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授詹事某為浙江人,前上書房行走某為山東人,其子某與新詹事同榜進士,現官吏部郎對。
未幾,宗伯遂擢京堂,靈舒閣學雖曰因人緻福,豈非命哉。
關鏡軒侍郎善畫,内廷畫事嘗與筆焉。
高宗寵赉甚優。
時戴文端公以四品京堂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一日高廟召見,語及畫事,文端以不知對。
诘之,則對曰:“善畫者關槐也。
”人始知關之疊受恩施,皆上之所以予戴也。
朱文正公之為掌院學士也,睿皇嘗問以衙門中有學問最優者否,文正誤以為内閣衙門,乃以葉雲素舍人繼雯對,又适忘其名,辄以字對。
葉時為中書,充軍機章京。
餘同年葉芸潭紹本時為編修,一日忽有督學福建之命。
入謝,上問其官中書幾年,充章京幾年,典試幾次,同考幾次。
時翰林中書葉姓隻一人,上意朱所奏者即其人矣。
芸潭到閩已過歲試,例得留任,在閩凡五年。
雲素由部郎改禦史,以言事降職,遂不得補官。
一幸得,一終不得,皆其命也。
人謂君相造命之說未确,餘曰此足見君相之造命也。
同年徐少鶴,壬申以學士督學安徽,癸酉一榜拔貢出其門,壬午後以閣學督學安徽,乙酉人才又羅而緻之門下,同人羨之。
到任逾年而卒(癸未十月三日卒)。
特旨加侍郎銜,其子賜舉人。
徐曾供職上書房,亦異數也。
九月聖駕谒西陵,迂道臨朱文正公墓,賜其曾孫舉人。
聖人眷念書房舊臣恩禮之隆如此。
道光辛巳,陳午橋禦史鴻充河南正考官,餘同年尹竹農濟源為之副。
時尹官禮部郎中。
嗣陳擢給谏,尹改禦史。
壬午夏,尹有督學南之命。
次日召對,上詢知上年以禦史充河南正考者乃陳鴻也,改命陳視學南,尹仍守原官。
以尹視陳,固各有幸有不幸也。
尹以是年八月出為建甯太守,後仕至巡撫。
陳止終于通政參議。
舊例,鄉、會試于聽宣之日,各赴午門前。
先時,内閣拆本傳出某某為考官、某某為同考官,其得差者鹹集朝房,更換朝服,俟宣旨時出,行三跪九叩禮。
禮畢,鄉試赴順天府上馬宴,會試赴禮部宴。
宴畢,各取金花、表裡、杯盤等件,再赴貢院。
竟亦間有不赴午門在家聽信,得信後再趕赴行禮,蓋得信距行禮時尚有數刻,不緻誤也。
房考多不赴宴,于行禮畢竟奔入闱。
其表裡等件屬親友領收,或托衙門中友代送至家。
其不肯赴宴者,蓋以第三房為孫前輩辰東不利之屋,嘗見鬼害人,恐後到則闱中房舍為人占滿,隻餘第三房與之,故由行禮後竟奔入闱為先占屋舍也。
嘉慶□□年,凡聽宣者始有投遞職名之例,有不到者禦史指名參奏。
二十四年己卯,因袁金溪給谏銑奏,其本始不發閣,屆期派乾清門侍衛二員赍至午門前拆封宣讀。
得差者不用更換朝服,即于宣畢行三跪九叩禮,即行入闱。
所有上馬宴停止。
其應得表裡等件,鄉試由順天府,會試由禮部派員赍至午門前,按名給賞。
其欲先行占屋者,亦争車騾遲速而已。
新進士胪唱鼎甲,跪聽宣诏畢,鴻胪寺鳴贊官贊禮,然後行禮。
先期,鴻胪官必教演娴熟。
嘉慶壬戌,殿撰吳棣華先生廷琛聞讀诏聲,以為贊禮也,乃行禮。
讀聲不已,乃起跪叩首無算。
時陳春溆師官副都禦史,劾其失儀,乃議處鴻胪官教演不善者。
折中有“尼雅枯魯”之為“跪”也,“亨奇那”之為“叩首”也,“伊哩”之為“起立”也等句,人佳其有文調。
會試中額向無一定。
乾隆元年丙辰科會試取中二百八十五名,較節年中額多至一倍。
乾隆末額漸少。
嘉慶元年丙辰科會試取中一百四十八名,較節年中額加增三十一名。
乾隆丙辰科:滿洲、蒙古取中十名。
漢軍取中四名。
直隸取中三十名。
奉天取中一名。
山東取中二十名。
山西取十六名。
河南取中十八名。
陝西取中十二名。
江南取中三十八名。
浙江取中三十六名。
江西取中二十一名。
湖北取中十四名。
湖南取中八名。
福建取中二十名。
廣東取中十四名。
湖南取中八名。
福建取中二十名。
廣東取中十四名。
廣西取中三名。
四川取中六名。
貴州取中六名。
南取中八名。
嘉慶丙辰科:滿洲取中四名。
蒙古取中一名。
漢軍取中二名。
直隸取中十六名。
奉天取中一名。
山東取中十一名。
山西取中七名。
河南取中七名。
陝西取中五名。
江蘇取中十五名。
安徽取中十五名。
浙江取中十六名。
江西取中十五名。
湖北取中五名。
湖南取中五名。
福建取中七名。
廣東取中七名。
廣西取中三名。
四川取中五名。
貴州取中三名。
南取中四名。
嘉慶朝鄉、會試主考、總裁,從無聯得衡文之差者。
戊寅鄉試王宗伯引之充浙江正考官,己卯複充會試副總裁。
鄉會聯次衡文,惟王宗伯一人,亦異數也。
國朝滿、蒙由詞林入閣者,道光以前隻尹文端繼善一人,可謂難矣。
座師英協揆未得即真,至同年穆鶴舫相國拜命,同譜榮之,英師賀詩有曰:“豈為門牆私志喜,喜君直接尹文端。
”今川督寶獻山同年不由協揆即拜命入綸扉。
同年中一時有兩人為滿、蒙翰林所難得之人,可為大幸。
嘉慶戊辰,庶常散館,崇同年绶改三等侍衛,以庶常改武職,從未之有。
同時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
)文公甯為廣侍郎興所讦,降編修。
都中有一聯雲:“翰林充侍衛,提督作編修。
”文武互易,天然對偶。
沈舍人欽霖典試湖南,其家人因索蚊帳戳傷内監試,沈以失察褫職。
嗣以會典館效力,賜舉人,又以會典告成開複中書。
因由舉人開複原官,不準作進士出身。
其時為之奏請之堂官,俱以不即斥駁處分雲。
庶常散館改歸原班,自嘉慶辛酉科始。
甲戌,庶常散館無歸班者,同年彭春農學士之兄邦唆以主事用,南藍公瑛以知縣用,軍機已述旨進呈,乃特改彭為知縣,藍歸原班。
是科歸班者藍瑛一人而已。
故事,新進士朝考,閱卷大臣取足名數、拟定名次進呈。
乙醜四月二十七日朝考,上特命選擇十卷呈覽,欽定前五名,大臣所閱自第六名拟定。
頃複傳旨:“試卷中有詩意末句切東巡者,自當選入閱卷。
”諸公即以此卷置第一呈入,欽定為第一,即臣元之卷也。
其餘四人,上于九卷中選取,親加次第焉。
是日午刻雨,聖心大喜,令軍機、南齋大臣暫緩退直。
俟試卷去取畢,發出此五卷令諸大臣閱看,因具奏頌睿鑒焉。
小臣何幸,仰蒙曠典,作《紀恩詩》,末有雲:“新莺出谷翎猶弱,慚愧人稱第一聲。
”蓋不勝幸且愧矣。
第二為徐星伯松,後以編修督學湖南,落職遣戍,複起為中書,遷禮部郎、禦史,出為榆林守。
第三為孫平叔爾準,後以編修出守汀州,擢安徽巡撫、浙閩總督,谥文靖。
第四為童望軒潢,以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數年病卒。
第五為陳萸坪俊千,以庶吉士改戶部,出守肇慶。
乾隆間,考試差,入選者注榜揭示。
然得差者,多不問榜上之有無名也。
嘉慶間,考者交傳訖,不揭浮簽,浮簽由内揭去。
次日發派大臣閱卷,取者總定甲乙呈覽,不拆彌封,取否均不知也。
有典試者,或召見時上語之名次,或語軍機大臣,然後得知。
餘戊辰科充陝西正考官,名列第八,副考官程家督第十一。
其江南副考,前科皆以考取第一者為之。
是科上有第一系安徽人不能充江南考官之谕,蓋太湖李編修振翥也,後李得浙江副考,以是知之。
及庚午,上欲使未邀恩者均得衡文之榮,凡曾充考官及同考者,俱不複用。
然辛未會試,同考江西夏生圃給谏修恕、山東張秋圃侍禦源長、湖北劉筠圃給谏彬士均邀複用。
蓋名單久定,屆時有外出者,有已故者,臨期更易,
未幾,宗伯遂擢京堂,靈舒閣學雖曰因人緻福,豈非命哉。
關鏡軒侍郎善畫,内廷畫事嘗與筆焉。
高宗寵赉甚優。
時戴文端公以四品京堂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一日高廟召見,語及畫事,文端以不知對。
诘之,則對曰:“善畫者關槐也。
”人始知關之疊受恩施,皆上之所以予戴也。
朱文正公之為掌院學士也,睿皇嘗問以衙門中有學問最優者否,文正誤以為内閣衙門,乃以葉雲素舍人繼雯對,又适忘其名,辄以字對。
葉時為中書,充軍機章京。
餘同年葉芸潭紹本時為編修,一日忽有督學福建之命。
入謝,上問其官中書幾年,充章京幾年,典試幾次,同考幾次。
時翰林中書葉姓隻一人,上意朱所奏者即其人矣。
芸潭到閩已過歲試,例得留任,在閩凡五年。
雲素由部郎改禦史,以言事降職,遂不得補官。
一幸得,一終不得,皆其命也。
人謂君相造命之說未确,餘曰此足見君相之造命也。
同年徐少鶴,壬申以學士督學安徽,癸酉一榜拔貢出其門,壬午後以閣學督學安徽,乙酉人才又羅而緻之門下,同人羨之。
到任逾年而卒(癸未十月三日卒)。
特旨加侍郎銜,其子賜舉人。
徐曾供職上書房,亦異數也。
九月聖駕谒西陵,迂道臨朱文正公墓,賜其曾孫舉人。
聖人眷念書房舊臣恩禮之隆如此。
道光辛巳,陳午橋禦史鴻充河南正考官,餘同年尹竹農濟源為之副。
時尹官禮部郎中。
嗣陳擢給谏,尹改禦史。
壬午夏,尹有督學南之命。
次日召對,上詢知上年以禦史充河南正考者乃陳鴻也,改命陳視學南,尹仍守原官。
以尹視陳,固各有幸有不幸也。
尹以是年八月出為建甯太守,後仕至巡撫。
陳止終于通政參議。
舊例,鄉、會試于聽宣之日,各赴午門前。
先時,内閣拆本傳出某某為考官、某某為同考官,其得差者鹹集朝房,更換朝服,俟宣旨時出,行三跪九叩禮。
禮畢,鄉試赴順天府上馬宴,會試赴禮部宴。
宴畢,各取金花、表裡、杯盤等件,再赴貢院。
竟亦間有不赴午門在家聽信,得信後再趕赴行禮,蓋得信距行禮時尚有數刻,不緻誤也。
房考多不赴宴,于行禮畢竟奔入闱。
其表裡等件屬親友領收,或托衙門中友代送至家。
其不肯赴宴者,蓋以第三房為孫前輩辰東不利之屋,嘗見鬼害人,恐後到則闱中房舍為人占滿,隻餘第三房與之,故由行禮後竟奔入闱為先占屋舍也。
嘉慶□□年,凡聽宣者始有投遞職名之例,有不到者禦史指名參奏。
二十四年己卯,因袁金溪給谏銑奏,其本始不發閣,屆期派乾清門侍衛二員赍至午門前拆封宣讀。
得差者不用更換朝服,即于宣畢行三跪九叩禮,即行入闱。
所有上馬宴停止。
其應得表裡等件,鄉試由順天府,會試由禮部派員赍至午門前,按名給賞。
其欲先行占屋者,亦争車騾遲速而已。
新進士胪唱鼎甲,跪聽宣诏畢,鴻胪寺鳴贊官贊禮,然後行禮。
先期,鴻胪官必教演娴熟。
嘉慶壬戌,殿撰吳棣華先生廷琛聞讀诏聲,以為贊禮也,乃行禮。
讀聲不已,乃起跪叩首無算。
時陳春溆師官副都禦史,劾其失儀,乃議處鴻胪官教演不善者。
折中有“尼雅枯魯”之為“跪”也,“亨奇那”之為“叩首”也,“伊哩”之為“起立”也等句,人佳其有文調。
會試中額向無一定。
乾隆元年丙辰科會試取中二百八十五名,較節年中額多至一倍。
乾隆末額漸少。
嘉慶元年丙辰科會試取中一百四十八名,較節年中額加增三十一名。
乾隆丙辰科:滿洲、蒙古取中十名。
漢軍取中四名。
直隸取中三十名。
奉天取中一名。
山東取中二十名。
山西取十六名。
河南取中十八名。
陝西取中十二名。
江南取中三十八名。
浙江取中三十六名。
江西取中二十一名。
湖北取中十四名。
湖南取中八名。
福建取中二十名。
廣東取中十四名。
湖南取中八名。
福建取中二十名。
廣東取中十四名。
廣西取中三名。
四川取中六名。
貴州取中六名。
南取中八名。
嘉慶丙辰科:滿洲取中四名。
蒙古取中一名。
漢軍取中二名。
直隸取中十六名。
奉天取中一名。
山東取中十一名。
山西取中七名。
河南取中七名。
陝西取中五名。
江蘇取中十五名。
安徽取中十五名。
浙江取中十六名。
江西取中十五名。
湖北取中五名。
湖南取中五名。
福建取中七名。
廣東取中七名。
廣西取中三名。
四川取中五名。
貴州取中三名。
南取中四名。
嘉慶朝鄉、會試主考、總裁,從無聯得衡文之差者。
戊寅鄉試王宗伯引之充浙江正考官,己卯複充會試副總裁。
鄉會聯次衡文,惟王宗伯一人,亦異數也。
國朝滿、蒙由詞林入閣者,道光以前隻尹文端繼善一人,可謂難矣。
座師英協揆未得即真,至同年穆鶴舫相國拜命,同譜榮之,英師賀詩有曰:“豈為門牆私志喜,喜君直接尹文端。
”今川督寶獻山同年不由協揆即拜命入綸扉。
同年中一時有兩人為滿、蒙翰林所難得之人,可為大幸。
嘉慶戊辰,庶常散館,崇同年绶改三等侍衛,以庶常改武職,從未之有。
同時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
)文公甯為廣侍郎興所讦,降編修。
都中有一聯雲:“翰林充侍衛,提督作編修。
”文武互易,天然對偶。
沈舍人欽霖典試湖南,其家人因索蚊帳戳傷内監試,沈以失察褫職。
嗣以會典館效力,賜舉人,又以會典告成開複中書。
因由舉人開複原官,不準作進士出身。
其時為之奏請之堂官,俱以不即斥駁處分雲。
庶常散館改歸原班,自嘉慶辛酉科始。
甲戌,庶常散館無歸班者,同年彭春農學士之兄邦唆以主事用,南藍公瑛以知縣用,軍機已述旨進呈,乃特改彭為知縣,藍歸原班。
是科歸班者藍瑛一人而已。
故事,新進士朝考,閱卷大臣取足名數、拟定名次進呈。
乙醜四月二十七日朝考,上特命選擇十卷呈覽,欽定前五名,大臣所閱自第六名拟定。
頃複傳旨:“試卷中有詩意末句切東巡者,自當選入閱卷。
”諸公即以此卷置第一呈入,欽定為第一,即臣元之卷也。
其餘四人,上于九卷中選取,親加次第焉。
是日午刻雨,聖心大喜,令軍機、南齋大臣暫緩退直。
俟試卷去取畢,發出此五卷令諸大臣閱看,因具奏頌睿鑒焉。
小臣何幸,仰蒙曠典,作《紀恩詩》,末有雲:“新莺出谷翎猶弱,慚愧人稱第一聲。
”蓋不勝幸且愧矣。
第二為徐星伯松,後以編修督學湖南,落職遣戍,複起為中書,遷禮部郎、禦史,出為榆林守。
第三為孫平叔爾準,後以編修出守汀州,擢安徽巡撫、浙閩總督,谥文靖。
第四為童望軒潢,以庶吉士改禮部主事,數年病卒。
第五為陳萸坪俊千,以庶吉士改戶部,出守肇慶。
乾隆間,考試差,入選者注榜揭示。
然得差者,多不問榜上之有無名也。
嘉慶間,考者交傳訖,不揭浮簽,浮簽由内揭去。
次日發派大臣閱卷,取者總定甲乙呈覽,不拆彌封,取否均不知也。
有典試者,或召見時上語之名次,或語軍機大臣,然後得知。
餘戊辰科充陝西正考官,名列第八,副考官程家督第十一。
其江南副考,前科皆以考取第一者為之。
是科上有第一系安徽人不能充江南考官之谕,蓋太湖李編修振翥也,後李得浙江副考,以是知之。
及庚午,上欲使未邀恩者均得衡文之榮,凡曾充考官及同考者,俱不複用。
然辛未會試,同考江西夏生圃給谏修恕、山東張秋圃侍禦源長、湖北劉筠圃給谏彬士均邀複用。
蓋名單久定,屆時有外出者,有已故者,臨期更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