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第一節
關燈
小
中
大
愉快還是不愉快,其次要看它們對我們是不是方便适宜,最後則看它們是不是符合理性賦予我們的幸福和美滿的觀念。
随着我們的感覺愈來愈敏銳,眼界愈來愈開闊,這些傾向就愈來愈明顯;但是,由于受到了我們的習慣的遏制,所以它們也就或多或少地因為我們的見解不同而有所變化。
在産生這種變化以前,它們就是我所說的我們内在的自然。
因此,必須把一切都歸因于這些原始的傾向;如果我們所受的三種教育隻不過是有所不同的話,這是可以的;但是,當三種教育彼此沖突的時候,當我們培養一個人,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别人的時候,又怎樣辦呢?這樣,要配合一緻,就不可能了。
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鬥争,所以必須在教育成一個人還是教育成一個公民之間加以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同時教育成這兩種人。
凡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當它的範圍很窄,而内部又好好團結的時候,便同大的社會相疏遠。
凡是愛國者對外國人都是冷酷的:在他們心目中,外國人隻不過是人,同他們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這種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是很微小的。
重要的是,要對那些同他們一塊兒生活的人都很好。
在國外,斯巴達人是野心勃勃的,是很貪婪的,是不講仁義的;然而在他們國内,卻處處洋溢着公正無私、和睦無間的精神。
不要相信那些世界主義者了,因為在他們的著作中,他們到遙遠的地方去探求他們不屑在他們周圍履行的義務。
這樣的哲學家之所以愛鞑靼人,為的是免得去愛他們的鄰居。
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隻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關系。
公民隻不過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賴于分母的,它的價值在于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系。
好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夠剝奪他的絕對的存在,而給他以相對的存在,并且把"我"轉移到共同體中去,以便使各個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隻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
羅馬的一個公民,既不是凱尤斯,也同樣,共和國之間的戰争也是比君主國之間的戰争更加殘酷的。
但是,盡管君王之間的戰争比較緩和,然而可怕的卻是他們的和平:與其做他們的臣民,倒不如做他們的敵人。
不是魯修斯,他就是一個羅馬人,他愛他那所獨有的國家。
由于變成了他的主人的财産,雷居魯斯〔1〕便自稱為迦太基人。
作為外國人,他拒絕接受羅馬元老院的席位;這要一個迦太基人給他下命令,他才能接受。
他對别人想挽救他的生命,感到憤慨。
他勝利了,于是就昂然回去,受酷刑而死。
這在我看來,對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的。
斯巴達人佩達勒特,提出他自己要參加三百人會議,他遭到拒絕;然而,鑒于斯巴達有三百個勝過他的人,他也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我認為,這種表現是真誠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真誠的:這樣的人就是公民。
有一個斯巴達婦女的五個兒子都在軍隊裡,她等待着戰事的消息。
一個奴隸來了,她戰栗地問他:"你的五個兒子都戰死了。
""賤奴,誰問你這個?""我們已經勝利了!"于是,這位母親便跑到廟中去感謝神靈。
這樣的人就是公民。
凡是想在社會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是不知道他有什麼需要的。
如果經常是處在自相矛盾的境地,經常在他的傾向和應盡的本分之間徘徊猶豫,則他既不能成為一個人,也不能成為一個公民,他對自己和别人都将一無好處。
我們今天的人,今天的法國人、英國人和中産階級的人,就是這樣的人;他将成為一無可取的人。
要有所成就,要成為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緻,就必須堅持他應該采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并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
我等待着人們給我展現這樣的奇迹,以便知道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公民,或者,他要同時成為這兩種人,又是怎樣做的。
從這兩個必然是互相對立的目的中,産生了兩種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種是公衆的和共同的,另一種是特殊的和家庭的。
如果你想知道公衆的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就請你讀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著作,并不象那些僅憑書名判斷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講政治的書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象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
當人們談到空想的國家的時候,他們就提出柏拉圖的制度;然而,要是萊喀古士隻把他那套制度寫在紙上而不付諸實施的話,我可能還以為它更空想得多。
柏拉圖隻不過是要人純潔他的心靈,而萊喀古士卻改變了人的天性。
公共的機關已不再存在了,而且也不可能存在下去,因為在沒有國家的地方,是不會有
随着我們的感覺愈來愈敏銳,眼界愈來愈開闊,這些傾向就愈來愈明顯;但是,由于受到了我們的習慣的遏制,所以它們也就或多或少地因為我們的見解不同而有所變化。
在産生這種變化以前,它們就是我所說的我們内在的自然。
因此,必須把一切都歸因于這些原始的傾向;如果我們所受的三種教育隻不過是有所不同的話,這是可以的;但是,當三種教育彼此沖突的時候,當我們培養一個人,不是為他自己,而是為了别人的時候,又怎樣辦呢?這樣,要配合一緻,就不可能了。
由于不得不同自然或社會制度進行鬥争,所以必須在教育成一個人還是教育成一個公民之間加以選擇,因為我們不能同時教育成這兩種人。
凡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當它的範圍很窄,而内部又好好團結的時候,便同大的社會相疏遠。
凡是愛國者對外國人都是冷酷的:在他們心目中,外國人隻不過是人,同他們是沒有什麼關系的。
這種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是很微小的。
重要的是,要對那些同他們一塊兒生活的人都很好。
在國外,斯巴達人是野心勃勃的,是很貪婪的,是不講仁義的;然而在他們國内,卻處處洋溢着公正無私、和睦無間的精神。
不要相信那些世界主義者了,因為在他們的著作中,他們到遙遠的地方去探求他們不屑在他們周圍履行的義務。
這樣的哲學家之所以愛鞑靼人,為的是免得去愛他們的鄰居。
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他是數的單位,是絕對的統一體,隻同他自己和他的同胞才有關系。
公民隻不過是一個分數的單位,是依賴于分母的,它的價值在于他同總體,即同社會的關系。
好的社會制度是這樣的制度:它知道如何才能夠最好地使人改變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夠剝奪他的絕對的存在,而給他以相對的存在,并且把"我"轉移到共同體中去,以便使各個人不再把自己看作一個獨立的人,而隻看作共同體的一部分。
羅馬的一個公民,既不是凱尤斯,也同樣,共和國之間的戰争也是比君主國之間的戰争更加殘酷的。
但是,盡管君王之間的戰争比較緩和,然而可怕的卻是他們的和平:與其做他們的臣民,倒不如做他們的敵人。
不是魯修斯,他就是一個羅馬人,他愛他那所獨有的國家。
由于變成了他的主人的财産,雷居魯斯〔1〕便自稱為迦太基人。
作為外國人,他拒絕接受羅馬元老院的席位;這要一個迦太基人給他下命令,他才能接受。
他對别人想挽救他的生命,感到憤慨。
他勝利了,于是就昂然回去,受酷刑而死。
這在我看來,對我們現在所了解的人來說,是沒有什麼重大的意義的。
斯巴達人佩達勒特,提出他自己要參加三百人會議,他遭到拒絕;然而,鑒于斯巴達有三百個勝過他的人,他也就高高興興地回去了。
我認為,這種表現是真誠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它是真誠的:這樣的人就是公民。
有一個斯巴達婦女的五個兒子都在軍隊裡,她等待着戰事的消息。
一個奴隸來了,她戰栗地問他:"你的五個兒子都戰死了。
""賤奴,誰問你這個?""我們已經勝利了!"于是,這位母親便跑到廟中去感謝神靈。
這樣的人就是公民。
凡是想在社會秩序中把自然的感情保持在第一位的人,是不知道他有什麼需要的。
如果經常是處在自相矛盾的境地,經常在他的傾向和應盡的本分之間徘徊猶豫,則他既不能成為一個人,也不能成為一個公民,他對自己和别人都将一無好處。
我們今天的人,今天的法國人、英國人和中産階級的人,就是這樣的人;他将成為一無可取的人。
要有所成就,要成為獨立自恃、始終如一的人,就必須言行一緻,就必須堅持他應該采取的主張,毅然決然地堅持這個主張,并且一貫地實行這個主張。
我等待着人們給我展現這樣的奇迹,以便知道他是一個人還是一個公民,或者,他要同時成為這兩種人,又是怎樣做的。
從這兩個必然是互相對立的目的中,産生了兩種矛盾的教育制度:一種是公衆的和共同的,另一種是特殊的和家庭的。
如果你想知道公衆的教育是怎麼一回事,就請你讀一下柏拉圖的《理想國》,這本著作,并不象那些僅憑書名判斷的人所想象的是一本講政治的書籍;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論文,象這樣的教育論文,還從來沒有人寫過咧。
當人們談到空想的國家的時候,他們就提出柏拉圖的制度;然而,要是萊喀古士隻把他那套制度寫在紙上而不付諸實施的話,我可能還以為它更空想得多。
柏拉圖隻不過是要人純潔他的心靈,而萊喀古士卻改變了人的天性。
公共的機關已不再存在了,而且也不可能存在下去,因為在沒有國家的地方,是不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