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武力點評(24) -- 關羽 VS 龐德 (1)

關燈
先看原文:

    關公大罵曰:“量汝一羌胡,亦何能為!可惜我青龍刀斬汝鼠賊!”縱馬舞刀,來取龐德。德輪刀來迎。二将戰有百餘合,精神倍長。兩軍各看得癡呆了。魏軍恐龐德有失,急令鳴金收軍。關平恐父年老,亦急鳴金。

    (羌胡?老關有民族歧視之嫌,呵呵)

    由于是龐德陣中首先鳴金,且有“恐龐德有失”一句,而且還是“急令鳴金收軍”,給人的感覺是間不容發,十分急迫。根據“勝負未分高下已判”理論,基本可以判定:龐德場面上落于下風。

    但請注意:由於二人戰例數量頗大,因此我們尚不能因為這一場單挑的場面誰占些優勢而判定誰武力高,還應綜合兩人全部戰績,才能最後判定。

    有朋友會說:任何勢均力敵的交鋒,在結束時總會有個誰先鳴金誰後收兵的問題,不能據此來判定誰占優勢。

    ---關鍵的問題不在於誰先鳴金,而在於是否有“恐某某有失”這樣的交待。比如馬超與張飛的第二個百合惡戰,也是由劉備叫停的,但劉備當時并未擔心張飛有失,我們自然就不能判定張飛在這百合中落于下風。

    [看張飛與馬超又鬥百餘合,兩個精神倍加。玄德教鳴金收軍。二将分開,各回本陣。](65回)

    ---另外,演義中确實有多場勢均力敵的交鋒,文中都沒有特意告訴我們是哪一方先鳴金收兵的。比如:

    1[壯士曰:“你若赢得手中寶刀,我便獻出!”韋大怒,挺雙戟向前來戰。兩個從辰至午,不分勝負,各自少歇。不一時,那壯士又出搦戰,典韋亦出。直戰到黃昏,各因馬乏暫止。](12回)

    2[言未絕,許褚拍馬舞刀而出。馬超挺槍接戰。鬥了一百餘合,勝負不分。馬匹困乏,各回軍中,換了馬匹,又出陣前。](59回)

    3[德叫曰:“吾奉魏王旨,來取汝父之首!汝乃疥癞小兒,吾不殺汝!快喚汝父來!”平大怒,縱馬舞刀,來取龐德。德橫刀來迎。戰三十合,不分勝負,兩家各歇。](74回)

    在這三個單挑戰例中,作者均未刻意強調哪一方首先鳴金收兵,但他卻偏偏在關龐之戰中明确點出是龐德一方首先鳴金,而且還給出了原因--“恐龐德有失”,這難道是偶然的嗎?是作者随意所寫嗎?我以為不是。我以為,我們隻能理解為:關龐這一場與上面那三場,确實存在些許微妙不同。是什麼不同呢,就是這一場在場面上有優劣之分,而上面三場沒有,是完全的勢均力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