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奸雄毒計劫神醫 女将多情全舊義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葉飄零因大限将至,生死難明,強行和慕容秋水拜堂成親。
慕容秋水雖道:“僅限于此三國年間。
”也未明加反對。
葉飄零得遂平生夙願,自是心滿意足,隻是見屬下子民遭難,卻也忍不住大恸。
又聞張清兒諸軍捷報飛傳,知荊襄病患雖重,軍事無憂,因此一意撫民。
數日後,郭嘉急匆匆趕到襄陽西門下。
葉飄零雖然大喜,不令放入,隻叫道:“奉孝,神醫安在?”郭嘉拜伏于地,大哭道:“主公,屬下無能,連夜趕到金城探訪,華神醫已為曹操劫至洛陽。
屬下便投洛陽,城門緊閉,不能潛入,故此孤身而回。
屬下罪該萬死,無言苟活于世!” 轟的一聲,葉飄零幾欲栽倒,良久長歎道:“好一條絕後之計,可憐荊襄百姓,盡化冤魂,四年辛苦,徒勞無功!曹操曹操,汝真為古往今來天下第一大奸雄,吾不如汝甚也!”郭嘉拔出佩劍,大叫道:“嘉上不能報主公知遇之恩,下有負百姓殷殷之望,千古罪人,莫此為甚!”便往頸中抹去。
嗖的一箭射去,撞飛郭嘉手中之劍,射箭之人,慕容秋水也。
葉飄零道:“奉孝休得如此,可投張清兒處,好生休養,他日北上洛陽,剿滅曹賊,為我荊襄百姓報此大仇!”郭嘉應聲是,帶淚而去。
“連奉孝如此高才,也已束手無策,落得大哭尋死,天下何人可解我之危,荊襄休矣!”葉飄零駐足城頭,拔劍長嘯,下令召集襄陽城中尚未染病之民。
葉飄零自領荊襄以來,一向号令如山,雖在危難之際,仍無須多時,萬民齊集。
葉飄零大叫道:“飄零無能,給衆位帶來如此災難,罪不容誅。
神醫身陷牢籠,飄零雖已釜底抽薪,切斷病源,然城中疾病終難清除。
今日便開城門,衆位各支取紋銀三兩,速往他鄉去吧!”說罷又厲聲道:“凡染病者一律留在城中,與飄零共存亡,斷不可乘機出城,而成他鄉之患,敗我荊襄聲名,叫天下盡皆恥笑,一經發現,定斬不饒!” 說着一聲令下,城門大開。
衆百姓發一聲喊,也不要銀子了,呼妻攜子,喊爹叫娘,一窩蜂湧出城去。
卻有一小半原地不動。
葉飄零道:“衆人何不從之?”剩餘百姓盡皆拜倒,一名書生道:“自君侯入襄陽以來,雖為國家之事屢起刀兵,卻對子民秋毫無犯。
太平之時每親自開荒墾地,巡查商市,又嚴明法紀,懲惡揚善,當天災之日,開倉散糧,赈災救貧,不辭勞苦下遠鄉慰問我等,雨露隆恩,深情厚意,我等一日不敢有忘,當此大難之際,我等豈能棄君侯不顧,獨自逃生,願與君侯共存亡,我等平生之幸也。
”說罷衆百姓盡皆淚下。
葉飄零恸道:“若非飄零年輕氣盛,煮酒論英雄時狂放張揚,豈有今日之禍?衆位如此情義,教飄零如何補報?請受飄零一拜。
”于是葉飄零及衆官與襄陽百姓相對三拜,官民更無隔閡。
那書生又道:“神醫既然不至,君侯何不向天祈福。
或許吉人自有天相,度過此劫,亦未可知。
” 葉飄零苦笑道:“此禍乃是人為,恐祈天無用。
”書生上前道:“安定人心,非此不可。
”一言點醒葉飄零,忙問書生姓名,書生道:“某複姓司馬,無名。
”葉飄零道:“不知與水鏡先生如何稱呼?”司馬道:“乃吾叔也。
”葉飄零大喜道:“令叔天下高士,吾早聞其名。
君如此高才,不辱令叔之名也。
”封司馬為主簿文書,命司馬主持祈天大典不提。
随後下令飛報江陵,大開城門,凡無病者,願去願留一概自定,同時也命人祭天安民。
又數日,清兒傳書報來:尊主公之意,民間田土,概不侵犯。
但大軍占據各處城寨,所帶糧草已盡,荊南糧草,遲遲不到,襄陽一帶所
慕容秋水雖道:“僅限于此三國年間。
”也未明加反對。
葉飄零得遂平生夙願,自是心滿意足,隻是見屬下子民遭難,卻也忍不住大恸。
又聞張清兒諸軍捷報飛傳,知荊襄病患雖重,軍事無憂,因此一意撫民。
數日後,郭嘉急匆匆趕到襄陽西門下。
葉飄零雖然大喜,不令放入,隻叫道:“奉孝,神醫安在?”郭嘉拜伏于地,大哭道:“主公,屬下無能,連夜趕到金城探訪,華神醫已為曹操劫至洛陽。
屬下便投洛陽,城門緊閉,不能潛入,故此孤身而回。
屬下罪該萬死,無言苟活于世!” 轟的一聲,葉飄零幾欲栽倒,良久長歎道:“好一條絕後之計,可憐荊襄百姓,盡化冤魂,四年辛苦,徒勞無功!曹操曹操,汝真為古往今來天下第一大奸雄,吾不如汝甚也!”郭嘉拔出佩劍,大叫道:“嘉上不能報主公知遇之恩,下有負百姓殷殷之望,千古罪人,莫此為甚!”便往頸中抹去。
嗖的一箭射去,撞飛郭嘉手中之劍,射箭之人,慕容秋水也。
葉飄零道:“奉孝休得如此,可投張清兒處,好生休養,他日北上洛陽,剿滅曹賊,為我荊襄百姓報此大仇!”郭嘉應聲是,帶淚而去。
“連奉孝如此高才,也已束手無策,落得大哭尋死,天下何人可解我之危,荊襄休矣!”葉飄零駐足城頭,拔劍長嘯,下令召集襄陽城中尚未染病之民。
葉飄零自領荊襄以來,一向号令如山,雖在危難之際,仍無須多時,萬民齊集。
葉飄零大叫道:“飄零無能,給衆位帶來如此災難,罪不容誅。
神醫身陷牢籠,飄零雖已釜底抽薪,切斷病源,然城中疾病終難清除。
今日便開城門,衆位各支取紋銀三兩,速往他鄉去吧!”說罷又厲聲道:“凡染病者一律留在城中,與飄零共存亡,斷不可乘機出城,而成他鄉之患,敗我荊襄聲名,叫天下盡皆恥笑,一經發現,定斬不饒!” 說着一聲令下,城門大開。
衆百姓發一聲喊,也不要銀子了,呼妻攜子,喊爹叫娘,一窩蜂湧出城去。
卻有一小半原地不動。
葉飄零道:“衆人何不從之?”剩餘百姓盡皆拜倒,一名書生道:“自君侯入襄陽以來,雖為國家之事屢起刀兵,卻對子民秋毫無犯。
太平之時每親自開荒墾地,巡查商市,又嚴明法紀,懲惡揚善,當天災之日,開倉散糧,赈災救貧,不辭勞苦下遠鄉慰問我等,雨露隆恩,深情厚意,我等一日不敢有忘,當此大難之際,我等豈能棄君侯不顧,獨自逃生,願與君侯共存亡,我等平生之幸也。
”說罷衆百姓盡皆淚下。
葉飄零恸道:“若非飄零年輕氣盛,煮酒論英雄時狂放張揚,豈有今日之禍?衆位如此情義,教飄零如何補報?請受飄零一拜。
”于是葉飄零及衆官與襄陽百姓相對三拜,官民更無隔閡。
那書生又道:“神醫既然不至,君侯何不向天祈福。
或許吉人自有天相,度過此劫,亦未可知。
” 葉飄零苦笑道:“此禍乃是人為,恐祈天無用。
”書生上前道:“安定人心,非此不可。
”一言點醒葉飄零,忙問書生姓名,書生道:“某複姓司馬,無名。
”葉飄零道:“不知與水鏡先生如何稱呼?”司馬道:“乃吾叔也。
”葉飄零大喜道:“令叔天下高士,吾早聞其名。
君如此高才,不辱令叔之名也。
”封司馬為主簿文書,命司馬主持祈天大典不提。
随後下令飛報江陵,大開城門,凡無病者,願去願留一概自定,同時也命人祭天安民。
又數日,清兒傳書報來:尊主公之意,民間田土,概不侵犯。
但大軍占據各處城寨,所帶糧草已盡,荊南糧草,遲遲不到,襄陽一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