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五
關燈
小
中
大
訓義又為不順,是三者猶未安也。
謝顯道雲:周濟急難,何害為直?然在當時,其設心恐不若是。
夫子親見其事,故語止于此,而意已達矣。
今未可以乞酰認為不直。
林少穎雲:是必髙不謂之乞諸鄰而與故也。
二說與鄙意暗同。
夫人求于我,我适無而鄰,幸有公乞而明與之,鄰不為病而求者之望備焉。
兩不相傷,聖人将為之而安有不直之譏。
意者竊取諸鄰而名為已有,绐其人而為惠耳。
僞而不真,故聖人惡之。
晦庵譏其掠羙市恩,葢得之矣。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或訓焉為何,而屬之下句。
廐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或讀不為否,而屬之上句。
意謂聖人至謙,必不肯言人之莫。
已若聖人至仁,必不至賤畜而無所恤也。
義理之是,非姑置勿論。
且道世之為文者,有如此語法乎。
故凡觧經,其論雖髙,而于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遽從,況未髙乎。
夫子以顔氏簟瓢陋巷不改,其樂為賢。
周濓溪每令學者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
夫樂天知命,而胸中有道義之味,則外物不能累矣,豈必有所指哉。
今乃如衲子下句曰什麼是受用,吾門中何事此等語。
呂與叔詩雲: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反類俳。
獨立孔門無一事,輸他顔子得心齋。
一時好事者争諷誦之。
予按論語、中庸、系辭所載,葢夫子之于顔氏,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使欲罷不能,而彼其所從事者,皆遷善改過,服膺克已之寔。
若乃隳支體黜,聡明心齋坐忘等語,此出于荘周之徒。
而吾黨引之以為美談,誣先賢而惑後學,其風殆不可長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均是儒也。
而有君子、小人之辨,葢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惡,皆學之力也。
末流或至叛聖人,害天下而不顧,非小人而何。
程氏曰:君子儒為已,小人儒為人。
王平甫、張南軒亦同。
荊公曰:君子一以貫之,小人尚雜博。
王補之亦同。
沈道原曰:君子者,楊雄所謂大知,而小人則所謂小知也。
範純夫曰:君子學其内,小人徇其外。
君子所治者本,小人所治者末。
劉原甫曰:君子将行之,小人将言之。
謝顯道曰:君子志于義,小人志于利。
尹材曰:君子通其理,小人誦其數。
皆不足以盡之。
呂東萊曰:小人者非險賤不正之謂也,果險險不正安得謂之儒。
葢如言必信,行必果之類,予謂不然。
儒者所業之名耳,豈以行為小人遂不謂之儒乎。
夫小人之稱有二,而指細民者不與焉。
其曰硁硁小人,小人樊湏。
從其小體為小人之類,此謂所見淺狹,對大人而言者耳。
自餘以對君子者,皆險賤不正之屬也。
遊、夏之在聖門,文學雖勝而行寔未醇,則夫子以是警之,葢不為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伊川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乆也,過此則聖人矣。
子由曰: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薪之未盡也,火必有煙土,去則水清;薪盡則火明,人而不仁,物有以害之也。
物之害,既盡心一而不雜,未嘗不仁也。
若顔子者,性亦治矣。
而土未盡去,薪未盡化,力有所未逮也。
故能三月不違,而未能終身。
東坡雲:夫子黙而察之,閱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無一不出于仁。
是以知其終身弗畔也。
予以東坡為當。
設使顔子有時而違仁,亦必因事而發,如所謂日月至焉者,豈有恰限三月輙一次。
違之之理,若雲三月之後,不複可保,則何足為顔子。
澹台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宰室。
程氏曰:由徑者謂踐田疇之類也。
使小道便于往來,由之何害。
予亦謂誠意苟通,不必因公事,而後可見滅明。
狷介之士,不足為通。
方子遊特取其所長而巳。
王子微雲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徑者,邪也。
所行不由正道者,皆徑也。
此論太髙,恐非其實。
史記稱滅明狀貌甚惡。
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明施乎諸侯。
孔子聞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而家語乃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
故孔子有是言。
又曰滅明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克,孔子之望何其相反邪。
以論語證之,史記為近。
宰我問井有仁焉之說。
舊說以為仁者必濟人于患難,聞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從而出之。
世儒多取。
林少穎謂仁當作人,而伊川曰仁者好仁,不避患難。
雖告之以赴井為仁,亦将從之。
予謂從舊注則仁字不安,從伊川則逝字難說。
此當兩存之。
要之伊下阙 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記曰武王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豈以武王行事而不以文王
謝顯道雲:周濟急難,何害為直?然在當時,其設心恐不若是。
夫子親見其事,故語止于此,而意已達矣。
今未可以乞酰認為不直。
林少穎雲:是必髙不謂之乞諸鄰而與故也。
二說與鄙意暗同。
夫人求于我,我适無而鄰,幸有公乞而明與之,鄰不為病而求者之望備焉。
兩不相傷,聖人将為之而安有不直之譏。
意者竊取諸鄰而名為已有,绐其人而為惠耳。
僞而不真,故聖人惡之。
晦庵譏其掠羙市恩,葢得之矣。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或訓焉為何,而屬之下句。
廐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或讀不為否,而屬之上句。
意謂聖人至謙,必不肯言人之莫。
已若聖人至仁,必不至賤畜而無所恤也。
義理之是,非姑置勿論。
且道世之為文者,有如此語法乎。
故凡觧經,其論雖髙,而于文勢語法不順者,亦未可遽從,況未髙乎。
夫子以顔氏簟瓢陋巷不改,其樂為賢。
周濓溪每令學者尋仲尼、顔子樂處,所樂何事。
夫樂天知命,而胸中有道義之味,則外物不能累矣,豈必有所指哉。
今乃如衲子下句曰什麼是受用,吾門中何事此等語。
呂與叔詩雲:學如元凱方成癖,文似相如反類俳。
獨立孔門無一事,輸他顔子得心齋。
一時好事者争諷誦之。
予按論語、中庸、系辭所載,葢夫子之于顔氏,博之以文,約之以禮,使欲罷不能,而彼其所從事者,皆遷善改過,服膺克已之寔。
若乃隳支體黜,聡明心齋坐忘等語,此出于荘周之徒。
而吾黨引之以為美談,誣先賢而惑後學,其風殆不可長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均是儒也。
而有君子、小人之辨,葢其心術不謹,趨向一差,則要利盜名,文奸濟惡,皆學之力也。
末流或至叛聖人,害天下而不顧,非小人而何。
程氏曰:君子儒為已,小人儒為人。
王平甫、張南軒亦同。
荊公曰:君子一以貫之,小人尚雜博。
王補之亦同。
沈道原曰:君子者,楊雄所謂大知,而小人則所謂小知也。
範純夫曰:君子學其内,小人徇其外。
君子所治者本,小人所治者末。
劉原甫曰:君子将行之,小人将言之。
謝顯道曰:君子志于義,小人志于利。
尹材曰:君子通其理,小人誦其數。
皆不足以盡之。
呂東萊曰:小人者非險賤不正之謂也,果險險不正安得謂之儒。
葢如言必信,行必果之類,予謂不然。
儒者所業之名耳,豈以行為小人遂不謂之儒乎。
夫小人之稱有二,而指細民者不與焉。
其曰硁硁小人,小人樊湏。
從其小體為小人之類,此謂所見淺狹,對大人而言者耳。
自餘以對君子者,皆險賤不正之屬也。
遊、夏之在聖門,文學雖勝而行寔未醇,則夫子以是警之,葢不為過。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
伊川曰:三月天道小變之節,言其乆也,過此則聖人矣。
子由曰:性之必仁,如水之必清,火之必明,然方土之未去也,水必有泥;薪之未盡也,火必有煙土,去則水清;薪盡則火明,人而不仁,物有以害之也。
物之害,既盡心一而不雜,未嘗不仁也。
若顔子者,性亦治矣。
而土未盡去,薪未盡化,力有所未逮也。
故能三月不違,而未能終身。
東坡雲:夫子黙而察之,閱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無一不出于仁。
是以知其終身弗畔也。
予以東坡為當。
設使顔子有時而違仁,亦必因事而發,如所謂日月至焉者,豈有恰限三月輙一次。
違之之理,若雲三月之後,不複可保,則何足為顔子。
澹台滅明,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宰室。
程氏曰:由徑者謂踐田疇之類也。
使小道便于往來,由之何害。
予亦謂誠意苟通,不必因公事,而後可見滅明。
狷介之士,不足為通。
方子遊特取其所長而巳。
王子微雲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徑者,邪也。
所行不由正道者,皆徑也。
此論太髙,恐非其實。
史記稱滅明狀貌甚惡。
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明施乎諸侯。
孔子聞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而家語乃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
故孔子有是言。
又曰滅明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克,孔子之望何其相反邪。
以論語證之,史記為近。
宰我問井有仁焉之說。
舊說以為仁者必濟人于患難,聞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從而出之。
世儒多取。
林少穎謂仁當作人,而伊川曰仁者好仁,不避患難。
雖告之以赴井為仁,亦将從之。
予謂從舊注則仁字不安,從伊川則逝字難說。
此當兩存之。
要之伊下阙 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記曰武王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豈以武王行事而不以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