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回 破金鎖張苞射箭 圖手足太子多心

關燈
有淩統敬甘甯舍身赴死酬國志,甘甯感淩統深明大義救助恩,這個告罪,那個寬懷,各按下冤仇,渾忘了私憾,就于帳中歸塵虎駕之下,陸遜諸将皆為見證,兩人結為兄弟,永相救護。

    正是:仇怨曾經勝泰山,如何一日拜金蘭?私恩雖未解私憾,大義來時盡笑談! 當下歸塵入川,卻與陸遜計議:“今曹仁已據巴西宕渠,吾弟必盡得東川矣,于此到成都猶有關隘四五十處,若不努力,如何先到?幸敵寡我衆,丞相可督江南水軍取江州,以分魏軍之勢,吾自領北方步卒渡三水,奔成都。

    ”陸遜然之,且撥甘甯、淩統左右先鋒輔助歸塵,自引太史亨、韓當、黃蓋、蔣欽、孫尚香諸将卻往臨江而來。

    原來張虎自夔關逃脫,卻與毛玠據在此地重振旗鼓,有川将吳懿、費觀、馬玉、陽群、鄧銅輔佐,曹仁又發一軍相助,自守宕渠大寨,夾内水安營。

     早報歸塵領軍已入巴西地界,下書搦戰,曹仁許戰,各自擺開,陣圓處,曹仁出馬問道:“吾大魏數番相讓,其意何誠,汝主如何妄起刀兵,屢屢相逼!”歸塵答道:“天下分崩,百姓多苦,今起天兵,發雄師,欲收僭号之國,永消戰亂之災,此自然之理也,何必相問?”曹仁道:“無知小兒,胎毛未退,好不知恥,敢作大言!汝等欲取成都,不怕你展翅飛上天去!今布一陣,汝等能破,吾軍便該讓道,如若不能,可返回重讀兵書,再學韬略,免教他人笑話!”歸塵道:“吾中華上國,曆經多少風浪,基業愈加穩固,有何小陣,盡管布來。

    ” 曹仁便回馬,退入陣中,但見得旌旗交錯,刀槍雜舞,陣勢方正,軍形齊整,歸塵吃了一驚,便與鄧艾登高而望,但見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有序,凜然生威,旗号翩翩,乃是曹洪、曹真、費耀、鄭文、馬忠、李恢、高翔、杜瓊魏蜀八将,各引三千軍士鎮守一門,中央旗樓上挑一盞紅燈,下繞六千軍,卻不知何意,歸塵無計,忙問鄧艾,對曰:“此八門金鎖陣也,入生門、景門、開門則吉,入傷門、驚門、休門則傷,入杜門、死門則亡。

    可從東南生門入内,殺出正西景門,其陣可破。

    ” 歸塵便喚軍士射住陣腳,魏延、陳到、淩統各引五百步卒自東南而入,正西殺出,自在外圍接應,原來曹仁早在旗樓上望見,哈哈笑謂左右道:“葉歸塵軍中果有能人,若在十年之前,此陣必為所破也。

    ”左右請教,曹仁道:“我初學此陣時,八門具備,中間無主,後金鳳單于鎮北王觀我之陣,教中央加設此樓以作主持,因此八門混一,各有八般變化,可一次輪換八八六十四種陣形,他雖識得路徑,卻又如何能盡數擊破?”遂将旗号一展,變動陣勢。

    魏延三将隻知按圖察骥,怎料到變幻玄機,頓時路徑齊失,八門環繞,更不知何處生死,何處景開? 歸塵望見,急叫鄧艾、甘甯相救,自生門殺入,接引魏延三将又自生門殺回,雖全了性命,到底不曾闖陣得過。

    魏延脫困而出,心下奮怒,并力挽開兩張鐵胎弓,直射那燈籠,砰的一下箭矢彈開墜地,卻是那燈殼乃犀皮所制,相距又遠,因此穿透不入。

    歸塵折了一陣,且回本寨,心下郁郁:“不意這曹仁果然守關名将,甚不虛傳!” 正在悶坐,忽報太子妃安靜奉诏,押運金帛糧藥來到,犒勞全軍,賞賜諸将。

    果然是新婚兼小别,歸塵頓忘了行軍之苦,哪念他破陣之艱,接入安靜,細隅隅無盡私語,柔脈脈輕撫嬌顔,更不知安靜既已被禁宮裡,如何能到軍中? 原來是這長安城裡,未央宮中,葉飄零雖逢除夕、正旦,二子卻又不在身邊,連那一班忠臣名将,亦多在外征戰鎮守未回,自古為帝者,未有凄慘如是也,但見那三宮皆是空床,可憐這六院都成虛設,上書房中,雖擺禦宴,所請的是太尉司馬懿、博士辛憲英、翰林供奉劉禅、太子妃安靜、洛神甄妃五人,黃門官員卻又奉旨送一席往客卿趙雲府上,花燈相結,喜酒滿斟,自入雍州以來,百姓鄉民,皆沐皇恩,國家無事,社稷無憂,出征捷報,接連飛來。

     葉飄零不覺大醉,自有辛憲英、劉公嗣扶入内廷,細囑近侍,各自告退,兒媳安靜,先送甄妃暫還館驿,複返皇宮,伴于膝下,小心盡孝。

    翌日上醒,觀安靜面雖含喜,背實懷憂,面雖含喜,出入亭殿之時頗綻歡顔,背實懷憂,逡巡花園之際暗滴珠淚,葉飄零自知安靜之心,問道:“不動吾兒,歸塵伐蜀數月,尚在川口與張遼相拒,不知何日能到成都,非轉瞬可還也,汝莫非常自思念,以緻寡歡?” 安靜仰面道:“父皇休得多慮,免傷龍體。

    兒伴父皇左右,多聽教誨,何悶之有?”葉飄零道:“新婚久别,甯不熬煎?淚痕猶在,不必強顔。

    ”安靜道:“此兒思雖學一身武藝,無奈膽小,不能效學芯茹姊姊,縱橫疆場,保家衛國,故稍悲也。

    ”葉飄零笑道:“朕雖禁汝沙場之行,豈能絕汝夫婦之義?欲圖報國,此間有一差事,汝可擔之,——乃往川口勞軍慰将也。

    ”安靜大喜拜謝,忽又遲疑道:“兒若離去,誰來侍奉父皇?勞軍之事,他人可領。

    ” 銀鈴一笑,轉出憲英道:“你家父皇心若不老,人自振作也,似這般端坐樓閣,不動不行,方為染病之道,汝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