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回 兄逼妹各施心計 女戲君巧弄權謀
關燈
小
中
大
卻表當日趙雲潛入長安,本欲搬回飄萍,免為曹丕脅迫,不想飄萍深居簡出,難以會面,隻得将家書付與秀珠夫人,當夜歇宿之際,陡聞行迹敗露,魏軍已出,急率随從殺回中華,脫身而去,所謀雖然未遂,卻挫動魏國威風。
曹丕大怒,問賈诩道:“中華意欲通和,皆飄萍之故,今複使人來取,是其心不誠也,朕若不先伐之,飄萍不在之日,中華必然犯境,太尉有何高見?”賈诩道:“自古以來,未聞天下兩國可以共存也,王業偏安,終不能保,起兵伐之可也,然中華實力雄厚,帥強将勇,非可力敵,臣有一計,可策萬全。
” 曹丕問之,賈诩道:“先帝已去,孔明歸西,當世之才,唯鎮北王也,若使其領軍,中華之境,必然望風而服,俯首歸降。
且使中華國主聞之,必然肝腸寸斷,方寸大亂也。
”董昭道:“古曰疏不間親,鎮北王雖受先帝托孤之重,究與中華有血親之實,平生雖長居魏地,不曾身入中華,究與陛下有無名之恨,使領軍征華,若潑油救火也,不可行之。
” 賈诩道:“察其心迹而乘隙行之,天下無不可動之人也,趙雲号稱忠義,終依中華,武侯智謀蓋世,猶隕邺郡,鎮北王雖纖纖弱質,然矯矯壯節,慷慨激越,有國士之風,先帝既以國士待之,女王必思以國士相報,此亦性情中人也,非無暇之玉,何謂不可行焉?”曹丕大喜曰:“若得飄萍全力攻華,中華覆滅,隻在旦夕也,然如何使之甘願受任?”賈诩道:“女王雖身經百戰,既處兩難之境,故盼華魏通好,永為友邦,心必厭戰矣,若知中華國主不甘通和,挑起戰亂,豈有置身事外之理?可如此如此,陛下外以恩義釋之,佯遣實留,必得女王為前驅也。
” 曹丕從其言,喚秀珠夫人授以密計。
卻說飄萍獨隐廣寒宮裡,隻盼魏華永世交好之時,便可引歸中華,安享父母寵愛,從此遠離這争權奪利之所,永棄這勾心鬥角之鄉,不想秀珠夫人來告,中華遣人行刺魏帝,以圖吞并,又出兵塞外,擊滅匈奴,正似當頭一盆冷水潑下,滿腔希望化為烏有。
秀珠夫人因道:“世上豈有帝王能忍塌畔另卧他人乎!單于過望甚矣!” 飄萍默然半晌,道:“聞昔年母後懷吾逐流沅水,父皇為與母後報仇,甯棄基業,又溫侯呂布,平生最愛妻小,沙場争戰,亦不傷人家室,能引父皇為知己,吾固知父皇多情,非凡俗可及,不想當年如此,今日何堪!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也。
” 忽報曹丕與群臣皆到,與飄萍道:“吾妹雖願兩國交好,然天下之勢,不可二主并存。
今相争在即,先帝雖托孤于妹,蓋不知妹子身世,若使知之,必不肯阻人之親也。
何不就此返華,免與血親交戰?”飄萍道:“聞養父大于天,飄萍雖不肖,安肯背之?吾父若肯按兵卸甲,養育士民,使兩國永為邦交,妹自當回返。
若是相戰,便當居中調解,安可有所偏向?” 曹丕歎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争戰終不可免,朕自知非中華敵手,然先帝之崩,概因中華而起,為人子者,不可降敵,甯死于刀刃之下,不能受辱仇人之前。
吾妹不同,本是中華公主,深得中華國主寵愛,若能依之,正是乳燕歸巢,困龍入海,得其所哉也,願早思歸計,朕與母後宗黨,他日共死疆場之上,亦無挂念也。
”飄萍道:“吾受先帝大恩,未嘗有報,今事已急,妹豈能臨難而棄?妹昔年已諾,但中華犯境,願統軍擊之,乞陛下勿負吾言。
” 曹丕佯驚道:“此事萬萬不可,朕既以孝治天下,豈可因家國之故,使血親成仇乎?吾妹義烈,朕素知之,然此事實實不宜,倘縱妹出征,骨肉相殘,朕永遭後世唾罵也。
吾妹誠宜歸國,遠離是非之地。
”飄萍道:“陛下關愛,妹素知之,然此事妹既心甘情願,亦理所當然。
大義所在,公道自知,妹願領軍,伸大義于天下,誅無家無義之人。
願陛下成全。
”說着目射精光,直沖牛鬥。
曹丕觀之,背上涼氣直冒,半晌道:“朕雖百般阻攔,吾妹矢志不改,誠為可歎,既是如此,吾妹可為衛将軍,總督天下兵馬以拒中華,倘有不便之處,揮書告知,朕當另委他人,免吾妹身居兩難之境。
” 飄萍拜謝,曹丕與諸臣回宮,早有飄萍帳下諸将皆到,曰:“陛下擠兌王上,欲使王上為擋箭牌也,人所共知,王上焉不知之?如何反允領兵耶!”飄萍道:“向日吾本有三策,借吾身份,泯卻争端,使四海無兵戈之苦而
曹丕大怒,問賈诩道:“中華意欲通和,皆飄萍之故,今複使人來取,是其心不誠也,朕若不先伐之,飄萍不在之日,中華必然犯境,太尉有何高見?”賈诩道:“自古以來,未聞天下兩國可以共存也,王業偏安,終不能保,起兵伐之可也,然中華實力雄厚,帥強将勇,非可力敵,臣有一計,可策萬全。
” 曹丕問之,賈诩道:“先帝已去,孔明歸西,當世之才,唯鎮北王也,若使其領軍,中華之境,必然望風而服,俯首歸降。
且使中華國主聞之,必然肝腸寸斷,方寸大亂也。
”董昭道:“古曰疏不間親,鎮北王雖受先帝托孤之重,究與中華有血親之實,平生雖長居魏地,不曾身入中華,究與陛下有無名之恨,使領軍征華,若潑油救火也,不可行之。
” 賈诩道:“察其心迹而乘隙行之,天下無不可動之人也,趙雲号稱忠義,終依中華,武侯智謀蓋世,猶隕邺郡,鎮北王雖纖纖弱質,然矯矯壯節,慷慨激越,有國士之風,先帝既以國士待之,女王必思以國士相報,此亦性情中人也,非無暇之玉,何謂不可行焉?”曹丕大喜曰:“若得飄萍全力攻華,中華覆滅,隻在旦夕也,然如何使之甘願受任?”賈诩道:“女王雖身經百戰,既處兩難之境,故盼華魏通好,永為友邦,心必厭戰矣,若知中華國主不甘通和,挑起戰亂,豈有置身事外之理?可如此如此,陛下外以恩義釋之,佯遣實留,必得女王為前驅也。
” 曹丕從其言,喚秀珠夫人授以密計。
卻說飄萍獨隐廣寒宮裡,隻盼魏華永世交好之時,便可引歸中華,安享父母寵愛,從此遠離這争權奪利之所,永棄這勾心鬥角之鄉,不想秀珠夫人來告,中華遣人行刺魏帝,以圖吞并,又出兵塞外,擊滅匈奴,正似當頭一盆冷水潑下,滿腔希望化為烏有。
秀珠夫人因道:“世上豈有帝王能忍塌畔另卧他人乎!單于過望甚矣!” 飄萍默然半晌,道:“聞昔年母後懷吾逐流沅水,父皇為與母後報仇,甯棄基業,又溫侯呂布,平生最愛妻小,沙場争戰,亦不傷人家室,能引父皇為知己,吾固知父皇多情,非凡俗可及,不想當年如此,今日何堪!盛名之下,其實難符也。
” 忽報曹丕與群臣皆到,與飄萍道:“吾妹雖願兩國交好,然天下之勢,不可二主并存。
今相争在即,先帝雖托孤于妹,蓋不知妹子身世,若使知之,必不肯阻人之親也。
何不就此返華,免與血親交戰?”飄萍道:“聞養父大于天,飄萍雖不肖,安肯背之?吾父若肯按兵卸甲,養育士民,使兩國永為邦交,妹自當回返。
若是相戰,便當居中調解,安可有所偏向?” 曹丕歎道:“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争戰終不可免,朕自知非中華敵手,然先帝之崩,概因中華而起,為人子者,不可降敵,甯死于刀刃之下,不能受辱仇人之前。
吾妹不同,本是中華公主,深得中華國主寵愛,若能依之,正是乳燕歸巢,困龍入海,得其所哉也,願早思歸計,朕與母後宗黨,他日共死疆場之上,亦無挂念也。
”飄萍道:“吾受先帝大恩,未嘗有報,今事已急,妹豈能臨難而棄?妹昔年已諾,但中華犯境,願統軍擊之,乞陛下勿負吾言。
” 曹丕佯驚道:“此事萬萬不可,朕既以孝治天下,豈可因家國之故,使血親成仇乎?吾妹義烈,朕素知之,然此事實實不宜,倘縱妹出征,骨肉相殘,朕永遭後世唾罵也。
吾妹誠宜歸國,遠離是非之地。
”飄萍道:“陛下關愛,妹素知之,然此事妹既心甘情願,亦理所當然。
大義所在,公道自知,妹願領軍,伸大義于天下,誅無家無義之人。
願陛下成全。
”說着目射精光,直沖牛鬥。
曹丕觀之,背上涼氣直冒,半晌道:“朕雖百般阻攔,吾妹矢志不改,誠為可歎,既是如此,吾妹可為衛将軍,總督天下兵馬以拒中華,倘有不便之處,揮書告知,朕當另委他人,免吾妹身居兩難之境。
” 飄萍拜謝,曹丕與諸臣回宮,早有飄萍帳下諸将皆到,曰:“陛下擠兌王上,欲使王上為擋箭牌也,人所共知,王上焉不知之?如何反允領兵耶!”飄萍道:“向日吾本有三策,借吾身份,泯卻争端,使四海無兵戈之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