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第四節
關燈
小
中
大
必須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企圖把政治和道德分開來研究的人,結果是這兩種東西一樣也弄不明白的。
我們首先着重研究原始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發現人是怎樣受這些關系的影響的,就可以發現哪些欲念是從這些關系中産生的;我們發現,正是由于欲念的發展,才反過來使這些關系愈來愈複雜,愈來愈緊密。
人之所以能夠獨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靈的節制。
不論什麼人,隻要他的欲望少,他就可以少去依賴别人,有些人常常把我們的妄念和我們身體的需要混為一談,把我們的身體的需要看為人類社會的基礎,因此,因果倒置,把他們的全部理論愈講愈糊塗。
在自然的狀态下,是存在着一種不可毀滅的真實的平等的,因為,單單是人和人的差别便不可能大到使一個人去依靠另一個人的程度。
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權利平等是虛假的,因為用來保持這種平等的手段,其本身就是在摧毀這種平等,同時,公衆的勢力也有助于強者壓迫弱者,從而打破了大自然在他們之間建立的平衡。
從這頭一個矛盾中,也就源源産生了我們在社會等級中所見到的那種表面和實際之間的矛盾。
多數人總是為少數人做犧牲,公衆的利益總是為個人的利益做犧牲;正義和從屬關系這些好聽的字眼,往往成了實施暴力的工具和從事不法行為的武器。
由此可見,口口聲聲說是服務他人的上層階級,實際上是在損他人而利自己;因此,我們要按正義和公理來判斷我們對他們的尊重是否适宜。
為了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對他自己的命運抱着怎樣的看法,就需要了解他們所得到的地位是不是最有利于占居這種地位的人的幸福。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不過,為了把這個問題研究得很好,就必須從了解人心着手。
如果說問題隻是在于按人的假面具向青年人講述人的話,那我們就用不着向他們講述了,因為他們經常都是看到這種假面具的;但是,既然假面具不是人,不能讓它表面的光澤去引誘青年,那麼,我們在向他們描繪人的時候,就要向他們如實地描繪人的本來面目,其所以要這樣做,并不是使青年人去恨他們,而是使青年人覺得那些人很可憐,從而不願意學他們的樣子。
在我看來,這樣做是合乎一個人對人類所抱有的最真摯的情感的。
根據這個看法,我們這時候教育年輕人,所采取的方法就要同我們從前所采取的方法完全相反,就要多用别人的經驗而少用他自己的經驗。
如果人們欺騙他,他就要恨他們;如果他們尊重他,他看見他們互相欺騙的時候,就會同情他們。
"世界上的情景,"畢達哥拉斯說,"宛如奧林匹克競賽會的情景一樣:有一些人在那裡開店鋪,為的是牟利賺錢;另一些人在那裡拚性命,為的是追求榮譽;而其他的人則隻是為了去看競技的,但是,去看競技的人并不是壞人。
"我 希望人們這樣替一個青年選擇社交界,希望他認為同他一塊兒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人們教他仔仔細細地認識世界,把世界上的事都看做是壞事,希望他知道人天生都是很好的,希望他意識到這一點,希望他自己去判斷他的鄰人,然而也希望他了解社會是怎樣使人堕落和敗壞的,希望他能發現人們的偏見就是他們種種惡習的根源,希望他衷心地尊重個人而蔑視大衆,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戴着同樣的假面具,但是也希望他知道有一些面孔比臉上所戴的面具還漂亮得多。
應當承認,這個方法有它的缺點,而且實行起來也不容易;因為,如果他過早地變成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如果你使他過于細緻地去窺察别人的行動,那麼,就可能使他養成歡喜說長道短、挖苦諷刺和動不動就武斷地評判别人的習慣:歡喜幸災樂禍地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糟糕,甚至連好事情他也認為不好。
正如你見到窮人并不感到他們可憐一樣,他見到邪惡的事情也視為常事,見到壞人也不害怕。
不久以後,人類的種種惡行就不僅不能成為對他的教訓,反而成為他的借口;他心裡會這樣想:既然人人都是這樣的,我也不應該另外來一個樣子。
如果你想用一番大道理去教育他,企圖在他了解人心的天性的同時,再了解那些把我們的傾向變成惡習的外部原因的作用,如果你一下就使他從用感官感覺的事物轉移到用腦筋思維的事物,你就要采用一種他根本無法懂得的形而上學的方法,你就要重新遇到你一直是十分小心地避免的麻煩,就要給他講一些勸世文似的教條,就要在他的思想中用老師的經驗和威信去代替他自己的經驗和理智的發展。
為了同時拔掉這兩個障礙,為了使他既能夠了解别人的心而又不敗壞自己的心,我打算就把離開我們很遠的人指給他看,讓他看其他時間或其他地點的人,以便使他雖能看到那種場合,但絕不能到那種場合中去進行活動。
所以,現在是到了講曆史的時候了,通過曆史,他用不着學什麼哲學也能深入地了解人心;通過曆史,他就能作為一個普通的觀衆,不帶任何偏見和情緒,以裁判人而不以同謀或控訴人的身分對他們進行判斷。
為了認識人,就必須從他們的行為中去認識他們。
在社會上,我們聽見的是他們的話,他們口頭上講一套,然而卻
我們首先着重研究原始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發現人是怎樣受這些關系的影響的,就可以發現哪些欲念是從這些關系中産生的;我們發現,正是由于欲念的發展,才反過來使這些關系愈來愈複雜,愈來愈緊密。
人之所以能夠獨立自由,不是由于他的臂力而是由于他的心靈的節制。
不論什麼人,隻要他的欲望少,他就可以少去依賴别人,有些人常常把我們的妄念和我們身體的需要混為一談,把我們的身體的需要看為人類社會的基礎,因此,因果倒置,把他們的全部理論愈講愈糊塗。
在自然的狀态下,是存在着一種不可毀滅的真實的平等的,因為,單單是人和人的差别便不可能大到使一個人去依靠另一個人的程度。
在人類社會中存在的權利平等是虛假的,因為用來保持這種平等的手段,其本身就是在摧毀這種平等,同時,公衆的勢力也有助于強者壓迫弱者,從而打破了大自然在他們之間建立的平衡。
從這頭一個矛盾中,也就源源産生了我們在社會等級中所見到的那種表面和實際之間的矛盾。
多數人總是為少數人做犧牲,公衆的利益總是為個人的利益做犧牲;正義和從屬關系這些好聽的字眼,往往成了實施暴力的工具和從事不法行為的武器。
由此可見,口口聲聲說是服務他人的上層階級,實際上是在損他人而利自己;因此,我們要按正義和公理來判斷我們對他們的尊重是否适宜。
為了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對他自己的命運抱着怎樣的看法,就需要了解他們所得到的地位是不是最有利于占居這種地位的人的幸福。
這就是我們現在要研究的問題,不過,為了把這個問題研究得很好,就必須從了解人心着手。
如果說問題隻是在于按人的假面具向青年人講述人的話,那我們就用不着向他們講述了,因為他們經常都是看到這種假面具的;但是,既然假面具不是人,不能讓它表面的光澤去引誘青年,那麼,我們在向他們描繪人的時候,就要向他們如實地描繪人的本來面目,其所以要這樣做,并不是使青年人去恨他們,而是使青年人覺得那些人很可憐,從而不願意學他們的樣子。
在我看來,這樣做是合乎一個人對人類所抱有的最真摯的情感的。
根據這個看法,我們這時候教育年輕人,所采取的方法就要同我們從前所采取的方法完全相反,就要多用别人的經驗而少用他自己的經驗。
如果人們欺騙他,他就要恨他們;如果他們尊重他,他看見他們互相欺騙的時候,就會同情他們。
"世界上的情景,"畢達哥拉斯說,"宛如奧林匹克競賽會的情景一樣:有一些人在那裡開店鋪,為的是牟利賺錢;另一些人在那裡拚性命,為的是追求榮譽;而其他的人則隻是為了去看競技的,但是,去看競技的人并不是壞人。
"我 希望人們這樣替一個青年選擇社交界,希望他認為同他一塊兒生活的人都是好人,希望人們教他仔仔細細地認識世界,把世界上的事都看做是壞事,希望他知道人天生都是很好的,希望他意識到這一點,希望他自己去判斷他的鄰人,然而也希望他了解社會是怎樣使人堕落和敗壞的,希望他能發現人們的偏見就是他們種種惡習的根源,希望他衷心地尊重個人而蔑視大衆,希望他知道所有的人差不多都戴着同樣的假面具,但是也希望他知道有一些面孔比臉上所戴的面具還漂亮得多。
應當承認,這個方法有它的缺點,而且實行起來也不容易;因為,如果他過早地變成一個善于觀察的人,如果你使他過于細緻地去窺察别人的行動,那麼,就可能使他養成歡喜說長道短、挖苦諷刺和動不動就武斷地評判别人的習慣:歡喜幸災樂禍地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糟糕,甚至連好事情他也認為不好。
正如你見到窮人并不感到他們可憐一樣,他見到邪惡的事情也視為常事,見到壞人也不害怕。
不久以後,人類的種種惡行就不僅不能成為對他的教訓,反而成為他的借口;他心裡會這樣想:既然人人都是這樣的,我也不應該另外來一個樣子。
如果你想用一番大道理去教育他,企圖在他了解人心的天性的同時,再了解那些把我們的傾向變成惡習的外部原因的作用,如果你一下就使他從用感官感覺的事物轉移到用腦筋思維的事物,你就要采用一種他根本無法懂得的形而上學的方法,你就要重新遇到你一直是十分小心地避免的麻煩,就要給他講一些勸世文似的教條,就要在他的思想中用老師的經驗和威信去代替他自己的經驗和理智的發展。
為了同時拔掉這兩個障礙,為了使他既能夠了解别人的心而又不敗壞自己的心,我打算就把離開我們很遠的人指給他看,讓他看其他時間或其他地點的人,以便使他雖能看到那種場合,但絕不能到那種場合中去進行活動。
所以,現在是到了講曆史的時候了,通過曆史,他用不着學什麼哲學也能深入地了解人心;通過曆史,他就能作為一個普通的觀衆,不帶任何偏見和情緒,以裁判人而不以同謀或控訴人的身分對他們進行判斷。
為了認識人,就必須從他們的行為中去認識他們。
在社會上,我們聽見的是他們的話,他們口頭上講一套,然而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