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回 姜維六戰高陵府 葉帥親臨衣冠墳
關燈
小
中
大
駕前,願誅無道之主,另立聖明之君,力保邊疆無兵戈之亂,海内有升平之福,但求陛下念父女之情,卸甲裁兵,育民養士,陛下堅不肯允,使女喪身前,妻離家國,無情無義,世上誰堪比類乎!”啪的一下,左右皆拔刀出鞘。
葉飄零一聲輕歎,與憲英道:“辛姑娘可為伯約解之。
”憲英遂侃侃言曰:“向者争論,各持一理,實因誤将天下付與一人也。
夫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所有也。
伯約豈不知乎?陛下若甯兵棄武,開土養民,自可消鄉村遠寨之間,衣食為愁之狀,旱澇蝗蟲之時,易子而食之慘,然官位等級猶在,以權謀私仍存,底層冤案無數,豈能上動天聽?陛下本願還權于民,使衆生平等,共建盛世,然天下有魏虎視在西,若不集權于一身,便宜行事,又難免國滅身亡也。
故絕親兒之議,非不惜女,實因勢耳。
金鳳單于睿智聰明,但念養父之情,慕容皇後聖仁寬厚,唯知血親之義,故不能察之,天下更有何人能曉陛下苦心?” 姜維隻聽得目瞪口呆,喃喃道:“還權于民,安有是理?”葉飄零道:“日後自見也,伯約,君乃吾女舊部,朕豈忍相拼?前議取高陵,此朕不是,自當退軍。
亦望伯約念吾女遺志,雖不投華,亦當為友,且勿自相殘殺。
高陵一地,君自主之,但盼朕來祭奠之時,君勿阻攔,傷朕父女之情!” 姜維聞言道:“維本無行浪子,漂泊天涯,不問世事。
後得鎮北王以恩義待之,士為知己者死,自當以一生相報知遇之恩,故離江湖,甘居戰陣。
今王已去,維以為陛下不愛親女,橫加遷怒,多有冒犯,吾願退出此府,暫隐民間。
若知陛下日後大業鑄成,果如所言,維當服罪,自赴九泉告與單于陛下愛女之心。
” 葉飄零凄然而笑道:“萍兒身死,秋水離去,朕縱能為天下人略建微功,亦抱憾終生矣!伯約雖非朕婿,總是一家之人,既領萍兒封爵,何必辭之!”随身摸出玺绶,道:“曹子恒雖然無義,追谥萍兒武昭王,總算有心,朕今攜印在此,欲化飄萍墳前,願領諸兒前來祭奠。
”姜維感其意,大開王府之門,教迎中華之臣前來。
至此中華曆經舌戰、水火戰、誘敵戰、陣戰、伏擊戰、情戰,一共六戰,方得姜維應允葉飄零進入鎮北王府邸,祭奠飄萍衣冠冢,因此這回書便喚做“六戰吊亡靈”。
有詩歎曰: 舉世紛傳霸主名,誰察落葉怅飄萍?空懷問鼎千鈞力,怎得防民衆口聲? 人鬼一心居異處,陰陽兩隔踏前程。
至今孤冢悲聲在,猶訴當年六戰情。
時已午夜,正旦将至,北風轉南,葉飄零與龐統道:“南風既起,今夏黃河必有水患,可早防備。
”龐統然之,見諸事皆定,飄萍衣冠冢前,香燭點起,葉飄零引衆官告祭棚内,彈劍歌曰: “嗚呼歎飄萍,百代已揚名。
漫歌宮殿裡,長笑世間行。
紅巾裹秀發,一劍萬人英。
武已追關聖,文堪比孔明。
古今才俊裡,誰敢去争鋒?孤高雖隐世,猶念萬千靈。
女兒非碌碌,不願做花瓶。
豈能止四字,傾國與傾城!王孫方許願:并辔數寒星。
何如乘鶴去,空剩舊時盟。
夢回高陵府,舞繞長安笙。
帳前瑤琴畢,壁上龍泉鳴。
匹馬馳漠北,孤身鑄太平。
春來又春去,潮落又潮升。
風吹人事換,此世最飄零。
桑幹揚武日,何故罷東征?可憐托孤處,身世已分清。
受恩思報答,遇難顯才能。
親義兩邊在,何方可縱橫?萬師會河洛,一語問平生。
橫眉疑逐鹿,怒目阻刀兵。
命何歸弱水?身已上天庭。
千般功與業,盡數化無形。
從此深閨裡,不見掌中輕。
芳骨更無影,隻餘衣冢成。
乾坤縱有恨,造化不多情。
開國雖興旺,生兒卻零丁。
凄然帝子淚,暗灑在宮廷。
” 歌罷,葉飄零親将武昭王印绶置于烈火之中,淚水滾滾而下,在場諸人,無不感慨。
甄妃原與飄萍交好,這時神智稍清,于人群之中大哭,心下暗道:“倉舒之喪,實曹子桓而起,飄萍之慘,多為子桓而來。
天下帝王,本是一丘之貉,隻是這中華皇帝,卻又為何哭得如此傷心?” 隻說葉飄零祭奠已畢,劃鎮北王府為“武昭國”,姜維駐軍守之,靜聽天下好音,以正興元之言,自引諸将退出高陵,各返長安。
群臣上殿,盡皆站立,唯龐統四肢俱廢,隻能卧于駕前議事,正談及遷都之事,忽有探馬急速來報:“二殿下遠征西羌,深入崇山峻嶺之間,轉運不便,糧草不敷,其勢甚危!”葉飄零視諸臣道:“西羌地高千丈,四處寒冰,逐流既欲伐之,糧草乃是大患,如何解之?” 有龐統奏曰:“臣在東都時,便料陛下終有伐羌之日,已先令人尋思對策,今内舉不避親,臣願保一人,必使糧草調運無憂,二殿下早日凱旋,自可兵發川中,一舉蕩平天下也。
”葉飄零大喜,便問何人。
龐統不慌不忙,說出一個名字來。
這正是:青史帛書已載姓,民間百姓又傳名。
畢竟龐統保舉何人,諸位看官自在下回驗證。
葉飄零一聲輕歎,與憲英道:“辛姑娘可為伯約解之。
”憲英遂侃侃言曰:“向者争論,各持一理,實因誤将天下付與一人也。
夫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所有也。
伯約豈不知乎?陛下若甯兵棄武,開土養民,自可消鄉村遠寨之間,衣食為愁之狀,旱澇蝗蟲之時,易子而食之慘,然官位等級猶在,以權謀私仍存,底層冤案無數,豈能上動天聽?陛下本願還權于民,使衆生平等,共建盛世,然天下有魏虎視在西,若不集權于一身,便宜行事,又難免國滅身亡也。
故絕親兒之議,非不惜女,實因勢耳。
金鳳單于睿智聰明,但念養父之情,慕容皇後聖仁寬厚,唯知血親之義,故不能察之,天下更有何人能曉陛下苦心?” 姜維隻聽得目瞪口呆,喃喃道:“還權于民,安有是理?”葉飄零道:“日後自見也,伯約,君乃吾女舊部,朕豈忍相拼?前議取高陵,此朕不是,自當退軍。
亦望伯約念吾女遺志,雖不投華,亦當為友,且勿自相殘殺。
高陵一地,君自主之,但盼朕來祭奠之時,君勿阻攔,傷朕父女之情!” 姜維聞言道:“維本無行浪子,漂泊天涯,不問世事。
後得鎮北王以恩義待之,士為知己者死,自當以一生相報知遇之恩,故離江湖,甘居戰陣。
今王已去,維以為陛下不愛親女,橫加遷怒,多有冒犯,吾願退出此府,暫隐民間。
若知陛下日後大業鑄成,果如所言,維當服罪,自赴九泉告與單于陛下愛女之心。
” 葉飄零凄然而笑道:“萍兒身死,秋水離去,朕縱能為天下人略建微功,亦抱憾終生矣!伯約雖非朕婿,總是一家之人,既領萍兒封爵,何必辭之!”随身摸出玺绶,道:“曹子恒雖然無義,追谥萍兒武昭王,總算有心,朕今攜印在此,欲化飄萍墳前,願領諸兒前來祭奠。
”姜維感其意,大開王府之門,教迎中華之臣前來。
至此中華曆經舌戰、水火戰、誘敵戰、陣戰、伏擊戰、情戰,一共六戰,方得姜維應允葉飄零進入鎮北王府邸,祭奠飄萍衣冠冢,因此這回書便喚做“六戰吊亡靈”。
有詩歎曰: 舉世紛傳霸主名,誰察落葉怅飄萍?空懷問鼎千鈞力,怎得防民衆口聲? 人鬼一心居異處,陰陽兩隔踏前程。
至今孤冢悲聲在,猶訴當年六戰情。
時已午夜,正旦将至,北風轉南,葉飄零與龐統道:“南風既起,今夏黃河必有水患,可早防備。
”龐統然之,見諸事皆定,飄萍衣冠冢前,香燭點起,葉飄零引衆官告祭棚内,彈劍歌曰: “嗚呼歎飄萍,百代已揚名。
漫歌宮殿裡,長笑世間行。
紅巾裹秀發,一劍萬人英。
武已追關聖,文堪比孔明。
古今才俊裡,誰敢去争鋒?孤高雖隐世,猶念萬千靈。
女兒非碌碌,不願做花瓶。
豈能止四字,傾國與傾城!王孫方許願:并辔數寒星。
何如乘鶴去,空剩舊時盟。
夢回高陵府,舞繞長安笙。
帳前瑤琴畢,壁上龍泉鳴。
匹馬馳漠北,孤身鑄太平。
春來又春去,潮落又潮升。
風吹人事換,此世最飄零。
桑幹揚武日,何故罷東征?可憐托孤處,身世已分清。
受恩思報答,遇難顯才能。
親義兩邊在,何方可縱橫?萬師會河洛,一語問平生。
橫眉疑逐鹿,怒目阻刀兵。
命何歸弱水?身已上天庭。
千般功與業,盡數化無形。
從此深閨裡,不見掌中輕。
芳骨更無影,隻餘衣冢成。
乾坤縱有恨,造化不多情。
開國雖興旺,生兒卻零丁。
凄然帝子淚,暗灑在宮廷。
” 歌罷,葉飄零親将武昭王印绶置于烈火之中,淚水滾滾而下,在場諸人,無不感慨。
甄妃原與飄萍交好,這時神智稍清,于人群之中大哭,心下暗道:“倉舒之喪,實曹子桓而起,飄萍之慘,多為子桓而來。
天下帝王,本是一丘之貉,隻是這中華皇帝,卻又為何哭得如此傷心?” 隻說葉飄零祭奠已畢,劃鎮北王府為“武昭國”,姜維駐軍守之,靜聽天下好音,以正興元之言,自引諸将退出高陵,各返長安。
群臣上殿,盡皆站立,唯龐統四肢俱廢,隻能卧于駕前議事,正談及遷都之事,忽有探馬急速來報:“二殿下遠征西羌,深入崇山峻嶺之間,轉運不便,糧草不敷,其勢甚危!”葉飄零視諸臣道:“西羌地高千丈,四處寒冰,逐流既欲伐之,糧草乃是大患,如何解之?” 有龐統奏曰:“臣在東都時,便料陛下終有伐羌之日,已先令人尋思對策,今内舉不避親,臣願保一人,必使糧草調運無憂,二殿下早日凱旋,自可兵發川中,一舉蕩平天下也。
”葉飄零大喜,便問何人。
龐統不慌不忙,說出一個名字來。
這正是:青史帛書已載姓,民間百姓又傳名。
畢竟龐統保舉何人,諸位看官自在下回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