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戈壁圍獵
關燈
小
中
大
這活兒太累。
他摸摸紅腫的肩。
“你想不想娶媳婦?沒錢誰跟你這個窮光蛋。
”他搓手不語。
他又說:“綁架個小孩能掙錢!” 于是,他倆從新疆悄悄潛回金昌。
電話亭裡,他惡狠狠地說:“拿一萬五千塊錢來……” 1997年9月上旬,金昌新聞媒體爆出一則消息:9月7日,我市公安機關36小時,快速偵破一起綁架12歲兒童的特大案件…… 消息播出後,頓時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1.從新疆來的神秘客人 七月,被火辣辣的太陽曬了一天的新疆昌吉市某小煤礦,烤得讓人們喘不過氣來。
煤窯通往住宅區的路上,走着三三兩兩晚歸的打工工人。
周江汗衫搭在膀子上,穿着褲頭,疲倦的臉上除了白眼珠、白牙齒外,渾身上下鍋底黑。
每天幾十筐煤,從煤窯底下背到地面,來來回回近百裡路,一天下來,累得腰斷骨折像散架。
晚飯後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動。
這活兒的确太辛苦。
周江在水池邊全身洗個透。
突然,一隻手拍在他肩上。
他猛回頭又驚又喜:“嘿,薛哥回來了。
” 薛建回甘肅金昌探家剛下車不久。
兩人寒暄一番。
“小周吃飯沒?” “還沒哪!” “走,今天哥請客,算是你給我接風,咱哥兒倆喝兩杯。
” 于是,他倆來到一家小餐館,要幾盤菜,打開一瓶燒酒。
“兄弟,這活兒怎麼樣?”薛建關心地問。
“湊合呗……唉,這哪是人幹的活兒,又掙不了幾個錢,媽的……”周江狠狠地罵娘。
春節剛過罷,周江打起鋪蓋從河南老家擠上了去新疆方面的火車。
這些年,南陽地區,諸葛亮躬耕南陽式的生活早已結束。
農村的青年男女們,告别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紛紛湧向外面的世界,掙回大把的票子。
這不能不使隻有小學文化的周江心跳耳熱。
十七歲的他,正是花團簇錦的年華。
他憧憬美好的未來,向往外面的世界,想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為父母分憂,然後翻蓋一下舊房,将來再娶個漂亮媳婦。
又髒又累的背煤生活,他咬牙堅持着。
半年下來,除了吃穿,沒落多少錢。
他摸摸幹癟的口袋,看看那些提手機、坐小車的紅男綠女,心涼了。
做夢都想掙大錢的他,心理的天平開始漸漸失衡。
期間,他認識了打工族中的薛建。
25歲的他,從河南農村來到甘肅金昌,别看他文化低,人卻很機靈。
憑着他那聰明的腦瓜和能說會道的嘴巴以及勤勞的手,他學會一套電焊和修理的活兒。
幾年後,他娶妻生子,在甘肅金昌臨時安個家,日子雖然緊巴,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可他不安分守己,想到更遠的地方賺大錢開眼界。
他從金昌來到新疆昌吉煤礦打工。
前一段,他回金昌看望老婆孩子,因沒多少錢,見了家人不免汗顔。
熟人老鄉問他是否在新疆發了大财,他雖然大有囊中羞澀和無顔見江東父老之感,但還是打腫臉充胖子裝模作樣。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同是天涯打工人。
薛建對周江挺照顧,周江把他當做靠山,視作知己。
飯後,他倆擠到一處房子看電視。
電視上演的是一起綁架案。
兩人看得很有興頭。
回宿舍的路上薛建很感慨:“咱們這活兒累死不掙錢……” “沒法子啊!”周江摸摸紅腫的肩。
“想不想掙大錢?”薛建眼球骨碌碌轉。
“鬼才不想哪!” “想不想娶媳婦?” 周江沉默了。
“沒錢誰跟你個窮光蛋。
” 周江搓手不語。
“綁架個小孩能掙錢。
”薛建試探着說。
“跟着薛哥隻要能掙錢,啥都行。
”周江相信老鄉世面廣點子多。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不冒風險賺不了錢,幹脆跟我回金昌,咱們綁架個小孩。
” “中!”周江點頭稱是。
二人一拍即合。
8月26日,薛建帶周江千裡迢迢雄心勃勃回到金昌。
他們作為兩位新疆來的神秘客人在河西堡一家旅館住下,做起了發财的美夢。
2.小飯館裡的家鄉人 金昌市區某居民住宅區有一個小市場。
小市場南北不過30米,小攤位卻有20餘家,五行八作的吆喝聲不絕于耳。
這天,在小市場的喧鬧聲裡,遠遠地站着薛建和周江。
來往的人偶爾向他倆瞥幾眼,誰也不在意。
薛建向周江指指小市場南端的一家外搭涼棚的小飯館,然後匆匆離開。
中午時分,周江在小市場東瞧西逛來到小飯館外的涼棚下,在一張矮桌前坐定,嘴裡哼幾句河南豫劇調。
女主人忙着包蒸包,笑吟吟地問道:“師傅吃啥?” “都有些啥飯?” “小籠蒸包三塊錢一籠,大碗馄饨兩塊,小碗一塊五。
” “那就來碗大碗的。
”周江麻利地遞上兩塊錢,驚奇而又親熱地說:“老嫂子,聽您的口音,咱們好像是老鄉。
” “你老家啥地方?”女主人搭讪着。
“河南。
你呢?老嫂子!”周江嘴挺甜。
“安徽!” “河南和安徽搭界,咱們是近老鄉。
”周江生拉硬扯套近乎。
然後趁飯還沒熟,又幫着抹桌子擦闆凳,又端碗又拿筷,俨然像小店的員工。
店主見周江勤快,邊做活邊和他拉家常心裡也挺高興。
馄饨下熟後,周江吸溜吸溜慢慢地吃着。
小老鄉告訴女主人,他是來金昌做生意的,這幾天正好沒事,随便逛逛。
這當兒,女主人12歲的小兒子仁東放學回來。
周江心裡一陣狂跳後,随即把仁東拉到身邊問長問短嘴似抹了蜜。
仁東,今年剛考上初中,在金川公司某中學上初一。
他聽的出這位叔叔是老家口音,也沒把他當外人,問啥說啥。
一大碗馄饨吃完,周江說不太飽,又要一籠小蒸包,邊吃邊誇馄饨好吃蒸包香。
生意人都喜歡聽顧客誇獎自個兒的東西好,女主人自然心裡也喜歡。
第二天上午,周江打聽到公司某中學的地址,在校門口幽靈般的胡轉悠。
中午,還是那時辰,周江又到小飯館吃一大碗馄饨一小籠蒸包,和仁東越加熟悉。
以後的幾天裡,周江心懷鬼胎不斷往返于小飯館和學校之間,并熟悉了小飯館前面的電話亭裡的電話号碼。
9月5日下午6時左右,周江雇一輛紅色天津大發車來到學校門口。
仁東和另一名同學在校門口買了麻辣串,吃完後剛想進校門,突然有人
他摸摸紅腫的肩。
“你想不想娶媳婦?沒錢誰跟你這個窮光蛋。
”他搓手不語。
他又說:“綁架個小孩能掙錢!” 于是,他倆從新疆悄悄潛回金昌。
電話亭裡,他惡狠狠地說:“拿一萬五千塊錢來……” 1997年9月上旬,金昌新聞媒體爆出一則消息:9月7日,我市公安機關36小時,快速偵破一起綁架12歲兒童的特大案件…… 消息播出後,頓時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
1.從新疆來的神秘客人 七月,被火辣辣的太陽曬了一天的新疆昌吉市某小煤礦,烤得讓人們喘不過氣來。
煤窯通往住宅區的路上,走着三三兩兩晚歸的打工工人。
周江汗衫搭在膀子上,穿着褲頭,疲倦的臉上除了白眼珠、白牙齒外,渾身上下鍋底黑。
每天幾十筐煤,從煤窯底下背到地面,來來回回近百裡路,一天下來,累得腰斷骨折像散架。
晚飯後躺在床上再也不想動。
這活兒的确太辛苦。
周江在水池邊全身洗個透。
突然,一隻手拍在他肩上。
他猛回頭又驚又喜:“嘿,薛哥回來了。
” 薛建回甘肅金昌探家剛下車不久。
兩人寒暄一番。
“小周吃飯沒?” “還沒哪!” “走,今天哥請客,算是你給我接風,咱哥兒倆喝兩杯。
” 于是,他倆來到一家小餐館,要幾盤菜,打開一瓶燒酒。
“兄弟,這活兒怎麼樣?”薛建關心地問。
“湊合呗……唉,這哪是人幹的活兒,又掙不了幾個錢,媽的……”周江狠狠地罵娘。
春節剛過罷,周江打起鋪蓋從河南老家擠上了去新疆方面的火車。
這些年,南陽地區,諸葛亮躬耕南陽式的生活早已結束。
農村的青年男女們,告别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紛紛湧向外面的世界,掙回大把的票子。
這不能不使隻有小學文化的周江心跳耳熱。
十七歲的他,正是花團簇錦的年華。
他憧憬美好的未來,向往外面的世界,想用自己的雙手掙一筆錢,為父母分憂,然後翻蓋一下舊房,将來再娶個漂亮媳婦。
又髒又累的背煤生活,他咬牙堅持着。
半年下來,除了吃穿,沒落多少錢。
他摸摸幹癟的口袋,看看那些提手機、坐小車的紅男綠女,心涼了。
做夢都想掙大錢的他,心理的天平開始漸漸失衡。
期間,他認識了打工族中的薛建。
25歲的他,從河南農村來到甘肅金昌,别看他文化低,人卻很機靈。
憑着他那聰明的腦瓜和能說會道的嘴巴以及勤勞的手,他學會一套電焊和修理的活兒。
幾年後,他娶妻生子,在甘肅金昌臨時安個家,日子雖然緊巴,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可他不安分守己,想到更遠的地方賺大錢開眼界。
他從金昌來到新疆昌吉煤礦打工。
前一段,他回金昌看望老婆孩子,因沒多少錢,見了家人不免汗顔。
熟人老鄉問他是否在新疆發了大财,他雖然大有囊中羞澀和無顔見江東父老之感,但還是打腫臉充胖子裝模作樣。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同是天涯打工人。
薛建對周江挺照顧,周江把他當做靠山,視作知己。
飯後,他倆擠到一處房子看電視。
電視上演的是一起綁架案。
兩人看得很有興頭。
回宿舍的路上薛建很感慨:“咱們這活兒累死不掙錢……” “沒法子啊!”周江摸摸紅腫的肩。
“想不想掙大錢?”薛建眼球骨碌碌轉。
“鬼才不想哪!” “想不想娶媳婦?” 周江沉默了。
“沒錢誰跟你個窮光蛋。
” 周江搓手不語。
“綁架個小孩能掙錢。
”薛建試探着說。
“跟着薛哥隻要能掙錢,啥都行。
”周江相信老鄉世面廣點子多。
“舍不得孩子打不着狼,不冒風險賺不了錢,幹脆跟我回金昌,咱們綁架個小孩。
” “中!”周江點頭稱是。
二人一拍即合。
8月26日,薛建帶周江千裡迢迢雄心勃勃回到金昌。
他們作為兩位新疆來的神秘客人在河西堡一家旅館住下,做起了發财的美夢。
2.小飯館裡的家鄉人 金昌市區某居民住宅區有一個小市場。
小市場南北不過30米,小攤位卻有20餘家,五行八作的吆喝聲不絕于耳。
這天,在小市場的喧鬧聲裡,遠遠地站着薛建和周江。
來往的人偶爾向他倆瞥幾眼,誰也不在意。
薛建向周江指指小市場南端的一家外搭涼棚的小飯館,然後匆匆離開。
中午時分,周江在小市場東瞧西逛來到小飯館外的涼棚下,在一張矮桌前坐定,嘴裡哼幾句河南豫劇調。
女主人忙着包蒸包,笑吟吟地問道:“師傅吃啥?” “都有些啥飯?” “小籠蒸包三塊錢一籠,大碗馄饨兩塊,小碗一塊五。
” “那就來碗大碗的。
”周江麻利地遞上兩塊錢,驚奇而又親熱地說:“老嫂子,聽您的口音,咱們好像是老鄉。
” “你老家啥地方?”女主人搭讪着。
“河南。
你呢?老嫂子!”周江嘴挺甜。
“安徽!” “河南和安徽搭界,咱們是近老鄉。
”周江生拉硬扯套近乎。
然後趁飯還沒熟,又幫着抹桌子擦闆凳,又端碗又拿筷,俨然像小店的員工。
店主見周江勤快,邊做活邊和他拉家常心裡也挺高興。
馄饨下熟後,周江吸溜吸溜慢慢地吃着。
小老鄉告訴女主人,他是來金昌做生意的,這幾天正好沒事,随便逛逛。
這當兒,女主人12歲的小兒子仁東放學回來。
周江心裡一陣狂跳後,随即把仁東拉到身邊問長問短嘴似抹了蜜。
仁東,今年剛考上初中,在金川公司某中學上初一。
他聽的出這位叔叔是老家口音,也沒把他當外人,問啥說啥。
一大碗馄饨吃完,周江說不太飽,又要一籠小蒸包,邊吃邊誇馄饨好吃蒸包香。
生意人都喜歡聽顧客誇獎自個兒的東西好,女主人自然心裡也喜歡。
第二天上午,周江打聽到公司某中學的地址,在校門口幽靈般的胡轉悠。
中午,還是那時辰,周江又到小飯館吃一大碗馄饨一小籠蒸包,和仁東越加熟悉。
以後的幾天裡,周江心懷鬼胎不斷往返于小飯館和學校之間,并熟悉了小飯館前面的電話亭裡的電話号碼。
9月5日下午6時左右,周江雇一輛紅色天津大發車來到學校門口。
仁東和另一名同學在校門口買了麻辣串,吃完後剛想進校門,突然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