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太學石經凡一百九十碑,為江南拙老人蔣衡書,乾隆五十七年始勒石。

    先是五十六年,高廟欲勒石經于太學,初命彭文勤公元瑞司校雠,金司空簡司工。

    五十九年高廟啟跸,幸避暑山莊,文勤不随扈,命每晨攜筆硯至乾清官遍校内府所┑宋刻各本,金司空備食。

    文勤因得觀人間罕見之本,考其同異,著為一書,名曰《乾隆禦定石經考文提要》。

    凡蔣書不合于古者,俱改正之。

    碑成,文勤面奏雲:“石經将垂訓萬世,隻臣與金簡二人列後銜,臣以末學,金又高麗人,恐不足取信。

    ”因加派和相國┞、王文端傑為總裁,董文恭诰、劉文清墉及金司空、彭文勤為副,金司空士松、沈司農初、阮制軍元、瑚太宰圖禮、那太宰彥成随同校勘,獨文勤得邀宮銜,并命仿《五經文字》、《九經字樣》例,每經勒《考文提要》于後。

    和相國嫉焉,大毀《提要》不善,并言非天子不考文,議文勤重罪。

     高廟論雲:“彭元瑞本以《乾隆禦定石經》加其上,何得目為私書?”和計不行,乃令人作《考文提要舉正》,分訓诂、偏旁、諧聲三門,以為己作也以進。

    又訾《提要》多不合坊本,不便士子,請妨禁銷毀,并命彭某不得私藏。

    高廟歎曰:“留為後人聚訟之端,亦無不可。

    ”其事乃寝。

    和乃密令人将碑字從古者一夜盡挖改之,而文勤之《考文提要》亦不果刊。

    嘉慶八年,文勤奏請詳加察核,仁宗命董文恭、紀文達、朱文正、戴文端、那冢宰查對,但将碑字之草率漏畫略加修補而已。

    阮制軍之撫浙江也,始以《考文提要》屬門下士許進士紹京刊刻焉。

     《提要》之作,荟萃宋本之善者。

    嘉慶二年,乾清宮毀于火,宋本俱燼,今乃藉是書以存其大概,豈非深幸耶。

    碑無故被一夜之災,抑又何也?蔣衡,江蘇金壇恩貢生,乾隆五年以手書《十三經》進,賜國子監學正。

    衡為人作書,每自稱曰“江南寫十三經拙老人蔣衡”,後更名振生。

     《骈字類編》書闆久不存,人家有藏者,亦據為奇貨。

    嘉慶甲戌夏,武英殿奏請清查闆片書籍,時同年謝峻生編修為提調官。

    查至南薰殿,見爐坑内(燒火炕出灰之坑,都中名曰爐坑。

    )有物貯焉,命啟之,闆片堆積,審之則《骈字類編》闆也。

    核校短二千頁,因奏請刻闆千補之(闆兩面刻字,故隻用千闆)。

    今此書發賣,士子俱得見之矣。

     武英殿書籍其存而不發賣者,向貯于殿之後敬思殿。

    甲戌夏清查,将完好者移貯前殿,其殘缺者變價,符咒等書悉付之丙,于是敬思殿空為貯闆片之所。

    謝峻生雲,查書時,窗台上有黃袱包貯一物,拂塵展視,得書十二本,蓋兵書也。

     無名目,書中畫圖,按圖解說,如白虹貫日、惡風震雷之類,天見何象則何如應,畫有斷屍橫陳、将軍缺首等像,圖皆著色畫,見之可怖。

    《解》俱稱朱子曰,恐系秘本,不敢細讀,因進禦覽,奉旨仍謹藏于殿中。

    案兵家書有圖者,惟《虎钤經》撮天時人事之變,凡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風雲備舉,其占有飛鹗長虹、八卦四陣諸圖。

    《經》為宋許洞撰。

    又《握機經》于衡沖風雲諸陣皆繪有圖,為明曹允儒撰。

    此稱朱子,則不知何書,疑為僞托紫陽者也。

    其變價之書,峻生購得《通志堂經解》白紙本,雖缺少《三禮圖》,而其本絕佳,書内有謙牧堂印,猶是内府收存之初本也。

     活字闆造始于宋,沈括《筆談》雲:“宋慶曆中,畢異為活字闆,以膠泥燒成。

    ”陸深《金台紀聞》則雲:“毗陵人初用鉛字,視闆印尤巧妙。

    ”蓋其始或以泥,或以鉛也。

    乾隆三十九年,金侍郎簡請廣《四庫全書》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闆式,镌木單字二十五萬餘,高宗以活字闆之名不雅馴,賜名曰“聚珍闆”。

     有元一代之史,明人不解其國語,于其人姓名多訛舛錯謬。

    高宗《禦定三合音訓》,先拟依其國語改定,如脫脫當為托克托,阿裡不哥當為額布格,帖木兒當為特穆爾之類,其名始正。

    惜自國子監取三史闆交武英殿,久未舉行。

    善讀者取《音訓》查對,即了然矣。

    趙瓯北纂《廿二史劄記》,将《音訓》刻入,正此意也。

    道光初年敕改,軍機章京又率意翻換,如額布格更為阿裡克布克,和爾果斯更為和爾和遜,此類不可勝數,閱者幾不能識為何名。

    尤可笑者,史中有“金複蓋海”句,是總金州、複州、蓋平、海城四縣而言也,纂者改為“金複哈噶”,蓋誤以“蓋海”為人名也。

    又《睿宗傳》“飲酒歡甚顧謂左右曰”,纂者以“甚顧”二字改為“薩賴”,蓋“甚顧”二字刷本略有模糊,遂誤以兩字為人名。

    若此之類甚多,且挖改原書,不久必有脫落之弊。

    後奉旨校正,常州吳伯興宗丞孝銘時官水部郎,分得列傳,與餘話及。

    足知纂書官不出一手,亦重得其人也。

     廣東省城内雙門底拱北樓上有銅壺滴漏,其時最準。

    三層,大小五桶皆以銅為之,桶旁镌字雲“延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造”,以後另行小字雲“作頭洗運行作頭杜子盛南海縣該吏陳用和廣東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陰陽提領簡德轉監鑄承務郎廣州路南海縣尹兼勸農事周勝寶提調監鑄廣州路總管府提控案牍兼照磨承發架閣常天錫廣州路總管知事宋君敬承直郎廣州路總管推官王亨承德郎廣州路總管府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