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話本四種

關燈
,恐失了官體,既請下舡,又不好回他去,沒奈何,微微舉手道:“免禮罷。

    ”叫童子看坐的。

    童子取一個杌子兒置于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憔夫一努道:“你且坐了。

    ”你我之稱,怠慢可知。

    那樵夫亦不謙遜,公然坐下。

    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他姓名,也不叫手下人看茶。

    默坐多時,乃問道:“适才岸上聽琴的,就是你麼?”樵夫答言:“不敢。

    ”伯牙道:“我且問你,你既來聽琴,必知琴之出處。

    此琴何人所造?撫他有甚好處?”正問之際,船頭來禀道:“風色順了,月明加晝,可以開船。

    ”伯牙分付:“且慢着!”樵夫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耽誤順風行舟。

    “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況行程之遲速!”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談。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皇來儀。

    鳳乃百鳥之皇,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飲。

    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氣,堪為雅樂,令人伐之。

    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

    取上一節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棄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

    送于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

    取起陰幹,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斲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

    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

    前闊八寸,按八節。

    後闊四寸,按四時。

    厚二寸,按兩儀。

    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轸、金徽。

    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

    又一中徽,按閏月。

    先是五條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

    内按五音宮、商、角、徵、羽。

    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

    後因周文王被囚于羑裡,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

    後武王伐纣,前歌後武,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

    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後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

    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

    何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為七不彈?聞喪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何為八絕?清、奇、幽、雅、悲、壯、悠、長。

    此琴撫到盡善盡美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乃雅樂之妙境也。

    ” 伯牙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暗想道:“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

    ”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

    又問道:“足下既知琴理,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顔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貧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露于絲桐。

    ’始知聖門音樂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憔夫道:“《毛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試撫操一曲,小子任心忖度,若猜不着時,大人休得見罪!”伯牙将斷弦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撫琴一弄。

    樵夫贊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

    ”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

    樵夫又贊道:“美哉湯湯乎,大人之志又在流水矣。

    ”隻這兩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驚,推琴而起,與樵夫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賢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鐘、名徽,賤字子期。

    ”伯牙拱手道:“是子期先生。

    ”子期轉問伯牙高姓大名。

    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

    ”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

    ”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點菜。

    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

    伯牙道:“借此攀話,休嫌簡亵。

    ”子期稱:“不敢。

    ”童子取過瑤琴,二人入席飲酒。

    伯牙開言又問:“先生語音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道:“離此不遠,地名馬鞍山集賢樹,便是荒居。

    ”伯牙點頭道:“好個庥賢村!”又問:“道藝何為?”子期道:“也隻是砍柴為生。

    ”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該僭言,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廟,垂名于竹帛?卻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與草木同朽,竊為先生不取也。

    ”子期道:“實不相瞞,家中尚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采樵度日,以盡父母之餘年。

    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

    ”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二人酒杯酬酢了一會,子期寵辱無驚,伯牙愈加愛重。

    又問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虛度二十有七。

    ”伯牙道:“下官叨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結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

    ”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仕,鐘徽乃窮鄉賤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

    ”伯牙道:“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下官碌碌風塵,得與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萬幸。

    若以富貴貧賤為嫌,觑俞瑞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爐火,再爇名香,就舡中與子期頂禮八拜。

    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今後兄弟相稱,生死不負。

    ”拜罷,複命取暖酒再酌。

    子期讓伯牙上座,伯牙從其言。

    換了杯筯,子期下席,兄弟相稱,彼此談心叙話。

    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聽話偏長。

     談論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

    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備開船。

    子期起身告辭,伯牙捧一杯酒遞與子期,把子期之手,歎道:“賢弟,我與你相見何太遲,相别何太速!”子朔聞言,不覺淚珠滴于杯中。

    子期一飲而盡,斟酒回敬伯牙。

    二人各有眷念不舍之意。

    伯牙道:“愚兄餘情不盡,意欲曲延賢弟同行數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從,怎奈二親年老,‘父母在,不遠遊’。

    ”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過二親,到晉陽來看愚兄一看,這就是‘遊必有方’了。

    ”子期道:“小弟不敢輕諾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萬一禀命于二親,二親不允,使仁兄懸望于數千裡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

    ”伯牙道:“賢弟真所謂至誠君子。

    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

    ”于期道:“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侍候尊駕。

    ”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節,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

    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為君子。

    ”叫童子:“分付記室,将鐘賢弟所居地名及相會的日期登寫在日記簿上。

    ”子期道:“既如此,小弟來年仲秋中五、六日準在江邊侍立拱候,不敢有誤。

    天色已明,小弟告辭了。

    ”伯牙道:“賢弟且住。

    ”命童子取黃金二笏,不用封帖,雙手捧上道:“賢弟,些須薄禮,權為二位尊人甘旨之費,斯文骨肉,勿得嫌輕。

    ”子期不敢推辭,即時收領。

    再拜告别,含淚出艙,取扁擔挑了蓑衣、鬥笠,插闆斧于腰間,掌跳搭扶手上崖。

    伯牙直送至舡頭,各各灑淚而别。

     不題子期回家之事。

    再說伯牙點鼓開舡,一路江山之勝無心觀覽,心心念念隻想着知音之人。

    又行了幾日,舍舟登岸,經過之地,知是晉國上大夫,不敢輕慢,安排車馬相送,直至晉陽,回複了晉主,不在話下。

     光陰迅速,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

    伯牙心懷子期,無日忘之。

    想着中秋節近,奏過晉主,給假還鄉,晉主依允。

    伯牙收拾行裝,仍打大寬轉,從水路而行。

    下船之後,分付水手:“但是灣泊所在,就來通報地名。

    ”事有偶然,剛剛八月十五夜,水手禀複:“此去馬鞍山不遠。

    ”伯牙依稀還認得去年泊船相會子期之處,分付水手,将舡灣泊,水底抛錨,崖邊釘橛。

    其夜晴明,舡艙内一線月光射進朱簾。

    伯牙命童子将簾卷起。

    步出艙門,立于舡頭之上,仰觀鬥柄,水底天心,萬頃茫然,照如白晝。

    思想去歲與知己相逢,雨止月明。

    今夜重來,又值良夜,他約我江邊相候,如何全無蹤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會,想道:“我理會得了。

    江邊來往舡隻頗多。

    我今日所駕的不是去年之舡了。

    吾弟急切如何認得?去歲我原為撫琴驚動知音,今夜仍将瑤琴撫操一曲,吾弟聞之必來相見。

    ”命童子取琴桌擺在舡頭,焚香設座,伯牙開囊出琴,調弦轉轸。

    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聲,伯牙停琴不摻,“呀!商弦哀聲凄切,吾弟必遭憂在家。

    去歲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喪,必是母亡!他為人至孝,事有輕重,甯失信于我,不肯失禮于親,所以不來。

    且待天明,我親自上崖探望。

    ”叫童子收拾瑤琴,下艙就寝。

     伯牙一夜不寐,真個巴明不明,盼曉不曉。

    看看月移簾影,日出山頭。

    伯牙起身梳洗整衣,命童子攜琴相随。

    又取黃金十镒帶去,“倘吾弟居喪,可為赙禮。

    ”踹跳登岸,行于樵徑,約莫十數裡,出一谷口,伯牙站住。

    童子禀道:“老爺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東西,從山谷出來兩頭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賢村去?等個識路之人,問明了他方才可行。

    ”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子退立于後。

     不多時,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線,發挽銀絲,箸冠野服,左手舉藤杖,右手攜竹籃,徐步而來。

    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禮。

    那老者不慌不忙,将竹籃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道:“先生有何見教?”伯牙道:“請問兩頭路,那一條路往集賢村去的?”老者道:“那兩頭路是兩個集賢村,左手是上集賢村,右手是下集賢村,通衢三十裡官道。

    先生從谷口出來,正當其半,東去十五裡,西去也是十五裡,不知先生要往那一個集賢村?”伯牙默默無言,暗想道:“吾弟是個聰明人,怎麼說話這等糊塗?相會之日,你知道此間有兩個集賢村,或上或下,就該說個明白了。

    ”伯牙卻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這等沉吟,一定那說路的不曾分上下,總說了個集賢村,教先生沒處抓尋了?”伯牙道:“便是。

    ”老者道:“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莊戶,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輩。

    老夫在這山裡多住了幾代,正是‘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

    這些莊戶不是舍親,就兼敝友。

    先生到集賢村必是訪友。

    隻是先生所訪之友,姓甚名誰,老夫就知他住處了。

    ”伯牙道:“學生要往鐘家莊去。

    ”老者聞“鐘家莊”三字,一雙昏花眼内撲簌簌掉下淚來,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說鐘家莊,不必去了。

    ”伯牙驚問:“卻是為何?”老者道:“先受到鐘家莊要訪何人?”伯牙道:“要訪子期。

    ”老者聞言,放聲大哭道:“子期鐘徽乃吾兒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氣相投,臨行贈黃金二笏,吾兒買書攻讀,老拙無才,不曾禁止。

    旦則采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廢,染成痨怯,數月之間,已病故了!”,伯牙聞言,五内崩裂,淚如湧泉,大叫一聲,昏倒在地。

    鐘公用手攙扶,回顧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誰?”童子附耳低聲道:“就是俞伯牙老爺。

    ”鐘公哭道:“原來就是吾兒好友!”急忙扶起,伯牙蘇醒。

    伯牙口吐痰涎,雙手撫膺痛哭不已,道:“賢弟呵!我昨夜泊舟,還疑你爽信,豈知已為泉下之鬼!可惜你有才無壽了!”鐘公也自大哭。

    伯牙哭罷,複與鐘公施禮。

    遂不敢呼“老丈”,稱為“老伯”,以見通家兄弟之意。

    伯牙道:“老伯,令郎還是停柩在家,還是出瘗郊外了?”鐘公道:“一言難盡!亡兒臨終,老夫與拙荊坐于卧榻之前,亡兒遺言囑付道:‘修短由天,兒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後乞葬于馬鞍山江邊。

    因兒與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

    ’老夫不負亡兒臨終之言,适才先生來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亡男之冢。

    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将一陌紙錢往墳前燒化。

    何期與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墳前一拜。

    ”命童子:“代太公提了竹籃。

    ”鐘公策杖引路,伯牙後随,童子跟定。

    複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于路左。

    伯牙整衣下拜道:“賢弟,你在世為人聰明,死後為神靈應。

    愚兄此一拜,誠永别矣!”拜罷,放聲大哭。

    驚動了山前山後,山左山右黎民百姓,無論行的住的、遠的近的、老幼男女,聞得晉國大臣來祭鐘子期,都來回繞墳前,争先觀看。

    伯牙卻不曾擺布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取過琴來,放于祭石台上,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

    那些看的聞琴韻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伯牙問老伯:“下官撫琴吊念,悲尚不能已,衆人為何大笑而去?”鐘公道:“村野之人,不知音律,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嬉笑。

    ”伯牙道:“原來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鐘公道:“老夫幼年也曾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

    ”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随心應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

    口誦于老伯聽之。

    ”鐘公道:“老夫願聞。

    ”伯牙誦雲: “憶昔去午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複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

    子期子期兮,爾我千金義, 曆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複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于衣袂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殘,金徽零亂。

    鐘公大驚,問道:“先生為何摔破此琴?”伯牙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 鐘公道:“原來如此,可憐!可憐!”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鐘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

    先生如今又問他怎的?”伯牙道:“下官傷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

    随身帶得有黃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半買幾畝祭田,為令郎春秋掃墓之費。

    待下官回本朝時,上表告歸林泉,那時卻到上集賢村,迎接老伯與老伯母同到寒家以盡天年。

    吾□□□□□□□□□□□□□□□□□□□說罷,命小僮取出黃金,親手遞與鐘公,哭拜于地。

    鐘公答拜,盤桓半晌而别。

     這回書,題作《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後人有詩贊雲: 勢利交情勢利心,斯文誰複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