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31) -- 單挑中的逃走(6) -- 關文之戰(3)

關燈
文醜“心怯”的原因,不外乎這麼幾個: 1文醜意識到關羽武力明顯高于自己,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2文醜意識到戰局明顯對自己不利,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3顔良之死給文醜的心理壓力問題;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4心理預期與實際情況的反差問題;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5以上兩種或三種或四種原因兼而有之,難分主次。

     現一一比較究竟哪個解釋相對更合理一些。

     1文醜意識到關羽武力明顯高于自己,雖然也有其他原因,但此為主因對這一解釋構成不利的是:演義中找不到一處因武力不濟而“心怯”或“膽寒”的。

     與此有幾分相似的是“料敵不過”。

    這個措辭在演義中出現過兩次。

    “料敵不過”明确點出了“武力不濟”這層意思,卻沒有“恐懼”這層意思,與“心怯”還是有明顯不同。

    因此,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與“心怯”最為貼近的是“膽寒”,這個措辭在94回關興對越吉時使用過。

    如果我們認為“心怯”或“膽寒”就意味着武力不濟的話,那麼就隻能判定關興武力不敵越吉了,而這一判定顯然是沒有說服力的,因為後來關興與越吉二次單挑時1合秒斬對手。

     據此,我們似乎可以排除掉“心怯”與武力之間的聯系了? 且慢!有朋友敏銳地指出:關興對越吉一戰與文醜對關羽一戰,明顯不可比!因為關興所處戰局極其不利,而文醜的不利戰局因反擊張遼、徐晃得手而得到緩解;況且關興從一開始就“膽寒”、怯戰,而文醜開始時卻是信心十足地與徐晃接戰、然後追擊,在關羽突然殺出時也沒有怯戰,卻偏偏在打了兩合之後“心怯”。

    這就是說,關興一直就怯戰,而文醜卻是經曆了從“不怯戰”到“心怯”的轉變,因此,關興怯戰的原因可以理解為是戰局不利造成的,而文醜怯戰的原因卻與此不同,也就是說主因不是戰局原因。

    排除了戰局原因,那麼主因必然是武力原因。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非常強有力的論證。

    但是該論證實際上隐含了一個前提--武将單挑逃走隻有兩個原因:戰局和武力,非彼即此。

    煮酒認為,這一隐含前提是有問題的,因為武将逃走的原因未必隻有這兩個。

    上文的3和4也都有可能是造成文醜“心怯”的原因。

    這一點下文會有評論。

    另外,上面的論證對於戰局原因的排除也顯得過於輕率了。

     煮酒以為,這裡的戰局原因可以進一步細分為總體戰局和局部戰局。

    總體戰局指曹軍與袁軍的勝負态勢,而局部戰局則指文醜與關羽單挑時雙方的強弱态勢。

     從總體上看,袁軍已呈敗勢,軍無戰意,雖然文醜依靠個人武力某種程度上挽回了一些敗勢,但整體戰局并未轉好,袁軍依然士氣不堅,如果此時曹軍發動總攻,袁軍必然難以久持。

    文醜雖難當“名将”之稱,但畢竟久經戰陣,對於這種全局的勝敗态勢還是明白的。

    此前文醜追晃,意在借助陣斬曹軍勇将來穩定軍心、打擊曹軍士氣(雖然此舉某深不以為然)。

    此時對方來了強援,自己斬将無望,繼續與對方纏戰下去,一旦曹軍發動總攻,文醜又無法指望部下死戰相拒,到那時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