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九節

關燈
大提琴;他站在桌上,宛如站在高台中央的一個塑像,而大提琴的個兒也差不多同他的身子一樣高,可是這孩子演奏的美妙,竟使提琴家也為之吃驚。

     我覺得,以上這些例子和許多其他的例子都證明,大家認為孩子們笨而無力,不宜做我們所做的運動,隻不過是想當然耳;如果說你們還沒有看見過他們把這些運動做得成功的話,那全是因為你們從來沒有要他們練習的緣故。

     也許有人會說,我在這裡談到兒童的身體時,又犯了我在談到兒童的心靈時所譴責的過早地培養的錯誤。

    這兩者是大不相同的;因為,在這兩種進步中,有一個隻是表面的進步,而另一個則是真正的進步。

    我已經論證過,孩子們表面上看起來好象有心思,其實他們是沒有心思的;反之,他們看來能做的事,他們是能夠做到的。

    此外,我們始終要想到的是,所有這些隻不過是或者隻能是遊戲,才是大自然要求他們的使一切活動能舒展自如的辦法,才是使他們的娛樂變得更有趣味的藝術,以便使他們不感到有絲毫的勉強,不至把娛樂當成了苦役。

    因為,歸根到底,如果我不能夠使遊戲在他們看來是一種教育人的辦法,他們又從哪裡覺得遊戲是很有趣味的呢?即使我不能做到這一點,隻要他們玩得高興而不出什麼毛病,同時又消磨了時間,則目前他們在各方面能否取得進步,是無關緊要的;反之,如果照你們所想的,非要他們學這個學那個不可,那麼,就不能不最終使他們感到束縛、憤恨和煩惱。

     我對我們經常不斷地使用的最重要的兩種感官所說的話,也可以用來說明我們應當怎樣鍛煉其他的感官。

    視覺和觸覺對靜止的和運動的物體都同樣能起作用;但是,因為隻有空氣的振蕩才能觸動我們的聽覺,隻有運動的物體才能發出聲音,所以,如果萬物都靜止不動的話,我們就永遠也聽不到什麼聲音了。

    在夜裡,我們隻有在高興的時候才活動,所以我們對一切動的物體總是感到害怕的,因此我們的耳朵必須要靈,要能通過它聽到的聲音判斷發出聲音的物體的大小和遠近,以及它的振動是很猛烈還是很輕微。

    動蕩的空氣是往往要受到反射的,一有反射就要産生回音,因而使我們聽到的聲音有所重複,覺得那發出聲響的東西是在别的地方而不是在它本來的地方。

    在平原和山谷中,我們如果把耳朵貼着地面,就比我們站着能聽到更遠的腳步聲和馬蹄聲。

     由于我們已經把視覺同觸覺做過一番比較,所以也須把它拿來同聽覺比較一下,以便知道從同一個物體同時發出的兩種印象,哪一個最先達到接受印象的器官。

    當我們看到大炮的火光時,我們還可以進行躲避,但一聽到了爆炸聲,那就來不及了,因為炮彈已經到了我們的跟前。

    我們可以根據閃光和雷聲之間相隔的時間來判斷那一聲霹靂是從多遠傳來的。

    你們要使孩子們懂得這些經驗,要使他們就他們的能力所及去取得這些經驗,并且能舉一反三,歸納出其他的經驗;不過,我倒是一百個情願他們對這些經驗一個也不知道,而不願意由你把這些經驗告訴他們。

     我們有一個同聽覺器官相應的器官,那就是發聲器官;但是我們沒有同視覺器官相應的器官,我們不能使顔色象聲音那樣反複出現。

    我們對聽覺器官也有一個培養的辦法,那就是使主動器官和被動器官互相地進行鍛煉。

     人有三種聲音:說話的聲音或音節清晰的聲音、唱歌的聲音或有旋律的聲音、感傷的聲音或高昂的聲音,感傷的聲音是感情的語言,它使人的歌唱和說話富有蓬勃的生氣。

    小孩同大人一樣,也有這三種聲音,然而也同樣不知道把這三種聲音加以結合。

    他也象我們一樣,能笑、能哭、能感歎、能叫喊、能呻吟;但是他不知道把這些聲音的音調變化同其他兩種聲音配合起來。

    完美的音樂是把這三種聲音結合得非常之好的。

    孩子們是不會這種音樂的,他們唱的歌沒有情感。

    同樣,在說話的聲音中,他們的話也沒有聲調;他們叫喊,但他們不能音節分明地叫喊;正如在講話中沒有抑揚一樣,他們的叫聲也不洪亮。

    我們的學生講起話來聲音還更單調,因為他的情感還沒有喚發起來,所以還不能把感情的表達同他的語言結合在一起。

    不要教他去背誦悲劇或喜劇角色的台詞,甚至象有些人所主張的教他朗讀,我認為也是不必要的。

    他的腦子再好也不會好到能有聲有色地說他們一點也不懂的事情,或者有表情地發抒他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情感。

     教他說話的時候要聲調勻稱而清楚,要咬清音節,要吐字準确而不故意做作,要懂得和按照語法規定的重音和韻律發音,要有足夠的音量,讓人家聽得清楚,但是絕不要把聲音提高到超過需要的程度——在公立學校受過教育的學生一般都有這個毛病;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有過分的多餘。

     同樣,在唱歌的時候,聲音也要唱得準,唱得穩,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拍子和韻調;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

    拟聲音樂和舞台音樂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辭,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适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辭給他唱,而且歌辭的意思也要象他的思想那樣簡單。

     有人以為,既然我不急于教他識字,我也不急于教他認譜。

    我們要避免使他因過分用心而仿害腦筋,我們不要急于使他的心思專注于那些死闆的符号。

    我承認,這看起來好象是很困難的;因為,正如不識字也能說話一樣,在起初即使不識樂譜也是能唱歌的。

    但是,其間有這樣的區别:說話是表達我們自己的思想,而唱歌則是表達别人的思想。

    為了能表達它,就必須認識它。

     但是,第一,即使不認識樂譜,我們也可以聽出來,而一支歌子我們用耳朵去學總是比用眼睛去學更學得準确的。

    此外,為了更好地理解音樂,僅僅會唱,是不夠的,還必須能自己作曲;這兩方面要同時學習,不這樣,就永遠不能精通音樂。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