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南遺老集卷之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曰:吾為兄不肖,盜聲竊位,二弟年長未豫榮祿,所以求得分财,自取人譏,今理産所増三倍于前,悉以推二弟,一無所留。
于是逺近稱之君子,曰武也欲成弟名,自當委曲教之,正使無成,亦何愧于心,而為此詭谲之事。
吾不知武之本意,果如所說邪?抑實出于貪鄙,初不自克而卒不自安邪?使比及至是,而其産破散,或身先亡,則何以辭于世乎?所謂巧詐,不如拙誠也。
姜肱與二弟友愛,常共卧起,及各娶妻,相戀不能别寝,以系嗣當立,乃逓往就室,三人之友愛則誠笃矣。
抑何不知禮之甚邪。
讀之令人發笑。
漢黨锢諸公既無申屠蟠之髙識,而自贻伊戚,可以逃則當如夏馥,不能脫則當如範滂。
若張儉者,望門投止,使他人珍滅宗親,而身獨幸免,雖以壽終,亦何顔于世哉?而史臣稱羙其賢,陋矣。
劉翊豊财而好施,獻帝西遷,拜陳留太守,散所捱珍玩,惟餘車馬自載東歸,見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馬易棺殓之,又逄知故困餒不忍委去,因殺所駕牛以救其乏。
衆人止之,翊曰:視沒不救,非志士也。
遂俱餓死。
東漢之士詭激好名,而不量輕重如此,悲夫。
或問荀彧、荀攸于王通,通曰:皆賢者也。
生以救時,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諌。
通曰:漢武其生知乎,雖不從諌,未嘗不悅而容之。
噫,漢武昏惑不道,幾至亂亡,晚節末路僅能少悔,而通以為生知荀彧之徒,黨附曹賊以取天下,皆漢室之罪人,而通以為仁者,其謬論不待辨也。
董昭為曹操謀九錫之事,荀彧以為君子愛人以徳,不宜如此。
操不恱,彧飲藥而死。
蘇子由曰:文若始從曹公于東郡,緻其筭畧以摧滅群雄,固以帝王之業許之矣,豈其晚節複疑而不與哉?當是時,中原畧定,中外之望屬于曹公,雖無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将焉往,刼而取之,不若徐而俟之,要之必得,而免争奪之累。
此文若之本心也。
呂伯恭曰:或阻撓昭議者,其本情特不悅計非已出而已,荅昭之詞葢忠順雲。
予謂二說皆通,或必居一,于此要之,不可謂忠于漢也。
而或者曲為文飾,猥加褒譽。
溫公則曰:功先管仲。
東坡則曰:道似伯夷。
謂之殊可怪笑。
夫管仲合諸侯以奨王室,曷嘗助賊臣而簒國乎?伯夷不與惡人言,不立惡人之朝,而肯為曹氏之腹心乎?彧之飲藥,不得已焉耳,以操陰謀多忌,彧之智力乃出其右,一旦隙生,豈有免理。
至饋之食而發視乃空器,其意可知。
彧不自裁,亦終被害,将有慘于是者,此陳壽所謂以憂薨也,烏在其為死節邪?嗚呼,人臣至于荀彧、馮道,其邪正逆順不待辨矣,而議者之蔽時或如此,天下之事豈易曉哉。
諸葛誕為司馬昭所誅,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
魏志所記,止于如此,而注引幹寳晉記雲,數百人拱手為列,每斬一人辄降之,竟不變至盡。
時人比之田橫,此幾大過也。
當時既知其不可屈,則槩殺之矣,何至一一遍問,而數百人者雖信感恩,亦不應盡能如此。
然而通鑒取之,豈多愛不忍,雖溫公未免欤?劉子翚不信田橫客俱死事,以為溢羙之言,予于此亦雲。
管寕、華歆共鋤園菜,見地有金,寕揮鋤與瓦石不異,歆捉而擲之,世皆優寕而劣歆。
予謂以心術觀之,固如世之所論。
至其不近人情,不盡物理,則相去亦無幾矣。
畢竟金玉與瓦石豈無别者哉,此荘、列之徒自以為逹,而好名之士聞風而恱之者也。
若夫君子之正論則不然,貴賤輕重未嘗不與人同,特取舎之際有義存焉耳。
陳壽評孫皓,以為肆行殘暴,虐用其民,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既蒙不死之诏,複加歸命之寵,豈非過厚之恩,曠蕩之澤,意若微譏晉武。
而孫安國亦謂皓罪為逋寇虐過,辛癸枭首素旗,不足謝冤魂,而優以顯命,仍加寵錫,非伐罪吊民之義。
二子之言是矣。
然湯武之師,本以救天下,是故誅其君、吊其民,而議者亦曰:為匹夫匹婦複雠也。
後世伐人者,例皆志于奪國,則既得而止矣,讵有誠意為民者,葢不獨晉武為然也。
初羊祜陳伐吳之策曰: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衆,長江未可窺也。
嗚呼,果使吳人更立令主,民得樂業于一方,釋而存之,以為外歡,豈非好事?今乃幸其無道而易取,惟恐失之,此其心曷嘗在民邪?武帝不足責也。
若羊公者,世所謂仁人君子,而為謀亦爾則是舉也,尚可以湯武之事繩之哉。
東坡詩雲:景山沉迷阮籍傲,畢車竊盜劉伶颠,貪狂嗜怪無足取,世俗喜異稱其賢。
雖詩人一時之言,其實公論也。
然志林複雲,籍本有志于世,遭魏、晉多故,乃一寓于酒,何邪?晉人放蕩,本其習俗,而好事者每為解說。
子由所為借通逹以濟淫欲者,誠中其病。
古之君子避世全身,固自有道,其不幸而不免,則命也,何必穢污昏醉為名教之罪人邪?蓋籍嘗戒其子矣,曰:仲容已預吾此流,汝不得複爾,則亦心知其非,而不能自克而已。
于是逺近稱之君子,曰武也欲成弟名,自當委曲教之,正使無成,亦何愧于心,而為此詭谲之事。
吾不知武之本意,果如所說邪?抑實出于貪鄙,初不自克而卒不自安邪?使比及至是,而其産破散,或身先亡,則何以辭于世乎?所謂巧詐,不如拙誠也。
姜肱與二弟友愛,常共卧起,及各娶妻,相戀不能别寝,以系嗣當立,乃逓往就室,三人之友愛則誠笃矣。
抑何不知禮之甚邪。
讀之令人發笑。
漢黨锢諸公既無申屠蟠之髙識,而自贻伊戚,可以逃則當如夏馥,不能脫則當如範滂。
若張儉者,望門投止,使他人珍滅宗親,而身獨幸免,雖以壽終,亦何顔于世哉?而史臣稱羙其賢,陋矣。
劉翊豊财而好施,獻帝西遷,拜陳留太守,散所捱珍玩,惟餘車馬自載東歸,見士大夫病亡道次,翊以馬易棺殓之,又逄知故困餒不忍委去,因殺所駕牛以救其乏。
衆人止之,翊曰:視沒不救,非志士也。
遂俱餓死。
東漢之士詭激好名,而不量輕重如此,悲夫。
或問荀彧、荀攸于王通,通曰:皆賢者也。
生以救時,死以明道,荀氏有二仁焉。
賈瓊曰:虐哉,漢武未嘗從諌。
通曰:漢武其生知乎,雖不從諌,未嘗不悅而容之。
噫,漢武昏惑不道,幾至亂亡,晚節末路僅能少悔,而通以為生知荀彧之徒,黨附曹賊以取天下,皆漢室之罪人,而通以為仁者,其謬論不待辨也。
董昭為曹操謀九錫之事,荀彧以為君子愛人以徳,不宜如此。
操不恱,彧飲藥而死。
蘇子由曰:文若始從曹公于東郡,緻其筭畧以摧滅群雄,固以帝王之業許之矣,豈其晚節複疑而不與哉?當是時,中原畧定,中外之望屬于曹公,雖無九錫,天下不歸曹氏,而将焉往,刼而取之,不若徐而俟之,要之必得,而免争奪之累。
此文若之本心也。
呂伯恭曰:或阻撓昭議者,其本情特不悅計非已出而已,荅昭之詞葢忠順雲。
予謂二說皆通,或必居一,于此要之,不可謂忠于漢也。
而或者曲為文飾,猥加褒譽。
溫公則曰:功先管仲。
東坡則曰:道似伯夷。
謂之殊可怪笑。
夫管仲合諸侯以奨王室,曷嘗助賊臣而簒國乎?伯夷不與惡人言,不立惡人之朝,而肯為曹氏之腹心乎?彧之飲藥,不得已焉耳,以操陰謀多忌,彧之智力乃出其右,一旦隙生,豈有免理。
至饋之食而發視乃空器,其意可知。
彧不自裁,亦終被害,将有慘于是者,此陳壽所謂以憂薨也,烏在其為死節邪?嗚呼,人臣至于荀彧、馮道,其邪正逆順不待辨矣,而議者之蔽時或如此,天下之事豈易曉哉。
諸葛誕為司馬昭所誅,麾下數百人坐不降見斬,皆曰為諸葛公死不恨。
魏志所記,止于如此,而注引幹寳晉記雲,數百人拱手為列,每斬一人辄降之,竟不變至盡。
時人比之田橫,此幾大過也。
當時既知其不可屈,則槩殺之矣,何至一一遍問,而數百人者雖信感恩,亦不應盡能如此。
然而通鑒取之,豈多愛不忍,雖溫公未免欤?劉子翚不信田橫客俱死事,以為溢羙之言,予于此亦雲。
管寕、華歆共鋤園菜,見地有金,寕揮鋤與瓦石不異,歆捉而擲之,世皆優寕而劣歆。
予謂以心術觀之,固如世之所論。
至其不近人情,不盡物理,則相去亦無幾矣。
畢竟金玉與瓦石豈無别者哉,此荘、列之徒自以為逹,而好名之士聞風而恱之者也。
若夫君子之正論則不然,貴賤輕重未嘗不與人同,特取舎之際有義存焉耳。
陳壽評孫皓,以為肆行殘暴,虐用其民,宜腰首分離,以謝百姓。
既蒙不死之诏,複加歸命之寵,豈非過厚之恩,曠蕩之澤,意若微譏晉武。
而孫安國亦謂皓罪為逋寇虐過,辛癸枭首素旗,不足謝冤魂,而優以顯命,仍加寵錫,非伐罪吊民之義。
二子之言是矣。
然湯武之師,本以救天下,是故誅其君、吊其民,而議者亦曰:為匹夫匹婦複雠也。
後世伐人者,例皆志于奪國,則既得而止矣,讵有誠意為民者,葢不獨晉武為然也。
初羊祜陳伐吳之策曰: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有百萬之衆,長江未可窺也。
嗚呼,果使吳人更立令主,民得樂業于一方,釋而存之,以為外歡,豈非好事?今乃幸其無道而易取,惟恐失之,此其心曷嘗在民邪?武帝不足責也。
若羊公者,世所謂仁人君子,而為謀亦爾則是舉也,尚可以湯武之事繩之哉。
東坡詩雲:景山沉迷阮籍傲,畢車竊盜劉伶颠,貪狂嗜怪無足取,世俗喜異稱其賢。
雖詩人一時之言,其實公論也。
然志林複雲,籍本有志于世,遭魏、晉多故,乃一寓于酒,何邪?晉人放蕩,本其習俗,而好事者每為解說。
子由所為借通逹以濟淫欲者,誠中其病。
古之君子避世全身,固自有道,其不幸而不免,則命也,何必穢污昏醉為名教之罪人邪?蓋籍嘗戒其子矣,曰:仲容已預吾此流,汝不得複爾,則亦心知其非,而不能自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