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回 雨打萍英雄安在 風吹葉豪傑何存

關燈
如今東南已定,荊州可憂,殿下若再逞性而行,父仇真不能報也。

    ‘逐流道:‘不聽哥哥之言,果有此敗。

    ‘遂教脫脫往南蠻,求銀屏起兵問罪。

    脫脫涕泣而去,不一日抵達南中,方到靈襄殿前,聞得一片悲聲。

    孟獲接入,泣道:‘阿鳳自削藩以來,隐居民間,因見有傷殘名龐會者,乞讨南中,饑寒交迫,阿鳳遂與收留,不想此子乃南安龐德之後,不忘昔年沙場關公殺父之仇,阿鳳全無防備,已被刺死三日也!‘脫脫公主不覺悲從心起,淚自眼生,随孟獲進了靈襄竹殿,但見銀屏閉目卧于梓中,麝香堆積,身旁橫放一劍,乃當年偷拔飄零腰間号劍,面容如舊,嘴含微笑,果已身死多時。

    有詩歎曰: 世間盡慕石榴裙,靈秀三千聚此身。

    漫舞瑤池傾宇宙,流連寶殿醉凡塵。

     索家莊上酬明主,東郡城圍助父親。

    可歎黃河能九曲,堪憐渾水沒七軍。

     乃驅十萬降龍士,甘作九州開國臣。

    願報君王一片意,猶思百姓幾般恩。

     夔門關外劍曾舞,洋子江邊詩亦吟。

    非是妾心真薄幸,怎堪一世陷閨門? 兩雄并列紛争日,比翼終成陌路人。

    渺渺青春雖易老,搖搖幽很更難禁。

     須眉不識女兒淚,女兒笑汝何易醉?自古多情壽不長,悲歡離合總無常。

     主公視我若親女,托我雙肩付大江。

    河洛督軍施勇烈,淆關破敵顯鷹揚。

     片言反間向荊楚,十萬蠻兵出遠疆。

    百姓身家埋瀚海,萬民血淚聚汪洋。

     揮兵臨陣已無計,贈我和親即有方。

    知遇隆恩今尚在,此身甘願入南荒。

     欲行囑父休心碎,再拜乞師勿斷腸。

    從此深閨衾帳裡,為君長夜織衣裳。

     不求雨露垂蠻地,但求雄師定北方。

    雁過南中無反複,軍揮北地止刀槍。

     相濡以沫甯相忘,百死餘生又返鄉。

    教子相夫開僻土,烹茶煮酒隐村莊。

     铮鳴環繞雲間匿,鼓角深埋地底藏。

    漫舞輕歌邀曉月,彈琴鼓瑟約夕陽。

     春來先覺黃泥暖,秋去不知天氣涼。

    阿鳳銀屏皆一夢,後人何苦訴蒼茫? 隻說歸塵搶在逐流前頭,先授計龐會,刺死銀屏,乃追谥關鳳為‘昭平王‘,從此飄零腹心唯剩呂蟬,卻已年老聲微,不足為慮,當下歸塵令威遠将軍劉賢招匈奴兵馬屯于北地,分張苞助之,以防曹彰南下,一面驅兵來攻襄陽,當時脫脫公主見銀屏已薨,揮淚辭去,重返襄陽,逐流、周循、太史亨等重又哭倒,三軍一齊墜淚,周循與逐流道:‘荊南落入川兵之手,魏延又繞江夏往江陵而來,一旦事諧,吾等身陷重圍,大仇終難報矣,吾得一千人馬謹守此城,二弟可往先斬魏延,再解襄陽之圍。

    ‘逐流從之,清點人馬,尚有三萬,乃留萬數付與周循,自引餘軍,太史亨開路,王基、趙薇為副,便奔江陵,一幹死士戰到此時,亦有懈怠之心,逐流喝曰:‘昔偷度陰平之時,四面路絕,猶能成功,今雖逢危,何足為懼?‘衆人頗愧,應聲呼曰:‘王兄勿憂,吾等誓死追随!‘當下逐流引銅鈴死士、丹陽子弟便往江陵,原來銅鈴軍都是騎兵,調動最快,趕在魏延之前,抵達江岸,登高射箭,魏延一軍靠不近江岸,隻得仍回南岸紮營。

     随後丹陽子弟已到,這一幹人都是翻騰湖海之士,盡皆精熟水性。

    逐流大喜,拘集民船漁舟,連夜渡河,逐流當先,隻往南岸發來,魏延擺軍相迎,一場厮殺,中華軍敵不過丹陽子弟皆亡命之徒,各自遠遁,魏延舞刀縱馬,蕩出重圍,約束敗兵,與逐流對峙公安,飛書求救。

     卻說這邊歸塵驅數十萬軍困了襄陽,分作十隊,日夜環城攻打,周循隻是謹守,四門各伏強弓勁弩百張,射住諸軍,襄陽大城,府庫充足,一時箭矢不絕,又有高順、臧霸各路人馬,相繼來會,呼應周循,歸塵損折極重,不能成功,忽聞魏延兵敗,心下頗憂,連夜诏示長安,教蔣濟、田疇輔政,封司馬懿為大都督,調一軍來破逐流。

    司馬懿奉诏,點軍三萬,便發江陵,魏延進拜,道:‘二殿下麾下死士,忠誠無二,猛勇非凡,盡可以一當百,的是天下精兵,惜乎不能為國家所用也。

    ‘司馬懿登高看了,道:‘二殿下兵雖雄壯,所據不過一南郡耳,終無大用,唯今之計,隻宜深溝高壘而不戰,以老其師,待襄陽危急之時,二殿下必回軍去救,吾等方可趁勢掩殺。

    ‘當下高砌牆,深挖壕,任憑逐流在外肆意揚威。

    諸将皆怒,入帳告曰:‘吾軍之衆,三倍于人,都督畏之如虎,豈不為天下所笑也?‘司馬懿道:‘中華子民,何必同室操戈?可曠延歲月,南郡之民,終知逐流背國,士心必然瓦解,此不戰而勝之法也。

    ‘衆将默然而退。

     兩邊對峙數月,襄陽城糧草漸絕,岌岌可危,南郡北門即将大開,高順領陷陣營突圍來報逐流,卻為鄧艾設下伏兵,盡數屠戮,高順死于亂軍之中。

    有詩歎曰: 世間隻見張遼勇,天下誰知高順雄?陷陣一生無敗績,何如千載不聞聲? 逐流聞報,隻得回師去救。

    報入司馬營中,司馬懿大喜,便喚魏延道:‘二殿下已陷孤窮也,文長可引一萬人馬急速追之,先擒主帥,再破周循。

    ‘魏延道:‘二殿下進時迅猛,退去從容,必有埋伏,方今莫若先據江陵,卻釋襄陽之圍,放二殿下入内,以無糧孤城,而當十萬之軍,雖信、布不能恃勇,孫、吳不能用兵也,此為上策,都督細察!‘司馬懿道:‘吾另有妙計,汝勿多言,将令在此,務須凜遵!‘說着已擲下令箭。

     魏延無奈,隻得引軍來趕逐流,斜刺裡閃出一軍,正是王基,魏延敵住,不十合,王基敗走,魏延趕來,又遇趙薇,戰了十合,圈馬而奔,魏延追到葫蘆谷口,忽地銅鈴聲到,稚尾飄搖,逐流橫霸王戟,縱絕影馬,威風凜凜閃出,四面銅鈴軍殺來,将魏延一部,殺得七零八落,丹陽子弟,合圍殺到,魏延大怒,手舞銅長刀,左沖右突,拔出各路敗兵,直如無人之境,逐流喝道:‘魏延休得逞狂!‘拍馬來戰,魏延應道:‘叛國之徒,再起兵戈,吾誓殺汝!‘逐流大笑道:‘天下群星,次第而終,當今世上,再無英雄!碌碌之輩,誰敢殺我?‘魏延喝道:‘我敢殺汝!‘舞刀向前,方過三十合,逐流詐敗而走,魏延趕來,不覺入谷,隻聽得梆子一響,萬弩齊射,可憐魏延連人帶馬,死于谷中,有詩歎曰: 霹靂當頭萬點星,文長因此喪聲名。

    誰知司馬心中事,欲盜江山問鼎成。

     逐流射死魏延,揮軍北上襄陽。

    歸塵撤開重圍,放逐流入城,随後司馬懿已到,合兵将襄陽困住。

    中華敗兵來告:‘魏延中伏而死!‘歸塵聞得大哭道:‘興霸、文長,相繼而去,從此中華,名将安在?‘司馬懿亦恸道:‘文長身喪,實吾之過也!‘魏延乃當今名将之中碩果僅存之人,一朝身死,中華軍中無不視逐流為奪命神魔,人人駭懼已極。

     歸塵大怒道:‘朕念昔有兄弟之情,多般容讓,奈何逐流絕情如此,濫殺國家棟梁,朕不能念私情而失天下人之義也!‘便教諸軍再行攻打,不破城池,決不退兵。

    當下陳到、淩統、陳泰、鄧艾、丁奉、徐盛、張承環城猛攻。

    城中周循告逐流,道:‘二弟入城,正中歸塵奸計也,如今孤城難依,如何長久?‘逐流道:‘無妨,今夜諸軍随我突圍,直出西門,縱聚天下之兵于此,安能阻擋吾等兄弟?‘當夜重攜銅鈴,再頂稚尾,舞起霸王戟,飛上絕影馬,大喝道:‘衆兒郎别無去路,唯有死戰!‘衆人高呼道:‘願随王兄,死戰到底!‘乃教周循先引一軍佯出東門,逐流卻領餘軍,開了西門,殺出城來,中華一部,當者披靡。

     原來司馬懿早已料到,先告歸塵道:‘逐流悍勇,天下難當,雖居絕境,必有孤注一擲,直奔長安之心。

    東門火起,必為詐也,臣料其軍必出西門。

    ‘歸塵深然其言,乃虛伏一軍在東,親督諸将,重兵伏于景山各處。

    遙聽得西門火頭升起,衆将一齊大喝,殺出伏來,逐流一軍縱橫天下,世所難當,雖入重圍,并無慌亂,但看火光之中,稚尾搖處,盡皆相随,銅鈴之聲,震蕩蒼穹。

    天光漸亮,數十萬雄兵,阻不住逐流死士,撞出重圍,直上景山,逐流回頭,萬餘死士,人人已傷,數千駿馬,匹匹皆殘,然而諸軍臉色,愈加堅毅。

    逐流道:‘天不佑我,大勢已去,諸兄弟可知悔焉?‘衆人答曰:‘能與王兄同死,生平之幸也!‘逐流乃登山駐馬,俯瞰襄樊,但見得烽煙渺渺,金戈閃亮,營帷帳角,方圓百裡,綿延不絕。

    襄陽東門,喊聲不歇,逐流知是周循沖突不出,回顧諸軍道:‘吾等生死相依,永不分離,豈有周子遠獨陷敵軍之理?‘乃教王基、趙薇駐守此山,自與脫脫引五百精騎,重入亂軍,來覓周循,越過東門,所到之處,波開浪裂,五百精兵,損折殆盡,隻有三十人跟随逐流,已及襄江之畔,望見周循孤身被困,戟折劍失,徒手相搏。

    逐流喝一聲:‘逐流在此,諸軍速退!‘衆人聽得銅鈴,望見稚尾,各自逃開,逐流已到周循身前,翻身下馬,但見周循渾身箭矢,遍體血紅,心下何痛,緩緩道:‘子遠哥哥上馬,吾步行相護,先行突圍!‘周循苦笑道:‘先機盡失,外援已絕,勢不能回天,可憐先帝誤喪鼠賊之手,含恨九泉,沉冤難雪!為臣子者,安能苟活?‘逐流道:‘夫星火既在,終可燎原,吾等雖無去路,猶可上山落草,再圖雪恨,歸塵豈奈我何?子遠哥哥上馬!‘說話之間,早有歸塵親引數萬軍馬倒卷上來。

    周循道:‘逐流速去,徐圖報仇!‘逐流道:‘哥哥不願去時,待我借匹軍馬相贈!‘回顧麾下三十騎道:‘吾今雖敗,乃天意也,非戰之罪。

    今願獨入萬軍,就借歸塵馬匹而還,以明此理!‘說着戟指歸塵喝曰:‘将汝馬來!‘一提缰繩,直取歸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