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五節
關燈
小
中
大
較觀念和發現關系方面的能力是大或是小,就決定了人們的智力是高還是低,等等。
簡單的觀念隻是由感覺的互相比較而産生的。
在簡單的感覺以及在複合的感覺(我稱它為簡單的觀念)中,是包含着判斷的。
從感覺中産生的判斷完全是被動的,它隻能斷定我們所感觸的東西給予我們的感覺。
從知覺或觀念中産生的判斷是主動的,它要進行綜合相比較,它要斷定感官所不能斷定的關系。
全部的差别就在這裡,但是這個差别是很大的。
大自然從來沒有欺經過我們;欺騙我們的,始終是我們自己。
我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看見一個人把一塊冰過的奶酪拿給一個八歲的男孩子,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他把勺子拿到嘴裡,他突然地冷了一下,就叫喊起來:"啊!真燙人!"他經曆了一下很猛烈的感覺,而就他所知,最猛烈的東西無過于火,因此他就以為他被火燒燙了。
可是這一次他搞錯了,突然地冷一下固然使他難受,但是不會燙傷他的。
這兩種感覺是不相同的,曾經經驗過這兩種感覺的人是不緻于把它們搞混的。
因此,使他發生錯誤的不是感覺,而是他對感覺所作的判斷。
同樣,第一次看見鏡子或光學儀器的人,或者在隆冬或盛夏走進深深的地窖中的人,或者把一隻很熱或很冷的手放進溫水中的人,或者用兩隻指頭交叉地轉動一個小圓球的人,也會産生這種錯誤的。
如果他隻是就他瞧見或感覺到一種情況而做判斷的話,他所做的判斷便純粹是被動的,是不至于判斷錯誤的;但是,如果他根據事物的外表判斷的話,他就居于主動,他就要進行比較,從推理中得出他沒有看到的關系;這樣一來,他就會或者可能會弄出錯誤的。
為了糾正或防止錯誤,他就需要有經驗。
夜裡,叫你的學生觀看那些在月亮和他之間飄過的雲,他便會以為雲是靜止的,以為月亮是在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他之所以得出這種看法,是由于一種倉卒的推論,因為他平常見到的是小物體比大物體動的時候多,同時,由于他不知道月亮離得遠,所以在他看來就覺得雲比月亮大。
當他坐在一隻正在航行的船中遠看岸邊時,他所得出的錯誤則恰恰相反,他覺得陸地在奔跑,因為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動,所以他就把船、海或河以及所有地平線上的東西都看作一個不動的整體,而把他認為是在奔跑的海岸或河岸看作一個部分。
孩子在第一次看見有一半截淹在水中的棍子時,他以為他看見的是一根折斷了的棍子,他的感覺是真實的;甚至我們大人,要是不知道這種現象的道理的話,也會有這種感覺的。
所以,如果你問他看見了什麼的時候,他就會回答說:"一根折斷了的棍子。
"他說得對,因為他的的确确覺得他看到的是一根斷了的棍子。
但是,如果在他判斷錯誤,說他看見的是一根斷了的棍子之後,再經過進一步的觀察,還說他看見的确實是一根斷棍子的話,那他就說錯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時候他已經變成了主動,他的判斷不再是根據他的觀察而是根據他的推理作出來的,他所斷言的不是他的感覺,也就是說,他由一種感官得到的判斷已經過另一種感官檢驗過了。
既然我們的一切錯誤都是由我們的判斷産生的,則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不需要對事物進行判斷,則我們就根本不需要進行學習,我們就永遠也不會自己騙自己,我們在無知無識中反倒比我們有了各種學識還更為快樂。
誰否認過在學者們的學識中有千百種真實的事物是蒙昧無知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的呢?然而,有學問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更接近真理呢?完全相反,他們愈是前進,便愈是遠離真理,因為在判斷上的自負自大比知識的增長快得多;他們每學到一個真理,同時也就會産生一百個錯誤的判斷。
的确,歐洲的種種學術團體都無非是一些談論虛妄之事的公開的場所;我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在法蘭西學院中發生的錯誤,比在整個休倫族人中發生的錯誤還多。
既然人們知道的東西愈多,則愈是容易弄出錯誤,所以唯一可以避免錯誤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不下任何判斷,就不會犯什麼錯誤。
這是自然和真理給我們的教訓。
除了事物和我們之間為數很少的非常明顯的直接關系之外,我們對所有其他的一切當然都是不很注意的。
一個野蠻人是不願意走去看那些精緻的機器的運轉和電流的奇景的。
"這對我有什麼關系?"這是無知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而對智者來說,也是最宜采納的一句話。
可惜,這句話對我們來說就不适宜了。
由于我們對一切都要依賴,所以一切都同我們有關系;而我們的好奇心也必然要随着我們的需要同時發展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哲學家很好奇而野蠻人一點也不好奇的原因。
後者對什麼人都不需要,而前者則需要所有一切的人,特别是需要恭維他的人。
你也許會說我超出了自然的範圍了,我可不這樣認為。
大自然不是按照人的偏見而是按照人的需要選擇其工具和尺度的。
但需要則是随人的環境而變化的。
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自然人和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自然人是大有區别的。
愛彌兒并不是一個奔逐荒野的野蠻人,他是一個要在城市中居住的野蠻人。
他必須懂得怎樣在城市中滿足
簡單的觀念隻是由感覺的互相比較而産生的。
在簡單的感覺以及在複合的感覺(我稱它為簡單的觀念)中,是包含着判斷的。
從感覺中産生的判斷完全是被動的,它隻能斷定我們所感觸的東西給予我們的感覺。
從知覺或觀念中産生的判斷是主動的,它要進行綜合相比較,它要斷定感官所不能斷定的關系。
全部的差别就在這裡,但是這個差别是很大的。
大自然從來沒有欺經過我們;欺騙我們的,始終是我們自己。
我有一次在吃飯的時候看見一個人把一塊冰過的奶酪拿給一個八歲的男孩子,他不知道那是什麼東西,他把勺子拿到嘴裡,他突然地冷了一下,就叫喊起來:"啊!真燙人!"他經曆了一下很猛烈的感覺,而就他所知,最猛烈的東西無過于火,因此他就以為他被火燒燙了。
可是這一次他搞錯了,突然地冷一下固然使他難受,但是不會燙傷他的。
這兩種感覺是不相同的,曾經經驗過這兩種感覺的人是不緻于把它們搞混的。
因此,使他發生錯誤的不是感覺,而是他對感覺所作的判斷。
同樣,第一次看見鏡子或光學儀器的人,或者在隆冬或盛夏走進深深的地窖中的人,或者把一隻很熱或很冷的手放進溫水中的人,或者用兩隻指頭交叉地轉動一個小圓球的人,也會産生這種錯誤的。
如果他隻是就他瞧見或感覺到一種情況而做判斷的話,他所做的判斷便純粹是被動的,是不至于判斷錯誤的;但是,如果他根據事物的外表判斷的話,他就居于主動,他就要進行比較,從推理中得出他沒有看到的關系;這樣一來,他就會或者可能會弄出錯誤的。
為了糾正或防止錯誤,他就需要有經驗。
夜裡,叫你的學生觀看那些在月亮和他之間飄過的雲,他便會以為雲是靜止的,以為月亮是在向相反的方向移動。
他之所以得出這種看法,是由于一種倉卒的推論,因為他平常見到的是小物體比大物體動的時候多,同時,由于他不知道月亮離得遠,所以在他看來就覺得雲比月亮大。
當他坐在一隻正在航行的船中遠看岸邊時,他所得出的錯誤則恰恰相反,他覺得陸地在奔跑,因為他自己一點也沒有動,所以他就把船、海或河以及所有地平線上的東西都看作一個不動的整體,而把他認為是在奔跑的海岸或河岸看作一個部分。
孩子在第一次看見有一半截淹在水中的棍子時,他以為他看見的是一根折斷了的棍子,他的感覺是真實的;甚至我們大人,要是不知道這種現象的道理的話,也會有這種感覺的。
所以,如果你問他看見了什麼的時候,他就會回答說:"一根折斷了的棍子。
"他說得對,因為他的的确确覺得他看到的是一根斷了的棍子。
但是,如果在他判斷錯誤,說他看見的是一根斷了的棍子之後,再經過進一步的觀察,還說他看見的确實是一根斷棍子的話,那他就說錯了。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這時候他已經變成了主動,他的判斷不再是根據他的觀察而是根據他的推理作出來的,他所斷言的不是他的感覺,也就是說,他由一種感官得到的判斷已經過另一種感官檢驗過了。
既然我們的一切錯誤都是由我們的判斷産生的,則由此可見,如果我們不需要對事物進行判斷,則我們就根本不需要進行學習,我們就永遠也不會自己騙自己,我們在無知無識中反倒比我們有了各種學識還更為快樂。
誰否認過在學者們的學識中有千百種真實的事物是蒙昧無知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的呢?然而,有學問的人是不是因此就更接近真理呢?完全相反,他們愈是前進,便愈是遠離真理,因為在判斷上的自負自大比知識的增長快得多;他們每學到一個真理,同時也就會産生一百個錯誤的判斷。
的确,歐洲的種種學術團體都無非是一些談論虛妄之事的公開的場所;我們可以萬無一失地說,在法蘭西學院中發生的錯誤,比在整個休倫族人中發生的錯誤還多。
既然人們知道的東西愈多,則愈是容易弄出錯誤,所以唯一可以避免錯誤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
不下任何判斷,就不會犯什麼錯誤。
這是自然和真理給我們的教訓。
除了事物和我們之間為數很少的非常明顯的直接關系之外,我們對所有其他的一切當然都是不很注意的。
一個野蠻人是不願意走去看那些精緻的機器的運轉和電流的奇景的。
"這對我有什麼關系?"這是無知的人最常說的一句話,而對智者來說,也是最宜采納的一句話。
可惜,這句話對我們來說就不适宜了。
由于我們對一切都要依賴,所以一切都同我們有關系;而我們的好奇心也必然要随着我們的需要同時發展的。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哲學家很好奇而野蠻人一點也不好奇的原因。
後者對什麼人都不需要,而前者則需要所有一切的人,特别是需要恭維他的人。
你也許會說我超出了自然的範圍了,我可不這樣認為。
大自然不是按照人的偏見而是按照人的需要選擇其工具和尺度的。
但需要則是随人的環境而變化的。
生活在自然環境中的自然人和生活在社會環境中的自然人是大有區别的。
愛彌兒并不是一個奔逐荒野的野蠻人,他是一個要在城市中居住的野蠻人。
他必須懂得怎樣在城市中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