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刻話本四種
關燈
小
中
大
明刻話本四種
《李亞仙》、《王魁》、《女翰林》、《貴賤交情》四種話本,明萬曆末年(約一六一〇)小說傳奇合刻本,上欄刻小說,下欄刻傳奇。
書已殘,僅存一冊,不知全集書名。
此成本魚口镌有“小說下”三字,可見原書所收話本至少有上、下兩集, 其中《李亞仙》,因殘佚首二頁,故标題為編者所補,此篇疑即《寶文堂書目》所載《李亞仙記》,和《燕居筆記》中的《鄭元和嫖遇李亞仙記》不同,可能是宋元之間的話本。
《王魁》,也是宋人話本,疑即《醉翁談錄》甲集《小說存目》中約《王魁負心》,文字寫得古樸簡潔,可能明人有加工修改。
王魁的傳說,在家元人曲筆記中星屢提到,但長久以來不見話太。
此話本關于王魁的事迹,不但與《類說》《待兒小名錄拾遺》中所記的王魁事迹有不同,又有許多細緻的情節和精彩的描寫。
話本的作者對王魁的負心作了深刻的貶斥,顯然是說話人站在勞動人民主場的“演述”。
此話本後原附有《嚴武》條,現依然一同收入本集。
《女翰林》、《貴賤交情》二篇都是明人話本。
和馮夢龍編入《三言》的兩篇,文字上有較大的出入,可見馮夢龍編《三言》時,對這些話本部作了認真的修改和删節。
李亞仙 (前缺)見生疾忙奔入,大叫道:“前日墜鞭郎君至矣。
”李氏大喜道:“快叫娘先出去迎接,我就來也!”當時鸨姥聞說有客來訪,滿臉兒堆着笑出來迎接元和。
元和一見,料知是李氏之母,乃向前深深作個揖道:“聞得貴宅有空室願借人居,不知果否?”(缺)見,不敢仰視。
揖拜畢,賓主而坐。
元和叩問氏族,鸨媽道:“老身李氏,暮年止有此女,小字亞仙、名娃。
敢問公子何姓?”元和道:“小生姓鄭,名平,字元和,嚴父常州刺史。
”鸨媽聞是貴遊公子,益加恭敬,設席款待,器用甚精。
歡笑正濃,不覺日暮。
鸨媽道:“公子尊寓此去近否?”鄭生暗忖道:“總說近了,決不肯留宿,說遠些料去不成了。
”乃對鸨媽道:“敝離遠着哩,在延平門外數裡。
”鸨媽道:“街鼓已發,公子可速歸,不緻犯夜禁。
”元和道:“奈何歸途甚遠,疾走亦必犯禁矣,若借片席之地相容一夕,生死不忘。
”亞仙笑道:“公子方将借居陋室,一宿何妨?”鄭生聞說,魂不附體,喜得個口不能開,隻把眼瞧着老鸨。
惟恐他不容。
誰知這是娼家籠絡子弟的套頭,可憐鄭生是初出來嫖的,那曉得他們做詐?當時鸨媽見女兒相留,他也就唯唯。
鄭生即分付家僮将十兩一封白金,請以備通霄之馔。
亞仙笑道:“今夜且不必,留以待他夕。
”固辭,終不許。
少間,延至西堂,帷幙簾榻,光彩奪目;妝奁衾枕,件件精佳;張燭進馔,品味豐美。
酒至半酣,鸨媽詐以更衣而去,元和方始得與亞仙各叙邂逅相慕之意。
鄭生笑對亞仙道:“小生此來非真借寓,特欲償宿世情緣耳。
”說聲未絕,鸨媽又至,問其故,女以實對,鸨媽大笑道:“男女之際,大欲存焉,情苟相得,雖父母不能制也。
”鄭生聞言,遂下階拜謝道:“願以身為厮養。
”老鸨連忙離席扶起,當時就喚公子為鄭郎,盡歡而散。
是夜,元和與女枕席之上綢缪缱绻,自不必言,一個是慣經風雨之夭桃,一個是未谙霜露之嫩柳,恩恩愛愛,似水如魚。
明日,鄭生遂令仆從将寓所囊資車馬,盡數搬至李家,一應相知親友,一概斷絕,終日與倡優輩狎戲。
不苟一年,資妝罄盡。
初時賣馬賣鞍,以漸鬻僮貨仆。
鸨媽之意已怠,亞仙之情愈笃。
一日,鸨兒向生道:“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郎君與吾女伉俪已久,并無子嗣。
此去西北有竹林院,求嗣甚靈,明日可辦香燭索供,同吾女去祈求。
倘生得一男半女,也不枉吾女終身之托,使我老朽亦有所依矣。
”鄭生聞言大喜,典衣而往。
既至竹林院,祈禱畢,歸至裡北門,女向生笑道:“此間轉東小巷中,妾之姨娘居此,今欲便道一往,不知郎可容否?”元和道:“說那裡活,既是至親,豈有過門不入之理?自然該去一拜!”說罷,驅驢先行。
至一門,青衣急指着道:“此家就是!”元和下驢叩門,一人出問是誰?青衣說是李家姑娘來拜,那人即往内通報。
隻聽得裡邊一婦人帶着笑聲,一路說将出來,道:“李家大姐,自從招贅姐夫,恩愛情密,姨母至親,許久不來一看,今日甚風吹得來也?”既出,與生相見,生視之,年可四十有餘。
笑問生道:“才說吾甥在外,為何不見?”言未絕,亞仙已至。
相見間,婦人笑道:“何久疏絕耶?”婦意甚是殷勤,分付小環鋪設床帳道:“鄭姐夫與大姐難得到我家來,今日光降,須多住幾日。
快備酒肴,俟夜暢飲。
”又令盡回其随從車馬,笑攜亞仙手道:“多時不曾到我家園中去,今日可同鄭姐夫去一觀。
”三人遂同步至西戟門偏院,中有山亭竹樹,花卉台池,景玫甚佳。
元和問亞仙道:“這裡是卿姨娘家私第否?”亞仙笑而不答,卻将别話支吾。
既坐,将欲飲酒,隻見一人牽着一匹馬,流汗滿身,直入園中,連聲:“不好,快些上馬,急急回家!”姨娘與亞仙驚得口不能開,元和起身問道:“因何事慌張?”那人道:“自公子與大姐出門之後,娘忽得暴疾,将漸氣絕,可速歸!”女即失聲大哭,對姨娘道:“甥女方寸已亂,豈能飲食?即當飛馬歸家,然後令此人再将馬來接鄭郎,望姨娘千乞同來!”說罷,上馬疾馳而去。
元和急欲步行随去,卻被那姨娘一把扯住道:“我姐既死,家中諸事皆仗姐夫支持,正當少住片時,與老身共議喪事,以濟其急,怎麼就去?”元和隻得複坐。
姨娘即令青衣重斟熱酒,與生對酌,共議其兇儀齋祭之費,說長道短,漸漸日晚,馬竟不來,姨娘頓足歎道:“可憐一個當家的不在,家中雖有幾個吃飯的,卻全沒主張!甥女又是年幼,也在慌迷中,未必周到,故此這時還不見馬至,姐夫你可先行,老妾随後即來也!”元和要他同去,姨娘笑道:“男女同途,傍人視之不雅。
”鄭生隻得自往。
既至李氏舊居,隻見門已封,鑰甚密。
鄭生大驚,問其鄰人,鄰人道:“李氏租賃此房已住年餘,今移居矣。
”又問移在何處,答雲不知。
公子大怒,欲再至姨家一問,奈日已沉西,料去不及,勉強借宿草舍。
巴不得東方發白,急奔至姨家叩門大叫,一人慢慢開門而出,公子急問:“姨娘在内否?”那人道:“沒有甚麼姨娘。
”生雲:“昨日在此,今早何往?“那人道:“這裡是崔尚書别業,昨日有一婦人賃此院會一遠來表親,至晚即去。
”公子氣得頭眩發狂,手足無措。
尋思無奈,隻得再往布政裡舊寓。
店主見他光景狼狽,問其緣故,公子一一告訴,淚随言下,嗚咽不勝。
店主哀之,即将飯與公子吃,可憐氣憤填胸,絕食三日,病甚危笃,店主憂懼,夜半棄之兇肆之中。
肆中有認得的見了,驚訝道:“這是李娃家鄭公子,怎狼狽得恁般模樣?”原來這兇肆,是歌郎所居聚集之地。
但凡人家喪事,都要雇倩他們,喪車輿辇,器用什物,又要歌郎數人,身穿五色衣,執铎揚幡,在靈柩前導。
内一人謂之肆長,又名蒿裡丞相。
聲歌《薤露》之章,必選音聲清響,韻調悲凄者為之,使喪家男女及路人聞之,無不下淚者為尚。
話休絮煩,且說衆人見元和如此光景,也有可憐他的,也有歎息他的,也有笑他的,也有訴說他不肖的。
有幾個慈心的哀憐他,扛他到屋檐下,把些稻草鋪在地下,放他在上,又把些被衣棉絮蓋暖了,将些稀粥熱湯水時嘗喂他。
過往輕薄人與這些孩子們見了,說着笑着道:“好也,你看這風流公子、大嫖客下場頭,結局好受用哩!好快活哩!這個所在好不貴着,鄭元和費了數千銀子,才買得那屋檐下安身哩!”這些人時嘗說他、嘲他,若是鄭元和有志氣的,耳根邊聽了這般言語,豈不要愧恨而死?怎當他祿命不該終,還有一場大富貴在後邊,卻全無慚愧之色。
将息了月餘,漸漸行走得動,也随了這班人,時嘗出去執繐揵帷、糊口自活。
每聽歌聲凄楚,自己卻鼻涕眼淚如雨而下,歸來即暗自模拟習學,怎奈他天生聰慧,不苟一月,腔調音聲,曲盡其妙。
歌郎之中,尋遍長安,無能比并。
原來長安有兩個兇肆,一個是東肆,對街是西肆。
東肆所備兇器、一應車辇什物,件件鮮明華彩,恨哀挽歌詞不及西肆。
兩肆互争,勝負未定。
當時東肆長知生音妙,願出錢二萬,雇倩元和在家,令善歌者教生新聲。
數日之間習學已熟,人莫知之。
一日,兩肆長又相争論,東肆長道:“我與你相争終無結局,須是先過地方保正立了契約,選個日子同到天門街上、衆人矚目之所,各陳所長,比較優劣。
若不勝者,罰錢五萬以備酒馔何如?”西肆長欣然應允,即央地方保正作眼,立了契約,書了花押。
當時裡胥告于縣曹,聞于京尹。
到了那日,長安城裡城外,老幼男女,無分貴賤,都是侵晨即往天門街,等待觀看衆歌郎比賽勝會。
話分兩頭,當初鄭元和初到李亞仙家,原有十餘個僮仆,因見他揮金如糞、不想家鄉,初時也幾次苦勸他回去。
怎奈元和匿于酒色,反把良言作惡言,惱着他公子性發,那顧好歹,拖翻便打,打得他們初一溜一個,十五溜一個。
也有逃到别處去的,也有逃回去的,大着膽在鄭太守面前扯個謊,訴說公子為因資裝太多,在某處遇了強盜劫掠一空,把我衆人殺散,公子不知下落。
後來訪問,皆言被盜殺死了,小人隻得求乞回來報知。
此時,鄭刺史與夫人雖然痛心如割,也無可奈何。
欲待移文緝獲,又因金銀太多,不好形于紙筆,又不知是真是假,當時隻得把那回來報信的家人打了一頓闆子、監候了幾時,後來漸漸氣歎,才放了出來。
原來唐制,凡外方牧伯刺史,歲一至阙下,謂之入計。
當時适值鄭刺史在京入計,也聞得人說歌郎相争,某月某日齊在天門街上高搭層台,比賽高下,阖城士民皆去往觀。
鄭刺史與兩個同列聞說是勝會,大家相約,換了服色,帶了兩個伴當,擠在衆人之中觀看。
兩邊肆長,各将一應器具,令衆執事人搬的搬、擡的擡,自朝至午,曆舉辇輿威儀之具,彼此比較,西肆皆不能勝,看的人隻稱贊東肆的好。
西肆長覺得沒趣,乃令十來個歌郎各□□□□□,執着幡幢,簇擁一個□□□□□,設榻于南台,衆歌郎上得台時,隻見長髯人擁铎而前,奮髯揚眉、扼腕頓颡而登,乃歌《白馬》之詞,恃其夙勝、顧盼左右、旁若無人。
齊聲贊揚,以為獨步一時矣。
看的人也有贊的,也有議論他的,都說“西肆器具什物雖不及東肆,這歌郎其實好!”衆人說聲未絕,這東肆長于北隅台上設連榻,有烏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元和也。
整其衣服,俯仰甚徐,申喉發調,容若不勝,乃歌《薤露》之章,舉聲清越、響振林木。
曲度未終,聞者無不欷噓掩泣,内中這些孤兒寡婦聽了那凄楚之音,鼻涕眼淚哭一個不住。
衆人齊聲道:“東肆長的歌郎又好,眼見得西肆長輸了!”西肆長見衆人你一句、我一句,自覺惶愧,暗将五萬錢放于台下,從衆人中一道煙走了。
東肆長赢了錢,歡天喜地同衆人竟歸兇肆去了。
此時鄭刺史跟随兩個家人,一個是元和乳母之夫,元和從幼是他伏侍過的,聲音态度,無有不熟,一見元和登台就暗想道:“這歌郎分明是我家公子模樣。
”及至起調發聲,确然竟是。
欲要禀知鄭刺史,又慮萬人矚目之所,倘然認錯,一時不好意思,隻得暗中流淚。
鄭公見他淚流不止,乃問道:“你為甚麼哭?”那人含淚告道:“這少年歌郎,俨然似老爺公子。
”刺史道:“胡說!吾兒因财多為盜所害,那得還在?”說罷,也不覺堕淚起來,覺得沒興,别了兩個同列,先回寓所。
那家人也随了回來,隻是放心不下。
瞞了鄭公悄悄地徑到兇肆,訪問其黨道:“今日天門街上,北台那少年歌郎是誰?”當時卻有幾個聞的,站攏來答道:“客官,你問他怎麼?他是一個大老官哩!”奶公道:“我隻問他是那裡人,姓甚麼?”内中一人笑道:“這個歌郎,原不是本京人,原是下路人,他的父親也還在南京做官。
隻因三年前,載了金銀仆從到京應試,不想遇了一個妓女,迷戀在他家。
不上一年,把許多财物揮霍罄盡。
末後,那娼妓用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背了他不知去向,弄得他走投無路,隻得入了歌郎法門。
”說未了時,隻見一人指道:“兀那遠遠來的不是鄭元和?”奶公見得千真萬實了,連忙迎上去。
這邊鄭元和也認得是自家奶公,反躲在衆歌郎中。
這奶公兩眼觑定,那容他避?徑趕入人叢裡,一把扯住道:“大相公,不消躲避!老爺在下處等着哩。
”衆歌郎初時尚欲争奪他,以後聞得“老爺”兩字,發聲喊,都跑散了,憑他直拖至鄭公面前。
鄭公一見,氣得口不能言,隻辨得一句“不肖子!”三字,即時徒行出至曲江杏園東,剝去其衣,自以馬鞭鞭之數百,體無完膚,漸已氣絕,棄于野外而去。
卻說衆歌郎雖然一時奔散,那元和的教歌師放心不下,遠遠在那裡打聽。
聞說死了,疾忙跑回對東肆長道:“鄭元和今日之死,都是我們害他的。
如今屍首暴露在野外,須是埋了他也見得一場相處。
”東肆長道:“說那裡話,我們今日若無鄭郎,不但輸五萬錢與西肆,連主顧被他們搶了去。
鄭郎是我東肆的恩人,我拼着二三萬錢買辦衣衾棺椁盛殓了,埋葬他才是!”說罷,即将錢一面教人買棺木,一面去收拾屍首。
三四個人走到野外,尋着了屍首,剛待去動,隻見元和微微有氣,滿身尚溫。
衆人笑道:“元來是詐死!”遂将闆門扛回兇肆,把蘆葦管灌些米飲,明日即活轉來。
調理了月餘,手腳尚不能動,身上打壞之處潰爛臭穢,同輩厭惡,夜半,依然扛他丢在街坊。
過往人見了哀憐他,也有舍錢的,也有舍食的,終日求讨,倒也不餓。
如是百日方始起立,扶棒勉強行走,沿門求乞,夜則宿于坑廁,晝則周遊市中,自秋至冬,鹑衣百結。
一日,大雪中乞食至安邑東門,沿牆轉北,連過六七家門都緊閉。
至第八家,見一門獨開,元和連聲呼叫,饑凍之音,慘不忍聞,裡面絕無人應,元和想道:“我幾次不死,今日料應死也!這般大雪出來求讨,家家閉戶,并無半瓯湯水下肚
書已殘,僅存一冊,不知全集書名。
此成本魚口镌有“小說下”三字,可見原書所收話本至少有上、下兩集, 其中《李亞仙》,因殘佚首二頁,故标題為編者所補,此篇疑即《寶文堂書目》所載《李亞仙記》,和《燕居筆記》中的《鄭元和嫖遇李亞仙記》不同,可能是宋元之間的話本。
《王魁》,也是宋人話本,疑即《醉翁談錄》甲集《小說存目》中約《王魁負心》,文字寫得古樸簡潔,可能明人有加工修改。
王魁的傳說,在家元人曲筆記中星屢提到,但長久以來不見話太。
此話本關于王魁的事迹,不但與《類說》《待兒小名錄拾遺》中所記的王魁事迹有不同,又有許多細緻的情節和精彩的描寫。
話本的作者對王魁的負心作了深刻的貶斥,顯然是說話人站在勞動人民主場的“演述”。
此話本後原附有《嚴武》條,現依然一同收入本集。
《女翰林》、《貴賤交情》二篇都是明人話本。
和馮夢龍編入《三言》的兩篇,文字上有較大的出入,可見馮夢龍編《三言》時,對這些話本部作了認真的修改和删節。
李亞仙 (前缺)見生疾忙奔入,大叫道:“前日墜鞭郎君至矣。
”李氏大喜道:“快叫娘先出去迎接,我就來也!”當時鸨姥聞說有客來訪,滿臉兒堆着笑出來迎接元和。
元和一見,料知是李氏之母,乃向前深深作個揖道:“聞得貴宅有空室願借人居,不知果否?”(缺)見,不敢仰視。
揖拜畢,賓主而坐。
元和叩問氏族,鸨媽道:“老身李氏,暮年止有此女,小字亞仙、名娃。
敢問公子何姓?”元和道:“小生姓鄭,名平,字元和,嚴父常州刺史。
”鸨媽聞是貴遊公子,益加恭敬,設席款待,器用甚精。
歡笑正濃,不覺日暮。
鸨媽道:“公子尊寓此去近否?”鄭生暗忖道:“總說近了,決不肯留宿,說遠些料去不成了。
”乃對鸨媽道:“敝離遠着哩,在延平門外數裡。
”鸨媽道:“街鼓已發,公子可速歸,不緻犯夜禁。
”元和道:“奈何歸途甚遠,疾走亦必犯禁矣,若借片席之地相容一夕,生死不忘。
”亞仙笑道:“公子方将借居陋室,一宿何妨?”鄭生聞說,魂不附體,喜得個口不能開,隻把眼瞧着老鸨。
惟恐他不容。
誰知這是娼家籠絡子弟的套頭,可憐鄭生是初出來嫖的,那曉得他們做詐?當時鸨媽見女兒相留,他也就唯唯。
鄭生即分付家僮将十兩一封白金,請以備通霄之馔。
亞仙笑道:“今夜且不必,留以待他夕。
”固辭,終不許。
少間,延至西堂,帷幙簾榻,光彩奪目;妝奁衾枕,件件精佳;張燭進馔,品味豐美。
酒至半酣,鸨媽詐以更衣而去,元和方始得與亞仙各叙邂逅相慕之意。
鄭生笑對亞仙道:“小生此來非真借寓,特欲償宿世情緣耳。
”說聲未絕,鸨媽又至,問其故,女以實對,鸨媽大笑道:“男女之際,大欲存焉,情苟相得,雖父母不能制也。
”鄭生聞言,遂下階拜謝道:“願以身為厮養。
”老鸨連忙離席扶起,當時就喚公子為鄭郎,盡歡而散。
是夜,元和與女枕席之上綢缪缱绻,自不必言,一個是慣經風雨之夭桃,一個是未谙霜露之嫩柳,恩恩愛愛,似水如魚。
明日,鄭生遂令仆從将寓所囊資車馬,盡數搬至李家,一應相知親友,一概斷絕,終日與倡優輩狎戲。
不苟一年,資妝罄盡。
初時賣馬賣鞍,以漸鬻僮貨仆。
鸨媽之意已怠,亞仙之情愈笃。
一日,鸨兒向生道:“自古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郎君與吾女伉俪已久,并無子嗣。
此去西北有竹林院,求嗣甚靈,明日可辦香燭索供,同吾女去祈求。
倘生得一男半女,也不枉吾女終身之托,使我老朽亦有所依矣。
”鄭生聞言大喜,典衣而往。
既至竹林院,祈禱畢,歸至裡北門,女向生笑道:“此間轉東小巷中,妾之姨娘居此,今欲便道一往,不知郎可容否?”元和道:“說那裡活,既是至親,豈有過門不入之理?自然該去一拜!”說罷,驅驢先行。
至一門,青衣急指着道:“此家就是!”元和下驢叩門,一人出問是誰?青衣說是李家姑娘來拜,那人即往内通報。
隻聽得裡邊一婦人帶着笑聲,一路說将出來,道:“李家大姐,自從招贅姐夫,恩愛情密,姨母至親,許久不來一看,今日甚風吹得來也?”既出,與生相見,生視之,年可四十有餘。
笑問生道:“才說吾甥在外,為何不見?”言未絕,亞仙已至。
相見間,婦人笑道:“何久疏絕耶?”婦意甚是殷勤,分付小環鋪設床帳道:“鄭姐夫與大姐難得到我家來,今日光降,須多住幾日。
快備酒肴,俟夜暢飲。
”又令盡回其随從車馬,笑攜亞仙手道:“多時不曾到我家園中去,今日可同鄭姐夫去一觀。
”三人遂同步至西戟門偏院,中有山亭竹樹,花卉台池,景玫甚佳。
元和問亞仙道:“這裡是卿姨娘家私第否?”亞仙笑而不答,卻将别話支吾。
既坐,将欲飲酒,隻見一人牽着一匹馬,流汗滿身,直入園中,連聲:“不好,快些上馬,急急回家!”姨娘與亞仙驚得口不能開,元和起身問道:“因何事慌張?”那人道:“自公子與大姐出門之後,娘忽得暴疾,将漸氣絕,可速歸!”女即失聲大哭,對姨娘道:“甥女方寸已亂,豈能飲食?即當飛馬歸家,然後令此人再将馬來接鄭郎,望姨娘千乞同來!”說罷,上馬疾馳而去。
元和急欲步行随去,卻被那姨娘一把扯住道:“我姐既死,家中諸事皆仗姐夫支持,正當少住片時,與老身共議喪事,以濟其急,怎麼就去?”元和隻得複坐。
姨娘即令青衣重斟熱酒,與生對酌,共議其兇儀齋祭之費,說長道短,漸漸日晚,馬竟不來,姨娘頓足歎道:“可憐一個當家的不在,家中雖有幾個吃飯的,卻全沒主張!甥女又是年幼,也在慌迷中,未必周到,故此這時還不見馬至,姐夫你可先行,老妾随後即來也!”元和要他同去,姨娘笑道:“男女同途,傍人視之不雅。
”鄭生隻得自往。
既至李氏舊居,隻見門已封,鑰甚密。
鄭生大驚,問其鄰人,鄰人道:“李氏租賃此房已住年餘,今移居矣。
”又問移在何處,答雲不知。
公子大怒,欲再至姨家一問,奈日已沉西,料去不及,勉強借宿草舍。
巴不得東方發白,急奔至姨家叩門大叫,一人慢慢開門而出,公子急問:“姨娘在内否?”那人道:“沒有甚麼姨娘。
”生雲:“昨日在此,今早何往?“那人道:“這裡是崔尚書别業,昨日有一婦人賃此院會一遠來表親,至晚即去。
”公子氣得頭眩發狂,手足無措。
尋思無奈,隻得再往布政裡舊寓。
店主見他光景狼狽,問其緣故,公子一一告訴,淚随言下,嗚咽不勝。
店主哀之,即将飯與公子吃,可憐氣憤填胸,絕食三日,病甚危笃,店主憂懼,夜半棄之兇肆之中。
肆中有認得的見了,驚訝道:“這是李娃家鄭公子,怎狼狽得恁般模樣?”原來這兇肆,是歌郎所居聚集之地。
但凡人家喪事,都要雇倩他們,喪車輿辇,器用什物,又要歌郎數人,身穿五色衣,執铎揚幡,在靈柩前導。
内一人謂之肆長,又名蒿裡丞相。
聲歌《薤露》之章,必選音聲清響,韻調悲凄者為之,使喪家男女及路人聞之,無不下淚者為尚。
話休絮煩,且說衆人見元和如此光景,也有可憐他的,也有歎息他的,也有笑他的,也有訴說他不肖的。
有幾個慈心的哀憐他,扛他到屋檐下,把些稻草鋪在地下,放他在上,又把些被衣棉絮蓋暖了,将些稀粥熱湯水時嘗喂他。
過往輕薄人與這些孩子們見了,說着笑着道:“好也,你看這風流公子、大嫖客下場頭,結局好受用哩!好快活哩!這個所在好不貴着,鄭元和費了數千銀子,才買得那屋檐下安身哩!”這些人時嘗說他、嘲他,若是鄭元和有志氣的,耳根邊聽了這般言語,豈不要愧恨而死?怎當他祿命不該終,還有一場大富貴在後邊,卻全無慚愧之色。
将息了月餘,漸漸行走得動,也随了這班人,時嘗出去執繐揵帷、糊口自活。
每聽歌聲凄楚,自己卻鼻涕眼淚如雨而下,歸來即暗自模拟習學,怎奈他天生聰慧,不苟一月,腔調音聲,曲盡其妙。
歌郎之中,尋遍長安,無能比并。
原來長安有兩個兇肆,一個是東肆,對街是西肆。
東肆所備兇器、一應車辇什物,件件鮮明華彩,恨哀挽歌詞不及西肆。
兩肆互争,勝負未定。
當時東肆長知生音妙,願出錢二萬,雇倩元和在家,令善歌者教生新聲。
數日之間習學已熟,人莫知之。
一日,兩肆長又相争論,東肆長道:“我與你相争終無結局,須是先過地方保正立了契約,選個日子同到天門街上、衆人矚目之所,各陳所長,比較優劣。
若不勝者,罰錢五萬以備酒馔何如?”西肆長欣然應允,即央地方保正作眼,立了契約,書了花押。
當時裡胥告于縣曹,聞于京尹。
到了那日,長安城裡城外,老幼男女,無分貴賤,都是侵晨即往天門街,等待觀看衆歌郎比賽勝會。
話分兩頭,當初鄭元和初到李亞仙家,原有十餘個僮仆,因見他揮金如糞、不想家鄉,初時也幾次苦勸他回去。
怎奈元和匿于酒色,反把良言作惡言,惱着他公子性發,那顧好歹,拖翻便打,打得他們初一溜一個,十五溜一個。
也有逃到别處去的,也有逃回去的,大着膽在鄭太守面前扯個謊,訴說公子為因資裝太多,在某處遇了強盜劫掠一空,把我衆人殺散,公子不知下落。
後來訪問,皆言被盜殺死了,小人隻得求乞回來報知。
此時,鄭刺史與夫人雖然痛心如割,也無可奈何。
欲待移文緝獲,又因金銀太多,不好形于紙筆,又不知是真是假,當時隻得把那回來報信的家人打了一頓闆子、監候了幾時,後來漸漸氣歎,才放了出來。
原來唐制,凡外方牧伯刺史,歲一至阙下,謂之入計。
當時适值鄭刺史在京入計,也聞得人說歌郎相争,某月某日齊在天門街上高搭層台,比賽高下,阖城士民皆去往觀。
鄭刺史與兩個同列聞說是勝會,大家相約,換了服色,帶了兩個伴當,擠在衆人之中觀看。
兩邊肆長,各将一應器具,令衆執事人搬的搬、擡的擡,自朝至午,曆舉辇輿威儀之具,彼此比較,西肆皆不能勝,看的人隻稱贊東肆的好。
西肆長覺得沒趣,乃令十來個歌郎各□□□□□,執着幡幢,簇擁一個□□□□□,設榻于南台,衆歌郎上得台時,隻見長髯人擁铎而前,奮髯揚眉、扼腕頓颡而登,乃歌《白馬》之詞,恃其夙勝、顧盼左右、旁若無人。
齊聲贊揚,以為獨步一時矣。
看的人也有贊的,也有議論他的,都說“西肆器具什物雖不及東肆,這歌郎其實好!”衆人說聲未絕,這東肆長于北隅台上設連榻,有烏巾少年,左右五六人秉翣而至,即元和也。
整其衣服,俯仰甚徐,申喉發調,容若不勝,乃歌《薤露》之章,舉聲清越、響振林木。
曲度未終,聞者無不欷噓掩泣,内中這些孤兒寡婦聽了那凄楚之音,鼻涕眼淚哭一個不住。
衆人齊聲道:“東肆長的歌郎又好,眼見得西肆長輸了!”西肆長見衆人你一句、我一句,自覺惶愧,暗将五萬錢放于台下,從衆人中一道煙走了。
東肆長赢了錢,歡天喜地同衆人竟歸兇肆去了。
此時鄭刺史跟随兩個家人,一個是元和乳母之夫,元和從幼是他伏侍過的,聲音态度,無有不熟,一見元和登台就暗想道:“這歌郎分明是我家公子模樣。
”及至起調發聲,确然竟是。
欲要禀知鄭刺史,又慮萬人矚目之所,倘然認錯,一時不好意思,隻得暗中流淚。
鄭公見他淚流不止,乃問道:“你為甚麼哭?”那人含淚告道:“這少年歌郎,俨然似老爺公子。
”刺史道:“胡說!吾兒因财多為盜所害,那得還在?”說罷,也不覺堕淚起來,覺得沒興,别了兩個同列,先回寓所。
那家人也随了回來,隻是放心不下。
瞞了鄭公悄悄地徑到兇肆,訪問其黨道:“今日天門街上,北台那少年歌郎是誰?”當時卻有幾個聞的,站攏來答道:“客官,你問他怎麼?他是一個大老官哩!”奶公道:“我隻問他是那裡人,姓甚麼?”内中一人笑道:“這個歌郎,原不是本京人,原是下路人,他的父親也還在南京做官。
隻因三年前,載了金銀仆從到京應試,不想遇了一個妓女,迷戀在他家。
不上一年,把許多财物揮霍罄盡。
末後,那娼妓用了一個金蟬脫殼之計,背了他不知去向,弄得他走投無路,隻得入了歌郎法門。
”說未了時,隻見一人指道:“兀那遠遠來的不是鄭元和?”奶公見得千真萬實了,連忙迎上去。
這邊鄭元和也認得是自家奶公,反躲在衆歌郎中。
這奶公兩眼觑定,那容他避?徑趕入人叢裡,一把扯住道:“大相公,不消躲避!老爺在下處等着哩。
”衆歌郎初時尚欲争奪他,以後聞得“老爺”兩字,發聲喊,都跑散了,憑他直拖至鄭公面前。
鄭公一見,氣得口不能言,隻辨得一句“不肖子!”三字,即時徒行出至曲江杏園東,剝去其衣,自以馬鞭鞭之數百,體無完膚,漸已氣絕,棄于野外而去。
卻說衆歌郎雖然一時奔散,那元和的教歌師放心不下,遠遠在那裡打聽。
聞說死了,疾忙跑回對東肆長道:“鄭元和今日之死,都是我們害他的。
如今屍首暴露在野外,須是埋了他也見得一場相處。
”東肆長道:“說那裡話,我們今日若無鄭郎,不但輸五萬錢與西肆,連主顧被他們搶了去。
鄭郎是我東肆的恩人,我拼着二三萬錢買辦衣衾棺椁盛殓了,埋葬他才是!”說罷,即将錢一面教人買棺木,一面去收拾屍首。
三四個人走到野外,尋着了屍首,剛待去動,隻見元和微微有氣,滿身尚溫。
衆人笑道:“元來是詐死!”遂将闆門扛回兇肆,把蘆葦管灌些米飲,明日即活轉來。
調理了月餘,手腳尚不能動,身上打壞之處潰爛臭穢,同輩厭惡,夜半,依然扛他丢在街坊。
過往人見了哀憐他,也有舍錢的,也有舍食的,終日求讨,倒也不餓。
如是百日方始起立,扶棒勉強行走,沿門求乞,夜則宿于坑廁,晝則周遊市中,自秋至冬,鹑衣百結。
一日,大雪中乞食至安邑東門,沿牆轉北,連過六七家門都緊閉。
至第八家,見一門獨開,元和連聲呼叫,饑凍之音,慘不忍聞,裡面絕無人應,元和想道:“我幾次不死,今日料應死也!這般大雪出來求讨,家家閉戶,并無半瓯湯水下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