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之心為心。
文王素所不欲者,而一旦為之,豈誣稱文王之志哉。
葢孔子之所稱者,勢可以取而不忍為也。
武王之卒伐者,義至于盡而不容已也。
學者拘于世俗之見,而不知聖賢公天下之大義,豈足與語此哉。
子罕言利一章,說者雖多,皆牽強不通。
予謂利者,聖人之所不言;仁者,聖人之所常言。
所罕言者,唯命耳然,而雲爾者。
予不觧也,姑阙之。
子貢曰:有羙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夫子荅以待賈。
南軒曰:待賈者,循乎天理。
求善賈,則心已先動矣。
其說甚好,此便是義、利之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含晝夜。
注疏以為歎時事之不留,古今多取此意。
程氏曰:此道體也。
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巳也。
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
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意。
予謂孔子指水而雲,其所寓意未可曉也。
諸子之言亦俱說得去,然安知其果然哉。
程氏之論,雖有益學者,要為出于臆度,而遂謂自漢以來,無識之者何其自信之笃邪,葢未敢從。
子畏于匡。
沈道原曰:君子畏乎在我者,不畏其在天者,不能窮理盡性而取禍,此則在我者,君子所當畏也。
既以窮理盡性矣,雖有一朝之患,君子不患矣。
然則孔子何為畏匡也?曰:此記者之雲耳,猶言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文王與纣之事也。
夫窮理盡性,然後能作易,何憂患之有?故匡人之圍一事觀之,則為可畏;以理考之,則非聖人之所畏也。
其說甚佳。
未可與權與,唐棣之華詩。
舊說以為一章,謂唐棣之華,偏然反,而複合權道,亦先反常,而後至于大順。
李清臣辨之曰:權之為名,猶物之在權,能不失其輕重而已。
其于道之大經,葢未嘗戾,而人倫之大經,未嘗亂也。
公羊氏始有反經之說焉。
孔子言可與立,未可與權。
既已句斷,而别舉逸詩之文。
彼作詩者因兄弟之乖離,而喻之以唐棣。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逺之有。
葢雲兄弟之不親,由已之友悌不至耳,意謂詩人失辭,所以删而不取。
而釋者附之于權,以符公羊之說,豈不妄哉。
此論為勝。
觧詩之義,雖未敢必,而其為兩章者,決無疑也。
晦庵不知詩之所指,止當阙之,而雲上二句本無意義,但以興起下句,則當矣。
程氏曰:自漢以下,更無人識權字,此言亦太峻矣。
唐徳宗還自興元,欲因迎扈軍威,使人代李楚琳,陸贽谏曰:若此,則事同脅執議者。
或謂之權臣,竊未喻其理。
權之為義,取類權衡。
易一帥而虧萬乗之義,得一方而結四海之疑,乃是重其所輕,而輕其所重,謂之權也,不亦反乎。
以反道為權,任數為智,君上行之必失衆,臣下用之必陷身,歴代所以多喪亂而長奸邪由此誤也。
觀宣公之論,豈可謂自漢以下無識權字者邪。
鄉黨一篇,皆聖人起居飲食之常,而弟子私記之。
雖左右周旋,莫不中禮節。
然亦有本無意義者,而學者求之太過。
如車中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食不語,寝不言之類,此止是端荘重厚耳。
不撤姜食,不得其醬不食,止是性之所嗜耳。
至于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肉敗,色惡臭惡者不食,凡人皆然,何必孔子。
東坡以為雜記曲禮,非獨孔子之事,皆置不說。
此固太甚。
然如張九成輩,妄為誇誕,務以張大聖人,而不知其非實。
至謂與春秋相表裡,其不近人情,亦豈足盡信哉。
晦庵釋不得其醤不食,曰:惡其不備也。
予稱君子食無求飽。
又以士恥,惡衣食為不足議。
夫豈以一物不備而不食哉。
彼事事必求義理,則宜其陋之至是也。
晦庵觧食不語,寝不言,雲,荅述曰語,自言曰言,此何可分而妄為注釋,隻是變文耳。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甞。
楊氏曰:不敢嘗,慎疾也;必告之,直也。
予謂人以善意饋藥,而告之以疑,不敢嘗,凡人交際皆知其不可,況孔子之于康子乎?且使饋藥無廹使面嘗之理,何必以此語忤之,當是退而謂人之辭,記者簡其文,故一曰字而足耳。
孔子廐焚而不問馬。
葢其已見,故不必問。
初豈有深意哉。
特弟子私疑而記之耳。
後人因其記之遂妄意而為之說。
本不湏着此三字,鄭氏以為貴人賤畜而然。
夫君子之待畜固輕于人,然不應無情如此。
張子韶之說,美矣。
至舉敝帷不棄等語,以發明忠厚之心,亦所謂矯枉過正。
不疾言,不親指,孔子在車時,其端重固如此。
而說者以為恐惑人不知此事,有何惑人者,若曲禮所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則有此理矣。
文王素所不欲者,而一旦為之,豈誣稱文王之志哉。
葢孔子之所稱者,勢可以取而不忍為也。
武王之卒伐者,義至于盡而不容已也。
學者拘于世俗之見,而不知聖賢公天下之大義,豈足與語此哉。
子罕言利一章,說者雖多,皆牽強不通。
予謂利者,聖人之所不言;仁者,聖人之所常言。
所罕言者,唯命耳然,而雲爾者。
予不觧也,姑阙之。
子貢曰:有羙玉于斯,韫椟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
夫子荅以待賈。
南軒曰:待賈者,循乎天理。
求善賈,則心已先動矣。
其說甚好,此便是義、利之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含晝夜。
注疏以為歎時事之不留,古今多取此意。
程氏曰:此道體也。
天運而不已,日往則月來,寒往則暑來,水流而不息,物生而不窮,皆與道為體運乎,晝夜未嘗巳也。
君子法之,自強不息,及其至也,純亦不已。
自漢以來,儒者皆不識此意。
予謂孔子指水而雲,其所寓意未可曉也。
諸子之言亦俱說得去,然安知其果然哉。
程氏之論,雖有益學者,要為出于臆度,而遂謂自漢以來,無識之者何其自信之笃邪,葢未敢從。
子畏于匡。
沈道原曰:君子畏乎在我者,不畏其在天者,不能窮理盡性而取禍,此則在我者,君子所當畏也。
既以窮理盡性矣,雖有一朝之患,君子不患矣。
然則孔子何為畏匡也?曰:此記者之雲耳,猶言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以文王與纣之事也。
夫窮理盡性,然後能作易,何憂患之有?故匡人之圍一事觀之,則為可畏;以理考之,則非聖人之所畏也。
其說甚佳。
未可與權與,唐棣之華詩。
舊說以為一章,謂唐棣之華,偏然反,而複合權道,亦先反常,而後至于大順。
李清臣辨之曰:權之為名,猶物之在權,能不失其輕重而已。
其于道之大經,葢未嘗戾,而人倫之大經,未嘗亂也。
公羊氏始有反經之說焉。
孔子言可與立,未可與權。
既已句斷,而别舉逸詩之文。
彼作詩者因兄弟之乖離,而喻之以唐棣。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逺之有。
葢雲兄弟之不親,由已之友悌不至耳,意謂詩人失辭,所以删而不取。
而釋者附之于權,以符公羊之說,豈不妄哉。
此論為勝。
觧詩之義,雖未敢必,而其為兩章者,決無疑也。
晦庵不知詩之所指,止當阙之,而雲上二句本無意義,但以興起下句,則當矣。
程氏曰:自漢以下,更無人識權字,此言亦太峻矣。
唐徳宗還自興元,欲因迎扈軍威,使人代李楚琳,陸贽谏曰:若此,則事同脅執議者。
或謂之權臣,竊未喻其理。
權之為義,取類權衡。
易一帥而虧萬乗之義,得一方而結四海之疑,乃是重其所輕,而輕其所重,謂之權也,不亦反乎。
以反道為權,任數為智,君上行之必失衆,臣下用之必陷身,歴代所以多喪亂而長奸邪由此誤也。
觀宣公之論,豈可謂自漢以下無識權字者邪。
鄉黨一篇,皆聖人起居飲食之常,而弟子私記之。
雖左右周旋,莫不中禮節。
然亦有本無意義者,而學者求之太過。
如車中不内顧不疾,言不親指,食不語,寝不言之類,此止是端荘重厚耳。
不撤姜食,不得其醬不食,止是性之所嗜耳。
至于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肉敗,色惡臭惡者不食,凡人皆然,何必孔子。
東坡以為雜記曲禮,非獨孔子之事,皆置不說。
此固太甚。
然如張九成輩,妄為誇誕,務以張大聖人,而不知其非實。
至謂與春秋相表裡,其不近人情,亦豈足盡信哉。
晦庵釋不得其醤不食,曰:惡其不備也。
予稱君子食無求飽。
又以士恥,惡衣食為不足議。
夫豈以一物不備而不食哉。
彼事事必求義理,則宜其陋之至是也。
晦庵觧食不語,寝不言,雲,荅述曰語,自言曰言,此何可分而妄為注釋,隻是變文耳。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甞。
楊氏曰:不敢嘗,慎疾也;必告之,直也。
予謂人以善意饋藥,而告之以疑,不敢嘗,凡人交際皆知其不可,況孔子之于康子乎?且使饋藥無廹使面嘗之理,何必以此語忤之,當是退而謂人之辭,記者簡其文,故一曰字而足耳。
孔子廐焚而不問馬。
葢其已見,故不必問。
初豈有深意哉。
特弟子私疑而記之耳。
後人因其記之遂妄意而為之說。
本不湏着此三字,鄭氏以為貴人賤畜而然。
夫君子之待畜固輕于人,然不應無情如此。
張子韶之說,美矣。
至舉敝帷不棄等語,以發明忠厚之心,亦所謂矯枉過正。
不疾言,不親指,孔子在車時,其端重固如此。
而說者以為恐惑人不知此事,有何惑人者,若曲禮所謂登城不指,城上不呼,則有此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