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四

關燈
論語辨惑一 曽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疏義以為三次,而晦庵所謂稱三事,殊不同。

    昔有人自言:一日三點檢。

    程氏聞之曰:可哀也哉。

    其餘時勾當甚事,葢效三省之說,錯了意。

    謂君子之學造次不忘,則不待旋加省也。

    舊說順于本文,而新說有功于學者,姑兩存之。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南軒曰:非謂行此數事而後學文也,以是為本而以餘力學文耳。

    說甚佳。

     子夏曰:賢賢易色,至吾必謂之學矣。

    舊疏雲:此章論生知美行,雖學亦不是過。

    吳氏曰:子夏之意善矣,然其弊将至于廢學。

    南軒曰:非謂不待夫學也,欲使務其本耳,不曰不學,而曰未學,意有涵蓄矣。

    其說皆非。

    蓋此本言巳學,非未學也。

    亦曰觀其行,足以蔔其學而巳。

    韓退之嘗雲:茍行事适其宜,出言得其要,雖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學也。

    意與此同。

    劉正叟曰:其人既能此等之事,而自言未學,吾必謂之學。

    葢此等非學不能也,是為得之。

    晦庵曰:人之為學,大要不過欲為。

    是四者而巳,故如是之人,雖或以為未嘗學,我必謂之巳學意,亦無異然。

    雲不過四者,則失之狹。

    葢四者行之大也,舉四者則餘可知矣。

     學則不固。

    舊說以固為蔽,而新說曰:固,堅也,不能敦重則學亦不能堅。

    以語法律之,舊說為長。

     母友不如巳者。

    東坡曰:世之陋者,樂以不巳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此戒之。

    是謂不以辭害意,如必勝巳而後友,則勝巳者亦不與吾友矣。

    其說甚佳。

    林少颕乃通上句為義,曰忠信不與巳同者不與為友。

    此正疑其害意而為之遷就也。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夫可改者不待三年,不可改者雖終身不可改。

    學者數能辨之。

    然其為說過正者何多也。

    東坡曰:君子之喪親,常若見之,雖欲變之,而其道無由。

    是之謂無改父之道。

    葉少藴曰:古者凡言三年之喪,素冠刺不能三年,是也。

    當以三年無改為句,終三年之間而不變,其在喪之意,則于事父之道可謂之孝。

    胡寅曰:于之為言,依近慕思之意也。

    執三年之喪,而依近慕思不少變馬(焉),可謂孝矣,非指父道而言。

    三說之曲,不辨可知。

    鄭厚則疑其有為言之,而弟子不善記。

    歐公直謂出于妄傳,而非夫子之雲。

    此亦過也。

    遊定夫曰:三年無改者,言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南軒曰:此言其常也,若非道之,甚不待三年斯盡之矣。

    葢聖人固有決定之論,亦有姑言大體,而不盡其變者,非止比事也。

    學者一概用之,而不能以意逆志,故常蔽而不通者。

    昔牟融、鮑昱援引此義以遂漢明之非,幾累孝章之初政。

    而近代小人複有持繼述之說,以誤天下者。

    豈不誣經詭聖人之甚哉。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東坡曰:易稱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凡有思者皆邪也,而無思則土木也。

    何能使有思而無邪,無思而非土木乎。

    此孔子之所盡心也,作詩者未必有意于是。

    孔子取其有會于吾心者耳。

    孔子之于詩有斷章之取也。

    如必以是說施之于詩,則彼所謂無斁無疆者,當何以說之。

    此近時學者之蔽也。

    予論蘇子此論流于釋氏,恐非聖人之本旨。

    楊亀山曰書,曰思,曰睿(丨作聖)。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思可以作聖。

    而君子于貌言視聽必有思焉,而謂有思皆邪可乎?詩三百出于國史,未能不思而得,然皆止乎禮義,則所謂無邪也。

    其說當矣。

    且孔子論詩,而其以本語蔽之,則所取者固詩人之意也。

    彼之意未必然而吾以為然,果孔子之心乎?抑蘇氏之鑿也。

    巳自為鑿而反病時學之不通,亦過矣。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舊說以為疾病之外,不可妄為非法,贻憂于父母。

    或曰:父母愛子之心,唯恐其有疾。

    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無不謹,亦可以為孝。

    予謂從新說則文順,從舊說則意完。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