,招村巫二人治之。
方作法,巫自得病去,歸家死。
孟氏集一城師巫并力穰礻會始愈,是歲浙西疫禍不勝許,獨江東無事。
(《夷堅志》) 世之奇疾,都不可曉,有身漸縮小,卒如小兒者。
(宋呂缙叔知制诰)有忽不識字,數載方複者。
(松滋令姜愚)有視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類,盡如鈎者。
(宋時一女子)說逢盧扁,不知何以療之?(《說儲》) 宋鄭清之庶母生,将臨蓐,三日甑鳴。
後長,為理宗相,山東成昭其同守,少時甑鳴,戊子己醜聯捷。
(《梅窗小史》) 甲辰三弟靖士武會試,介祉堂甑鳴三日,後聞報。
乙醜中秋,都中寄園甑鳴,廚人驚異,破其甑。
四弟俊士武殿試,報拟鼎元傳胪二甲第二,甑鳴大是瑞征。
朱子《廬山北紀行詩》自注雲:“天池院西數步,有小佛閣,下臨絕壑,是遊人請燈處。
”僧雲:“燈非禱不見。
”是日不禱而光景明滅,頃刻異狀。
今茅山亦然,不但請燈則見,且随請者多少之數或僅一盞,或倏滿山。
(《應庵随錄》) 鬼火見《博物志》者,曰磷。
戰死亡處,人馬血積,年
而倉卒相遭,用能預為之地。
即或不然,甯滅吾燭,羞與魑魅争光,庶不緻為中散所哂。
” ◎鬼 長日喜聽鄉人說鬼,坡仙逸緻耳,未能事人,徒搜冥漠不可憑之事,吾未見有當也。
然必曰當,續千裡無鬼論不亦執欤? 金大節者,海鹽人,洪武初,為鄉老人,例随計吏入觐。
侵曉出門,欲登廁,有鬼白廁中出,指大節曰:“此人好個金肚皮!”忽不見。
時功令甚嚴,大節怖曰:“此行必腰斬矣!”既入朝,應對稱旨,擢知府,果腰金。
(《碧裡雜存》) 《志怪錄》雲:“正統間,徐武功治水張秋,有一鐵匠役罷歸,過嶽王廟側,遇一故鐵匠,悟其已死,唾罵之。
鬼大怒,與相撲,忽公前驅至,鬼挽之同匿河濱,牢不可脫,曰:‘吾何敢見徐相公?但可見三司官耳。
’已而三司官至,匠大呼,鬼随出,匠兩手作虛抱勢曰:‘鬼在此!’鬼作聲曰:‘此人負我錢三百六十文,今必還我。
’問匠,果有之,乃謂之曰:‘鐵匠既負汝錢,吾追還汝,可放之。
’鬼即應聲而滅,匠焚镪以酬,已而平安。
”《涉異志》雲:“正德戊寅,禦史沈子公視屯田于江,未至全椒五裡,縣人迎訴者甚衆。
沈默數而目識之,既而失其一。
至縣坐行台,訴者入,末人一蓬頭跣足,敝衣,乃道中失去者,沈問何處人?答曰:‘全椒人,名小羊。
’曰:‘訴何事?’曰:‘有冤。
’曰:‘有詞乎?’曰:‘無有。
’沈叱使出,忽不見,急索之不得。
沈大駭流汗,嘔痢交作,縣官問疾,沈語之故,對曰:‘往年有顧景祥者,為弟所殺,并及其子,景字下為小,祥字旁為羊,殆為是耶?’沈執其弟,一訊即服,乃知小羊即景祥乳名也。
”(《彙書初編》) 于肅愍公為諸生時,忽窗外有巨人持一扇乞詩,公醉中即揮筆曰:“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時。
”公若自志其生平者,鬼悲躍而去,所遺扇,則蕉葉一片耳。
(《堯山堂外紀》) 某者,海甯衛前所軍士。
景泰初,鄧茂七反于台州,從征戰敗,匿積屍下。
夜半見燈火焚煌,诃道而至,乃一神官也。
據部點名,驗屍至曰:“此人乃闆閘數内,不應死此。
”遂去。
天明逃回,後十餘年,運糧至淮安闆閘,堕水死。
(《董谷雜錄》) 海鹽翁學訓嚴之,壽昌人,官貧齋冷,苜蓿自甘,未嘗與寒生計束修。
一日獨坐,忽怪風起牖下,出步庭外,則階草不動,入室複然。
心怪之,疑牖下有異。
是夜夢一婦人,自稱前訓樊某妾,為悍妻所殺,葬此,今已訟之冥司,冤白矣,乞為我改葬。
明日命僮仆向風所起牖下,持鋤镬穿砌土三尺許,得兩缸合一婦人屍,顔色如生。
因詢齋役,皆說果有殺妾事,當捶撲時,号楚聲達外,人盡聞,第未知埋處爾。
翁遂具棺殓葬之郊外。
夜複夢此婦來謝。
未幾聞樊死,其子某新舉孝廉亦死,而悍妻窮老無所倚,亦死。
(《見隻編》) 弘治癸未春,錫山民蔣容往惠山焚香還,半途會大風雨晦黑,咫尺莫辨;容度不能前,拊荒墓寄宿焉。
忽夜半聞林外一人呼吳照,雲:“前村施斛,可偕往乎?”林間一人應曰:“有善人假宿于此,不得行矣。
”翌早容拜冢而去。
質諸左右,是冢即吳照所瘗也。
(《野記》) 胡敬齋嘗夜行山曲,聞後有鬼呼先生數聲,公若不聞。
鬼複曰:“我有一對,請先生對。
風急有舟人莫渡。
”公不答,鬼複笑曰:“我替先生對。
月明無伴路休行。
”公不顧,鬼亦不見。
(《堯山堂外紀》) 湯胤績為參軍守邊,戰死。
後數月口外某驿天色将暝,忽有兵官至,驺從甚衆,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筆硯燈燭,閉戶而寝。
明早驿卒候其起,開戶寂然無人,但見壁間留詩,未有“血污遊魂歸不得,當年空築望鄉台”之句,始知為胤績雲。
(《堯山堂外紀》) 朝邑嚴禦史天祥令绛縣時,道經傅說祠,嘗入瞻拜。
一日複過,屬有急不得入,憩其廁短亭中坐,見二青衣持檄伏堂下白雲:“傅丞相邀公。
”嚴謝不往,顧左右賜使者食。
左右實無所見,然不敢诘,漫應曰:“食使者矣。
”嚴乃語二青衣,還報傅公,俟我異日為禦史,乃往,言訖而寐。
頃之寤,驚告左右以為夢。
左右雲:“自未寝時有之,非夢也。
”嚴默然,嘉靖己酉,征拜禦史,病卒。
(《陝西通志》) 嘉靖間,費文憲公嘗構别業,其基乃宋柴侍郎故居也。
公頗勤勞建造,一日卓午,有绛袍冠帶者,題棟柱曰:“我昔猶君昔,君今勝我今,盛衰皆有數,何用苦勞心?”公驚視之,俄不見。
(《涉異志》) 遼王晚抱異疾不能親女色,後宮中往往有抑郁緻死者。
今沙橋門外宮人斜,即群姬埋香處,每陰寒晦黑,過者聞紅愁綠慘之聲。
近有少年子乘醉踏月,迷入空宮,經素香亭下,睹一美人,霓裳練裙倚闌而歌曰:“明月滿空階,梧桐落如雨,涼ざ襲人衣,不知秋幾許?”歌竟杳然不見。
(《哀黍離編》) 順治七年,蘭州反亂,浮橋被焚,總督孟喬芳剿之,敗死于河者無算。
橋尋修成,夜有群鬼從河中出,援纜鎖上橋,守兵射之不能退。
鎖轟然中斷,橋乘流而下,鎖有飛十餘裡者。
追二十裡,止于中灘。
旋拽還故處,鬼争如前,芳以河燈五千盞祭之,乃止。
(《陝西通志》) 有人泊舟富春間,月色澹然,見一人沙際吟曰:“堕江三十年,浪打形骸朽,家人都不知,何處奠杯酒?”舟人曰:“君是誰?可示姓名。
”又吟曰:“莫問我姓名,向君言亦空,潮生沙骨冷,魂魄悲秋風。
”舟人上岸,遂失所在。
(《志怪錄》) 陸侍禦隴其罷官後,授徒于洞庭席氏。
一日方午假寝,傳椒山公來拜,賓主禮畢,言一事煩至敝衙門對理,覺而訝之。
次早吏又來促,侍禦随之往,殿宇嵬峨,扈從森列。
立侍禦于堂曰:“馬某告公得贓十二金有乎?”侍禦曰:“有之,若系缧绁,因憫世交子,為之保出囹圄,若甘酬謝。
” ◎怪 怪,聖人所不語也。
何錄焉?然而石言于晉,有聲如牛,左氏不雲乎?魑魅魍魉,鑄之于鼎,獨何意欤?剪燭傾觞,請以眼見耳聞為君說。
天順七年九月十六日,姑蘇劉昌自嵩縣赴汝州,見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長數丈,尾微曲。
少傾不見,忽又垂出,閃閃若動,細如數百丈線,人言此龍也。
十月二日,自南陽赴鄧,将至白馬寺。
時微雨且晴,忽見西南有黑物,在薄雲間,蜿蜓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顯然若草書雲字之狀。
忽又有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許;久之始滅,人皆言龍鬥雲。
(《懸笥鎖援》) 天順複辟前一夕,肅愍獨坐,忽聞有聲如雨灑然,視屏上皆血點,心惡之,拜祝祠前,神主俱倒,明發入朝遇害。
肅愍總角時,随諸生告考,巡按令隸逐之去,衆奔散,或蹂踐幾死,肅愍獨不去;巡按問曰:“汝何不去?”肅愍曰:“若皆去了,天下大事誰當?”巡按奇之,收入試,後發解時,嘗聽響蔔,有人曰:“中舉中進士,做到尚書也要殺。
”又有術士曰:“于謙望刀眼。
”後皆驗。
(《四本堂座右編》) 成化間,漕河築堤,一石中有二人作男女交媾狀,長僅寸餘,手足肢體皆分明,若雕刻而成者。
高郵衙某指揮得之,以獻平江伯陳公銳,銳珍藏焉。
(《菽園雜記》) 成化間,武清縣民家石臼,與鄰家碌碡,皆相滾至麥地上,跳躍相鬥。
鄉人聚觀,以木隔之,木皆損折,鬥不可解,至晚方息。
鄉人以臼沈于污池中,以碌碡墜深坎,相去各百餘步。
其夜碌碡與臼複鬥于池邊,池上麥苗俱壞,鬥猶不辍;乍前乍卻,或磕或觸,然有聲,火星炸落,三日乃止。
(《馬氏日錄》) 總兵石亨嘗西征振旅還京,舟次綏德河中,天瞑間一女子氵斥流啼哭呼救。
軍士拯之,容貌妖麗,詢姓名,桂芳華也,已受同裡尹氏聘,以尹家衰替,父母逼改醮不從,赴水。
亨曰:“欲歸甯乎?欲為吾副室乎?”女曰:“歸甯非所願也。
”亨納之,裁剪補綴,烹饪燔幂,無不妙絕。
亨甚嬖幸,凡相親愛者,辄令出見,芳華亦無難色。
一日兵部尚書于公謙至其第,亨欲誇寵于公,令芳華出見之,芳華不欲出。
亨命侍婢督行,芳華竟不出,于公辭歸,亨怒拔劍斬之。
芳華走入壁中,語雲:“邪不勝正,理固然也。
妾本非世人,實古桂竊日月精華,得成人類耳。
于公棟梁材,社稷之器,安敢輕詣?獨不聞武三思愛妾不見狄梁公之事乎?妾于此永别矣!”言罷杳然。
(《野記》) 景泰間,南京夾岡門外,一家娶婦,及門,肅婦入,空轎也。
婿家疑為所賺,訴于法司,拘舁夫及從者鞫之,衆證雲:“婦已登轎矣。
”法司不能決,乃令遍求之;得之荒冢中。
問之,婦雲:“中途歇轎,二人掖入間時,吾已昏懵,且有蔽面,不知其詳。
至天明,始驚在林墓中耳。
”古人有《胭脂靈怪記》一卷,觀此事知其不妄。
(《菽園雜記》) 自神禹導淮,鎖水神巫支祈,迄今不知幾千年。
弘治間,壽春荊塗峽有水怪作孽,阻拒峽口,淮水不得洩,則壅而旁溢春、六、濠、颍間,田廬多浸。
商舶至湖時,遇怪風浪,多颠覆,往來棹渡小艇,或至中流,或近岸。
若旋風起,即大浪掀逐而來,人艇俱沒;以是士人名其怪曰趕浪,相諱不敢犯。
又或夜靜月明,梢人見有物若巨木,偃卧沙際,方報告驚視,則倏然入水,風浪遽作,于是又名之曰神木,如是者蓋四五年。
正德以後,患息,人複見于渦河中。
迨己已歲渡渦水,則乾涸通騎矣。
相傳又徒于颍水,今颍水複涸,或又傳入黃河中,度此物或即巫支祈也。
(《墨談》) 馮漢居阊門石牌巷口,一小齋庭前雜植花木,潇灑可愛。
夏月薄晚浴罷,坐齋中榻上,忽睹一女子綠衣翠裳,映窗而立,漢叱問之,女子斂袂拜曰:“兒焦氏也。
”言畢,忽然入戶。
熟視之,肌體纖妍,舉止輕逸,真絕色也。
漢驚疑其非人,起挽衣相狎之,女忙迫,截衣而去。
僅執得一裙角,以置所卧席下。
明視之,乃蕉葉耳。
先是漢嘗讀書鄰僧庵中,移一本植于庭,其葉所斷裂處,取所藏者合之,不差尺寸,遂伐之,斷其根有血。
後問僧雲:“蕉嘗為怪,惑死數僧矣。
”(《庚巳編》) 嘉靖丁酉瓊州諸生應試,見海神立水面,高丈餘,朱發長髯,冠劍偉異。
衆驚異下拜,神掠舟而過。
次日有三舟複見,諸生大噪拒之,神忽不見,三舟俱溺。
(《博學彙編》) 嘉靖四十二年,海鹽縣有海馬萬數,其一大如樓;沿石塘群行二十餘裡,複入海,響震非常。
(《海鹽縣圖經》) 萬曆丁亥秀水思賢鄉有異鳥集于樹,人頭鳥身,颔下有白須,竟日而去。
其年水災,次年戊子米貴,死者滿道。
(《湧幢小品》) 江西南豐縣一佛閣有鬼,人不敢登。
徐生素不檢,朋輩與約日,先置一物于閣,翌旦持以為信,則衆設酒飲之,否則罰。
及暮生醉而登,一更後果有數鬼入牖,方上梁,生大呼擊之,鬼出牖去。
生觇其所往,則皆入牆下水穴中,私識之而卧。
翌旦日高未起,衆疑其死矣,乃從容持信物而下,衆醵飲之。
明日率家僮掘其處,得白金一窖,六十餘斤,佛閣無鬼矣。
(《楮記室》) 萬曆六十年平湖旱,饑死無算。
秋有白龍騰海上,紅光半天,空中遙見龍首下垂,鱗甲奮張,晃晃若磨銀。
兩角間有金冠紫衣,仗劍立者,其神長尺許,雲水騰沸,咫尺晦冥。
龍忽戲吐颔下珠,光芒團圓大如鬥,粲粲一似中秋月。
頃之遂收,約在╊院前水中央,東湖水盡涸,儒學前樓屋石坊俱壞。
空中拽人舟而騰,有不知去向者。
(《平湖縣志》) 溧水縣土名曰龍塘,萬曆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有龍在塘中吸水,全身皆現。
傍有瓦屋一所,本日被風揭去無蹤。
又有一小舟,從空而墜,傷死二命。
(《先曾祖日記》) 萬曆十六年九月中旬,天初明時,西南忽見有紅白氣如龍,亦如犬,長竟天。
其光下掃地,及拂人面,皆驚倒,良久方滅。
考《天官書》以為天狗星見,掃民間地。
次年果赤旱數千裡,民至采榆皮,買麻餅充食,人多餓死。
又繼之以大疫,死者益無算,甚至有滅門者,大市長街,鎮日鮮有人迹,鄉村灌莽極目,劉臬司有詩雲:“文武衣冠凋喪盡,鄉村第宅空閑多;行人強半皆衰,驿路頻看長薜蘿。
”讀之傷心隕淚。
崇祯庚辰正月十四日下雪七晝夜,深二尺餘,是年徽郡大饑,婺山忽産石屑軟而黃,土人掘以為餐,名曰觀音粉,食而斃者十之二三,然賴以存活甚衆。
秋成後,石屑亦化烏有。
(《稗史》) 萬曆戊戌,副将鄧子龍南昌人,骁勇善戰,領兵征倭。
渡鴨綠江,有物觸舟,取視之,乃沈香一段,把玩良久,宛似人頭,愛護之;每入夢,則香木與首或對或協而為一。
後死于倭,載屍歸,失其首,取香木雕為首,酷肖子龍。
(《四本堂座右編》) 占曰:“鼠無故皆夜去,則邑有兵。
”唐武德元年,李密王世充隔洛相拒,密營中鼠一夕渡水。
嘉靖時有群鼠銜渡。
萬曆戊午己未,江北有方鼠千萬,禦尾渡江南,蘆麥盡為所咋,其鼠頭方尾長。
天啟時田鼠糾結,如桴蔽江,入蘆葦根苗立盡。
張養默言短尾方喙,小于鼠而足方長。
崇祯壬午鼠渡江。
(《物理小識》) 天啟六年五月朔,人見都城隍廟唱名,後宰門火神廟紅球滾出;前門城樓角有數千螢火,忽并合如車輪。
至初六日巳時,王恭廠災。
震初作,乾清官禦案皆碎,建極殿飛瓦殺人。
禦史何廷樞、潘雲翌被震死,全家覆入土中;自順城門街北至刑部街,盡為齑粉。
有女人衣飾盡而身存,有同伴頭去,此肩無恙;有空墜人頭,及須發耳鼻。
大木遠落,密雲石獅擲出城外,衣服挂于西山數杪,銀錢器皿,飄至昌平閱武場中。
(《綏史》) 天啟六年,欽天監周司曆奏五月初六日巳時,地鳴如雷,從東北艮位上行,至西南有雲氣障天。
占曰:“地鳴,天下兵起相攻,婦寺大亂,地中洶洶有聲,亡邑之兇象也。
”魏忠賢聞知,以為妖言惑衆,傳旨杖一百,立刻打死。
初六日後宰門火神廟天未明,聞殿内吹打粗細樂三疊畢,火球從殿中出,騰空而上。
又海岱門火神廟,廟祝見火神飒飒行動,若将下殿。
忙拈香跪告,火神竟走,廟祝抱住,不覺失手,火神走去。
此時已巳牌,天色皎潔,忽有聲如吼,遠遠從東北,漸至京城西南角,灰氣湧起,屋宇動宕。
忽大震一聲,天崩地塌,昏黑如夜,萬物平沈,僵屍層疊,穢氣薰天。
顧必大開學,師徒三十餘人,一響後,蹤迹俱無。
顧閣老小夫人單走出街心,顧從閣裡出,親自扶回。
宣府楊總兵行至玄宏寺街,随從一共七人,連人和馬,俱陷入地,迹影俱無。
承恩寺街有女轎八乘經過,震後轎俱打壞,女子轎夫都不見。
有州吏目弟在街,與相識六人,拜揖未完,頭忽飛去,其六人竟無恙。
時天啟在乾清宮進膳,殿震,奔交泰殿,内官死者死,走者走,隻一近侍扶行,為建極殿飛瓦打得腦漿進出,缙紳傷者甚多,壓死家眷不記其數。
(《客中閑集》) 鳳陵未災前,有遙見陵中二人,一衣朱,一衣青,毆擊甚苦。
尋聞号泣聲,乃集數十人持杖入,惟二犬踉跄走。
無何,寇至。
崇祯九年,曲阜縣孔子廟聖像,兩目流淚如汗,三日夜。
十四年嘉興城聲振如裂,時稱城愁。
十五年十一月,黃梅孔隴鎮地藏目出淚一縷,循鼻而下,拭而複出,十二月二十三日城陷。
鳳陽祖陵悲号震動,三年不止,十六年癸未黃州城南門哭五日止,十七年南京孝陵夜哭。
(《綏史》) 崇祯十六年春,京營巡捕軍夜宿棋盤街,一更初定,一老人囑曰:“夜半子分,有婦人缟素涕泣,自西至東,勿令過,過者厄不淺,雞鳴則免,以吾土地,故以告也。
”夜半婦果至,軍如所戒,不聽五鼓前偶熟睡,婦折而東,旋返蹴邏者醒之,曰:“我喪門神也,上帝命我行罰此方者,何聽老人言阻我?災及汝首。
”言畢不見。
邏者懼,奔歸,告家人言未終,仆地死。
大疫作。
(同上) 壬午,閱邸報,奉先殿鸱吻忽落地,作披發鬼哭出宮,群臣共見。
又周後宮中忽傳雲:“接駕。
”因具袍笏伺之,見鹵簿嚴肅,及近前,乃一老年女子。
舊閹雲:“此乃太後也,為神宗生母。
”良久寂然。
(《座右編》) 元史于燕都建宮殿時掘地見赤頭蟲無萬數,術者曰:“将來代國家者此物也。
”崇祯壬午年,皇極鸱吻出煙,近察之,乃細赤蠓,如是飛者三日。
癸未孟冬享太廟衛士夜驚,有黑物如牛高數丈,自午門奔端門出,此是黑眚,而赤蟲,則從古未有也。
(《物理小識》) 崇祯戊辰夏,陽城縣西隅民家,見一龍頭面如羊,俯其庭壅中飲水,飲訖乘霧上升,形漸長大,将近屋脊,偶鄰居一婦登樓眺之。
時婦新産,龍見其婦蜿蜒不能去,垂首檐際者數刻。
忽大雷一聲,火光耀熠,始入雲際。
語雲:“龍忌産婦。
”信然。
(《蘇譚》) 江夏悟真寺僧元仁秋夕月朗,閑步山門,聞誦《華嚴經》聲不絕;元仁聽之,未得所在,怅然歸。
次日令諸徒複詣聲處,聞經聲出自土中,即以曳杖畫記。
翌旦啟壤,乃一骷髅,皮肉悉腐,獨唇舌鮮潤。
元仁持歸,以石匣韫之,外護藁穰,置于庑廊,至夜經聲如故,觀之者以億計。
未旬月,為客僧竊之去。
(《西樵野記》) 康熙辛酉,江南造船,取木,園林丘垅,皆不能保。
蘇松道方國棟伐陽羨善卷洞前木,一夕道人夢七男子,寄語方公,倘緩至某月緣盡當徒。
方公不肯,促工人斫之,血出,直射木工死,根杪鳴有聲。
已伐六株,而撫軍檄至,戒勿伐善卷樹,已晚矣。
方君驚悸,病作數日卒。
又順治初浙閩新設總督,遼陽陳公錦赴任,拟駐衢州府,無署,有司改舊署為之,旁有廟樹,并毀以拓其基。
既而總督莅任,方小操觀射而廳倒,幸不壓死。
又明年有崇,忽然而撤其堂柱,抽其梁,移其石磉,俄而又如故。
有女年十五,祟曰:“吾褫其魂。
”女果亡,總督驚怖,遂移署,後提師入閩,為部卒所刺,敕賜贈兵部尚書,建祠于京東門外。
(《梅窗小史》) 汝陽有異物據鐵垆,村民家二少婦始來,欲淫其長婦,長婦不從,即缢婦死,故二少婦懼,從焉。
凡二少婦所欲,咄嗟可辦。
其家以聞其令樂公。
公遣卒往捕,而異物亦為賓主禮,延款贈金,群卒急起持之加縛,忽躍入壁内。
公又為之密走人天師府,屬以除滌,至半道,文失焉。
往者返而文返在婦家,竟無如之何。
其物巾服如儒者,輕财樂施,談辨皆捷,有乞貸者,屢給不厭,故貧士多以遊為具,招之皆至。
常曰:“天下之怪多矣,諸君皆怪也,而怪名我乎?”第手腕以上,不令人見,豈以腕有毛,為猿精乎?(《耳談》) 麻城民李承周女,許劉氏子矣,為狐所據,其家莫能制,凡數載,劉氏為期迎女,狐語其家曰:“君家女是男子,何嫁為?”視之形體皆變男矣,遂着巾服,有名字,遊行市裡反與婦淫,裡人疑之,與偕谒太和山,冀有神譴,往返無異。
萬曆壬辰,武生毛目龍者,以聞于明府文公,逮至時觀者集。
男子與二三人來,不知為誰,尚從容談笑,入儀門始曰:“田二哥今日不祥。
”及庭見公,令人視其私,遂不能變,仍是女子,公怒置獄中,狐猶于獄中庇女,無形而嬲諸累囚,及司圜扉者,無賴竟得釋出。
女後改适山中民,狐複斃其所适夫,女歸狐,始不來。
(同上) 宣德中,安福華嚴寺僧,忽于月夜見兩矮男子行吐,其一雲:“幾度人間結善緣,百花叢裡鬧喧天;鸾鳳一去無消息,獨坐空階五百年。
”其一雲:“梵語無多語,空門即善門,夜深風露冷,有口不能言。
”後頃之,沒入地,循迹掘之,得無舌銅鈴一,銅缽一雲。
(《湧幢小品》) 京師某春元偶有老狐盛衣冠,如六七十歲人來谒,求假其後庭三間。
春元始不從,與之争。
聞東嶽甚靈,乃侵晨具香楮往,禱拜未起,已若抛縛于階者;回頭視之,狐亦拜禱在後,大笑,汝禱吾亦禱,東嶽神安能制我?遂不得已任其居處。
間托其家辦酒延客,是日見客老者少者十餘人,畢集歡呼,痛飲抵暮,送至門外而散。
同年有為侍禦者不信,欲以其威彈壓之,因往拜,談及此,忽從空墜大硯石一片于地,冠額幾碎,乃避去。
(《耳談》) 房山縣上方山有寺分上下院,相去不遠,上院封鍵多年,有二惡少強僧開視之,一無異也。
僧曰:“是上代相傳,豈無故欤?”惡少曰:“不過托以惑人耳,餘兩人今夕當醉眠其間。
”是夜果攜酒,歌呼房中,方就寐,忽房外敲門有聲,兩人以為僧也,不之理。
少頃其聲剝啄及窗戶,窗戶碎,有黑手大如傘,自外入;兩人奮劍砍之,哀啼聲如山岩崩裂。
兩人懼,急奔下院,藏僧深房。
僧曰:“誤我矣!”達天曙,上院雷震,槍刀聲甫息,登山視之,上院片瓦不存(《宿海手抄》)。
宜興沈生耕且讀,于所居三裡外,傍山起灰窯為射利計。
一夕乘月色,攜橫笛往窯邊閱衆工,既至曰:“汝侪良苦盍少歸謀醉,餘在此吹笛候也。
”衆工欣然去。
沈吹數弄,笛音清亮,林鳥齊鳴。
忽一怪長數丈自山下驟至窯前,沈陡驚,笛墜地,怪從地拾笛與之。
沈稍定,知其欲聞笛也,加意吹新曲媚之。
怪如人坐。
至音節轉換韻,亦數點頭,作按拍狀。
沈且吹且忖,終防其啖己也,睨窯火正熾以足撥鐵鉗向火中,故數墜笛于地,怪數為拾之。
乘其懈,急以火中鐵刺其足,怪聲震岩谷而去。
沈奔歸,将及舍則遇衆工來矣。
沈述其故,堅阻衆勿往。
次日至其地,蕩流丘墟,廬舍樹木無一存者(同上)。
◎異 異有别于怪欤?曰然。
草木蟲魚凡反乎常者,皆異也,豈必猙獰兇惡為民害哉?然既反乎常矣,即謂之無别于怪也亦宜。
自孔子過泰山,聞有母哭其子被虎食者,以後千餘年,未聞有虎。
至順治十一年,州東轉山有虎,嗣後恒有虎迹,出入無常。
(《泰文州志》) 婺源古田村汪氏仆三十五,正耘田,忽僵仆,舁歸舍,尚有微息,不敢殓。
凡八日,複蘇,雲:“初在田中,望見十人,遙自西來,皆道服,赉箱箧大扇;方注視,便為摔着地上,加毆擊,驅令負擔行。
至縣五侯廟,一人具冠帶出,結束若今導引官,傳旨問來何所需?答曰:‘行瘟。
’冠帶者入,複出曰:‘侯不許。
’趣令亟去,其人猶遷延;俄聞廟中怒呼聲,遂去。
入嶽廟,複遭逐。
乃從浙嶺過休甯縣,谒城隍及英濟王廟,複遭叱,逐出徽州。
遍走三廟皆不許,十人皆慘沮不樂,迤逦至宣州,入一大祠。
才及門,數人出迎,大喜許諾;仍敕急足遍報所屬土地,以一鬼為導,自北門孟郎家始。
既至,以所赉物藏竈下,運大木立樂棚于外,若今營壘然。
逮旦,各執其物,巡行堂中,二子先出,椎其胸,即仆地。
次遇婢仆輩,或擊或扇,無不應手仆。
凡留兩日,其徒一人入報西南火起,恐救兵至,亟相率登陴,望火所來,纩弩射之,即滅。
又二日,複報營外火光屬天,既登陴,則火巳熾,焚其棚立盡,各遂潰散。
獨我在,悟身已死,尋故道以歸,乃活。
”裡人汪赓新調廣德軍佥判,訪其事,孟氏乃醫者,七月間,合門人疫,自二子始,婢妾二人,招村巫二人治之。
方作法,巫自得病去,歸家死。
孟氏集一城師巫并力穰礻會始愈,是歲浙西疫禍不勝許,獨江東無事。
(《夷堅志》) 世之奇疾,都不可曉,有身漸縮小,卒如小兒者。
(宋呂缙叔知制诰)有忽不識字,數載方複者。
(松滋令姜愚)有視直物皆曲,弓弦界尺之類,盡如鈎者。
(宋時一女子)說逢盧扁,不知何以療之?(《說儲》) 宋鄭清之庶母生,将臨蓐,三日甑鳴。
後長,為理宗相,山東成昭其同守,少時甑鳴,戊子己醜聯捷。
(《梅窗小史》) 甲辰三弟靖士武會試,介祉堂甑鳴三日,後聞報。
乙醜中秋,都中寄園甑鳴,廚人驚異,破其甑。
四弟俊士武殿試,報拟鼎元傳胪二甲第二,甑鳴大是瑞征。
朱子《廬山北紀行詩》自注雲:“天池院西數步,有小佛閣,下臨絕壑,是遊人請燈處。
”僧雲:“燈非禱不見。
”是日不禱而光景明滅,頃刻異狀。
今茅山亦然,不但請燈則見,且随請者多少之數或僅一盞,或倏滿山。
(《應庵随錄》) 鬼火見《博物志》者,曰磷。
戰死亡處,人馬血積,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