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永曆黨禍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冬十一月,永曆帝即位于肇慶。
以丁魁楚為東閣大學士兼戎政尚書、呂大器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以大學士兼吏部右侍郎。
将以李永茂為東閣大學士,永茂以居憂辭。
王化澄、晏日曙、湯來賀、董天闳、朱治■〈目簡〉、方以智、程源等各以翼戴功,進擢有差。
以王坤為司禮監秉筆。
坤驕恣壞法,事宏光帝不改轍;入閩不用。
自是入朝,永曆帝謂坤熟故事,使典今職,遂通權賄。
以内批,擢周鼎瀚為給事中,以馬吉翔、郭承昊、嚴永從為錦衣衛使。
吉翔,京師遊棍,夤緣為參将;丁魁楚使奏捷于福州還,便佞得永曆旨,使掌絲綸房司票事,與太監龐天壽、王坤皆幸用。
又以朱容藩掌宗人府。
容藩不齒于楚宗,又降賊僞稱世子,賊将立之;已知其僞,走粵東。
丁魁楚任薦之,故有是命。
俄,命蕭琦為兵部尚書、晏日曙為工部尚書、周光夏為都禦史。
蕭琦為瞿式耜所取士,後卒召亂(詳「自成遺亂」)。
十二月,内批以王化澄為督師,代林佳鼎。
瞿式耜疏:『内批用人,宏光弊政,非美事』。
不聽;且進化澄兵部尚書。
化澄以巡按禦史驟督兩廣,入為兵部侍郎,掌中樞印;自是以墨敕升尚書,人以為異。
王坤益亂政,恣意颠倒;皆用内批授官,诤之者并不聽。
起複李永茂為東閣大學士;以未除喪,專知經筵,不入直。
永茂薦所知十五人,劉湘客與焉。
王坤先啟封視,不悅;朱十四人,更黜湘客。
永茂怫然曰:『薦人非私;斥湘客,即斥茂也』。
即日解舟去。
瞿式耜疏:『大臣論薦,司禮竊去取,何以服衆』?坤亦疏薦人望數十人;式耜言:『司禮抑人非,薦人尤非』。
吏科都給事中劉鼒直劾坤,永曆帝怒,奪鼒官;式耜力持之,乃已。
尋以檢讨方以智為中允;改湘客編修,進講經筵。
坤不悅;又疑鼒疏為方以智所草,恨之。
禦史童琳劾周光夏越資題授,紊台規;永曆帝怒,下琳廷杖。
式耜言新政未布,乃杖言官,不可;乃止。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梧州。
丁魁楚遁去,旋出降。
王化澄等各遁去;從者惟吳炳、方以智、朱天麟、吳貞毓、給事中唐澄、禦史程源、中書吳其雷、洪士彭及馬吉翔、龐天壽數人。
二月,召前禮部尚書文安之、前大學士王錫兖入閣,命周堪赓為戶部尚書、郭郁賢為兵部尚書,皆不至。
以劉遠生為刑部尚書、方以智為東閣大學士。
以智知不可為,棄官去。
時朝政淩亂,惟瞿式耜設守禦、說諸鎮、抑權閹、招俊哲;疏薦人望可達行在者,請官之。
于是丁時魁以言事擢給事中、王夫之以學行擢行人。
亦擢故知州金堡為給事中。
堡疏得失曰:『朝政獨卑,勳封無等。
罪鎮久縱,中旨頻傳;内廷貪墨,言路調停。
義兵摧折,奉使非人』。
言皆切中。
大意『今日之患,莫大于阃外不知有朝廷,朝廷複以匪人持政柄。
郝永忠殺掠武、靖,陳邦傅無功列爵,宜誅;馬吉翔扈從,已酬錦衣,毋使撓政。
不然,臣不知所從也』。
李成棟在廣東聞之曰:『朝廷尚有此人乎』!吉翔怒甚,以詞激兩宮;永曆帝亦怒,使朱天麟責堡。
群臣更狂之。
堡又疏時勢:『于閩言,朱成功忠而果,宜使通浙,且制東粵;于吳言,财富之區,義烈所倡,至今未盡;于湖南言,曹志建、趙印選宜出茶陵,以合豫章之師;于湖北言,馬進忠、張光璧宜為三路直走武昌,何騰蛟居中節制;于蜀言,譚文等宜易地立功』。
馬吉翔等銜刺骨。
侍郎嚴起恒以分巡道入谒,永曆帝異之;語兵事,對甚悉,受今職。
瞿式耜謂其委随甚,而推朱天麟、金堡以告禦史劉湘客。
及永曆怒堡,天麟亦言堡使湘客結己攻馬吉翔;惟嚴起恒救之,堡得免。
陳邦傅亦疏劾堡,其勢橫甚。
劉承允受命鎮寶慶(事在去年)不行,而驕恣甚;屯軍武岡。
給事中劉堯珍過與語不合,拳毆之;錦衣指揮張同敞、禦史傅作霖責之。
丙戌,永曆帝至全州,承允入朝,無臣禮;禦史瞿鳴豐劾之。
承允遭都禦史楊喬然于道,叱曰:『若作台長,任人妄言,何用于爾』?喬然與争,承允揮拳競;冠裳毀裂,猶不止。
衆謂此武臣态,置不問。
前四川巡撫毛芝瑞力遏承允,幾被害;走廣東。
承允亦惡王坤甚,逐之;坤懼而匿。
面詈周鼎瀚仰閹鼻息,時更多之。
旋晉爵安國公。
瞿式耜自請留守;诏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留守桂林。
亦封陳邦傅為恩平侯(互見前),而以吳炳兼東閣大學士。
夏四月,劉承允請封郭承昊、馬吉翔、嚴永從皆伯爵。
三人與承允為表裡,故請之。
朝臣媚承允者,騰章揚頌至不可極,所欲無不從。
毛壽登獨斥之曰:『金吾無矢石功,不可』。
吉翔疑其疏草自劉湘客;其黨周鼎瀚為蜚語:『将有如董卓、李■〈傕,氵代亻〉事』。
承允方忿,壽登等複請返桂林;承允益忿,逼永曆帝杖壽登、湘客,跪吳德藻、萬六吉于午門。
諸臣伏地請,乃止;仍落職。
太常寺卿潘應鬥度不能與承允抗,棄官去;其弟主事潘星、中書舍人管裘嗣、鄒統魯先後潔其身以老。
五月,以周鼎瀚為大學士,與劉承允同入直。
武臣平章事,開國後罕其人;永曆帝特行之,承允益恣。
程源自楚入貴州,僞稱侍郎、總督三省,累贓巨萬;為巡按禦史錢邦芑所劾。
永曆帝怒,削職逮問;源走去,旋複出。
陳邦傅在南甯遇敵不敢戰,惟擁兵毒民;且橫恣無臣禮。
瞿式耜、嚴起恒使其部茅憲、胡執恭陰掣之,得不犯上;故邦傅尤忌之。
四方幸進者阻于起恒不得逞,皆夤緣馬吉翔及太監夏國祥以中旨用。
張同敞、劉季礦皆自辭去。
秋八月,以嚴起恒為東閣大學士。
劉承允将執永曆帝降,不果;遂以奉天降。
永曆帝倉卒走,馬吉翔等從,頗着力(詳「奔亡」中)。
劉湘客等止桂林。
冬十二月,永曆帝入桂林。
龐天壽固奉命征兵桂林,至是來迎。
嘉其供帳,使掌司禮監;又命與吳貞毓、王化澄、嚴起恒、瞿式耜同入直,枉直不能别。
幸柳、象時,睹從臣崩潰,惟馬吉翔一人掌阃事,大權悉為握;既至桂林,益用事。
瞿式耜疏請攬朝政、明賞罰、親正人;不從。
順治五年(永曆二年)春正月丁酉朔,以朝臣星散,免朝賀。
三月,永曆帝如南甯。
以嚴起恒、王化澄入閣辦事,起恒兼吏部尚書;從者惟蕭琦及科臣許兆棠、吳其雷、尹三聘、洪玉鼎、洪士彭及馬吉翔、龐天壽等。
周鼎瀚以附劉承允,先劾于言官;瞿式耜拟票持大體,謂鼎瀚宜乞免。
鼎瀚不肯去,惟請假。
至是,式耜複論之;鼎瀚遂罷。
式耜雖居外為留守,朝事有缺,必疏論之;嘗言『臣與皇上,患難相随、休戚是共。
一切大政,當得與聞。
朝議可否,四方之則。
本亂未治,末之有也』。
朱天麟講學居平山,以今職召,不赴;疏請親征,倡率諸将。
永曆帝命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天麟不至;請如左、右江召募,不許;乃入直。
或謂天麟之入,以厚采木,内監得之(?)。
又營其弟天鳳為給事中,子日生禦史、月生中書。
其性躁進;化澄庸懦,皆非可相。
天麟亦頗通陳邦傅,其子禹玉負迎駕功,欲得南甯;邦傅在浔州,請世守廣西如沐氏。
瞿式耜疏:『宇内剝削,惟粵西一隅,為皇上駐跸。
楚、滇數萬之師,取食桂林;辄思獨擁,豈老臣所知乎』!論者以為黨(陳禹玉事,互見前)。
夏四月(明閏三月),李成棟以廣東複為明,遣其下洪天擢、潘曾緯、李绮赴行在。
時趙台、陳禹玉争南甯,人心惶遽;聞成棟反正,益驚懼。
天擢等力陳成棟志,乃安。
诏進天擢、绮及潘曾緯、袁彭年官。
彭年既降為布政司,成棟反正複與謀,故官之。
粵東諸臣争迎駕,成棟盡遮之;惟降臣耿獻忠巡撫梧州,得通款。
閏四月,李成棟再使沈源渭來迎駕,遍賄群臣;朱天麟、王化澄、馬吉翔皆勸永曆帝東。
擢源渭為禦史。
瞿式耜慮為成棟制,将複如
以丁魁楚為東閣大學士兼戎政尚書、呂大器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瞿式耜以大學士兼吏部右侍郎。
将以李永茂為東閣大學士,永茂以居憂辭。
王化澄、晏日曙、湯來賀、董天闳、朱治■〈目簡〉、方以智、程源等各以翼戴功,進擢有差。
以王坤為司禮監秉筆。
坤驕恣壞法,事宏光帝不改轍;入閩不用。
自是入朝,永曆帝謂坤熟故事,使典今職,遂通權賄。
以内批,擢周鼎瀚為給事中,以馬吉翔、郭承昊、嚴永從為錦衣衛使。
吉翔,京師遊棍,夤緣為參将;丁魁楚使奏捷于福州還,便佞得永曆旨,使掌絲綸房司票事,與太監龐天壽、王坤皆幸用。
又以朱容藩掌宗人府。
容藩不齒于楚宗,又降賊僞稱世子,賊将立之;已知其僞,走粵東。
丁魁楚任薦之,故有是命。
俄,命蕭琦為兵部尚書、晏日曙為工部尚書、周光夏為都禦史。
蕭琦為瞿式耜所取士,後卒召亂(詳「自成遺亂」)。
十二月,内批以王化澄為督師,代林佳鼎。
瞿式耜疏:『内批用人,宏光弊政,非美事』。
不聽;且進化澄兵部尚書。
化澄以巡按禦史驟督兩廣,入為兵部侍郎,掌中樞印;自是以墨敕升尚書,人以為異。
王坤益亂政,恣意颠倒;皆用内批授官,诤之者并不聽。
起複李永茂為東閣大學士;以未除喪,專知經筵,不入直。
永茂薦所知十五人,劉湘客與焉。
王坤先啟封視,不悅;朱十四人,更黜湘客。
永茂怫然曰:『薦人非私;斥湘客,即斥茂也』。
即日解舟去。
瞿式耜疏:『大臣論薦,司禮竊去取,何以服衆』?坤亦疏薦人望數十人;式耜言:『司禮抑人非,薦人尤非』。
吏科都給事中劉鼒直劾坤,永曆帝怒,奪鼒官;式耜力持之,乃已。
尋以檢讨方以智為中允;改湘客編修,進講經筵。
坤不悅;又疑鼒疏為方以智所草,恨之。
禦史童琳劾周光夏越資題授,紊台規;永曆帝怒,下琳廷杖。
式耜言新政未布,乃杖言官,不可;乃止。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春正月,永曆帝在梧州。
丁魁楚遁去,旋出降。
王化澄等各遁去;從者惟吳炳、方以智、朱天麟、吳貞毓、給事中唐澄、禦史程源、中書吳其雷、洪士彭及馬吉翔、龐天壽數人。
二月,召前禮部尚書文安之、前大學士王錫兖入閣,命周堪赓為戶部尚書、郭郁賢為兵部尚書,皆不至。
以劉遠生為刑部尚書、方以智為東閣大學士。
以智知不可為,棄官去。
時朝政淩亂,惟瞿式耜設守禦、說諸鎮、抑權閹、招俊哲;疏薦人望可達行在者,請官之。
于是丁時魁以言事擢給事中、王夫之以學行擢行人。
亦擢故知州金堡為給事中。
堡疏得失曰:『朝政獨卑,勳封無等。
罪鎮久縱,中旨頻傳;内廷貪墨,言路調停。
義兵摧折,奉使非人』。
言皆切中。
大意『今日之患,莫大于阃外不知有朝廷,朝廷複以匪人持政柄。
郝永忠殺掠武、靖,陳邦傅無功列爵,宜誅;馬吉翔扈從,已酬錦衣,毋使撓政。
不然,臣不知所從也』。
李成棟在廣東聞之曰:『朝廷尚有此人乎』!吉翔怒甚,以詞激兩宮;永曆帝亦怒,使朱天麟責堡。
群臣更狂之。
堡又疏時勢:『于閩言,朱成功忠而果,宜使通浙,且制東粵;于吳言,财富之區,義烈所倡,至今未盡;于湖南言,曹志建、趙印選宜出茶陵,以合豫章之師;于湖北言,馬進忠、張光璧宜為三路直走武昌,何騰蛟居中節制;于蜀言,譚文等宜易地立功』。
馬吉翔等銜刺骨。
侍郎嚴起恒以分巡道入谒,永曆帝異之;語兵事,對甚悉,受今職。
瞿式耜謂其委随甚,而推朱天麟、金堡以告禦史劉湘客。
及永曆怒堡,天麟亦言堡使湘客結己攻馬吉翔;惟嚴起恒救之,堡得免。
陳邦傅亦疏劾堡,其勢橫甚。
劉承允受命鎮寶慶(事在去年)不行,而驕恣甚;屯軍武岡。
給事中劉堯珍過與語不合,拳毆之;錦衣指揮張同敞、禦史傅作霖責之。
丙戌,永曆帝至全州,承允入朝,無臣禮;禦史瞿鳴豐劾之。
承允遭都禦史楊喬然于道,叱曰:『若作台長,任人妄言,何用于爾』?喬然與争,承允揮拳競;冠裳毀裂,猶不止。
衆謂此武臣态,置不問。
前四川巡撫毛芝瑞力遏承允,幾被害;走廣東。
承允亦惡王坤甚,逐之;坤懼而匿。
面詈周鼎瀚仰閹鼻息,時更多之。
旋晉爵安國公。
瞿式耜自請留守;诏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留守桂林。
亦封陳邦傅為恩平侯(互見前),而以吳炳兼東閣大學士。
夏四月,劉承允請封郭承昊、馬吉翔、嚴永從皆伯爵。
三人與承允為表裡,故請之。
朝臣媚承允者,騰章揚頌至不可極,所欲無不從。
毛壽登獨斥之曰:『金吾無矢石功,不可』。
吉翔疑其疏草自劉湘客;其黨周鼎瀚為蜚語:『将有如董卓、李■〈傕,氵代亻〉事』。
承允方忿,壽登等複請返桂林;承允益忿,逼永曆帝杖壽登、湘客,跪吳德藻、萬六吉于午門。
諸臣伏地請,乃止;仍落職。
太常寺卿潘應鬥度不能與承允抗,棄官去;其弟主事潘星、中書舍人管裘嗣、鄒統魯先後潔其身以老。
五月,以周鼎瀚為大學士,與劉承允同入直。
武臣平章事,開國後罕其人;永曆帝特行之,承允益恣。
程源自楚入貴州,僞稱侍郎、總督三省,累贓巨萬;為巡按禦史錢邦芑所劾。
永曆帝怒,削職逮問;源走去,旋複出。
陳邦傅在南甯遇敵不敢戰,惟擁兵毒民;且橫恣無臣禮。
瞿式耜、嚴起恒使其部茅憲、胡執恭陰掣之,得不犯上;故邦傅尤忌之。
四方幸進者阻于起恒不得逞,皆夤緣馬吉翔及太監夏國祥以中旨用。
張同敞、劉季礦皆自辭去。
秋八月,以嚴起恒為東閣大學士。
劉承允将執永曆帝降,不果;遂以奉天降。
永曆帝倉卒走,馬吉翔等從,頗着力(詳「奔亡」中)。
劉湘客等止桂林。
冬十二月,永曆帝入桂林。
龐天壽固奉命征兵桂林,至是來迎。
嘉其供帳,使掌司禮監;又命與吳貞毓、王化澄、嚴起恒、瞿式耜同入直,枉直不能别。
幸柳、象時,睹從臣崩潰,惟馬吉翔一人掌阃事,大權悉為握;既至桂林,益用事。
瞿式耜疏請攬朝政、明賞罰、親正人;不從。
順治五年(永曆二年)春正月丁酉朔,以朝臣星散,免朝賀。
三月,永曆帝如南甯。
以嚴起恒、王化澄入閣辦事,起恒兼吏部尚書;從者惟蕭琦及科臣許兆棠、吳其雷、尹三聘、洪玉鼎、洪士彭及馬吉翔、龐天壽等。
周鼎瀚以附劉承允,先劾于言官;瞿式耜拟票持大體,謂鼎瀚宜乞免。
鼎瀚不肯去,惟請假。
至是,式耜複論之;鼎瀚遂罷。
式耜雖居外為留守,朝事有缺,必疏論之;嘗言『臣與皇上,患難相随、休戚是共。
一切大政,當得與聞。
朝議可否,四方之則。
本亂未治,末之有也』。
朱天麟講學居平山,以今職召,不赴;疏請親征,倡率諸将。
永曆帝命為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天麟不至;請如左、右江召募,不許;乃入直。
或謂天麟之入,以厚采木,内監得之(?)。
又營其弟天鳳為給事中,子日生禦史、月生中書。
其性躁進;化澄庸懦,皆非可相。
天麟亦頗通陳邦傅,其子禹玉負迎駕功,欲得南甯;邦傅在浔州,請世守廣西如沐氏。
瞿式耜疏:『宇内剝削,惟粵西一隅,為皇上駐跸。
楚、滇數萬之師,取食桂林;辄思獨擁,豈老臣所知乎』!論者以為黨(陳禹玉事,互見前)。
夏四月(明閏三月),李成棟以廣東複為明,遣其下洪天擢、潘曾緯、李绮赴行在。
時趙台、陳禹玉争南甯,人心惶遽;聞成棟反正,益驚懼。
天擢等力陳成棟志,乃安。
诏進天擢、绮及潘曾緯、袁彭年官。
彭年既降為布政司,成棟反正複與謀,故官之。
粵東諸臣争迎駕,成棟盡遮之;惟降臣耿獻忠巡撫梧州,得通款。
閏四月,李成棟再使沈源渭來迎駕,遍賄群臣;朱天麟、王化澄、馬吉翔皆勸永曆帝東。
擢源渭為禦史。
瞿式耜慮為成棟制,将複如