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關燈
忘舊仇的心理,弄一批人送進玉龍寺,大概也是要藉此毀掉五龍寺,他才可以大權一把抓,成為最有勢力的一個人。

    ” 聽徐明這樣一解釋,大家都為之默然,壽親王輕歎道:“聖上不把義師放在心上,是知道刻下所有的那些義師無異己名存實亡,隻有一些可憐蟲,跟在别人後面,以義民自許,卻不知道為首的那些人,十之八九,都在朝廷的網羅之中。

    ” 徐明肅然道:“家師所以要退出義師,就是看透了那些人的真面目,知道了事不可為,不過那些下面的人,倒的确是心存故國的義士。

    ” 壽親王道:“是的,聖上對這些人倒是十分愛惜;所以才沒有采取行動,否則憑那幾萬人,而且還分散各地,朝廷隻要一紙密令,可以在一夕之間,把他們整個消滅掉,但此舉實在傷天和。

    ” 徐明道:“真要這麼做了,後果也是難以想像的。

    ” 壽親王一笑道:“徐賢侄,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認為這麼一來,一定會引起一場天下巨變.激起更多的人來反抗朝廷,甚至于可以重光華夏。

    ” 徐明道:“有此可能,卻非我等所願。

    ” 壽親王笑笑道:“徐賢侄,我要說句使你很不願聽的話,你認為的可能性非常渺小,因為你所接觸的都是一些慷慨悲歌之士,卻沒有跟廣大的老百姓接近過,你所交往的都是些俠烈之士,他們重義而輕生死,所以你才會有這種想法,但是朝廷卻從整個民心以觀之,在千百人中,能為民族大義而輕生死者,不過一二人而已,其餘大多數的人,都是朦朦胧胧,苟且偷生的庸碌之輩,他們第一個要求是活命,第二個要求溫飽安定,甚至根本不知大義為何物,你不能寄望于這些人的。

    ” 徐明剛要開口,壽親王又道:“徐賢侄,不要沖動,我們是平心靜氣談問題.你聽我說完理由,如果你還不同意,我可以虛心求教,我說過了,今天我不是以滿清的王公身分與各位相見,完全是以一個超然的立場來分析大局。

    ” 徐明這才不開口,壽親王歎了口氣:“漢人十倍于滿,假如每個人都像在座的各位,則本朝絕無入關之日,正因為大多數的人都是混朦不敏之輩,本朝才能入鼎中原,經曆四帝,為時百餘年而大局日定。

    ” 他說的是事實,徐明望了望杜雲青,歎了口氣,壽親王又遭:“世祖順治入鼎之初,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殺死的人有數十萬,如果說暴行可以激起民變,則斯時尚未全亡,漢人應該有更好的機會可以把清人擊退,然而此二役之後,本朝大軍所至之處,勢如破竹,士無鬥志,民有降意,可見民心之用,非大義可依然;那麼朝廷再殺五六萬個義師,激起民變的可能性有多大。

    ” 徐明愧然低下了頭,壽親王又道:“再說民力之用,在明末之際.流寇李自成、張獻忠之流,僅僅是一些市井無賴與江湖亡命之徒,卻能聚嘯數十萬衆,劫城掠地,形成了氣候,其故安在,徐賢侄又想過了沒有?” 徐明道:“朝政不修,奸佞當道。

    ” 壽親王搖頭道:“這隻是肇始之因,最主要的還是天意為之,因為那時正值天降大災,江河泛濫,造成幾十萬人流離失所,有些地方卻又苦旱經年,赤地千裡,再繼以蝗蟲為害,寇民所食,朝廷卻沒有一個妥善的濟賬辦法,置于不聞不問,那些饑民争食,朝廷卻視為暴民.這才逼得他們造反,既反之後,不思安撫,反而發兵征剿,天下安得不亂,明室安得不亡。

    ” 徐明沒有話說了,壽親王喝了口茶,潤了下嗓子,歎息着再道:“今上刻意修改,物阜而民安,而不斷在擾民的卻是那些義師,真要殺了他們,隻有人心大快,你又怎麼能寄望于天下的老百姓起而揚戈呢。

    ” 杜雲青苦笑一聲道:“朝廷最大的德政是緻意治河,專設河道以治其中.所以多年來,河清海晏。

    ” 壽親王莊容道:“這難道不對嗎?” 杜雲育道:“對;做得很對,一個能為老百姓設想的皇帝,就是好皇帝,所以小侄與徐兄今天來聽老伯驅策,也就是為了這個。

    ” 壽親王道:“若說聽我驅策,我就不敢勞駕了,因為這不是我的事,更不是今上的事,說準确一點,倒是為了漢家的一點民族大義,為了那幾萬家在險中,受人利用的義師,朝廷如果一定要一舉摧毀他們的信心,不必付之殺戳,隻要把那些主事者的實情公布出來,也足夠使他們傷透了心,從此不再談複明之舉了。

    ” 芙蓉道:“阿瑪,皇上保全那些義民的用心何在呢?” 壽親王道:“是真正的尊敬他們,說句很慚愧的活,漢家民族中人的思想,畢竟還是叫人尊敬的,本朝定鼎百餘年,居然還有幾萬人不能忘衣冠的,本朝要是淪亡之後,連十個人都找不出來,忠孝節義,這才是真正的千秋立國之基,所以朝廷立意宣揚文治,注重教化,是想使天下真正歸于一家,無分夷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夷夏之分,隻在一般人的心中有此界限,做皇帝的人,就不會這麼分了,那些人實在是國之精華,誰也不願意加以殺戮的。

    ” 徐明與杜雲青都為之動容,徐明道:“老伯,為了這位萬歲爺,也為了那些老百姓,我們把命賣上就是,不過今天這一聚,倒是談出另外一個問題了,那個玄真子。

    ” 壽親王道:“是的,此人倒是個真正隐伏的危險,不過目前不宜動他,因為他隻能掌勢,卻不能掌權,背後一定還有個人在支持他,這個人當然一定是朝中親貴,把背後的人找出來,才是重要的事。

    ” 徐明道:“那我們還是維持原先前的謀劃,從劉大學士的身上為引子,把事機引動。

    ” 壽親王笑道:“徐賢侄,你剛才所舉的驅虎吞狼,引動白泰官與玉龍寺内鬥,不失為可行之策。

    ” 徐明道:小侄還是想看看玉龍寺的名冊,假如其中真有大門派的弟子,則可見玄真子有所圖,我們不妨把他在玉龍寺的力量也用上,然後再找真像告訴那些人,則連玄真子的問題也解決了。

    ” 壽親王沉吟片刻,終于打開了一個書櫥,取出一部史記,放在桌上道:“就在這裡面,你把本紀各頁所注的第一字與有後二頁合起來是人名,世家各頁各注的首尾一字是籍地,列傳各頁眉注是家世,每頁一人,三頁合起來,才是一篇完整的檔案。

    ” 徐明道:“老伯倒是很小心呀,要是不加說明,誰也想不到這種方法的。

    ” 壽親王歎道:“就在這府裡,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耳目,千方百計,在動着念頭想挖出我的秘密,他們都知道朝廷有一批耳目遍布各處各地,從事着對各地縣府道撫,參将、總兵、鎮制、總督、标旗将帥的治績持守忠勤的考核,天下之治亂,全在這本子上,我又怎能不謹慎,因此隻有這個特殊錄記的方法,這裡是我讀書的地方,也是最引人注意的地方,那裡是藏最高機密的地方。

    ” 他的手持着幾個密封緊鎖的木櫃,嘴角露出一絲苦笑又遭:“但也是最不機密的地方,裡面的第宗經常被人偷窺過,卻沒有人會注意到部史記,因為每個人都知道我喜歡讀史記,研究史記,經常親加批注,注完後就這麼攤在桌上,居然沒有人來翻一下。

    ” 白玉霜歎道:“我們密探圈子裡有兩句名言最秘密的地方,往往是不安全的地方,最普通的事物中,往往蘊藏着最高的機密,王爺可謂深得個中三味了.” 壽親王一笑道:“白仙子過獎,先四伯父,也就是先雍正皇帝是個真正雄才大略的英主,密探組織在他手裡,也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今上定儲時,他也指定了我接掌這個工作,我向他求取指示,他隻給了我一封錦囊,說全部的精華俱在此中。

    等皇駕殡天後,我接任了侍衛統領兼長宗人府,打開錦囊裡面卻是一則故事。

     衆人都為之一楞,壽親王笑道:“當時我莫名其妙,靜坐鬥室,苦思半月,把那則故事都能倒過來背了,終于悟出其中的奧妙。

    ” 芙蓉忙問道:“阿瑪,那是怎麼說的?” 壽親王一笑道:“我背給你聽好了,郡有富戶,積财盈萬,有十劇盜思劫之,富戶以為苦,乃聚宅旁地為堅庫,貯在其中,以十之一密局櫃中,十之九易金化為磚,任意鋪設地上,複造其莊衆百人而雇劇盜中藝最佳者為守庫入,群盜次第以入,皆為守庫之盜擊殺以保其資也,凡十年及九盜告盡,盜發局竊櫃中藏儲多半而去,置地下金磚于不顧,雖亡其銀之半數,實無所損,盜豈恩也?不識金銀之貴賤,棄貴而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