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聖祖仁皇帝之登極也,甫八齡。

    其時大臣鳌拜當國,勢焰甚張,且以帝幼,肆行無忌。

    帝在内,日選小内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布庫,國語也,相鬥賭力)。

    鳌拜或人奏事,不之避也。

    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

    一日入内,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鳌拜,遂伏誅。

    以權勢薰灼之鳌拜,乃執于十數小兒之手,始知帝之用心,特使權奸不覺耳。

    使當日令外廷拿問,恐不免激生事端。

    如此除之,行所無事。

    神明天縱,固非凡人所能測也。

     高宗朝,滿洲、蒙古王大臣有由上命名者。

    豐紳濟倫本名濟倫,豐紳二字,上所加也。

    豐紳,清語有福澤之謂也。

    禦前行走科爾沁王鄂勒哲依忒木爾額爾克巴拜亦系上所名。

    鄂勒哲依,蒙古語有福之謂也。

    “哲依”二字急讀,音近追上聲。

    忒木爾,有壽也。

    額爾克,鐵也。

    巴拜,寶貝也,音讀若罷擺。

    王為大長公主長子。

    上愛之,幼時期其有福有壽,結實如鐵,而又珍之若寶貝,故以是名之。

     一名至十二字,向所罕有。

     每年坤甯宮祀竈,其正炕上設鼓闆。

    後先至。

    高廟駕到,坐炕上自擊鼓闆,唱《訪賢》一曲。

    執事官等聽唱畢,即焚錢糧,駕還宮。

    蓋聖人偶當遊戲,亦寓求賢之意。

    不知何獨于祀竈時唱之?此儀睿皇則不唱,鼓闆亦不設矣。

    蓋非國初舊儀也。

    徐君善慶言。

     嘉慶戊寅九月十六日,聖駕自盛京旋跸。

    侍衛慶善時年二十二,先期啟行,私至陽驿,向莊頭索租。

    陽驿去盛京四百餘裡。

    未行之先商之敏征,敏乃教之捏病請假。

    特旨用内廷發出,闆責慶善六十,發往伊犁;責敏征四十,發往吉林。

     仰見家法之嚴,不以宗室少貸也。

     初聖駕再幸盛京,涓吉七月二十四日啟銮,九月回跸。

    以青龍橋為水沖塌,直隸方來青制軍受疇請展期,改于二十八日啟銮,十月初四日回跸。

    至盛京禮畢,诹吉九月初七日旋跸,乃以陰雨改于十一日,又改十六日。

    是歲萬壽慶節駐跸興隆寺,随扈王大臣官員均于行在行禮。

    其在京王大臣,有旨概不許差人至行在呈遞如意貢品。

    其輪赴行在接駕謝恩者,亦不許攜帶如意呈遞。

    十月六日開乾清門,在京王以下五品京堂以上,俱在門外行慶賀禮。

    萬壽聖節例不進本,戊寅聖駕駐跸興隆寺,辦事處奉旨傳知各衙門:“應行呈奏事件,仍由報呈遞,不可因恭遇聖節以至耽延。

    ”聖人之勤如此。

     今上即位初,禦史多有條陳彈奏時事者。

    下軍機大臣及部議時,上多裁去銜名及折尾年月,或條陳數事隻議一事,則裁去前後之文,不欲令人知之,恐其取怨也。

    聖主矜恤言官至意如此。

    湖北袁道長銑陳奏一折,聞有十事。

    上裁出核賦課、平刑法、廣教化三條下大臣會議,餘俱留中,不知何事也。

     上即位,内府循例備禦用硯四十方,硯皆镌“道光禦用”四字。

    上以所備過多,閑置足惜,因命分賜諸臣。

    英協揆師得其三焉。

    聖人之儉如此。

     禦用筆,向皆選取紫毫之最硬者方得奏進。

    筆管皆镌“天章”、“雲漢”等字。

    上以其不合用,命英協揆(時為戶部尚書。

    )以外間習用者進試之,取純羊毫、兼毫二種,命仿此制造。

    複以管上镌字每多虛飾,命以後各視其筆,但镌“純羊毫”、“兼毫”字而已。

     内廷召見,年老大臣頗以升階登降為苦。

    道光八年,有“嗣後凡文武大臣年逾六十五歲者,準由内右門出入”之旨。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上念前旨于帶領引見諸老臣未經分晰,因再準文武三品以上年逾六十五者,遇養心殿帶領引見,一體由内右門出入。

    體恤老臣之恩如此。

     圓明園召見,向在勤政殿。

    三楹桶扇洞開,殿中有橫桶分前後焉。

    殿東有套間曰東書房,無前廊。

    夏日召見在殿中,春秋則在書房。

    書房門向東,前加牌杈。

     臣工等由東首台階上進殿,過橫桶,轉牌杈,向南稍東即南向跪,則面聖矣。

    此地不大,蓋截書房北段為小間。

    北牆有桶扇門,駕由此出入,是以上面北坐也。

     丁酉冬,将書房添前廊,南向開門,北安窗,炕倚窗,設禦座炕之西頭。

    東南向窗間設大玻璃,以防苑外人竊聽。

    聖人防閑之嚴如此。

    臣工由殿外南向之門入見,自戊戌正月始也。

     禦門日遇忌辰,刑部不進本,例也。

    韓桂林司寇封在署時,問同列曰:“是日無本,我輩仍照舊随班上殿否?”衆皆不記憶。

    呼本房筆帖式問之,以其專司是事,知之必悉也。

    筆帖式但對以總理捧本入殿,衆堂官俱随上殿。

    再問,複如是對焉。

     禦門吉慶事也,故向無左遷者。

    每歲入春,初次例不進刑部本,為其非吉事耳。

    丙戌二月十六日禦門,同年朱大京兆為弼調補府丞。

    蓋宗人府丞三品,京兆亦三品,上以對品故調之。

    然府丞差二級矣。

    後有日者張雲征至都,朱少君以八字屬推,張雲:“本年官運大不利,不見風波亦當镌兩級。

    ”蓋其命定如此。

    然禦門降官,向所少有也。

     賢良門外有河,河有橋,式如弓背。

    上看箭,鹄設于橋西河邊,射者立橋北,北向而射。

    每發矢,上右顧以視其中否。

    歲己亥将橋拆平,鹄于橋南對上設焉;射者立橋北,面向西而射,以免上右顧之煩也。

    談風水者謂此橋架河上如弓之有靶,今拆平則弓去靶矣,恐武不振。

    明年有英夷之擾,其果以是欤? 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于此。

    高廟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

    開店者俱以内監為之。

    其古玩等器,由崇文門監督先期于外城各肆中采擇交入,言明價值,具于冊。

    賣去者給值,存者歸物。

    各大臣至園,許競相購買之。

    各執事官退出後,日将晡,内宮亦至其肆市物焉。

    其執事等官,俱得集于酒館飯肆哺啜,與在外等。

    館肆中走堂者,俱挑取外城各肆中之聲音響亮、口齒伶俐者充之。

    每俟駕過店門,則走堂者呼茶,店小二報賬,掌櫃者核算,衆音雜邏,紛紛并起,以為新年遊觀之樂。

    至燕九日始辍。

    蓋以九重欲周知民間風景之意也。

    造辦處筆帖式徐君善慶每歲入直,言之最詳。

    晚間仍備嘎嘎燈焉。

    嘉慶四年此例停止。

     慶隆舞,每歲除夕用之。

    以竹作馬頭,馬尾彩缯飾之,如戲中假馬者。

    一人踴高趕騎假馬,一人塗面身著黑皮作野獸狀,奮力跳躍,高し者彎弓射。

    旁有持紅油簸箕者一人,箸刮箕而歌。

    高超者逐此獸而射之,獸應弦斃,人謂之“射媽狐子”。

    此象功之舞也。

    有謂此即古大傩之意,非也。

    聞之盛京尹泰雲:“達呼爾居黑龍江之地,從古未歸王化。

    彼地有一種獸,不知何名,喜齧馬腿,達呼爾畏之倍于虎,不敢安居。

    國初時,曾至彼地,因著高趕騎假馬,竟射殺此獸。

    達呼爾以為神也,乃歸誠焉。

    因作是舞。

    ” 圓明園宮門内正月十五放和盒,例也。

    即煙火盒子,大架高懸。

    一盒三層:第一層“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鴿雀無數群飛,取放生之意;三層小兒四人擊秧歌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雲中駕六龍”一首。

    惟其時餘觀之朝陽滿地,不見燈光矣。

    後停止。

     王建《宮詞》:“每遍舞頭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

    ”《居易錄》雲:“今外國猶傳其制。

    ”引鄭麟趾《高麗史》雲“教坊奏王母隊歌舞,一隊五十五人,舞成四字,或‘君王萬歲’、或‘天下太平’。

    此其遺意”雲雲。

    今圓明園正月十五日,筵宴外藩,放煙火,轉龍燈。

    其制,人持一竿,竿上橫一竿,狀如丁字,橫竿兩頭系兩紅燈。

    按隊盤旋,參差高下如龍之宛轉。

    少頃,則中立向上排列“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