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七 鎖骨菩薩下世

關燈
爾淫幟,袒而求誅,或免脔解之罪。

    婢子悲泣态,固無所用之,不得罔上也。

    ”女笑曰:“果欲兒身命耶,如時猶未可,天人亦不宜作诳語。

    ”木蘭出袖中紫绡帕擒之。

    女知其術異。

    掣腰際白羅巾還擲。

    帕墜地,女收之。

    木蘭怒投一竹枝,近女身化為巨蟒,搏女不得脫。

    鮮于呼曰:“神物不得傷公主,請以臣代。

    ”應宿亦舉鞭撾巨蟒爪,爪稍懈,女得裂衣遁。

    蟒轉攫二人,皆就縛焉。

    木蘭以手招蟒,則仍一竹枝也,遂還大營。

    諸将士被蠻圍數重,互有斬殺,失去金大都督牙将二人。

    獻俘,以鮮于季通、郎應宿進。

    李節使勃然曰:“中朝士類,助妖女為亂,科目可廢,膠庠可蕪也。

    速寸斬之。

    ”季通應宿罵曰:“朝廷養士數百年,未嘗無定亂之才,宣猷王國,今被兵處所,守陴官民,獨非科自膠庠之士哉。

    公等内貪外忌,視士林如盜賊,平時不能教養,而又使劣官狡吏,如脍切之,失身蠻中。

    已自比于犷獸,雖死為肉麋,應不合懼,似此假公之吆喝,無味也。

    ”金大都督曰:“戮從逆子,不在亟亟。

    吾牙将二人遭陷,盍以此易之歸?”季孫曰:“都督之見,尤為周密,戮賊中二人,不足以吐士氣,苟因而害及二将,非所以全國威也。

    ”乃禁之,暗選能言者觇蠻女,持谕以往。

    女方易缟素衣,設鮮于學士郎秀才之位而哭。

    其四學士一秀才皆侍奠,有兩秀才呻吟于地,強勇與後來五人哭于外寝,能言者徑白蠻目求進見,呈大營軍帖,女呼入展讀其貼,乃谕文也,曰: 楚制府李軍門金示谕叛民知之:不義自斃,況夢與天搏;善戰服刑,乃人而妖興。

    此生民之流毒,為上帝之降災。

    非爾愍不畏死之徒,辄有其如予何之志也。

    前日之役,掠我牙将二員,節钺之爪牙,未必敢損毫末。

    然不馳送請罪,一日不歸國家大臣,幾廢寝食,爾民安乎?所俘鮮于季通朗應宿,尚未誅戮,二将還日,即給兩人生還,以明蠻貊之信,谕到如令。

     女泣涕謝使曰:“吾鮮于學士郎秀才尚未死耶,國家于民輩恩厚,宜即歸命,僅還兩将,何足雲報也。

    ”即手啟雲: 氏慶喜死罪,呈報兩相公閣下:氏之合其衆而不能退,非身為叛逆,将誅其叛逆者也。

    守土将吏,激變以為冒支兵食之謀,稱功以為汲引私人之路,乃潰敗決裂,一至此極,如氏浩劫一身,幽明俱可栖止。

    彼烏合之衆,亦知從逆非策,貪須臾之苟活,但投誠而全家為仇人所誅,妻子為鄉勇所掠,故非甘為有罪之人,乃不得為悔罪之人是戚。

    累戰之餘,死亡枕籍,曾不回心革面者,其怨苦深矣。

    閣下又何從而知之,轉達明廷也哉!今來谕雲雲,謹如令,隻送牙将二員,并所拾天女遺物,其不死二生,當百叩頭而請釋歸,氏生死知感。

     書畢,請二牙将出,陳謝鹵莽之罪。

    别遣強勇等六卒護送還大營。

    是日,鮮于學士郎秀才俱歸,女迎執手,泣指兩人之位而告曰:“為二君身後痛也,安料複見生平。

    ”鮮于大恸曰:“招生魂,其感激尤至,又烏知人不返而魂歸,魂亦歸而人杳,有定理無定數耶。

    ”郎生亦恸曰:“某師徒已在冥途,願主勿複有生人之見者存也。

    ”杜學士慰曰:“二君悸益定,無為悲益深耳。

    ”兩人言曰:“歸見主面,謝贖骨之恩,卒明吾心,報捐軀之節,與諸公作别,便覓死所。

    地下相逢之日,何異軍中行樂之年。

    惟願田橫賓客,死共一邱;叔寶宮人,沉無異井。

    諸公甯居其後,我二人敢為之先。

    ”各掣女佩劍一,跪而求刎。

    女雙奪其劍,跪泣曰:“兩君死誠樂,忍使兒獨憂乎?”兩人皆泣曰:“主成人之樂,即能解己之憂,我二人眉低目瞑久矣,乞撒手。

    ”諸學士秀才一時号哭,兩人竟自絕焉。

    女搶地欲死,淚盡且繼以血,謂衆人曰:“鮮于學士,生天便作善知識,成第二妙谛。

    郎秀才再轉生,必以巨盜取鬥大金印,位封侯,去仙佛較遠。

    ”衆謂女曰:“三生之果,主已灼知,我等正苦不知死日,能死想亦不惡,然二公之敢死,誠愧不如。

    ”女歎曰:“與兒遊者,有惡德而無庸性。

    法不壽康,歲月修短,惟所探之策耳。

    ”語畢,視到勝之尋聲,始亦卧地哭者,以斯時氣盡。

    女拭淚言曰:“哀哉二生,宜以刀箭死,今而保首領,亦其溫雅之緻此也。

    學士秀才,同日并命者四,杜君其為我诔之。

    ”承瓘亦揮涕而諾: 花月妖娆可奈何,閑情一賦玷難磨。

     将圖蛱蝶營金翠,特寫鴛鴦借畢羅; 香國遲來知己少,玉樓急召為君多。

     粉骷髅相無傳付,鬼母新模九子魔。

     鑒庭邵氏诠曰: 積氣以為天骨,積形以為地骨,受天地之形與氣以為人骨。

    而羽毛鱗介之屬,分倮蟲之氣與形以為骨,蟲之無骨者,渣滓所潛滋而已。

    氣盡形銷而骨不朽者。

    貳負在漢骨之完,防風在周骨之殘,孰是其枯質也而不重諸。

     人之生也,芟除禮法,委蛻官骸。

    有骨而筋不足以束之。

    及其敝也,忍息塵埃,遊魂墟莽,有骨而山皆可以埋之,則夫骨之潰敗決裂,不可收拾者,生而已然,死可知矣。

    彼何嘗不嗟呀曰:“是枝枝節節者,孰與絲聯而神貫之?水以調陽,火以鑄陰,周其身為鎖骨哉。

    ” 邺侯有□子骨,所謂夜抱九仙者也。

    然聞其骨節之鳴,不見其骨相之異。

    具慧相者,無如此菩薩矣。

    不仙骨,不佛骨,自成其菩薩之骨;不磨頂,不舍身,已證失鎖骨之菩薩。

    是堅固子有破碎之功,而妙明心為浮遊之象,吾于菩薩唪第一義焉耳。

     人以死為下世,菩薩以生為下世。

    世人未死,與胎殰卵殄無異。

    精氣神潇然,骨僅存耳。

    菩薩緻之于死,速還其天地形氣所受之骨,又緻之于不死,力持其氣盡形銷不朽之骨,夫乃知閱世生人,閱人成世,非菩薩不能主持之。

    其未下世也,有天神在上,香花蠡鼓之逢迎。

    其既下世也,有太史占空,星渚虹橋之隐現,從此成功而退,複去青冥,恐東海塵飛,西山石盡,求此菩薩,不可複來。

    悠悠濁世,惟見狼籍溷藩,此妪骨醉也者,能不悲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