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關燈
小
中
大
喝:“匹夫休走!”勝負如何?龍、虎二人入陣,被鬼谷手中把旗一搖,二人急走,被袁達絆馬索絆倒,捉于馬下。
白起見之大怒,呼衆将;樂毅叫石丙、石凱、鄒衍十五員大将,手下一萬雄兵,都撞入陣去。
孫子馬上用旗一招,袁達、李牧、獨孤陳、馬升、解信七員大将,并趙、韓、魏、楚、齊師,衆混戰一晝夜,燕軍大敗,折其大半。
鬼谷交孫子休殺人,向陣中間大叫:“黃伯楊、樂毅,你肯回兵麼?” 伯楊、樂毅自思難以抵敵,火急下馬拜見鬼谷,躬身俯伏在地上:“啟師兄,更不敢再犯。
”鬼谷令請過齊王,交取魏畢昌、楚來太子、項燕、黃歇等來。
鬼谷曰:“衆将來聽,不曾犯本國,今燕下齊,拜樂毅為帥,領兵取七十一城,馀有即墨,被火牛陣破了。
樂毅不舍,再圖齊。
惹吾下山來,今破了迷魂陣,救孫子出災。
黃伯楊、樂毅、秦白起都遭吾擒。
汝衆将拜齊為上國若何?” 衆将等拜齊王、鬼谷畢,衆曰:“願尊齊為上國也。
”鬼谷曰:“今齊國窮民困,每一國進奉金寶各一十萬貫,與齊王赈濟萬民。
”衆曰:“依命。
”秦國白起進奉金寶一十萬貫,燕國樂毅進奉金寶一十萬貫,楚國項燕進奉金寶一十萬貫,魏國畢昌進奉金寶一十萬貫。
四國遣人歸國取寶,不數日,四國進奉入齊了畢。
鬼谷謂樂毅曰:“為您布迷魂陣,殺壞生靈。
吾今做個葬主。
今交李虎埋殡畢。
”即時立化了李虎,呼為城隍土地,即時立廟為神。
鬼谷謂伯楊、樂毅、張晃衆先生等曰:“咱每都是出家人,今為徒弟持名在世,誤了起升。
” 今齊襄王加封黃伯楊回風仙人,次加封樂毅奉聖仙人,又加封張晃出世仙人。
把衆仙都加官位。
次加封鬼谷先生普惠仙人。
孫子等亦加封了。
有鬼谷言道:“休,休!有衆國将士,各還本國去者!”衆國将士都謝恩畢,卻還本國去了。
鬼谷先生道:“衆仙各還道庵養性。
”衆仙依命,都辭了鬼谷先生,各還庵去了。
隻有鬼谷先生亦辭齊王,歸雲夢山去。
群臣将士,各歸舊職,輔佐朝廷。
四邊無事,諸國不亂,天下太平。
怎見得?有詩為證。
詩曰: 齊國功成定太平,諸邦将士各還京。
縱橫鬥智樂孫輩,青史昭垂萬世名。
秦并六國平話 秦并六國平話卷上 詩曰: 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将史記細鋪陳。
便教王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六國縱橫易冰炭,孤秦興仆等雲輪。
秦吞六代不能鑒,且使來今複鑒秦。
鴻蒙肇判,風氣始開。
以揖讓而傳天下者,盡說唐、虞;以征伐而取天下者,盡說三代。
夫三代者:夏、商、周也。
夏禹王得舜帝禅位,立國為夏,傳一十七代,享國得四百三十一年。
夏桀無道,商湯放桀于南巢田地裡,夏之天下盡歸于商。
湯王立國為商,傳三十代,享國得六百二十九年。
纣王無道,周武王伐纣于孟津田地裡,并商天下,立國為周。
自武王至幽王時分喚作西周,自平王至赧王時分喚作東周。
二周雖傳三十五代,享國得八百六十七年,自傳到那第十三代的君王喚做平王,那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勇。
平王雖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
孔夫子為見平王身為天子,自統六軍伐鄭。
那鄭伯無君,身為周家卿士,自率諸軍敵王,在那地名繻葛田地交戰。
被鄭伯射着一箭,恰好射中平王左肩。
孔夫子是春秋世儒道的宗師,要扶持這三綱五常。
見那時王綱頹壞,為君底失為君之道;侯國強梁,為臣底失為臣之禮。
怕天下後世亂臣賊子争效這個模樣,便使三綱淪而九法..,不成世界。
不免将那直筆,把那時一十二國,共有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迹,着一部史書,喚做“春秋”,從平王時事為頭,有善事底褒獎它,使人知勸;有惡事底貶責它,使人知怕。
怎知世變推遷,春秋五伯之後,又有戰國七雄,天下龍争虎戰,幹戈塗炭,未肯休歇。
且說那戰國七雄是兀誰?詩曰: 兩周分治各西東,十二諸侯互戰攻; 未有真人來一統,奈何七國又争雄! 那七國者:秦、韓、魏、楚、燕、齊、趙也。
秦姓嬴氏,周武王時封。
秦至武公、惠公時分始僭稱王。
此秦國也。
韓虔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分,韓虔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韓。
此韓國也。
魏斯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魏斯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魏。
此魏國也。
趙籍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趙籍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做趙。
此趙國也。
史謂三家分晉,是說這韓、趙、魏也。
那周安王時,田和有功,封于齊,是為齊國。
那薊北燕王姓姬氏,自周武王時分,封為燕國。
那襄郢楚王姓芊氏,周成王時分,封為楚王;至那負刍時分,凡十世,為楚國。
這個七國,當初互為雄長,在後見秦國強大,那六國結縱合橫,以拒強秦。
奈何縱解橫散,被秦始皇吞并做一統天下。
唐賢杜牧做那“阿房賦”,末後說得最好,說個甚的?杜牧“阿房賦”後一段道是: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能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話說昔日秦始皇政者,莊襄王子也。
始皇無道,南取百粵,北築長城,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坑儒焚書,使天下人民不安。
不修國政,并吞諸侯,荒荒離亂。
始皇欲立萬世為君,遍遊天下,來到沙丘,帝崩。
怕天下諸侯有變,不敢發喪,背地裡将銮■車載屍,與鮑魚相雜。
趙高與李斯商量詐作诏書,差使命往長城殺太子扶蘇并那蒙恬,卻立二世為君。
在後趙高引軍閻樂入内,殺胡亥,立三世子嬰為君。
子嬰懦弱,托病不出宮。
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欺壓君臣。
趙高入内探帝病,子嬰殺趙高。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漢祖西征秉白旄,子嬰宗廟起波濤; 可憐君有翻身術,兼向秦宮殺趙高。
在後,天降聖人,漢高祖劉邦領兵入關,系頸以組,封皇帝玺,降于枳道。
這頭回且說個大略,詳細根源,後回便見。
話說秦六年,始皇帝登殿,集大臣文武至殿下,分兩班,山呼萬歲畢,始皇向君臣道:“寡人登極之後,今已六年,有那齊、燕、魏、趙、韓、楚六國未肯伏。
我欲削平六國,使天下為一統。
卿等有何計策?”當有一大臣司馬欣出班奏曰:“陛下若論七國,則國勢均平;若論氣力,則秦為上國。
何不發使命,赍國書,威伏六國,令它拱手來降,納土于秦,免得戰争如何?不來者,差軍發将,取之未遲。
”帝聞奏大悅,聖旨問:“班中有誰人可充使命?赍國書前往齊、燕、魏、趙、韓、楚諸邦遊說諸侯,早獻地圖納降,免得幹戈,百姓枉遭塗炭。
這是一項好底勾當。
”那時有秦公子名曰少官,他自請赍此國書遊說六國。
始皇大悅,分付國書與公子少官。
那書道是:“秦王緻書于齊、燕、魏、趙、韓、楚六國大王殿下:秦與諸王兄弟國也,勢均體敵,相與北面以事周,積有年代。
朝會天王之時,推秦為盟主,歃血而誓,各守本國疆界,綏懷國内人民。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休萌戰攻侵伐之謀,共享安淨和平之福。
屬者蘇秦、張儀,馳騁辯口,離間諸國,私自結縱合橫,各有吞噬上國之謀。
寡人知之久矣,念欲興問罪之師,實以盟會之言猶在耳,未忍寒盟,遽為此舉。
諸王何不量力度德,自思您土地、人民,與吾國孰強孰弱?您兵師、車馬與吾國孰寡孰多?您财帛、金寶與吾國孰豐孰啬?堂堂赧王,尚且臣附于莊王之世,您自思諸國勢力比赧王為何如?猶敢憑陵大國,不肯臣附?今遣公子少官來諸國議事,若大王圖全社稷,則輸款投誠,以輿地來獻;使四海一家,則您世受王爵,為秦藩臣;保有宗祀,世世不絕。
生靈免塗炭之災,兵師有息肩之日。
惟大王實圖利之。
若負固不悛,執迷不返,則命将遣師,剿平諸國,如疾風之摧敗葉,嚴霜之壓枯葦,惟寡人所欲耳。
彼時噬臍,悔之何及!” 六國王接得秦國始皇書,各各開看。
其别無話,隻是秦帝克伏諸國來降,諸王不悅。
有楚襄王,國書會五國王子,會議并秦。
遣使者往齊、燕、魏、趙、韓邦通上國書,克日到楚議事。
諸國王接了楚襄王書開看,克日車駕起程。
齊王、魏景關王、韓威惠王、燕孝王、趙孝成王皆到楚地,入朝施禮畢。
各奉命而來,楚王安排茶飯,把盞已畢,楚王與諸王言道:“聞秦王遣使赍書克伏諸國□□□。
這事怎地?”春申君奏曰:“臣請大王助兵伐秦。
”趙王禦前李牧進奏諸王:“諸王助兵,望陛下依臣所奏。
”楚王大悅,賞禦酒犒設李牧:“将軍,您言是也。
”各助兵三萬。
楚令項梁為将,齊遣鄒闊為将,韓遣馮亭為将,燕遣孫虎為将。
楚襄王親為招讨。
克日,兵至函谷關,會合諸國人馬。
諸國大王各歸本國,點集雄兵猛将,往路中函谷關相會。
楚王車駕起行,為招讨,預先在關等候。
至日,趙有李牧、張耳、陳申,發兵三萬,到關參拜楚王。
齊有田儋、鄒闊、鄒興,集兵三萬,至關。
韓有馮亭、周光、霍雄,領兵三萬,至關。
魏有周霸、鄭安成、龍離足統兵三萬。
燕有孫虎、韓廣、景耀龍押兵三萬,至關。
各各參見楚王。
楚王見諸國兵齊将集,大悅,出宣命,定賞罰:有人生擒秦邦一将者,與千金;能獲秦始皇者,與諸王共封為六國萬戶侯。
諸将歡聲如雷。
古雲: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軍中撞出一員猛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身披黃金鎖子甲;禦前奏楚王道:“奴婢為先鋒,攻破秦邦,生擒秦将,活捉秦皇。
”此人是誰?乃魏國三代将門之子,鄭安平之兒,姓鄭,雙名安成。
楚王見了大喜。
忽班部中撞出一将,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弁冠;願為先鋒,與鄭安成比試。
此人是誰?乃齊國鄒闊将軍也。
楚王問諸将:“那兩個要做先鋒,怎生區處是得?”那李牧、馮亭、項梁三将奏曰:“先鋒不可便付與二将,須索交他兩個比試,決個勝負,與先鋒印者。
”楚王依奏,便令二将比試,勝的挂先鋒印。
二人聽得言語,上馬分陣,各擂鼓響。
楚王與諸将看争先鋒。
左邊撞出鄭安成,右畔撞出鄒闊。
二将馬交,約鬥三十餘合,隻見鄭安成敗走,那鄒闊一向趕上。
鄭安成暗取套索。
鄒闊亦取套索,撇起,去套住鄭安成。
鄭安成亦套住鄒闊。
二人相拒之際,不防人叢中放一冷箭,把那套索射斷。
衆人大駭。
李牧向前問:“放冷箭是誰?”道聲未了,見幾個軍把一年少後生推出來。
李牧觑了大駭,見身上藍縷,志氣猶存。
三代将門子,累世先鋒兒。
是梁國秦明之孫,姓秦名斌,落于軍中為小卒。
李牧引秦斌至楚王駕前,奏曰:“大王适間令鄭安成、鄒闊比試先鋒,各人套索不開。
有小兵放冷箭射斷套索,乃是昔日十二國内梁邦秦明上将之孫,姓秦名斌。
奴婢舉此人為先鋒,望陛下從允。
”楚襄王曰:“這厮有這般武藝!”遂賜秦斌挂先鋒印。
班部中撞出一将,身披柳葉甲,銀盔蓋頂,奏道:“大王不可将先鋒印分付秦斌!”楚王擡眼一觑,乃是燕國景耀龍來奏稱:“秦斌乃是敗國之臣,未可賜與先鋒。
奴婢乞與秦斌比試。
” 那時,景耀龍打扮銀盔蓋頂,身披水磨柳葉甲,肩擔一口三尖刀。
秦斌亦未有衣甲器械。
李牧把衣甲馬刀借與秦斌,打扮了出陣。
二将有如水裡搶珠龍,二騎交鋒,有似岩前争食虎。
鬥經二十餘合,秦斌詐敗,景耀龍趕上前,馬不去;秦斌将刀撇砍,景耀龍迎刀斬落。
二刀并舉,雙刃齊施。
二将把刀對敵舉落,二人齊将之放。
二将迎前拽相。
楚王看見大喜,傳令齊賜先鋒者。
二将各下馬拜謝楚王。
楚王問諸将:“賜那個将軍為正先鋒?”項梁奏曰:“願與秦斌為正先鋒,景耀龍為副先鋒者。
”二将領兵前往秦城京兆府。
詩曰: 秦謀一統禍臨城,楚領三軍并伐秦; 猛将雄兵皆用命,生靈塗炭漲氛塵。
話說李斯奏始皇帝曰:“陛下,今有荊楚襄王為招讨,合諸國兵馬約二十餘萬,猛将數十員,兵臨城下,将至濠前。
取王聖旨。
”秦皇大驚曰:“朕謀天下,并吞一統,豈期諸邦會兵來侵吾國!”敕問文武官僚:“誰退諸邦兵馬?如有功者,必加官賞。
”當有王翦出班奏曰:“陛下休慮,雖有諸國二十餘萬兵将,小臣乞兵二萬,令李彪、伊虎為将,臣為主将,退諸國來兵,保王社稷無虞。
”始皇大悅:“全仗卿在意者。
” 王翦在演武亭交兵二萬,出城外下寨。
景耀龍先鋒排下二龍争珠陣。
李彪排下半天撒網陣。
二将監軍施禮畢,李彪曰:“秦斌,你等因甚興兵來侵吾國?您若會事之時,出陣一戰,可決勝負。
”秦斌答曰:“奉楚王命,并諸國王命,因為始皇無道,謀吞六國,遣使來投謾書,脅令諸邦納土,意圖六合混一。
是緻諸國大王合縱兵至。
”李彪言:“兵臨渭河,可以一戰。
”秦斌怒道:“渭河之兵何能為!待我伐秦為荒草之地!”李彪大怒:“叵耐小邦結黨侵淩大國,待教諸國一兵片甲不回。
”道了,二騎便鬥。
詩曰: 二馬騁英豪,淩雲殺氣高; 非但智鬥智,全憑刀鬥刀。
二馬挑戰,三十餘合;秦斌敗走。
李彪趕将來,殺敗三軍。
副先鋒景耀龍身穿黃金鎖子甲,體挂皂羅袍,頭上鐵幞頭,燕尾交加,黑霧纏身罩體,座下跨一抱月烏骓,肩擔一條清風利槍,腕懸一百廿斤竹節鋼鞭,出陣與秦将打話。
李彪喝問:“來将何人?願聞姓字。
”楚将答曰:“咱每是先鋒景耀龍。
”那李彪道:“休走。
”二将場中宛轉,殺氣騰空,約鬥三十合,景耀龍詐敗走,李彪趕将來。
不防景耀龍取出弓箭,弓開如滿月。
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卓,兩腳騰空。
詩曰: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使無常總不知。
那時,李彪中箭已死。
小軍搶得屍首,回歸陣中,先複招讨。
主将王翦鈞旨,令伊虎出陣,高叫,索來将挑戰。
楚王見副将景耀龍果是英雄難敵,再令正先鋒秦賦出陣。
施禮打話已畢,二人挑戰。
秦斌、伊虎相交,一槍來,一刀去,二人厮殺。
詩曰: 幽幽不讓梨花舞,滾滾難容柳絮飛。
那時,二将交鬥,馬似北海玩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鬥三十餘合,伊虎敗走,秦斌趕将來。
被伊虎勒住馬,後趕得快,二馬相并,中一槍,刺落下來。
隻見金盔倒卓,兩腳登空。
小兵搶秦斌回陣後,用金瘡藥救得活。
三軍一時敗走。
次早,楚王召集諸将問曰:“甚人敢出陣,生搶秦将?”有張晃奏道:“小人願往。
”伊虎出陣,二将交鬥。
伊虎大敗,歸于本陣。
王翦打扮耀日銀盔蓋頂,身穿蜀錦戰袍,肩擔一百二十斤三尖刀,四十八環棹刀,跨一匹赤色馬出陣。
張晃出陣打話。
二騎相交,惹起四野愁雲,震起滿天殺氣。
人似南山虎,馬若北海龍。
王翦戰三十合詐敗,張晃趕将來。
二馬并,王翦舉刀斬落張晃翻身,下腳捎空。
王翦刀頭招起三軍啖殺。
楚兵大敗。
東砍西斫,南傾北倒;星羅雲散,七斷八續。
楚兵退五裡下寨。
秦兵具表奏始皇。
始皇大悅,聖旨再令王翦退諸國兵馬。
王翦進兵至五裡下寨。
次日,布下四門鬥底陣。
王翦出陣索戰。
楚王召集諸将曰:“有何人對敵秦将?”當有趙将陳申唱喏道:“小人願往。
”二人戰三十合,王翦詐敗,陳申趕将來。
王翦不用長刀,拈弓取箭,翻身背射三隻連珠箭,喝一聲:“着!”不知陳申性命怎生?詩曰: 似虎将軍還落馬,如龍骁騎隻空回。
那時,陳申中箭,墜下馬來,衆兵搶歸陣去。
軍中撞出一員猛将,鬼面馮亭,肩擔一柄銅斧,奔将來,喝聲:“王翦休走,咱來與你決定輸赢!”王翦與馮亭挑戰五十合,并無勝負,令各收軍,明日卻戰。
楚王召諸将問:“明日何人捉獲王翦?功成者,千金賞,萬戶侯。
”有周光奏曰:“小人有一計。
恁地恁地,今夜為刺客,去刺王翦。
”商議已定。
楚王曰:“将軍在意!”周光準備,等三更時分,去刺王翦。
王翦至晚,帳中忽起狂風一陣。
王翦思量:今晚必有刺客來呵。
傳下軍令,令伊虎照燭,營寨緊緊防備。
伊虎令小軍打動更鼓。
一更二更,不覺無事;轉過三更,有韓國将周光,聽得鼓已三敲,手藏匕首,納在袖中,出寨為刺客。
來至秦寨,但覺四下小兵困之密陣;偷入秦寨,欲入帳前,望見王翦伏在中軍桌子上困倦,面前一碗明燈,隻隔三四十步,□不知,大踏進幾步,刺殺王翦。
周光猛着力踏上,怎知帳前三四十步前後,有那陷馬坑,使麻布繃了,将土撒在上。
周光踏虛,跌落坑内,撞動繩索上鈴子響,四下諸軍拿鈎扯上,押見招讨。
招讨喝問:“你是誰人?”周光回言:“人是韓國周光,特來刺殺招讨。
”招讨笑道:“你好大膽!”令小卒将囚車綁縛,解去獻與始皇。
未行之際,有那伊虎告招讨:“不如且将刺客周光放回楚軍,令他回報楚王,使他早早退兵,免得二國幹戈,多少省事!”招讨道:“你這話也中。
”喝令押周光到帳前,向周光道:“别人便叵耐您為刺客,便教您死。
咱們放你回去。
可報與楚王,休以大國為意。
”分明是伊虎一言半句,救了周光。
詩曰: 臨危伸出拿雲手,救得天羅地網人。
周光謝了招讨,歸于本陣,見楚王言前事。
楚王大驚言:“王翦放你回營,真個賢人!” 楚王召諸将曰:“攻伐秦城不下,計将安出?”有那李牧奏王曰:“明日容小人一戰,克日攻伐秦城。
”楚王依奏,令李牧出陣。
次日,隻見星沉河漢,日出扶桑,疏鐘傳紫禁之聲,遼水泛紅霞之影;曉煙迷岸草,寒霧濕庭蕪。
辰牌時分,李牧布下方字陣,肩擔蘸金斧,出陣厲聲高叫,索王翦打話。
門旗下撞出一員将,乃王翦也,肩擔一百二十斤三尖兩刃刀,排下圓字陣,與李牧打話不同,交戰三十合,李牧敗走。
王翦趕殺三軍,諸國兵退十裡,草坂下寨。
楚王見李牧走敗,心中不悅。
李牧雖号名将,年已六十,氣力衰乏,怎生敵得那少年的王翦?楚襄王召諸将問曰:“誰人能擒得王翦者重賞。
”魏将龍離足出班奏曰:“小人願往。
”楚王大喜。
見此将身長八尺,披水磨柳葉甲,皂羅袍罩體,肩擔大捍刀,約重一百斤,騎匹烏骓馬,出陣厲聲高叫:“王翦招讨比個勝負阿!”王翦出陣,二馬相交。
惹起四野愁雲,震起滿天殺氣。
才三十合,龍離足敗走。
王翦招起人馬趕殺。
人兵東西亂撞,奔走如飛。
齊将鄒興撞出陣來,與秦将王翦,不通名姓挑戰,才三四十合,鄒興敗走。
王翦急追。
鄒興插了槍,取出鵲面寶雕弓、三支狼尾箭,翻身射三支流星箭。
王翦閃過三箭。
鄒興大敗,将兵虧折了五百餘人。
死屍遍地,鮮血坑流。
王翦收兵回陣。
楚王不悅:連敗數陣,若不抵拒,恐秦兵侵城。
楚王召諸将會議:“今來攻秦不下,難以退兵。
恰似騎着虎頭,若不斃虎,虎有傷人之意。
”有孫虎奏曰:“攻秦不下,緣秦将英豪兵勇。
孫虎雖怯,亦願出戰。
”因将人馬布成百勝長蛇陣。
但見亞槍來時刀作尾疊,铠角如鱗;旌旗紅耀目中,劍戟排成口内齒;使馬軍盤牙,昂首縱步,人展玉舒腰。
槍排布密,更教将武不能當;弓弩齊施,便若高皇難閃避。
陣排吞象勢,馬号化龍駒。
孫虎上陣索秦将。
王翦出陣,見對陣布百勝長蛇陣,俺布五方陣。
如何見得?東連甲乙,見一千藍青旗;西方庚辛,現二百柄如霜斧;北為壬癸,皂纛旗下馬如龍;南按丙丁,紅旗影裡兵似火;黃旗招■處,戊巳按中央。
王翦出陣,肩擔三尖兩刃,掉刀與孫虎打話不同,二騎交戰。
不上三十合,孫虎佯敗,王翦趕将來,卻被孫虎将黃旗一招,變成四門鬥底陣,掩圍下王翦。
有伊虎帶兵沖陣來解圍,也被孫虎兵圍了在荒郊田地裡。
齊、燕、魏、趙、韓、楚諸将,皆會兵來圍定王翦、伊虎兩個。
小卒走去報丞相李斯,稱王翦招讨已被圍在城前十裡荒郊田地裡。
李斯奏上始皇道:“王翦被圍,願朝廷發兵去解圍怎生麼!”始皇降敕:着王贲所部人兵一發前去解圍,救出王翦、伊虎兩個。
那時,王贲領兵一萬,出城來到十裡荒郊之地下寨,大啖數聲,王翦在内發啖,知救兵來到,内外相攻應,殺諸國兵馬大亂。
亂戰一場,死屍遍野,鮮血坑流。
自辰時亂殺至未時,各各鳴金收兵,折了萬餘人。
楚王收兵點檢,約計折了二萬餘人。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諸國兵來要伐秦,反遭虧将損人兵; 思量無計回軍路,秦勇剛強甚怕人。
話說楚王大驚,不合為長,興兵伐秦不下,折将虧兵,恐敵不拒,預先禍及本邦,暗思憂慮。
召項梁至,問伐秦不下,折将虧兵,萬一不便,禍及本邦。
諸将想有謀計可進谏,圖安社稷。
時項梁沉吟半晌之時,奏曰:“陛下休慮。
臣雖無能,不肯出秦之下。
當血戰以決勝敗。
”乃定一計,殺退秦兵,密奏楚王。
楚王道:“卿之計是也。
”令項梁領五千兵布下五虎離山陣。
詩曰: 三敲鼓響陣頭圓,一棒鑼聲如撚指。
那時,撞出一員猛将,肩擔一口大刀,厲聲高叫,索打話,乃是王贲。
王贲見對陣五虎離山陣,未免擺下二龍混海陣。
項梁出陣,二人施禮畢,打話。
王贲罵曰:“項梁,你等楚王辄敢合縱諸國來伐秦,罪犯彌天不小!目今汝等奏上楚王,早将楚國州郡縣圖獻上始皇,免教荊楚人之受苦。
”項梁答曰:“非我楚王合縱結橫伐秦,皆是秦邦始皇無道,先遣使命赍國書,來諸國克伏納土,意圖六合,緻使諸國不從,是緻兵來,即非楚王之過。
”王贲言:“既是楚王不肯獻上一十八郡經圖,克日興兵并成荒草之地,悔之已晚!” 二将打話已了,二騎來交。
場中宛轉,殺氣騰空。
一來一往,似鳳翻飛;一上一下,如鹘展翅。
才三十合,喝交歇令,各人歸陣,卸了衣甲,權歇片時;整頓衣甲器械,拍馬臨陣,再戰二十餘合,項梁奔走歸陣。
王贲自思:此将乃是名将。
不敢趕上。
項梁歸陣,奏楚王曰:“臣詐敗,王贲不趕,難以施計。
”楚王問:“卿有何妙計施之?”項梁奏曰:“此王翦、王贲,英雄難敵。
臣施一小計,聊損他兵。
”楚王問曰:“爾計何如?”項梁附耳道:“恁地恁地。
”楚王大悅:“依卿之言。
” 項梁先差李仲、韓員,領兵二千去退十五裡大樹林下,埋伏左右畔,等候殺秦兵人馬。
項梁奏楚王,召請諸國大将至禦前。
楚王分付諸卿大将:“今日定計殺秦兵,恁地恁地。
”諸将依令,準備器械,殺退秦兵。
楚王令秦斌策應。
項梁僞引兵戰,将軍出陣,厲聲高叫:“秦将願來挑戰!”王翦出陣,與項梁施禮畢,打話不同,二将交戰。
才三四十合,項梁敗走,王翦趕上追捉。
不見項梁,卻見楚王戴朝天烏紗巾、盤龍绛紅袍,腰縛碧玉帶,腳穿幹皇履。
王翦直奔将來捉楚王。
楚王被趕一十五裡,捉住楚王。
王翦令諸兵将楚王縛了。
此人道:“我不是楚王,吾乃姓李名軒。
将軍仔細認着!”王翦一觑,果是假底楚王。
回馬間,隻見一下鑼聲,喊殺連天,不知高低,左畔撞出李仲,右邊撞出韓員,後面秦斌殺至,前面馮亭、周霸、田儋、孫虎、李牧、張耳、韓廣殺将來。
東砍西斫,星流雲散,七續八斷。
王翦殺出,奔走回營,折了二千餘兵。
兩下收兵。
楚王大悅,問諸将道:“自臨陣以來,未嘗有此大捷。
今秦兵退敗,諸國可以乘勝回邦。
” 當日烹牛犒賞諸軍。
項梁奏曰:“望大王回兵,諸國各差将持兵各守本隘,免緻秦兵侵犯。
如有秦兵至一國,願諸國救應。
”楚王令周霸、鄒闊,各兵一千,把斷函谷關。
諸将各守本界關隘去處。
楚王國書通報諸國大王,各回本所。
話說王翦、王贲收兵歸城,專待來朝五更三點,始皇帝聚集文武,山呼已畢,王翦啟奏:“陛下,臣有先鋒李彪被失,折兵二千五百餘人。
臣收斬得陳申、景耀龍外,伊虎斬得張晃。
伏候聖旨。
”秦帝敕問大臣:“寡人意圖六合久矣,此事若何?”忽有大臣李斯谏曰:“未可侵于六國,且圖養贍三軍,精演武藝,它日圖之未為遲晚。
”聖旨依奏,令賞三軍,一年四季教演諸軍。
詩曰: 數年征伐不曾休,權且休兵卻報仇; 講武儲糧圖再舉,它年六國一齊休。
話說昔日有呂不韋,陽翟大賈人也,家富,為商,往來興販買賣。
秦昭王太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為秦質于趙國。
子楚,秦諸庶子,車乘用不饒,呂不韋賈于邯鄲而憐之,曰:“此奇貨之物。
”乃往見子楚,說曰:“安國君愛妾華陽夫人,夫人無子。
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
呂不韋請以千金為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嫡嗣。
可乎?”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 呂不韋乃以五百兩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而複以五百兩黃金求奇物玩好,西遊秦,求見華陽夫人。
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
華陽夫人承太子間,縱容言:“子楚質于趙,妾願得子楚立以為嫡嗣,以托妾身。
”安國君許之。
呂不韋取出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之居。
缱绻之娛,不覺有身孕。
子楚飲宴中巡,酒酣,呂不韋言筵前無樂,令諸姬舞,歌讴,供應呈示。
子楚累舉目觀之,此姬絕色傾城,但見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調弦成合格新聲,品竹作出塵雅韻。
琴調古操,棋覆新圖。
吟詩聯句追風雅,見于篇中;搦管丹青奪造化,生于筆下。
玉肌花貌,蓮步柳腰,談論接陪,精神舉措。
子楚見姬容貌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乃獻其姬。
姬自匿有娠。
至大期時,十二月也,果生子名政。
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
子楚與呂不韋謀,将金六百斤與守關吏,方且得脫歸秦。
昭王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後,子楚為太子。
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秦王立一年,薨;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
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号稱“仲父”,封為文信侯。
年少,十三歲即位,太後時通呂不韋家。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
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四國,亦招緻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着書布天下。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着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号曰:“呂氏春秋”。
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召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歸千金。
始皇益壯,太後淫不止。
呂不韋恐事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
太後聞,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拔其須眉為宦官,遂得侍太後。
太後私與通。
及至有孕,太後恐人知之,詐蔔,當避。
時徙宮居雍,毐嘗從,賞賜甚厚,事皆決于嫪毐。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私亂,生子二人,皆藏匿之。
與太後謀曰:“王薨,以子為後。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連及相國呂不韋。
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後所生二子,而遂遷太後于雍。
是時,王欲并誅相國呂不韋,蓋為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呂不韋遊說者衆,故王不忍緻法,免相國。
齊人茅焦說秦王,迎太後而出。
文信侯就國河南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
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自度,恐秦誅之,乃飲鸩酒而死。
詩曰: 文信侯臣呂不韋,始皇國後恣奸淫; 朝廷不賜誅淫法,故使渠人飲鸩亡。
始皇八年,韓威惠王卒,立子安為韓王。
九年,韓王為元年。
九年,楚考列王卒,子悍立為楚幽王。
十一年,趙卓襄王卒,子遷立為趙王。
天下諸國平甯。
十四年,韓王納土為藩臣。
至十七年秋八月,始皇登殿排班,但見十樣錦鋪連地角,九金龍盤繞棟梁。
殿分八卦,紫雲遮,七寶妝成王禦座;綠楊影立,回環盡彩畫宮妝。
五鳳樓前,玉女執團團鳳扇,四聲萬歲響連天,三下靜鞭人寂靜;兩班文武列班齊,一國世尊登寶位。
文武朝見,山呼已畢。
始皇問大臣曰:“朕登極之後,已經十七載,意圖六合并為一統,是朕之願。
”忽有李斯出班奏曰:“臣舉王翦為将,領兵攻韓。
”始皇依奏,宣王翦。
帝問曰:“朕煩将軍統兵攻韓,卿意怎生?”王翦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臣當赤心報國。
乞兵二萬,先鋒伊虎,副将洪定,末将蔡仇,錢糧官甘甯。
”始皇依奏,賜王翦為招讨,攻韓邦。
次早,演武殿交兵二十萬人馬。
詩曰: 忙點三軍親起發,當時賞賜與諸軍。
取出衣甲器械,分俵散與諸軍。
會使槍底槍在手,能射弓者弓便射。
兵将一齊離了京兆府,奔往韓邦。
韓邦正是晉州地面,小兵探得秦兵攻韓,忙告上大夫張車。
張車奏上韓王曰:“秦邦王翦為将,領兵二十萬攻于本國。
”韓王大驚,敕問諸臣:“此事怎生?”有大将馮亭曰:“願乞兵一萬,出城為我王拒敵。
”韓王依奏,賜兵一萬,付鬼面馮亭、周光、霍雄為将,往三十裡平崗坂下寨,等待秦兵。
至次日,果有秦兵二十萬,先鋒伊虎當頭,肩擔一根清風利刃槍出馬,布下四海洪波陣。
霍雄布下鳄魚玩水陣。
二陣俱圓,門旗下撞出一員先鋒霍雄。
秦陣撞出伊虎。
霍雄問伊虎曰:“二國并無征戰,今日因甚兵來?”伊虎回言:“咱奉始皇敕命,特來攻取韓邦。
”霍雄曰:“十四年,本國納土為藩,今又侵于疆界,其意不善。
” 二将打話不同,二馬交戰,三四十合,伊虎敗,霍雄趕上來殺。
副将洪定出陣,與霍雄挑鬥,才三十合不分勝負。
良久隻見,詩曰: 人怒之時馬也怒,将若嗔時馬也嗔; 龍虎未能争社稷,争如兩個上将軍。
霍雄詐敗,洪定趕将上來。
霍雄取弓在手,搭起箭,翻身背射,口呼:“箭中!”隻見洪定人空落馬,二腳登空。
詩曰: 都來一點無情物,透甲穿袍一命休。
秦将洪定已死,小兵搶得屍首回陣告覆王将招讨。
王翦大怒問:“誰人為洪定報仇?”有末将蔡仇,願往報仇;統兵五千,排下方字陣。
蔡仇上馬,高叫打話。
周光出陣,見排下方字陣,便令排下圓字陣。
但見左實右虛,前攔後守,金銀甲胄色火煌,錦繡旗翻花爛熳。
霹靂駝鼓漸啖,龍鱗畫角齊吹,槍刀一字成行,弓弩兩梢齊展,三軍唱喏,兩處陣圓。
蔡仇與周光施禮畢,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才戰三十合,周光敗,蔡仇恐有計,不敢趕上。
馮亭肩擔熟銅斧,與蔡仇挑戰。
三四十合,蔡仇敗走,馮亭趕殺。
三軍星羅雲散,七斷八續。
各人鳴金收兵下寨。
看看已晚,各差小卒伏路。
巴到次日天明,招讨王翦,肩擔一柄刀,出陣,厲聲叫索馮亭将軍打話。
馮亭出陣,問王翦曰:“因甚兵伐吾邦?”王翦曰:“吾奉始皇敕命,故來伐韓邦。
”馮亭忿怒,掄起熟銅月斧斫王翦,王翦将刀迎過。
王翦舉刀斫,馮亭架隔遮攔。
逢虛即下,遇空則施。
才五十合,并無分毫勝負。
再戰三十合,又無輸赢。
各人歇令,明日卻戰。
次日,各人整頓器械,布陣已完,二人出馬交戰。
七十餘合,馮亭年老,氣力不加,敗退二十裡下寨。
是晚,各人牢把寨門,等次早天明,排下陣圓,周光出陣,秦兵蔡仇出馬。
二馬交戰,才三十合,蔡仇敗走。
周光趕殺。
蔡仇回馬,将刀斬落周光下馬。
蔡仇啖殺連天,韓兵大敗。
馮亭出陣,與蔡仇接戰。
才三十合,馮亭詐敗,蔡仇趕殺。
被馮亭翻身舉起月斧,砍落。
隻見蔡仇金盔倒卓,兩腳登空。
詩曰: 如龍駿騎已空回,似虎将軍還落馬。
秦招讨王翦,肩擔大刀,出陣與馮亭挑戰。
馮亭大敗,退一十裡晉州城前下寨。
王翦人兵趕上,城前一箭之地駐紮人馬。
次日,排下天羅地網陣。
王翦出馬索戰。
馮亭肩擔月斧,出陣與王翦挑鬥。
怎見得交馬?詩曰: 二将驟征鞍,盤桓兩陣前; 征雲籠日月,殺氣罩山川。
斧險分毫着,刀争半米偏; 些兒心意失,目下掩黃泉。
馮亭大敗歸城。
馮亭隻留得五千人,折了一半,緊緊閉了城池。
馮亭歸朝,奏上韓王曰:“告陛下,臣等年老,氣力不加,拒王翦不過,外折兵五千,虧将一人,周光被失。
伏乞大王令旨。
” 韓王問張車、嚴仲子:“卿等有何人能退秦兵?”張車、嚴仲子二大臣奏曰:“秦兵二十萬,王翦英雄難退。
望陛下修書,臣為使命,往齊、趙借兵解圍。
”韓王依奏,急令修書付張車往齊,嚴仲子往趙。
二人再奏曰:“乞差馮亭送小臣過陣。
”王依奏,令馮亭持兵出城,開城放下吊橋,渡了人兵,城前布陣,索來将打話。
甘甯出馬,與馮亭交戰。
二馬相交,才三十合,甘甯敗走,馮亭趕殺來,沖破陣,送得張車、嚴仲子出往外國求救。
二人走馬如飛登程。
馮亭回陣,收兵歸城,緊緊守把城門。
王翦見馮亭收兵入城不出,傳令限三日準備攻城。
二十萬人兵四畔圍繞,大啖三聲,唬得,詩曰: 當坊土地拒行藏,巨霸靈神難别辨! 但見城頭塵落紛紛,河内魚兒豁辣;唬得生靈盡皆驚,吓得三軍心膽顫。
小卒謂馮亭曰:“城前人兵發喊。
”馮亭聽得,入朝奏曰:“目即人兵攻城發喊,取自大王敕旨。
”唬得大王跌倒,近臣扶起,将些兒安魂定魄湯救得,良久方醒。
敕問馮亭曰:“今王翦攻吾邦,此事怎生?”馮亭啟奏曰:“陛下無危,臣且保城池,
白起見之大怒,呼衆将;樂毅叫石丙、石凱、鄒衍十五員大将,手下一萬雄兵,都撞入陣去。
孫子馬上用旗一招,袁達、李牧、獨孤陳、馬升、解信七員大将,并趙、韓、魏、楚、齊師,衆混戰一晝夜,燕軍大敗,折其大半。
鬼谷交孫子休殺人,向陣中間大叫:“黃伯楊、樂毅,你肯回兵麼?” 伯楊、樂毅自思難以抵敵,火急下馬拜見鬼谷,躬身俯伏在地上:“啟師兄,更不敢再犯。
”鬼谷令請過齊王,交取魏畢昌、楚來太子、項燕、黃歇等來。
鬼谷曰:“衆将來聽,不曾犯本國,今燕下齊,拜樂毅為帥,領兵取七十一城,馀有即墨,被火牛陣破了。
樂毅不舍,再圖齊。
惹吾下山來,今破了迷魂陣,救孫子出災。
黃伯楊、樂毅、秦白起都遭吾擒。
汝衆将拜齊為上國若何?” 衆将等拜齊王、鬼谷畢,衆曰:“願尊齊為上國也。
”鬼谷曰:“今齊國窮民困,每一國進奉金寶各一十萬貫,與齊王赈濟萬民。
”衆曰:“依命。
”秦國白起進奉金寶一十萬貫,燕國樂毅進奉金寶一十萬貫,楚國項燕進奉金寶一十萬貫,魏國畢昌進奉金寶一十萬貫。
四國遣人歸國取寶,不數日,四國進奉入齊了畢。
鬼谷謂樂毅曰:“為您布迷魂陣,殺壞生靈。
吾今做個葬主。
今交李虎埋殡畢。
”即時立化了李虎,呼為城隍土地,即時立廟為神。
鬼谷謂伯楊、樂毅、張晃衆先生等曰:“咱每都是出家人,今為徒弟持名在世,誤了起升。
” 今齊襄王加封黃伯楊回風仙人,次加封樂毅奉聖仙人,又加封張晃出世仙人。
把衆仙都加官位。
次加封鬼谷先生普惠仙人。
孫子等亦加封了。
有鬼谷言道:“休,休!有衆國将士,各還本國去者!”衆國将士都謝恩畢,卻還本國去了。
鬼谷先生道:“衆仙各還道庵養性。
”衆仙依命,都辭了鬼谷先生,各還庵去了。
隻有鬼谷先生亦辭齊王,歸雲夢山去。
群臣将士,各歸舊職,輔佐朝廷。
四邊無事,諸國不亂,天下太平。
怎見得?有詩為證。
詩曰: 齊國功成定太平,諸邦将士各還京。
縱橫鬥智樂孫輩,青史昭垂萬世名。
秦并六國平話 秦并六國平話卷上 詩曰: 世代茫茫幾聚塵,閑将史記細鋪陳。
便教王伯多權變,怎似三王尚義仁。
六國縱橫易冰炭,孤秦興仆等雲輪。
秦吞六代不能鑒,且使來今複鑒秦。
鴻蒙肇判,風氣始開。
以揖讓而傳天下者,盡說唐、虞;以征伐而取天下者,盡說三代。
夫三代者:夏、商、周也。
夏禹王得舜帝禅位,立國為夏,傳一十七代,享國得四百三十一年。
夏桀無道,商湯放桀于南巢田地裡,夏之天下盡歸于商。
湯王立國為商,傳三十代,享國得六百二十九年。
纣王無道,周武王伐纣于孟津田地裡,并商天下,立國為周。
自武王至幽王時分喚作西周,自平王至赧王時分喚作東周。
二周雖傳三十五代,享國得八百六十七年,自傳到那第十三代的君王喚做平王,那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勇。
平王雖居尊位做天子,但王室蕩無綱紀,甚至下堂而見諸侯。
孔夫子為見平王身為天子,自統六軍伐鄭。
那鄭伯無君,身為周家卿士,自率諸軍敵王,在那地名繻葛田地交戰。
被鄭伯射着一箭,恰好射中平王左肩。
孔夫子是春秋世儒道的宗師,要扶持這三綱五常。
見那時王綱頹壞,為君底失為君之道;侯國強梁,為臣底失為臣之禮。
怕天下後世亂臣賊子争效這個模樣,便使三綱淪而九法..,不成世界。
不免将那直筆,把那時一十二國,共有二百四十二年的事迹,着一部史書,喚做“春秋”,從平王時事為頭,有善事底褒獎它,使人知勸;有惡事底貶責它,使人知怕。
怎知世變推遷,春秋五伯之後,又有戰國七雄,天下龍争虎戰,幹戈塗炭,未肯休歇。
且說那戰國七雄是兀誰?詩曰: 兩周分治各西東,十二諸侯互戰攻; 未有真人來一統,奈何七國又争雄! 那七國者:秦、韓、魏、楚、燕、齊、趙也。
秦姓嬴氏,周武王時封。
秦至武公、惠公時分始僭稱王。
此秦國也。
韓虔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分,韓虔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韓。
此韓國也。
魏斯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魏斯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為魏。
此魏國也。
趙籍世代仕晉,在威烈王時,趙籍求做諸侯,分晉國,自立做趙。
此趙國也。
史謂三家分晉,是說這韓、趙、魏也。
那周安王時,田和有功,封于齊,是為齊國。
那薊北燕王姓姬氏,自周武王時分,封為燕國。
那襄郢楚王姓芊氏,周成王時分,封為楚王;至那負刍時分,凡十世,為楚國。
這個七國,當初互為雄長,在後見秦國強大,那六國結縱合橫,以拒強秦。
奈何縱解橫散,被秦始皇吞并做一統天下。
唐賢杜牧做那“阿房賦”,末後說得最好,說個甚的?杜牧“阿房賦”後一段道是: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
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能鑒之,亦使後人複哀後人也! 話說昔日秦始皇政者,莊襄王子也。
始皇無道,南取百粵,北築長城,東填大海,西建阿房;坑儒焚書,使天下人民不安。
不修國政,并吞諸侯,荒荒離亂。
始皇欲立萬世為君,遍遊天下,來到沙丘,帝崩。
怕天下諸侯有變,不敢發喪,背地裡将銮■車載屍,與鮑魚相雜。
趙高與李斯商量詐作诏書,差使命往長城殺太子扶蘇并那蒙恬,卻立二世為君。
在後趙高引軍閻樂入内,殺胡亥,立三世子嬰為君。
子嬰懦弱,托病不出宮。
趙高弄權,指鹿為馬,欺壓君臣。
趙高入内探帝病,子嬰殺趙高。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漢祖西征秉白旄,子嬰宗廟起波濤; 可憐君有翻身術,兼向秦宮殺趙高。
在後,天降聖人,漢高祖劉邦領兵入關,系頸以組,封皇帝玺,降于枳道。
這頭回且說個大略,詳細根源,後回便見。
話說秦六年,始皇帝登殿,集大臣文武至殿下,分兩班,山呼萬歲畢,始皇向君臣道:“寡人登極之後,今已六年,有那齊、燕、魏、趙、韓、楚六國未肯伏。
我欲削平六國,使天下為一統。
卿等有何計策?”當有一大臣司馬欣出班奏曰:“陛下若論七國,則國勢均平;若論氣力,則秦為上國。
何不發使命,赍國書,威伏六國,令它拱手來降,納土于秦,免得戰争如何?不來者,差軍發将,取之未遲。
”帝聞奏大悅,聖旨問:“班中有誰人可充使命?赍國書前往齊、燕、魏、趙、韓、楚諸邦遊說諸侯,早獻地圖納降,免得幹戈,百姓枉遭塗炭。
這是一項好底勾當。
”那時有秦公子名曰少官,他自請赍此國書遊說六國。
始皇大悅,分付國書與公子少官。
那書道是:“秦王緻書于齊、燕、魏、趙、韓、楚六國大王殿下:秦與諸王兄弟國也,勢均體敵,相與北面以事周,積有年代。
朝會天王之時,推秦為盟主,歃血而誓,各守本國疆界,綏懷國内人民。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休萌戰攻侵伐之謀,共享安淨和平之福。
屬者蘇秦、張儀,馳騁辯口,離間諸國,私自結縱合橫,各有吞噬上國之謀。
寡人知之久矣,念欲興問罪之師,實以盟會之言猶在耳,未忍寒盟,遽為此舉。
諸王何不量力度德,自思您土地、人民,與吾國孰強孰弱?您兵師、車馬與吾國孰寡孰多?您财帛、金寶與吾國孰豐孰啬?堂堂赧王,尚且臣附于莊王之世,您自思諸國勢力比赧王為何如?猶敢憑陵大國,不肯臣附?今遣公子少官來諸國議事,若大王圖全社稷,則輸款投誠,以輿地來獻;使四海一家,則您世受王爵,為秦藩臣;保有宗祀,世世不絕。
生靈免塗炭之災,兵師有息肩之日。
惟大王實圖利之。
若負固不悛,執迷不返,則命将遣師,剿平諸國,如疾風之摧敗葉,嚴霜之壓枯葦,惟寡人所欲耳。
彼時噬臍,悔之何及!” 六國王接得秦國始皇書,各各開看。
其别無話,隻是秦帝克伏諸國來降,諸王不悅。
有楚襄王,國書會五國王子,會議并秦。
遣使者往齊、燕、魏、趙、韓邦通上國書,克日到楚議事。
諸國王接了楚襄王書開看,克日車駕起程。
齊王、魏景關王、韓威惠王、燕孝王、趙孝成王皆到楚地,入朝施禮畢。
各奉命而來,楚王安排茶飯,把盞已畢,楚王與諸王言道:“聞秦王遣使赍書克伏諸國□□□。
這事怎地?”春申君奏曰:“臣請大王助兵伐秦。
”趙王禦前李牧進奏諸王:“諸王助兵,望陛下依臣所奏。
”楚王大悅,賞禦酒犒設李牧:“将軍,您言是也。
”各助兵三萬。
楚令項梁為将,齊遣鄒闊為将,韓遣馮亭為将,燕遣孫虎為将。
楚襄王親為招讨。
克日,兵至函谷關,會合諸國人馬。
諸國大王各歸本國,點集雄兵猛将,往路中函谷關相會。
楚王車駕起行,為招讨,預先在關等候。
至日,趙有李牧、張耳、陳申,發兵三萬,到關參拜楚王。
齊有田儋、鄒闊、鄒興,集兵三萬,至關。
韓有馮亭、周光、霍雄,領兵三萬,至關。
魏有周霸、鄭安成、龍離足統兵三萬。
燕有孫虎、韓廣、景耀龍押兵三萬,至關。
各各參見楚王。
楚王見諸國兵齊将集,大悅,出宣命,定賞罰:有人生擒秦邦一将者,與千金;能獲秦始皇者,與諸王共封為六國萬戶侯。
諸将歡聲如雷。
古雲: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軍中撞出一員猛将,绛袍朱發,赤馬紅纓,身披黃金鎖子甲;禦前奏楚王道:“奴婢為先鋒,攻破秦邦,生擒秦将,活捉秦皇。
”此人是誰?乃魏國三代将門之子,鄭安平之兒,姓鄭,雙名安成。
楚王見了大喜。
忽班部中撞出一将,身長九尺,面赤髭黃,穿紅袍,白玉帶,銀鎖甲,金弁冠;願為先鋒,與鄭安成比試。
此人是誰?乃齊國鄒闊将軍也。
楚王問諸将:“那兩個要做先鋒,怎生區處是得?”那李牧、馮亭、項梁三将奏曰:“先鋒不可便付與二将,須索交他兩個比試,決個勝負,與先鋒印者。
”楚王依奏,便令二将比試,勝的挂先鋒印。
二人聽得言語,上馬分陣,各擂鼓響。
楚王與諸将看争先鋒。
左邊撞出鄭安成,右畔撞出鄒闊。
二将馬交,約鬥三十餘合,隻見鄭安成敗走,那鄒闊一向趕上。
鄭安成暗取套索。
鄒闊亦取套索,撇起,去套住鄭安成。
鄭安成亦套住鄒闊。
二人相拒之際,不防人叢中放一冷箭,把那套索射斷。
衆人大駭。
李牧向前問:“放冷箭是誰?”道聲未了,見幾個軍把一年少後生推出來。
李牧觑了大駭,見身上藍縷,志氣猶存。
三代将門子,累世先鋒兒。
是梁國秦明之孫,姓秦名斌,落于軍中為小卒。
李牧引秦斌至楚王駕前,奏曰:“大王适間令鄭安成、鄒闊比試先鋒,各人套索不開。
有小兵放冷箭射斷套索,乃是昔日十二國内梁邦秦明上将之孫,姓秦名斌。
奴婢舉此人為先鋒,望陛下從允。
”楚襄王曰:“這厮有這般武藝!”遂賜秦斌挂先鋒印。
班部中撞出一将,身披柳葉甲,銀盔蓋頂,奏道:“大王不可将先鋒印分付秦斌!”楚王擡眼一觑,乃是燕國景耀龍來奏稱:“秦斌乃是敗國之臣,未可賜與先鋒。
奴婢乞與秦斌比試。
” 那時,景耀龍打扮銀盔蓋頂,身披水磨柳葉甲,肩擔一口三尖刀。
秦斌亦未有衣甲器械。
李牧把衣甲馬刀借與秦斌,打扮了出陣。
二将有如水裡搶珠龍,二騎交鋒,有似岩前争食虎。
鬥經二十餘合,秦斌詐敗,景耀龍趕上前,馬不去;秦斌将刀撇砍,景耀龍迎刀斬落。
二刀并舉,雙刃齊施。
二将把刀對敵舉落,二人齊将之放。
二将迎前拽相。
楚王看見大喜,傳令齊賜先鋒者。
二将各下馬拜謝楚王。
楚王問諸将:“賜那個将軍為正先鋒?”項梁奏曰:“願與秦斌為正先鋒,景耀龍為副先鋒者。
”二将領兵前往秦城京兆府。
詩曰: 秦謀一統禍臨城,楚領三軍并伐秦; 猛将雄兵皆用命,生靈塗炭漲氛塵。
話說李斯奏始皇帝曰:“陛下,今有荊楚襄王為招讨,合諸國兵馬約二十餘萬,猛将數十員,兵臨城下,将至濠前。
取王聖旨。
”秦皇大驚曰:“朕謀天下,并吞一統,豈期諸邦會兵來侵吾國!”敕問文武官僚:“誰退諸邦兵馬?如有功者,必加官賞。
”當有王翦出班奏曰:“陛下休慮,雖有諸國二十餘萬兵将,小臣乞兵二萬,令李彪、伊虎為将,臣為主将,退諸國來兵,保王社稷無虞。
”始皇大悅:“全仗卿在意者。
” 王翦在演武亭交兵二萬,出城外下寨。
景耀龍先鋒排下二龍争珠陣。
李彪排下半天撒網陣。
二将監軍施禮畢,李彪曰:“秦斌,你等因甚興兵來侵吾國?您若會事之時,出陣一戰,可決勝負。
”秦斌答曰:“奉楚王命,并諸國王命,因為始皇無道,謀吞六國,遣使來投謾書,脅令諸邦納土,意圖六合混一。
是緻諸國大王合縱兵至。
”李彪言:“兵臨渭河,可以一戰。
”秦斌怒道:“渭河之兵何能為!待我伐秦為荒草之地!”李彪大怒:“叵耐小邦結黨侵淩大國,待教諸國一兵片甲不回。
”道了,二騎便鬥。
詩曰: 二馬騁英豪,淩雲殺氣高; 非但智鬥智,全憑刀鬥刀。
二馬挑戰,三十餘合;秦斌敗走。
李彪趕将來,殺敗三軍。
副先鋒景耀龍身穿黃金鎖子甲,體挂皂羅袍,頭上鐵幞頭,燕尾交加,黑霧纏身罩體,座下跨一抱月烏骓,肩擔一條清風利槍,腕懸一百廿斤竹節鋼鞭,出陣與秦将打話。
李彪喝問:“來将何人?願聞姓字。
”楚将答曰:“咱每是先鋒景耀龍。
”那李彪道:“休走。
”二将場中宛轉,殺氣騰空,約鬥三十合,景耀龍詐敗走,李彪趕将來。
不防景耀龍取出弓箭,弓開如滿月。
箭去似流星,正中李彪,金盔倒卓,兩腳騰空。
詩曰: 金風未動蟬先覺,暗使無常總不知。
那時,李彪中箭已死。
小軍搶得屍首,回歸陣中,先複招讨。
主将王翦鈞旨,令伊虎出陣,高叫,索來将挑戰。
楚王見副将景耀龍果是英雄難敵,再令正先鋒秦賦出陣。
施禮打話已畢,二人挑戰。
秦斌、伊虎相交,一槍來,一刀去,二人厮殺。
詩曰: 幽幽不讓梨花舞,滾滾難容柳絮飛。
那時,二将交鬥,馬似北海玩珠龍,人似南山争食虎。
約鬥三十餘合,伊虎敗走,秦斌趕将來。
被伊虎勒住馬,後趕得快,二馬相并,中一槍,刺落下來。
隻見金盔倒卓,兩腳登空。
小兵搶秦斌回陣後,用金瘡藥救得活。
三軍一時敗走。
次早,楚王召集諸将問曰:“甚人敢出陣,生搶秦将?”有張晃奏道:“小人願往。
”伊虎出陣,二将交鬥。
伊虎大敗,歸于本陣。
王翦打扮耀日銀盔蓋頂,身穿蜀錦戰袍,肩擔一百二十斤三尖刀,四十八環棹刀,跨一匹赤色馬出陣。
張晃出陣打話。
二騎相交,惹起四野愁雲,震起滿天殺氣。
人似南山虎,馬若北海龍。
王翦戰三十合詐敗,張晃趕将來。
二馬并,王翦舉刀斬落張晃翻身,下腳捎空。
王翦刀頭招起三軍啖殺。
楚兵大敗。
東砍西斫,南傾北倒;星羅雲散,七斷八續。
楚兵退五裡下寨。
秦兵具表奏始皇。
始皇大悅,聖旨再令王翦退諸國兵馬。
王翦進兵至五裡下寨。
次日,布下四門鬥底陣。
王翦出陣索戰。
楚王召集諸将曰:“有何人對敵秦将?”當有趙将陳申唱喏道:“小人願往。
”二人戰三十合,王翦詐敗,陳申趕将來。
王翦不用長刀,拈弓取箭,翻身背射三隻連珠箭,喝一聲:“着!”不知陳申性命怎生?詩曰: 似虎将軍還落馬,如龍骁騎隻空回。
那時,陳申中箭,墜下馬來,衆兵搶歸陣去。
軍中撞出一員猛将,鬼面馮亭,肩擔一柄銅斧,奔将來,喝聲:“王翦休走,咱來與你決定輸赢!”王翦與馮亭挑戰五十合,并無勝負,令各收軍,明日卻戰。
楚王召諸将問:“明日何人捉獲王翦?功成者,千金賞,萬戶侯。
”有周光奏曰:“小人有一計。
恁地恁地,今夜為刺客,去刺王翦。
”商議已定。
楚王曰:“将軍在意!”周光準備,等三更時分,去刺王翦。
王翦至晚,帳中忽起狂風一陣。
王翦思量:今晚必有刺客來呵。
傳下軍令,令伊虎照燭,營寨緊緊防備。
伊虎令小軍打動更鼓。
一更二更,不覺無事;轉過三更,有韓國将周光,聽得鼓已三敲,手藏匕首,納在袖中,出寨為刺客。
來至秦寨,但覺四下小兵困之密陣;偷入秦寨,欲入帳前,望見王翦伏在中軍桌子上困倦,面前一碗明燈,隻隔三四十步,□不知,大踏進幾步,刺殺王翦。
周光猛着力踏上,怎知帳前三四十步前後,有那陷馬坑,使麻布繃了,将土撒在上。
周光踏虛,跌落坑内,撞動繩索上鈴子響,四下諸軍拿鈎扯上,押見招讨。
招讨喝問:“你是誰人?”周光回言:“人是韓國周光,特來刺殺招讨。
”招讨笑道:“你好大膽!”令小卒将囚車綁縛,解去獻與始皇。
未行之際,有那伊虎告招讨:“不如且将刺客周光放回楚軍,令他回報楚王,使他早早退兵,免得二國幹戈,多少省事!”招讨道:“你這話也中。
”喝令押周光到帳前,向周光道:“别人便叵耐您為刺客,便教您死。
咱們放你回去。
可報與楚王,休以大國為意。
”分明是伊虎一言半句,救了周光。
詩曰: 臨危伸出拿雲手,救得天羅地網人。
周光謝了招讨,歸于本陣,見楚王言前事。
楚王大驚言:“王翦放你回營,真個賢人!” 楚王召諸将曰:“攻伐秦城不下,計将安出?”有那李牧奏王曰:“明日容小人一戰,克日攻伐秦城。
”楚王依奏,令李牧出陣。
次日,隻見星沉河漢,日出扶桑,疏鐘傳紫禁之聲,遼水泛紅霞之影;曉煙迷岸草,寒霧濕庭蕪。
辰牌時分,李牧布下方字陣,肩擔蘸金斧,出陣厲聲高叫,索王翦打話。
門旗下撞出一員将,乃王翦也,肩擔一百二十斤三尖兩刃刀,排下圓字陣,與李牧打話不同,交戰三十合,李牧敗走。
王翦趕殺三軍,諸國兵退十裡,草坂下寨。
楚王見李牧走敗,心中不悅。
李牧雖号名将,年已六十,氣力衰乏,怎生敵得那少年的王翦?楚襄王召諸将問曰:“誰人能擒得王翦者重賞。
”魏将龍離足出班奏曰:“小人願往。
”楚王大喜。
見此将身長八尺,披水磨柳葉甲,皂羅袍罩體,肩擔大捍刀,約重一百斤,騎匹烏骓馬,出陣厲聲高叫:“王翦招讨比個勝負阿!”王翦出陣,二馬相交。
惹起四野愁雲,震起滿天殺氣。
才三十合,龍離足敗走。
王翦招起人馬趕殺。
人兵東西亂撞,奔走如飛。
齊将鄒興撞出陣來,與秦将王翦,不通名姓挑戰,才三四十合,鄒興敗走。
王翦急追。
鄒興插了槍,取出鵲面寶雕弓、三支狼尾箭,翻身射三支流星箭。
王翦閃過三箭。
鄒興大敗,将兵虧折了五百餘人。
死屍遍地,鮮血坑流。
王翦收兵回陣。
楚王不悅:連敗數陣,若不抵拒,恐秦兵侵城。
楚王召諸将會議:“今來攻秦不下,難以退兵。
恰似騎着虎頭,若不斃虎,虎有傷人之意。
”有孫虎奏曰:“攻秦不下,緣秦将英豪兵勇。
孫虎雖怯,亦願出戰。
”因将人馬布成百勝長蛇陣。
但見亞槍來時刀作尾疊,铠角如鱗;旌旗紅耀目中,劍戟排成口内齒;使馬軍盤牙,昂首縱步,人展玉舒腰。
槍排布密,更教将武不能當;弓弩齊施,便若高皇難閃避。
陣排吞象勢,馬号化龍駒。
孫虎上陣索秦将。
王翦出陣,見對陣布百勝長蛇陣,俺布五方陣。
如何見得?東連甲乙,見一千藍青旗;西方庚辛,現二百柄如霜斧;北為壬癸,皂纛旗下馬如龍;南按丙丁,紅旗影裡兵似火;黃旗招■處,戊巳按中央。
王翦出陣,肩擔三尖兩刃,掉刀與孫虎打話不同,二騎交戰。
不上三十合,孫虎佯敗,王翦趕将來,卻被孫虎将黃旗一招,變成四門鬥底陣,掩圍下王翦。
有伊虎帶兵沖陣來解圍,也被孫虎兵圍了在荒郊田地裡。
齊、燕、魏、趙、韓、楚諸将,皆會兵來圍定王翦、伊虎兩個。
小卒走去報丞相李斯,稱王翦招讨已被圍在城前十裡荒郊田地裡。
李斯奏上始皇道:“王翦被圍,願朝廷發兵去解圍怎生麼!”始皇降敕:着王贲所部人兵一發前去解圍,救出王翦、伊虎兩個。
那時,王贲領兵一萬,出城來到十裡荒郊之地下寨,大啖數聲,王翦在内發啖,知救兵來到,内外相攻應,殺諸國兵馬大亂。
亂戰一場,死屍遍野,鮮血坑流。
自辰時亂殺至未時,各各鳴金收兵,折了萬餘人。
楚王收兵點檢,約計折了二萬餘人。
有胡曾詩為證。
詩曰: 諸國兵來要伐秦,反遭虧将損人兵; 思量無計回軍路,秦勇剛強甚怕人。
話說楚王大驚,不合為長,興兵伐秦不下,折将虧兵,恐敵不拒,預先禍及本邦,暗思憂慮。
召項梁至,問伐秦不下,折将虧兵,萬一不便,禍及本邦。
諸将想有謀計可進谏,圖安社稷。
時項梁沉吟半晌之時,奏曰:“陛下休慮。
臣雖無能,不肯出秦之下。
當血戰以決勝敗。
”乃定一計,殺退秦兵,密奏楚王。
楚王道:“卿之計是也。
”令項梁領五千兵布下五虎離山陣。
詩曰: 三敲鼓響陣頭圓,一棒鑼聲如撚指。
那時,撞出一員猛将,肩擔一口大刀,厲聲高叫,索打話,乃是王贲。
王贲見對陣五虎離山陣,未免擺下二龍混海陣。
項梁出陣,二人施禮畢,打話。
王贲罵曰:“項梁,你等楚王辄敢合縱諸國來伐秦,罪犯彌天不小!目今汝等奏上楚王,早将楚國州郡縣圖獻上始皇,免教荊楚人之受苦。
”項梁答曰:“非我楚王合縱結橫伐秦,皆是秦邦始皇無道,先遣使命赍國書,來諸國克伏納土,意圖六合,緻使諸國不從,是緻兵來,即非楚王之過。
”王贲言:“既是楚王不肯獻上一十八郡經圖,克日興兵并成荒草之地,悔之已晚!” 二将打話已了,二騎來交。
場中宛轉,殺氣騰空。
一來一往,似鳳翻飛;一上一下,如鹘展翅。
才三十合,喝交歇令,各人歸陣,卸了衣甲,權歇片時;整頓衣甲器械,拍馬臨陣,再戰二十餘合,項梁奔走歸陣。
王贲自思:此将乃是名将。
不敢趕上。
項梁歸陣,奏楚王曰:“臣詐敗,王贲不趕,難以施計。
”楚王問:“卿有何妙計施之?”項梁奏曰:“此王翦、王贲,英雄難敵。
臣施一小計,聊損他兵。
”楚王問曰:“爾計何如?”項梁附耳道:“恁地恁地。
”楚王大悅:“依卿之言。
” 項梁先差李仲、韓員,領兵二千去退十五裡大樹林下,埋伏左右畔,等候殺秦兵人馬。
項梁奏楚王,召請諸國大将至禦前。
楚王分付諸卿大将:“今日定計殺秦兵,恁地恁地。
”諸将依令,準備器械,殺退秦兵。
楚王令秦斌策應。
項梁僞引兵戰,将軍出陣,厲聲高叫:“秦将願來挑戰!”王翦出陣,與項梁施禮畢,打話不同,二将交戰。
才三四十合,項梁敗走,王翦趕上追捉。
不見項梁,卻見楚王戴朝天烏紗巾、盤龍绛紅袍,腰縛碧玉帶,腳穿幹皇履。
王翦直奔将來捉楚王。
楚王被趕一十五裡,捉住楚王。
王翦令諸兵将楚王縛了。
此人道:“我不是楚王,吾乃姓李名軒。
将軍仔細認着!”王翦一觑,果是假底楚王。
回馬間,隻見一下鑼聲,喊殺連天,不知高低,左畔撞出李仲,右邊撞出韓員,後面秦斌殺至,前面馮亭、周霸、田儋、孫虎、李牧、張耳、韓廣殺将來。
東砍西斫,星流雲散,七續八斷。
王翦殺出,奔走回營,折了二千餘兵。
兩下收兵。
楚王大悅,問諸将道:“自臨陣以來,未嘗有此大捷。
今秦兵退敗,諸國可以乘勝回邦。
” 當日烹牛犒賞諸軍。
項梁奏曰:“望大王回兵,諸國各差将持兵各守本隘,免緻秦兵侵犯。
如有秦兵至一國,願諸國救應。
”楚王令周霸、鄒闊,各兵一千,把斷函谷關。
諸将各守本界關隘去處。
楚王國書通報諸國大王,各回本所。
話說王翦、王贲收兵歸城,專待來朝五更三點,始皇帝聚集文武,山呼已畢,王翦啟奏:“陛下,臣有先鋒李彪被失,折兵二千五百餘人。
臣收斬得陳申、景耀龍外,伊虎斬得張晃。
伏候聖旨。
”秦帝敕問大臣:“寡人意圖六合久矣,此事若何?”忽有大臣李斯谏曰:“未可侵于六國,且圖養贍三軍,精演武藝,它日圖之未為遲晚。
”聖旨依奏,令賞三軍,一年四季教演諸軍。
詩曰: 數年征伐不曾休,權且休兵卻報仇; 講武儲糧圖再舉,它年六國一齊休。
話說昔日有呂不韋,陽翟大賈人也,家富,為商,往來興販買賣。
秦昭王太子安國君中男名子楚,為秦質于趙國。
子楚,秦諸庶子,車乘用不饒,呂不韋賈于邯鄲而憐之,曰:“此奇貨之物。
”乃往見子楚,說曰:“安國君愛妾華陽夫人,夫人無子。
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
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
呂不韋請以千金為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嫡嗣。
可乎?”子楚乃頓首曰:“必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 呂不韋乃以五百兩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而複以五百兩黃金求奇物玩好,西遊秦,求見華陽夫人。
以其物獻華陽夫人,因言子楚賢。
華陽夫人承太子間,縱容言:“子楚質于趙,妾願得子楚立以為嫡嗣,以托妾身。
”安國君許之。
呂不韋取出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之居。
缱绻之娛,不覺有身孕。
子楚飲宴中巡,酒酣,呂不韋言筵前無樂,令諸姬舞,歌讴,供應呈示。
子楚累舉目觀之,此姬絕色傾城,但見歌喉清亮,舞态婆娑。
調弦成合格新聲,品竹作出塵雅韻。
琴調古操,棋覆新圖。
吟詩聯句追風雅,見于篇中;搦管丹青奪造化,生于筆下。
玉肌花貌,蓮步柳腰,談論接陪,精神舉措。
子楚見姬容貌而悅之,因起為壽,請之。
呂不韋乃獻其姬。
姬自匿有娠。
至大期時,十二月也,果生子名政。
子楚遂立姬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圍邯鄲急,趙欲殺子楚。
子楚與呂不韋謀,将金六百斤與守關吏,方且得脫歸秦。
昭王薨,太子安國君立為王,華陽夫人為後,子楚為太子。
趙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歸秦。
秦王立一年,薨;子楚代立,是為莊襄王。
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号稱“仲父”,封為文信侯。
年少,十三歲即位,太後時通呂不韋家。
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
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四國,亦招緻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着書布天下。
呂不韋乃使其客人着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号曰:“呂氏春秋”。
布鹹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召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歸千金。
始皇益壯,太後淫不止。
呂不韋恐事禍及己,乃私求大陰人嫪毐以為舍人。
太後聞,欲私得之,呂不韋乃進嫪毐,詐令人以腐罪告之,拔其須眉為宦官,遂得侍太後。
太後私與通。
及至有孕,太後恐人知之,詐蔔,當避。
時徙宮居雍,毐嘗從,賞賜甚厚,事皆決于嫪毐。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實非宦者,常與私亂,生子二人,皆藏匿之。
與太後謀曰:“王薨,以子為後。
”于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實,連及相國呂不韋。
九月,夷嫪毐三族,殺太後所生二子,而遂遷太後于雍。
是時,王欲并誅相國呂不韋,蓋為奉先王功大,及賓客辯士為呂不韋遊說者衆,故王不忍緻法,免相國。
齊人茅焦說秦王,迎太後而出。
文信侯就國河南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于道,請文信侯。
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與家屬徙處蜀。
呂不韋自度,恐秦誅之,乃飲鸩酒而死。
詩曰: 文信侯臣呂不韋,始皇國後恣奸淫; 朝廷不賜誅淫法,故使渠人飲鸩亡。
始皇八年,韓威惠王卒,立子安為韓王。
九年,韓王為元年。
九年,楚考列王卒,子悍立為楚幽王。
十一年,趙卓襄王卒,子遷立為趙王。
天下諸國平甯。
十四年,韓王納土為藩臣。
至十七年秋八月,始皇登殿排班,但見十樣錦鋪連地角,九金龍盤繞棟梁。
殿分八卦,紫雲遮,七寶妝成王禦座;綠楊影立,回環盡彩畫宮妝。
五鳳樓前,玉女執團團鳳扇,四聲萬歲響連天,三下靜鞭人寂靜;兩班文武列班齊,一國世尊登寶位。
文武朝見,山呼已畢。
始皇問大臣曰:“朕登極之後,已經十七載,意圖六合并為一統,是朕之願。
”忽有李斯出班奏曰:“臣舉王翦為将,領兵攻韓。
”始皇依奏,宣王翦。
帝問曰:“朕煩将軍統兵攻韓,卿意怎生?”王翦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一朝。
臣當赤心報國。
乞兵二萬,先鋒伊虎,副将洪定,末将蔡仇,錢糧官甘甯。
”始皇依奏,賜王翦為招讨,攻韓邦。
次早,演武殿交兵二十萬人馬。
詩曰: 忙點三軍親起發,當時賞賜與諸軍。
取出衣甲器械,分俵散與諸軍。
會使槍底槍在手,能射弓者弓便射。
兵将一齊離了京兆府,奔往韓邦。
韓邦正是晉州地面,小兵探得秦兵攻韓,忙告上大夫張車。
張車奏上韓王曰:“秦邦王翦為将,領兵二十萬攻于本國。
”韓王大驚,敕問諸臣:“此事怎生?”有大将馮亭曰:“願乞兵一萬,出城為我王拒敵。
”韓王依奏,賜兵一萬,付鬼面馮亭、周光、霍雄為将,往三十裡平崗坂下寨,等待秦兵。
至次日,果有秦兵二十萬,先鋒伊虎當頭,肩擔一根清風利刃槍出馬,布下四海洪波陣。
霍雄布下鳄魚玩水陣。
二陣俱圓,門旗下撞出一員先鋒霍雄。
秦陣撞出伊虎。
霍雄問伊虎曰:“二國并無征戰,今日因甚兵來?”伊虎回言:“咱奉始皇敕命,特來攻取韓邦。
”霍雄曰:“十四年,本國納土為藩,今又侵于疆界,其意不善。
” 二将打話不同,二馬交戰,三四十合,伊虎敗,霍雄趕上來殺。
副将洪定出陣,與霍雄挑鬥,才三十合不分勝負。
良久隻見,詩曰: 人怒之時馬也怒,将若嗔時馬也嗔; 龍虎未能争社稷,争如兩個上将軍。
霍雄詐敗,洪定趕将上來。
霍雄取弓在手,搭起箭,翻身背射,口呼:“箭中!”隻見洪定人空落馬,二腳登空。
詩曰: 都來一點無情物,透甲穿袍一命休。
秦将洪定已死,小兵搶得屍首回陣告覆王将招讨。
王翦大怒問:“誰人為洪定報仇?”有末将蔡仇,願往報仇;統兵五千,排下方字陣。
蔡仇上馬,高叫打話。
周光出陣,見排下方字陣,便令排下圓字陣。
但見左實右虛,前攔後守,金銀甲胄色火煌,錦繡旗翻花爛熳。
霹靂駝鼓漸啖,龍鱗畫角齊吹,槍刀一字成行,弓弩兩梢齊展,三軍唱喏,兩處陣圓。
蔡仇與周光施禮畢,打話不同,二馬相交。
才戰三十合,周光敗,蔡仇恐有計,不敢趕上。
馮亭肩擔熟銅斧,與蔡仇挑戰。
三四十合,蔡仇敗走,馮亭趕殺。
三軍星羅雲散,七斷八續。
各人鳴金收兵下寨。
看看已晚,各差小卒伏路。
巴到次日天明,招讨王翦,肩擔一柄刀,出陣,厲聲叫索馮亭将軍打話。
馮亭出陣,問王翦曰:“因甚兵伐吾邦?”王翦曰:“吾奉始皇敕命,故來伐韓邦。
”馮亭忿怒,掄起熟銅月斧斫王翦,王翦将刀迎過。
王翦舉刀斫,馮亭架隔遮攔。
逢虛即下,遇空則施。
才五十合,并無分毫勝負。
再戰三十合,又無輸赢。
各人歇令,明日卻戰。
次日,各人整頓器械,布陣已完,二人出馬交戰。
七十餘合,馮亭年老,氣力不加,敗退二十裡下寨。
是晚,各人牢把寨門,等次早天明,排下陣圓,周光出陣,秦兵蔡仇出馬。
二馬交戰,才三十合,蔡仇敗走。
周光趕殺。
蔡仇回馬,将刀斬落周光下馬。
蔡仇啖殺連天,韓兵大敗。
馮亭出陣,與蔡仇接戰。
才三十合,馮亭詐敗,蔡仇趕殺。
被馮亭翻身舉起月斧,砍落。
隻見蔡仇金盔倒卓,兩腳登空。
詩曰: 如龍駿騎已空回,似虎将軍還落馬。
秦招讨王翦,肩擔大刀,出陣與馮亭挑戰。
馮亭大敗,退一十裡晉州城前下寨。
王翦人兵趕上,城前一箭之地駐紮人馬。
次日,排下天羅地網陣。
王翦出馬索戰。
馮亭肩擔月斧,出陣與王翦挑鬥。
怎見得交馬?詩曰: 二将驟征鞍,盤桓兩陣前; 征雲籠日月,殺氣罩山川。
斧險分毫着,刀争半米偏; 些兒心意失,目下掩黃泉。
馮亭大敗歸城。
馮亭隻留得五千人,折了一半,緊緊閉了城池。
馮亭歸朝,奏上韓王曰:“告陛下,臣等年老,氣力不加,拒王翦不過,外折兵五千,虧将一人,周光被失。
伏乞大王令旨。
” 韓王問張車、嚴仲子:“卿等有何人能退秦兵?”張車、嚴仲子二大臣奏曰:“秦兵二十萬,王翦英雄難退。
望陛下修書,臣為使命,往齊、趙借兵解圍。
”韓王依奏,急令修書付張車往齊,嚴仲子往趙。
二人再奏曰:“乞差馮亭送小臣過陣。
”王依奏,令馮亭持兵出城,開城放下吊橋,渡了人兵,城前布陣,索來将打話。
甘甯出馬,與馮亭交戰。
二馬相交,才三十合,甘甯敗走,馮亭趕殺來,沖破陣,送得張車、嚴仲子出往外國求救。
二人走馬如飛登程。
馮亭回陣,收兵歸城,緊緊守把城門。
王翦見馮亭收兵入城不出,傳令限三日準備攻城。
二十萬人兵四畔圍繞,大啖三聲,唬得,詩曰: 當坊土地拒行藏,巨霸靈神難别辨! 但見城頭塵落紛紛,河内魚兒豁辣;唬得生靈盡皆驚,吓得三軍心膽顫。
小卒謂馮亭曰:“城前人兵發喊。
”馮亭聽得,入朝奏曰:“目即人兵攻城發喊,取自大王敕旨。
”唬得大王跌倒,近臣扶起,将些兒安魂定魄湯救得,良久方醒。
敕問馮亭曰:“今王翦攻吾邦,此事怎生?”馮亭啟奏曰:“陛下無危,臣且保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