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回 江夏王劫銀南下 飄萍女定計東征
關燈
小
中
大
,翻身墜馬,魏軍大驚撲上,一齊來救,因此趙雲得出重圍,匹馬向華山奔走。
夏侯楙令一軍送回父親,自将餘卒趕來,逶移追到華山之下,趙雲奔入山中去了。
夏侯楙方欲入山,陡地山口處塵煙大起,心下驚疑道:“莫不是葉飄零預伏一軍在此接應?”諸魏軍各自驚疑,陡然一将閃出,大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諸人速來領死!”卻是趙雲會合随從,去了客商裝束,又複武将姿容,威風凜凜閃出,衆魏将聞得,一齊顫栗而退。
趙雲早率随從,翻山去了。
後人有詩贊曰: 四海遍傳趙将聲,常山二字最英風。
一槍奮展翻江勇,赢得青書萬世名。
隻說趙雲單槍匹馬闖出重圍,左右随從不折一人而去。
報與曹丕,大怒道:“叵賴匹夫,視我大魏無人乎!”有賈诩道:“中華兵勢雖雄,魏國自有擎天之柱,倘願東征,天下覆手可定,趙雲匹夫之勇,何足道哉?”曹丕道:“文和此言,皆夢呓也!飄萍若非中華公主,早攬關東于麾下也,今身世已明,縱不投華,焉能助魏?”吳質道:“此事甚易,可如此如此,間其父女之情。
”曹丕欣喜,依計而行。
卻有飄萍既出王府,順便拜望母親卞氏,至晚方回,秀珠夫人告道:“中華皇帝佯作許和,教陛下松了防備,卻遣趙子龍潛入境内,伺機行刺,幸得夏侯元讓等拼力護駕,方保無虞。
”飄萍訝異道:“我父皇母後,何等愛我,既已許和,豈肯背義?”秀珠夫人便與趙雲書曰:“此趙雲脫身去時,誤将此書陷在長安,陛下因得之,雷霆大怒,曰:‘中華全無信義,若與許和,必為所算也’。
” 飄萍道:“或為反間之計,欲使魏華不和,而有人趁勢得利也。
有吾在此,必教中華不能犯境一步,陛下何必慮哉?吾當以言解之。
”忽有胡女急來報道:“中華太子葉歸塵,督率三軍北伐,借道鮮卑,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于安習水畔,斬首近萬,奪取牛羊馬匹不計其數,匈奴諸部,已遭滅頂之災!谷爾眉王子已被押回中華。
”飄萍一把站起道:“此訊可真?” 胡女道:“豈敢欺瞞單于?我父已隕軍中,全族皆已北去,唯吾前來報與單于知曉!”飄萍緩緩坐下,喃喃道:“父皇既允我暫息兵戈,各守邊境,使四海從民,盡免征戰之苦,假以時日,曹丕自然信之。
有吾在此擀旋,必教天下不起兵甲,安然一統,他年終有回歸團聚之日,今何不顧吾尚居魏國,急來相犯?”一時傷痛已極,又登望月樓上,遙望卿鳳閣中,燈火渺茫,夜風之中,微夾小兒啼哭之聲,母親撫慰之語。
可憐帝王将相,幾曾留意大好江山,隻知窮兵黔武,為一己權位,全然不恤生民!飄萍徘徊許久,主意終于已定,遂召諸将來此。
飄萍遣出秀珠,告與諸将其事。
阿醜道:“單于勿躁,此必皇上意欲東征,恐單于不為所用,故使單于知此訊息,欲間單于父女之情也。
”飄萍道:“吾豈不知之?今父皇意欲伐魏,陛下卻欲征華,不知何日了局?兵戈一起,強歸一統,可憐天下百姓,又遭劫難也!”張繡道:“單于既知皇上之意,如何決斷?”飄萍道:“先帝托孤之重,飄萍不敢有忘,況吾亦曾許諾,保陛下穩坐龍庭,安如泰山。
明日自請挂帥,就此東征,先收中華于宇下。
” 阿醜道:“單于早知皇上反間之計,何故依舊為其用之?”飄萍冷笑道:“他兩方甘願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與我何幹?唯連年征戰,你不能滅我,我不能滅你,拉鋸紛争,各盡其力,為君者因遂其志,為将者可建功名,受罪者唯無辜百姓也。
子恒既不念兄妹之情,興元又不顧父女之義,天下歸其任何一人,亦非百姓之福也,吾當借魏國之軍,先取中華,後平魏國,自居天下之主,以四海生靈為重,屆時父兄皆居我宮中,卻問兩邊如何争競!” 衆将面面相觑,都道:“自古未聞此理,單于休要輕舉妄動!”飄萍道:“吾本欲和平一統,奈何勢已不能,他兩邊既貪戀權位,吾何必縱其妄動兵戈?不如我先動之也。
”話雖如此,早思及曹沖之逝、曹操托孤,又念慕容秋水一番舔犢之情,實則心如刀絞。
有詩歎曰: 此心已願隐田園,無意功名萬古傳。
人算何如天亦算,時遷怎奈境同遷? 國和家破一生恨,身避志休舉世憐。
遍數江山非我屬,民間終不泯狼煙! 于是衆将遵令,各自劃謀。
飄萍道:“秀珠姊姊雖乃羌人,早與子恒結下私情,吾等圖謀,不可使聞,且将行軍圖來。
”當下衆将鋪開行軍之圖,聽飄萍講述出征方略。
這正是:一片苦心成幻事,三軍安樂入虛空。
畢竟後事如何,依舊下回分解。
夏侯楙令一軍送回父親,自将餘卒趕來,逶移追到華山之下,趙雲奔入山中去了。
夏侯楙方欲入山,陡地山口處塵煙大起,心下驚疑道:“莫不是葉飄零預伏一軍在此接應?”諸魏軍各自驚疑,陡然一将閃出,大喝道:“常山趙子龍在此,諸人速來領死!”卻是趙雲會合随從,去了客商裝束,又複武将姿容,威風凜凜閃出,衆魏将聞得,一齊顫栗而退。
趙雲早率随從,翻山去了。
後人有詩贊曰: 四海遍傳趙将聲,常山二字最英風。
一槍奮展翻江勇,赢得青書萬世名。
隻說趙雲單槍匹馬闖出重圍,左右随從不折一人而去。
報與曹丕,大怒道:“叵賴匹夫,視我大魏無人乎!”有賈诩道:“中華兵勢雖雄,魏國自有擎天之柱,倘願東征,天下覆手可定,趙雲匹夫之勇,何足道哉?”曹丕道:“文和此言,皆夢呓也!飄萍若非中華公主,早攬關東于麾下也,今身世已明,縱不投華,焉能助魏?”吳質道:“此事甚易,可如此如此,間其父女之情。
”曹丕欣喜,依計而行。
卻有飄萍既出王府,順便拜望母親卞氏,至晚方回,秀珠夫人告道:“中華皇帝佯作許和,教陛下松了防備,卻遣趙子龍潛入境内,伺機行刺,幸得夏侯元讓等拼力護駕,方保無虞。
”飄萍訝異道:“我父皇母後,何等愛我,既已許和,豈肯背義?”秀珠夫人便與趙雲書曰:“此趙雲脫身去時,誤将此書陷在長安,陛下因得之,雷霆大怒,曰:‘中華全無信義,若與許和,必為所算也’。
” 飄萍道:“或為反間之計,欲使魏華不和,而有人趁勢得利也。
有吾在此,必教中華不能犯境一步,陛下何必慮哉?吾當以言解之。
”忽有胡女急來報道:“中華太子葉歸塵,督率三軍北伐,借道鮮卑,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于安習水畔,斬首近萬,奪取牛羊馬匹不計其數,匈奴諸部,已遭滅頂之災!谷爾眉王子已被押回中華。
”飄萍一把站起道:“此訊可真?” 胡女道:“豈敢欺瞞單于?我父已隕軍中,全族皆已北去,唯吾前來報與單于知曉!”飄萍緩緩坐下,喃喃道:“父皇既允我暫息兵戈,各守邊境,使四海從民,盡免征戰之苦,假以時日,曹丕自然信之。
有吾在此擀旋,必教天下不起兵甲,安然一統,他年終有回歸團聚之日,今何不顧吾尚居魏國,急來相犯?”一時傷痛已極,又登望月樓上,遙望卿鳳閣中,燈火渺茫,夜風之中,微夾小兒啼哭之聲,母親撫慰之語。
可憐帝王将相,幾曾留意大好江山,隻知窮兵黔武,為一己權位,全然不恤生民!飄萍徘徊許久,主意終于已定,遂召諸将來此。
飄萍遣出秀珠,告與諸将其事。
阿醜道:“單于勿躁,此必皇上意欲東征,恐單于不為所用,故使單于知此訊息,欲間單于父女之情也。
”飄萍道:“吾豈不知之?今父皇意欲伐魏,陛下卻欲征華,不知何日了局?兵戈一起,強歸一統,可憐天下百姓,又遭劫難也!”張繡道:“單于既知皇上之意,如何決斷?”飄萍道:“先帝托孤之重,飄萍不敢有忘,況吾亦曾許諾,保陛下穩坐龍庭,安如泰山。
明日自請挂帥,就此東征,先收中華于宇下。
” 阿醜道:“單于早知皇上反間之計,何故依舊為其用之?”飄萍冷笑道:“他兩方甘願勾心鬥角,爾虞我詐,與我何幹?唯連年征戰,你不能滅我,我不能滅你,拉鋸紛争,各盡其力,為君者因遂其志,為将者可建功名,受罪者唯無辜百姓也。
子恒既不念兄妹之情,興元又不顧父女之義,天下歸其任何一人,亦非百姓之福也,吾當借魏國之軍,先取中華,後平魏國,自居天下之主,以四海生靈為重,屆時父兄皆居我宮中,卻問兩邊如何争競!” 衆将面面相觑,都道:“自古未聞此理,單于休要輕舉妄動!”飄萍道:“吾本欲和平一統,奈何勢已不能,他兩邊既貪戀權位,吾何必縱其妄動兵戈?不如我先動之也。
”話雖如此,早思及曹沖之逝、曹操托孤,又念慕容秋水一番舔犢之情,實則心如刀絞。
有詩歎曰: 此心已願隐田園,無意功名萬古傳。
人算何如天亦算,時遷怎奈境同遷? 國和家破一生恨,身避志休舉世憐。
遍數江山非我屬,民間終不泯狼煙! 于是衆将遵令,各自劃謀。
飄萍道:“秀珠姊姊雖乃羌人,早與子恒結下私情,吾等圖謀,不可使聞,且将行軍圖來。
”當下衆将鋪開行軍之圖,聽飄萍講述出征方略。
這正是:一片苦心成幻事,三軍安樂入虛空。
畢竟後事如何,依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