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不是由于他的無知,而是由于他自以為知。
他在幾何學上的進步可以作為他的智力發展的證明或一定的測量尺度;但是,一到他能辨别哪些東西有用或沒有用的時候,那就需要有很好的安排和方法,去引導他進行思考了。
例如說,當你要他在兩根線的中間找一個比例中項的時候,開頭就要設法使他覺得需要找一個同一定的矩形相等的正方形;如果要他找兩個比例中項,就首先給他講一下有趣的立方體的二倍問題,等等。
你看,我們就是這樣逐步逐步地取得分辨好壞的道德觀念的。
到現在為止,我們除需要的法則以外,對其他法則都是不知道的;現在我們要談怎樣緻用,而且不久還要談到怎樣才用得合宜和用得正确。
同一種本能可以刺激人的不同的官能。
當身體的活力極度發達的時候,精神的活力也跟着要受到教育。
開始,孩子們隻不過是好動,後來就變得好奇;這種好奇心隻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年齡的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我們始終要區别,哪些傾向是産生于自然,哪些傾向是産生于偏見。
有一種求知熱的産生,完全是由于想使别人尊敬他為一個學者,而另外一種求知熱的産生,則由于人對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将來同他息息相關的事物有一種自然的好奇心。
一方面他生來就有謀求幸福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滿足這種欲望,因而他不得不繼續不斷地尋求滿足他的欲望的新的方法。
這就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這個本原是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心中産生的,但它的發展是必然同我們的欲望和知識成比例的。
假定有一個科學家帶着他的儀器和圖書隐居到一個荒涼的島上,并且決心單獨一個人在那裡度過他的餘年,那他是不會再自找麻煩地去研究什麼天體說、引力法則和微積分的,也許他終其身是一本書也不看的;然而在另一方面,不管那個荒島是多麼大,他都是禁不住自己的遊覽全島的欲望,一直到最偏僻的角落也要去看一看的。
所以,在兒童時期學習的東西中,還需要抛棄那些不适合于我們天然的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
就人類來說,這樣的島就是地球,而最引人注目的東西則是太陽。
當我們一開始遠望他處的時候,我們的目光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島和那個太陽。
差不多所有一切的野蠻人都思考過地球的想象的區域和太陽的神性。
人們也許會說:"變化得多快啊!"我們剛才還隻是談到直接接觸和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東西,而現在又忽然要去周遊地球,要跳到天邊去了!這個變化是我們的體力和我們的思想發展的結果。
當我們處在身體柔弱和體力不足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怎樣保存我們的生命,而在我們達到年富力強的時候,我們擴展我們生命的欲望不僅使我們超過了上面所說的範圍,而且還使我們盡量地瞻望遠遠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們還沒有接觸過知識的世界,所以我們的思想就不能超過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我們的理解能力隻能随它所涉獵的範圍而發展。
我們要把我們的感覺變成觀念,但是不要從感覺的對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對象。
我們必須通過前一種對象達到後一種對象。
在最初的思想的活動中,完全是以感覺為指導的。
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
孩子讀書并不等于就是在運用思想,他隻曉得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文句。
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以後就可使他變得非常好奇;不過,為了培養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麼急急忙忙地去滿足他的好奇心。
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
要做到:他所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訴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
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由他自己去發現那些學問。
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權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運用他的理智了,他将為别人的見解所左右。
你為了教這個孩子學地理,就給他弄來了許多地球儀、天象儀和地圖。
多麼完備啊!為什麼要用這些代表實物的東西呢?你開頭應當使他先看原物,以便使他至低限度能夠知道你給他講的是些什麼! 在一個美麗的黃昏,我們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去散步,在那裡,開闊的地平線可以讓我們看到日落的全景;我們注意地觀察了日落之處的景物,以便記得那個地方。
第二天,我們為了呼吸新鮮空氣,就在日出以前又到那裡去。
太陽還沒有出來,我們就遠遠地看到了它發出的火光。
火光愈來愈大,整個的東方好象都燒起來了似的;火光迸發之後,我們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看到太陽,每一個瞬間我們都以為它要出來了,到最後我們才終于看到了它。
一個明亮的光點象閃電似的出現在眼前,而且立刻充滿了整個空間;黑暗的帷幕落下去了。
人們又看見了他們居住的地方,發現它們已經變得很美麗了。
夜裡,綠茵獲得了新的活力,黎明照耀着它,初升的陽光給它鍍上了金黃的顔色,蓋上一個用露珠織成的亮晶晶的網罩,把它的光彩和顔色反映在人們的眼裡。
鳥兒在一起合唱着歌調,歡迎那一切生命的父親;在這個時刻,沒有哪一隻鳥兒是不唱歌的,它們的鳴啭之聲雖然微弱,但在一天之中隻有這時候的歌聲最柔和,流露出從睡夢中恬然醒來的倦意。
所有這些情景的交相配合,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沁透心靈的清新的感覺。
在這半個小時當中,沒有哪一個人不為之神往;面對着這麼壯觀和美妙的一種景色,誰也不能無動于中。
老師的心中熱情洋溢,他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孩子,他以為使孩子注意那些觸動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樣的感動。
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對它有所感受。
孩子看到了各種景物,但是他不能看出聯系那些景物的關系,他不能理解它們優美的諧和。
要能感受所有這些感覺綜合起來的印象,就需要有一種他迄今還
他在幾何學上的進步可以作為他的智力發展的證明或一定的測量尺度;但是,一到他能辨别哪些東西有用或沒有用的時候,那就需要有很好的安排和方法,去引導他進行思考了。
例如說,當你要他在兩根線的中間找一個比例中項的時候,開頭就要設法使他覺得需要找一個同一定的矩形相等的正方形;如果要他找兩個比例中項,就首先給他講一下有趣的立方體的二倍問題,等等。
你看,我們就是這樣逐步逐步地取得分辨好壞的道德觀念的。
到現在為止,我們除需要的法則以外,對其他法則都是不知道的;現在我們要談怎樣緻用,而且不久還要談到怎樣才用得合宜和用得正确。
同一種本能可以刺激人的不同的官能。
當身體的活力極度發達的時候,精神的活力也跟着要受到教育。
開始,孩子們隻不過是好動,後來就變得好奇;這種好奇心隻要有很好的引導,就能成為我們現在所講的這個年齡的孩子尋求知識的動力。
我們始終要區别,哪些傾向是産生于自然,哪些傾向是産生于偏見。
有一種求知熱的産生,完全是由于想使别人尊敬他為一個學者,而另外一種求知熱的産生,則由于人對所有一切在目前或将來同他息息相關的事物有一種自然的好奇心。
一方面他生來就有謀求幸福的欲望,而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滿足這種欲望,因而他不得不繼續不斷地尋求滿足他的欲望的新的方法。
這就是好奇心的第一本原,這個本原是自然而然地在人的心中産生的,但它的發展是必然同我們的欲望和知識成比例的。
假定有一個科學家帶着他的儀器和圖書隐居到一個荒涼的島上,并且決心單獨一個人在那裡度過他的餘年,那他是不會再自找麻煩地去研究什麼天體說、引力法則和微積分的,也許他終其身是一本書也不看的;然而在另一方面,不管那個荒島是多麼大,他都是禁不住自己的遊覽全島的欲望,一直到最偏僻的角落也要去看一看的。
所以,在兒童時期學習的東西中,還需要抛棄那些不适合于我們天然的興趣的東西,而且要把學習的範圍限制于我們的本能促使我們去尋求的知識。
就人類來說,這樣的島就是地球,而最引人注目的東西則是太陽。
當我們一開始遠望他處的時候,我們的目光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島和那個太陽。
差不多所有一切的野蠻人都思考過地球的想象的區域和太陽的神性。
人們也許會說:"變化得多快啊!"我們剛才還隻是談到直接接觸和圍繞在我們周圍的東西,而現在又忽然要去周遊地球,要跳到天邊去了!這個變化是我們的體力和我們的思想發展的結果。
當我們處在身體柔弱和體力不足的時候,我們的注意力都集中于怎樣保存我們的生命,而在我們達到年富力強的時候,我們擴展我們生命的欲望不僅使我們超過了上面所說的範圍,而且還使我們盡量地瞻望遠遠的地方;但是,由于我們還沒有接觸過知識的世界,所以我們的思想就不能超過我們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我們的理解能力隻能随它所涉獵的範圍而發展。
我們要把我們的感覺變成觀念,但是不要從感覺的對象一下就跳到思想的對象。
我們必須通過前一種對象達到後一種對象。
在最初的思想的活動中,完全是以感覺為指導的。
以世界為唯一的書本,以事實為唯一的教訓。
孩子讀書并不等于就是在運用思想,他隻曉得讀書;他不是在受教育,而是在學文句。
使你的學生去觀察自然的種種現象,不久以後就可使他變得非常好奇;不過,為了培養他的好奇心,就不能那麼急急忙忙地去滿足他的好奇心。
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問題,讓他自己去解答。
要做到:他所知道的東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訴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
不要教他這樣那樣的學問,而要由他自己去發現那些學問。
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權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運用他的理智了,他将為别人的見解所左右。
你為了教這個孩子學地理,就給他弄來了許多地球儀、天象儀和地圖。
多麼完備啊!為什麼要用這些代表實物的東西呢?你開頭應當使他先看原物,以便使他至低限度能夠知道你給他講的是些什麼! 在一個美麗的黃昏,我們到一個幽靜的地方去散步,在那裡,開闊的地平線可以讓我們看到日落的全景;我們注意地觀察了日落之處的景物,以便記得那個地方。
第二天,我們為了呼吸新鮮空氣,就在日出以前又到那裡去。
太陽還沒有出來,我們就遠遠地看到了它發出的火光。
火光愈來愈大,整個的東方好象都燒起來了似的;火光迸發之後,我們等了很久還是沒有看到太陽,每一個瞬間我們都以為它要出來了,到最後我們才終于看到了它。
一個明亮的光點象閃電似的出現在眼前,而且立刻充滿了整個空間;黑暗的帷幕落下去了。
人們又看見了他們居住的地方,發現它們已經變得很美麗了。
夜裡,綠茵獲得了新的活力,黎明照耀着它,初升的陽光給它鍍上了金黃的顔色,蓋上一個用露珠織成的亮晶晶的網罩,把它的光彩和顔色反映在人們的眼裡。
鳥兒在一起合唱着歌調,歡迎那一切生命的父親;在這個時刻,沒有哪一隻鳥兒是不唱歌的,它們的鳴啭之聲雖然微弱,但在一天之中隻有這時候的歌聲最柔和,流露出從睡夢中恬然醒來的倦意。
所有這些情景的交相配合,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沁透心靈的清新的感覺。
在這半個小時當中,沒有哪一個人不為之神往;面對着這麼壯觀和美妙的一種景色,誰也不能無動于中。
老師的心中熱情洋溢,他想把這種感受傳達給孩子,他以為使孩子注意那些觸動他本人的情感的地方,就可以使孩子受到同樣的感動。
這完全是愚蠢的想法!自然的景色的生命,是存在于人的心中的,要理解它,就需要對它有所感受。
孩子看到了各種景物,但是他不能看出聯系那些景物的關系,他不能理解它們優美的諧和。
要能感受所有這些感覺綜合起來的印象,就需要有一種他迄今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