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23) -- 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2)
關燈
小
中
大
戰例1
“紀靈乃山東人也,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手下戰将極多。是日,紀靈引兵出陣,大罵:“劉備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明诏,以順讨逆。汝今罪不容誅!”紀靈大怒,拍馬舞刀來迎玄德。關公大喝曰:“有吾在此!”聚馬與紀靈大戰二十合。紀靈少歇,關公回陣立馬久等。紀靈遣手将荀正出馬來。關公曰:“隻教紀靈來,與他決個勝負!”荀正曰:“汝乃無名下将,非是紀将軍之對手!”關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馬一合,砍荀正于馬下。玄德驅兵殺将過去,紀靈大敗,退守淮陰河口,不敢交戰……”(第14回)
分析:
雖然關公與紀靈戰20合勝負未分,但很明顯,這場交鋒在場面上已經分出高下了:紀靈不是關公之敵。
何以知之?紀靈打着半截即歸陣少歇,而且“少歇”後就再也不敢上來了,先是遣副将當替罪羊,副将為關公所斬後更不敢上前接戰,以緻以優勢兵力而大敗,退守淮陰河口後依然不敢出戰。紀靈那哪裡是去“稍歇”,他是明知再打下去必然無幸,所以才找這麼個托辭。
我們由紀靈主動終止單挑歸陣“稍歇”,以及後來不顧一切地避戰這些事實可以推測出,紀靈在與關羽戰至20合時,場面已經非常被動甚至相當危險。一句話,關公與紀靈戰20合,雖勝負未分,但高下已判!
戰例2
“先鋒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敗。孫權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第68回)
分析:
又是一場“不分勝敗”,但難道我們沒看出一點什麼嗎?為何孫權會“恐淩統有失”,而張遼一方卻不擔心張遼有失?顯然,張遼在場面上占優。至于淩統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由於孫權僅僅是“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而非“急鳴金收軍”那樣迫不及待,因此可以大緻推測出:張遼雖已搶得優勢,但要想将這種優勢轉為勝勢,還需要費些周折;淩統雖落下風,但性命暫時無憂。
----------------------------------------------------
演義中還有很多處這種“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況,如許褚VS徐晃、關羽VS龐德、龐德VS陳武等。由於下文将逐一分析各關鍵單挑戰例,此處就不細表了。這裡隻想說明一點:某些武将武力非常接近(如關公與龐德),是以隻能靠這個分析方法才能讓我們捕捉到這一微小差距。
歸納一下“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情景的判斷依據:
(1)在單挑中,一方本人突然叫停--如關公VS紀靈(演義中僅此一例)
(2)在單挑中,一方陣營中人物“恐有疏失”,或派人接應回陣,或“急鳴金收兵”(如張遼VS淩統)
(3)其他情況(如許褚VS徐晃,等);根據上下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下文将使用“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原則分析關龐大戰。
“紀靈乃山東人也,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手下戰将極多。是日,紀靈引兵出陣,大罵:“劉備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明诏,以順讨逆。汝今罪不容誅!”紀靈大怒,拍馬舞刀來迎玄德。關公大喝曰:“有吾在此!”聚馬與紀靈大戰二十合。紀靈少歇,關公回陣立馬久等。紀靈遣手将荀正出馬來。關公曰:“隻教紀靈來,與他決個勝負!”荀正曰:“汝乃無名下将,非是紀将軍之對手!”關公大怒,直取荀正;交馬一合,砍荀正于馬下。玄德驅兵殺将過去,紀靈大敗,退守淮陰河口,不敢交戰……”(第14回)
分析:
雖然關公與紀靈戰20合勝負未分,但很明顯,這場交鋒在場面上已經分出高下了:紀靈不是關公之敵。
何以知之?紀靈打着半截即歸陣少歇,而且“少歇”後就再也不敢上來了,先是遣副将當替罪羊,副将為關公所斬後更不敢上前接戰,以緻以優勢兵力而大敗,退守淮陰河口後依然不敢出戰。紀靈那哪裡是去“稍歇”,他是明知再打下去必然無幸,所以才找這麼個托辭。
我們由紀靈主動終止單挑歸陣“稍歇”,以及後來不顧一切地避戰這些事實可以推測出,紀靈在與關羽戰至20合時,場面已經非常被動甚至相當危險。一句話,關公與紀靈戰20合,雖勝負未分,但高下已判!
戰例2
“先鋒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敗。孫權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第68回)
分析:
又是一場“不分勝敗”,但難道我們沒看出一點什麼嗎?為何孫權會“恐淩統有失”,而張遼一方卻不擔心張遼有失?顯然,張遼在場面上占優。至于淩統性命是否已危在旦夕,由於孫權僅僅是“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而非“急鳴金收軍”那樣迫不及待,因此可以大緻推測出:張遼雖已搶得優勢,但要想将這種優勢轉為勝勢,還需要費些周折;淩統雖落下風,但性命暫時無憂。
----------------------------------------------------
演義中還有很多處這種“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的情況,如許褚VS徐晃、關羽VS龐德、龐德VS陳武等。由於下文将逐一分析各關鍵單挑戰例,此處就不細表了。這裡隻想說明一點:某些武将武力非常接近(如關公與龐德),是以隻能靠這個分析方法才能讓我們捕捉到這一微小差距。
歸納一下“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情景的判斷依據:
(1)在單挑中,一方本人突然叫停--如關公VS紀靈(演義中僅此一例)
(2)在單挑中,一方陣營中人物“恐有疏失”,或派人接應回陣,或“急鳴金收兵”(如張遼VS淩統)
(3)其他情況(如許褚VS徐晃,等);根據上下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下文将使用“勝負未分而高下已判”原則分析關龐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