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回 丞相連營退元讓 将軍趁隙鬥公明
關燈
小
中
大
郭,黑山降張、楊,西涼挫馬超,漢中戰龐德,西蜀逼趙将,兖州破關公,徐州與文則闖十關,洛陽随單于拔數寨,會盡天下名将,如何屢屢受挫女将焉?”王平道:“自置死地,不聽人言,故有此事也。
”徐晃大怒,欲斬王平,朱靈勸道:“大敵當前,不可自相争鬥,免教中華笑話。
”徐晃、王平各自相謝。
時下渡過黃河,紮定營寨,重兵據守堤岸,日夜不敢疏忽。
隻說張清兒收得許多降卒,與司馬道:“本欲偷過,卻被魏軍料到,強渡甚難,如何是好?徐晃、王平俱當世名将,朱靈、高翔亦不可小觑,如之奈何?”司馬道:“徐晃膽略過人,生平用兵悍勇,慣于自陷不可勝之境而奮勇求勝,每違常情而多建奇功,王平雖不知書,行軍穩健,一舉一動,皆合乎兵法,兩人素相不和,都督若進則協力相抗,若不進則彼居一處,必生異議,可趁勢間之。
” 清兒然之,雖常巡哨,卻不進兵。
捱了十數日,徐晃謂王平道:“外圍嚴守,張清兒終不退去,可别出奇計平息此間兵禍,便可去救潼關。
”王平道:“不然,中華勢猛,雖以單于之才,猶不得收之,吾等但求無過,何必有功!時日一久,敵軍糧草缺乏,自然退矣!”徐晃道:“公毫無膽識,真愚見也!沙場多變,安有萬全之理,隻宜趁隙擊之,乘虛而入,豈有死守不戰之理?”王平道:“以公度之,該當如何?” 徐晃道:“吾軍暫退,空出河邊之地,張清兒必欣然渡河,勢成背水,趁勢掩殺,聚而殲之,可獲大利,此間危局亦解,徐圖退敵之策可也,如若不然,空耗于此,潼關一破,國無所依矣!”王平道:“不然,張清兒勇蓋天下,詭計多端,若容其過河,是猛虎下鄉,蛟龍入海,不可卒制也。
”徐晃冷笑道:“如公曠延日月,莫非欲自待天滅其軍乎?” 朱靈道:“二公所言皆有理,所慮亦精當,可抓阄決定。
”于是朱靈公判,王平抓得退字,恨恨道:“國家大事,如此兒戲,此行必敗矣!”朱靈勸道:“既是天意如此,公亦當盡力而為。
”王平投下邽大營而去,這邊徐晃亦拔營退後三十裡,自臨晉到渭水之畔,伏下三路軍馬。
張清兒在對岸望見動靜,喜道:“大事諧矣!”聚女兒軍道:“建立奇功,揚名華夏,正在今日,過河在此一舉,兇險萬般,倘有懼者休去!”衆女道:“随大帥數十年,豈能臨難而退?”清兒遂命在蒲坂津擺渡搭橋,分四撥過河,随後盡焚船隻,背水列陣。
立足方畢,徐晃、朱靈、高翔三路殺到,清兒陣腳松動,拔劍喝道:“船隻已毀,當此之境,退後即死,前進可生,狹路相逢,勇者可勝也。
”當下女兒軍雷火轟鳴,清兒親自開路,司馬提男丁護住兩翼,當住魏軍沖擊,中華軍如一柄尖刀插入魏軍陣中,拼力苦戰,當不得魏軍生力人馬,頗多損折,清兒羽箭遍甲,諸将多有輕傷。
司馬急告清兒道:“久戰無益,可暫離此等絕境。
”清兒然之,督率軍士,拼力沖撞,投蒲城而來。
徐晃隻防着三面,未料清兒往西北走了,回營問王平道:“幾乎擒得張清兒!汝何觀望不前,若有汝四面圍困,張清兒已插翅難飛也。
”王平道:“放縱其軍入境,是吾大患,公何喜哉!況張清兒所向未定,吾若輕動,彼轉頭一擊這邊,反将吾等皆隔在北地也。
”徐晃再也忍耐不住,喝令拿下王平斬首。
一幹蜀卒搶入,火燒營帳,救了王平便走。
魏營大亂。
王平遂來蒲城投降。
張清兒大喜:“吾得子均,魏國必覆也!”急步出營,王平拜伏道:“徐公明雖悍勇無及,隻不聽良言,其敗必也。
罪将畏懼時勢,含羞投降将軍,萬乞收錄。
”清兒道:“微子去周,韓信歸漢,子均有古仁人之風也。
吳蘭、張翼皆巴蜀之将,在吾夫君帳下,本與子均一家之人。
”收于帳下,增益其兵,便欲攻略馮诩諸縣。
王平進言道:“馮诩之地,無關緊要,都督意在夾擊關中,非與徐公明争強鬥勝,彼若守渭南,都督不得渡也,所謀難遂。
然必不容某去魏,今夜必來劫營。
都督何不棄了此地,隻取渭南而向長安?” 清兒大喜道:“子均之言,乃金玉之論也,吾所不及哉!”罷了此事,連夜摸出營牆,徐晃果然惱恨王平投降,趁夜來襲蒲城,兩軍錯路而過,交叉易位,徐晃奪了蒲城,張清兒卻占據下邽,更不遲疑,連夜過渡,終于進入關中,來到渭南。
初,魯肅曾與曹丕言曰:“徐晃王平素有不睦,領軍一處,恐有閃失。
”曹丕道:“徐公明功蓋諸将,不可獨行,宜使王子均制之,此禦人之道也。
二将性雖不投,皆是忠烈之人,臨危之際,可相同心。
”魯肅跌足歎息而出,曰:“君不正而盼臣子以正道制勝,古今焉有此理乎?”左右人告知曹丕,曹丕恨之,今果如魯肅所言。
隻說清兒踏入關中,聞得潼關已為歸塵所取,急來會合,笑道:“丞相畢竟高人一籌,清兒迂回奔走,猶比丞相慢到。
取潼關之功,清兒終無所獲也。
”龐統笑道:“雖仗太子洪福,若非女将軍分了徐晃、王平軍馬,此間之事,未可知也。
”兩人大笑,議取長安之策,一面探聽逐流孤軍狀況。
這正是:弱水雄關今已破,平原沃野又橫行。
畢竟逐流孤軍深入敵境,安穩如何,還是下回分解。
”徐晃大怒,欲斬王平,朱靈勸道:“大敵當前,不可自相争鬥,免教中華笑話。
”徐晃、王平各自相謝。
時下渡過黃河,紮定營寨,重兵據守堤岸,日夜不敢疏忽。
隻說張清兒收得許多降卒,與司馬道:“本欲偷過,卻被魏軍料到,強渡甚難,如何是好?徐晃、王平俱當世名将,朱靈、高翔亦不可小觑,如之奈何?”司馬道:“徐晃膽略過人,生平用兵悍勇,慣于自陷不可勝之境而奮勇求勝,每違常情而多建奇功,王平雖不知書,行軍穩健,一舉一動,皆合乎兵法,兩人素相不和,都督若進則協力相抗,若不進則彼居一處,必生異議,可趁勢間之。
” 清兒然之,雖常巡哨,卻不進兵。
捱了十數日,徐晃謂王平道:“外圍嚴守,張清兒終不退去,可别出奇計平息此間兵禍,便可去救潼關。
”王平道:“不然,中華勢猛,雖以單于之才,猶不得收之,吾等但求無過,何必有功!時日一久,敵軍糧草缺乏,自然退矣!”徐晃道:“公毫無膽識,真愚見也!沙場多變,安有萬全之理,隻宜趁隙擊之,乘虛而入,豈有死守不戰之理?”王平道:“以公度之,該當如何?” 徐晃道:“吾軍暫退,空出河邊之地,張清兒必欣然渡河,勢成背水,趁勢掩殺,聚而殲之,可獲大利,此間危局亦解,徐圖退敵之策可也,如若不然,空耗于此,潼關一破,國無所依矣!”王平道:“不然,張清兒勇蓋天下,詭計多端,若容其過河,是猛虎下鄉,蛟龍入海,不可卒制也。
”徐晃冷笑道:“如公曠延日月,莫非欲自待天滅其軍乎?” 朱靈道:“二公所言皆有理,所慮亦精當,可抓阄決定。
”于是朱靈公判,王平抓得退字,恨恨道:“國家大事,如此兒戲,此行必敗矣!”朱靈勸道:“既是天意如此,公亦當盡力而為。
”王平投下邽大營而去,這邊徐晃亦拔營退後三十裡,自臨晉到渭水之畔,伏下三路軍馬。
張清兒在對岸望見動靜,喜道:“大事諧矣!”聚女兒軍道:“建立奇功,揚名華夏,正在今日,過河在此一舉,兇險萬般,倘有懼者休去!”衆女道:“随大帥數十年,豈能臨難而退?”清兒遂命在蒲坂津擺渡搭橋,分四撥過河,随後盡焚船隻,背水列陣。
立足方畢,徐晃、朱靈、高翔三路殺到,清兒陣腳松動,拔劍喝道:“船隻已毀,當此之境,退後即死,前進可生,狹路相逢,勇者可勝也。
”當下女兒軍雷火轟鳴,清兒親自開路,司馬提男丁護住兩翼,當住魏軍沖擊,中華軍如一柄尖刀插入魏軍陣中,拼力苦戰,當不得魏軍生力人馬,頗多損折,清兒羽箭遍甲,諸将多有輕傷。
司馬急告清兒道:“久戰無益,可暫離此等絕境。
”清兒然之,督率軍士,拼力沖撞,投蒲城而來。
徐晃隻防着三面,未料清兒往西北走了,回營問王平道:“幾乎擒得張清兒!汝何觀望不前,若有汝四面圍困,張清兒已插翅難飛也。
”王平道:“放縱其軍入境,是吾大患,公何喜哉!況張清兒所向未定,吾若輕動,彼轉頭一擊這邊,反将吾等皆隔在北地也。
”徐晃再也忍耐不住,喝令拿下王平斬首。
一幹蜀卒搶入,火燒營帳,救了王平便走。
魏營大亂。
王平遂來蒲城投降。
張清兒大喜:“吾得子均,魏國必覆也!”急步出營,王平拜伏道:“徐公明雖悍勇無及,隻不聽良言,其敗必也。
罪将畏懼時勢,含羞投降将軍,萬乞收錄。
”清兒道:“微子去周,韓信歸漢,子均有古仁人之風也。
吳蘭、張翼皆巴蜀之将,在吾夫君帳下,本與子均一家之人。
”收于帳下,增益其兵,便欲攻略馮诩諸縣。
王平進言道:“馮诩之地,無關緊要,都督意在夾擊關中,非與徐公明争強鬥勝,彼若守渭南,都督不得渡也,所謀難遂。
然必不容某去魏,今夜必來劫營。
都督何不棄了此地,隻取渭南而向長安?” 清兒大喜道:“子均之言,乃金玉之論也,吾所不及哉!”罷了此事,連夜摸出營牆,徐晃果然惱恨王平投降,趁夜來襲蒲城,兩軍錯路而過,交叉易位,徐晃奪了蒲城,張清兒卻占據下邽,更不遲疑,連夜過渡,終于進入關中,來到渭南。
初,魯肅曾與曹丕言曰:“徐晃王平素有不睦,領軍一處,恐有閃失。
”曹丕道:“徐公明功蓋諸将,不可獨行,宜使王子均制之,此禦人之道也。
二将性雖不投,皆是忠烈之人,臨危之際,可相同心。
”魯肅跌足歎息而出,曰:“君不正而盼臣子以正道制勝,古今焉有此理乎?”左右人告知曹丕,曹丕恨之,今果如魯肅所言。
隻說清兒踏入關中,聞得潼關已為歸塵所取,急來會合,笑道:“丞相畢竟高人一籌,清兒迂回奔走,猶比丞相慢到。
取潼關之功,清兒終無所獲也。
”龐統笑道:“雖仗太子洪福,若非女将軍分了徐晃、王平軍馬,此間之事,未可知也。
”兩人大笑,議取長安之策,一面探聽逐流孤軍狀況。
這正是:弱水雄關今已破,平原沃野又橫行。
畢竟逐流孤軍深入敵境,安穩如何,還是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