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主望見晉軍之盛,責讓楊光遠曰:「您道晉兵半已餒死,今何其多也?」自以精騎左右略陣。
晉兵按甲不動,萬弩齊發,飛箭如雨,契丹稍稍退卻;昏黃時分,全軍引去。
晉籍鄉兵,每七戶共出兵器資一夫,号曰武定軍。
四月,晉主命高行周留鎮澶州,遂歸大梁。
朝廷因契丹入寇,國用愈竭,複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财。
使者請曰:「民不從命,則将若何?」晉主曰:「朕封劍授汝,不用命者先斬而後奏。
」以此吏卒攜鎖械、刀杖,入民家督趣,急如星火,求死無地,百姓驚擾,皆不聊生。
八月,桑維翰再秉朝政,以劉知遠為行營都統,杜威為招讨使,督帥十三節度使,以備契丹。
十二月,李守貞圍青州,城中食盡,餓死者大半,契丹援兵不至,楊光遠遙望契丹田地,稽首拜曰:「皇帝,皇帝,誤光遠矣!」其子楊承勳勸光遠降,冀保全家族。
光遠曰:「咱從契丹,尚有全生之理;若降晉主,誰保無族滅之誅乎?」承勳怒,歸怨于判官丘濤勸光遠之叛,将丘濤斬了,送其首級于李守貞軍前,縱火大噪,劫其父光遠出居私第,上表待罪,開城受守貞軍。
閏月,朝廷以楊光遠罪大,而承勳歸命,難于顯誅,命守貞以便宜從事。
守貞乃遣人拉殺楊光遠,詐稱病死;授其子承勳為汝州防禦使。
十二月,契丹複大舉入寇,趙延壽為向導,引兵先至邢州。
晉主命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邺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諸道屯邢州;武甯節度使趙在禮屯邺都。
契丹主以大兵繼至,建牙于元氏。
開運二年正月,晉主诏趙在禮還兵屯澶州,馬全節還屯邺都;又遣張彥澤屯黎陽,景延廣守胡梁渡。
契丹寇邢州、洛州、磁州,殺掠殆盡,入邺都境。
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悉以部兵陳于相州安陽水南岸。
皇甫遇共着濮州刺史慕容彥超,将數千騎前觇契丹動息,至邺都與契丹數萬相遇。
皇甫遇、慕容彥超等且戰且卻,行至榆林店,契丹大軍猝至,二将私自謀曰:「咱輩今走,死無所矣。
」乃止駐,布一個圓陣,自午至未,力戰百餘合,殺傷甚衆。
皇甫遇馬戰死,步戰數合,其仆杜知敏下馬以所乘之馬與遇騎坐。
戰稍定,回顧知敏,已為契丹擒去。
遇曰:「知敏義士,救人于急,不可棄也。
」與慕容彥超蹻馬突入契丹陣,挾取知敏以歸。
俄而契丹再出新兵來戰,二将曰:「吾屬勢不可走,當效死以報國耳。
」日已向暮,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等在安陽,驚怪皇甫遇等觇兵不歸。
審琦自将所部馬軍一千餘人救援。
從恩曰:「虜衆猥至,盡吾軍恐不足以當之,公輕身而往,徒喂肉虎口耳。
」審琦曰:「成敗天也。
萬一不濟,當共死王事。
設使虜不南來,坐失皇甫太師,咱有何面目以見天子?」遂逾水而進。
契丹引去,遇與彥超等乃得還。
有契丹軍來降者,謂馬全節曰:「契丹兵馬不多,宜乘其散歸部落,大舉徑襲幽州,可以大獲。
」晉主征兵諸道,下诏親征,是日離大梁。
契丹遣羸弱之卒,驅牛羊過祁州城下;刺史沈斌出兵擊之,契丹帥精騎奪其門,州兵不得還。
趙延壽引契丹急攻之,斌在城上,延壽綽馬在陣前招誘沈斌,謂之曰:「契丹大國傾國而來,使君會事之時,早來歸降。
萬一不降,城陷食盡,又将安歸?」斌厲聲答曰:「侍中父子失計,陷身虜庭,忍帥犬羊之醜,以殘父母之邦,不自愧恥,反有驕色,何也?沈斌弓折矢盡,終為國家效死耳,肯效侍中所為耶?」明日城陷,斌自刎死。
三月,杜威等帥諸軍會于定州,進攻契丹,複泰州,獲契丹兵二千人。
趙延壽部曲有降者,言:「契丹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泰州,複擁衆南向,約八萬餘騎,來夕當至。
」杜威憂懼,退至陽城。
契丹兵大至,晉軍與之決戰,契丹稍退卻,逾白溝而去。
晉軍見契丹已退,旋欲結陣,契丹軍馬如山,四邊圍合。
諸軍力戰拒之,人馬饑乏,行至地名白團衛村,各埋鹿角為行寨。
契丹引軍圍之數重,又出奇兵,出寨後,斷絕晉軍糧道。
晉軍營中掘井辄崩,人馬俱渴。
忽大風從東北起,至曙,風轉甚。
契丹主坐奚車中,命鐵鹞軍下馬拔晉軍鹿角,突入寨,奮短兵與晉軍合鬥。
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
軍士皆憤怒大呼曰:「諸招讨使何不出戰?」杜威曰:「俟風稍緩,徐觀可否。
」李守貞曰:「彼衆我寡,風沙之内,莫測多少,惟力鬥者取勝,此風乃天之所以助我也。
若俟風止,我軍見契丹之盛,必奪其氣,吾屬為所虜耳。
」即厲聲大呼曰:「諸軍齊力擊賊!」謂杜威曰:「令公善守禦!」守貞帥中軍死戰。
馬軍排陣使張彥澤亦欲俟風回與戰,右廂副使藥元福曰:「今軍中饑渴已甚,若俟風回,吾屬已為虜矣。
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乘其不意,急擊之,此兵之詭道也。
」都排陣使苻彥卿曰:「就使束手就擒,莫若捐軀徇國。
」乃與彥澤、元福、皇甫遇等帥精騎出西門迎戰,諸将接踵而至。
契丹稍退卻。
風勢轉盛,日晝昏晦如夜,彥卿等擁萬餘人橫擊契丹,聲動天地。
契丹大敗而走,勢如山崩。
守貞下令,喚步軍盡拔去鹿角出鬥,馬步軍并進,趕散二十餘裡。
契丹部下鐵鹞軍既已下馬,倉皇不能複上馬,委棄馬匹器械蔽地。
契丹主乘着奚車急走十餘裡,追兵急奔,得橐駝一匹騎之以走。
諸将請乘勝急追,杜威揚言曰:「逢賊幸不死耳,更窮追之耶?」李守貞曰:「人馬俱渴,暴得水,足弱,難以追賊,不如且退。
」于是收軍退保定州。
契丹主大敗,奔至幽州,收拾潰軍。
以軍失利,杖其酋長各數百。
諸軍既歸,晉主亦還大梁。
六月,晉主将視朝,忽有小殿直奏道:「禦榻上有一老狐拱坐于上。
」晉主意下不樂,喚殿前宿衛将軍挾弓矢來,喝令射中老狐的賞黃金二十兩。
數箭竟發,老狐逐一将箭綽了,回射一箭,擲着晉主衣袂。
被打捕司牽得獵犬至,狐且徐徐退走,旁若無人。
是日,晉主為之罷朝。
次日,有桑維翰執笏跪奏:「狐升禦座,不祥之兆。
契丹以不得志而去,歸圖再舉,其謀必不可測。
莫若卑辭下禮,遣使通和,庶兩國休兵,生靈免塗炭之禍。
惟陛下留意!」晉主曰:「朕終夜不寐,亦思及此。
聽卿所奏,如喚醒迷塗。
您決意與大臣議遣使者,得兩下休和,安邊息民,皆卿之力也。
」桑維翰令學士院草表。
表文曰: 晉國皇帝孫石重貴謹遣使馮子金赉表一通,上奏契丹大國祖皇帝陛下:晉之得國,實荷大朝福蔭,得至今日。
往者,奸臣趙德鈞父子,構結奸謀,暌間大國,使祖皇帝親帥大軍,問罪小國,連年兵釁,生靈肝膽塗地,祖皇帝知之,必垂哀憫。
今遣使奉表大朝,請修先皇帝舊年和好,使兩國休兵息民,誓修侄孫事祖之禮,不敢廢慢。
皇天後土,實聞此言。
少渝此盟,先皇帝在天之靈,必不恕也。
伏惟敕旨。
晉國皇帝表。
契丹主得表,踞坐怒罵馮子金,謂晉朝負盟。
卻得述律太後謂契丹主曰:「使漢人為胡主可乎?」契丹主曰:「不可。
」太後曰:「您何故欲為漢主?」契丹主曰:「石氏負恩不可容。
」太後曰:「您今便得漢地,亦不能為若主也。
萬一蹉跌,悔何所及?」又謂其群下曰:「漢兒怎得一饷安眠?自古但聞漢和蕃,不聞蕃和漢。
漢兒果能卑辭下禮,我亦何惜與和?」契丹主宴待馮子金,诏曰:「您傳示大晉皇帝道:咱可憐見石郎小心,不欲絕他宗祀。
通和之請,怎不可從?但得景延廣、桑維翰二公來面訂盟約,仍割鎮、定兩道棣我,則可和矣。
」使者歸緻命,晉主道:「契丹主語有忿怒,料其無和意。
」遂不遣景、桑二公北行。
初,高麗王建因遣胡僧名襪啰的,來與晉高祖敬瑭約曰:「勃海我婚姻也,其主為契丹所虜,請與朝廷共擊之。
」高祖與契丹和好甚□□□□,高祖不報。
及晉主即位,襪啰複來言高麗國主之意。
晉帝欲使高麗擾契丹東邊以分其兵勢。
會建死,其孩兒名武的複上表告哀。
十一月,晉主以武為高麗王。
遣通事舍人郭仁遇奉使,約高麗共擊契丹。
仁遇使回,具言:「高麗之兵脆弱,襪啰之言誇誕,說謊的言語也,不可信從。
」 開運三年四月,王令溫代替馮晖守靈州,不存撫羌胡,羌胡怨叛,黨項羌酋長拓跋彥超與石存、也厮褒三族,共舉兵攻靈州。
由是黨項之部族,亦倡亂矣。
定州管下西北有狼山,其土人就山上築堡以避胡寇,堡中有佛舍尼名孫深意的,在堡上住坐,以妖術惑衆,遠近信奉之甚謹。
中山人孫方簡與其弟孫行友自稱是深意的侄孫,奉事甚謹。
深意既死,方簡嗣行其術,稱深意坐化,事之如生,其徒日多。
會晉與契丹絕好,北邊寇盜充斥,方簡兄弟因帥鄉裡豪健,據寺自保。
契丹入寇,方簡帥衆邀擊,獲其辎重器械,土人多挈家小往依之,遂相聚為盜。
乃歸款朝廷,朝廷亦資其禦寇,署東北招收指揮使。
方簡邀求不已,少不副所求,乃舉寨降附契丹,為之向導入寇。
那時,河北大饑,民之餓死者以萬數。
天雄軍将劉延翰市馬于邊,方簡執延翰獻于契丹。
延翰逃歸,言孫方簡欲乘中國兇饑;引契丹入寇,請晉朝早為之備。
六月,定州言契丹勒兵壓境。
诏以李守貞為都部署,将兵禦之。
是時,李彥韬方用事,蔑視李守貞。
守貞恨之。
适有自幽州來者,言趙延壽有意歸國,李崧信之,命杜威緻書與延壽,許賂以厚利。
延壽複書,乞發大軍應接,辭旨懇密,朝廷欣然,複遣人詣延壽與為期約。
契丹主使瀛州刺史劉延祚遣樂壽監軍王巒書,請舉城内附。
诏城中契丹兵不滿千人,乞朝廷發輕騎襲之,巒願為内應。
契丹主已歸牙帳,奈地遠阻水,不能救也。
王巒與杜威屢奏瀛、莫乘此可取。
馮玉、李崧以為信,欲發大兵迎趙延壽及劉延祚。
晉主将北征,議以杜威為都招讨使,以守貞為副。
趙瑩私與馮玉曰:「杜公國戚,貴為将相,而所欲未厭,心常怏怏,豈可複以兵權假之?若必有事北方,不若止任守貞為愈也。
」晉主不從。
十月,下敕榜雲。
榜曰: 大晉專發大軍,往平黠虜,先收瀛、莫,安定關南;次複燕、薊,蕩平塞北。
有能擒獲虜主者,除上鎮節度使,賞錢萬缗,絹萬匹,銀萬兩。
時自六月積雨,至是未出,軍行及饋遺者甚難。
契丹主大舉入寇易、定州。
杜威等聞之,自冀、貝而南以禦之。
張彥澤時在恒州,引兵與杜威會合,言契丹可破。
威等乃複趨恒州,以彥澤為先鋒,與契丹夾滹沱河下營。
契丹恐晉軍急渡滹沱河與恒州合勢,議行兵還。
及聽得晉軍築壘為持久固守之計,遂不去。
磁州刺史李谷說威及李守貞曰:「今大軍去恒州咫尺,煙火相望,但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積薪布土于其上,橋可立成。
密約城中舉火相應,夜募壯士斫虜營而入,内外合勢,虜必逃遁。
」諸将皆喜曰:「李刺史之言是也!」獨杜威謂此策不可用。
杜威謂李谷曰:「差委您去督辦懷、滑州軍糧,好生辦事。
」谷領命而去。
被契丹大軍當晉之前,密地遣其将蕭翰帥百餘騎出晉軍之後,斷晉糧道及歸路。
蕭翰捉獲晉民之樵采的及百姓每,皆被他用墨黥其面曰:「奉敕不殺。
」縱之使歸。
運糧民丁在路遇之,皆棄車驚潰。
十二月,李谷自書密表,奏言大軍危急之勢,請幸滑州,及請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沖突。
開封府尹桑維翰見國家危在旦夕,求見面陳守備之策。
那時,晉主方在苑中調鷹,辭不得見。
又請執政言之,執政互争可否。
維翰退謂親眷曰:「晉氏不血食矣!」晉主欲自帥大軍北征,李彥韬谏曰:「陛下親征,誰與守社稷耶?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自愛者重也。
願陛下深居内禁,不可親臨矢石之間。
」晉主乃诏高行周、苻彥卿共戍澶州,景延廣戍河陽。
是時有指揮使王清與杜威言曰:「請以步軍二千人為前鋒,奪橋開道,公帥諸軍繼之。
倘得入恒州,則無懮矣。
」威乃許王清與宋彥筠俱進。
清與契丹合戰,勢甚壯銳。
契丹佯敗,清與彥筠趕殺。
彥筠敗走,清獨帥麾下軍力戰,屢請救于杜威,威竟不遣一騎助之。
清謂其衆曰:「上将握兵坐觀咱每勝敗。
咱困急已甚,更無一人救援,想有歹心。
咱每但當以死報國耳。
」至暮力戰不息。
契丹又出新軍繼之,清與麾下皆戰死殆盡。
由此諸軍畏懼不敢出戰。
契丹遠遠地将諸軍環繞晉軍營寨。
軍中食盡,杜威與李守貞、宋彥筠等商議,待欲降附契丹。
議論已定了,威背後使心腹的人,詣契丹牙帳,請事成後邀求重賞。
契丹主绐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雖得晉國,他每不足為中原主。
汝果降附,當以汝為帝。
」杜威得這言語,心中大喜,密地令書記草降表,伏了甲士,卻召諸将議事。
諸将聞命,将謂有軍期的文字商議,皆來聽候。
威乃出降表示諸将,令各署名。
諸将駭愕聽命。
令軍士出陳于外,軍士踴蹻,道威将令出戰。
威親出谕諸軍曰:「今食盡塗窮,當與汝曹共尋生路。
」因命解甲倒戈。
軍士皆恸哭,聲振原野。
杜威共李守貞仍于衆中揚言主上失德,信任奸邪,猜忌于己。
聞者莫不怒目切齒。
契丹主遣趙延壽穿赭黃袍,至晉降軍營,慰撫士卒。
又将赭黃袍令杜威穿着。
蓋契丹先绐威為帝,故以此戲弄杜威也。
杜威為向導,引契丹主到恒州城下。
順國節度使王周亦出降。
契丹主以孫方簡為義武節度使,麻答為安國節度使。
張砺言于契丹主曰:「今大遼已得天下,中國将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參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天下,又将失之。
」契丹主曰:「南北參用,所以為長久計也。
」契丹主引兵南下,杜威将所部軍以從。
遣張彥澤将馬軍二千人為先鋒,進取大梁;授通事傅住兒為都監。
契丹主又欲遣皇甫遇先入大梁,遇懇辭,退謂所親曰:「吾位為晉将相,兵敗既不能死,忍複圖其主乎?」行至地名平棘,謂從行者曰:「吾不食數日矣,何面目複跟虜主南下?」遂自扼其吭而死。
張彥澤受契丹主的分付,倍道疾驅,乘夜度白馬津。
晉主聽得彥澤軍至,急忙召李崧、馮玉、李彥韬等入禁中議事,欲诏劉知遠發大兵入援。
次早,張彥澤從封丘門斫門關而入,城中皇皇。
晉主在宮中自放火,攜劍驅宮人赴火;偶為親軍将薛超拖住。
少頃,張彥澤傳契丹主與述律太後書,慰撫晉主,晉主乃滅火與後妃相向哭泣,疾忙召範質草降表。
表雲: 孫男臣石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今與太後及妻馮氏,舉族面縛待罪。
遣男臣石延煦、延寶奉傳國寶出迎。
那時,張太後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
傅住兒令晉主待罪軍前,自稱:「望父哀憐,少寬斧钺之誅。
」張彥澤引晉主等至契丹主帳前,宣契丹命雲:「欽奉大遼皇帝聖旨,令石重貴脫卻黃袍,穿着素衫,拜受诏命。
」左右皆掩面垂泣。
忽有使者宣召張彥澤議事,彥澤微笑不應。
宣契丹主命,召桑維翰、景延廣。
維翰行至天街,遇着李崧,駐馬相語。
忽有軍吏于馬前揖維翰曰:「請相公赴侍衛司。
」維翰知不免,顧謂崧曰:「侍中當國,今日國亡,反令維翰就死,何邪?」崧有愧色。
彥章踞坐見維翰,維翰責之曰:「今日事已至此,公有何□□□□□□,去年拔公于罪人之中,複領大鎮,授以兵權,何為負恩至此?予有何言?所欠者為先帝一死耳!」彥澤無以應,喝令鎖着,差兵監守。
彥澤縱兵大掠京城二日,都城為之一空。
彥澤自矜誇有功,旗幟上皆寫着「赤心為主」四字。
彥澤在晉時,素與閣門使高勳不葉,徑殺勳叔父及勳的弟。
中書舍人李濤曰:「與其死于溝壑,不若死于彥澤之手。
」乃投刺,題曰:「上疏請殺太尉仇人李濤謹來請死。
」攜刺往谒彥澤。
彥澤欣然接之,謂濤曰:「舍人怕死否?」濤曰:「濤今日之怕死,亦如足下去年之怕也。
向使高祖信濤的說,安有今日之禍?」彥澤大笑,酌酒飲濤。
濤引滿酌之而去,旁若無人。
彥澤将晉主重貴移住開封府,頃刻不得少留。
晉主命悉收内庫金珠,彥澤道:「此物乃大遼皇帝所得亡國新俘的物,不得藏匿。
」晉主悉歸彥澤,不敢帶行。
彥澤遣指揮使李筠将兵監守内外,音問不得通。
馮玉求自送傳國寶,冀契丹主任用之。
晉皇子廷煦之母有姿色,彥澤使人取之以侍寝。
殺桑維翰,将帶縛維翰頸上,诳契丹主曰:「維翰怕死自缢而死。
」高行周、苻彥卿皆詣契丹降。
契丹主責之曰:「您記得陽城厮殺時事否?」彥卿曰:「臣當時惟知有晉主,不知有大國。
今日死生惟命。
」契丹主笑而赦之。
契丹主賜晉主手诏雲: 大遼皇帝道與石重貴孫勿憂煩,須教您有啖飯之所。
進入傳國的寶非真,咱何得相诳?可将真的獻來! 晉主重貴奏雲:「頃王從珂自焚,舊傳國寶不知所在。
此寶先帝所為,非相诳。
」有司議欲使晉主銜璧牽羊,大臣輿榇迎于郊外。
契丹主曰:「吾遣奇兵取大梁,非受降也。
」不許用降禮見;又诏晉文武群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漢禮。
遣兵催督河陽捕景延廣。
契丹主到封丘,景延廣馳驿至。
契丹主诘責之曰:「緻兩國失歡,皆您所為也。
十萬橫磨劍安在?」召喬榮與延廣對辨,延廣初不服;榮出片紙書所記語示之,乃服罪請死。
契丹以十事诘責延廣,每服一事則授一牙籌;授至八籌,契丹主叱鎖之,将送之歸國。
中夜自引手扼吭而死。
天福十二年正月初一日,百官送晉主重貴于城北;百官乃易服紗帽,迎契丹主,伏路側請罪。
契丹主命起,複撫慰之。
晉主重貴與太後迎于封丘門外,契丹主辭不見,徑躍馬入城,百姓皆驚走。
契丹主遣通事谕旨雲:「咱亦人也,汝曹休怕,會當使您每蘇息。
咱無心南來,漢軍引咱至此耳。
」至明德門拜而後入。
日暮複出,屯于赤岡。
高勳訴張彥澤殺其家人。
契丹主亦怒彥澤剽掠京城,喝令兵鎖着彥澤。
百姓争投牒訟彥澤罪。
遂遣人押張彥澤與傅住兒赴北市斬了,仍命高勳監殺。
彥澤所殺士大夫的子孫,皆衰绖執杖,号哭诟罵,舉杖撲之。
高勳命剖其心以祭死者。
市人争破其腦取髓,腐其肉而食。
契丹差軍防護景延廣歸契丹,行至陳橋止宿,延廣扼吭而死。
契丹主将晉主石重貴及其家人,遷徙封禅寺住坐,以兵團守甚嚴。
下诏封重貴為負義侯,徙居黃龍府。
那時雨雪凍餒,太後使人謂封禅寺僧曰:「吾嘗于此飯僧數萬,今日獨無一人相念耶?」僧雲:「虜意難測,不敢獻食。
」晉主密求于守者,乃稍得食。
契丹主是日引兵入宮,諸門皆用契丹守衛,殺犬懸羊于門,謂之厭勝術。
契丹主謂晉群臣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徭省役,天下太平矣。
」令去胡服,改用中國衣冠。
宣李崧為樞密使,馮道為太傅。
諸藩鎮皆詣契丹降附焉。
詩曰: 衣到弊時生虮虱,肉從腐後長蟲蛆。
向非叛将為毆役,安得強胡敢觊觎。
桀犬吠堯甘負主,失身事虜作戎奴。
君看彥澤趙延壽,國破家亡族亦誅。
漢史平話 卷上 詩曰: 石郎造晉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
才喜從珂方燼骨,奈何知遠又彈冠。
戰争并處恩何有?猜忌萌時心已寒。
鹬蚌相持漁者利,好将道眼為旁觀。
話說裡石敬瑭為後唐國戚,隻因為潞王猜疑,激發石郎借援契丹,舉兵篡唐,自立為晉。
唐之潞王從珂雖赴火自焚,其骨已燼。
敬瑭信用劉知遠,君倡臣和,義同一家。
至齊王重貴,專任景延廣,好大矜功,失歡北虜,卒使禍生于所恃。
劉知遠初欲竭節盡忠,不負晉高祖的恩義;奈齊王猜嫌之心一萌,故知遠觀望之意始決:擁精銳之兵,據形勝之地,聞危急而不援,伺釁隙以自圖。
真是齊王與契丹互相吞噬,如鹬與蚌相持;知遠旁視伺隙,一舉而取之,如漁者坐收鹬蚌之利一般。
惜乎天道好還,得國之後,坐席未溫,而郭威睥睨其間,已挈漢鼎而為周矣。
且說知遠姓劉氏,其先世沙陀部綠柳村人氏,後居太原汾州孝義縣。
父名光贊,母蘇氏,生知遠,初名成保。
為人嚴重,不好言笑,面色紫黑,目多白睛。
年方七歲,父光贊早已喪亡,家貧母寡,無以自贍。
一日,蘇氏與小叔劉光遠商量:「咱家貧子幼,難以忍饑守志,未免喚取媒人,與他評議,改事他人。
所有成保幼小,叔叔若可收留,幸為養他成丁,看他自去作活如何;望觑您哥哥面皮,特為收錄。
」劉光遠答其嫂曰:「咱每若自有家産,生計赢餘,便收養這成保小的,也觑着哥哥的面,有甚要緊?但是咱亦家貧,自有幾個孩兒,待咱日求升合養贍,真個是:『一朝無飯吃,父子兩分離。
』怎說得這話?既是嫂嫂改适他人,隻得教媒人與婚主訂議,挈取成保自随,乃為便當。
」蘇氏曰:「咱有服制,誰人敢為做媒?須是叔叔為我主盟始得。
」劉光遠曰:「您怕人說服内成親時,何不具狀告官後,召媒改嫁,幾多穩當。
」蘇氏見說,隻得依從光遠的言語,具狀往孝義縣告官,乞行改嫁。
狀詞雲: 告狀改嫁人劉阿蘇,年壯無病,系本縣人氏。
昨嫁事劉光贊為妻,已經五載,生下男孩劉成保,年方七歲。
劉光贊于今年正月十二日因病身亡。
且阿蘇家貧兒幼,委是貧難不濟。
與小叔劉光遠商議,若欲持服守志,奈貧寒不能營辦口食。
據小叔劉光遠回言,令阿蘇具狀告官挈帶孩兒劉成保改嫁。
未敢擅便,謹狀告乞 孝義縣判縣,乞賜詳狀施行!長興二年九月初五日,劉阿蘇狀。
孝義縣知縣覽阿蘇詞狀,喚集鄰保并劉光遠,當廳審問,取各人供指詞,因與阿蘇所告相同,遂判執照付阿蘇,召媒改嫁。
阿蘇得判後,召得劉洪為媒,說那卧龍村慕容三郎姻事。
盟約已定,無過是着定了下個追陪财禮,選取良辰吉日,慕容三郎取那阿蘇歸家。
與那上下親情眷屬做個筵會,宴請諸賓。
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筵會罷,衆賓送新郎入帳,正是: 錦帳牙床色色新,銷金帳幔綴同心。
珊瑚玉枕屏山畔,交頸鴛鴦浮又沈。
慕容三郎取得渾家歸後,其阿蘇挈帶得劉光贊的孩兒成保自随,歸他義父慕容家看養,改名做劉知遠,年漸長成。
慕容三郎是個有田産的人,未免請先生在書院教導義男劉知遠讀習經書。
争奈知遠頑劣不遵教誨,終日出外閑走,學習武藝,使槍使棒,吃酒賭錢,無所不作,無所不為。
義父慕容三郎心下不樂。
一日,是二月八日,慶佛生辰時分,劉知遠出去将錢雇倩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僊女,右手刺一條搶寶青龍,背脊上刺一個笑天夜叉;歸家去激惱義父,慕容三郎将劉知遠趕出門去。
在後阿蘇思憶孩兒,終日恓惶,淚不曾幹,真是: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慕容三郎見它渾家終日價恓惶無奈,未免使人去尋得知遠回歸。
那時知遠年登十五了。
義父一日将錢三十貫文,令知遠将去汾州城裡納糧。
其蘇氏向慕容三郎道:「休教劉知遠去納糧。
奈他有三般病,怎生把錢付他去得?」慕容三郎問他有甚底病。
蘇氏曰:「第一病是愛賭錢,第二病愛吃酒,第三病是愛貪花。
沾惹這三病,身畔怎生着得錢?您将三十貫與他去,便從斷送了他頭皮,使他無歸路也!」慕容三郎道:「不是恁地說。
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
』他前時不肖,被我趕将出去;今想老成似在先時分了。
我且把這錢去令他納糧,試他如何。
若能了得這事回來,咱待把三五百貫錢與他開個解庫,撰些清閑飯吃,怎不快活?」蘇氏見其夫恁地說了,不敢阻當,隻得教劉知遠交領上件三十貫文去納稅。
劉知遠交領那錢後,辭了爺娘,離了家門奔前去。
行到卧龍橋上,少歇片時,隻聽得骰盆内擲骰子響聲,仔細去橋亭上觑時,有五個後生在橋上賭錢。
劉知遠心裡要去厮合賭錢,未敢開口,隻得挨身向前看觑。
其間有一個後生,向知遠道:「有錢便将來共賭,無錢時,休得來看。
」知遠聽得此語,心下欣然,将那納糧的三十貫錢且把來賭:「我心下指望把這錢做本,赢得三五十貫錢将來使用。
」才方出注,擲下便是個輸采。
眨眼間,三十貫錢一齊輸了,無錢可以出注。
知遠向五個後生道:「您每一人将一貫錢借我出注。
」那人道:「有錢可将來賭,無錢便且罷休!」知遠心下焦燥,向他說:「我不賭錢,且賭個厮打。
打得我赢,便将錢去;若輸與我,我不還錢。
」道罷,與五個郎君共鬥。
鬥經數合,隻見五個郎君騰雲而去。
知遠意下思忖:這是五通菩薩濟會他,留下這三十貫錢不曾将去。
擔取這錢奔前去。
才經半日,又撞見有六個秀才在那灌口二郎廟下賭博。
劉知遠又挨身去厮共博錢,不多時間,被那六個秀才一齊赢了。
劉知遠輸了三十貫錢,身畔赤條條地,正似烏鴉中彈,遊魚失波,思量納稅無錢,歸家不得,無計奈何。
蓦忽間,聽得路上往來人說道:「太原路有使命赉擎後唐明宗皇帝聖旨到來開讀,要招募強壯人充軍,以備防禦契丹入寇。
」知遠見說,人急計生,收拾些果足,待往太原府去投軍。
行到西河縣管下地面孟石村,遇見日晚,桐陰已轉,日影将斜;望遠浦幾片帆歸,聽高樓數聲角響。
知遠未免要尋個店安歇。
店家為官司行下緝捉奸細,不許停留無行止單身之人,誰人肯容受劉知遠宿泊?正倉皇無措,行至前面,見一座莊舍,十分齊整。
知遠将身奔入那莊門,隻見粉牆朱戶,畫閣瓊樓;早上淡煙籠院宇,晚來薄霧罩池塘。
知遠思量這個人家是一個富豪的人家,待晚奔他莊門上一宿,才曉便去。
誰知道知遠在他莊門上打睡,那莊主李長者,名做李敬儒,夜後得個異夢,古人有詩說這夢: 鹿分鄭相終難下,蝶化莊周未可知。
縱使如今不是夢,能于為夢幾多時? 李敬儒夢見甚底?夢見他門樓上有一條赤蛇,纏繞作一團,被敬儒将棒一驅,那赤蛇奮起頭角,變成一條青龍,在霧露中露出兩爪,吓得李長者大叫一聲,魂夢忽覺。
等到雞鳴,李長者起來,疾忙喚門子去門下看有甚麼物事,回來報說。
去不多時,門子來報道:「莊門上有個壯大的單身漢,在門台上打睡。
」李長者聽得這說,喚門子叫他入來,問他來曆。
門子依命出門下,喝一聲道:「咦!您是甚人,在此打睡?疾忙起來,去見長者,莫帶累咱每吃受譴責。
」知遠隻得随那門子入去。
長者坐于廳上,知遠就廳下一跪。
長者問知遠道:「您是甚處人氏,要往何處,在這裡打睡?您莫是奸細的人?今官司緝捉無行止目生異色人。
可依直向咱說來!」知遠啟覆:「長者,小人不是奸細,乃是孝義縣慕容三郎義子。
隻因父親把那錢分付小人去納糧,在卧龍橋上被五個後生厮合擲骰,一齊輸了;被知遠厮打一頓,奪得這錢回來。
又行至灌口二郎廟裡,又撞着六個在那獻台上賭博,知遠又将這錢去入頭共賭,不數攧又被那六個秀才赢了。
既無錢納糧,又不敢回家。
打聽得太原府見奉聖旨招軍,遇晚,店家不肯容受單身無行止人宿泊,未免投奔使莊,權借門台上一宿,待曉便去。
」長者見說:「您一個人形貌堂堂,怎不别尋個生活,去投軍做甚麼?您不見俗語有雲:『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做了軍時,别無活路頭也!何不且在此間,與我家裡打粗使喚,你意下如何?」知遠跪謝。
仔細觑時,知遠文身繡體,隻得教他去後槽飼馬。
知遠将身入馬坊,去逐一交點了馬匹,割草浸谷,及時喂養得。
一日,隻見群馬嘶鳴,李長者手攜藤杖,縱步到馬坊看觑。
但見知遠在地上睡卧,有一條黃蛇,從知遠鼻孔内自出自入;旁有一人身着紫袍,撐着一柄黃涼傘,将知遠蓋卻。
李長者歸向他的渾家道:「劉知遠在馬坊地上打睡,有這般物事在邊,委是差異!況昨來所夢的事,似與這事符合。
向後這厮必有大大發迹分也!」他渾家道:「既是有此等異事,休教他去養馬,怎不将女孩兒三娘子招他做女婿?向後改換我家門風,也是一場好事。
」次日,喚他家老院子王大去與知遠說媒,知遠向王大道:「你休來弄我!我一窮到骨,甫能讨得個吃飯處,您說這般話,莫帶累咱着了飯碗。
」王大曰:「咱是得個太君的言語,怎生是來耍您?您若信從,便教您享用快活;若還不肯,您可将身出去。
」知遠心中大喜。
李長者擇取良辰吉日,招知遠登門,做個入贅女婿。
正是: 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屏開金孔雀,褥隐繡芙蓉。
李長者會着内外衆賓,排着大大筵會,為女孩兒三娘子招個劉知遠入贅,即日成親。
劉知遠與三娘子兩個是夙生有緣,結成夫婦: 鴛帏同寝,共諧今日恩情;鳳枕交歡,說盡當時密愛。
天上深盟厚誓,難比今時;世間痛惜深憐,怎如今夜。
雖然一夕夫妻,但見百年喜美。
當日劉知遠與三娘子成親之後,怎知他三娘子兩個哥哥名做李洪信、李洪義的,終日肚悶,背後道:「咱爺娘得恁地無見識!将個妹妹嫁與一個事馬的驅口,教咱弟兄好不羞了面皮!」隻管憎嫌他妹夫劉知遠。
轉眼間過了半年,李長者夫妻一兩月間相繼喪亡,便是那李敬儒的長孩兒李洪信管着家計,和那弟弟李洪義兩個,一向僝僽劉知遠,要趕将他出去。
三娘子為見恁地生受,一日向知遠道:「咱兩位哥哥心下不喜您在這裡。
咱将些錢本與您出去經商,周年半載卻歸來觑咱一番也好。
」知遠聽得他妻兒言語,便就房下并疊得百十貫錢,将身出去。
奈知遠是個辣浪心性人,有錢便愛使,有酒便愛吃,怎生留得錢住?一日,使盡盤纏,一直奔去太原府李橫沖帳下投軍,号做橫沖都。
自投軍後,時通運泰,武藝過人,走馬似逐電追風,放箭若流星趕月;臨陣時勇如子路,決勝後謀似張良。
不兩月間,多立了奇功。
李橫沖補授知遠做着偏将,與那銀槍效節都軍下石敬瑭兩個厮合,結義做個兄弟。
卻說那三娘子自知遠出去經商,半年後生下一個孩兒。
李洪信、洪義兩個,要教那妹妹将水淹殺了:「您一身自也依傍咱每衣飯,如何更養得那窮漢的孩兒?」隻管在家罵詈。
三娘子不能禁受,與那叔父李敬業商量,雇覓一人,寫着一封書,将這孩兒送去太原府還劉知遠。
知遠接了書看,将那孩兒命名做承義,雇覓個乳母看養。
在後劉知遠跟着石敬瑭軍下立功,做着石敬瑭部下部将,是後唐長興三年事也。
那時契丹欲舉兵入寇,朝廷選帥臣出鎮河東,有樞密院直學士李崧去皇帝跟前奏過:「今朝廷議選河東帥,非石太尉不可。
」即日宣授石敬瑭做河東節度使。
劉知遠跟随敬瑭一處,去到晉陽田地裡,将軍下事務一切委重劉知遠勾當。
至闵帝應順元年正月,朝廷不欲石敬瑭久在河東,徙潞王從珂做河東節度使,卻宣授石敬瑭做成德節度使。
會潞王稱兵反叛,捉着西京留守王思同殺了;闵帝倉皇無措,下诏召石敬瑭将兵入朝,拒敵潞王。
三月,潞王兵馬到陝阌鄉,闵帝懮駭不知所向,隻帶得馬軍五十人,一同奔出懷州至東數裡頭,遇着石敬瑭統兵入衛。
闵帝心中大喜,召敬瑭問興複之策。
敬瑭曰:「臣聽得康義誠已行反叛,事勢危急,容臣與二三大将謀之,卻得聞奏。
」敬瑭出外見懷州刺史王弘贽,共謀興複大計。
弘贽曰:「前代天子播遷,皆有卿相侍衛府庫法物。
今主上此來,儀有五十騎自随,莫是被潞王即位後,廢了主上,驅迫此來,亦未可知。
」敬瑭回軍中,将王弘贽的話說與沙守榮、奔洪進兩個。
忽洪進向前責罵敬瑭曰:「令公為明宗愛婿,富貴相與共之,憂患亦宜相恤。
今天子播遷,委計令公,冀圖興複,公乃以此緻疑,怎不是附賊要賣天子否?」洪進抽佩刀待刺石敬瑭,當有敬瑭親将陳晖力救得免。
守榮格鬥,被陳晖殺死。
洪進亦自刎死。
劉知遠做牙内指揮使,直引兵入闵帝行宮,将左右從行的騎士,一齊殺盡;隻留闵帝一人,得不加害。
石敬瑭更不谒見唐主,引兵徑趣洛陽。
至清泰三年,唐主宣授石敬瑭做天平節度使,敬瑭欲不拜命,朝旨差張敬達做西北都部署,迫脅敬瑭赴郓州。
敬瑭疑懼,與劉知遠共謀去就。
劉知遠道:「哥哥久在兵間,素得士卒心。
今據形勝地面,士馬又十分精強,若稱兵反叛,帝業可成。
奈何聽命于一紙制書,自投身于虎口乎?」敬瑭聽得知遠這說,心下欣然,應道:「賢弟說的話,使我心下豁然。
」便喚請掌書記桑維翰寫着表,稱臣于契丹主,請以父禮事之。
契丹主回書,許俟八月,傾國赴援。
八月,唐主使張敬達築長圍攻打晉陽。
石敬瑭差劉知遠做馬步軍都指揮使。
十一月,契丹主立石敬瑭做大晉皇帝,改年号做天福元年。
宣授劉知遠做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天福四年,晉主加授劉知遠做同平章事,與那杜重威同制。
知遠心下不悅道:「咱有佐命的大功,重威起自外戚,無甚功勞,恥與之同制。
」制下數日,杜門不肯拜受。
晉王怒,謂趙瑩曰:「知遠堅拒制命,可落軍權,令他歸家閑坐。
」趙瑩奏道:「陛下昔在晉陽時,兵不滿五千人,受虜兵十萬餘所攻,危在旦夕,倘非劉知遠心如金石,拚死拒守,大業何由可成?今以小小過失,棄絕功臣,天下之人将謂陛下賞輕罰重,無以制伏臣民。
」晉主怒少解,遣和凝親到知遠居第,宣谕聖旨,促令受命。
知遠皇恐就職。
天福六年,晉王怕安重榮跋扈,宣授劉知遠為北京留守。
那時知遠的孩兒承義,年至十二歲,因出外走馬,被軍卒戲笑曰:「宣贊跨馬趯球快活,怎知恁的娘娘在那孟石村,日夕在河頭擔水,多少苦辛麼?」承義未聽得時,萬事都休,才聽得後,一日也忍遏不下,歸家泣告父親道:「孩兒每出外閑走,被軍人笑罵,道咱在此快活,怎知娘娘見在孟石村河頭擔水辛苦。
孩兒告着爹爹,待親身去尋咱娘娘,探問消息。
」知遠聞言,隻見眼淚汪汪,向承義道:「您不須去,您若去時,兩個舅舅必用計謀陷害您。
待老爺明日結束行囊,帶領百十人一同走去,探您娘娘消息,兩日便回。
」那元帥經行,但見鼙聲振野,騎氣驚人;旌旗飄九陌紅霞,戈甲浸滿眦秋水。
離了北京,離不得饑餐渴飲,夜宿曉行。
不數日到得孟石村二十裡頭,将一行人從并潛伏一處。
知遠自打扮做個讨草人夫,擔着一對草籃,回那孟石村李長者莊上去。
那兩個舅舅李洪信、李洪義全不瞅睬着知遠。
隻有那叔叔李敬業厮認得知遠,帶他去廳上坐定,喝令屋裡點茶出來。
古人有詩說茶,道是: 玉蕊旗槍真絕品,僧家造化極工夫。
兔毫盞内香雲白,蟹眼湯前細浪腴。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好岩溪畔,不許移根傍上都。
茶罷,盞托歸台。
敬業問知遠道:「探聽得賢親在太原大大發迹,今将謂衣錦還鄉,怎生衣服得□□□□?您的妻房在這裡吃哥哥萬千磨難,日夕監他去河頭挑水,受盡苦辛,也指望您功名成遂,夫榮妻貴也。
您下梢隻恁地狼狽,怎不叫他失望!」将出兩件衣服,使知遠穿了,引他去上親下情處厮叫一聲。
因歸去見取三娘子,夫妻厮見,不覺珠淚垂垂。
知遠道:「咱讨草去為北京留守行司,應付喂馬用度,改日卻來相探。
」道罷,挑起草籃便去。
第二日,隻見一陣軍馬在莊門外啰唣。
少刻,北京留守頭踏過了,人從喝道:「低聲!」看看留守馬來,直至李長者廳前下馬,行上廳上坐了。
看那留守坐廳時如何? 無限朱衣當砌畔,幾多衛士立階前;厖眉獄子執黃荊,努目杖家持法物。
左邊排列,無非客将孔目通引官;右侍森嚴,盡是獄級前行推款吏。
法司檢條定法,獄子訊問釘枷。
說不盡許多威嚴,塑畫着一堂神道。
那廳上坐的,卻是李長者贅婿劉知遠,受了北京留守,衣錦還鄉也。
使左右請将三娘子出來,令排備香案,戴冠穿帔,拜受夫人宣命;拜罷,就知遠左邊列坐。
喝令當日排軍,捉将李洪信、洪義兩兄弟跪于階下,罵之曰:「您舊時欺負自家,趕将出去投軍,又要将水淹殺了咱的孩兒!咱這三娘子是您同胞的兄弟,不把半眼觑他,迫令他受盡了萬萬千千磨難,日夕為你做驅口去河頭挑水。
您是不顧恩義的賊!」喝令左右:「将第一等重枷來,将李洪信、李洪義枷着。
待歇予親眷厮見了,押赴門首斬首來軍前獻酒,洩了咱一肚憤氣!」當得妻叔李敬業進前跪告,知遠疾忙起身,走下階來将叔叔扶起,請上廳,歸主位坐定。
敬業道:「人居寒微時,誰不吃人欺負?且如蘇秦未遇時,嫂皆笑之,不為下機;及佩六國相印時,位高金多,親屬皆來跟随蘇秦,幹求富貴,秦皆周之,使滿其欲而去。
又如朱買臣,家貧刈薪糊口,常将書冊挂擔上,行且讀書。
其妻羞見買臣恁地,日夕求去。
買臣道:『吾年五十當富貴,今四十七矣,待我富貴,厚報您恩,休要辭去。
』妻罵曰:『如公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堅要改嫁。
買臣不能留,姑聽其去。
不三年,拜穎川郡太守。
買臣到任,其妻跟後夫同治橋道,買臣見之,使載後車以歸。
咱哥哥夫妻兩個,自有眼孔識得好人,招賢親入贅。
是洪信、洪義兩個凡夫肉眼,怎識好人?望留守觑着咱哥哥面皮,姑存留兩個承續香火,亦是賢親一場陰德事。
」知遠跪謝了敬業道:「小人聽得叔叔教誨,敢不遵從?」喝令階下排軍,将洪信、洪義兩個疏了枷,引上階來,為他把一個盞,與他退驚則個。
又記得舊日在李家未贅時,曾出外牧馬,馬吃着報恩寺田禾稼,被寺僧拿去笞了二十下。
知遠回孟石村後,此僧不勝恐懼。
知遠乃遣人喚這僧來,命之坐,以好語慰安之,道是:「大丈夫以德報怨,小人以怨報怨;您可安心,咱前日的事如風休冰解,休要疑懼。
」衆心服知遠之器量過人。
知遠在孟石村住得半月十日,帶取李夫人一同回北京留守衙去也。
十月,知遠遣親将郭威,赉诏旨誘說吐谷渾酋長白承福,令他舍棄安重榮,來歸朝廷:「您好生小心勾當,事濟有賞。
」威曰:「虜惟利是嗜,安鐵胡當來,隻将袍褲賜之,得他歸服。
今若捐重賂以誘之,可立緻其來耳。
」知遠令郭威将帶黃金玉帶等自随,往吐谷渾白承福處谕旨雲:「朝廷已割您這田地隸屬契丹,您合自安部落。
今者何故南來助安重榮反叛耶?隻恐重榮喪亡,您部屬無所歸附,悔無及矣!」承福惶懼,帥衆同郭威來歸降劉知遠,知遠表白承福做大同節度使。
六月,晉主石敬瑭疾亟,宣召劉知遠入朝,欲使輔政,策立嗣君。
是時,齊王重貴自立為帝,竟寝其命不遣。
知遠在後得知,由是心懷怨望。
天福八年九月,景延廣執契丹回圖使喬榮,因放榮歸國,乃大言曰:「爾歸語其主,孫有十萬橫磨劍,翁怒則來戰,萬一蹉跌,取笑天下。
」知遠那時做河東節度使,聽得這言語,遂知延廣以大言召寇,但不敢聲言之。
一面增募軍馬,置十餘軍以備契丹沖突耳。
開運元年二月,契丹渡河,晉主自将親征,诏劉知遠擊契丹。
知遠兵屯樂平不進。
八月,宣授劉知遠為行營都統,知遠受命。
晉主再遣使命督促知遠會兵山東,知遠但按兵不動。
晉主疑之,謂所親曰:「知遠據守太原,殊無援朕之急,想有異圖。
」雖受都統之命,實無臨制之權,凡朝廷大事皆不得預聞。
知遠亦自知為主上見疏,但謹慎自守以度日。
郭威見知遠有懮色,謂知遠曰:「小人見令公每日懮形于色,但以淺陋之見觇之,河東之山河險固,風俗好鬥,地多良馬,無事則勸民勤于耕桑,有事則募民習于弓矢,此真霸王之資也。
願令公堅守,不必移鎮,進退在我,又何憂乎?」知遠曰:「咱有此意久矣,顧高祖之恩不可負耳!」 開運三年八月,晉王數召白承福入朝,宴賜甚厚。
其部落入太原畜牧,多犯法。
劉知遠無所輕貸,必以法誅之。
部落往往知朝廷微弱,又怕知遠嚴明,私謀遁歸故地。
劉知遠與郭威商議:「今天下多事,置白承福等部落在太原,乃異日腹心之疾,不如因事圖之。
」密地遣人,進表奏朝廷,謂:「白承福等為謀反複,将有歹心,乞朝廷遷移其部落,使居内地。
」晉王乃遣使命赉诏将吐谷渾部落分隸諸州。
知遠乘其未行,遣郭威招誘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餘口盡殺之,不留一人。
吐谷渾之黨遂弱。
初,晉主忌知遠位望已隆,乃進爵為北平王,使為北面行營都統。
知遠愈增募軍馬,兼得吐谷渾财畜,愈覺富強,馬步軍各有五萬餘人。
晉主與契丹結怨,知遠心知晉室危亡,忌景延廣用事,更無一言論谏。
契丹舉大兵深入,知遠心知晉主颠沛,嫌晉主忌刻,不遣一兵救援。
至晉主重貴被契丹執以北歸,乃分兵據守四境;遣客将王峻奉表稱臣于契丹。
表雲: 河東節度使北面行營都統進封北平王臣劉知遠,謹頓首上表于大遼皇帝陛下:臣備位晉朝,位兼卿相,主有昏德,而不能進弼違之谏;國有兵難,而不敢遣勤王之師;實以皇帝陛下自天生德,無地不臣。
今以亡國之俘臣,願存前晉之宗社。
冒死謹言,席稿待罪。
伏候聖旨! 契丹主覽知遠所進表了,道是:「劉知遠觀望不至,既不屬南朝,又不事北朝,意将何所屬耶?」乃手诏褒美。
诏雲: 覽卿所奏,備見忠忱。
今賜劉知遠木拐,優禮先朝元老,昭示朕尊賢之意。
此後進表宜加「兒」字于劉知遠姓名之上。
勉守太原,朕将畀爾之嘉命! 王峻捧诏回歸,具道契丹主的意思。
孔目官郭威向知遠道:「虜之恨公深矣。
但王峻言契丹貪殘,大失人心,雖得天下,豈能久有茲土?中國須索中國人為主,且待時而動可也。
」知遠曰:「公之謀,與吾意暗合,可謂英雄所見相同也!」或有勸知遠乘時進兵,以興複晉室為辭,必可得志。
知遠應之曰:「用兵當審時度宜,今契丹新據京邑,未有他變,怎可輕動?況契丹之志,惟在于得貨财,若剽掠已滿所欲,必将北歸。
況春寒已過,勢難久留。
直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收萬全之功也。
」河東将佐勸劉知遠稱尊号,然後号召四方忠義之士,以取中國。
知遠厲聲曰:「晉主北遷,怎得使爾叛國?如高祖恩義何!」那時知遠聽得契丹主北還,聲言欲出兵井陉,迎奪晉主歸晉陽,命指揮使史弘肇報告諸将佐出師期限。
軍士皆歡言:「中國無主,今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誰?宜推戴北平王先正位号,然後出師未晚。
」争呼萬歲。
知遠疾聲叱之曰:「虜勢尚且披猖,吾之軍威未振,當且建功業,然後俟天所命。
士卒何知,妄有所請!」命左右禁止之。
孔目官郭威與都押衙楊邠入說知遠曰:「此殆天意,非止人謀。
王不乘此時應天順人,則人心一去,怎不反受其殃?請大王熟思之!」知遠為衆迫脅,乃即皇帝位。
自言未忍改晉國之号,又嫌開運年号不佳,更稱天福十二年。
诏諸道有為契丹括率民間錢帛者,截日革罷。
晉主知遠自将精兵東迎出帝,至壽陽,聽得已過數日,乃留兵戍承天軍而還。
詩曰: 晉君借援犬羊群,迫脅唐君赴火焚。
誰料犬羊更吞噬,周還圖漢不堪聞! 周史平話 卷上 詩曰: 漢祚相傳儀四春,區區篡位謾勞神。
浮榮易若草頭露,大位歸之花項人。
五代幾年争霸業,千村萬落漲氛塵。
誰知天意歸真主,夾馬營中王氣新。
話說郭威事漢高祖劉知遠,凡軍府之事,無問大小,悉以咨問于威。
高祖升遐,将太子承佑分付着郭威輔佐。
奈承佑谥做隐帝的,聽信外戚李業讒言,一朝無故輕殺大臣。
郭威舉兵反叛,挈享國四年之漢鼎而遷之周廟,是為周太祖也。
且說周太祖姓郭名威,乃山東路邢州唐山縣地名堯山人氏。
其父郭和以農耕為業,其母常氏乃河東路潞州黎城縣常武安的妹妹;自嫁事郭和後,丈夫日勤耕稼,婦女夜事績織,厮共生活,應當官司徭役。
一日,郭和出田頭耕耨禾苗,常氏将飯食送往田間,在中路忽被大風将常氏吹過隔岸龍歸村,為一巨蛇将常氏纏住。
不多時雷電頓息,天日開明。
常氏吃這一唬,疾忙奔歸堯山,便覺有娠。
懷孕一十二個月,生下一個男孩,誕時滿屋祥光燦爛,香氣氤氲,郭和抱那孩兒一觑,見左邊頸上生一個肉珠,大如錢樣,珠上有禾穗紋,十分明朗。
郭和向常氏道:「這個肉珠作怪,珠内有禾,莫是田禾之寶?」夫妻私相告語,怕生這男孩後,每歲田禾倍熟,因命名喚做郭成寶。
豈料得這孩兒後,家中生計蕭條,田禾耗損。
不兩年間,郭和身死。
那常氏帶取這個孩兒,年幼無依,未免并疊了家财,将郭和營葬了畢,母子兩個奔去河東路潞州尋着黎陽縣,投奔着常武安家裡收留,同共作活。
年至七八歲,他舅舅常武安使令郭成寶去看牧牛畜。
有那大蟲要來傷殘牛隻,被成寶将大柴棒趕去,奪取牛回來。
成寶歸家,說與舅舅得知。
常武安道:「您年紀雖小,卻有膽智,我為你改了名喚做郭威。
您小年有這膽氣,他日可無負『威』之名也!」 年至十一歲,武安令郭威去看守曬谷,怕有飛禽來吃谷粟時,驅逐使去。
無奈那雀兒成群結隊偕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去,又向西邊來吃。
無計奈何,郭威做成竹彈弓一張,拾取小石塊子做彈子,待那飛禽來偷谷時分,便彎起這弓,放取彈子,打這禽雀。
卻不曾彈得雀兒,不當不對把那鄰家顧瑞的孩兒顧驢兒太陽穴上打了一彈。
彈到處,隻見顧驢兒斃倒在地氣絕。
被那地分捉将郭威去,解赴黎陽縣裡打着官司。
離不得委官親到地頭,集鄰驗視顧驢兒屍首,除太陽穴一痕緻命外,餘無痕傷。
取了郭威招伏,解赴潞州府衙去聽候結斷。
那潞州刺史坐廳,将郭威管押立于廳下。
刺史一觑,卻是孩兒每打殺了孩兒。
把筆就解狀上判送法司拟呈。
那法司檢拟郭威彈雀誤中顧驢兒額上,系是誤傷殺人,情理可恕;況兼年未成丁,難以加刑。
拟将郭威量情決臀杖二十,配五百裡,貸死。
呈奉刺史台判,準拟照斷,免配外州,将頰上刺個雀兒,教記取所犯事頭也。
司吏讀示案卷,杖直等人将郭威依條斷決。
決訖,喚針筆匠就面頰左邊刺個雀兒。
刺訖,當廳疏放。
郭威被刺污了臉兒,思量白淨面皮今被刺得青了,隻得索性做個粗漢,學取使槍使棒,彎弓走馬。
每夜讀誦《阃外春秋》、《太公兵法》。
年至十五六歲,勇力過人。
吃酒時,吃得數鬥不醉;吃肉時,吃得數斤不飽。
一日出市上閑走,有一漢将着一條寶劍要賣。
那劍光閃爍,殺氣峥嵘。
正是: 手持三尺龍泉劍,定取皇家四百州。
那漢将這寶劍出賣,郭威便問那漢道:「劍要賣多少錢?」那漢索要賣五百貫錢,郭威道:「好!隻直得五百錢。
咱讨五百錢還你,問你實得。
」那漢道:「俗語雲:『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捍身,您孩兒每識個甚麼?您也不是個買劍人,咱這劍也不賣歸您。
」郭威道:「卻不叵耐這厮欺負咱每!」走去他手中奪将劍來,白幹地把那厮殺了,将身逃歸邢州路去。
郭威到得邢州,尋問唐山縣地名堯山,到得鄉裡,那有一個人厮認得他?他跟着那娘娘常氏回潞州時節,郭威且得二三歲;今雖長成,奈緣刺壞了臉,誰人肯認他。
行了兩日,卻有他親叔父郭科認得他頸上肉珠兒,便喚道:「郭成寶,您今恁地長成了!又怎生刺了臉兒?」郭威向郭科把别後的事一一說了一遍。
郭科道:「您雖是殺了那人,卻是州縣隔遠,那裡有讨您處?您且在此閑耍幾時,卻讨個生活歸您做。
」 一日行從柴仁翁門道過,那柴家是個世代豪富,好布施,濟貧寒,積陰德的人。
他門下常有諸色百工技藝的人,在彼仰給衣飯。
他門下一個相士見了郭威,向柴仁翁道:「适來行過的後生,是何處人氏?這厮将來貴不可言。
頸上一顆肉珠,乃是禾寶。
頰上一個雀兒,将來雀兒口啄着禾粟時分,這人做天子也!」柴長者見那相士恁地說了,急忙使人喚郭威進來,問他來曆。
郭威逐一說與柴長者聽了一遍。
長者問郭威曰:「您而今在這裡做個甚的生活?」郭威道:「咱待去為人雇傭,挑擔東西,胡亂糊口度日。
」柴長者道:「不消恁地。
咱有個親生女兒喚做柴一娘,招您做贅居女婿,不知您意下如何?」郭威見說:「謝長者看觑!但是小人身畔沒個遼丁,怎生敢說婚姻的話?」柴長者道:「大丈夫富貴貧賤,各有時命。
且忍耐在家裡,俟時通運泰,必有發迹的分也。
」柴長者便喚鄰舍範文二做媒,與郭威的叔父郭科說知,擇取良辰吉日,招郭威入舍,與柴一娘結百年夫婦之好。
奈郭威既入贅柴家後,柴長者是個豪富的人,他貪圖相士道郭威他日做天子,别作一眼觑他。
那柴仁翁有兩個孩兒,長的名做柴守禮,次的名做柴守智,每日與郭威厮趕閑耍。
郭威是個浪蕩的心性,有錢便要使,有酒便要吃,時常出外,好使性氣與人厮打。
柴氏向郭威道:「咱父親累代積善,不喜您恃勇使性打人,怕有失手時,自投刑憲,怎不生受?」 郭威一日向柴一娘道:「您且安心在這裡。
咱娘娘在潞州舅舅常武安家裡,自前年買劍殺了那厮走從這裡來,一向不知他音耗是怎生。
近來該遇赦恩,從前罪過官裡都赦了。
咱便欲過潞州,探我娘娘一番。
有盤纏可得三五十貫文與我,歸來卻得厚謝。
」柴氏見他有這孝心,便向爺爺柴仁翁說知,津發郭威離了家門,投潞州去。
是時後唐天佑二十年正月的事也。
行經月餘,已到潞州常武安家,見了舅舅,問着娘娘信息,且知母氏已自喪亡。
是他常舅帶郭威去墳頭拜墓了,恸哭一頓。
覺得常武安嫌郭威在前生事連累,亦不甚眷顧着他。
恰遇三月時分,有澤州節度使李繼韬将澤州叛唐歸梁,出榜召募敢死勇士備禦。
榜曰: 潞州節度使司欽奉诏敕,差當職備禦本鎮,收剿裴約,拔取澤州。
今備榜召募敢死義士,充軍前勾當。
如有英雄豪傑勇力之士,願當一面,願保一城,自出奇謀,共立異績者,許赴軍前應募。
待斟酌官賞,奏換真命,斷不食言。
故茲榜示,諸人通知。
天佑二十年三月日榜。
李繼韬出了這榜,無人應募。
郭威讀罷,心中大喜,自思忖道:「咱有些武藝,識得兵書,若不去充軍,要作何用?」即日去州前揭了榜應募。
繼韬一見大喜,便署他做裨将,統率五百人。
五月,繼韬要統兵攻取澤州,遣董璋做着先鋒。
董璋到澤州城下,與裴約會戰。
二将交鬥,裴約佯敗,董璋乘勝追殺,被裴約伏兵四起,将董璋活捉了。
那時郭威躍馬,手輪雙刀,突入裴約陣上格鬥,殺傷三十餘人,将董璋搶歸。
那裴約一直趕來,被郭威勒回馬射了一箭,裴約中箭墜馬而死。
董璋遂取了那澤州,卻把取城的功勞報着李繼韬做自己功請賞。
郭威吃董璋争了這功,又隸屬他部下,思量與他厮争不出,嘔了一肚價怒氣,沒奈何,他是粗漢,隻得多吃了幾碗酒,消遣愁悶。
連泛了二三鬥酒,該酒錢一貫有餘,身下沒錢,未免解個佩刀,問店家權當酒錢,候有錢卻來取贖。
店家不肯當與,被郭威抽所執佩刀,将酒保及店主兩人殺死了。
地分捉将郭威解赴節度使司去,李繼韬大怒道:「您是軍将,怎得妄殺平民?」郭威将救董璋殺裴約取澤州的事,向繼韬詳細說了:「隻為吃董璋争了功賞,肚悶,将佩刀當些酒吃,醉後将他殺了。
」繼韬見說,且喝令長枷送獄收問。
終是惜他勇力,不忍壞了他,密地喚人放威走了。
郭威直奔入汴梁,單獨一身,沒個歸着。
一日,在禦街上閑行,有陰陽官費博古設肆賣卦,郭威去個卦肆裡買一個卦,專占此身去就。
費博古排下了卦子,問:「丈丈要作何用?要謀甚事?」郭威道:「咱到此間,待要去充軍;又待要奔歸邢州鄉裡。
這卦吉兇怎生?願先生明告!」費博古且将卦影來檢了,寫着四句詩。
那四句詩道個甚的? 百個雀兒天上飛,九十九個過山西。
内有一個踏破腳,大梁城裡賃驢騎。
郭威一見費博古寫了這詩,心中道是:「咱名喚做郭雀兒,他卦影上分明提出咱姓名,極是靈驗!」博古道:「此卦大吉,乃幹卦飛龍之象,不可戀舊回鄉,隻好在汴梁住坐,将來有富貴之分也。
看詳此卦,幹象為龍,亦君象也;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若不為君,他日亦是近君□德之人。
隻可谒見大貴人,自此發迹非細。
老夫自從在這裡設肆賣卦,前後不曾占得一課如此。
賢丈功名來逼,千萬保重!他日無忘老夫之言也。
」道罷,郭威心中欣喜,去街上買些酒吃,恰遇平章劉知遠朝回,那郭威醉倒路旁,被喝道軍卒将藤棒子打起來,擁至知遠馬前。
知遠見郭威是個健漢,喚郭威跟着馬來,引歸私第,詢問郭威是何處人氏,怎生醉倒路旁。
郭威從那應募李繼韬軍下攻取澤州,被董璋占了功賞,殺人逃走,來到此間,逐一細說與知遠聽了;向郭威道:「您有這般智力,當此亂離之世,不從事弓刀間立着功名,取那富貴,怎不枉了一生?虛擲光陰,真是可惜!」喚左右将一卮酒賜與壯士飲啖。
郭威告覆:「相公!一卮酒怎能醉我?若蒙頒賜,告覓一鬥見賜!」知遠見郭威是慷慨丈夫,喚将二鬥酒,仍将熟豚蹄一隻,與他按酒。
郭威就廳下接了酒并豚蹄,向廳前跪謝,将到廊下,把大大碗傾酒,滿滿泛了三五碗,抽腰間所佩的刀,将豚蹄割取大脔啖了。
劉知遠喚入宅堂裡去問:「郭威,您隻在咱帳前做親将,統帥七百人,您為頭目。
」實時出了劄付,将一部軍馬交郭威管領。
開運元年,晉主自将兵親征,駕次澶州,檄劉知遠做招讨使,與杜威、張彥澤兩個各統所部兵馬,備禦契丹。
是時,劉知遠帥軍從太原路去。
契丹遣偉王将兵寇太原路。
偉王帥精兵五萬,在忻州秀容縣北下寨,旌旗蔽野,馬畜彌山。
劉知遠令寫書約會白承福合兵防禦。
郭威道:「告樞密招讨相公,小人請将精兵三千,明日決定破賊。
請相公憑城看小人用計劫取賊營!」知遠謂郭威曰:「虜兵方來,其氣甚銳,未可與戰,您不可輕敵。
」郭威曰:「彼跋涉風沙,兼程疾驅而來,士馬疲困;若不乘此攻擊,待營壘已成,我軍見其士馬之盛,必奪其氣,不敢與敵,則勝負未可知也。
何似乘其疲困而擊之,可以得志?」知遠曰:「您道得是也!」日未晡,郭威下令,令軍士備辦糧食,人持火炬一枚,向忻州秀容縣南藏伏了;約以夜後火舉,則各焚炬鼓噪而進。
恁地分付了,郭威脫了衣服,令軍人将他背脊上打了三十下背花,星夜走過秀容縣北契丹寨上詐降;被巡卒拿去,擁見偉王。
偉王道:「這人莫是奸細?交軍下斬了頭來!」郭威垂泣道:「小人遠遠來投大王,要為大王白手取了太原,少報仇怨;怎生疑我是細作,枉把小人殺了!」偉王見說,喚:「且留人間。
您是何人?可說因依仔細!」郭威道:「咱是劉招讨帳前親兵郭威,因吃酒得罪,被主帥将小人打了三十背花,禁受不過,特地投奔大王。
大王不信,可驗背瘡,便見的實。
」偉王看了郭威背上杖瘡,便不疑他,問:「郭威,您有甚計可取太原?」郭威道:「知遠軍下有一個使妖兵的人,喚做馬殷,會藏形匿影,喝茅成劍,撒豆成兵。
今馬殷已在大王軍營中了。
合先為除了這人,則知遠如失左右手,太原可以唾手拿來。
小人請一張劍,并大王帳下親兵一人為伴,咱有術可以拿得他。
」偉王将劍一口付郭威,令阿裡罕做伴當,一同搜捕。
郭威待至二更後,被郭威将阿裡罕殺了,并帳前親軍,盡行砍殺,舉火大噪,一軍擾亂。
那三千伏兵,四面掩殺,偉王儀以身免,俘斬一萬七千餘人。
偉王即日引兵逃遁,郭威大得勝捷。
表奏朝廷,辟郭威做節度司參謀兼推官,凡有軍馬文字,必使郭威共議。
八月,晉主遣劉知遠做行營都統,令将所部兵馬約會山東田地,共禦契丹。
那時知遠堅守太原,無赴援之意;晉主疑之,每有國家大事,皆不使知遠謀議。
劉知遠自見位高勢偪,頗以為憂。
一日,問郭威曰:「朝廷征兵甚急,咱每是怎生去就?」郭威謂知遠曰:「河東得山河之險固,有士馬之精強。
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莅武事。
此真霸王之資也。
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晉開運三年八月,白承福部落在太原多務剽掠,居民不安生理。
劉知遠憂之,一日,與郭威謀曰:「方今天下多事,若使吐谷渾白承福等久居太原,此乃腹心之疾,不如早除之。
」威曰:「密表于朝,乞遷之内地,分其種落置諸州,則可無患。
」晉主得表,遣使送其部落分隸諸州。
知遠使郭威等誘承福等入城,以謀叛誣承福等,合其族四百人,殺之無遺。
開運四年七月,劉知遠即皇帝位,國号曰「漢」,诏授郭威做樞密使。
樞密院吏魏仁浦奉使契丹還,郭威訪問仁浦兵數及故事。
仁浦強記精敏,逐一疏陳,郭威專信任之。
是時,朝廷庶事草創,漢主知遠悉以軍府事委郭威提督。
幹佑元年正月,漢主疾大漸,召史弘肇、郭威等入内,漢主泣謂威等曰:「吾披荊棘,共卿等取天下,從事鞍馬三十餘年,行與卿等訣别。
嗣子承佑幼弱承佑即隐帝,後事托在卿等,善護之!」道罷,漢主殂于内寝。
郭威與史弘肇謀,秘不發喪,下诏稱杜重威謗議朝政,頗懷歹心,将重威并其黨押赴市曹斬之。
市人争割重威之肉以啖之。
河東節度使劉崇,當漢高祖知遠鎮河東時分,與郭威争權有隙。
至是見威方總兵柄,劉崇憂懼,恐郭威報怨,與判官鄭珙謀曰:「主上幼沖,政在權臣。
咱與郭侍中不諧,他日必有變,将如之何?」珙曰:「晉陽之兵,天下無比。
況又山川險固,十州征賦,足以自給。
公為宗室大老,不向此時善自為計,他日受制于人,悔之何及?」崇曰:「您說得是也!」即日罷了上供征賦,收募豪傑,籍民丁為兵,朝廷诏令多不禀承,而反叛之意将萌矣。
會河中李守貞反永興王景崇反鳳翔趙思绾反三鎮反叛,漢隐帝诏郭威為西面招慰安撫使,樞密使如故,将兵趨河中,督三道軍馬,收捕三鎮,諸軍皆受郭威節度。
郭威受命,至河中,分兵為三道,攻打河中。
白文珂、劉詞兩個就同州進兵,常思自潼關進兵,郭威自陝州進攻。
蓋郭威撫養士卒,與之同甘共苦,小有功的,厚賞之;微有傷的,親視之;軍士無問賢不肖,凡有開陳,皆溫辭色接之;微忤不怒,小過不責。
由此得将士心,所守必固,所攻必克。
幹佑二年正月,郭威聽得蜀兵來救鳳翔,趙晖戰敗,求救于郭威。
威自将精騎五千人赴援,未到大散關,蜀兵聞風逃遁。
郭威再還河中。
李守貞果觇郭威之出,使王繼勳引精騎千餘人夜襲漢栅,縱火大噪。
劉詞使裨将李韬禦之,繼勳戰敗,殺獲七百餘人,繼勳中矢而逃。
四月,李守貞再出兵攻漢長圍。
郭威謂都監吳虔裕曰:「聽得河中非久食盡,來則禦之,去則勿追。
不旬月間,三鎮之叛盡授首矣。
」魏延朗統兵來劫長圍,吳虔裕蹻馬迎戰,戰才數合,魏延朗已被吳虔裕活捉過來。
王繼勳帥其衆三千人,詣郭威軍前投降。
七月,李守貞見趙思绾、王景崇兩鎮已降,郭威将兵攻拔了河中府外城了,李守貞與妻子赴火自焚。
郭威入城,獲守貞孩兒崇玉與其僞相國師總倫等,解送大梁,磔屍于市。
八月,郭威自河中歸,道經洛陽,見西京留守王守恩貪鄙聚斂,刻剝百姓;徑出樞密院頭子,命白文珂代守恩做西京留守。
九月,郭威歸至汴梁,前軍人唱凱歌,後陣馬敲金镫,回到禁城了。
漢隐帝登寶殿,集文武官班分立于金階之下。
群臣進表,稱賀三鎮已平。
郭威至殿下,朝見隐帝。
帝勞之曰:「卿跋涉山川之險,沖冒風沙之中,運籌決勝,使元兇授首,三鎮悉平,非卿之力不及此!」龍顔大悅,便支給了金銀絹帛各五千匹兩,犒賞諸軍,宣郭威加侍中樞密大使。
威奏漢主曰:「臣将兵在外,凡鎮安京師,供饋兵食,皆宰相大臣居中者之力。
臣安敢獨當此賜?」隐帝遍召宰相、樞密、宣徽、三司、侍衛使九人至殿下,帝命内府出金帶一條賜郭威,玉帶九條賜宰相以下九人。
加授史弘肇中書令,窦貞固司徒,蘇逢吉司空,蘇禹珪、楊邠仆射。
史弘肇又奏曰:「臣以郭威削平三鎮,推功于臣等,濫蒙恩賞。
在外藩鎮,未沾恩賜,怎不觖望?欲望聖慈允臣所奏,以削平三鎮,大赦天下,普賜恩爵,使中外之人,共沐維新之澤,不亦美欤?」漢主允奏,令學士院草诏大赦。
赦文曰: 朕以幼沖,入繼大統,宵旰以思,未臻善治。
何物強藩,誘緻鄰寇,蕩搖我邊疆,俘殺我人民。
顧予小子,未堪家多難;萊爾二三股肱,實左右朕。
元樞出督,諸郡豪傑響應,未及期年,群兇授首,三鎮底甯。
除征行軍馬,别行犒賞外,加諸鎮節度使各轉三官;部下屬官将士,各轉兩官。
所有三鎮百姓,久遭幹戈圍守,今年合征田租,并行蠲免外,餘三年免征一半。
自九月初五日昧爽以前,除殺祖父母、父母,弟殺兄,奴婢殺主,大逆不道,不在赦原外,其餘已結正未結正,已覺發未覺發,罪無大小,鹹赦除之。
于戲!否往泰來,共睹維新之化;上作下應,永臻丕乂之風。
咨爾多方,體予至意!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朝廷宣讀赦文了,遣奉使星夜趕到各路開讀,遵依诏旨施行。
中外之民大悅。
十月,邊郡奏報契丹引兵入寇河北,乞朝廷差兵防禦。
朝廷公議,差委侍中郭威都督諸路軍馬出河北拒守。
幹佑三年四月,漢主謂史弘肇曰:「契丹寇河北,昨差郭侍中出督諸将防禦,朕欲使郭威鎮守邺都,使諸将一聽郭威号召,其備禦契丹事務,專委郭威便宜處置。
」弘肇奏曰:「宣授郭威做邺都留守,仍領樞密大使如故。
」蘇逢吉力争,以為無留守帶行樞密使的故事。
弘肇曰:「領樞密則可以攝伏諸将,便宜行事,号令行矣。
不然,事權不一,動有牽制掣肘之患,何以責其成功?」漢主從弘肇之請,令學士院降制:郭威邺都留守,樞密大使依舊。
仍诏河北諸路甲兵錢谷,但見郭威文書,立皆禀應。
郭威妻柴夫人無子,有妻兄柴守禮的孩兒名榮的,郭威養以為子。
至是,朝廷署授郭榮做貴州刺史。
五月初三日,郭威陛辭赴邺。
至邺,召集諸将佐就留守衙裡排着筵會,酒至三行,郭威謂諸将曰:「威叨承天眷,留守邺都,将旨此來,專以備禦契丹,撫安邊境,為第一義。
體知河北諸郡,頻年兵革,凋弊已甚,一意撫摩,尚恐民不聊生。
今視事之初,與諸将約:謹斥堠,守封疆,廣軍儲,繕兵甲,諸公責也。
毋得縱軍卒抄掠平民,無得放頭口蹂踐禾稼。
契丹猝至,則内堅壁而外清野,量敵後進,庶收萬全之功。
今後『成功有賞,違令者誅』,與諸公共守八字,斷不渝也!」諸将聽得郭威言語,私相謂曰:「郭爺爺敕令不可違犯!」自是契丹畏服,不敢犯邊。
隐帝自即位以來,三鎮既平,中外無事,除喪聽樂,靡所不為。
十一月,有太後的弟弟李業,因求做宣徽使不得,卻與嬖幸閻晉卿、聶文進、後匡贊、郭允明三四個,日夕在漢主跟前谮毀大臣楊邠、史弘肇、郭威等。
一日,同謀激漢主忿怒,将大臣楊邠、王章、史弘肇等三人盡行誅殺。
遣供奉官孟業赉诏,令行營都指揮使郭崇威、曹威,殺郭威及監軍王峻兩個。
郭崇威将孟業囚在獄中,将诏示郭威。
威曰:「吾與諸公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
今事勢至此,怎敢偷生?君輩當奉行诏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
」崇威等皆垂泣曰:「天子幼沖,此必左右群小所為。
願從公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安朝廷。
」威乃留養子郭榮鎮守邺都;令郭崇威做先鋒,自帥大軍,陸續以進。
漢主恐外有變,急诏慕容彥超、侯益等入衛。
彥超方食,得使者赉诏來到,舍匕箸,即日帥兵就道。
至汴梁,漢主謂彥超曰:「聽得郭威自邺都舉兵反叛,禁中之事,煩卿衛護。
功成之日,當以郭威官爵相處。
」彥超愧謝而退。
侯益亦入朝奏曰:「臣有一得之愚,切謂邺都戍兵家屬盡在京師,不若閉城自守,出其軍人妻屬登城以招之,人人思家,可不戰而勝也。
」彥超聽得這話,笑曰:「侯益衰老,為懦夫計耳!怎能挫郭公遠來銳鋒?」郭威軍行至澶州,漢主遣侯益統帥閻晉卿、吳虔裕、張彥超等諸翼軍馬趨澶州。
郭威乃過滑州,義成節度使宋延渥開城迎降。
威入滑州,取庫藏财帛支勞将士,且舉酒屬從行諸将曰:「聞侯令公已督諸翼軍馬自南來,吾欲保全爾曹功名,怎不奉行前诏?吾死且無所恨。
」諸将流涕言曰:「公不負國家,國家卻負公,所以吾黨争欲效死,如報私仇。
願公前進,彼侯益何能為哉?」監軍王峻徇于軍中曰:「咱得郭爺爺處分,俟克京城日,聽諸軍旬日剽掠。
」諸軍皆踴躍思奮。
卻說漢主聽得郭威軍至河上,頗自悔懼,私謂窦貞固曰:「昨來舉事太匆匆,如今奈何?」威至封丘,人情恟懼。
慕容彥超于漢主跟前大言曰:「臣視北軍猶蠛蠓耳!」退問郭威兵數及将校姓名,始憂懼不知所為,拊髀長歎曰:「此亦勁敵,未易破也!」會郭威頸上患疽,且駐軍封丘治療,三日而愈,頸邊所刺雀兒,果與珠上禾黍相及。
柴夫人令郭威覽鏡道:「您曾記得咱爺爺見相士說,您雀兒啄着菽時分,必為天子?今雀兒厮近了,富貴來迫,公千萬自愛,毋辜咱父親的期望也!」漢主探聽得郭威兵至七裡店,漢主與慕容彥超帥大軍屯七裡店,與郭威軍對營下寨;又使劉重進帥禁軍與侯益會合,屯赤岡。
時扈從軍容甚盛,至暮,皆不戰而須來日。
慕容彥超引輕騎直沖郭威陣上奮擊,郭威與李榮帥騎兵拒之,彥超敗走,麾下死者百餘人。
于是諸軍往往逃走潰散,降于北軍。
侯益等密地走見威投拜,威各遣之還營。
慕容彥超與十餘騎奔歸兖州。
漢主獨與三相及從官十餘人宿于七裡寨,回視諸軍,皆在郭威麾下矣。
旦日,漢主還宮,行至玄化門,有劉铢在門上射箭,幾中漢主。
漢主回辔,北至趙村,追兵已及,疾忙下馬,走入百姓家,忽為亂軍所殺。
郭威帥兵自迎春門入,歸私第。
初,郭威在魏時,漢主命劉铢往郭威居第,将威家屬盡行屠殺。
劉铢性殘忍慘酷,雖嬰孺無得免的;惟柴夫人與郭榮侍威在鎮,無恙。
諸軍入京城,大掠通夕,獲劉铢、李洪建,囚之于獄。
次早,命諸将分部禁遏剽掠者,至日哺乃定。
郭威素服入哭隐帝,遷其梓宮于西宮。
王峻請曰:「隐帝不君,傾覆社稷,請如魏高貴鄉公故事,葬以公禮。
」郭威不許,謂峻曰:「倉卒之際,吾不能保衛乘輿,使之遇害,罪亦大矣!奈何貶君之位,以快私憤乎?此吾之所不忍也。
」郭威帥百官往太後宮起居,奏太後曰:「先帝晏駕,請早立儲君,以主社稷!」太後诰曰: 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皆高祖弟也。
武甯節度劉赟,崇之子,高祖養以為子。
開封府尹劉勳,高祖的兒子也。
其令百官議擇所立! 郭威、王峻入見太後,請立開封尹劉勳為嗣。
太後曰:「劉勳久患羸疾,不能起,何以臨朝?」令左右以卧榻舁劉勳,以示諸将。
諸将信之,乃别議所立。
郭威與峻議欲立劉赟為嗣,百官表請太後下诰,遣太師馮道詣徐州迎劉赟。
初,威在河中讨三叛時分,得朝廷诏書,見其處分軍國之事,皆合機宜,問誰為之,使者以範質草诏對,威曰:「此人宰相器也!」直學士當草制诰,威獨令範質草诰,令具儀注于倉卒之中,讨論撰定,皆合事宜,威稱賞不已。
翌日,郭威帥百官請太後臨朝,垂簾聽政。
郭威奏曰:「臣合門老幼,被劉铢屠殺已盡。
告太後殿下,将劉铢早正典刑。
」太後曰:「付與卿自行處斷,便族滅其家,不足以雪公之恥也。
」郭威奏曰:「劉铢屠絕我家,我又屠滅其族,怨仇反複,無有窮極。
乞将劉铢押赴市曹處斬,枭首于市;全宥其家,免行族滅。
」聞者皆謂郭威用心忠厚。
劉铢屍棄于市,軍士憤怒,有碎磔其肉以喂犬者。
不兩日聞,有河北路進奏告急文字,報道契丹入寇,屠我内丘,陷殺饒陽。
太後急遣郭威将所部兵馬迎擊,除範質做樞密副使。
且說劉赟接得太後诰命,留右押衙鞏廷美、教練使楊溫,鎮守徐州,與馮道等趨汴梁。
在路儀仗,皆如王者儀制,左右山呼萬歲。
郭威至滑州,留數日,赟遣使慰勞,謂将受命時分,相顧不肯下拜,私相告語曰:「咱輩破京城之日,屠陷京都,連日剽掠。
今複立劉氏為天子,設若問罪我輩,則全軍被戮,吾黨無遺類矣!計将安出?怎不早自為謀?毋待臨期及禍,悔無及也!」郭威軍行至澶州,将欲起離,将士拜伏馬前不起。
郭威曰:「您起來!有話得說,遮欄馬首欲何為耶?」諸将士卒大噪曰:「今中國無主,咱每從侍中征戰,便立得功勞,有誰憐我?譬如在河中時血戰幾番,末梢頭和侍中幾乎性命不保。
天子須侍中自為之!若立劉氏,則我将士屠陷京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使劉氏為之,咱每但有反叛而已!侍中能自保富貴乎?」将士急忙将馬前黃旗裂斷,被郭威身上,共擁威立馬,山呼萬歲。
即日向南行,趨歸汴梁。
郭威乃上太後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後為母。
下書撫谕汴梁士民,具道為軍士迫脅的意,仰官民安心生理,一如舊制,毋得妄生驚疑。
軍至七裡店,窦貞固報告百官道:「新天子已到七裡店。
」百官以下,盡出郊迎拜谒。
貞固等到七裡店,上書勸郭威即皇帝位。
那時劉赟已到宋州。
王峻、王殷兩個探聽得澶州軍變,遣着郭崇威将馬軍七百人前往宋州,拒住劉赟,休教他入朝。
崇威到得宋州城下,赟見他帶得人馬來,疑必有變,閉了城門,登樓诘問崇威曰:「公提兵此來,有何話說?」崇威對曰:「澶州軍變,郭侍中遣小人來此宿衛大王,非有他事也。
」劉赟召崇威登樓,執崇威手垂泣曰:「不幸國家多變,先皇聽信讒邪,緻宗社傾亡。
今日事已至此,為之奈何?」崇威曰:「郭侍中不負高祖皇帝委托,保無他虞,請大王安心!」是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許州判官董裔幾個,皆來侍衛,密地向劉赟曰:「觇着崇威視瞻舉措,敢有歹心?道路行者皆言郭侍中已稱尊禦極,而殿下深入不知回轅,将及禍矣!為今之計,宜召張令超,谕以禍福,乘夜将兵劫取崇威的馬軍,掠睢陽金帛,募士卒,投北走歸晉陽。
彼新定京邑,朝廷人事倥偬,未暇調兵追我。
待彼來追,則我之巢穴成矣。
殿下宜早圖之!」赟曰:「郭侍中一心徇國,縱肯負我,讵肯負高祖之恩哉?」猶豫未決去就。
是晚,崇威密說張令超歸朝。
平明,張令超帥衆歸崇威營。
赟倉皇大懼。
郭威又遣人趨馮道先歸。
馮道辭赟先行,赟泣謂道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太師三十年舊相,故無疑耳。
今事危急,太師何以教寡人?」道嘿然不對。
客将賈貞數瞬目示赟,欲令劉赟殺了馮道。
赟謂賈貞曰:「汝輩不得草草,無預馮公事,豈得妄生疑忌!」馮道既行,郭崇威将劉赟遷移外館居住,将赟的腹心人董裔、賈貞等數人,密地殺了。
不兩日間,朝廷差使臣黃仙芝傳太後诰命,廢劉赟做湘陰公,令侍中郭威監軍國事。
馬铎統兵入許州,劉信惶懼自飲藥而死。
内而百官,外而諸鎮,相繼上表勸威即真稱帝,威卻而不受。
威軍營步軍将校章京,因醉揚言曰:「向者澶州馬軍扶立,今步軍亦欲扶立矣!」威立命斬之以徇。
周廣順元年正月,漢太後下诰授監國郭威符寶,就南郊築登極壇,壇分三級,按天地人;每級十二梯,按十二月;壇側建大旗二十四面,按二十四氣。
百官詣郭監國居第,扶擁郭威登壇,身上穿着赭黃袍,上加兖服,頭戴冕旒,旒皆十二斿。
告于皇天後土,拜受冊命,即皇帝位。
百官三舞蹈,山呼:「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定國号曰「周」。
制曰: 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後,國号宜曰「周」。
改元為廣順元年。
大赦天下。
凡倉場庫務掌納官吏,無得收鬥餘稱耗。
舊所進羨餘物,悉罷之。
犯竊盜及奸者,并依晉天福元年以前刑名決遣。
罪人非反逆,無得誅及親族,籍沒家資。
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各置守陵十戶。
漢高祖陵職員宮人薦享、守戶并如故。
宣赦已畢,遍行天下。
周太祖即郭威追念史弘肇無後,乃召弘肇親吏李崇矩入内,訪問弘肇親族。
崇矩奏言:「有史弘福的,是弘肇弟弟,今尚存在。
弘肇的家财,舊是崇矩掌其簿籍,皆知其數。
」因使人宣召史弘福,盡拔史弘肇抛下财産付與史弘福,令其隸皇子郭榮帳下做屬官。
請漢太後李氏遷居西宮,上尊号曰「昭聖皇太後」。
那處置已定,漢之國祚遂為周太祖郭威取了也。
後有人詠道: 憶昔澶州推戴時,欺人寡婦與癡兒。
周朝才得九年後,寡婦孤兒又被欺! 卻說那北漢主劉旻初名崇,漢高祖同母弟也。
舊為太原府尹北京留守。
周太祖郭威讨三叛李守貞、王景崇、趙思绾時分,立大功,與旻有怨隙。
及聞隐帝被弒,旻即謀舉兵向阙。
周太祖自河中入,陽立旻孩兒劉赟為漢嗣。
旻喜曰:「吾兒為帝矣!」乃罷兵,遣判官鄭珙奉使至京師。
周太祖見鄭珙,具道所以立赟之意,且自指其頸以示鄭珙曰:「郭雀兒待做天子時,做已多時。
傳示劉節使,自古怎有雕青花項天子耶?幸公無疑!」厚待鄭珙以歸。
旻見鄭珙回話,大喜曰:「吾知郭公信義人,必不負高祖也。
」太原少尹李骧謂旻曰:「郭公犯順,終欲自取。
公不如疾引兵逾太行,據孟津,俟徐州相公即位,然後還鎮,則郭公不敢動矣。
不然,怎不為之所賣?」旻罵曰:「李骧腐儒,離間咱的父子!」命左右将出推斬了。
骧大呼曰:「吾負經濟之才,為庸人謀事,一死固自
晉兵按甲不動,萬弩齊發,飛箭如雨,契丹稍稍退卻;昏黃時分,全軍引去。
晉籍鄉兵,每七戶共出兵器資一夫,号曰武定軍。
四月,晉主命高行周留鎮澶州,遂歸大梁。
朝廷因契丹入寇,國用愈竭,複遣使者三十六人分道括率民财。
使者請曰:「民不從命,則将若何?」晉主曰:「朕封劍授汝,不用命者先斬而後奏。
」以此吏卒攜鎖械、刀杖,入民家督趣,急如星火,求死無地,百姓驚擾,皆不聊生。
八月,桑維翰再秉朝政,以劉知遠為行營都統,杜威為招讨使,督帥十三節度使,以備契丹。
十二月,李守貞圍青州,城中食盡,餓死者大半,契丹援兵不至,楊光遠遙望契丹田地,稽首拜曰:「皇帝,皇帝,誤光遠矣!」其子楊承勳勸光遠降,冀保全家族。
光遠曰:「咱從契丹,尚有全生之理;若降晉主,誰保無族滅之誅乎?」承勳怒,歸怨于判官丘濤勸光遠之叛,将丘濤斬了,送其首級于李守貞軍前,縱火大噪,劫其父光遠出居私第,上表待罪,開城受守貞軍。
閏月,朝廷以楊光遠罪大,而承勳歸命,難于顯誅,命守貞以便宜從事。
守貞乃遣人拉殺楊光遠,詐稱病死;授其子承勳為汝州防禦使。
十二月,契丹複大舉入寇,趙延壽為向導,引兵先至邢州。
晉主命天平節度使張從恩、邺都留守馬全節、護國節度使安審琦,會諸道屯邢州;武甯節度使趙在禮屯邺都。
契丹主以大兵繼至,建牙于元氏。
開運二年正月,晉主诏趙在禮還兵屯澶州,馬全節還屯邺都;又遣張彥澤屯黎陽,景延廣守胡梁渡。
契丹寇邢州、洛州、磁州,殺掠殆盡,入邺都境。
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悉以部兵陳于相州安陽水南岸。
皇甫遇共着濮州刺史慕容彥超,将數千騎前觇契丹動息,至邺都與契丹數萬相遇。
皇甫遇、慕容彥超等且戰且卻,行至榆林店,契丹大軍猝至,二将私自謀曰:「咱輩今走,死無所矣。
」乃止駐,布一個圓陣,自午至未,力戰百餘合,殺傷甚衆。
皇甫遇馬戰死,步戰數合,其仆杜知敏下馬以所乘之馬與遇騎坐。
戰稍定,回顧知敏,已為契丹擒去。
遇曰:「知敏義士,救人于急,不可棄也。
」與慕容彥超蹻馬突入契丹陣,挾取知敏以歸。
俄而契丹再出新兵來戰,二将曰:「吾屬勢不可走,當效死以報國耳。
」日已向暮,張從恩、馬全節、安審琦等在安陽,驚怪皇甫遇等觇兵不歸。
審琦自将所部馬軍一千餘人救援。
從恩曰:「虜衆猥至,盡吾軍恐不足以當之,公輕身而往,徒喂肉虎口耳。
」審琦曰:「成敗天也。
萬一不濟,當共死王事。
設使虜不南來,坐失皇甫太師,咱有何面目以見天子?」遂逾水而進。
契丹引去,遇與彥超等乃得還。
有契丹軍來降者,謂馬全節曰:「契丹兵馬不多,宜乘其散歸部落,大舉徑襲幽州,可以大獲。
」晉主征兵諸道,下诏親征,是日離大梁。
契丹遣羸弱之卒,驅牛羊過祁州城下;刺史沈斌出兵擊之,契丹帥精騎奪其門,州兵不得還。
趙延壽引契丹急攻之,斌在城上,延壽綽馬在陣前招誘沈斌,謂之曰:「契丹大國傾國而來,使君會事之時,早來歸降。
萬一不降,城陷食盡,又将安歸?」斌厲聲答曰:「侍中父子失計,陷身虜庭,忍帥犬羊之醜,以殘父母之邦,不自愧恥,反有驕色,何也?沈斌弓折矢盡,終為國家效死耳,肯效侍中所為耶?」明日城陷,斌自刎死。
三月,杜威等帥諸軍會于定州,進攻契丹,複泰州,獲契丹兵二千人。
趙延壽部曲有降者,言:「契丹主還至虎北口,聞晉取泰州,複擁衆南向,約八萬餘騎,來夕當至。
」杜威憂懼,退至陽城。
契丹兵大至,晉軍與之決戰,契丹稍退卻,逾白溝而去。
晉軍見契丹已退,旋欲結陣,契丹軍馬如山,四邊圍合。
諸軍力戰拒之,人馬饑乏,行至地名白團衛村,各埋鹿角為行寨。
契丹引軍圍之數重,又出奇兵,出寨後,斷絕晉軍糧道。
晉軍營中掘井辄崩,人馬俱渴。
忽大風從東北起,至曙,風轉甚。
契丹主坐奚車中,命鐵鹞軍下馬拔晉軍鹿角,突入寨,奮短兵與晉軍合鬥。
又順風縱火揚塵,以助其勢。
軍士皆憤怒大呼曰:「諸招讨使何不出戰?」杜威曰:「俟風稍緩,徐觀可否。
」李守貞曰:「彼衆我寡,風沙之内,莫測多少,惟力鬥者取勝,此風乃天之所以助我也。
若俟風止,我軍見契丹之盛,必奪其氣,吾屬為所虜耳。
」即厲聲大呼曰:「諸軍齊力擊賊!」謂杜威曰:「令公善守禦!」守貞帥中軍死戰。
馬軍排陣使張彥澤亦欲俟風回與戰,右廂副使藥元福曰:「今軍中饑渴已甚,若俟風回,吾屬已為虜矣。
敵謂我不能逆風以戰,宜乘其不意,急擊之,此兵之詭道也。
」都排陣使苻彥卿曰:「就使束手就擒,莫若捐軀徇國。
」乃與彥澤、元福、皇甫遇等帥精騎出西門迎戰,諸将接踵而至。
契丹稍退卻。
風勢轉盛,日晝昏晦如夜,彥卿等擁萬餘人橫擊契丹,聲動天地。
契丹大敗而走,勢如山崩。
守貞下令,喚步軍盡拔去鹿角出鬥,馬步軍并進,趕散二十餘裡。
契丹部下鐵鹞軍既已下馬,倉皇不能複上馬,委棄馬匹器械蔽地。
契丹主乘着奚車急走十餘裡,追兵急奔,得橐駝一匹騎之以走。
諸将請乘勝急追,杜威揚言曰:「逢賊幸不死耳,更窮追之耶?」李守貞曰:「人馬俱渴,暴得水,足弱,難以追賊,不如且退。
」于是收軍退保定州。
契丹主大敗,奔至幽州,收拾潰軍。
以軍失利,杖其酋長各數百。
諸軍既歸,晉主亦還大梁。
六月,晉主将視朝,忽有小殿直奏道:「禦榻上有一老狐拱坐于上。
」晉主意下不樂,喚殿前宿衛将軍挾弓矢來,喝令射中老狐的賞黃金二十兩。
數箭竟發,老狐逐一将箭綽了,回射一箭,擲着晉主衣袂。
被打捕司牽得獵犬至,狐且徐徐退走,旁若無人。
是日,晉主為之罷朝。
次日,有桑維翰執笏跪奏:「狐升禦座,不祥之兆。
契丹以不得志而去,歸圖再舉,其謀必不可測。
莫若卑辭下禮,遣使通和,庶兩國休兵,生靈免塗炭之禍。
惟陛下留意!」晉主曰:「朕終夜不寐,亦思及此。
聽卿所奏,如喚醒迷塗。
您決意與大臣議遣使者,得兩下休和,安邊息民,皆卿之力也。
」桑維翰令學士院草表。
表文曰: 晉國皇帝孫石重貴謹遣使馮子金赉表一通,上奏契丹大國祖皇帝陛下:晉之得國,實荷大朝福蔭,得至今日。
往者,奸臣趙德鈞父子,構結奸謀,暌間大國,使祖皇帝親帥大軍,問罪小國,連年兵釁,生靈肝膽塗地,祖皇帝知之,必垂哀憫。
今遣使奉表大朝,請修先皇帝舊年和好,使兩國休兵息民,誓修侄孫事祖之禮,不敢廢慢。
皇天後土,實聞此言。
少渝此盟,先皇帝在天之靈,必不恕也。
伏惟敕旨。
晉國皇帝表。
契丹主得表,踞坐怒罵馮子金,謂晉朝負盟。
卻得述律太後謂契丹主曰:「使漢人為胡主可乎?」契丹主曰:「不可。
」太後曰:「您何故欲為漢主?」契丹主曰:「石氏負恩不可容。
」太後曰:「您今便得漢地,亦不能為若主也。
萬一蹉跌,悔何所及?」又謂其群下曰:「漢兒怎得一饷安眠?自古但聞漢和蕃,不聞蕃和漢。
漢兒果能卑辭下禮,我亦何惜與和?」契丹主宴待馮子金,诏曰:「您傳示大晉皇帝道:咱可憐見石郎小心,不欲絕他宗祀。
通和之請,怎不可從?但得景延廣、桑維翰二公來面訂盟約,仍割鎮、定兩道棣我,則可和矣。
」使者歸緻命,晉主道:「契丹主語有忿怒,料其無和意。
」遂不遣景、桑二公北行。
初,高麗王建因遣胡僧名襪啰的,來與晉高祖敬瑭約曰:「勃海我婚姻也,其主為契丹所虜,請與朝廷共擊之。
」高祖與契丹和好甚□□□□,高祖不報。
及晉主即位,襪啰複來言高麗國主之意。
晉帝欲使高麗擾契丹東邊以分其兵勢。
會建死,其孩兒名武的複上表告哀。
十一月,晉主以武為高麗王。
遣通事舍人郭仁遇奉使,約高麗共擊契丹。
仁遇使回,具言:「高麗之兵脆弱,襪啰之言誇誕,說謊的言語也,不可信從。
」 開運三年四月,王令溫代替馮晖守靈州,不存撫羌胡,羌胡怨叛,黨項羌酋長拓跋彥超與石存、也厮褒三族,共舉兵攻靈州。
由是黨項之部族,亦倡亂矣。
定州管下西北有狼山,其土人就山上築堡以避胡寇,堡中有佛舍尼名孫深意的,在堡上住坐,以妖術惑衆,遠近信奉之甚謹。
中山人孫方簡與其弟孫行友自稱是深意的侄孫,奉事甚謹。
深意既死,方簡嗣行其術,稱深意坐化,事之如生,其徒日多。
會晉與契丹絕好,北邊寇盜充斥,方簡兄弟因帥鄉裡豪健,據寺自保。
契丹入寇,方簡帥衆邀擊,獲其辎重器械,土人多挈家小往依之,遂相聚為盜。
乃歸款朝廷,朝廷亦資其禦寇,署東北招收指揮使。
方簡邀求不已,少不副所求,乃舉寨降附契丹,為之向導入寇。
那時,河北大饑,民之餓死者以萬數。
天雄軍将劉延翰市馬于邊,方簡執延翰獻于契丹。
延翰逃歸,言孫方簡欲乘中國兇饑;引契丹入寇,請晉朝早為之備。
六月,定州言契丹勒兵壓境。
诏以李守貞為都部署,将兵禦之。
是時,李彥韬方用事,蔑視李守貞。
守貞恨之。
适有自幽州來者,言趙延壽有意歸國,李崧信之,命杜威緻書與延壽,許賂以厚利。
延壽複書,乞發大軍應接,辭旨懇密,朝廷欣然,複遣人詣延壽與為期約。
契丹主使瀛州刺史劉延祚遣樂壽監軍王巒書,請舉城内附。
诏城中契丹兵不滿千人,乞朝廷發輕騎襲之,巒願為内應。
契丹主已歸牙帳,奈地遠阻水,不能救也。
王巒與杜威屢奏瀛、莫乘此可取。
馮玉、李崧以為信,欲發大兵迎趙延壽及劉延祚。
晉主将北征,議以杜威為都招讨使,以守貞為副。
趙瑩私與馮玉曰:「杜公國戚,貴為将相,而所欲未厭,心常怏怏,豈可複以兵權假之?若必有事北方,不若止任守貞為愈也。
」晉主不從。
十月,下敕榜雲。
榜曰: 大晉專發大軍,往平黠虜,先收瀛、莫,安定關南;次複燕、薊,蕩平塞北。
有能擒獲虜主者,除上鎮節度使,賞錢萬缗,絹萬匹,銀萬兩。
時自六月積雨,至是未出,軍行及饋遺者甚難。
契丹主大舉入寇易、定州。
杜威等聞之,自冀、貝而南以禦之。
張彥澤時在恒州,引兵與杜威會合,言契丹可破。
威等乃複趨恒州,以彥澤為先鋒,與契丹夾滹沱河下營。
契丹恐晉軍急渡滹沱河與恒州合勢,議行兵還。
及聽得晉軍築壘為持久固守之計,遂不去。
磁州刺史李谷說威及李守貞曰:「今大軍去恒州咫尺,煙火相望,但多以三股木置水中,積薪布土于其上,橋可立成。
密約城中舉火相應,夜募壯士斫虜營而入,内外合勢,虜必逃遁。
」諸将皆喜曰:「李刺史之言是也!」獨杜威謂此策不可用。
杜威謂李谷曰:「差委您去督辦懷、滑州軍糧,好生辦事。
」谷領命而去。
被契丹大軍當晉之前,密地遣其将蕭翰帥百餘騎出晉軍之後,斷晉糧道及歸路。
蕭翰捉獲晉民之樵采的及百姓每,皆被他用墨黥其面曰:「奉敕不殺。
」縱之使歸。
運糧民丁在路遇之,皆棄車驚潰。
十二月,李谷自書密表,奏言大軍危急之勢,請幸滑州,及請發兵守澶州、河陽以備沖突。
開封府尹桑維翰見國家危在旦夕,求見面陳守備之策。
那時,晉主方在苑中調鷹,辭不得見。
又請執政言之,執政互争可否。
維翰退謂親眷曰:「晉氏不血食矣!」晉主欲自帥大軍北征,李彥韬谏曰:「陛下親征,誰與守社稷耶?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自愛者重也。
願陛下深居内禁,不可親臨矢石之間。
」晉主乃诏高行周、苻彥卿共戍澶州,景延廣戍河陽。
是時有指揮使王清與杜威言曰:「請以步軍二千人為前鋒,奪橋開道,公帥諸軍繼之。
倘得入恒州,則無懮矣。
」威乃許王清與宋彥筠俱進。
清與契丹合戰,勢甚壯銳。
契丹佯敗,清與彥筠趕殺。
彥筠敗走,清獨帥麾下軍力戰,屢請救于杜威,威竟不遣一騎助之。
清謂其衆曰:「上将握兵坐觀咱每勝敗。
咱困急已甚,更無一人救援,想有歹心。
咱每但當以死報國耳。
」至暮力戰不息。
契丹又出新軍繼之,清與麾下皆戰死殆盡。
由此諸軍畏懼不敢出戰。
契丹遠遠地将諸軍環繞晉軍營寨。
軍中食盡,杜威與李守貞、宋彥筠等商議,待欲降附契丹。
議論已定了,威背後使心腹的人,詣契丹牙帳,請事成後邀求重賞。
契丹主绐之曰:「趙延壽威望素淺,雖得晉國,他每不足為中原主。
汝果降附,當以汝為帝。
」杜威得這言語,心中大喜,密地令書記草降表,伏了甲士,卻召諸将議事。
諸将聞命,将謂有軍期的文字商議,皆來聽候。
威乃出降表示諸将,令各署名。
諸将駭愕聽命。
令軍士出陳于外,軍士踴蹻,道威将令出戰。
威親出谕諸軍曰:「今食盡塗窮,當與汝曹共尋生路。
」因命解甲倒戈。
軍士皆恸哭,聲振原野。
杜威共李守貞仍于衆中揚言主上失德,信任奸邪,猜忌于己。
聞者莫不怒目切齒。
契丹主遣趙延壽穿赭黃袍,至晉降軍營,慰撫士卒。
又将赭黃袍令杜威穿着。
蓋契丹先绐威為帝,故以此戲弄杜威也。
杜威為向導,引契丹主到恒州城下。
順國節度使王周亦出降。
契丹主以孫方簡為義武節度使,麻答為安國節度使。
張砺言于契丹主曰:「今大遼已得天下,中國将相宜用中國人為之,不宜參用北人及左右近習。
苟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天下,又将失之。
」契丹主曰:「南北參用,所以為長久計也。
」契丹主引兵南下,杜威将所部軍以從。
遣張彥澤将馬軍二千人為先鋒,進取大梁;授通事傅住兒為都監。
契丹主又欲遣皇甫遇先入大梁,遇懇辭,退謂所親曰:「吾位為晉将相,兵敗既不能死,忍複圖其主乎?」行至地名平棘,謂從行者曰:「吾不食數日矣,何面目複跟虜主南下?」遂自扼其吭而死。
張彥澤受契丹主的分付,倍道疾驅,乘夜度白馬津。
晉主聽得彥澤軍至,急忙召李崧、馮玉、李彥韬等入禁中議事,欲诏劉知遠發大兵入援。
次早,張彥澤從封丘門斫門關而入,城中皇皇。
晉主在宮中自放火,攜劍驅宮人赴火;偶為親軍将薛超拖住。
少頃,張彥澤傳契丹主與述律太後書,慰撫晉主,晉主乃滅火與後妃相向哭泣,疾忙召範質草降表。
表雲: 孫男臣石重貴禍至神惑,運盡天亡;今與太後及妻馮氏,舉族面縛待罪。
遣男臣石延煦、延寶奉傳國寶出迎。
那時,張太後亦上表稱「新婦李氏妾」。
傅住兒令晉主待罪軍前,自稱:「望父哀憐,少寬斧钺之誅。
」張彥澤引晉主等至契丹主帳前,宣契丹命雲:「欽奉大遼皇帝聖旨,令石重貴脫卻黃袍,穿着素衫,拜受诏命。
」左右皆掩面垂泣。
忽有使者宣召張彥澤議事,彥澤微笑不應。
宣契丹主命,召桑維翰、景延廣。
維翰行至天街,遇着李崧,駐馬相語。
忽有軍吏于馬前揖維翰曰:「請相公赴侍衛司。
」維翰知不免,顧謂崧曰:「侍中當國,今日國亡,反令維翰就死,何邪?」崧有愧色。
彥章踞坐見維翰,維翰責之曰:「今日事已至此,公有何□□□□□□,去年拔公于罪人之中,複領大鎮,授以兵權,何為負恩至此?予有何言?所欠者為先帝一死耳!」彥澤無以應,喝令鎖着,差兵監守。
彥澤縱兵大掠京城二日,都城為之一空。
彥澤自矜誇有功,旗幟上皆寫着「赤心為主」四字。
彥澤在晉時,素與閣門使高勳不葉,徑殺勳叔父及勳的弟。
中書舍人李濤曰:「與其死于溝壑,不若死于彥澤之手。
」乃投刺,題曰:「上疏請殺太尉仇人李濤謹來請死。
」攜刺往谒彥澤。
彥澤欣然接之,謂濤曰:「舍人怕死否?」濤曰:「濤今日之怕死,亦如足下去年之怕也。
向使高祖信濤的說,安有今日之禍?」彥澤大笑,酌酒飲濤。
濤引滿酌之而去,旁若無人。
彥澤将晉主重貴移住開封府,頃刻不得少留。
晉主命悉收内庫金珠,彥澤道:「此物乃大遼皇帝所得亡國新俘的物,不得藏匿。
」晉主悉歸彥澤,不敢帶行。
彥澤遣指揮使李筠将兵監守内外,音問不得通。
馮玉求自送傳國寶,冀契丹主任用之。
晉皇子廷煦之母有姿色,彥澤使人取之以侍寝。
殺桑維翰,将帶縛維翰頸上,诳契丹主曰:「維翰怕死自缢而死。
」高行周、苻彥卿皆詣契丹降。
契丹主責之曰:「您記得陽城厮殺時事否?」彥卿曰:「臣當時惟知有晉主,不知有大國。
今日死生惟命。
」契丹主笑而赦之。
契丹主賜晉主手诏雲: 大遼皇帝道與石重貴孫勿憂煩,須教您有啖飯之所。
進入傳國的寶非真,咱何得相诳?可将真的獻來! 晉主重貴奏雲:「頃王從珂自焚,舊傳國寶不知所在。
此寶先帝所為,非相诳。
」有司議欲使晉主銜璧牽羊,大臣輿榇迎于郊外。
契丹主曰:「吾遣奇兵取大梁,非受降也。
」不許用降禮見;又诏晉文武群僚,一切如故;朝廷制度,并用漢禮。
遣兵催督河陽捕景延廣。
契丹主到封丘,景延廣馳驿至。
契丹主诘責之曰:「緻兩國失歡,皆您所為也。
十萬橫磨劍安在?」召喬榮與延廣對辨,延廣初不服;榮出片紙書所記語示之,乃服罪請死。
契丹以十事诘責延廣,每服一事則授一牙籌;授至八籌,契丹主叱鎖之,将送之歸國。
中夜自引手扼吭而死。
天福十二年正月初一日,百官送晉主重貴于城北;百官乃易服紗帽,迎契丹主,伏路側請罪。
契丹主命起,複撫慰之。
晉主重貴與太後迎于封丘門外,契丹主辭不見,徑躍馬入城,百姓皆驚走。
契丹主遣通事谕旨雲:「咱亦人也,汝曹休怕,會當使您每蘇息。
咱無心南來,漢軍引咱至此耳。
」至明德門拜而後入。
日暮複出,屯于赤岡。
高勳訴張彥澤殺其家人。
契丹主亦怒彥澤剽掠京城,喝令兵鎖着彥澤。
百姓争投牒訟彥澤罪。
遂遣人押張彥澤與傅住兒赴北市斬了,仍命高勳監殺。
彥澤所殺士大夫的子孫,皆衰绖執杖,号哭诟罵,舉杖撲之。
高勳命剖其心以祭死者。
市人争破其腦取髓,腐其肉而食。
契丹差軍防護景延廣歸契丹,行至陳橋止宿,延廣扼吭而死。
契丹主将晉主石重貴及其家人,遷徙封禅寺住坐,以兵團守甚嚴。
下诏封重貴為負義侯,徙居黃龍府。
那時雨雪凍餒,太後使人謂封禅寺僧曰:「吾嘗于此飯僧數萬,今日獨無一人相念耶?」僧雲:「虜意難測,不敢獻食。
」晉主密求于守者,乃稍得食。
契丹主是日引兵入宮,諸門皆用契丹守衛,殺犬懸羊于門,謂之厭勝術。
契丹主謂晉群臣曰:「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徭省役,天下太平矣。
」令去胡服,改用中國衣冠。
宣李崧為樞密使,馮道為太傅。
諸藩鎮皆詣契丹降附焉。
詩曰: 衣到弊時生虮虱,肉從腐後長蟲蛆。
向非叛将為毆役,安得強胡敢觊觎。
桀犬吠堯甘負主,失身事虜作戎奴。
君看彥澤趙延壽,國破家亡族亦誅。
漢史平話 卷上 詩曰: 石郎造晉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
才喜從珂方燼骨,奈何知遠又彈冠。
戰争并處恩何有?猜忌萌時心已寒。
鹬蚌相持漁者利,好将道眼為旁觀。
話說裡石敬瑭為後唐國戚,隻因為潞王猜疑,激發石郎借援契丹,舉兵篡唐,自立為晉。
唐之潞王從珂雖赴火自焚,其骨已燼。
敬瑭信用劉知遠,君倡臣和,義同一家。
至齊王重貴,專任景延廣,好大矜功,失歡北虜,卒使禍生于所恃。
劉知遠初欲竭節盡忠,不負晉高祖的恩義;奈齊王猜嫌之心一萌,故知遠觀望之意始決:擁精銳之兵,據形勝之地,聞危急而不援,伺釁隙以自圖。
真是齊王與契丹互相吞噬,如鹬與蚌相持;知遠旁視伺隙,一舉而取之,如漁者坐收鹬蚌之利一般。
惜乎天道好還,得國之後,坐席未溫,而郭威睥睨其間,已挈漢鼎而為周矣。
且說知遠姓劉氏,其先世沙陀部綠柳村人氏,後居太原汾州孝義縣。
父名光贊,母蘇氏,生知遠,初名成保。
為人嚴重,不好言笑,面色紫黑,目多白睛。
年方七歲,父光贊早已喪亡,家貧母寡,無以自贍。
一日,蘇氏與小叔劉光遠商量:「咱家貧子幼,難以忍饑守志,未免喚取媒人,與他評議,改事他人。
所有成保幼小,叔叔若可收留,幸為養他成丁,看他自去作活如何;望觑您哥哥面皮,特為收錄。
」劉光遠答其嫂曰:「咱每若自有家産,生計赢餘,便收養這成保小的,也觑着哥哥的面,有甚要緊?但是咱亦家貧,自有幾個孩兒,待咱日求升合養贍,真個是:『一朝無飯吃,父子兩分離。
』怎說得這話?既是嫂嫂改适他人,隻得教媒人與婚主訂議,挈取成保自随,乃為便當。
」蘇氏曰:「咱有服制,誰人敢為做媒?須是叔叔為我主盟始得。
」劉光遠曰:「您怕人說服内成親時,何不具狀告官後,召媒改嫁,幾多穩當。
」蘇氏見說,隻得依從光遠的言語,具狀往孝義縣告官,乞行改嫁。
狀詞雲: 告狀改嫁人劉阿蘇,年壯無病,系本縣人氏。
昨嫁事劉光贊為妻,已經五載,生下男孩劉成保,年方七歲。
劉光贊于今年正月十二日因病身亡。
且阿蘇家貧兒幼,委是貧難不濟。
與小叔劉光遠商議,若欲持服守志,奈貧寒不能營辦口食。
據小叔劉光遠回言,令阿蘇具狀告官挈帶孩兒劉成保改嫁。
未敢擅便,謹狀告乞 孝義縣判縣,乞賜詳狀施行!長興二年九月初五日,劉阿蘇狀。
孝義縣知縣覽阿蘇詞狀,喚集鄰保并劉光遠,當廳審問,取各人供指詞,因與阿蘇所告相同,遂判執照付阿蘇,召媒改嫁。
阿蘇得判後,召得劉洪為媒,說那卧龍村慕容三郎姻事。
盟約已定,無過是着定了下個追陪财禮,選取良辰吉日,慕容三郎取那阿蘇歸家。
與那上下親情眷屬做個筵會,宴請諸賓。
笙歌聒地,鼓樂喧天。
筵會罷,衆賓送新郎入帳,正是: 錦帳牙床色色新,銷金帳幔綴同心。
珊瑚玉枕屏山畔,交頸鴛鴦浮又沈。
慕容三郎取得渾家歸後,其阿蘇挈帶得劉光贊的孩兒成保自随,歸他義父慕容家看養,改名做劉知遠,年漸長成。
慕容三郎是個有田産的人,未免請先生在書院教導義男劉知遠讀習經書。
争奈知遠頑劣不遵教誨,終日出外閑走,學習武藝,使槍使棒,吃酒賭錢,無所不作,無所不為。
義父慕容三郎心下不樂。
一日,是二月八日,慶佛生辰時分,劉知遠出去将錢雇倩針筆匠文身,左手刺個僊女,右手刺一條搶寶青龍,背脊上刺一個笑天夜叉;歸家去激惱義父,慕容三郎将劉知遠趕出門去。
在後阿蘇思憶孩兒,終日恓惶,淚不曾幹,真是: 玉容寂寞淚闌幹,梨花一枝春帶雨。
慕容三郎見它渾家終日價恓惶無奈,未免使人去尋得知遠回歸。
那時知遠年登十五了。
義父一日将錢三十貫文,令知遠将去汾州城裡納糧。
其蘇氏向慕容三郎道:「休教劉知遠去納糧。
奈他有三般病,怎生把錢付他去得?」慕容三郎問他有甚底病。
蘇氏曰:「第一病是愛賭錢,第二病愛吃酒,第三病是愛貪花。
沾惹這三病,身畔怎生着得錢?您将三十貫與他去,便從斷送了他頭皮,使他無歸路也!」慕容三郎道:「不是恁地說。
人有常言:『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
』他前時不肖,被我趕将出去;今想老成似在先時分了。
我且把這錢去令他納糧,試他如何。
若能了得這事回來,咱待把三五百貫錢與他開個解庫,撰些清閑飯吃,怎不快活?」蘇氏見其夫恁地說了,不敢阻當,隻得教劉知遠交領上件三十貫文去納稅。
劉知遠交領那錢後,辭了爺娘,離了家門奔前去。
行到卧龍橋上,少歇片時,隻聽得骰盆内擲骰子響聲,仔細去橋亭上觑時,有五個後生在橋上賭錢。
劉知遠心裡要去厮合賭錢,未敢開口,隻得挨身向前看觑。
其間有一個後生,向知遠道:「有錢便将來共賭,無錢時,休得來看。
」知遠聽得此語,心下欣然,将那納糧的三十貫錢且把來賭:「我心下指望把這錢做本,赢得三五十貫錢将來使用。
」才方出注,擲下便是個輸采。
眨眼間,三十貫錢一齊輸了,無錢可以出注。
知遠向五個後生道:「您每一人将一貫錢借我出注。
」那人道:「有錢可将來賭,無錢便且罷休!」知遠心下焦燥,向他說:「我不賭錢,且賭個厮打。
打得我赢,便将錢去;若輸與我,我不還錢。
」道罷,與五個郎君共鬥。
鬥經數合,隻見五個郎君騰雲而去。
知遠意下思忖:這是五通菩薩濟會他,留下這三十貫錢不曾将去。
擔取這錢奔前去。
才經半日,又撞見有六個秀才在那灌口二郎廟下賭博。
劉知遠又挨身去厮共博錢,不多時間,被那六個秀才一齊赢了。
劉知遠輸了三十貫錢,身畔赤條條地,正似烏鴉中彈,遊魚失波,思量納稅無錢,歸家不得,無計奈何。
蓦忽間,聽得路上往來人說道:「太原路有使命赉擎後唐明宗皇帝聖旨到來開讀,要招募強壯人充軍,以備防禦契丹入寇。
」知遠見說,人急計生,收拾些果足,待往太原府去投軍。
行到西河縣管下地面孟石村,遇見日晚,桐陰已轉,日影将斜;望遠浦幾片帆歸,聽高樓數聲角響。
知遠未免要尋個店安歇。
店家為官司行下緝捉奸細,不許停留無行止單身之人,誰人肯容受劉知遠宿泊?正倉皇無措,行至前面,見一座莊舍,十分齊整。
知遠将身奔入那莊門,隻見粉牆朱戶,畫閣瓊樓;早上淡煙籠院宇,晚來薄霧罩池塘。
知遠思量這個人家是一個富豪的人家,待晚奔他莊門上一宿,才曉便去。
誰知道知遠在他莊門上打睡,那莊主李長者,名做李敬儒,夜後得個異夢,古人有詩說這夢: 鹿分鄭相終難下,蝶化莊周未可知。
縱使如今不是夢,能于為夢幾多時? 李敬儒夢見甚底?夢見他門樓上有一條赤蛇,纏繞作一團,被敬儒将棒一驅,那赤蛇奮起頭角,變成一條青龍,在霧露中露出兩爪,吓得李長者大叫一聲,魂夢忽覺。
等到雞鳴,李長者起來,疾忙喚門子去門下看有甚麼物事,回來報說。
去不多時,門子來報道:「莊門上有個壯大的單身漢,在門台上打睡。
」李長者聽得這說,喚門子叫他入來,問他來曆。
門子依命出門下,喝一聲道:「咦!您是甚人,在此打睡?疾忙起來,去見長者,莫帶累咱每吃受譴責。
」知遠隻得随那門子入去。
長者坐于廳上,知遠就廳下一跪。
長者問知遠道:「您是甚處人氏,要往何處,在這裡打睡?您莫是奸細的人?今官司緝捉無行止目生異色人。
可依直向咱說來!」知遠啟覆:「長者,小人不是奸細,乃是孝義縣慕容三郎義子。
隻因父親把那錢分付小人去納糧,在卧龍橋上被五個後生厮合擲骰,一齊輸了;被知遠厮打一頓,奪得這錢回來。
又行至灌口二郎廟裡,又撞着六個在那獻台上賭博,知遠又将這錢去入頭共賭,不數攧又被那六個秀才赢了。
既無錢納糧,又不敢回家。
打聽得太原府見奉聖旨招軍,遇晚,店家不肯容受單身無行止人宿泊,未免投奔使莊,權借門台上一宿,待曉便去。
」長者見說:「您一個人形貌堂堂,怎不别尋個生活,去投軍做甚麼?您不見俗語有雲:『做人莫做軍,做鐵莫做針。
』做了軍時,别無活路頭也!何不且在此間,與我家裡打粗使喚,你意下如何?」知遠跪謝。
仔細觑時,知遠文身繡體,隻得教他去後槽飼馬。
知遠将身入馬坊,去逐一交點了馬匹,割草浸谷,及時喂養得。
一日,隻見群馬嘶鳴,李長者手攜藤杖,縱步到馬坊看觑。
但見知遠在地上睡卧,有一條黃蛇,從知遠鼻孔内自出自入;旁有一人身着紫袍,撐着一柄黃涼傘,将知遠蓋卻。
李長者歸向他的渾家道:「劉知遠在馬坊地上打睡,有這般物事在邊,委是差異!況昨來所夢的事,似與這事符合。
向後這厮必有大大發迹分也!」他渾家道:「既是有此等異事,休教他去養馬,怎不将女孩兒三娘子招他做女婿?向後改換我家門風,也是一場好事。
」次日,喚他家老院子王大去與知遠說媒,知遠向王大道:「你休來弄我!我一窮到骨,甫能讨得個吃飯處,您說這般話,莫帶累咱着了飯碗。
」王大曰:「咱是得個太君的言語,怎生是來耍您?您若信從,便教您享用快活;若還不肯,您可将身出去。
」知遠心中大喜。
李長者擇取良辰吉日,招知遠登門,做個入贅女婿。
正是: 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屏開金孔雀,褥隐繡芙蓉。
李長者會着内外衆賓,排着大大筵會,為女孩兒三娘子招個劉知遠入贅,即日成親。
劉知遠與三娘子兩個是夙生有緣,結成夫婦: 鴛帏同寝,共諧今日恩情;鳳枕交歡,說盡當時密愛。
天上深盟厚誓,難比今時;世間痛惜深憐,怎如今夜。
雖然一夕夫妻,但見百年喜美。
當日劉知遠與三娘子成親之後,怎知他三娘子兩個哥哥名做李洪信、李洪義的,終日肚悶,背後道:「咱爺娘得恁地無見識!将個妹妹嫁與一個事馬的驅口,教咱弟兄好不羞了面皮!」隻管憎嫌他妹夫劉知遠。
轉眼間過了半年,李長者夫妻一兩月間相繼喪亡,便是那李敬儒的長孩兒李洪信管着家計,和那弟弟李洪義兩個,一向僝僽劉知遠,要趕将他出去。
三娘子為見恁地生受,一日向知遠道:「咱兩位哥哥心下不喜您在這裡。
咱将些錢本與您出去經商,周年半載卻歸來觑咱一番也好。
」知遠聽得他妻兒言語,便就房下并疊得百十貫錢,将身出去。
奈知遠是個辣浪心性人,有錢便愛使,有酒便愛吃,怎生留得錢住?一日,使盡盤纏,一直奔去太原府李橫沖帳下投軍,号做橫沖都。
自投軍後,時通運泰,武藝過人,走馬似逐電追風,放箭若流星趕月;臨陣時勇如子路,決勝後謀似張良。
不兩月間,多立了奇功。
李橫沖補授知遠做着偏将,與那銀槍效節都軍下石敬瑭兩個厮合,結義做個兄弟。
卻說那三娘子自知遠出去經商,半年後生下一個孩兒。
李洪信、洪義兩個,要教那妹妹将水淹殺了:「您一身自也依傍咱每衣飯,如何更養得那窮漢的孩兒?」隻管在家罵詈。
三娘子不能禁受,與那叔父李敬業商量,雇覓一人,寫着一封書,将這孩兒送去太原府還劉知遠。
知遠接了書看,将那孩兒命名做承義,雇覓個乳母看養。
在後劉知遠跟着石敬瑭軍下立功,做着石敬瑭部下部将,是後唐長興三年事也。
那時契丹欲舉兵入寇,朝廷選帥臣出鎮河東,有樞密院直學士李崧去皇帝跟前奏過:「今朝廷議選河東帥,非石太尉不可。
」即日宣授石敬瑭做河東節度使。
劉知遠跟随敬瑭一處,去到晉陽田地裡,将軍下事務一切委重劉知遠勾當。
至闵帝應順元年正月,朝廷不欲石敬瑭久在河東,徙潞王從珂做河東節度使,卻宣授石敬瑭做成德節度使。
會潞王稱兵反叛,捉着西京留守王思同殺了;闵帝倉皇無措,下诏召石敬瑭将兵入朝,拒敵潞王。
三月,潞王兵馬到陝阌鄉,闵帝懮駭不知所向,隻帶得馬軍五十人,一同奔出懷州至東數裡頭,遇着石敬瑭統兵入衛。
闵帝心中大喜,召敬瑭問興複之策。
敬瑭曰:「臣聽得康義誠已行反叛,事勢危急,容臣與二三大将謀之,卻得聞奏。
」敬瑭出外見懷州刺史王弘贽,共謀興複大計。
弘贽曰:「前代天子播遷,皆有卿相侍衛府庫法物。
今主上此來,儀有五十騎自随,莫是被潞王即位後,廢了主上,驅迫此來,亦未可知。
」敬瑭回軍中,将王弘贽的話說與沙守榮、奔洪進兩個。
忽洪進向前責罵敬瑭曰:「令公為明宗愛婿,富貴相與共之,憂患亦宜相恤。
今天子播遷,委計令公,冀圖興複,公乃以此緻疑,怎不是附賊要賣天子否?」洪進抽佩刀待刺石敬瑭,當有敬瑭親将陳晖力救得免。
守榮格鬥,被陳晖殺死。
洪進亦自刎死。
劉知遠做牙内指揮使,直引兵入闵帝行宮,将左右從行的騎士,一齊殺盡;隻留闵帝一人,得不加害。
石敬瑭更不谒見唐主,引兵徑趣洛陽。
至清泰三年,唐主宣授石敬瑭做天平節度使,敬瑭欲不拜命,朝旨差張敬達做西北都部署,迫脅敬瑭赴郓州。
敬瑭疑懼,與劉知遠共謀去就。
劉知遠道:「哥哥久在兵間,素得士卒心。
今據形勝地面,士馬又十分精強,若稱兵反叛,帝業可成。
奈何聽命于一紙制書,自投身于虎口乎?」敬瑭聽得知遠這說,心下欣然,應道:「賢弟說的話,使我心下豁然。
」便喚請掌書記桑維翰寫着表,稱臣于契丹主,請以父禮事之。
契丹主回書,許俟八月,傾國赴援。
八月,唐主使張敬達築長圍攻打晉陽。
石敬瑭差劉知遠做馬步軍都指揮使。
十一月,契丹主立石敬瑭做大晉皇帝,改年号做天福元年。
宣授劉知遠做侍衛馬軍都指揮使。
天福四年,晉主加授劉知遠做同平章事,與那杜重威同制。
知遠心下不悅道:「咱有佐命的大功,重威起自外戚,無甚功勞,恥與之同制。
」制下數日,杜門不肯拜受。
晉王怒,謂趙瑩曰:「知遠堅拒制命,可落軍權,令他歸家閑坐。
」趙瑩奏道:「陛下昔在晉陽時,兵不滿五千人,受虜兵十萬餘所攻,危在旦夕,倘非劉知遠心如金石,拚死拒守,大業何由可成?今以小小過失,棄絕功臣,天下之人将謂陛下賞輕罰重,無以制伏臣民。
」晉主怒少解,遣和凝親到知遠居第,宣谕聖旨,促令受命。
知遠皇恐就職。
天福六年,晉王怕安重榮跋扈,宣授劉知遠為北京留守。
那時知遠的孩兒承義,年至十二歲,因出外走馬,被軍卒戲笑曰:「宣贊跨馬趯球快活,怎知恁的娘娘在那孟石村,日夕在河頭擔水,多少苦辛麼?」承義未聽得時,萬事都休,才聽得後,一日也忍遏不下,歸家泣告父親道:「孩兒每出外閑走,被軍人笑罵,道咱在此快活,怎知娘娘見在孟石村河頭擔水辛苦。
孩兒告着爹爹,待親身去尋咱娘娘,探問消息。
」知遠聞言,隻見眼淚汪汪,向承義道:「您不須去,您若去時,兩個舅舅必用計謀陷害您。
待老爺明日結束行囊,帶領百十人一同走去,探您娘娘消息,兩日便回。
」那元帥經行,但見鼙聲振野,騎氣驚人;旌旗飄九陌紅霞,戈甲浸滿眦秋水。
離了北京,離不得饑餐渴飲,夜宿曉行。
不數日到得孟石村二十裡頭,将一行人從并潛伏一處。
知遠自打扮做個讨草人夫,擔着一對草籃,回那孟石村李長者莊上去。
那兩個舅舅李洪信、李洪義全不瞅睬着知遠。
隻有那叔叔李敬業厮認得知遠,帶他去廳上坐定,喝令屋裡點茶出來。
古人有詩說茶,道是: 玉蕊旗槍真絕品,僧家造化極工夫。
兔毫盞内香雲白,蟹眼湯前細浪腴。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好岩溪畔,不許移根傍上都。
茶罷,盞托歸台。
敬業問知遠道:「探聽得賢親在太原大大發迹,今将謂衣錦還鄉,怎生衣服得□□□□?您的妻房在這裡吃哥哥萬千磨難,日夕監他去河頭挑水,受盡苦辛,也指望您功名成遂,夫榮妻貴也。
您下梢隻恁地狼狽,怎不叫他失望!」将出兩件衣服,使知遠穿了,引他去上親下情處厮叫一聲。
因歸去見取三娘子,夫妻厮見,不覺珠淚垂垂。
知遠道:「咱讨草去為北京留守行司,應付喂馬用度,改日卻來相探。
」道罷,挑起草籃便去。
第二日,隻見一陣軍馬在莊門外啰唣。
少刻,北京留守頭踏過了,人從喝道:「低聲!」看看留守馬來,直至李長者廳前下馬,行上廳上坐了。
看那留守坐廳時如何? 無限朱衣當砌畔,幾多衛士立階前;厖眉獄子執黃荊,努目杖家持法物。
左邊排列,無非客将孔目通引官;右侍森嚴,盡是獄級前行推款吏。
法司檢條定法,獄子訊問釘枷。
說不盡許多威嚴,塑畫着一堂神道。
那廳上坐的,卻是李長者贅婿劉知遠,受了北京留守,衣錦還鄉也。
使左右請将三娘子出來,令排備香案,戴冠穿帔,拜受夫人宣命;拜罷,就知遠左邊列坐。
喝令當日排軍,捉将李洪信、洪義兩兄弟跪于階下,罵之曰:「您舊時欺負自家,趕将出去投軍,又要将水淹殺了咱的孩兒!咱這三娘子是您同胞的兄弟,不把半眼觑他,迫令他受盡了萬萬千千磨難,日夕為你做驅口去河頭挑水。
您是不顧恩義的賊!」喝令左右:「将第一等重枷來,将李洪信、李洪義枷着。
待歇予親眷厮見了,押赴門首斬首來軍前獻酒,洩了咱一肚憤氣!」當得妻叔李敬業進前跪告,知遠疾忙起身,走下階來将叔叔扶起,請上廳,歸主位坐定。
敬業道:「人居寒微時,誰不吃人欺負?且如蘇秦未遇時,嫂皆笑之,不為下機;及佩六國相印時,位高金多,親屬皆來跟随蘇秦,幹求富貴,秦皆周之,使滿其欲而去。
又如朱買臣,家貧刈薪糊口,常将書冊挂擔上,行且讀書。
其妻羞見買臣恁地,日夕求去。
買臣道:『吾年五十當富貴,今四十七矣,待我富貴,厚報您恩,休要辭去。
』妻罵曰:『如公終餓死溝中耳,何能富貴?』堅要改嫁。
買臣不能留,姑聽其去。
不三年,拜穎川郡太守。
買臣到任,其妻跟後夫同治橋道,買臣見之,使載後車以歸。
咱哥哥夫妻兩個,自有眼孔識得好人,招賢親入贅。
是洪信、洪義兩個凡夫肉眼,怎識好人?望留守觑着咱哥哥面皮,姑存留兩個承續香火,亦是賢親一場陰德事。
」知遠跪謝了敬業道:「小人聽得叔叔教誨,敢不遵從?」喝令階下排軍,将洪信、洪義兩個疏了枷,引上階來,為他把一個盞,與他退驚則個。
又記得舊日在李家未贅時,曾出外牧馬,馬吃着報恩寺田禾稼,被寺僧拿去笞了二十下。
知遠回孟石村後,此僧不勝恐懼。
知遠乃遣人喚這僧來,命之坐,以好語慰安之,道是:「大丈夫以德報怨,小人以怨報怨;您可安心,咱前日的事如風休冰解,休要疑懼。
」衆心服知遠之器量過人。
知遠在孟石村住得半月十日,帶取李夫人一同回北京留守衙去也。
十月,知遠遣親将郭威,赉诏旨誘說吐谷渾酋長白承福,令他舍棄安重榮,來歸朝廷:「您好生小心勾當,事濟有賞。
」威曰:「虜惟利是嗜,安鐵胡當來,隻将袍褲賜之,得他歸服。
今若捐重賂以誘之,可立緻其來耳。
」知遠令郭威将帶黃金玉帶等自随,往吐谷渾白承福處谕旨雲:「朝廷已割您這田地隸屬契丹,您合自安部落。
今者何故南來助安重榮反叛耶?隻恐重榮喪亡,您部屬無所歸附,悔無及矣!」承福惶懼,帥衆同郭威來歸降劉知遠,知遠表白承福做大同節度使。
六月,晉主石敬瑭疾亟,宣召劉知遠入朝,欲使輔政,策立嗣君。
是時,齊王重貴自立為帝,竟寝其命不遣。
知遠在後得知,由是心懷怨望。
天福八年九月,景延廣執契丹回圖使喬榮,因放榮歸國,乃大言曰:「爾歸語其主,孫有十萬橫磨劍,翁怒則來戰,萬一蹉跌,取笑天下。
」知遠那時做河東節度使,聽得這言語,遂知延廣以大言召寇,但不敢聲言之。
一面增募軍馬,置十餘軍以備契丹沖突耳。
開運元年二月,契丹渡河,晉主自将親征,诏劉知遠擊契丹。
知遠兵屯樂平不進。
八月,宣授劉知遠為行營都統,知遠受命。
晉主再遣使命督促知遠會兵山東,知遠但按兵不動。
晉主疑之,謂所親曰:「知遠據守太原,殊無援朕之急,想有異圖。
」雖受都統之命,實無臨制之權,凡朝廷大事皆不得預聞。
知遠亦自知為主上見疏,但謹慎自守以度日。
郭威見知遠有懮色,謂知遠曰:「小人見令公每日懮形于色,但以淺陋之見觇之,河東之山河險固,風俗好鬥,地多良馬,無事則勸民勤于耕桑,有事則募民習于弓矢,此真霸王之資也。
願令公堅守,不必移鎮,進退在我,又何憂乎?」知遠曰:「咱有此意久矣,顧高祖之恩不可負耳!」 開運三年八月,晉王數召白承福入朝,宴賜甚厚。
其部落入太原畜牧,多犯法。
劉知遠無所輕貸,必以法誅之。
部落往往知朝廷微弱,又怕知遠嚴明,私謀遁歸故地。
劉知遠與郭威商議:「今天下多事,置白承福等部落在太原,乃異日腹心之疾,不如因事圖之。
」密地遣人,進表奏朝廷,謂:「白承福等為謀反複,将有歹心,乞朝廷遷移其部落,使居内地。
」晉王乃遣使命赉诏将吐谷渾部落分隸諸州。
知遠乘其未行,遣郭威招誘白承福入居太原城中,以謀叛坐之,并其部屬四百餘口盡殺之,不留一人。
吐谷渾之黨遂弱。
初,晉主忌知遠位望已隆,乃進爵為北平王,使為北面行營都統。
知遠愈增募軍馬,兼得吐谷渾财畜,愈覺富強,馬步軍各有五萬餘人。
晉主與契丹結怨,知遠心知晉室危亡,忌景延廣用事,更無一言論谏。
契丹舉大兵深入,知遠心知晉主颠沛,嫌晉主忌刻,不遣一兵救援。
至晉主重貴被契丹執以北歸,乃分兵據守四境;遣客将王峻奉表稱臣于契丹。
表雲: 河東節度使北面行營都統進封北平王臣劉知遠,謹頓首上表于大遼皇帝陛下:臣備位晉朝,位兼卿相,主有昏德,而不能進弼違之谏;國有兵難,而不敢遣勤王之師;實以皇帝陛下自天生德,無地不臣。
今以亡國之俘臣,願存前晉之宗社。
冒死謹言,席稿待罪。
伏候聖旨! 契丹主覽知遠所進表了,道是:「劉知遠觀望不至,既不屬南朝,又不事北朝,意将何所屬耶?」乃手诏褒美。
诏雲: 覽卿所奏,備見忠忱。
今賜劉知遠木拐,優禮先朝元老,昭示朕尊賢之意。
此後進表宜加「兒」字于劉知遠姓名之上。
勉守太原,朕将畀爾之嘉命! 王峻捧诏回歸,具道契丹主的意思。
孔目官郭威向知遠道:「虜之恨公深矣。
但王峻言契丹貪殘,大失人心,雖得天下,豈能久有茲土?中國須索中國人為主,且待時而動可也。
」知遠曰:「公之謀,與吾意暗合,可謂英雄所見相同也!」或有勸知遠乘時進兵,以興複晉室為辭,必可得志。
知遠應之曰:「用兵當審時度宜,今契丹新據京邑,未有他變,怎可輕動?況契丹之志,惟在于得貨财,若剽掠已滿所欲,必将北歸。
況春寒已過,勢難久留。
直待其去,然後取之,可以收萬全之功也。
」河東将佐勸劉知遠稱尊号,然後号召四方忠義之士,以取中國。
知遠厲聲曰:「晉主北遷,怎得使爾叛國?如高祖恩義何!」那時知遠聽得契丹主北還,聲言欲出兵井陉,迎奪晉主歸晉陽,命指揮使史弘肇報告諸将佐出師期限。
軍士皆歡言:「中國無主,今主天下者非我王而誰?宜推戴北平王先正位号,然後出師未晚。
」争呼萬歲。
知遠疾聲叱之曰:「虜勢尚且披猖,吾之軍威未振,當且建功業,然後俟天所命。
士卒何知,妄有所請!」命左右禁止之。
孔目官郭威與都押衙楊邠入說知遠曰:「此殆天意,非止人謀。
王不乘此時應天順人,則人心一去,怎不反受其殃?請大王熟思之!」知遠為衆迫脅,乃即皇帝位。
自言未忍改晉國之号,又嫌開運年号不佳,更稱天福十二年。
诏諸道有為契丹括率民間錢帛者,截日革罷。
晉主知遠自将精兵東迎出帝,至壽陽,聽得已過數日,乃留兵戍承天軍而還。
詩曰: 晉君借援犬羊群,迫脅唐君赴火焚。
誰料犬羊更吞噬,周還圖漢不堪聞! 周史平話 卷上 詩曰: 漢祚相傳儀四春,區區篡位謾勞神。
浮榮易若草頭露,大位歸之花項人。
五代幾年争霸業,千村萬落漲氛塵。
誰知天意歸真主,夾馬營中王氣新。
話說郭威事漢高祖劉知遠,凡軍府之事,無問大小,悉以咨問于威。
高祖升遐,将太子承佑分付着郭威輔佐。
奈承佑谥做隐帝的,聽信外戚李業讒言,一朝無故輕殺大臣。
郭威舉兵反叛,挈享國四年之漢鼎而遷之周廟,是為周太祖也。
且說周太祖姓郭名威,乃山東路邢州唐山縣地名堯山人氏。
其父郭和以農耕為業,其母常氏乃河東路潞州黎城縣常武安的妹妹;自嫁事郭和後,丈夫日勤耕稼,婦女夜事績織,厮共生活,應當官司徭役。
一日,郭和出田頭耕耨禾苗,常氏将飯食送往田間,在中路忽被大風将常氏吹過隔岸龍歸村,為一巨蛇将常氏纏住。
不多時雷電頓息,天日開明。
常氏吃這一唬,疾忙奔歸堯山,便覺有娠。
懷孕一十二個月,生下一個男孩,誕時滿屋祥光燦爛,香氣氤氲,郭和抱那孩兒一觑,見左邊頸上生一個肉珠,大如錢樣,珠上有禾穗紋,十分明朗。
郭和向常氏道:「這個肉珠作怪,珠内有禾,莫是田禾之寶?」夫妻私相告語,怕生這男孩後,每歲田禾倍熟,因命名喚做郭成寶。
豈料得這孩兒後,家中生計蕭條,田禾耗損。
不兩年間,郭和身死。
那常氏帶取這個孩兒,年幼無依,未免并疊了家财,将郭和營葬了畢,母子兩個奔去河東路潞州尋着黎陽縣,投奔着常武安家裡收留,同共作活。
年至七八歲,他舅舅常武安使令郭成寶去看牧牛畜。
有那大蟲要來傷殘牛隻,被成寶将大柴棒趕去,奪取牛回來。
成寶歸家,說與舅舅得知。
常武安道:「您年紀雖小,卻有膽智,我為你改了名喚做郭威。
您小年有這膽氣,他日可無負『威』之名也!」 年至十一歲,武安令郭威去看守曬谷,怕有飛禽來吃谷粟時,驅逐使去。
無奈那雀兒成群結隊偕來偷吃谷粟,才趕得東邊的去,又向西邊來吃。
無計奈何,郭威做成竹彈弓一張,拾取小石塊子做彈子,待那飛禽來偷谷時分,便彎起這弓,放取彈子,打這禽雀。
卻不曾彈得雀兒,不當不對把那鄰家顧瑞的孩兒顧驢兒太陽穴上打了一彈。
彈到處,隻見顧驢兒斃倒在地氣絕。
被那地分捉将郭威去,解赴黎陽縣裡打着官司。
離不得委官親到地頭,集鄰驗視顧驢兒屍首,除太陽穴一痕緻命外,餘無痕傷。
取了郭威招伏,解赴潞州府衙去聽候結斷。
那潞州刺史坐廳,将郭威管押立于廳下。
刺史一觑,卻是孩兒每打殺了孩兒。
把筆就解狀上判送法司拟呈。
那法司檢拟郭威彈雀誤中顧驢兒額上,系是誤傷殺人,情理可恕;況兼年未成丁,難以加刑。
拟将郭威量情決臀杖二十,配五百裡,貸死。
呈奉刺史台判,準拟照斷,免配外州,将頰上刺個雀兒,教記取所犯事頭也。
司吏讀示案卷,杖直等人将郭威依條斷決。
決訖,喚針筆匠就面頰左邊刺個雀兒。
刺訖,當廳疏放。
郭威被刺污了臉兒,思量白淨面皮今被刺得青了,隻得索性做個粗漢,學取使槍使棒,彎弓走馬。
每夜讀誦《阃外春秋》、《太公兵法》。
年至十五六歲,勇力過人。
吃酒時,吃得數鬥不醉;吃肉時,吃得數斤不飽。
一日出市上閑走,有一漢将着一條寶劍要賣。
那劍光閃爍,殺氣峥嵘。
正是: 手持三尺龍泉劍,定取皇家四百州。
那漢将這寶劍出賣,郭威便問那漢道:「劍要賣多少錢?」那漢索要賣五百貫錢,郭威道:「好!隻直得五百錢。
咱讨五百錢還你,問你實得。
」那漢道:「俗語雲:『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捍身,您孩兒每識個甚麼?您也不是個買劍人,咱這劍也不賣歸您。
」郭威道:「卻不叵耐這厮欺負咱每!」走去他手中奪将劍來,白幹地把那厮殺了,将身逃歸邢州路去。
郭威到得邢州,尋問唐山縣地名堯山,到得鄉裡,那有一個人厮認得他?他跟着那娘娘常氏回潞州時節,郭威且得二三歲;今雖長成,奈緣刺壞了臉,誰人肯認他。
行了兩日,卻有他親叔父郭科認得他頸上肉珠兒,便喚道:「郭成寶,您今恁地長成了!又怎生刺了臉兒?」郭威向郭科把别後的事一一說了一遍。
郭科道:「您雖是殺了那人,卻是州縣隔遠,那裡有讨您處?您且在此閑耍幾時,卻讨個生活歸您做。
」 一日行從柴仁翁門道過,那柴家是個世代豪富,好布施,濟貧寒,積陰德的人。
他門下常有諸色百工技藝的人,在彼仰給衣飯。
他門下一個相士見了郭威,向柴仁翁道:「适來行過的後生,是何處人氏?這厮将來貴不可言。
頸上一顆肉珠,乃是禾寶。
頰上一個雀兒,将來雀兒口啄着禾粟時分,這人做天子也!」柴長者見那相士恁地說了,急忙使人喚郭威進來,問他來曆。
郭威逐一說與柴長者聽了一遍。
長者問郭威曰:「您而今在這裡做個甚的生活?」郭威道:「咱待去為人雇傭,挑擔東西,胡亂糊口度日。
」柴長者道:「不消恁地。
咱有個親生女兒喚做柴一娘,招您做贅居女婿,不知您意下如何?」郭威見說:「謝長者看觑!但是小人身畔沒個遼丁,怎生敢說婚姻的話?」柴長者道:「大丈夫富貴貧賤,各有時命。
且忍耐在家裡,俟時通運泰,必有發迹的分也。
」柴長者便喚鄰舍範文二做媒,與郭威的叔父郭科說知,擇取良辰吉日,招郭威入舍,與柴一娘結百年夫婦之好。
奈郭威既入贅柴家後,柴長者是個豪富的人,他貪圖相士道郭威他日做天子,别作一眼觑他。
那柴仁翁有兩個孩兒,長的名做柴守禮,次的名做柴守智,每日與郭威厮趕閑耍。
郭威是個浪蕩的心性,有錢便要使,有酒便要吃,時常出外,好使性氣與人厮打。
柴氏向郭威道:「咱父親累代積善,不喜您恃勇使性打人,怕有失手時,自投刑憲,怎不生受?」 郭威一日向柴一娘道:「您且安心在這裡。
咱娘娘在潞州舅舅常武安家裡,自前年買劍殺了那厮走從這裡來,一向不知他音耗是怎生。
近來該遇赦恩,從前罪過官裡都赦了。
咱便欲過潞州,探我娘娘一番。
有盤纏可得三五十貫文與我,歸來卻得厚謝。
」柴氏見他有這孝心,便向爺爺柴仁翁說知,津發郭威離了家門,投潞州去。
是時後唐天佑二十年正月的事也。
行經月餘,已到潞州常武安家,見了舅舅,問着娘娘信息,且知母氏已自喪亡。
是他常舅帶郭威去墳頭拜墓了,恸哭一頓。
覺得常武安嫌郭威在前生事連累,亦不甚眷顧着他。
恰遇三月時分,有澤州節度使李繼韬将澤州叛唐歸梁,出榜召募敢死勇士備禦。
榜曰: 潞州節度使司欽奉诏敕,差當職備禦本鎮,收剿裴約,拔取澤州。
今備榜召募敢死義士,充軍前勾當。
如有英雄豪傑勇力之士,願當一面,願保一城,自出奇謀,共立異績者,許赴軍前應募。
待斟酌官賞,奏換真命,斷不食言。
故茲榜示,諸人通知。
天佑二十年三月日榜。
李繼韬出了這榜,無人應募。
郭威讀罷,心中大喜,自思忖道:「咱有些武藝,識得兵書,若不去充軍,要作何用?」即日去州前揭了榜應募。
繼韬一見大喜,便署他做裨将,統率五百人。
五月,繼韬要統兵攻取澤州,遣董璋做着先鋒。
董璋到澤州城下,與裴約會戰。
二将交鬥,裴約佯敗,董璋乘勝追殺,被裴約伏兵四起,将董璋活捉了。
那時郭威躍馬,手輪雙刀,突入裴約陣上格鬥,殺傷三十餘人,将董璋搶歸。
那裴約一直趕來,被郭威勒回馬射了一箭,裴約中箭墜馬而死。
董璋遂取了那澤州,卻把取城的功勞報着李繼韬做自己功請賞。
郭威吃董璋争了這功,又隸屬他部下,思量與他厮争不出,嘔了一肚價怒氣,沒奈何,他是粗漢,隻得多吃了幾碗酒,消遣愁悶。
連泛了二三鬥酒,該酒錢一貫有餘,身下沒錢,未免解個佩刀,問店家權當酒錢,候有錢卻來取贖。
店家不肯當與,被郭威抽所執佩刀,将酒保及店主兩人殺死了。
地分捉将郭威解赴節度使司去,李繼韬大怒道:「您是軍将,怎得妄殺平民?」郭威将救董璋殺裴約取澤州的事,向繼韬詳細說了:「隻為吃董璋争了功賞,肚悶,将佩刀當些酒吃,醉後将他殺了。
」繼韬見說,且喝令長枷送獄收問。
終是惜他勇力,不忍壞了他,密地喚人放威走了。
郭威直奔入汴梁,單獨一身,沒個歸着。
一日,在禦街上閑行,有陰陽官費博古設肆賣卦,郭威去個卦肆裡買一個卦,專占此身去就。
費博古排下了卦子,問:「丈丈要作何用?要謀甚事?」郭威道:「咱到此間,待要去充軍;又待要奔歸邢州鄉裡。
這卦吉兇怎生?願先生明告!」費博古且将卦影來檢了,寫着四句詩。
那四句詩道個甚的? 百個雀兒天上飛,九十九個過山西。
内有一個踏破腳,大梁城裡賃驢騎。
郭威一見費博古寫了這詩,心中道是:「咱名喚做郭雀兒,他卦影上分明提出咱姓名,極是靈驗!」博古道:「此卦大吉,乃幹卦飛龍之象,不可戀舊回鄉,隻好在汴梁住坐,将來有富貴之分也。
看詳此卦,幹象為龍,亦君象也;飛龍在天,利見大人;若不為君,他日亦是近君□德之人。
隻可谒見大貴人,自此發迹非細。
老夫自從在這裡設肆賣卦,前後不曾占得一課如此。
賢丈功名來逼,千萬保重!他日無忘老夫之言也。
」道罷,郭威心中欣喜,去街上買些酒吃,恰遇平章劉知遠朝回,那郭威醉倒路旁,被喝道軍卒将藤棒子打起來,擁至知遠馬前。
知遠見郭威是個健漢,喚郭威跟着馬來,引歸私第,詢問郭威是何處人氏,怎生醉倒路旁。
郭威從那應募李繼韬軍下攻取澤州,被董璋占了功賞,殺人逃走,來到此間,逐一細說與知遠聽了;向郭威道:「您有這般智力,當此亂離之世,不從事弓刀間立着功名,取那富貴,怎不枉了一生?虛擲光陰,真是可惜!」喚左右将一卮酒賜與壯士飲啖。
郭威告覆:「相公!一卮酒怎能醉我?若蒙頒賜,告覓一鬥見賜!」知遠見郭威是慷慨丈夫,喚将二鬥酒,仍将熟豚蹄一隻,與他按酒。
郭威就廳下接了酒并豚蹄,向廳前跪謝,将到廊下,把大大碗傾酒,滿滿泛了三五碗,抽腰間所佩的刀,将豚蹄割取大脔啖了。
劉知遠喚入宅堂裡去問:「郭威,您隻在咱帳前做親将,統帥七百人,您為頭目。
」實時出了劄付,将一部軍馬交郭威管領。
開運元年,晉主自将兵親征,駕次澶州,檄劉知遠做招讨使,與杜威、張彥澤兩個各統所部兵馬,備禦契丹。
是時,劉知遠帥軍從太原路去。
契丹遣偉王将兵寇太原路。
偉王帥精兵五萬,在忻州秀容縣北下寨,旌旗蔽野,馬畜彌山。
劉知遠令寫書約會白承福合兵防禦。
郭威道:「告樞密招讨相公,小人請将精兵三千,明日決定破賊。
請相公憑城看小人用計劫取賊營!」知遠謂郭威曰:「虜兵方來,其氣甚銳,未可與戰,您不可輕敵。
」郭威曰:「彼跋涉風沙,兼程疾驅而來,士馬疲困;若不乘此攻擊,待營壘已成,我軍見其士馬之盛,必奪其氣,不敢與敵,則勝負未可知也。
何似乘其疲困而擊之,可以得志?」知遠曰:「您道得是也!」日未晡,郭威下令,令軍士備辦糧食,人持火炬一枚,向忻州秀容縣南藏伏了;約以夜後火舉,則各焚炬鼓噪而進。
恁地分付了,郭威脫了衣服,令軍人将他背脊上打了三十下背花,星夜走過秀容縣北契丹寨上詐降;被巡卒拿去,擁見偉王。
偉王道:「這人莫是奸細?交軍下斬了頭來!」郭威垂泣道:「小人遠遠來投大王,要為大王白手取了太原,少報仇怨;怎生疑我是細作,枉把小人殺了!」偉王見說,喚:「且留人間。
您是何人?可說因依仔細!」郭威道:「咱是劉招讨帳前親兵郭威,因吃酒得罪,被主帥将小人打了三十背花,禁受不過,特地投奔大王。
大王不信,可驗背瘡,便見的實。
」偉王看了郭威背上杖瘡,便不疑他,問:「郭威,您有甚計可取太原?」郭威道:「知遠軍下有一個使妖兵的人,喚做馬殷,會藏形匿影,喝茅成劍,撒豆成兵。
今馬殷已在大王軍營中了。
合先為除了這人,則知遠如失左右手,太原可以唾手拿來。
小人請一張劍,并大王帳下親兵一人為伴,咱有術可以拿得他。
」偉王将劍一口付郭威,令阿裡罕做伴當,一同搜捕。
郭威待至二更後,被郭威将阿裡罕殺了,并帳前親軍,盡行砍殺,舉火大噪,一軍擾亂。
那三千伏兵,四面掩殺,偉王儀以身免,俘斬一萬七千餘人。
偉王即日引兵逃遁,郭威大得勝捷。
表奏朝廷,辟郭威做節度司參謀兼推官,凡有軍馬文字,必使郭威共議。
八月,晉主遣劉知遠做行營都統,令将所部兵馬約會山東田地,共禦契丹。
那時知遠堅守太原,無赴援之意;晉主疑之,每有國家大事,皆不使知遠謀議。
劉知遠自見位高勢偪,頗以為憂。
一日,問郭威曰:「朝廷征兵甚急,咱每是怎生去就?」郭威謂知遠曰:「河東得山河之險固,有士馬之精強。
無事則民勤于耕稼,以廣軍儲;有事則民習于弓矢,以莅武事。
此真霸王之資也。
閉關自守,又何憂乎?」 晉開運三年八月,白承福部落在太原多務剽掠,居民不安生理。
劉知遠憂之,一日,與郭威謀曰:「方今天下多事,若使吐谷渾白承福等久居太原,此乃腹心之疾,不如早除之。
」威曰:「密表于朝,乞遷之内地,分其種落置諸州,則可無患。
」晉主得表,遣使送其部落分隸諸州。
知遠使郭威等誘承福等入城,以謀叛誣承福等,合其族四百人,殺之無遺。
開運四年七月,劉知遠即皇帝位,國号曰「漢」,诏授郭威做樞密使。
樞密院吏魏仁浦奉使契丹還,郭威訪問仁浦兵數及故事。
仁浦強記精敏,逐一疏陳,郭威專信任之。
是時,朝廷庶事草創,漢主知遠悉以軍府事委郭威提督。
幹佑元年正月,漢主疾大漸,召史弘肇、郭威等入内,漢主泣謂威等曰:「吾披荊棘,共卿等取天下,從事鞍馬三十餘年,行與卿等訣别。
嗣子承佑幼弱承佑即隐帝,後事托在卿等,善護之!」道罷,漢主殂于内寝。
郭威與史弘肇謀,秘不發喪,下诏稱杜重威謗議朝政,頗懷歹心,将重威并其黨押赴市曹斬之。
市人争割重威之肉以啖之。
河東節度使劉崇,當漢高祖知遠鎮河東時分,與郭威争權有隙。
至是見威方總兵柄,劉崇憂懼,恐郭威報怨,與判官鄭珙謀曰:「主上幼沖,政在權臣。
咱與郭侍中不諧,他日必有變,将如之何?」珙曰:「晉陽之兵,天下無比。
況又山川險固,十州征賦,足以自給。
公為宗室大老,不向此時善自為計,他日受制于人,悔之何及?」崇曰:「您說得是也!」即日罷了上供征賦,收募豪傑,籍民丁為兵,朝廷诏令多不禀承,而反叛之意将萌矣。
會河中李守貞反永興王景崇反鳳翔趙思绾反三鎮反叛,漢隐帝诏郭威為西面招慰安撫使,樞密使如故,将兵趨河中,督三道軍馬,收捕三鎮,諸軍皆受郭威節度。
郭威受命,至河中,分兵為三道,攻打河中。
白文珂、劉詞兩個就同州進兵,常思自潼關進兵,郭威自陝州進攻。
蓋郭威撫養士卒,與之同甘共苦,小有功的,厚賞之;微有傷的,親視之;軍士無問賢不肖,凡有開陳,皆溫辭色接之;微忤不怒,小過不責。
由此得将士心,所守必固,所攻必克。
幹佑二年正月,郭威聽得蜀兵來救鳳翔,趙晖戰敗,求救于郭威。
威自将精騎五千人赴援,未到大散關,蜀兵聞風逃遁。
郭威再還河中。
李守貞果觇郭威之出,使王繼勳引精騎千餘人夜襲漢栅,縱火大噪。
劉詞使裨将李韬禦之,繼勳戰敗,殺獲七百餘人,繼勳中矢而逃。
四月,李守貞再出兵攻漢長圍。
郭威謂都監吳虔裕曰:「聽得河中非久食盡,來則禦之,去則勿追。
不旬月間,三鎮之叛盡授首矣。
」魏延朗統兵來劫長圍,吳虔裕蹻馬迎戰,戰才數合,魏延朗已被吳虔裕活捉過來。
王繼勳帥其衆三千人,詣郭威軍前投降。
七月,李守貞見趙思绾、王景崇兩鎮已降,郭威将兵攻拔了河中府外城了,李守貞與妻子赴火自焚。
郭威入城,獲守貞孩兒崇玉與其僞相國師總倫等,解送大梁,磔屍于市。
八月,郭威自河中歸,道經洛陽,見西京留守王守恩貪鄙聚斂,刻剝百姓;徑出樞密院頭子,命白文珂代守恩做西京留守。
九月,郭威歸至汴梁,前軍人唱凱歌,後陣馬敲金镫,回到禁城了。
漢隐帝登寶殿,集文武官班分立于金階之下。
群臣進表,稱賀三鎮已平。
郭威至殿下,朝見隐帝。
帝勞之曰:「卿跋涉山川之險,沖冒風沙之中,運籌決勝,使元兇授首,三鎮悉平,非卿之力不及此!」龍顔大悅,便支給了金銀絹帛各五千匹兩,犒賞諸軍,宣郭威加侍中樞密大使。
威奏漢主曰:「臣将兵在外,凡鎮安京師,供饋兵食,皆宰相大臣居中者之力。
臣安敢獨當此賜?」隐帝遍召宰相、樞密、宣徽、三司、侍衛使九人至殿下,帝命内府出金帶一條賜郭威,玉帶九條賜宰相以下九人。
加授史弘肇中書令,窦貞固司徒,蘇逢吉司空,蘇禹珪、楊邠仆射。
史弘肇又奏曰:「臣以郭威削平三鎮,推功于臣等,濫蒙恩賞。
在外藩鎮,未沾恩賜,怎不觖望?欲望聖慈允臣所奏,以削平三鎮,大赦天下,普賜恩爵,使中外之人,共沐維新之澤,不亦美欤?」漢主允奏,令學士院草诏大赦。
赦文曰: 朕以幼沖,入繼大統,宵旰以思,未臻善治。
何物強藩,誘緻鄰寇,蕩搖我邊疆,俘殺我人民。
顧予小子,未堪家多難;萊爾二三股肱,實左右朕。
元樞出督,諸郡豪傑響應,未及期年,群兇授首,三鎮底甯。
除征行軍馬,别行犒賞外,加諸鎮節度使各轉三官;部下屬官将士,各轉兩官。
所有三鎮百姓,久遭幹戈圍守,今年合征田租,并行蠲免外,餘三年免征一半。
自九月初五日昧爽以前,除殺祖父母、父母,弟殺兄,奴婢殺主,大逆不道,不在赦原外,其餘已結正未結正,已覺發未覺發,罪無大小,鹹赦除之。
于戲!否往泰來,共睹維新之化;上作下應,永臻丕乂之風。
咨爾多方,體予至意!故茲诏示,想宜知悉。
朝廷宣讀赦文了,遣奉使星夜趕到各路開讀,遵依诏旨施行。
中外之民大悅。
十月,邊郡奏報契丹引兵入寇河北,乞朝廷差兵防禦。
朝廷公議,差委侍中郭威都督諸路軍馬出河北拒守。
幹佑三年四月,漢主謂史弘肇曰:「契丹寇河北,昨差郭侍中出督諸将防禦,朕欲使郭威鎮守邺都,使諸将一聽郭威号召,其備禦契丹事務,專委郭威便宜處置。
」弘肇奏曰:「宣授郭威做邺都留守,仍領樞密大使如故。
」蘇逢吉力争,以為無留守帶行樞密使的故事。
弘肇曰:「領樞密則可以攝伏諸将,便宜行事,号令行矣。
不然,事權不一,動有牽制掣肘之患,何以責其成功?」漢主從弘肇之請,令學士院降制:郭威邺都留守,樞密大使依舊。
仍诏河北諸路甲兵錢谷,但見郭威文書,立皆禀應。
郭威妻柴夫人無子,有妻兄柴守禮的孩兒名榮的,郭威養以為子。
至是,朝廷署授郭榮做貴州刺史。
五月初三日,郭威陛辭赴邺。
至邺,召集諸将佐就留守衙裡排着筵會,酒至三行,郭威謂諸将曰:「威叨承天眷,留守邺都,将旨此來,專以備禦契丹,撫安邊境,為第一義。
體知河北諸郡,頻年兵革,凋弊已甚,一意撫摩,尚恐民不聊生。
今視事之初,與諸将約:謹斥堠,守封疆,廣軍儲,繕兵甲,諸公責也。
毋得縱軍卒抄掠平民,無得放頭口蹂踐禾稼。
契丹猝至,則内堅壁而外清野,量敵後進,庶收萬全之功。
今後『成功有賞,違令者誅』,與諸公共守八字,斷不渝也!」諸将聽得郭威言語,私相謂曰:「郭爺爺敕令不可違犯!」自是契丹畏服,不敢犯邊。
隐帝自即位以來,三鎮既平,中外無事,除喪聽樂,靡所不為。
十一月,有太後的弟弟李業,因求做宣徽使不得,卻與嬖幸閻晉卿、聶文進、後匡贊、郭允明三四個,日夕在漢主跟前谮毀大臣楊邠、史弘肇、郭威等。
一日,同謀激漢主忿怒,将大臣楊邠、王章、史弘肇等三人盡行誅殺。
遣供奉官孟業赉诏,令行營都指揮使郭崇威、曹威,殺郭威及監軍王峻兩個。
郭崇威将孟業囚在獄中,将诏示郭威。
威曰:「吾與諸公被荊棘,從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衛國家。
今事勢至此,怎敢偷生?君輩當奉行诏書,取吾首以報天子,庶不相累。
」崇威等皆垂泣曰:「天子幼沖,此必左右群小所為。
願從公入朝自訴,蕩滌鼠輩,以安朝廷。
」威乃留養子郭榮鎮守邺都;令郭崇威做先鋒,自帥大軍,陸續以進。
漢主恐外有變,急诏慕容彥超、侯益等入衛。
彥超方食,得使者赉诏來到,舍匕箸,即日帥兵就道。
至汴梁,漢主謂彥超曰:「聽得郭威自邺都舉兵反叛,禁中之事,煩卿衛護。
功成之日,當以郭威官爵相處。
」彥超愧謝而退。
侯益亦入朝奏曰:「臣有一得之愚,切謂邺都戍兵家屬盡在京師,不若閉城自守,出其軍人妻屬登城以招之,人人思家,可不戰而勝也。
」彥超聽得這話,笑曰:「侯益衰老,為懦夫計耳!怎能挫郭公遠來銳鋒?」郭威軍行至澶州,漢主遣侯益統帥閻晉卿、吳虔裕、張彥超等諸翼軍馬趨澶州。
郭威乃過滑州,義成節度使宋延渥開城迎降。
威入滑州,取庫藏财帛支勞将士,且舉酒屬從行諸将曰:「聞侯令公已督諸翼軍馬自南來,吾欲保全爾曹功名,怎不奉行前诏?吾死且無所恨。
」諸将流涕言曰:「公不負國家,國家卻負公,所以吾黨争欲效死,如報私仇。
願公前進,彼侯益何能為哉?」監軍王峻徇于軍中曰:「咱得郭爺爺處分,俟克京城日,聽諸軍旬日剽掠。
」諸軍皆踴躍思奮。
卻說漢主聽得郭威軍至河上,頗自悔懼,私謂窦貞固曰:「昨來舉事太匆匆,如今奈何?」威至封丘,人情恟懼。
慕容彥超于漢主跟前大言曰:「臣視北軍猶蠛蠓耳!」退問郭威兵數及将校姓名,始憂懼不知所為,拊髀長歎曰:「此亦勁敵,未易破也!」會郭威頸上患疽,且駐軍封丘治療,三日而愈,頸邊所刺雀兒,果與珠上禾黍相及。
柴夫人令郭威覽鏡道:「您曾記得咱爺爺見相士說,您雀兒啄着菽時分,必為天子?今雀兒厮近了,富貴來迫,公千萬自愛,毋辜咱父親的期望也!」漢主探聽得郭威兵至七裡店,漢主與慕容彥超帥大軍屯七裡店,與郭威軍對營下寨;又使劉重進帥禁軍與侯益會合,屯赤岡。
時扈從軍容甚盛,至暮,皆不戰而須來日。
慕容彥超引輕騎直沖郭威陣上奮擊,郭威與李榮帥騎兵拒之,彥超敗走,麾下死者百餘人。
于是諸軍往往逃走潰散,降于北軍。
侯益等密地走見威投拜,威各遣之還營。
慕容彥超與十餘騎奔歸兖州。
漢主獨與三相及從官十餘人宿于七裡寨,回視諸軍,皆在郭威麾下矣。
旦日,漢主還宮,行至玄化門,有劉铢在門上射箭,幾中漢主。
漢主回辔,北至趙村,追兵已及,疾忙下馬,走入百姓家,忽為亂軍所殺。
郭威帥兵自迎春門入,歸私第。
初,郭威在魏時,漢主命劉铢往郭威居第,将威家屬盡行屠殺。
劉铢性殘忍慘酷,雖嬰孺無得免的;惟柴夫人與郭榮侍威在鎮,無恙。
諸軍入京城,大掠通夕,獲劉铢、李洪建,囚之于獄。
次早,命諸将分部禁遏剽掠者,至日哺乃定。
郭威素服入哭隐帝,遷其梓宮于西宮。
王峻請曰:「隐帝不君,傾覆社稷,請如魏高貴鄉公故事,葬以公禮。
」郭威不許,謂峻曰:「倉卒之際,吾不能保衛乘輿,使之遇害,罪亦大矣!奈何貶君之位,以快私憤乎?此吾之所不忍也。
」郭威帥百官往太後宮起居,奏太後曰:「先帝晏駕,請早立儲君,以主社稷!」太後诰曰: 河東節度使劉崇、忠武節度使劉信,皆高祖弟也。
武甯節度劉赟,崇之子,高祖養以為子。
開封府尹劉勳,高祖的兒子也。
其令百官議擇所立! 郭威、王峻入見太後,請立開封尹劉勳為嗣。
太後曰:「劉勳久患羸疾,不能起,何以臨朝?」令左右以卧榻舁劉勳,以示諸将。
諸将信之,乃别議所立。
郭威與峻議欲立劉赟為嗣,百官表請太後下诰,遣太師馮道詣徐州迎劉赟。
初,威在河中讨三叛時分,得朝廷诏書,見其處分軍國之事,皆合機宜,問誰為之,使者以範質草诏對,威曰:「此人宰相器也!」直學士當草制诰,威獨令範質草诰,令具儀注于倉卒之中,讨論撰定,皆合事宜,威稱賞不已。
翌日,郭威帥百官請太後臨朝,垂簾聽政。
郭威奏曰:「臣合門老幼,被劉铢屠殺已盡。
告太後殿下,将劉铢早正典刑。
」太後曰:「付與卿自行處斷,便族滅其家,不足以雪公之恥也。
」郭威奏曰:「劉铢屠絕我家,我又屠滅其族,怨仇反複,無有窮極。
乞将劉铢押赴市曹處斬,枭首于市;全宥其家,免行族滅。
」聞者皆謂郭威用心忠厚。
劉铢屍棄于市,軍士憤怒,有碎磔其肉以喂犬者。
不兩日聞,有河北路進奏告急文字,報道契丹入寇,屠我内丘,陷殺饒陽。
太後急遣郭威将所部兵馬迎擊,除範質做樞密副使。
且說劉赟接得太後诰命,留右押衙鞏廷美、教練使楊溫,鎮守徐州,與馮道等趨汴梁。
在路儀仗,皆如王者儀制,左右山呼萬歲。
郭威至滑州,留數日,赟遣使慰勞,謂将受命時分,相顧不肯下拜,私相告語曰:「咱輩破京城之日,屠陷京都,連日剽掠。
今複立劉氏為天子,設若問罪我輩,則全軍被戮,吾黨無遺類矣!計将安出?怎不早自為謀?毋待臨期及禍,悔無及也!」郭威軍行至澶州,将欲起離,将士拜伏馬前不起。
郭威曰:「您起來!有話得說,遮欄馬首欲何為耶?」諸将士卒大噪曰:「今中國無主,咱每從侍中征戰,便立得功勞,有誰憐我?譬如在河中時血戰幾番,末梢頭和侍中幾乎性命不保。
天子須侍中自為之!若立劉氏,則我将士屠陷京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使劉氏為之,咱每但有反叛而已!侍中能自保富貴乎?」将士急忙将馬前黃旗裂斷,被郭威身上,共擁威立馬,山呼萬歲。
即日向南行,趨歸汴梁。
郭威乃上太後箋,請奉漢宗廟,事太後為母。
下書撫谕汴梁士民,具道為軍士迫脅的意,仰官民安心生理,一如舊制,毋得妄生驚疑。
軍至七裡店,窦貞固報告百官道:「新天子已到七裡店。
」百官以下,盡出郊迎拜谒。
貞固等到七裡店,上書勸郭威即皇帝位。
那時劉赟已到宋州。
王峻、王殷兩個探聽得澶州軍變,遣着郭崇威将馬軍七百人前往宋州,拒住劉赟,休教他入朝。
崇威到得宋州城下,赟見他帶得人馬來,疑必有變,閉了城門,登樓诘問崇威曰:「公提兵此來,有何話說?」崇威對曰:「澶州軍變,郭侍中遣小人來此宿衛大王,非有他事也。
」劉赟召崇威登樓,執崇威手垂泣曰:「不幸國家多變,先皇聽信讒邪,緻宗社傾亡。
今日事已至此,為之奈何?」崇威曰:「郭侍中不負高祖皇帝委托,保無他虞,請大王安心!」是時,護聖指揮使張令超、許州判官董裔幾個,皆來侍衛,密地向劉赟曰:「觇着崇威視瞻舉措,敢有歹心?道路行者皆言郭侍中已稱尊禦極,而殿下深入不知回轅,将及禍矣!為今之計,宜召張令超,谕以禍福,乘夜将兵劫取崇威的馬軍,掠睢陽金帛,募士卒,投北走歸晉陽。
彼新定京邑,朝廷人事倥偬,未暇調兵追我。
待彼來追,則我之巢穴成矣。
殿下宜早圖之!」赟曰:「郭侍中一心徇國,縱肯負我,讵肯負高祖之恩哉?」猶豫未決去就。
是晚,崇威密說張令超歸朝。
平明,張令超帥衆歸崇威營。
赟倉皇大懼。
郭威又遣人趨馮道先歸。
馮道辭赟先行,赟泣謂道曰:「寡人此來所恃者,以太師三十年舊相,故無疑耳。
今事危急,太師何以教寡人?」道嘿然不對。
客将賈貞數瞬目示赟,欲令劉赟殺了馮道。
赟謂賈貞曰:「汝輩不得草草,無預馮公事,豈得妄生疑忌!」馮道既行,郭崇威将劉赟遷移外館居住,将赟的腹心人董裔、賈貞等數人,密地殺了。
不兩日間,朝廷差使臣黃仙芝傳太後诰命,廢劉赟做湘陰公,令侍中郭威監軍國事。
馬铎統兵入許州,劉信惶懼自飲藥而死。
内而百官,外而諸鎮,相繼上表勸威即真稱帝,威卻而不受。
威軍營步軍将校章京,因醉揚言曰:「向者澶州馬軍扶立,今步軍亦欲扶立矣!」威立命斬之以徇。
周廣順元年正月,漢太後下诰授監國郭威符寶,就南郊築登極壇,壇分三級,按天地人;每級十二梯,按十二月;壇側建大旗二十四面,按二十四氣。
百官詣郭監國居第,扶擁郭威登壇,身上穿着赭黃袍,上加兖服,頭戴冕旒,旒皆十二斿。
告于皇天後土,拜受冊命,即皇帝位。
百官三舞蹈,山呼:「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定國号曰「周」。
制曰: 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後,國号宜曰「周」。
改元為廣順元年。
大赦天下。
凡倉場庫務掌納官吏,無得收鬥餘稱耗。
舊所進羨餘物,悉罷之。
犯竊盜及奸者,并依晉天福元年以前刑名決遣。
罪人非反逆,無得誅及親族,籍沒家資。
唐莊宗、明宗、晉高祖各置守陵十戶。
漢高祖陵職員宮人薦享、守戶并如故。
宣赦已畢,遍行天下。
周太祖即郭威追念史弘肇無後,乃召弘肇親吏李崇矩入内,訪問弘肇親族。
崇矩奏言:「有史弘福的,是弘肇弟弟,今尚存在。
弘肇的家财,舊是崇矩掌其簿籍,皆知其數。
」因使人宣召史弘福,盡拔史弘肇抛下财産付與史弘福,令其隸皇子郭榮帳下做屬官。
請漢太後李氏遷居西宮,上尊号曰「昭聖皇太後」。
那處置已定,漢之國祚遂為周太祖郭威取了也。
後有人詠道: 憶昔澶州推戴時,欺人寡婦與癡兒。
周朝才得九年後,寡婦孤兒又被欺! 卻說那北漢主劉旻初名崇,漢高祖同母弟也。
舊為太原府尹北京留守。
周太祖郭威讨三叛李守貞、王景崇、趙思绾時分,立大功,與旻有怨隙。
及聞隐帝被弒,旻即謀舉兵向阙。
周太祖自河中入,陽立旻孩兒劉赟為漢嗣。
旻喜曰:「吾兒為帝矣!」乃罷兵,遣判官鄭珙奉使至京師。
周太祖見鄭珙,具道所以立赟之意,且自指其頸以示鄭珙曰:「郭雀兒待做天子時,做已多時。
傳示劉節使,自古怎有雕青花項天子耶?幸公無疑!」厚待鄭珙以歸。
旻見鄭珙回話,大喜曰:「吾知郭公信義人,必不負高祖也。
」太原少尹李骧謂旻曰:「郭公犯順,終欲自取。
公不如疾引兵逾太行,據孟津,俟徐州相公即位,然後還鎮,則郭公不敢動矣。
不然,怎不為之所賣?」旻罵曰:「李骧腐儒,離間咱的父子!」命左右将出推斬了。
骧大呼曰:「吾負經濟之才,為庸人謀事,一死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