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回 關銀屏北逼魏境 葉逐流亂取雒城
關燈
小
中
大
上回說到逐流久攻劍閣不下,便請清兒、馬超逼關下寨,自引一軍轉道陰平,跋山涉水而進,踏平橋頭谷,躍下摩天嶺,祭過死難将士,原來魏主曹睿已先教徐商把守此道,夏侯惇又分郭淮伏于山中,截斷逐流歸路,當下兩邊殺出,将逐流之軍困在當心,高順陷陣營據住徐商,周循在後敵住郭淮,各自舍命苦戰,怎奈山道狹窄崎岖,士卒疲憊不堪,逐流自在軍中左沖右突,終是首尾不能相應,正成甕中捉鼈之勢,隻急得絕影馬仰天長嘶,銅鈴聲叮當亂響,眼看着麾下将士投岩墜谷,無計可施。
哭聲震野之際,忽然号角連聲,魏營火起,一彪軍馬突的殺來,當先那将奮舞鐵脊蛇矛,殺入徐商營中,魏兵望見,盡皆呆若木雞,陣形崩亂,趙薇眼見絕處逢生,不禁躍上逐流馬背,一把抱住。
逐流一笑推開道:“沙場厮殺,休得胡鬧!”也不管他何處人馬,大喝一聲,瞳目瞠處,絕影馬風雷電摯一般縱起,殺奔而前,中華軍士正是久旱得雨,枯木逢春,一齊奮力跟上。
逐流正遇徐商,便與交戰,隻三合,一戟砍死徐商,魏軍原已茫然失措,盡皆伏拜乞降。
逐流越過戰壕,得了魏營,但見相救那将飛馬而到,顔如枯槁,體如松柏,便即下馬拜謝。
那将慌忙拜倒道:“殿下大禮,如何敢當?末将援救來遲,萬死莫贖!”逐流回頭望見周循尚被困在谷中,便道:“且容緩叙。
”飛身上馬,提戟沖下山去,果然是虎入羊群,龍翔天際,但見得兩根稚尾在亂軍中縱橫來去,如入無人之境。
郭淮正與周循交戰,忽聞銅鈴聲響,急忙抽身便走,中華軍紛湧追來,隻驚得郭淮絨縧頓斷,旗幡颠倒。
須臾之間,救出周循,殺散魏軍,郭淮與十數騎闖入密林,棄了馬匹,步行逃遁。
逐流仰天大笑,聲震雲霄,諸軍盡皆伏地稱賀。
翻身回首,跑馬上山,相救将軍遙望逐流容顔豐偉,身材雄壯,稚尾高飄,銅鈴大響,不由失聲叫道:“真天人也。
”待得逐流來到,當即拜見道:“末将曾受陛下大恩,故委身魏國,見機行事,現充中郎将,先父程普,乃中華舊将。
吾本無名,人稱程子,後為武昭王殿下賜名程咨,一向思歸,今見殿下,此誠大幸。
” 逐流還禮道:“若非程将軍仗義相救,吾軍皆死無葬身之地也。
”喚妻趙薇拜謝救命之恩,又有高順、周循、王基等皆來拜見。
程咨道:“吾自建安十三年受命投魏,十六年來,無日夢中不念家國。
初破洛陽,後平長安,皆不得陛下軍令,隻道已被陛下遺忘,未嘗不感歎流涕也,又恐有誤大事,一直隐忍,那日忽得龐丞相密書,道殿下進取之心,感佩無地,故遵丞相之命,上書魏主,請守江油,日夜等待殿下到來,既已遂願,正是撥開雲霧見青天,今日末将方為中華之人也。
”有詩歎程咨曰: 父輩身居開國臣,孩兒不是中華人。
窗前曾聚幾江淚?隻訴當年雨露恩。
逐流聞得諸事,如在夢中,執程咨之手道:“此番伐蜀,将軍高義,逐流此生難忘也。
将軍苦心,吾必盡告父皇。
”即表程咨為威西将軍,旁有周循道:“此間非久留之地,可速入江油,整頓軍馬。
”程咨慨然引本部兩千軍士當先,逐流等軍在後,皆入江油,遣使着後部人馬,都到江油取齊,這邊逐流道:“兵貴神速,豈可遲誤?吾雖兵少,可以急進也。
”遂留周循引一千軍士暫守江油,接引後續兵丁,自引三千軍徑來攻取涪城。
臨行又有周循道:“吾軍久行,多已疲憊,強行攻城,恐有不利。
可使程将軍為先登取城。
”逐流從之,便教程咨引一千兵打魏軍旗号先去,早到城門下,守将苟安見是程咨,便開了城門,忽然左右刀斧手一擁而上,早把苟安擒下,後軍逐流亦到,苟安忙稱願降,于是又得涪城。
周循接引後軍皆會聚兩城。
原來當日郭淮翻山越嶺逃回成都,哭告魏主,程咨陣前倒戈,打通陰平道路。
魏主忙召諸臣商議。
曹休道:“陛下勿憂,小霸王有勇無謀,不知兵法,用兵豈有長驅直入,自斷後路之事乎?雖當年徐公明,亦未敢如此也。
願陛下盡起成都之兵,吾誓報樂文謙、張隽義、徐公明之仇。
”魏主遂撥新募兵士五萬,交與曹休。
曹休整頓人馬,教樂琳、呂建為先鋒,郭淮為參軍,便離成都來迎逐流。
這邊又有張虎逃回,哭告臨江失守,費觀降了中華,陸遜已到江州。
魏主大驚,隻得叫朱靈前去相助,這邊招募民兵,盡付許褚、典滿訓練。
且說後漢建安十七年,葉飄零督全荊将士北伐燕土,後張虎、胡昭施以反間之計,以緻南蠻王孟獲大會諸部共讨荊州,靈襄郡主關銀屏臨危受命,甘願和親而解兵戈,遠離家國,深入南蠻,傳播漢禮,開化蠻荒,至今整整十二年未曾身離蠻境,昔年垂髻紅顔早已不複,鎮南女王卻已恩澤南中,當年随行禁軍死士,業已安家立業,甘老蠻地,不返中華。
蠻民漢卒共同開荒墾地,離洞造宅,千裡不毛之地,已是魚米之鄉。
諸部蠻民提及關鳳,不号關王,不稱銀屏,但呼為阿鳳,無不敬服,唯有八納山木鹿大王常念孟獲不過庸碌之人,竟能先得祝融夫人,後有關鳳絕世姿顔亦甘下嫁,常自不忿,隻迫于大勢,權且歸附鎮南王統屬,内含不臣之心。
按下南蠻興旺不表,隻說西洱湖畔,靈襄殿中,銀屏正自伏案揮書,當日偷拔寶劍,卻橫于膝間,副将侍女、青州護衛皆立于殿前,早有蠻姑來告:“中華訊到,欲報阿鳳!”銀屏便往鎮南
哭聲震野之際,忽然号角連聲,魏營火起,一彪軍馬突的殺來,當先那将奮舞鐵脊蛇矛,殺入徐商營中,魏兵望見,盡皆呆若木雞,陣形崩亂,趙薇眼見絕處逢生,不禁躍上逐流馬背,一把抱住。
逐流一笑推開道:“沙場厮殺,休得胡鬧!”也不管他何處人馬,大喝一聲,瞳目瞠處,絕影馬風雷電摯一般縱起,殺奔而前,中華軍士正是久旱得雨,枯木逢春,一齊奮力跟上。
逐流正遇徐商,便與交戰,隻三合,一戟砍死徐商,魏軍原已茫然失措,盡皆伏拜乞降。
逐流越過戰壕,得了魏營,但見相救那将飛馬而到,顔如枯槁,體如松柏,便即下馬拜謝。
那将慌忙拜倒道:“殿下大禮,如何敢當?末将援救來遲,萬死莫贖!”逐流回頭望見周循尚被困在谷中,便道:“且容緩叙。
”飛身上馬,提戟沖下山去,果然是虎入羊群,龍翔天際,但見得兩根稚尾在亂軍中縱橫來去,如入無人之境。
郭淮正與周循交戰,忽聞銅鈴聲響,急忙抽身便走,中華軍紛湧追來,隻驚得郭淮絨縧頓斷,旗幡颠倒。
須臾之間,救出周循,殺散魏軍,郭淮與十數騎闖入密林,棄了馬匹,步行逃遁。
逐流仰天大笑,聲震雲霄,諸軍盡皆伏地稱賀。
翻身回首,跑馬上山,相救将軍遙望逐流容顔豐偉,身材雄壯,稚尾高飄,銅鈴大響,不由失聲叫道:“真天人也。
”待得逐流來到,當即拜見道:“末将曾受陛下大恩,故委身魏國,見機行事,現充中郎将,先父程普,乃中華舊将。
吾本無名,人稱程子,後為武昭王殿下賜名程咨,一向思歸,今見殿下,此誠大幸。
” 逐流還禮道:“若非程将軍仗義相救,吾軍皆死無葬身之地也。
”喚妻趙薇拜謝救命之恩,又有高順、周循、王基等皆來拜見。
程咨道:“吾自建安十三年受命投魏,十六年來,無日夢中不念家國。
初破洛陽,後平長安,皆不得陛下軍令,隻道已被陛下遺忘,未嘗不感歎流涕也,又恐有誤大事,一直隐忍,那日忽得龐丞相密書,道殿下進取之心,感佩無地,故遵丞相之命,上書魏主,請守江油,日夜等待殿下到來,既已遂願,正是撥開雲霧見青天,今日末将方為中華之人也。
”有詩歎程咨曰: 父輩身居開國臣,孩兒不是中華人。
窗前曾聚幾江淚?隻訴當年雨露恩。
逐流聞得諸事,如在夢中,執程咨之手道:“此番伐蜀,将軍高義,逐流此生難忘也。
将軍苦心,吾必盡告父皇。
”即表程咨為威西将軍,旁有周循道:“此間非久留之地,可速入江油,整頓軍馬。
”程咨慨然引本部兩千軍士當先,逐流等軍在後,皆入江油,遣使着後部人馬,都到江油取齊,這邊逐流道:“兵貴神速,豈可遲誤?吾雖兵少,可以急進也。
”遂留周循引一千軍士暫守江油,接引後續兵丁,自引三千軍徑來攻取涪城。
臨行又有周循道:“吾軍久行,多已疲憊,強行攻城,恐有不利。
可使程将軍為先登取城。
”逐流從之,便教程咨引一千兵打魏軍旗号先去,早到城門下,守将苟安見是程咨,便開了城門,忽然左右刀斧手一擁而上,早把苟安擒下,後軍逐流亦到,苟安忙稱願降,于是又得涪城。
周循接引後軍皆會聚兩城。
原來當日郭淮翻山越嶺逃回成都,哭告魏主,程咨陣前倒戈,打通陰平道路。
魏主忙召諸臣商議。
曹休道:“陛下勿憂,小霸王有勇無謀,不知兵法,用兵豈有長驅直入,自斷後路之事乎?雖當年徐公明,亦未敢如此也。
願陛下盡起成都之兵,吾誓報樂文謙、張隽義、徐公明之仇。
”魏主遂撥新募兵士五萬,交與曹休。
曹休整頓人馬,教樂琳、呂建為先鋒,郭淮為參軍,便離成都來迎逐流。
這邊又有張虎逃回,哭告臨江失守,費觀降了中華,陸遜已到江州。
魏主大驚,隻得叫朱靈前去相助,這邊招募民兵,盡付許褚、典滿訓練。
且說後漢建安十七年,葉飄零督全荊将士北伐燕土,後張虎、胡昭施以反間之計,以緻南蠻王孟獲大會諸部共讨荊州,靈襄郡主關銀屏臨危受命,甘願和親而解兵戈,遠離家國,深入南蠻,傳播漢禮,開化蠻荒,至今整整十二年未曾身離蠻境,昔年垂髻紅顔早已不複,鎮南女王卻已恩澤南中,當年随行禁軍死士,業已安家立業,甘老蠻地,不返中華。
蠻民漢卒共同開荒墾地,離洞造宅,千裡不毛之地,已是魚米之鄉。
諸部蠻民提及關鳳,不号關王,不稱銀屏,但呼為阿鳳,無不敬服,唯有八納山木鹿大王常念孟獲不過庸碌之人,竟能先得祝融夫人,後有關鳳絕世姿顔亦甘下嫁,常自不忿,隻迫于大勢,權且歸附鎮南王統屬,内含不臣之心。
按下南蠻興旺不表,隻說西洱湖畔,靈襄殿中,銀屏正自伏案揮書,當日偷拔寶劍,卻橫于膝間,副将侍女、青州護衛皆立于殿前,早有蠻姑來告:“中華訊到,欲報阿鳳!”銀屏便往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