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回 關銀屏北逼魏境 葉逐流亂取雒城
關燈
小
中
大
王府上而來,又請一字并肩王祝融,鎮南王妃孟獲,烏戈國主兀突骨、三元帥、三将軍前來議事。
須臾各人皆到,銀屏謂孟獲道:“如今天下待定,四海将平,魏國負隅頑抗,終難久矣,吾欲起兵相助歸塵、逐流二弟一功,早解兵戈,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孟獲道:“鎮南王唯阿鳳當之,吾但奉令而行也。
”又問祝融,兀突骨,各無異議。
銀屏喜道:“吾自嫁大王,常思裁軍育民,十二年來,南中糧足民豐,唯兵甲未解,難稱太平之境,今天下若定,此願方遂也。
”銀屏于是出榜傳示南中,欲舉兵戈以迎中華取魏,原來舉凡南民開土築樓,種田植樹等皆受中華之惠,聞得銀屏诏書,自是紛湧相應。
銀屏便謂祝融道:“姊姊武藝精熟,可為先鋒,與三元帥分定雲南、朱提、越巂三郡,打通北上之路。
小妹随後便到也。
”祝融道:“阿鳳之命,自當凜遵,唯有一問:永昌近在咫尺,阿鳳何不先平此郡,待餘郡來救時,一舉而到成都,此莫大之功也,阿鳳如何反而棄近就遠?”銀屏道:“永昌太守王伉乃忠臣也,久事魏國,不肯輕服,吾若取之,必糾纏彼處也,妹北進者,不過分魏軍之勢也,豈在奪取成都乎?料其餘三郡不戰可定,姊姊須速往之。
” 祝融慨然領命,遂教兀突骨、三元帥各引一萬軍士,分取三郡,果然太守雍闿、朱褒、高定聞風而降,銀屏于各處軍中挑選五萬精兵,會合祝融與三元帥,方欲往犍為進發,忽聞後方急報八納山木鹿大王造反,祝融便進銀屏道:“永昌未克,木鹿先反,北伐之事,未可促發也。
” 銀屏道:“木鹿大王起事,必魏國反間計也,吾聞歸塵難破瓦口,轉運不易,逐流被阻雒城,糧草全無,魏軍死守頗有成效,但恐吾等直襲成都耳,故設此計絆住吾等,若回軍時,便中其計也。
吾當以一書請大王駐守國中,三元帥前往助之,不放木鹿大王一兵一卒犯境,别遣使往八納山通和,待魏國平複,木鹿大王安得成事乎?”祝融拜服,當下三元帥将三萬軍去助孟獲,這邊自引無當飛軍五萬,兀突骨藤甲軍在左,祝融象兵在右,也不知經過多少荒山,也不知渡過多少惡水,終于到得岷江峽口下寨。
早有急報傳入成都,魏主道:“關銀屏果然來也!”便喚張虎去守犍為,許儀、典滿引新組虎衛軍助之。
三将領命離了成都,抵達武陽城外,早遇南軍,兩陣圓處,許儀出馬,祝融夫人手持長八長标便與交鋒,戰到十合,祝融詐敗而走,許儀舞刀追來,忽地空中一把飛刀落下,許儀背部中刀,翻身落馬,祝融來取許儀首級,典滿急上前相救,又戰二十合,祝融賣個破綻,典滿突入,一把飛刀早到,正中典滿左肩。
象群奔騰而上,虎衛軍不能抵擋,敗退回營。
祝融夫人得勝而還,兀突骨見祝融建功,奮然道:“典滿、許儀雖敗,張虎随後便至也,吾願擊之。
”銀屏許之,隻囑咐道:“藤甲軍不懼刀箭,但畏火攻,切需在意,舉凡密林山谷,皆不可入,營帳糧車,概不可近。
”兀突骨允諾,便引藤甲軍一萬前往讨戰,張虎聞得,即喚武陽太守呂凱,如此如此,自出城交鋒,大戰三十餘合,張虎虎軀初震,軍中鼓響,魏軍齊出,惱起兀突骨亦教藤甲軍相迎,短兵相接,但見那藤甲軍盡皆刀槍不入,弩箭難穿,魏軍如何當得,大敗而走。
兀突骨鼓噪追來,趕到城前,一聲金響,城頭灰瓶砸下。
原來藤甲堅韌,不懼白刃,但那灰瓶碎裂處,塵土紛飛,煙霧飄揚,藤甲軍頗有雙目不見者,軍形稍亂,被張虎一陣沖突,倒敗而逃,已到赤水邊,藤甲軍士皆卸甲置于水面,人坐其上,渡水而過,如履平地,安然逃回營去。
張虎虎軀再震,十分駭異,歎道:“如此神物,非人力可破也。
”便問蠻軍俘虜,對曰:“其藤生于山澗之中,盤于石壁之上,吾等采得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幹複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铠甲,若穿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故号藤甲軍,舉世莫能當也,更兼阿鳳女王之神武,汝等如何能敵?可速投降。
”左右大怒,皆欲斬之。
張虎止住,與蠻人道:“吾與阿鳳舊交,并不肯兵戎相見,今縱汝回去,還望轉告。
”遂釋其還營。
銀屏微歎道:“分崩兩國,豈能免戰?吾但願經此一役,世間再無兵戈!”遂引無當飛軍推鋒大進。
張虎望見,虎軀狂震,亦下城池,兩邊列陣,銀屏負劍獨立陣前,按辔徐徐道:“師兄安在?” 門旗卷起,張虎閃出道:“銀屏吾妹,一十二年全無音訊,隻道此生難以再睹芳蹤,今沙場幸遇,雖劫後餘生,亦深慰渴懷也。
不知師妹漂泊南中,諸事可都安好?”銀屏微微欠身答道:“蒲柳弱質,不解風情,多勞師兄挂念。
殘生猶得與師兄重逢,亦上蒼眷顧也。
”張虎虎軀劇震,道:“妹子舍身南嫁,深入蠻荒,陷于不毛之地不得還鄉,吾每思之,即恨葉飄零入骨也。
妹雖南去,亦念吾乎?” 銀屏不言,半晌拔腰間寶劍在手,緩緩道:“小妹昔乃關門之後,今為南中之女,南嫁之事,與我師伯何幹?南中乃吾家舍,孟獲是我夫君,輾轉天涯,幾番曆劫,後得居舍伴夫十二年,此平生大幸也,唯聞叔父仙去,常恨此身不能早返中國,拜祭墳前,銀屏枉負深恩,此生歎惋不盡!” 張虎但望銀屏風采依舊,一如當年,虎軀又震,苦笑道:“銀屏,至今你言語中仍不肯落半點下風!既
須臾各人皆到,銀屏謂孟獲道:“如今天下待定,四海将平,魏國負隅頑抗,終難久矣,吾欲起兵相助歸塵、逐流二弟一功,早解兵戈,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孟獲道:“鎮南王唯阿鳳當之,吾但奉令而行也。
”又問祝融,兀突骨,各無異議。
銀屏喜道:“吾自嫁大王,常思裁軍育民,十二年來,南中糧足民豐,唯兵甲未解,難稱太平之境,今天下若定,此願方遂也。
”銀屏于是出榜傳示南中,欲舉兵戈以迎中華取魏,原來舉凡南民開土築樓,種田植樹等皆受中華之惠,聞得銀屏诏書,自是紛湧相應。
銀屏便謂祝融道:“姊姊武藝精熟,可為先鋒,與三元帥分定雲南、朱提、越巂三郡,打通北上之路。
小妹随後便到也。
”祝融道:“阿鳳之命,自當凜遵,唯有一問:永昌近在咫尺,阿鳳何不先平此郡,待餘郡來救時,一舉而到成都,此莫大之功也,阿鳳如何反而棄近就遠?”銀屏道:“永昌太守王伉乃忠臣也,久事魏國,不肯輕服,吾若取之,必糾纏彼處也,妹北進者,不過分魏軍之勢也,豈在奪取成都乎?料其餘三郡不戰可定,姊姊須速往之。
” 祝融慨然領命,遂教兀突骨、三元帥各引一萬軍士,分取三郡,果然太守雍闿、朱褒、高定聞風而降,銀屏于各處軍中挑選五萬精兵,會合祝融與三元帥,方欲往犍為進發,忽聞後方急報八納山木鹿大王造反,祝融便進銀屏道:“永昌未克,木鹿先反,北伐之事,未可促發也。
” 銀屏道:“木鹿大王起事,必魏國反間計也,吾聞歸塵難破瓦口,轉運不易,逐流被阻雒城,糧草全無,魏軍死守頗有成效,但恐吾等直襲成都耳,故設此計絆住吾等,若回軍時,便中其計也。
吾當以一書請大王駐守國中,三元帥前往助之,不放木鹿大王一兵一卒犯境,别遣使往八納山通和,待魏國平複,木鹿大王安得成事乎?”祝融拜服,當下三元帥将三萬軍去助孟獲,這邊自引無當飛軍五萬,兀突骨藤甲軍在左,祝融象兵在右,也不知經過多少荒山,也不知渡過多少惡水,終于到得岷江峽口下寨。
早有急報傳入成都,魏主道:“關銀屏果然來也!”便喚張虎去守犍為,許儀、典滿引新組虎衛軍助之。
三将領命離了成都,抵達武陽城外,早遇南軍,兩陣圓處,許儀出馬,祝融夫人手持長八長标便與交鋒,戰到十合,祝融詐敗而走,許儀舞刀追來,忽地空中一把飛刀落下,許儀背部中刀,翻身落馬,祝融來取許儀首級,典滿急上前相救,又戰二十合,祝融賣個破綻,典滿突入,一把飛刀早到,正中典滿左肩。
象群奔騰而上,虎衛軍不能抵擋,敗退回營。
祝融夫人得勝而還,兀突骨見祝融建功,奮然道:“典滿、許儀雖敗,張虎随後便至也,吾願擊之。
”銀屏許之,隻囑咐道:“藤甲軍不懼刀箭,但畏火攻,切需在意,舉凡密林山谷,皆不可入,營帳糧車,概不可近。
”兀突骨允諾,便引藤甲軍一萬前往讨戰,張虎聞得,即喚武陽太守呂凱,如此如此,自出城交鋒,大戰三十餘合,張虎虎軀初震,軍中鼓響,魏軍齊出,惱起兀突骨亦教藤甲軍相迎,短兵相接,但見那藤甲軍盡皆刀槍不入,弩箭難穿,魏軍如何當得,大敗而走。
兀突骨鼓噪追來,趕到城前,一聲金響,城頭灰瓶砸下。
原來藤甲堅韌,不懼白刃,但那灰瓶碎裂處,塵土紛飛,煙霧飄揚,藤甲軍頗有雙目不見者,軍形稍亂,被張虎一陣沖突,倒敗而逃,已到赤水邊,藤甲軍士皆卸甲置于水面,人坐其上,渡水而過,如履平地,安然逃回營去。
張虎虎軀再震,十分駭異,歎道:“如此神物,非人力可破也。
”便問蠻軍俘虜,對曰:“其藤生于山澗之中,盤于石壁之上,吾等采得浸于油中,半年方取出曬之,曬幹複浸,凡十餘遍,卻才造成铠甲,若穿身上,渡江不沉,經水不濕,刀箭皆不能入,故号藤甲軍,舉世莫能當也,更兼阿鳳女王之神武,汝等如何能敵?可速投降。
”左右大怒,皆欲斬之。
張虎止住,與蠻人道:“吾與阿鳳舊交,并不肯兵戎相見,今縱汝回去,還望轉告。
”遂釋其還營。
銀屏微歎道:“分崩兩國,豈能免戰?吾但願經此一役,世間再無兵戈!”遂引無當飛軍推鋒大進。
張虎望見,虎軀狂震,亦下城池,兩邊列陣,銀屏負劍獨立陣前,按辔徐徐道:“師兄安在?” 門旗卷起,張虎閃出道:“銀屏吾妹,一十二年全無音訊,隻道此生難以再睹芳蹤,今沙場幸遇,雖劫後餘生,亦深慰渴懷也。
不知師妹漂泊南中,諸事可都安好?”銀屏微微欠身答道:“蒲柳弱質,不解風情,多勞師兄挂念。
殘生猶得與師兄重逢,亦上蒼眷顧也。
”張虎虎軀劇震,道:“妹子舍身南嫁,深入蠻荒,陷于不毛之地不得還鄉,吾每思之,即恨葉飄零入骨也。
妹雖南去,亦念吾乎?” 銀屏不言,半晌拔腰間寶劍在手,緩緩道:“小妹昔乃關門之後,今為南中之女,南嫁之事,與我師伯何幹?南中乃吾家舍,孟獲是我夫君,輾轉天涯,幾番曆劫,後得居舍伴夫十二年,此平生大幸也,唯聞叔父仙去,常恨此身不能早返中國,拜祭墳前,銀屏枉負深恩,此生歎惋不盡!” 張虎但望銀屏風采依舊,一如當年,虎軀又震,苦笑道:“銀屏,至今你言語中仍不肯落半點下風!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