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五節
關燈
小
中
大
他的需要,怎樣利用它的居民,怎樣才能同他們一起生活,雖然他不象他們那樣生活。
既然是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要依據那樣多新的關系去進行判斷,那麼,我們就教他正确地去判斷好了。
學習正确地判斷的最好方法是這樣的:它要盡量使我們的感覺過程趨于簡單,而且能夠使我們不經過感覺也不至于判斷錯誤。
由此可見,雖然我們老早都能以這種感官的印象和另一種感官的印象互相驗證,但還須學會使每一種感官不需要另一種感官的幫助而自行驗證它所獲得的印象,這樣,每一種感覺對我們來說就能變成一個觀念,而這個觀念和實際的情況往往是符合的。
在這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中,我想得到的收獲就是如此。
這樣的方法,要求我們必須耐心和謹慎,這一點是很多教師辦不到的,然而要是學生不具備這兩種态度的話,便永遠也學不會怎樣正确地進行判斷了。
例如,當他錯誤地根據表面現象把棍子看成是斷了的時候,如果你為了指出他的錯誤就急忙把棍子從水裡拿出來,這樣也許是能糾正他那不正确的看法,但你教他學到了什麼東西呢?一點也沒有,因為這是他自己也能夠弄明白的。
啊,我們應該采取的做法才不是這樣咧!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為了更好地教育他,就不能那樣忙忙地趕緊糾正他的錯誤。
現在,拿愛彌兒和我做個樣子說明如下: 首先,從我們所說的耐心和謹慎這兩點當中的第二點來看,所有那些按照一般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就一定會十分肯定地回答說:"當然,是一根斷了的棍子。
"我不相信愛彌兒會這樣回答我。
由于他看不出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或假裝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有什麼好處,所以他絕不會忙于下什麼判斷,隻有在有了證明的時候他才下他的判斷,然而在這件事情上要找到證明,是很不容易的。
他這個人是知道我們按表面現象而作出的判斷,是多麼容易受錯覺的影響,所以他一定要謹慎行事。
此外,他從經驗中知道,我問他的每一個最細小的問題也是有他起先還看不出來的一定的目的的,因此他不可能那樣糊裡糊塗地回答我;相反,他在回答以前要懷疑,要注意地看,要仔仔細細地研究,他絕不會給我一個連他自己也不滿意的答案;然而要使他感到滿意的話,那是不容易的。
總之,無論是他或我,我們都不以我們知道事情的真象而感到驕傲,我們引為驕傲的是不出錯誤。
當我們所說的道理并不十分正确的時候,反而比我們一點道理都不知道還感到狼狽。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我們兩個人來說是很适用的,我們經常再三再四地說這句話,而說了以後,對他和對我都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不過,不論他是不是傻裡傻氣沖口而出地回答我,還是用"我不知道"這句最方便的話來逃避回答,我都要緊跟着說:"讓我們仔仔細細地觀察一下吧。
" 這一根有半截是插在水中的棍子,其位置是固定地垂直放着的。
由于它看起來好象是折斷了,所以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不是斷了的,我們要經過許多的步驟之後,才把它從水中拿出來看或者把我們的手放進水裡去摸! (1)我們首先繞着棍子轉,我們發現那折斷的一段棍子也是同我們一樣地在移動,可見是我們的眼睛覺得它在動;視覺是不能移動物體的。
(2)我們從露在水外的那段棍子的未端筆直地往下看,棍子就不再是彎的,靠近我們眼睛的那一端恰恰遮擋着另外一端。
難道是我們的眼睛又把棍子變直了嗎? (3)我們攪動水面,我們看見棍子折成了幾段,成"之"字形搖動着,而且是跟着水的波紋一起動的。
難道說我們把水一攪動就可以把這根棍子折斷、弄軟和融化掉嗎? (4)我們把水放走,這時候我們看見棍子随着水位的降落又慢慢地直起來了。
這樣一來,豈不把這件事情和光線折射的道理解釋得很清楚了嗎?既然我們單單用視覺就能校正我們認為是視覺造成的錯誤,那麼,我們說視覺欺騙我們就說得不對了。
假使孩子竟愚蠢到看不懂這些實驗的結果,那就需要用觸覺去幫視覺的忙了。
其做法不是把棍子從水中拿出來,而是讓它放在原來的位置,叫孩子用手從這端摸到另一端,這樣,他感覺不到彎曲的地方,就可明白棍子不是斷了的。
你也許會說,在這件事情上不隻是判斷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形式推理的問題。
你說得很對;不過,你難道不知道思想形成了觀念,每一個判斷就是一個推理嗎?意識到一種感覺,就是一個命題,一個判斷。
所以,隻要我們把一種感覺和另一種感覺加以比較,我們就是在進行推理了。
判斷的藝術和推理的藝術完全是一回事情。
愛彌兒将永遠不知道屈光學這門學問,要是他沒有繞着這根棍子學一學它的話。
他也許不會解剖昆蟲或計算太陽上的黑斑,他也許不曉得什麼叫顯微鏡和望遠鏡。
你那些飽有學問的學生也許會嘲笑他的無知,他們笑得不錯;因為,我要他在使用這些儀器以前,自己去發明這些儀器,而你們不相信這一點是不久就可以做到的。
我在這個階段所實行的整個方法的精神就在這裡。
如果孩子在用兩根指頭交叉地轉動一
既然是不管他願不願意都要依據那樣多新的關系去進行判斷,那麼,我們就教他正确地去判斷好了。
學習正确地判斷的最好方法是這樣的:它要盡量使我們的感覺過程趨于簡單,而且能夠使我們不經過感覺也不至于判斷錯誤。
由此可見,雖然我們老早都能以這種感官的印象和另一種感官的印象互相驗證,但還須學會使每一種感官不需要另一種感官的幫助而自行驗證它所獲得的印象,這樣,每一種感覺對我們來說就能變成一個觀念,而這個觀念和實際的情況往往是符合的。
在這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中,我想得到的收獲就是如此。
這樣的方法,要求我們必須耐心和謹慎,這一點是很多教師辦不到的,然而要是學生不具備這兩種态度的話,便永遠也學不會怎樣正确地進行判斷了。
例如,當他錯誤地根據表面現象把棍子看成是斷了的時候,如果你為了指出他的錯誤就急忙把棍子從水裡拿出來,這樣也許是能糾正他那不正确的看法,但你教他學到了什麼東西呢?一點也沒有,因為這是他自己也能夠弄明白的。
啊,我們應該采取的做法才不是這樣咧!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為了更好地教育他,就不能那樣忙忙地趕緊糾正他的錯誤。
現在,拿愛彌兒和我做個樣子說明如下: 首先,從我們所說的耐心和謹慎這兩點當中的第二點來看,所有那些按照一般的方法教育的孩子就一定會十分肯定地回答說:"當然,是一根斷了的棍子。
"我不相信愛彌兒會這樣回答我。
由于他看不出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或假裝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有什麼好處,所以他絕不會忙于下什麼判斷,隻有在有了證明的時候他才下他的判斷,然而在這件事情上要找到證明,是很不容易的。
他這個人是知道我們按表面現象而作出的判斷,是多麼容易受錯覺的影響,所以他一定要謹慎行事。
此外,他從經驗中知道,我問他的每一個最細小的問題也是有他起先還看不出來的一定的目的的,因此他不可能那樣糊裡糊塗地回答我;相反,他在回答以前要懷疑,要注意地看,要仔仔細細地研究,他絕不會給我一個連他自己也不滿意的答案;然而要使他感到滿意的話,那是不容易的。
總之,無論是他或我,我們都不以我們知道事情的真象而感到驕傲,我們引為驕傲的是不出錯誤。
當我們所說的道理并不十分正确的時候,反而比我們一點道理都不知道還感到狼狽。
"我不知道"這句話對我們兩個人來說是很适用的,我們經常再三再四地說這句話,而說了以後,對他和對我都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不過,不論他是不是傻裡傻氣沖口而出地回答我,還是用"我不知道"這句最方便的話來逃避回答,我都要緊跟着說:"讓我們仔仔細細地觀察一下吧。
" 這一根有半截是插在水中的棍子,其位置是固定地垂直放着的。
由于它看起來好象是折斷了,所以為了弄清楚它究竟是不是斷了的,我們要經過許多的步驟之後,才把它從水中拿出來看或者把我們的手放進水裡去摸! (1)我們首先繞着棍子轉,我們發現那折斷的一段棍子也是同我們一樣地在移動,可見是我們的眼睛覺得它在動;視覺是不能移動物體的。
(2)我們從露在水外的那段棍子的未端筆直地往下看,棍子就不再是彎的,靠近我們眼睛的那一端恰恰遮擋着另外一端。
難道是我們的眼睛又把棍子變直了嗎? (3)我們攪動水面,我們看見棍子折成了幾段,成"之"字形搖動着,而且是跟着水的波紋一起動的。
難道說我們把水一攪動就可以把這根棍子折斷、弄軟和融化掉嗎? (4)我們把水放走,這時候我們看見棍子随着水位的降落又慢慢地直起來了。
這樣一來,豈不把這件事情和光線折射的道理解釋得很清楚了嗎?既然我們單單用視覺就能校正我們認為是視覺造成的錯誤,那麼,我們說視覺欺騙我們就說得不對了。
假使孩子竟愚蠢到看不懂這些實驗的結果,那就需要用觸覺去幫視覺的忙了。
其做法不是把棍子從水中拿出來,而是讓它放在原來的位置,叫孩子用手從這端摸到另一端,這樣,他感覺不到彎曲的地方,就可明白棍子不是斷了的。
你也許會說,在這件事情上不隻是判斷的問題,而且還牽涉到形式推理的問題。
你說得很對;不過,你難道不知道思想形成了觀念,每一個判斷就是一個推理嗎?意識到一種感覺,就是一個命題,一個判斷。
所以,隻要我們把一種感覺和另一種感覺加以比較,我們就是在進行推理了。
判斷的藝術和推理的藝術完全是一回事情。
愛彌兒将永遠不知道屈光學這門學問,要是他沒有繞着這根棍子學一學它的話。
他也許不會解剖昆蟲或計算太陽上的黑斑,他也許不曉得什麼叫顯微鏡和望遠鏡。
你那些飽有學問的學生也許會嘲笑他的無知,他們笑得不錯;因為,我要他在使用這些儀器以前,自己去發明這些儀器,而你們不相信這一點是不久就可以做到的。
我在這個階段所實行的整個方法的精神就在這裡。
如果孩子在用兩根指頭交叉地轉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