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取趙拙謀成畫餅 降孫奇計化虛空

關燈
是為清兒打算,能有此心,清兒已是感激不盡,此生無憾矣。

    你心中所想何事,清兒全都明白,隻是清兒心中所想,其實你……你全部都料錯了呀!”轉頭奔入内堂去了。

     葉飄零聞言,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隻是仍然伸出手去在頭上搔着,宣布道:“清兒既然如此,入川之事暫罷。

    衆官好生治理荊襄,待孫君侯與吳将軍比過武,再議出征劉表,收回安甯。

    ” 于是退堂。

    衆官均語道:“主公與慕容将軍諸位,似乎都有先知先覺之能,說什麼千載揚名,什麼曹袁相争。

    ”周瑜道:“主公屢次提起孔明,不知孔明是何方神聖?”滿腹疑思退去。

     六月十日,孫堅應召來到襄陽,欲與吳蘭比武。

    吳蘭知葉飄零有計,隻是不知能否真能戰勝這江東猛虎,心下仍是忐忑不安。

     但聽得台上清兒一聲令下,兩将在校場上便相交馬。

    戰到三合,吳蘭斧法已亂。

    葉飄零卻手挽周郎之手來到校場,互相談笑。

    孫堅已壓住吳蘭雙斧,正要斬之以報殺子之仇,忽見周郎不僅降了葉飄零,而且如此親熱,素知周郎與兒子乃是八拜之交,怎會如此不顧義氣?一時不覺愣神。

     吳蘭趁勢抽開雙斧,掉馬回旋,往孫堅頭上劈來。

    孫堅正在錯愕之間,忽見吳蘭斧法奇幻,于剛剛打鬥之時大不相同,更是驚異,竟無法抵擋。

    吳蘭斧到孫堅之頭,策馬退開。

    原來葉飄零已令各将共獻殺手,揉成一式,教吳蘭兩月來隻練此招,待孫堅分神之際,突施殺手,震懾孫堅,然後退開。

    孫堅不知他隻有這一斧,必然心服。

     隻說孫堅于吳蘭最後這一斧歎服不已,但覺眼界大開。

    葉飄零笑吟吟道:“君侯,吳将軍最後一斧如何?”孫堅是英雄之性,既然心服,便不巧言,道:“孫堅不如也。

    ”喚道:“公瑾過來。

    ” 周瑜便來到他身前。

    孫堅喝道:“公瑾,吾視汝有若親兒,汝如何這麼快便傾心降了殺兄之人?”周瑜拜下道:“瑜萬死泣告主公:瑜非無義之人,當日瑜身落牢籠,葉大人五訪周瑜,其意甚誠。

    ” “于是汝卸甲歸降?” “瑜受主公隆恩,伯符厚意,焉敢如此投降?葉大人見瑜不降,便以大義相激。

    ” “汝年輕血性,就此歸順?” “周瑜焉敢,說道若主公肯降,吾方肯降之。

    後聞主公以為長沙太守,瑜方歸附。

    ” “孫堅焉肯屈居人下,汝何不早報此情?” “聞主公欲與吳蘭一戰,葉大人勸我勿擾主公,因此不曾前來拜會。

    ” “孫堅今日尚且未降,汝還跟随鐵頭賊乎?” “兩月來瑜倍見葉大人仁愛寬懷,心系百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瑜已心服口服,自承不及,瑜願受主公萬般責罰,後世百代唾罵,亦終生不敢背反。

    ” 孫堅歎道:“好葉飄零,能得公瑾如此贊譽,汝真天下第一人也!孫堅甘拜下風,然而終不能降也!”轉過身來仰天歎道:“孫文台文武之道,皆不如人,有何顔面偷生世上焉!” 周瑜俯伏于地,聞言大驚,大哭道:“主公!”孫堅揮馬鞭往周瑜面上輕鞭了一記,大喝道:“此鞭乃汝辜負義兄之罪,此後于我孫家,兩不相欠也!”說着策馬直沖,觸柱而死,壽三十九歲。

     孫堅手下舊将一齊撲出,伏地大哭。

    葉飄零見孫堅如此英雄,也不禁傷感不已,傳令厚斂安葬于襄陽城西。

    有詩贊孫堅曰: 猛虎威名四海揚,一生英勇世無雙。

     揮鞭到處恩仇泯,至死向天呼不降。

     孫堅既死,葉飄零令徐盛為長沙太守,自己領軍下江夏,攻廬江,欲收安甯,忽報襄陽城中,忽然疫病大起,三軍俱驚。

    這正是:恩怨情仇總無算,變幻風雲誰可知?畢竟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