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回 姜維六戰高陵府 葉帥親臨衣冠墳

關燈
上回說到安甯取高陵,因恐損壞飄萍故居,又知姜維清點飄萍遺物,立成衣冠冢,葬于搗藥泉畔,愈加不敢動用發石車,但用騎兵,許久不能攻克,聽得葉飄零诏令,即返長安去了。

    原來當今之世,華人皆罵飄萍忤逆反父,魏人多斥飄萍背主不忠,唯高陵百姓常念飄萍往日恩義,自單于死後,無不痛悼,安甯屯集高陵之時,多被百姓夜襲,頗有損傷。

    這時聞歸塵将大軍重來,姜維仍欲殊死抵抗,多有自動群集鎮北王府中助守者,深挖戰壕,高壘宮牆,将一座王府,弄得便似城池一般,軍民群情激憤,欲與中華軍馬決一死戰。

     歸塵受命替回安甯,來收高陵,分撥兵士,四面圍了王府。

    這時姜維聞得歸塵将步卒來替安甯,便與衆将道:“單于雖非中華皇帝親手所殺,畢竟因其而死,吾等鎮北王舊部,義不屈節,誓死不降。

    然歸塵步卒,頗善攀登,需細細把守。

    ”遂将百姓皆藏于花園中搗藥泉畔陪伴父母,使紀靈守桂花殿、王雙守望月樓,自駐廣寒宮,互為犄角之勢,張繡胡車兒往來救應,又有飄萍昔日親手訓練女卒,名曰“飛紅軍”,骁銳無比,歸飄萍丫鬟芹兒統領,這時便預備登高射箭。

     歸塵諸軍見狀,皆不敢近。

    鄧艾謂歸塵曰:“姜維深有謀略,又事先高閣深壕,皇上之意,隻在不戰而收,井欄沖車,皆不便用,強攻不易也。

    可先使人說之,姜維若肯投降,大事即定,若不降,亦可使府中百姓得知真相。

    ”歸塵從之,問帳下誰人敢去。

    一人應聲而出,衆視之,乃穎川人陳群之子陳泰是也,與歸塵道:“某昔在雍州,亦曾遊曆江湖,與姜維有一面之緣,願往說之。

    ” 歸塵大喜遣之。

    陳泰單騎而驅王府之前,高叫道:“休得放箭,吾乃中華使臣,乞姜伯約賜見。

    ”姜維在城頭道:“玄伯,吾等皆單于舊屬,今王已逝,無所去從,甘居此地,為單于守靈,一生再無他求也。

    苟活于世者,欲親見四海清平,而遂單于之願,屆時自亡地下去者。

    中華雖然勢大,誓不依之,吾等亦知天數,不與為敵,汝等何必來犯?” 陳泰道:“伯約,中華已定雍涼,絲毫不犯百姓,中華大帝,真仁德之主,愛民之君,汝亦知之,今不忍玉石俱焚,故盼伯約能識天時,卸甲歸附,免去百姓征戰之苦。

    昔相識江湖之間,知君素有遠志,今何自棄如此?既知天數已在中華,如何負隅頑抗,徒喪身家,空負蓋世之才,豈不可惜?”姜維大怒,戟指喝道:“中華初立之時,汝父即棄魏降華,趨炎附勢之至,不想生兒亦複如此!汝言不足與我共語,可速去,不然,箭下無情!”左右聞言,盡皆弓拉滿,箭上弦。

    陳泰隻得退去,回報歸塵,姜維并無降意。

    歸塵頗怒,點兵便出,分撥兵馬,使魏延繞西取桂花殿,陳到轉東攻望月樓。

    自提中軍,且紮營中。

     卻說姜維自陳泰離去,便與諸将道:“陳泰既去,歸塵必定起兵,可預備還擊。

    ”衆将依言,各自點兵待命,早有探馬報入府中。

    姜維笑曰:“歸塵如此安排,内中有計,他見廣寒宮正對大門,實欲取之,卻分兵攻打側殿,吾但一動,他便殺奔廣寒宮來也。

    ”便教飛紅軍分布桂花殿、望月樓,以勁弩射住來軍,其餘諸将,各引兵士伏于回廊樹木之間。

     伏兵方定,魏延、陳到果已攻到,芹兒引飛紅軍千弩連射,将中華軍阻住。

    這邊歸塵,聞得桂花殿望月樓受迫,登高遙見王府裡旌旗稀落,張繡、胡車兒各引數十騎迎出門外,欣然領中軍蜂擁而來,安清、張苞各尋一将而戰,無需數合,張繡、胡車兒皆往府中退去。

    歸塵前追,麾蓋方過土壕之上竹橋,忽然牆頭火箭射下,那竹橋原乃活竹橫長而成,乃曹丕苦心而建,隻欲讨飄萍歡心,火箭一到,綠葉皆燃,壕上火焰沖天,将中華軍隔成前後兩截,互相不能救應。

     歸塵一愕,府門大開,左邊轉出紀靈,敵住安清,右邊轉出王雙,敵住張苞,姜維橫槍立馬而出,直取歸塵。

    歸塵大駭欲走,竹橋已被燒斷,陳泰大叫道:“殿下速退後,拍馬向前飛躍過去。

    ”歸塵依言約馬向後,姜維槍尖已到後心,那馬奮起神威,四蹄翻飛,将到壕邊,一躍而過。

    聞得飕的一聲,歸塵恍然如在夢中。

     但見得王府前中華軍各自為戰,死命逃出,皆往壕底而逃。

    蒺藜尖刀也不知劃傷了多少中華軍士。

    原來數日之前姜維早将搗藥泉出水口壘斷,挖渠而通四周壕中,這時掀開沙土,大水湧出,頃刻之間,塞滿溝壕,中華軍随波逐流者不計其數。

    安清、張苞勢孤,不敢戀戰,棄了馬匹,泅水而回。

    姜維得了張苞烏骓馬,贈與父親姜景,卻揮槍指歸塵曰:“姜維本乃無行浪子,此生甘願虛度,并不敢與中華為敵,汝等休得相犯!”收軍還府去了。

     這邊鄧艾自引寨中生力軍前來接應,聞歸塵說道被姜維火燒水淹,折了數千人馬,鄧艾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足為道。

    且暫回大營,多探地勢,尋隙取之。

    ”歸塵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