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回 姜維六戰高陵府 葉帥親臨衣冠墳
關燈
小
中
大
,欲與姜維鬥陣,此以己之短,攻敵之長也。
殿下約吾取城,想姜維多知兵機,豈有出戰而不防後路之理?故急來相救,幸好殿下無恙。
” 歸塵甚愧,問逐流之事。
龐統道:“二殿下已滅徐晃,蜀中傾動,正自收集軍馬,欲掃西羌,陛下與軍十萬,尚需調文長前往相助。
”歸塵驚道:“西羌地高路險,素稱人天絕境,吾弟安可逞強取之?”龐統道:“二殿下智勇蓋世,豪氣沖天,陛下雖恐有失,卻不阻攔,但教精兵猛将助之。
”歸塵見到兵符,隻得喚過魏延,交割軍馬,令往相助逐流,心下郁郁,卻與龐統道:“吾弟立下如此大功,豈有吾一高陵而不能取耶?”龐統道:“取高陵之事,無須急躁,可緩緩尋隙圖之。
”歸塵從其言,分兵下寨,并不進兵。
卻說葉飄零獨居長安,屢示恩德,撫恤諸民,着諸臣開倉放糧,鼓勵生産,這日與清兒、安靜母女立于長安城頭,遙望飄萍高陵故地,狼煙未歇,戰火連綿。
忽聞安甯已領并州骁騎、漠北精兵回返長安,兩下相見,不免另有一番感歎,與安甯道:“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靜兒與歸塵婚事,宜早決之。
”安甯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謀一生。
既已成人,凡事須由自定,長輩隻宜順其自然。
陛下為國奔忙,勞累已甚,何必再為閑事操勞?” 葉飄零深深歎了一口氣,道:“銀屏已走,飄萍已去,三十年知音棄朕歸隐,朕但盼靜兒相夫教子,安度此生,此心豈能不憂?”清兒道:“人生短暫,去日苦多,陛下辛苦半生,天下人自知也,休為過往之事念念不忘,郁郁至今。
”葉飄零搖頭苦笑,心下忖道:“天下人自知,天下人自知!中國古時之民,久受蒙蔽,遠鄉閉塞之中,如何自知?”恍然之間,吟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倘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信步便往辛府而來。
憲英為父親新喪,焉不傷悲,唯知飄零心結,故強作歡顔,迎入府中。
葉飄零盡訴心事,憲英道:“夫病者,來如山倒,去如抽絲,天下之事,非一促可就,成敗利鈍,亦非今世之人所見也。
陛下欲開民智,已為天下人邁出古往今來第一步,身後千年之福,皆陛下所賜。
陛下既已無愧蒼天,心足自安,何必不樂?但乞開懷,以保龍體,則天下幸甚,蒼生幸甚!”葉飄零甚異,問憲英道:“朕妻離女散,如何能夠開懷?” 憲英道:“事由天定,心自人來。
任他風吹浪打,地動山搖,陛下倘能笑上一笑,諸般不快自如煙消雲散,一應艱難尤似漫步閑庭也。
陛下何妨一試?”葉飄零但見憲英一直莊重,說到最後一句時,忽然臉現酒窩,面露頑皮之态,雖在喪中而有若桃花,年過二十而宛如童子,心下不知是何滋味,剛說一句:“憲英之語,朕當細思。
”忽地起身令回,出門時身形一晃,若非安甯清兒扶住,幾摔跌于地。
回到館中,遂與龐統商議遷都之事,龐統道:“陛下欲遷長安,必有定西羌,收西域之意也。
”葉飄零道:“朕正欲攮服四夷,一統天下,丞相真知心也!”龐統道:“自皇後歸隐,陛下一直多病,臣但知天下之事,卻不能解陛下心結也。
此事唯辛姑娘能之,陛下宜早恩寵,以安臣民之心。
”葉飄零道:“憲英新近喪父,朕心何忍?且秋水方去,但盼能有回返之日,此事再議。
” 忽有逐流書到,言徐晃已經盡滅,西羌進犯涼州,欲往征讨,就入其境而收其國,葉飄零見逐流立下如此大功,回思當年煮酒論英雄之事,如同隔世,不覺歎道:“獅兒難與争鋒也,更兼年輕,隻道天下更無難事,但求建功立業,雖除夕已至,不思回返,與父輩少時,何其相似!”有詩歎逐流曰: 少小但聞懦弱名,何由奮發霸王聲?仰天長嘯馳荒野,伏案凄哀坐院庭。
甘棄貼懷兒女意,猶藏竊飯丈夫情。
當年落草山中日,更勝今朝滄海行。
葉飄零便教馬超、高順、趙雲、陳到、曹彰、呂蟬并往相助,又使龐統去助歸塵速取高陵,兼調魏延亦發涼州。
看看臘月已到,除夕将至,葉飄零起駕往高陵歸塵營中而來。
歸塵接入,巡視諸軍已畢,問曰:“完取高陵,兒臣足以當之,父皇何須屈身親至?” 葉飄零眼見歸塵愈加沉穩,甚是欣慰,輕撫其頭道:“汝弟遠征西羌,一時難返,年關已近,為父安可不與吾兒團圓?惜乎萍兒故地,雖在眼前,衣冠之冢,便居城内,隻不能祭也。
”歸塵告道:“父皇寬心,善保龍體,兒臣拼盡人謀,耗盡氣力,亦當為父皇分憂。
” 當下歸塵入帳與龐統計議道:“年關在即,父皇欲祭武昭妹子,但愁鎮北王府未得也,丞相可能立取之?”龐統道:“欲收高陵歸華非難,欲保王府無損不易,待吾思之。
”掂量半晌,思得一計,告與歸塵,安排分撥已定。
逢除夕已至,葉飄零正悶坐營中,歸塵告道:“臘月之中,兒臣已使人加急遷妹子坐騎墳冢至
殿下約吾取城,想姜維多知兵機,豈有出戰而不防後路之理?故急來相救,幸好殿下無恙。
” 歸塵甚愧,問逐流之事。
龐統道:“二殿下已滅徐晃,蜀中傾動,正自收集軍馬,欲掃西羌,陛下與軍十萬,尚需調文長前往相助。
”歸塵驚道:“西羌地高路險,素稱人天絕境,吾弟安可逞強取之?”龐統道:“二殿下智勇蓋世,豪氣沖天,陛下雖恐有失,卻不阻攔,但教精兵猛将助之。
”歸塵見到兵符,隻得喚過魏延,交割軍馬,令往相助逐流,心下郁郁,卻與龐統道:“吾弟立下如此大功,豈有吾一高陵而不能取耶?”龐統道:“取高陵之事,無須急躁,可緩緩尋隙圖之。
”歸塵從其言,分兵下寨,并不進兵。
卻說葉飄零獨居長安,屢示恩德,撫恤諸民,着諸臣開倉放糧,鼓勵生産,這日與清兒、安靜母女立于長安城頭,遙望飄萍高陵故地,狼煙未歇,戰火連綿。
忽聞安甯已領并州骁騎、漠北精兵回返長安,兩下相見,不免另有一番感歎,與安甯道:“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靜兒與歸塵婚事,宜早決之。
”安甯道:“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謀一生。
既已成人,凡事須由自定,長輩隻宜順其自然。
陛下為國奔忙,勞累已甚,何必再為閑事操勞?” 葉飄零深深歎了一口氣,道:“銀屏已走,飄萍已去,三十年知音棄朕歸隐,朕但盼靜兒相夫教子,安度此生,此心豈能不憂?”清兒道:“人生短暫,去日苦多,陛下辛苦半生,天下人自知也,休為過往之事念念不忘,郁郁至今。
”葉飄零搖頭苦笑,心下忖道:“天下人自知,天下人自知!中國古時之民,久受蒙蔽,遠鄉閉塞之中,如何自知?”恍然之間,吟曰:“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倘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僞有誰知!”信步便往辛府而來。
憲英為父親新喪,焉不傷悲,唯知飄零心結,故強作歡顔,迎入府中。
葉飄零盡訴心事,憲英道:“夫病者,來如山倒,去如抽絲,天下之事,非一促可就,成敗利鈍,亦非今世之人所見也。
陛下欲開民智,已為天下人邁出古往今來第一步,身後千年之福,皆陛下所賜。
陛下既已無愧蒼天,心足自安,何必不樂?但乞開懷,以保龍體,則天下幸甚,蒼生幸甚!”葉飄零甚異,問憲英道:“朕妻離女散,如何能夠開懷?” 憲英道:“事由天定,心自人來。
任他風吹浪打,地動山搖,陛下倘能笑上一笑,諸般不快自如煙消雲散,一應艱難尤似漫步閑庭也。
陛下何妨一試?”葉飄零但見憲英一直莊重,說到最後一句時,忽然臉現酒窩,面露頑皮之态,雖在喪中而有若桃花,年過二十而宛如童子,心下不知是何滋味,剛說一句:“憲英之語,朕當細思。
”忽地起身令回,出門時身形一晃,若非安甯清兒扶住,幾摔跌于地。
回到館中,遂與龐統商議遷都之事,龐統道:“陛下欲遷長安,必有定西羌,收西域之意也。
”葉飄零道:“朕正欲攮服四夷,一統天下,丞相真知心也!”龐統道:“自皇後歸隐,陛下一直多病,臣但知天下之事,卻不能解陛下心結也。
此事唯辛姑娘能之,陛下宜早恩寵,以安臣民之心。
”葉飄零道:“憲英新近喪父,朕心何忍?且秋水方去,但盼能有回返之日,此事再議。
” 忽有逐流書到,言徐晃已經盡滅,西羌進犯涼州,欲往征讨,就入其境而收其國,葉飄零見逐流立下如此大功,回思當年煮酒論英雄之事,如同隔世,不覺歎道:“獅兒難與争鋒也,更兼年輕,隻道天下更無難事,但求建功立業,雖除夕已至,不思回返,與父輩少時,何其相似!”有詩歎逐流曰: 少小但聞懦弱名,何由奮發霸王聲?仰天長嘯馳荒野,伏案凄哀坐院庭。
甘棄貼懷兒女意,猶藏竊飯丈夫情。
當年落草山中日,更勝今朝滄海行。
葉飄零便教馬超、高順、趙雲、陳到、曹彰、呂蟬并往相助,又使龐統去助歸塵速取高陵,兼調魏延亦發涼州。
看看臘月已到,除夕将至,葉飄零起駕往高陵歸塵營中而來。
歸塵接入,巡視諸軍已畢,問曰:“完取高陵,兒臣足以當之,父皇何須屈身親至?” 葉飄零眼見歸塵愈加沉穩,甚是欣慰,輕撫其頭道:“汝弟遠征西羌,一時難返,年關已近,為父安可不與吾兒團圓?惜乎萍兒故地,雖在眼前,衣冠之冢,便居城内,隻不能祭也。
”歸塵告道:“父皇寬心,善保龍體,兒臣拼盡人謀,耗盡氣力,亦當為父皇分憂。
” 當下歸塵入帳與龐統計議道:“年關在即,父皇欲祭武昭妹子,但愁鎮北王府未得也,丞相可能立取之?”龐統道:“欲收高陵歸華非難,欲保王府無損不易,待吾思之。
”掂量半晌,思得一計,告與歸塵,安排分撥已定。
逢除夕已至,葉飄零正悶坐營中,歸塵告道:“臘月之中,兒臣已使人加急遷妹子坐騎墳冢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