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回 納三宮普天歡慶 分二子舉世圖強

關燈
上回說到歸塵屢打成都不下,還是逐流趕到,隻拼力一喝,魏人魂飛魄散,紛紛倒戈,中華軍一擁入了成都,魏主為逐流逼迫甚緊,自刎而亡。

    夏侯霸抱曹芳逃走,卻被安清、張苞生擒,夏侯霸告歸塵道:“聞仁者不絕人之汜,魏國雖開罪上國,非公子之罪,願殿下赦之,某雖死無恨。

    ”歸塵道:“兩國相争,乃天下之勢,非一人之故,吾弟魯莽,誤累令主身亡,亦吾之過也,魏主吾猶不害,安肯弑其遺孤?願君勿疑。

    ”夏侯霸拜謝,自此世感歸塵之恩。

    夏侯懋等皆降。

     于是歸塵等上表報捷,一面分兵收取各處,有關銀屏謂歸塵、逐流道:“成都已克,大功已成,二位殿下業已無憂,吾不宜離家過久,今當引還,上祝陛下,萬壽無疆!”歸塵道:“師姊多年不返中土,父皇終日思念,何如便往長安一叙?”銀屏道:“相見怎如不見,今生不見何妨,既百死餘生,互知肝膽,但求相忘于江湖可也。

    世事如過眼雲煙,逝者已矣,唯願生者自安,吾師歸隐,總是天算,願吾皇千秋常樂,龍體安康,銀屏并無别言。

    ”乃取一襲龍袍交與歸塵道:“吾居南蠻别無他事,窮十年之功,方織得此袍,幸今生尚能重見殿下,願代為交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言罷,羅拜一圈,但聞得鞭敲金镫響,銀屏引軍竟自離去,烏戈國主在左,祝融夫人在右,并隐于荒山惡水之間。

    有詩歎曰: 此身終化南疆雁,曾入中原掃萬夫。

    偶作相逢居夢幻,何妨兩忘在江湖! 每疑雨露滴松葉,本是離人棄淚珠。

    一陣寒風吹散處,殘陽空自墜山塢。

     銀屏已去,歸塵領軍相送,順道來收孫權,卻遣逐流去取永昌。

    不一日歸塵軍到建甯,孫權閉門不納。

    歸塵令軍士射箭縛書入内,略曰:“僭号之國,已服中華,天下一統,隻在即日,大亂已止,大治将至,順安為魏盡職,何如為天下盡忠?”孫權得書,心下難定,原來逐流行軍最快,早到永昌,王伉、呂凱聞魏國已滅,獻城降華,龐統在南陽又遣使往夷州請孫和發書亦到建甯,勸谕其父。

    孫權料知大勢已去,平生英雄夢終是難成,左思右想,終于出降,歸塵表為味侯,領鎮南将軍。

    有詩歎孫權曰: 海外稱王何所終,中原有志建奇功。

    飄零半世猶無恨,不願後人道守成。

     收了孫權,歸塵召逐流返成都,自引軍欲收劍閣。

    周循進言道:“夏侯惇非投降之人,今雖孤立無援,究有雄兵十萬,困獸猶鬥,不可力争。

    可使魏人假傳音訊,隻推魏主已降,诏令夏侯惇亦歸中華。

    ”歸塵從之,便取魏主印绶,假做诏書,喚原魏太仆陳郡梁習往夏侯惇軍中傳訊。

    梁習領命,便到劍閣,傳魏主诏命,言歸降之事。

     夏侯惇聞得,淚落單行,仰天大呼道:“吾等死戰,何故先降,今雖欲歸,亦無所也!”劉晔道:“陛下非投降之君,此必葉歸塵詭計,欲誘吾等歸降耳。

    ”夏侯惇拍案大呼道:“國滅臣亡,更有何言!”劉晔道:“今梁習至此,成都必已陷落,料中華軍分定四野,兵力散布,可虛紮營旗在此,卻起一軍晝夜兼程,徑襲成都,先擒二子,再圖複國。

    ”夏侯惇道:“吾雖離去,須留一人在此當住張清兒。

    ”劉晔道:“張嶷、吳班在此,每日輪值,隻換号衣馬匹,拖得一日,便是一日。

    ” 夏侯惇從之,斬了梁習,卻與張嶷、吳班道:“吾當星夜去複成都,汝二人在此據住中華軍,隻不要出戰。

    待吾滅了二子,此間軍馬自退。

    ”張嶷、吳班允諾,伏下二路奇兵,每日輪換。

    關下張清兒望見,便謂馬超道:“關廂兵卒,來來往往隻是這些許之人,每日但換旗甲号衣而已,夏侯惇必因成都危急,回軍去救矣。

    孟起這幾日佯作不知,勿去搦戰,其心必懈,吾等卻于夜時,趁其不備搶關。

    ”馬超大喜,數日之間,暗使人備齊攻城器具,趁夜月黑之時,掩護張清兒所部輕捷之士攀援而上,早入關牆,砍斷鐵索,打開關門,馬超鐵騎一擁而入。

     張嶷、吳班猝不及防,早被擒下,馬超令亂槍刺死,清兒已到急止,溫言道:“二位将軍素來輔魏,雖是忠臣,然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久矣,今漸入大治,理所當然,君臣之義,不如天下之義也,二位将軍豈有不察?”吳班猶在遲疑,張嶷道:“将軍此言,甚合正理。

    張嶷見識短淺,萬分怅恨。

    ”于是二将果然降了清兒。

    清兒語馬超道:“巴蜀初定,人心未安,若再加殺戮,誠為不取。

    ”馬超道:“飄渺之言是也。

    ” 清兒道:“吾當安撫各處軍民,孟起可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