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筵前無樂,聞卿善擊築,卿何不擊之?”庸保謹領敕旨,遂擊築。
帝聞之甚妙,但渠人應有筵席,令庸保擊築。
此日,座中忽有一大臣司馬欣出奏曰:“此擊築之巨,非乃庸保。
乃是燕王殿下高漸離也。
”始皇惜其善擊築,重赦之。
不覺半載,稍益近之。
有高漸離思之,意圖為主報仇。
每日帝令擊築取樂,高漸離進退無疑。
忽一日,高漸離将刀置築中,進帝邊擊之。
四近少有近臣,使舉築撲秦皇。
秦皇便閃走,高漸離趕撲。
秦皇奔走。
绛绡宮内,有内侍,見秦皇奔走,高漸離後追。
内侍呼:“陛下将劍砍之!”秦皇每負劍,遂忘了,遂得左右呼言,帝遂拔劍以擊高漸離。
高漸離跌倒。
左右近臣縛住,秦皇令誅高漸離身死。
詩曰: 忠孝燕臣為故主,将刀藏築撲秦皇。
漸離不懼身誅死,留得聲名萬代揚。
自高漸離既誅之後,始皇不令大臣居近。
忽有秦宗室奏曰:“天下人來諸侯事秦者,大抵為其主。
但一切人皆不可與之近。
”帝依奏。
凡有諸侯國人,非秦地所生者,一切逐去。
李斯亦在逐客數中。
李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秦缪公求士,西取由餘于戎,東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産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
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取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
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地,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彩。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昭虞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辭衆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怒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以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産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産于秦,願忠者衆。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始皇看罷,依奏。
遂拜李斯為廷尉。
李斯謝恩了,供職。
忽有丞相王绾奏道:“陛下新得燕、齊、荊楚之地,相去遐迩,不為置公,無以鎮之。
請立諸王子分鎮,可安反側也。
”始皇下其議廷尉。
李斯奏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成屬疏遠,互相攻擊如仇。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甯之術也,置諸候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為天子守土,故稱監。
收天下兵器,聚鹹陽,銷以為鐘,鑄金人十二,鹿頭龍身,神獸也。
鐘鼓之跗,以猛獸為飾,重各十石,置宮庭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傑于鹹陽,約十三萬戶。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泾渭,殿屋複道,樓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李斯丞相領聖旨,發文字,下諸郡守監,收兵器,各解赴朝廷。
令匠人鑄金人十二,鹿頭龍身,神獸鐘鼓也。
詩曰: 始皇吞并混中原,帝業将圖萬世安。
兵器盡銷防慮遠,誰知揭木解為竿。
秦二十八年,始皇登殿,謂文武曰:“寡人謀圖六合,果惬朕意。
意往東行郡縣,怎生?”李斯奏曰:“陛下可擇吉日,車駕東行。
”帝大悅,令司天台官,選擇東行。
台官準敕旨,選定八月十五日最吉。
秦皇帝令文武官僚護駕東行,李斯先發。
聖旨文字下天下諸郡守監,準備迎車接駕。
天下諸郡守監科讨牛羊絹帛酒物,迎接聖駕。
帝敕令太子扶蘇監國,守宗廟。
始皇帝是日離朝,好看皇親附馬按駕随君。
宰相盡攀鞍,齊離鳳阙;九卿臣皆上馬,盡出朝門。
路行不使平頭辇,宣過龍車馬駿負。
東海業龍身得罪,罰歸座下載明君。
早把金鞍親搭起,上面鋪了衮龍巾。
君王才上龍車馬,文武齊呼萬歲聲。
始皇禦駕東行郡縣,上鄒峄山,在東海之下,立石頌功業。
上秦山,偶值風雨昏暗,不知道路,乃駐車。
怎見得風雨?但見天摧地裂,嶽撼山崩,滄海震怒;鐵錘打中始皇車;太華山前巨靈神,一擘三峰裂。
詩曰: 一風撼折三竿竹,十萬軍聲萬馬奔。
始皇等待霧開,見五松遮蓋車駕。
秦始皇遂封為五大夫。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一上高亭日正哺,青山重疊片雲無。
萬年松樹不知數,若個虬枝是大夫。
帝封畢,至山巅立石頌德。
從陰道下,禅于梁甫。
遂遊東海而來。
忽遇道士徐甲來上書奏始皇:“東海有三神仙山,山上有長生不死仙藥。
”帝問:“卿如何得去?”徐甲再奏曰:“陛下可選五百童男、童女,着一使前去。
”帝依奏。
令近便州郡監,選索童男、童女五百,限十日,如過期賜罪。
果十日,使命讨到童男、童女五百,來獻帝。
帝大喜,令徐福将軍入海求神仙。
徐甲奏曰:“願陛下往浮江,至于湘山祠。
”帝依奏,令車駕來到湘山等候。
徐福入海求神仙。
忽然望見一廟宇,來至祠下,但見袅袅祥雲影裡,騰騰紫霧陰中,巍峨廟宇對名山,幽邃殿庭号福地;中央棟高标螭尾,依稀上接蒼穹。
琉璃瓦密砌龍鱗,仿佛直高侵碧漢。
沉香栱子刻成彩鳳翻身,檀木闌幹琢就金鸾展翅。
便殿磚鋪紅瑪瑙,獻台石砌碧琉璃。
周回散水,镂金獅子猙獰;屈曲檐楹,碾玉連環瑩淨。
門外蒼松踞虎,階前古桧蟠龍。
兩廊佳木秀宮槐,千載廟碑存古篆。
廟門金牌寫道:“三神仙之祠。
” 才方來到,始皇敕問:“湘君何神?”偶見神仙奏曰:“堯女舜妻。
”忽然見起一陣大風,怎見狂風僽雨?風雷大作,雨雹齊施;電光射一道金蛇,雲勢驅千裡鐵騎。
當初道擺柳搖松,頃刻飛沙走石。
千林敗葉走空飛,萬裡黃沙随地卷。
烏風大作,走石飛沙。
始皇見了這般,大怒曰:“寡人特來,願求不死藥,卻有這般魍魉邪神,飛沙走石,雨滂沱,唬寡人!”敕令武士,伐湘山樹,焚其山。
武士領帝旨,各人手持斧刀斫伐樹。
隻見現出一鬼來,怎見得人怕?陰陰密密霧内,叆叆叇叇雲中,見凜凜斂斂身軀,現鄒鄒查查相貌,窩窩突突眉,疊疊薄薄眼,瑰瑰賴賴肉,胳胳■■筋,生幾根采采色色血晶髭,披一帶吉吉枓枓朱砂發,着一領斑斑爛爛虎豹皮裈,披一副廓廓驗驗龍鱗甲。
詩曰: 勒腰繡帶飄飄動,■腳陰雲霭霭生。
隻見那鬼領娘娘敕旨,東砍西伐,武士人翻倒在地。
秦皇頭旋眼花,卻見廟祠團團而倒。
唬得始皇大驚曰:“神仙休來驚怖寡人,令武士休伐樹焚山也!” 卻見依然無事。
始皇方知神仙之靈通顯迹,本來求不死之藥,今日反禍于身。
五百童男、童女并徐福,盡喪其身。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東巡玉辇委泉台,徐福般船尚未回; 自是祖龍先下世,不關無路到蓬萊。
當初始皇東巡之時,在泰山路前逢一山鬼,手捧白璧來獻帝,對始皇道:“明年祖龍當死。
”道罷,悠忽不知去向,乃知是山鬼送谶語也。
龍者,君也,知是始皇明年死,但不敢聞奏始皇也。
話說韓人張良,五世相韓。
韓被始皇滅了,虜韓王安。
張良欲為報仇,聞始皇東巡郡縣,不久來矣。
先募壯士至陽武縣博浪沙等候。
始皇過來,墜石打死始皇,為韓王報仇。
不數日,始皇車駕東遊至陽武縣博浪沙中而過。
張良令力士操鐵錐,墜石打車。
始皇車駕正過其間,隻見墜石打将來,石從車駕邊跳過去,誤中副車。
唬得始皇頂門失了三魂,腳闆上去了七魄。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有仇? 始皇問李斯:“何人墜石,敢打寡人車駕?”李斯奏道:“可令武士捉獲。
” 武士趕上博沙山,追捉。
果有一隊強兵,發喊墜石。
韓國殘兵殺至,武士當敵不住,被石打殺百餘人。
武士奏上始皇。
始皇大驚,令武士同李信領兵趕上,殺退韓兵。
韓兵大敗。
張良奔走,往說六國反叛秦皇。
秦皇車駕,往琅邪,回京兆府。
二十九年,在中春陽和,方起駕東遊。
三十一年,徐廣奏曰:“更黔首自田土也。
”三十二年之碣石,令燕人盧生入海,還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驚,胡者,想必胡虜侵國。
遂令蒙恬來問何如。
蒙恬奏曰:“須用發将鎮守邊疆。
” 帝令蒙恬,興兵三十萬,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縣,可築長城。
因地形,用制險塞。
臨洮至遼東之地延袤萬餘裡,鎮壓邊疆。
蒙恬領聖旨,起發大兵三十萬,為招讨,往河南,起集萬民,赴沙場,築長城萬裡。
威振匈奴。
始皇滅六國,天下一統。
本指望從一世傳至二世、三世及于萬世,為天子。
俄有童謠雲:“亡秦者胡也。
”于是乃遣蒙恬築城,以防胡人也。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祖舜宗堯緻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牆内,虛築防胡萬裡城。
蒙恬往北塞為招讨,管領三十萬人,文字下諸郡,三丁抽一,來赴沙場,築起城牆,不問士宦豪傑之家,盡行起發赴場,如違,差兵捉拿斬首号令。
宋朝王荊公有詩道:詩曰: 秦皇築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胡。
一朝禍起蕭牆内,渭水鹹陽不複都。
三十四年,李斯丞相奏帝:“異時諸侯并争,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習學法令。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
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則便。
臣請史官,非‘秦記’者皆燒之。
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
有偶語詩書棄市。
是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唯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耳。
若欲有學法者,斬首。
” 後坑儒四百餘人,孔子之後,家藏詩書于屋壁,秦皇隻留“周易”之書,乃是蔔筮之書也,不毀。
其餘詩書盡行焚毀無留。
始皇又以鹹陽人多,先王宮殿小,乃營作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
南儒章碣有詠史詩道:詩曰: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始皇作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為阙,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乃發骊山隐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令分作阿房宮。
計宮有三百,關外四百餘。
徙骊邑五萬家。
士農不事十歲。
有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獄吏得親幸,博士備員弗用,大臣,皆受成事。
士畏忌諱,谀佞不敢端言其過。
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貪于權勢。
”于是侯生等乃亡去。
始皇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诽謗我!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于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
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始皇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
今若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始皇怒,令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築城牆,即便啟行。
三十七年冬十月,始皇出遊。
左丞相李斯從,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十一月,行至雲夢,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立石刻頌秦德;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玺事,為玺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
”書在趙高所,未授使者。
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
李斯見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載辒涼車中。
獨子胡亥、趙高,并所幸者五六人知之。
趙高者,生而隐居。
始皇聞其強力,通于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
胡亥幸之。
趙高有罪,始皇令蒙毅治之。
毅當高法應死。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複其官。
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與丞相李斯言:“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群臣皆莫知。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涼車。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年年遊覽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經。
堪笑沙丘才過處,銮輿風起鮑魚腥。
始皇已崩。
李斯秘不發喪。
乃将帝屍與鮑魚同載,使臣下隻聞鮑魚腥氣,不知始皇屍肉臭腐也。
趙高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诏封王諸子。
”胡亥曰:“明父知子,父之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
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
”胡亥曰:“廢兄扶蘇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
三者逆德,而天下不服。
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矣。
吾不為也。
”趙高曰:“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願子遂之。
”胡亥歎曰:“今大事不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 趙高與丞相謀。
李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趙高議曰:“高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皇以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
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
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好士,即位,必當以蒙恬為丞相。
君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裡,明矣。
趙高受诏,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可以為嗣。
” 李斯曰:“君其反位。
斯奉王之诏,聽天之命。
”趙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明聖?”斯曰:“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
君其勿複言。
” 趙高曰:“方今天下之權,命懸于天下,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君何見之晚?”斯曰:“晉易太子,齊桓兄弟争位,纣王殺親戚,三者餘逆天而宗廟不血食。
斯其由人哉。
安足為謀!”趙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
君聽臣之計,則長有封候,世世稱孤。
善者因禍為福。
君何處焉?” 李斯乃仰天垂淚曰:“獨遭亂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
”乃與高詐為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扶蘇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
将軍蒙恬與太子居外,不匡正,亦宜賜死。
”遂發使命,赍鸩酒,封劍而去,往到長城。
太子扶蘇、蒙恬來接聖旨,拆開看,道是:“扶蘇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
蒙恬居外不匡正,亦宜賜死。
”使命斟下鸩酒,與扶蘇服曰:“汝不怨望朝廷!”扶蘇先逼殺蒙恬飲鸩酒。
蒙恬告使命曰:“不知皇帝先賜主公死麼,後賜蒙恬死?”使命曰:“賜太子先飲酒而死,後令蒙恬死。
若不先飲鸩酒,有違父王聖旨,為人之子,不得不孝。
” 扶蘇先服酒已死。
蒙恬未肯服鸩酒而亡。
使命曰:“太子先死,将軍隻得俱亡,何乃推延?”蒙恬曰:“吾乃何罪?”使命言之蒙恬曰:“君之過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曰:“今臣将兵三十餘萬,雖系囚,其勢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敢忘先王也。
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
此乃恬之罪也。
”乃服鸩酒自殺。
李斯謀藏诏書,遣使詐敕賜扶蘇死。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
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話說胡亥發喪。
至鹹陽,趙高、李斯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後宮非有子者,皆令從死。
死者甚衆。
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
大事畢,盡将工匠賜鸩酒,盡皆死也。
二世皇帝即位,年方二十一歲,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效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 春,二世東行郡縣,至遼東而還。
夏,至鹹陽。
二世乃尊用趙高,申法令。
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伏,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争為之,奈何?”趙高曰:“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主上生平不喜底。
”二世乃行誅殺大臣及諸公子,以過罪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三郎蓋謂中郎、外郎、散郎,官名也。
郡臣谏者,以為诽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二世皇帝曰:“先帝營阿房宮,今釋弗就,是彰先帝舉事過也。
”複作阿房宮,盡征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糧食。
鹹陽三百裡内不得食其谷。
秋七月,戍卒陽城人陳蕲。
是時,發闾左戍漁陽。
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路不通,度已失期,乃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
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衆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項燕,稱大楚。
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入據陳。
陳勝既入陳,張耳、陳餘詣門上谒。
陳中父老請立陳勝為楚王。
涉以問耳、餘,對曰:“秦為無道,暴虐百姓,将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
” 九月,沛人劉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項梁起兵于吳;狄人田儋起兵于齊。
劉邦字季,為人隆準龍顔,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初為泗上亭長。
秦十二裡一亭,亭置二長,主督盜賊,為縣送徒人往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逃矣。
”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劉季被酒,夜經澤中,有一大蛇當道。
季援劍向前揮之,其蛇兩段,白氣上升空中。
夜有一白衣老妪哭而言曰:“吾子西方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被赤帝子斬之。
”道罷,忽然不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白蛇初斷路難通,漢祖龍泉血刃紅; 不是鹹陽将瓦解,素靈那哭月明中。
劉季亡匿于芒砀山澤岩石伴間,數有奇怪。
沛中聞之,子弟多往附之者。
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
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
”因劫衆,衆不敢不聽,乃令樊哙召劉季。
時劉季之衆已數千百人矣。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門迎劉季,立為沛公。
曹參、蕭何等為收沛中子弟,得三千人,以應沛公。
外有項梁者,楚将項燕子也。
常殺人,與兄子項籍避仇吳中。
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劍一人敵不足學。
學萬人敵。
”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力過人。
會稽太守殷通聞陳勝起,欲發兵以應勝,使項梁及桓楚将。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有項籍知之耳。
”項梁乃出誡侄子項籍提刃居外,梁複入與太守坐曰:“請召項籍,令使命去召桓楚。
”太子許諾,召籍入。
須臾,梁瞬視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刃,斬太守頭。
項梁持太守頭,佩其印绶。
門下大驚,擾亂。
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一府皆懼,人莫敢起。
項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為起大事。
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項梁為會稽太守,項籍為裨将,巡下縣。
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話說田儋者,故齊王族也。
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傑人。
陳王令周布徇地至狄,狄城太守田儋,佯縛其奴,之庭欲谒見狄令,因擊殺狄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也。
”田儋遂自立為齊王,發兵以擊周布。
周布軍還去。
田儋率兵東略齊地。
二年冬十月,泗川監平将兵圍沛公于豐。
沛公出與戰,破之,令雍齒守豐。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二世數诮讓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
李斯恐懼,乃阿二世意,以書對曰:“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于上;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二世悅。
于是,行督責益嚴。
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衆者為忠臣。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
秦民益駭懼,思亂。
剿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懷王孫心。
夏六月,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
郎中趙高恃恩專恣,以私怨誅殺人衆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也。
陛下富于春秋,未必盡通諸事。
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陛下不如深拱宮中,與臣及。
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 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常居禁中,事皆決于趙高。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谏之,為位卑賤,不敢言。
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居深宮,欲見無階。
”趙高曰:“請為君侯上聞語君。
”于是,趙高待二世方宴樂,婦人居前,令人告丞相曰:“可奏事。
”丞相至宮門,二世怒曰:“吾嘗多閑日,丞相不奏事;吾方私燕樂,丞相辄來奏事!” 趙高因曰:“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太守,與寇盜通同。
且丞相外權重于陛下。
”二世大怒,遣使按驗三川守監與盜通,同狀,下斯就獄,根勘招伏。
二世大怒,令趙高治之,責李斯與子李由反謀狀。
李斯、李由雖無罪犯,枉受其罪,隻得枉招。
款狀奏上二世,二世喜曰:“微趙高,幾為丞相所賣!”遂具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手,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狗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滅三族。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望南歸; 功臣不解謀身退,直待雲陽血染衣。
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皆就趙高決之。
話說項梁興兵已破章邯。
章邯引兵至定陶。
再破秦軍,有驕色。
宋義谏曰:“戰勝而将驕卒惰者敗。
臣為君畏之。
”梁弗聽,乃令宋義使于齊,中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臣論武信君項梁軍必敗。
”既而章邯已破項梁,乃渡河北擊趙。
趙數請救于楚。
高陵君顯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兵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
”楚王召宋義以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以救趙。
諸别将皆屬。
宋義号為卿子冠軍。
初楚懷王與諸将約,先入關者為王。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将莫利先入關。
獨項羽怨秦之殺項梁,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将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不可遣。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懷王乃不許項羽,而遣沛公。
西略地,收陳王。
項梁散兵卒以伐秦。
三年冬十月,宋義行兵至安陽不進。
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内,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
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
”項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豆,軍無見糧。
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
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弱秦強,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 十一月,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焚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
于是,與秦兵遇,九戰,大破之。
高陽人郦食其,為裡監門。
沛公麾下騎士适食其裡中人。
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之所願從遊。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未可以儒生說也。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二女子洗足。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路入高陽感郦生,逢時長揖便論兵。
最憐伏轼東遊日,下盡齊王七十城。
沛公召見郦生。
郦生長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攝衣,延生上坐,謝之。
郦生因言六國縱橫時事。
沛公大喜,賜郦生食。
問曰:“計将安出?”郦生曰:“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
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
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内應。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陳留。
号郦食其為廣野君。
郦生常為說客,奉使諸侯。
初,丞相趙高,欲專秦權,恐臣不聽,乃先設驗。
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
趙高陰中謂諸臣曰:“有人言鹿者,以法治之。
”後群臣皆畏趙高,莫敢言其過。
鹿之與馬,非有疑似相類之形,指鹿為馬,人莫敢言,則瞽其君之目矣。
以忠言為欺,以讒言為信,而人莫敢議,則聾其君之耳矣。
二世不知驗焉。
固不待陳勝、吳廣、劉季、項羽之入關,而望夷之賊已迫,至被殺,而終不悟也。
趙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
及項羽虜秦将王離等,章邯等軍數卻,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率其衆西響。
沛公将數萬人已圖武關。
趙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詐病不朝見。
因與女婿鹹陽令閻樂謀置易上,更立子嬰,閻樂将吏卒千餘人,入望夷宮。
殺二世胡亥。
胡亥曰:“告閻樂,吾乞一郡為王。
”閻樂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
”閻樂又弗許。
又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
”閻樂曰:“臣受命于丞相,誅陛下。
”道未畢,引兵進殺二世。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一朝閻樂統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
唯有渭川流不盡,至今猶繞望夷宮。
閻樂報趙高。
趙高将二世寶玺佩帶,左右百客莫肯從之上殿。
高自知天意,不敢篡奪,乃與群臣公子曰:“秦故國稱王。
隻有始皇帝君天下,故稱帝。
今六國複自立,則秦地益小,不可以空名為帝,宜降為王,如故。
”乃立子嬰為秦王,授之玺。
子嬰即位。
子嬰曰:“丞相趙高殺二世,恐群臣誅之,乃佯以義立我,使我齋見廟,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 高令人請子嬰谒宗廟,已數人催促,子嬰不行。
丞相果自往向子嬰曰:“宗廟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嬰暗藏伏武士數十人在帷幕後,則殺趙高于秦宮,夷其三族。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漢祖西征秉白旄,子嬰宗廟委波濤。
誰憐君有翻身術,解向秦宮殺趙高。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破秦軍,至灞上,子嬰以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玺符,到轵道旁,歸降沛公。
當時,諸将請誅殺子嬰。
沛公道:“始懷王遣我,故以我為人寬容大度。
且它人已降服,殺降不祥。
吾不為也。
”乃以子嬰屬吏。
沛公西入鹹陽,還兵灞上,召父老豪傑,來與之約。
問父老曰:“爾等苦秦苛虐之法已久,諸侯當來約先入關者,得為王,今吾先入關,當為關中王。
今與爾等約法令三章:有殺人者,教爾者如殺;傷人底及做盜賊底,各以其罪治之。
其餘秦王嚴法,一回除去。
凡我之興師此來,為誅無道秦與爾父老除害,非敢有所侵奪。
爾父老每休怕懼。
”父老聽得此言,喜歡之甚。
各牽牛扛酒,來沛公軍前犒軍。
隻怕沛公不來關中為王也。
項羽為見沛公已入關中,怏怏不悅。
統率章邯兵攻新安田地,将秦降卒二十萬人,一夜盡行坑殺,不留一人。
沛公遣兵去函谷關隘處守把了。
項羽長驅而來,攻破了關,把鹹陽城内盡行戮誅,把鹹陽宮室不問官民底,将一炬火燒蕩一空。
火至三月不滅。
發兵将始皇冢掘了,取去殉葬金寶。
把那秦皇底骸骨撒放荒郊。
正月,項羽入關,尊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
立沛公為漢王。
徙魏王豹為魏王。
徙趙王歇為趙王。
徙燕王廣為遼東王。
徙齊王市膠東王。
立鄭昌為韓王。
分封六國後,各罷兵就國。
當年十月,項羽令人促義帝就國,密地令将軍吳芮、黔布等伏兵江中,将義帝殺了。
詩曰: 義帝南遷路入郴,國亡身死亂山深。
不知埋骨窮泉後,幾度西陵片月沉。
沛公聽得義帝被項羽謀殺了,統兵來至洛陽新城田地裡下寨。
有三老董公向馬前攔住,進說沛公,上書一道。
書曰:“吾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必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羽無道,放弑其主。
天下之賊也。
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
大王且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臣願王圖之。
” 沛公看了再三,稱善。
即日為義帝發喪,臨□舉哀三日。
然後遣使告報諸侯。
乃□檄之道:“天下共立義帝,北面而事之為君;今項羽殺之,大逆不道。
今寡人悉發關中兵作楚。
如三河之士,有倡義願從諸侯王擊項羽者聽。
”自此檄文一到,如蕭何便為沛公守着關中;韓信便登壇授大将印;張良便運籌帷幄,為沛公軍師;陳平出奇計,以間楚君臣,故破趙軍,捉趙王歇,虜魏王豹;北舉趙代,虜齊王廣。
如破竹之勢,迎刃而解。
圍楚王項羽于垓下。
不五年而成帝業,皆自董公遮說仁義之言谏之。
夫以始皇,以詐力取天下,包舉宇内,席卷天下,将謂從一世事至萬世為皇帝。
誰料闾左之戍卒,一呼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中原失鹿,諸将逐之。
神器有歸,竟輸于寬仁愛人沛公。
則知秦尚詐力,三世而亡。
三代仁義,享國長久。
後之有天下者,尚鑒于茲。
詩曰: 始皇詐力獨稱雄,六國皆歸掌握中; 北塞長城泥未燥,鹹陽宮殿火先紅。
癡愚強作千年調,興感還如一夢通; 斷草荒蕪斜照外,長江萬古水流東。
前漢書平話 前漢書平話卷上 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年三十一歲。
贈項王詩曰: 刀劍垓心夜不停,楚歌散盡八千兵。
潰圍破敵三更出,失路都無百騎行。
單劍指呼猶斬将,萬人辟易尚何驚。
不言決死天亡楚,四海幹戈卒未甯。
曹道沖讀史至此,作一絕句詩曰: 憑仗威雄勢已休,隻因不用直臣籌; 可憐八尺英雄體,一旦分張付五侯。
史官學士司馬遷曰:“吾聞周生曰:‘周士賢人言,舜目有重瞳,以為羽亦是聖人也。
’羽布衣起于隴畝之中,遂将五諸侯兵滅秦。
五諸侯道:趙、燕、齊、楚、韓也,按劍面分列。
天下諸侯,皆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緻終,自古以來未有也。
項王經營天下,争戰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烏江上,不覺悟也。
”司馬遷言曰:“項王不知己,不能用賢人,失天下。
言天亡項王,非戰罪,豈不謬哉!” 西漢君臣論言:馬司遷論項王失人甚也,不審項王為人,則司馬遷以為過矣。
夫項王有八德:起于隴畝,威服天下者,英雄之緻,一也;斬宋義而存報國,斷之明,二也;大小七十餘陣,未嘗敗,勇略之深,三也;與仇敵,而不敵人之父者,仁之大矣,四也;割鴻溝而不質漢之妻子,言之厚,五也;勢力屈,言天亡我,是知其命者,六也;至烏江而不肯渡者,羞見父老,有恥之,不愛其生,七也;引劍自殺者,知死有分定,八也。
細察項王之事,有終有始,功以多矣,過以寡矣。
項王言:“天亡我!”非為謬也。
時項王既死,王翳等五人見漢王,将項王頭各争功,言已誅項王。
漢王親視項王首,哭曰:“誰殺吾弟?”漢王見五侯功已不定,故如此哭之。
王翳等曰:“非臣等所殺,項王自刎而死。
”漢王封五
帝聞之甚妙,但渠人應有筵席,令庸保擊築。
此日,座中忽有一大臣司馬欣出奏曰:“此擊築之巨,非乃庸保。
乃是燕王殿下高漸離也。
”始皇惜其善擊築,重赦之。
不覺半載,稍益近之。
有高漸離思之,意圖為主報仇。
每日帝令擊築取樂,高漸離進退無疑。
忽一日,高漸離将刀置築中,進帝邊擊之。
四近少有近臣,使舉築撲秦皇。
秦皇便閃走,高漸離趕撲。
秦皇奔走。
绛绡宮内,有内侍,見秦皇奔走,高漸離後追。
内侍呼:“陛下将劍砍之!”秦皇每負劍,遂忘了,遂得左右呼言,帝遂拔劍以擊高漸離。
高漸離跌倒。
左右近臣縛住,秦皇令誅高漸離身死。
詩曰: 忠孝燕臣為故主,将刀藏築撲秦皇。
漸離不懼身誅死,留得聲名萬代揚。
自高漸離既誅之後,始皇不令大臣居近。
忽有秦宗室奏曰:“天下人來諸侯事秦者,大抵為其主。
但一切人皆不可與之近。
”帝依奏。
凡有諸侯國人,非秦地所生者,一切逐去。
李斯亦在逐客數中。
李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秦缪公求士,西取由餘于戎,東得百裡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産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
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取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
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地,遂散六國之縱,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隋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彩。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昭虞者,何也?快意當前,适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強則士勇。
是以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辭衆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怒諸侯。
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以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産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産于秦,願忠者衆。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 始皇看罷,依奏。
遂拜李斯為廷尉。
李斯謝恩了,供職。
忽有丞相王绾奏道:“陛下新得燕、齊、荊楚之地,相去遐迩,不為置公,無以鎮之。
請立諸王子分鎮,可安反側也。
”始皇下其議廷尉。
李斯奏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衆,然後成屬疏遠,互相攻擊如仇。
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甯之術也,置諸候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為天子守土,故稱監。
收天下兵器,聚鹹陽,銷以為鐘,鑄金人十二,鹿頭龍身,神獸也。
鐘鼓之跗,以猛獸為飾,重各十石,置宮庭中。
一法度、衡石、丈尺,徙天下豪傑于鹹陽,約十三萬戶。
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泾渭,殿屋複道,樓閣相屬。
所得諸侯美人、鐘鼓以充入之。
李斯丞相領聖旨,發文字,下諸郡守監,收兵器,各解赴朝廷。
令匠人鑄金人十二,鹿頭龍身,神獸鐘鼓也。
詩曰: 始皇吞并混中原,帝業将圖萬世安。
兵器盡銷防慮遠,誰知揭木解為竿。
秦二十八年,始皇登殿,謂文武曰:“寡人謀圖六合,果惬朕意。
意往東行郡縣,怎生?”李斯奏曰:“陛下可擇吉日,車駕東行。
”帝大悅,令司天台官,選擇東行。
台官準敕旨,選定八月十五日最吉。
秦皇帝令文武官僚護駕東行,李斯先發。
聖旨文字下天下諸郡守監,準備迎車接駕。
天下諸郡守監科讨牛羊絹帛酒物,迎接聖駕。
帝敕令太子扶蘇監國,守宗廟。
始皇帝是日離朝,好看皇親附馬按駕随君。
宰相盡攀鞍,齊離鳳阙;九卿臣皆上馬,盡出朝門。
路行不使平頭辇,宣過龍車馬駿負。
東海業龍身得罪,罰歸座下載明君。
早把金鞍親搭起,上面鋪了衮龍巾。
君王才上龍車馬,文武齊呼萬歲聲。
始皇禦駕東行郡縣,上鄒峄山,在東海之下,立石頌功業。
上秦山,偶值風雨昏暗,不知道路,乃駐車。
怎見得風雨?但見天摧地裂,嶽撼山崩,滄海震怒;鐵錘打中始皇車;太華山前巨靈神,一擘三峰裂。
詩曰: 一風撼折三竿竹,十萬軍聲萬馬奔。
始皇等待霧開,見五松遮蓋車駕。
秦始皇遂封為五大夫。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一上高亭日正哺,青山重疊片雲無。
萬年松樹不知數,若個虬枝是大夫。
帝封畢,至山巅立石頌德。
從陰道下,禅于梁甫。
遂遊東海而來。
忽遇道士徐甲來上書奏始皇:“東海有三神仙山,山上有長生不死仙藥。
”帝問:“卿如何得去?”徐甲再奏曰:“陛下可選五百童男、童女,着一使前去。
”帝依奏。
令近便州郡監,選索童男、童女五百,限十日,如過期賜罪。
果十日,使命讨到童男、童女五百,來獻帝。
帝大喜,令徐福将軍入海求神仙。
徐甲奏曰:“願陛下往浮江,至于湘山祠。
”帝依奏,令車駕來到湘山等候。
徐福入海求神仙。
忽然望見一廟宇,來至祠下,但見袅袅祥雲影裡,騰騰紫霧陰中,巍峨廟宇對名山,幽邃殿庭号福地;中央棟高标螭尾,依稀上接蒼穹。
琉璃瓦密砌龍鱗,仿佛直高侵碧漢。
沉香栱子刻成彩鳳翻身,檀木闌幹琢就金鸾展翅。
便殿磚鋪紅瑪瑙,獻台石砌碧琉璃。
周回散水,镂金獅子猙獰;屈曲檐楹,碾玉連環瑩淨。
門外蒼松踞虎,階前古桧蟠龍。
兩廊佳木秀宮槐,千載廟碑存古篆。
廟門金牌寫道:“三神仙之祠。
” 才方來到,始皇敕問:“湘君何神?”偶見神仙奏曰:“堯女舜妻。
”忽然見起一陣大風,怎見狂風僽雨?風雷大作,雨雹齊施;電光射一道金蛇,雲勢驅千裡鐵騎。
當初道擺柳搖松,頃刻飛沙走石。
千林敗葉走空飛,萬裡黃沙随地卷。
烏風大作,走石飛沙。
始皇見了這般,大怒曰:“寡人特來,願求不死藥,卻有這般魍魉邪神,飛沙走石,雨滂沱,唬寡人!”敕令武士,伐湘山樹,焚其山。
武士領帝旨,各人手持斧刀斫伐樹。
隻見現出一鬼來,怎見得人怕?陰陰密密霧内,叆叆叇叇雲中,見凜凜斂斂身軀,現鄒鄒查查相貌,窩窩突突眉,疊疊薄薄眼,瑰瑰賴賴肉,胳胳■■筋,生幾根采采色色血晶髭,披一帶吉吉枓枓朱砂發,着一領斑斑爛爛虎豹皮裈,披一副廓廓驗驗龍鱗甲。
詩曰: 勒腰繡帶飄飄動,■腳陰雲霭霭生。
隻見那鬼領娘娘敕旨,東砍西伐,武士人翻倒在地。
秦皇頭旋眼花,卻見廟祠團團而倒。
唬得始皇大驚曰:“神仙休來驚怖寡人,令武士休伐樹焚山也!” 卻見依然無事。
始皇方知神仙之靈通顯迹,本來求不死之藥,今日反禍于身。
五百童男、童女并徐福,盡喪其身。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東巡玉辇委泉台,徐福般船尚未回; 自是祖龍先下世,不關無路到蓬萊。
當初始皇東巡之時,在泰山路前逢一山鬼,手捧白璧來獻帝,對始皇道:“明年祖龍當死。
”道罷,悠忽不知去向,乃知是山鬼送谶語也。
龍者,君也,知是始皇明年死,但不敢聞奏始皇也。
話說韓人張良,五世相韓。
韓被始皇滅了,虜韓王安。
張良欲為報仇,聞始皇東巡郡縣,不久來矣。
先募壯士至陽武縣博浪沙等候。
始皇過來,墜石打死始皇,為韓王報仇。
不數日,始皇車駕東遊至陽武縣博浪沙中而過。
張良令力士操鐵錐,墜石打車。
始皇車駕正過其間,隻見墜石打将來,石從車駕邊跳過去,誤中副車。
唬得始皇頂門失了三魂,腳闆上去了七魄。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虜諸侯。
山東不是無公子,何事張良獨有仇? 始皇問李斯:“何人墜石,敢打寡人車駕?”李斯奏道:“可令武士捉獲。
” 武士趕上博沙山,追捉。
果有一隊強兵,發喊墜石。
韓國殘兵殺至,武士當敵不住,被石打殺百餘人。
武士奏上始皇。
始皇大驚,令武士同李信領兵趕上,殺退韓兵。
韓兵大敗。
張良奔走,往說六國反叛秦皇。
秦皇車駕,往琅邪,回京兆府。
二十九年,在中春陽和,方起駕東遊。
三十一年,徐廣奏曰:“更黔首自田土也。
”三十二年之碣石,令燕人盧生入海,還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驚,胡者,想必胡虜侵國。
遂令蒙恬來問何如。
蒙恬奏曰:“須用發将鎮守邊疆。
” 帝令蒙恬,興兵三十萬,北伐匈奴,抵拒收河南地四十四縣,可築長城。
因地形,用制險塞。
臨洮至遼東之地延袤萬餘裡,鎮壓邊疆。
蒙恬領聖旨,起發大兵三十萬,為招讨,往河南,起集萬民,赴沙場,築長城萬裡。
威振匈奴。
始皇滅六國,天下一統。
本指望從一世傳至二世、三世及于萬世,為天子。
俄有童謠雲:“亡秦者胡也。
”于是乃遣蒙恬築城,以防胡人也。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祖舜宗堯緻太平,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牆内,虛築防胡萬裡城。
蒙恬往北塞為招讨,管領三十萬人,文字下諸郡,三丁抽一,來赴沙場,築起城牆,不問士宦豪傑之家,盡行起發赴場,如違,差兵捉拿斬首号令。
宋朝王荊公有詩道:詩曰: 秦皇築城何太愚,天實亡秦非北胡。
一朝禍起蕭牆内,渭水鹹陽不複都。
三十四年,李斯丞相奏帝:“異時諸侯并争,厚招遊學。
今天下已定,法令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習學法令。
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相與非法。
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
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
禁之則便。
臣請史官,非‘秦記’者皆燒之。
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皆詣守尉雜燒之。
有偶語詩書棄市。
是古非今者,族。
所不去者,唯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耳。
若欲有學法者,斬首。
” 後坑儒四百餘人,孔子之後,家藏詩書于屋壁,秦皇隻留“周易”之書,乃是蔔筮之書也,不毀。
其餘詩書盡行焚毀無留。
始皇又以鹹陽人多,先王宮殿小,乃營作朝宮于渭南上林苑中。
南儒章碣有詠史詩道:詩曰: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始皇作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為阙,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阿房宮未成,乃發骊山隐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令分作阿房宮。
計宮有三百,關外四百餘。
徙骊邑五萬家。
士農不事十歲。
有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獄吏得親幸,博士備員弗用,大臣,皆受成事。
士畏忌諱,谀佞不敢端言其過。
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貪于權勢。
”于是侯生等乃亡去。
始皇大怒曰:“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诽謗我!諸生在鹹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于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
使天下知之,以懲後。
始皇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
今若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惟上察之。
”始皇怒,令扶蘇北監蒙恬于上郡築城牆,即便啟行。
三十七年冬十月,始皇出遊。
左丞相李斯從,右丞相去疾守。
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十一月,行至雲夢,浮江,下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上會稽,立石刻頌秦德;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
病益甚,乃令中車府令行符玺事,為玺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鹹陽而葬。
”書在趙高所,未授使者。
秋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
李斯見上崩在外,恐諸公子及天下有變,乃秘之不發喪,載辒涼車中。
獨子胡亥、趙高,并所幸者五六人知之。
趙高者,生而隐居。
始皇聞其強力,通于獄法,舉以為中車府令,使教胡亥決獄。
胡亥幸之。
趙高有罪,始皇令蒙毅治之。
毅當高法應死。
始皇以高敏于事,赦之,複其官。
趙高既雅得幸于胡亥,又怨蒙氏,乃與丞相李斯言:“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群臣皆莫知。
”李斯以為上在外崩,無真太子,故秘之,置始皇居辒涼車。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年年遊覽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經。
堪笑沙丘才過處,銮輿風起鮑魚腥。
始皇已崩。
李斯秘不發喪。
乃将帝屍與鮑魚同載,使臣下隻聞鮑魚腥氣,不知始皇屍肉臭腐也。
趙高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诏封王諸子。
”胡亥曰:“明父知子,父之命不封諸子,何可言者?”趙高曰:“不然。
方今天下之權,存亡在子與高及丞相耳。
”胡亥曰:“廢兄扶蘇而立弟,是不義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強因人之功,是不能也。
三者逆德,而天下不服。
身殆傾危,社稷不血食矣。
吾不為也。
”趙高曰:“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願子遂之。
”胡亥歎曰:“今大事不發喪,禮未終,豈宜以此事幹丞相哉!” 趙高與丞相謀。
李斯曰:“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
”趙高議曰:“高入秦宮,管事二十餘年,未嘗見秦皇以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
皇帝二十餘子,皆君之所知。
長子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好士,即位,必當以蒙恬為丞相。
君終不懷通侯之印,歸于鄉裡,明矣。
趙高受诏,教習胡亥,使學以法事數年矣,未嘗見過,可以為嗣。
” 李斯曰:“君其反位。
斯奉王之诏,聽天之命。
”趙高曰:“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明聖?”斯曰:“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
君其勿複言。
” 趙高曰:“方今天下之權,命懸于天下,高能得志焉,且夫從外制中謂之惑,從下制上謂之賊,君何見之晚?”斯曰:“晉易太子,齊桓兄弟争位,纣王殺親戚,三者餘逆天而宗廟不血食。
斯其由人哉。
安足為謀!”趙高曰:“上下合同,可以長久;中外若一,事無表裡。
君聽臣之計,則長有封候,世世稱孤。
善者因禍為福。
君何處焉?” 李斯乃仰天垂淚曰:“獨遭亂世,既不能死,安托命哉。
”乃與高詐為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
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扶蘇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
将軍蒙恬與太子居外,不匡正,亦宜賜死。
”遂發使命,赍鸩酒,封劍而去,往到長城。
太子扶蘇、蒙恬來接聖旨,拆開看,道是:“扶蘇為人子不孝,賜劍自裁。
蒙恬居外不匡正,亦宜賜死。
”使命斟下鸩酒,與扶蘇服曰:“汝不怨望朝廷!”扶蘇先逼殺蒙恬飲鸩酒。
蒙恬告使命曰:“不知皇帝先賜主公死麼,後賜蒙恬死?”使命曰:“賜太子先飲酒而死,後令蒙恬死。
若不先飲鸩酒,有違父王聖旨,為人之子,不得不孝。
” 扶蘇先服酒已死。
蒙恬未肯服鸩酒而亡。
使命曰:“太子先死,将軍隻得俱亡,何乃推延?”蒙恬曰:“吾乃何罪?”使命言之蒙恬曰:“君之過矣,而卿弟蒙毅有大罪,法及内史。
”蒙恬曰:“今臣将兵三十餘萬,雖系囚,其勢足以倍畔。
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敢忘先王也。
我何罪于天,無過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餘裡,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
此乃恬之罪也。
”乃服鸩酒自殺。
李斯謀藏诏書,遣使詐敕賜扶蘇死。
後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樹邊時。
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
話說胡亥發喪。
至鹹陽,趙高、李斯立胡亥為二世皇帝。
九月,葬始皇于骊山,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後宮非有子者,皆令從死。
死者甚衆。
或言工匠為機藏,皆知之。
大事畢,盡将工匠賜鸩酒,盡皆死也。
二世皇帝即位,年方二十一歲,與趙高謀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效先帝巡行郡縣以示強,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見弱,毋以臣畜天下。
” 春,二世東行郡縣,至遼東而還。
夏,至鹹陽。
二世乃尊用趙高,申法令。
乃陰與趙高謀曰:“大臣不伏,官吏尚強,及諸公子必與我争為之,奈何?”趙高曰:“因此時案郡縣守尉,有罪者誅之,上以振威天下,下以除去主上生平不喜底。
”二世乃行誅殺大臣及諸公子,以過罪連逮少近官三郎無得立者,三郎蓋謂中郎、外郎、散郎,官名也。
郡臣谏者,以為诽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
二世皇帝曰:“先帝營阿房宮,今釋弗就,是彰先帝舉事過也。
”複作阿房宮,盡征材士五萬人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當食者多,度不足,下調郡縣轉輸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糧食。
鹹陽三百裡内不得食其谷。
秋七月,戍卒陽城人陳蕲。
是時,發闾左戍漁陽。
九百人屯大澤鄉。
陳勝、吳廣皆為屯長。
會天大雨,道路不通,度已失期,乃召令徒屬曰:“公等皆失期,當斬。
而戍死者固什六七。
且壯士不死則已,死則舉大名耳。
王侯将相甯有種乎!”衆皆從之。
乃詐稱公子項燕,稱大楚。
陳勝自立為将軍,吳廣為都尉,入據陳。
陳勝既入陳,張耳、陳餘詣門上谒。
陳中父老請立陳勝為楚王。
涉以問耳、餘,對曰:“秦為無道,暴虐百姓,将軍出萬死之計,為天下除殘。
” 九月,沛人劉邦起兵于沛下;相人項梁起兵于吳;狄人田儋起兵于齊。
劉邦字季,為人隆準龍顔,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産作業。
初為泗上亭長。
秦十二裡一亭,亭置二長,主督盜賊,為縣送徒人往骊山,徒多道亡,自度比至,皆亡之,乃解縱所送徒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逃矣。
”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劉季被酒,夜經澤中,有一大蛇當道。
季援劍向前揮之,其蛇兩段,白氣上升空中。
夜有一白衣老妪哭而言曰:“吾子西方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被赤帝子斬之。
”道罷,忽然不見。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白蛇初斷路難通,漢祖龍泉血刃紅; 不是鹹陽将瓦解,素靈那哭月明中。
劉季亡匿于芒砀山澤岩石伴間,數有奇怪。
沛中聞之,子弟多往附之者。
沛令欲以沛應之,掾主吏蕭何、曹參曰:“君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聽。
願君召諸亡在外者可得數百人。
”因劫衆,衆不敢不聽,乃令樊哙召劉季。
時劉季之衆已數千百人矣。
父老乃率子弟共殺沛令,開門迎劉季,立為沛公。
曹參、蕭何等為收沛中子弟,得三千人,以應沛公。
外有項梁者,楚将項燕子也。
常殺人,與兄子項籍避仇吳中。
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
項梁怒之。
籍曰:“書足以記名姓,劍一人敵不足學。
學萬人敵。
”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
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力過人。
會稽太守殷通聞陳勝起,欲發兵以應勝,使項梁及桓楚将。
是時,桓楚亡在澤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有項籍知之耳。
”項梁乃出誡侄子項籍提刃居外,梁複入與太守坐曰:“請召項籍,令使命去召桓楚。
”太子許諾,召籍入。
須臾,梁瞬視籍曰:“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刃,斬太守頭。
項梁持太守頭,佩其印绶。
門下大驚,擾亂。
籍所擊殺數十百人。
一府皆懼,人莫敢起。
項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為起大事。
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項梁為會稽太守,項籍為裨将,巡下縣。
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話說田儋者,故齊王族也。
儋從弟田榮,榮弟田橫,皆豪傑人。
陳王令周布徇地至狄,狄城太守田儋,佯縛其奴,之庭欲谒見狄令,因擊殺狄令,而召豪吏子弟曰:“諸侯皆反秦自立,齊古之建國也。
”田儋遂自立為齊王,發兵以擊周布。
周布軍還去。
田儋率兵東略齊地。
二年冬十月,泗川監平将兵圍沛公于豐。
沛公出與戰,破之,令雍齒守豐。
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
二世數诮讓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盜如此。
李斯恐懼,乃阿二世意,以書對曰:“明主能行督責之術,以獨斷于上;群臣百姓救過不給,何變之敢圖?”二世悅。
于是,行督責益嚴。
稅民深者為明吏,殺人衆者為忠臣。
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
秦民益駭懼,思亂。
剿人範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今君起江東,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為能複立楚之後也。
”于是項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懷王孫心。
夏六月,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望也。
郎中趙高恃恩專恣,以私怨誅殺人衆多,恐大臣入朝奏事言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也。
陛下富于春秋,未必盡通諸事。
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于大臣,非所以示神明于天下也。
陛下不如深拱宮中,與臣及。
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稱聖主矣。
” 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常居禁中,事皆決于趙高。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谏之,為位卑賤,不敢言。
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谏?”李斯曰:“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居深宮,欲見無階。
”趙高曰:“請為君侯上聞語君。
”于是,趙高待二世方宴樂,婦人居前,令人告丞相曰:“可奏事。
”丞相至宮門,二世怒曰:“吾嘗多閑日,丞相不奏事;吾方私燕樂,丞相辄來奏事!” 趙高因曰:“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太守,與寇盜通同。
且丞相外權重于陛下。
”二世大怒,遣使按驗三川守監與盜通,同狀,下斯就獄,根勘招伏。
二世大怒,令趙高治之,責李斯與子李由反謀狀。
李斯、李由雖無罪犯,枉受其罪,隻得枉招。
款狀奏上二世,二世喜曰:“微趙高,幾為丞相所賣!”遂具五刑,論腰斬鹹陽市。
李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手,顧謂其中子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狗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滅三族。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望南歸; 功臣不解謀身退,直待雲陽血染衣。
二世乃以趙高為丞相,事無大小,皆就趙高決之。
話說項梁興兵已破章邯。
章邯引兵至定陶。
再破秦軍,有驕色。
宋義谏曰:“戰勝而将驕卒惰者敗。
臣為君畏之。
”梁弗聽,乃令宋義使于齊,中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臣論武信君項梁軍必敗。
”既而章邯已破項梁,乃渡河北擊趙。
趙數請救于楚。
高陵君顯見楚王曰:“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兵果敗,兵未戰而先見敗。
”楚王召宋義以為上将軍,項羽為次将,以救趙。
諸别将皆屬。
宋義号為卿子冠軍。
初楚懷王與諸将約,先入關者為王。
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将莫利先入關。
獨項羽怨秦之殺項梁,願與沛公西入關。
懷王諸老将皆曰:“項羽為人剽悍猾賊,不可遣。
獨沛公素寬大長者,可遣。
”懷王乃不許項羽,而遣沛公。
西略地,收陳王。
項梁散兵卒以伐秦。
三年冬十月,宋義行兵至安陽不進。
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其内,破秦軍必矣。
”宋義曰:“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
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
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
被堅執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
”項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
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豆,軍無見糧。
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
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
趙弱秦強,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 十一月,項羽即其帳中斬宋義,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焚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
于是,與秦兵遇,九戰,大破之。
高陽人郦食其,為裡監門。
沛公麾下騎士适食其裡中人。
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之所願從遊。
”騎士曰:“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辄解其冠,溲溺其中,未可以儒生說也。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郦生。
郦生至,入谒沛公,方踞床,令二女子洗足。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路入高陽感郦生,逢時長揖便論兵。
最憐伏轼東遊日,下盡齊王七十城。
沛公召見郦生。
郦生長揖不拜曰:“足下必欲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
”于是,沛公辍洗,起攝衣,延生上坐,謝之。
郦生因言六國縱橫時事。
沛公大喜,賜郦生食。
問曰:“計将安出?”郦生曰:“夫陳留天下之沖,四通五達之郊也。
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令下足下。
即不聽,足下舉兵攻之,臣為内應。
”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陳留。
号郦食其為廣野君。
郦生常為說客,奉使諸侯。
初,丞相趙高,欲專秦權,恐臣不聽,乃先設驗。
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
”二世笑曰:“丞相誤耶?謂鹿為馬。
”問左右,或默或言。
趙高陰中謂諸臣曰:“有人言鹿者,以法治之。
”後群臣皆畏趙高,莫敢言其過。
鹿之與馬,非有疑似相類之形,指鹿為馬,人莫敢言,則瞽其君之目矣。
以忠言為欺,以讒言為信,而人莫敢議,則聾其君之耳矣。
二世不知驗焉。
固不待陳勝、吳廣、劉季、項羽之入關,而望夷之賊已迫,至被殺,而終不悟也。
趙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
及項羽虜秦将王離等,章邯等軍數卻,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率其衆西響。
沛公将數萬人已圖武關。
趙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詐病不朝見。
因與女婿鹹陽令閻樂謀置易上,更立子嬰,閻樂将吏卒千餘人,入望夷宮。
殺二世胡亥。
胡亥曰:“告閻樂,吾乞一郡為王。
”閻樂弗許,又曰:“願為萬戶侯。
”閻樂又弗許。
又曰:“願與妻子為黔首,比諸公子。
”閻樂曰:“臣受命于丞相,誅陛下。
”道未畢,引兵進殺二世。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一朝閻樂統群兇,二世朝廷掃地空。
唯有渭川流不盡,至今猶繞望夷宮。
閻樂報趙高。
趙高将二世寶玺佩帶,左右百客莫肯從之上殿。
高自知天意,不敢篡奪,乃與群臣公子曰:“秦故國稱王。
隻有始皇帝君天下,故稱帝。
今六國複自立,則秦地益小,不可以空名為帝,宜降為王,如故。
”乃立子嬰為秦王,授之玺。
子嬰即位。
子嬰曰:“丞相趙高殺二世,恐群臣誅之,乃佯以義立我,使我齋見廟,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
” 高令人請子嬰谒宗廟,已數人催促,子嬰不行。
丞相果自往向子嬰曰:“宗廟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嬰暗藏伏武士數十人在帷幕後,則殺趙高于秦宮,夷其三族。
有胡曾詠史詩為證。
詩曰: 漢祖西征秉白旄,子嬰宗廟委波濤。
誰憐君有翻身術,解向秦宮殺趙高。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破秦軍,至灞上,子嬰以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玺符,到轵道旁,歸降沛公。
當時,諸将請誅殺子嬰。
沛公道:“始懷王遣我,故以我為人寬容大度。
且它人已降服,殺降不祥。
吾不為也。
”乃以子嬰屬吏。
沛公西入鹹陽,還兵灞上,召父老豪傑,來與之約。
問父老曰:“爾等苦秦苛虐之法已久,諸侯當來約先入關者,得為王,今吾先入關,當為關中王。
今與爾等約法令三章:有殺人者,教爾者如殺;傷人底及做盜賊底,各以其罪治之。
其餘秦王嚴法,一回除去。
凡我之興師此來,為誅無道秦與爾父老除害,非敢有所侵奪。
爾父老每休怕懼。
”父老聽得此言,喜歡之甚。
各牽牛扛酒,來沛公軍前犒軍。
隻怕沛公不來關中為王也。
項羽為見沛公已入關中,怏怏不悅。
統率章邯兵攻新安田地,将秦降卒二十萬人,一夜盡行坑殺,不留一人。
沛公遣兵去函谷關隘處守把了。
項羽長驅而來,攻破了關,把鹹陽城内盡行戮誅,把鹹陽宮室不問官民底,将一炬火燒蕩一空。
火至三月不滅。
發兵将始皇冢掘了,取去殉葬金寶。
把那秦皇底骸骨撒放荒郊。
正月,項羽入關,尊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
立沛公為漢王。
徙魏王豹為魏王。
徙趙王歇為趙王。
徙燕王廣為遼東王。
徙齊王市膠東王。
立鄭昌為韓王。
分封六國後,各罷兵就國。
當年十月,項羽令人促義帝就國,密地令将軍吳芮、黔布等伏兵江中,将義帝殺了。
詩曰: 義帝南遷路入郴,國亡身死亂山深。
不知埋骨窮泉後,幾度西陵片月沉。
沛公聽得義帝被項羽謀殺了,統兵來至洛陽新城田地裡下寨。
有三老董公向馬前攔住,進說沛公,上書一道。
書曰:“吾聞順德者昌,逆德者亡。
兵出無名,事故不成。
必明其為賊,敵乃可服。
項羽無道,放弑其主。
天下之賊也。
夫仁不以勇,義不以力。
大王且率三軍,為之素服,以□□□□□□四海之内,莫不仰德,此三王之舉也。
臣願王圖之。
” 沛公看了再三,稱善。
即日為義帝發喪,臨□舉哀三日。
然後遣使告報諸侯。
乃□檄之道:“天下共立義帝,北面而事之為君;今項羽殺之,大逆不道。
今寡人悉發關中兵作楚。
如三河之士,有倡義願從諸侯王擊項羽者聽。
”自此檄文一到,如蕭何便為沛公守着關中;韓信便登壇授大将印;張良便運籌帷幄,為沛公軍師;陳平出奇計,以間楚君臣,故破趙軍,捉趙王歇,虜魏王豹;北舉趙代,虜齊王廣。
如破竹之勢,迎刃而解。
圍楚王項羽于垓下。
不五年而成帝業,皆自董公遮說仁義之言谏之。
夫以始皇,以詐力取天下,包舉宇内,席卷天下,将謂從一世事至萬世為皇帝。
誰料闾左之戍卒,一呼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
中原失鹿,諸将逐之。
神器有歸,竟輸于寬仁愛人沛公。
則知秦尚詐力,三世而亡。
三代仁義,享國長久。
後之有天下者,尚鑒于茲。
詩曰: 始皇詐力獨稱雄,六國皆歸掌握中; 北塞長城泥未燥,鹹陽宮殿火先紅。
癡愚強作千年調,興感還如一夢通; 斷草荒蕪斜照外,長江萬古水流東。
前漢書平話 前漢書平話卷上 時大漢五年十一月八日,項王自刎而死,年三十一歲。
贈項王詩曰: 刀劍垓心夜不停,楚歌散盡八千兵。
潰圍破敵三更出,失路都無百騎行。
單劍指呼猶斬将,萬人辟易尚何驚。
不言決死天亡楚,四海幹戈卒未甯。
曹道沖讀史至此,作一絕句詩曰: 憑仗威雄勢已休,隻因不用直臣籌; 可憐八尺英雄體,一旦分張付五侯。
史官學士司馬遷曰:“吾聞周生曰:‘周士賢人言,舜目有重瞳,以為羽亦是聖人也。
’羽布衣起于隴畝之中,遂将五諸侯兵滅秦。
五諸侯道:趙、燕、齊、楚、韓也,按劍面分列。
天下諸侯,皆由羽出,号為霸王,位雖不緻終,自古以來未有也。
項王經營天下,争戰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烏江上,不覺悟也。
”司馬遷言曰:“項王不知己,不能用賢人,失天下。
言天亡項王,非戰罪,豈不謬哉!” 西漢君臣論言:馬司遷論項王失人甚也,不審項王為人,則司馬遷以為過矣。
夫項王有八德:起于隴畝,威服天下者,英雄之緻,一也;斬宋義而存報國,斷之明,二也;大小七十餘陣,未嘗敗,勇略之深,三也;與仇敵,而不敵人之父者,仁之大矣,四也;割鴻溝而不質漢之妻子,言之厚,五也;勢力屈,言天亡我,是知其命者,六也;至烏江而不肯渡者,羞見父老,有恥之,不愛其生,七也;引劍自殺者,知死有分定,八也。
細察項王之事,有終有始,功以多矣,過以寡矣。
項王言:“天亡我!”非為謬也。
時項王既死,王翳等五人見漢王,将項王頭各争功,言已誅項王。
漢王親視項王首,哭曰:“誰殺吾弟?”漢王見五侯功已不定,故如此哭之。
王翳等曰:“非臣等所殺,項王自刎而死。
”漢王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